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書名: 追風箏的孩子
原文: The Kite Runner
作者: 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譯者: 李靜宜
出版: 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 2005年09月01日




2001年911事件後,阿富汗再度成為世界的注目焦點。
一時之間,書市充斥著關於阿富汗、喀布爾、神學士、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專書」,執筆者泰半為西方國家的記者和所謂的伊斯蘭文化專家,這些前911文本當然也代表著一貫的單一西方觀點。 當此類文本發展到極致並顯露疲態時,後911文本順勢而生,2003年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在美國出版了「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終於首度出現一位在喀布爾出生成長的阿富汗人的觀點。

這本書的特殊性和精彩敘事為胡賽尼陸續贏得了多個新人文學獎和2006年聯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並在國際書市激起銷售熱況和廣泛迴響,甚至在2006年由馬克佛斯特(Marc Forster)改編為電影。

歷史的軸線貫穿了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可汗發動的政變,在阿富汗推翻君主制建立第一個共和國,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長達十年的戰爭,1996年塔利班佔領喀布爾前後的內戰,直到2001年的911事件。 作者不僅關照了阿富汗數十年來不絕的戰亂烽火,更透過書中人物綿延敘事阿富汗境內的部族教派複雜糾葛。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本是古絲路必經之道,吸納了彿教、祆教、伊斯蘭教文化之精華,保留了部份最早的古文明,也融合了多樣的民族,這個地理優勢卻不幸吸引了一波波外族的覬覦入侵乃至十八世紀的英俄殖民主義帝國的勢力競逐,和二十世紀美俄冷戰的代理戰爭新競逐。 幾千年來,阿富汗本是以氏族、部族、宗教派別為社會依附單元的民族,不曾有過國家和國界的概念,殖民主義帝國國家卻競自在地圖上以直線為阿富汗決定國界,遂行利益瓜分和力量消解,這些以直線代替自然地理界線的國界線不但分割了部族也衍生了往後的紛爭不斷。 1893年英屬印度政府外務大臣莫蒂默•杜蘭德強迫簽下的杜蘭德線(Durand Line)對普什圖族的強制分割即為著名歷史惡例。

阿富汗的官方語言文字為波斯語和普什圖語,主要民族為佔人口半數的普什圖人,其次為塔吉克人,然後才是其他少數民族哈扎拉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俾路支人等。 普什圖人信仰的是回教的主要派別遜尼派,而哈扎拉人信仰的是回教的少數派別什葉派,各部族和宗教派系間在歷史上始終爭戰不斷,有其複雜難解的歷史淵源。

普什圖人歷來是阿富汗的政經主幹領導精英,擁有最大的資源和優勢。 十三世紀蒙古族成吉思汗的西征和中亞部族的通婚留下的後代成為日後備受歧視的哈扎拉人,他們主要居住在中部山區。 十九世紀時,哈扎拉人被普什圖人驅趕,一部份人被迫遷移到喀布爾附近從事底層低下工作,1989年蘇俄撤軍後,阿富汗陷入了另一場窮惡內戰,期間發生多次普什圖人與哈扎拉人間的彼此報復屠殺,這也是書中人物阿米爾和哈山所代表的意義,而書中人物阿賽夫-金髮藍眼的混血塔吉克人,則是代表納粹德國在阿富汗用以推動其「高尚的純種」亞利安人後裔的另一勢力。

阿米爾和哈山,一個普什圖人和一個哈札拉人,在他們出生的那一刻已經決定了各自迥然不同的命運,阿米爾的父親視哈山父親為兄長,卻與其哈札拉妻子偷偷生下了哈山,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愛上哈扎拉女子,卻因部族階級的歷史鴻溝終生未婚。 最後,阿米爾終以回報哈山的兒子「為你,千千萬萬遍」得到救贖與消解。

放風箏本是阿富汗最盛行的古老風俗,在本書中成為了最美麗哀傷的鄉愁與意象,一如書本扉頁上美麗的1960年代喀布爾。

胡賽尼說這本書是關於愛和瞭解,而這本書也讓他深刻體會到文字的力量。
祝福阿富汗和阿富汗人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