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秘魯首見:NGO收購私有地 保育國家獨特生態


創秘魯首例,保育人士買下國家保護區内的私有土地,並捐贈給秘魯政府。

秘魯保育組織「熱愛自然」(ProNaturaleza)從自願讓出地產的地主手中,買下位於秘魯北部靠近伊基托斯市的Allpahuayo Mishana國家自然保護區内29筆土地。總共捐出的土地有1,196英畝,目前為一種瀕危鳥類─蚋鶯(Polioptila clementsi)的棲所。


蚋鶯是一種食蟲鳴禽,2005年首次有描述紀錄,據估計目前全球只剩不到50對。

「熱愛自然」保育組織執行長阿爾卡爾德(Martin Alcald)表示:「Allpahuayo Mishana是伊基托斯的驕傲,這件案例是鮮明的例子,顯示透過公私機構合作,能夠促進保護區的經營管理。」

保護區佔地143,500英畝,距離伊基托斯市有15英里,為罕見白沙林内獨特的動植物提供避難所。

協助募集基金的美國鳥類保育協會(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該協會生物學家雷賓博士(Dr. Daniel Lebbin)表示:「該保護區是秘魯境内鳥類最重要的棲地之一,也是面臨嚴重瀕危的伊基托斯蚋鶯唯一的居所。」

受其活動範圍限制,伊基托斯蚋鶯只在不到8平方英里,換算約為4,950英畝的地方活動,同時面臨其棲息地白沙林遭砍伐威脅所致,伊基托斯蚋鶯因而被權威性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列為極度瀕危。

除了伊基托斯蚋鶯,保護區内到處皆是此地獨有的原生物種。

根據導覽遊客進入保護區,總部設在伊基托斯市的導遊公司亞馬遜曙光(Dawn on the Amazon)表示,保護區内的蝴蝶種類更是多於任何其他地方,並且還有多達100種此地僅有的植物物種。

保護區内每公頃就有500多種的樹木,種類比任何地方來得多。其中許多樹種只有白沙林才有,而且非常罕見。當然這也是因爲白沙林本來就很稀有。

亞馬遜曙光導遊向訪客説明,除了保護區内已記錄的475種鳥類外,其中有21種鳥類的棲息地只出現在白沙林。

該保護區被「零絕種聯盟」(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為防止物種滅絕而將之併列爲全球587個保育場址之一。

「熱愛自然」在捐贈時發表聲明表示,該組織希望透過提倡賞鳥活動和適度地使用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進而推廣保育文化。

Peruvian NGO Buys Private Lands for National Conservation
IQUITOS, Peru, December 10, 2010 (ENS)
In a first for Peru, conservationists have purchased privately owned lands within a national protected area and donated them to the Peruvian government.

The Peruvia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ProNaturaleza bought 29 properties from willing landowners within th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near the city of Iquitos in northern Peru.

The donated lands, totaling 1,196 acres, are inhabited by the Iquitos gnatcatcher, ,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bird first described in 2005 that is estimated to number fewer than 50 pairs.

Martin Alcalde, executive director of ProNaturaleza, said, "This experience is a clear example of joint work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benefit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the pride of Iquitos."

The 143,500-acr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located 15 miles from the city of Iquitos, protects rare white-sand forests that shelter unique plants and animals.

"This reserv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for birds in Peru and is the only home for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Iquitos gnatcatcher," said Dr. Daniel Lebbin, conservation biologist with 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the U.S. bird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which helped to fund the acquisition.

The Iquitos gnatcatcher is class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by the authoritativ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due to its restricted range, amounting to less than eight square miles or roughly 4,950 acres and the threat of deforestation to its white-sand forest habitat.

In addition to the Iquitos gnatcatcher, th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is filled with native species found nowhere else on Earth.

The reserve has more species of butterflies than any othe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nearly 100 plant species which exist nowhere else, according to Dawn on the Amazon, a tour guiding company based in Iquitos that escorts visitors into the reserve.

In the reserve, 500 varieties of trees are found per hectare (2.5 acres), more than any site on Earth. Many of these tree species are white-sand specialists and are very rare, due to the scarcity of white-sand forests.

Of the 475 species of birds that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reserve, 21 species are associated only with the white-sand forest habitat, Dawn on the Amazon guides tell their visitors.

Th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is recognized by the 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 as one of 587 sites worldwide where conservation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species extinctions.

ProNaturaleza said a statement announcing the donation that it hopes to promote a culture of conservation by promoting birdwatching and appropriat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within the reserve.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家庭遭戰火摧殘 阿富汗童工支持生計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2-20 21:25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839

【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瓦哈(Abdul Wahab)揮舞沉重的鎚子,一次次敲打在火紅滾燙的金屬片上,努力將金屬鑄成卡車零件。他的臉龐因沾上火爐煤灰而變得髒兮兮,豆大的汗珠不斷從兩頰滴下,然而,瓦哈臉上仍舊帶著11歲孩子少有的專注,持續工作。

根據《路透社》報導,阿富汗政府承認國內有將近120萬名全職或兼差童工,瓦哈是其中之一。阿富汗長久以來深受戰爭、貧窮、失業率居高不下所苦,對大家庭模式的喜好造成未成年勞動市場的廣大。

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Afghanistan Independent Human Rights Commission)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該國1千5百萬兒童當中,最多40%,或多或少都從事某類型的有償工作。當地的援助和人權組織也表示,阿富汗的兒童工作法經常遭到忽視。




■ 阿富汗由於貧窮、戰亂與失業等問題嚴重,導致童工現象普遍,而這也間接排擠了兒童的受教權益。圖為阿富汗孩童在山坡上用頭頂著水桶,圖片攝於2009年11月5日。(圖文/路透)





雖然兒童工作法中規定,14歲以上兒童每週最多可合法工作35小時,但所有兒童都不允許從事危險性的工作。瓦哈在他父親位於喀布爾的鑄鐵作坊工作,其實違反法令。

瓦哈說:「我也想要上學,不過我的父親一個人在這裡工作,我必須幫助他。」由於從事極需體能的鐵匠工作,他的肩膀比同齡兒童要來得寬。「光靠我父親一個人無法餵飽我們全家,市場裡賣的食物非常貴。…我們沒有從政府那兒得到任何援助。」

他的父親羅薩克(Abdul Rosaq)2年前帶著妻子與4名子女由西部城市赫拉特(Heart)遷到喀布爾。「我們必須要工作。我也不喜歡我兒子在鑄鐵作坊裡工作。我當然希望他能上學,不過為了餬口,我們必須工作。」羅薩克說。靠著他那間位在工匠群聚的喀布爾帕萬3區的鐵匠鋪。他一週約賺進1千5百阿富汗幣(約新台幣990元)。

歷經長達30年的戰火衝突後,阿富汗變成世界上最窮困國家之一;當地人口有半數是兒童,其中1/4在5歲以下。阿富汗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4歲。

兒童為家中經濟支柱
阿富汗童工從事的工作種類繁多,舉凡在作坊擔任技工性質工作、務農、織地毯、在大街叫賣貨物、乞討、在喀布爾擁塞的交通中擦拭車輛灰塵、在發出惡臭的垃圾中撿罐頭和瓶子,都看得見兒童的身影。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阿富汗當地平均年收入是370美元;許多家庭必須在讓孩子受教育以及送孩子去工作之間抉擇。

「童工中絕大部分早在9歲時就開始工作,9歲以下的孩子在街上叫賣東西的場景也很常見。」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的納德利(Nader Nadery)表示:「這些童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他表示,阿富汗人民對童工見怪不怪,但其實童工是關鍵的權利暨社會問題,然而政府缺乏對治處理的計畫和資源。該委員會表示,至少有150萬名兒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

他提出警告:「如果不即時處理童工問題,這些孩子在無法接受教育的處境下長大,那麼我們處於衝突戰亂的時間不但會延長,出現更多志願受徵召的年輕人,也會損及國家成長及發展的可能性。」

為撐家計 停止學業
10歲的古爾(Bebe Gul)穿著骯髒的紅色洋裝和綠色褲子,手上拿著白色麻布袋,四處搜集金屬廢料。她的父親在工安意外中過世,她必須放棄學業,賺錢養活母親和4名手足。「我工作是為了賺錢。我撿廢鐵片來賣是因為我爸爸過世了。」古爾邊說,邊用已褪色的黑色頭巾擤著鼻子。

雖然阿富汗政府早在1994年便簽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今年11月時仍要求阿富汗政府簽署一項全面性的兒童法案,以保護該國兒童。

阿國社會事務部副部長穆罕曼德(Wasil Noor Muhmand)表示,阿國政府已完成一個兒童保護行動網絡,這是由各援助組織共同參與的聯合計畫,在全國34個省份中的28個省實施,涵蓋了650萬名處境危險兒童中的1/3。

穆罕曼德表示,阿富汗歷經數十年戰火,許多兒童因戰爭而失去了父親,他們必須負起支撐家庭經濟的責任,這也是何以阿國法律容許青少年在不從事危險工作的條件下,可以合法工作。

「阿富汗人民有履行法律的責任,」穆罕曼德說:「未來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去上學,而不必工作。這是政府的責任,這也是父母的責任。」

「拯救兒童」(Save the Children)的發言人表示,要確保兒童不至於因為工作中斷學業,彈性課表是個可行的辦法;學校方面也應該在傳統學科以外,增加職業訓練課程。

「許多兒童到學校上學,…他們確實學會了讀寫技能,不過他們找不到任何工作。然而,如果他們連讀寫技能都沒有,要找到工作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該發言人表示,儘管阿富汗文化和宗教根深柢固的信念是「兒童應在學校中受教育」,在阿富汗社會中普遍能接受送孩子外出工作的行為,這是因為家庭環境真的很艱難。

7歲的阿爾(Ares)兩顆門牙都掉了,身上穿的連帽罩衫有點太小,底部還破了大洞。他長大後他想當一名教師,不過兩年以來,他一直在工匠的鋪子做工。「我一般都負責修車。」他坐在卡車的新裝車架上害羞地說,手上拿著扳手。每天早上6點到9點是他的上課時間,接著他會到作坊裡工作至少8小時,每週的薪資是50阿富汗幣(新台幣30元)。為祈求工作平安,他的脖子上掛了一個銀製的宗教吊飾。

「我喜歡學校。」有一名姐妹和3名兄弟的阿爾說:「但我也喜歡為了擁有美好未來而在這裡工作。」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王之爭議 Kings of Controversy

摘錄自『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2010年12月號

撰文:Robert Draper
攝影:Greg Girard

2005年艾拉特‧馬扎爾宣告找到大衛王的皇宮─聖經描述大衛在西元前十一世紀建立帝國,其子所羅門延續帝國從西元前1010到西元前930年。

將聖經當作考古指南曾經相當風行,後被視為一不科學的循環論證而飽受質疑。事實上,以色列一帶的大部份考古證據都顯示聖經學者所推斷的年代有一個世紀之差,所挖掘的所羅門建築事實建於西元前九世紀暗利王朝而非大衛和所羅門時代。



City of David 基金會為一場挖掘工作募集資金時,他們的動力來源就是找出聖經的真相,而不可否認的,那跟以色列的主權息息相關。考古學家竭盡所能要證實聖經的每一個字,尋找考古證據來合理化一支民族的歸屬感。

考古挖掘工作很多是在耶路撒冷東區,演變成以色列人占領屯墾區,巴勒斯坦人必需被迫搬走。大衛城的所有考古工作都是以色列右派人士擴張國土範圍,趕走巴勒斯坦人的手段─世上沒有任何地方像以色列一樣,考古學簡直就像一種近身碰撞性運動。

哈尼‧努爾‧耶個:「當我看見巴勒斯坦婦女製作從青銅時代早期流傳下來的傳統陶器,當我聞到遵循西元前四、五千年古法烘烤的薄餅香味,這就是文化DNA。巴勒斯坦雖然沒有文字記錄,沒有什麼壯闊的歷史故事,但它還是有歷史。」

大部份以色列考古學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不要被當作政治工具,但年輕的國家就是這樣,要創造國家認同感,考古學是個很方便的工具,這就是以色列和其他國家不同的一個地方,他們的國家認同感早在任何挖掘開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挖掘出來的東西只能證實那份認同感而已。但,也許恰恰相反‧‧‧

碳素定年─碳14無法幫你解決這一切爭議,有大約40年的誤差,不同的實驗室還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知識份子認同芬克斯坦的中庸理論,將聖經想成一個分了很多地層的考古遺址,由西元前八世紀到二世紀編纂了六百年。這並不表示故事不是源自古代,但故事中呈現的現實卻是後來的現實─亞述帝國的現況。

諷刺的是,聖經考古學的叛逆少年如今已變成主流勢力,正極力抵抗後輩新秀對他的年代表所做出的攻擊,芬克斯坦的理論完全轉攻為守了,而且有時略顯危險。

拉裴爾‧葛林柏格:「我們應該提供的是一種文獻上或先入為主的歷史觀念裡找不到的視角,也就是一種對過去的另類看法,貧與富,男女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比單純去證實聖經更豐富的東西。」

就算大衛的事蹟和帝國最後都被視為虛構故事,他在西方文化上的意義─西方傳統的中心─遠遠超過一切。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緊握生命的希望 Va, Vis et Deviens




片名: 緊握生命的希望
原文: Va, Vis et Deviens
導演: Radu Mihaileanu
編劇: Alain-Michel Blanc、 Radu Mihaileanu
攝影: Rémy Chevrin
音樂: Armand Amar
演員: Moshe Agazai、Moshe Abebe 、
           Sirak M. Sabahat、Yael Abecassis、
           Roschdy Zem、Roni Hadar
出品: 2005年 法國、以色列



Je vous ai porté sur les ailes d'un grand aigle pour vous fair venir vers moi.
我將你安放在大老鷹的翅膀上,好讓你回到我身旁。
──猶太教律出埃及記19章4節

1980年代非洲地區因嚴重乾旱和錯誤經濟政策而導致飢荒危機,二十六國數百萬難民逃難到蘇丹的難民營,其中包括基督徒、回教徒和衣索匹亞的猶太人─Falashas,當時的衣索匹亞為親蘇的社會主義國家,禁止猶太人向外移民,美國和以色列情報局於是組織起『摩西行動』,在1984年11月至1985年1月間以飛機暗助約八千衣索匹亞猶太人抵達以色列,在逃難路途中死亡的難民達四千人,許多兒童成為孤兒。

一位基督徒母親將7歲的兒子託付給一位Falash婦女,改名希伯來Shlomo,隱藏起基督徒身份,假借猶太人逃生,登機前母親對兒子叮嚀:Va, vie et deviens。

Falashas抵達以色列,一心以為迎接等待他們的是流著牛奶和蜜的應許之地,但是,以色列當局首先將他們的傳統袍服燒燬,換上西方衣著,改變他們刀叉用食習慣,甚至更改他們的姓名和語言,意圖將他們澈底改造為以色列意識中的猶太人。

在收容中心,以色列展開了猶太人的認證過程,憑藉的依據僅只是Falashas的猶太姓名以及翻譯人員的主觀意見,以裁決遣返或留下。Shlomo被教導將秘密謹守心中,不能遺忘有一天他終將再看到他的衣索匹亞母親。他用拒絕進食和說話來抵抗他所面對的巨大壓力,深恐以色列當局對他的改造同化將使母親未來再也無法認得他。

在他又失去了Falash母親後,收容中心為他安排了一對法國養父母,他們為他準備了衣索匹亞裝飾的房間和晚餐,並願意和他一起飯前祈禱,以示對他的文化和宗教的尊重,誠如養父坦言,他們是左派,喜歡正直坦白,尊重別人,而且他們不信猶太教。

Shlomo很快學會希伯來文、法文,而他的爺爺送畫給他,鼓勵他學習衣索匹亞語言。但Shlomo在學校卻因為他的膚色而遭受排擠歧視,學校的老師告知養母家長集體要求他轉學,因為擔心拉低學生的學習水準和傳染病,養母憤慨拒絕並當面痛罵家長,因為他們不斷地找麻煩,導致Shlomo過度焦慮而滿臉長滿痘子,但是醫生的文件證明他是健康的,他也絕對不會轉學,

養父對Shlomo的愛,是讓他知道他們愛他,而讓他自己去面對問題,讓他自己上學,讓大家尊敬他,而不是尊敬他們。Shlom開始勇敢地自己上學,並且在學校赤腳走路一如他以前在衣索匹亞家鄉一樣。

以色列當局假借體檢之名,企圖對所有的Falashas男孩強行猶太割禮和浸洗儀式,將他們正式改信猶太教。部份Falashas在這個認同過程中,為證明自己是真正的猶太人─摩西和沙芭女王的後代,因此而接受這些屈辱。猶太大拉比的公開談話無疑深化了Falashas的猶太認同歧視─『這不是血液而是猜疑的淨化,是為Falashas好,沙芭女王不是猶太人,我們是因母親而成為猶太人。』Falashas族長帶領族人示威遊行,抗議他們在衣索匹亞被指為猶太人而受壓迫,在以色列竟又被指為巫師、黑人而遭排斥,他展示1973年約瑟大拉比對Falashas的猶太身份認證,事實上,Falashas在衣索匹亞不僅嚴尊猶太教律且皆已行割禮。

Shlomo私下偷偷拜訪族長,因為他聽到族長在示威中提起許許多多Falashas孤兒的父母依然留在衣索匹亞,他懇求族長為他寫信給母親,這個期望舒解了他心中的壓力,Shlomo終於開始進食。

成長為青少年的Shlomo,面對更嚴峻的認同問題,他爭取到宗教辯論的機會,公開為自己的猶太人身份論戰。

亞當是什麼膚色?誰是上帝的選民? 而我又是誰?

『創世紀之初,先有文字,上帝造物並賦予文字生命。上帝相信人類,相信每個人,他將詮釋文字的工作交給人類,好讓文字的詮釋個人化、美好、獨立、具深度和人性化。至於亞當的名字,來自Adana,是希伯來文『土地』之意,上帝用泥土和水創造亞當,像文字般賦予他美好生命。亞當就是如此誕生的,亞當就是泥土的顏色─紅色,跟印地安人一樣。希伯來文的紅色叫Adom(亞當),亞當非白人也非黑人,他皮膚是紅的,可是他孤零零紅通通的在這新世界裡是否安好?於是上帝想到創造夏娃,亞當不懂上帝的用意,在世上所為何事?這些試煉所代表的意義為何?但他已無退路,他知道自己沒有選擇,他創世人,背負著世人的期待,他必需為上帝努力出人頭地,上帝化身明月守候保護他。』

但他的論證並無法說服所有的白種猶太人,包括莎拉的父親,他們認為亞當的膚色是白的,是依照上帝的膚色,而白種猶太人才是真正的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即便贏得辯論,並不代表Falashas學過猶太教律,能夠算是猶太人。

這些身份認同的錯亂讓Shlomo飽受折磨,除了Falashas,在以色列沒有任何白種猶太移民受過相同的羞辱排斥,被拒絕捐血以防感染艾滋病,被警察無故攔截盤問等等歧視代遇。以色列當局拒絕瞭解他們的痛苦,這讓他們更急切忠於猶太教律,好以比猶太人更猶太人。

Shlomo和所有的以色列青少年一樣到集體農場生活接受洗禮,他這才發現爺爺是以色列集體農場的開拓者。他與爺爺在農場樹下的對話,回應了報紙上首次出現的巴勒斯坦自殺炸彈攻擊抗暴運動。

『這棵替我們遮蔭的樹,是我們五十年前種的,而遠處那棵樹,在我們來之前已經存在。』
『我們始終無法擁有自己的土地,我們走遍世界各地,到處被驅趕,最後才總算找到這塊樂土。如果我們也認同這塊土地,我們是否該將土地還給阿拉伯人?我認為我們應分享土地,如同分享陽光與樹蔭,讓其他人也能認識到愛。』

『即便冒著生命危險?』

『我認為沒有愛是不需要冒險的,可是很難替別人決定該怎麼愛。』

『爺爺,你相信上帝嗎?』

『只有當我腳痛或世上發生戰爭時,這是左派人士的想法。』

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爆發,養母希望全家移民海外以免孩子入伍參戰傷亡,但養父堅持留下,他擔憂反戰的左派離開,只留下主戰的右派,就沒有人投票支持和平。

1993年養父母帶領全家加入『贊成和平,反對占領』的示威遊行,那一年,在白宮草坪,柯林頓見證了他所促成的歷史時刻─阿拉法特與拉賓的握手畫面。

1990年代衣索匹亞與索馬利亞間的邊界部族衝突引發多國大規模戰爭,大量衣索匹亞難民再次湧入蘇丹,當時美國的外交政策是援助蘇丹放棄衣索匹亞,而蘇丹則抱怨自顧不暇。

Shlomo一心想到難民營尋找母親,族長說服了他:Falashas離開衣索匹亞一如我們的祖先離開埃及,註定面對猜疑和痛苦,他從未忘記死去的家人,但他只有一個選擇─為活著的人服務。在逃難中,他唯一搶救到的是一部手寫猶太教律。Shlomo終於向族長坦誠他心中的秘密,在蘇丹乾旱的難民營,幾個難民掌控水源收費,他們仗勢欺凌年幼的他,哥哥因此在混亂群架中被活活打死─為了稀有的一桶水,三毛錢。他相信母親是因此而離棄他,懲罰他。

族長為Shlomo引見當年在難民營義診的醫生,他曾經為幫助Shlomo登機而說謊,如今他在以色列行醫。Shlomo受此啟發,嘗試說服養父接受他到巴黎學醫,以另一種言論方式─行醫去服務他人。自許為左派的養父卻認為他只是想逃避兵役,他要每一個人留下來保衛家園,1993年奧斯陸協定簽定以來,表面的和解並未帶來真正的和平,以巴衝突不斷,養父不願當年歐洲家族離散的悲劇重演,Shlomo卻無論如何都無法拿起槍殺人。

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一名猶太極右翼激進分子槍擊身亡。

Shlomo在巴黎學醫,持續承受著因膚色而起的身份認同困境,即使他順利取得醫師執照。此時,許多假冒猶太人身份的衣索匹亞人,蘇俄人紛紛被以色列當局逮捕、驅逐。

Shlomo回到以色列,在軍隊中擔任醫務兵。在以巴暴力衝突中,他試圖搶救受傷的巴勒斯坦男孩,卻被男孩父親斥為猶太人,拒絕接受醫護。當他轉身回到以色列部隊,卻又被同袍喝斥『老黑』,不許他醫救巴勒斯坦人,Shlomo在驚愕中再次沉入身份認同的漫長掙扎。

是養母和莎拉對他無條件的愛,讓Shlomo安定,讓他看清母親、養母和莎拉她們三人為他所作所為,這難道不是愛嗎?他擁有那麼多愛他的媽媽。

在蘇丹的難民營,Shlomo跟隨著醫生的腳步為難民義診,手機中傳來他與莎拉的第一個孩子第一次呼喚爸爸的聲音,遠處的難民營帳篷下,一位憔悴婦女的苦難身影,Shlomo緩緩脫下鞋子一如他小時候在衣索匹亞,朝著那個熟悉的身影走去,直到他的母親仰天發出悲喜之號。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和談幻滅 巴勒斯坦尋國際認同

轉貼來源:2010/12/20 奇摩新聞/法新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0/19/2jbb9.html

(法新社耶路撒冷19日電) 與以色列直接會談失敗,美國又無能為力,心灰意冷的巴勒斯坦人不願再談判,改以向國際社會尋求認同巴勒斯坦建國。

從美國坦承規畫以巴恢復直接會談失敗的那一天起,巴勒斯坦高層官員就表明他們認為談判已經死亡。

巴勒斯坦談判代表沙斯 (Nabil Shaath)18日晚告訴記者:「和平進程已陷入深度昏迷。我不認為有任何人希望繼續談判。」

美國國務院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矢言,美國將會經由華盛頓斡旋的間接談判,尋求推動以巴和平會談,但沙斯拒絕沒有參考架構的會談。

反映巴勒斯坦其他高層官員的心情,他說:「我不認為我們會很快恢復談判。」

以巴之間將近2年來的首次直接會談,於9月2日在華盛頓舉行,但以色列暫停建築屯墾區10個月的禁令於9月26日屆滿後,這項會談立即停滯不前。

巴勒斯坦拒絕繼續談判,除非以色列再頒布新的禁令,但華盛頓上週表示,儘管提出了很大方的鼓勵方案,但仍未能說服以色列更新建築禁令。

巴勒斯坦人表示,他們希望任何會談的開始,必須是根基於結束以色列占領及成立巴勒斯坦國的目標。

但由於會談停頓,以及美國政府受國內問題及選舉活動所困,無暇履行所作的承諾,巴勒斯坦人只好考慮其他的抉擇。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法雅德(Salam Fayyad)18日告訴以色列2號頻道電視台(Channel Two):「我們尋求建立的是一個巴勒斯坦國家,不是卡通米老鼠國家(Mickey Mouse),也不是所謂的自治,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人能夠自由生活的國度。」

巴勒斯坦領導階層正積極尋求國際對建國的認同,並已經獲得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等國的支持。

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艾拉卡特 (Saeb Erakat)說:「我們獻身談判已近20個年頭,而今天我們卻陷入一個距離取消占領局面仍然遙遠的一個框架裡。」

他說:「不像以色列政府,對占領現狀相當滿意,並且持續殖民化,巴勒斯坦人必須循任何可利用的和平管道,追求自己的自由。」(譯者:中央社郭傳信)

人權組織控以色列 歧視西岸巴勒斯坦人

轉貼來源:2010/12/20 奇摩新聞/法新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0/19/2jayy.html

(法新社耶路撒冷19日電) 「人權觀察」(HRW)今天公布報告指稱,住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人缺乏基本生活福利設施,事實上很可能因為歧視他們的以色列政策,被迫搬遷。

「人權觀察」呼籲美國,從要給以色列的大規模年度援助當中,扣留以色列支援西岸屯墾地區的相同金額,作為懲罰。

這份厚達166頁的報告指控,以色列不讓巴勒斯坦人民享用和猶太人相同的設施。但國際法律認定,住在西岸的猶太人違法,因為他們住的是奪來的土地。

HRW代表波格特(Carroll Bogert)說:「巴勒斯坦人僅因為種族、族群和國籍不同,就遭系統性的歧視對待,沒有電、水、學校,甚至路權。」

「在以色列屯墾地繁榮的同時,受他們控制的巴勒斯坦人停留在過去─不僅遭孤立,不僅受不公平待遇,有時還被趕出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

以色列則否認報告結果,指稱HRW有偏見。(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安理會結束對伊拉克制裁

【聯合報╱記者傅依傑/即時報導】2010.12.17 02:42 am

聯合國安理會15日通過決議,取消對伊拉克實施多年的幾項制裁,讓伊國過去20年連年戰爭與混亂局面正式拉下帷幕,重回1990年入侵科威特前的國際地位,重新與國際接軌。

美國為本月安理會輪值主席,特由美副總統拜登主持15日安理會,顯示歐巴馬政府重視解除對伊制裁的象微意義。

安理會伊拉克高級別會議通過三項決議:一,解除禁止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民用核活動措施,使伊國日後得以建造核能電廠;二 ,結束「石油換糧方案」剩餘計畫﹔三,明年6月30日終止將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氣外銷收入存入伊拉克發展基金。

伊拉克視上述制裁侵犯主權,多年來一直要求撤銷。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秘書長表示,取消這些制裁,對伊拉克有重要意義,是伊拉克正常化過程重要里程碑。

伊拉克外長沙巴利(Hoshyar Zebari)也在安理會發言指出,安理會通過(解除制裁)決議,標識侵犯伊國主權、獨立與重建的制裁措施告一段落。

拜登指出,解除制裁決議「結束了海珊黑色時代殘留的負擔」,伊拉克人民此後得以迎向光明未來。

伊拉克前總統海珊於1990年揮軍入侵科威特,安理會隨後陸續對伊祭出制裁,包括禁運武器制裁,防止巴格達取得核生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石油換糧」措施將伊拉克石油外銷得款換取食物,供應伊拉克人民,共得款310億美元,後因暴發弊端,安理會再改設伊拉克發展基金,用意相同,確保伊拉克外銷石油款用在國家重建。

安理會15日另通過主席聲明,鼓勵伊拉克政府推動和平、民主與重建,加強國內各方對話,早日實現民族和解,增進與各國關係。


【2010/1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Puisque C'est Ma Rose -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Ma Rose - Le Petit Prince

Le Petit Prince:
Vous ne ressemblez pas à ma rose
Même si un passant ordinaire
Pouvait prétendre le contraire
Vous n’êtes rien encore

Personne ne vous a apprivoisées
Vous n’avez pas apprivoisé personne
Tant que vous n’avez pas d’ami
Vous n’êtes pas unique au monde…

Vous êtes belles mais vous êtes vides
On ne peut pas mourir pour vous
Et à elle toute seule, ma rose
Compte bien plus que tout…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arrosé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protégé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écoutée
Puisque c’est ma ros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me habrité
Puique c'est elle que j'aime rassurer
Puique c'est elle que j'aime aimer
Puique c'est ma rose

Le renard:
Pour nous adieux, voici mon secret
On ne voit bien qu’avec le cœur
Il faut comprendre, l’essentiel est
Invisible pour les yeux…

Si les hommes oublient cette vérité
Toi tu ne dois pas l’oublier
C’est le temps perdu pour ta rose
Qui fait ta rose si importante

Tu deviens responsable, pour toujours,
De ce que tu as apprivoisé…

Le Petit Prince:
Alors me voici responsable
de ma rose à jamais…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arrosée

Le renard:
Arros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protégée

Le renard:
Protég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écoutée

Le renard:
Écout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ma rose…

Le renard:
Puisque c’est ta ros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abritée

Le renard:
Abrit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rassurée

Le renard:
Rassur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aimée
Puisque c’est ma rose

Le renard:
Puisque c’est ta ros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Puisque c’est ma rose…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墨西哥氣候會議協議要點

轉貼來源:2010/12/11 奇摩新聞/法新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1/19/2ithj.html

(法新社墨西哥坎肯11日電) 歷經兩週談判和最後兩天幾乎不停歇外交折衝,聯合國主導的墨西哥氣候會議今天通過一項協議。

包括美國、歐洲聯盟、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主要強國,全都支持這項協議。玻利維亞是唯一主要反對國家,但地主國墨西哥駁回這項反對。

以下是這項協議的要點:

★抑制氣候變遷行動:

--敦促「大幅削減」全球暖化元兇碳排放,把全球氣溫上升抑制在較工業革命前水平不超過攝氏2度。呼籲針對強化目標至上升攝氏1.5度展開研究。

--要求富國於2020年前,較1990年水平削減排放量25%至40%。此部分由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工作小組主導,因而不包括拒斥京都議定書的美國。

--同意研究新市場機制,協助開發中國家抑制碳排放,以及2011年底在南非召開下次主要氣候會議時討論各項提案。

★協助開發中國家:

--設立新國際機構「綠色氣候基金」(GreenClimate Fund),負責管理來自富國的捐助資金,協助受害最嚴重國家。

以歐盟、日本和美國為首的國家已承諾自2020年起每年捐助1000億美元,並提供300億美元快速援助。

--邀請世界銀行(World Bank)擔任綠色氣候基金暫時受託人3年。

--成立掌管綠色氣候基金的理事會,理事會有24名成員,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擁有平等代表權,最擔心氣候變遷的小島國也有代表權。

--成立「氣候科技中心暨網絡」(ClimateTechnology Center and Network),協助提供專業技術給開發中國家,以抑制排放及因應氣候變遷。

★減少森林砍伐:

--對減少破壞森林的各種努力表達廣泛支持,森林消失是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因為茂密植被能抵消工業汙染。

--敦促全球各國尊重原住民權利。

★京都議定書前途:

--呼籲富國在京都議定書下協商新合回削減排放(京都議定書規定將於2012年期滿),「確保不會出現缺口」。

它目前未要求各國許下京都議定書的2012年後承諾。日本帶頭反對延長京都議定書,指稱此議定書未納入中國和美國不公平。

 
聯合國氣候會議通過溫和方案

轉貼來源:2010/12/11 22:36 奇摩新聞/路透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1/16/2iti9.html

(路透墨西哥坎肯11日電)近200個國家今天通過以適度措施對抗氣候變遷,包括成立新的基金幫助窮國,並將重大爭議延至2011年及之後再討論。

墨西哥外交部長艾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在為期2週的氣候變遷會議結束時,對與會代表說:「這是氣候變遷議題的國際合作新時代。」這項會議在貧、富國家打破僵局後落幕。

經過馬拉松式徹夜談判達成的這項協議,包括成立「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保護熱帶森林的措施,以及分享潔淨能源科技、幫助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方法。

協議也再次確認在2020年前每年籌款1000億美元援助窮國的目標,並設定限制全球平均溫度不得比工業化前時代上升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

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Jairam Ramesh)表示:「最重要的是,這個多邊進程已獲得一劑強心針,(外界對進程的信心)已達歷史新低。這個進程將繼續奮戰。」「進程仍有可能失敗。」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等世界領袖去年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高峰會上未能簽署條約後,在墨西哥坎肯(Cancun)舉行的這場氣候變遷會議就降低期望,並未設定簽署具法律效力協議的確切期限。

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大臣胡尼(Chris Huhne)表示,在坎肯達成的氣候變遷協議,會讓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強化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目前較1990年水準減少20%的目標,提高到30%的可能性升高。

他談到歐盟在阻止全球暖化的貢獻時說:「我認為,這項協議肯定會讓歐盟同意減排30%的可能性升高。」聯合國氣候科學家小組表示,全球暖化將引發更多水患、旱災、沙漠化、土石流,以及海平面上升。

「不管如何,我們在這方面正大有斬獲。我認為,將有其他大型會員國表示準備支持轉向30%目標的行動。」

艾斯皮諾薩敲下手中的主席議事槌,宣告通過今天的協議,不過玻利維亞反對,希望要求富國減少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表示富國的氣候政策正造成每年30萬人喪生的「種族滅絕」。

玻利維亞代表索隆(Pablo Solon)對艾斯皮諾薩表示:「我敦促您重新考慮。」在索隆一再提及反資本主義者的言詞後,艾斯皮諾薩回答說,最後版本的報告中,會提及玻利維亞反對,但無法扭轉190國達成的協議。

在與會代表乾脆將貧富國家對聯合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未來的歧見延到2011和2012年再討論後,這項計畫獲得轉圜餘地。京都議定書規範將近40個已開發國家的第1階段溫室氣體減排量,直到2012年底。中央社(翻譯)


玻國總統:氣候問題要全球公投解決

轉貼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61816
 
玻利維亞左翼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重申,要求京都議定書下的發達國家徹底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以保護他所稱呼的「地球母親」。他甚至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每年有300,000人死於乾旱、洪水、沙漠化等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影響,他說,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其一是資本主義死亡,另一則是地球母親死去。

一些外交官擔心玻利維亞的立場可能會破壞整個會議做出結論,事實上玻利維亞主張2017年時,富國要減少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半,莫拉萊斯還直稱資本主義帶來種族滅絕,他也提出在氣候問題的全球公投可能性。

在坎昆,莫拉萊斯力圖尋求社會主義運動的支持,與在拉丁美洲的知名度,不過他這樣做,卻被墨西哥政府視為一個頭痛人物,因為他可能會點起不滿墨西哥政府人民的火花。

莫拉萊斯擁有原住民身份,也大力推動玻利維亞的原住民權與人權,早些時候莫拉萊斯組織了科恰班巴(Cochambamba)會議,做出「科恰班巴宣言」,莫拉萊斯被不少墨西哥人民視為英雄,更多原住民希望把該宣言帶進氣候大會來保護地球母親。

問題是,許多代表、非政府組織、原住民們在私下抱怨莫拉萊斯來到坎昆,只是在做一場媒體秀。莫拉萊斯為窮人、原住民、拉丁美洲的農民們發聲,他也喜歡因為這些舉動而受到關注,但這些人都在抱怨,因為他獲得了許多記者的注意,會讓氣候變化大會主題失焦,也讓許多非政府組織與原住民團體等的新聞發布得不到媒體關注。

部份會內人士與其他團體認為,媒體與政府代表花太多力氣在莫拉萊斯的到來,有些人直說,他的確非常有名,也從窮人、原住民團體方面得到支持,但在氣候變化公約上,莫拉萊斯一點也不重要。

內部人士認為,玻利維亞的確是領導南美的重要國家,但坎昆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要達成協議,並不仰賴玻利維亞,他與玻利維亞皆非交易的決策者,卻仰賴東道主墨西哥如何推動各國達成協議。是否達成協議取決於美國、中國、歐盟、巴西、俄羅斯、日本等大國的協商折衝。

更重要的是,非政府組織與原住民組織在內部與外部的工作會議,有持續性地針對「秘密交易」來討論。傳聞指出有些大國與墨西哥正在談論一項協議文本,大國前往某些秘密地點,然後把他們的利益放在文本裡頭,並刪除不利於他們的部份,但這個過程不民主,也不夠透明,只有少數國家可以做出決定,而打壞哥本哈根名譽的事情不能再發生。

無論如何,在公開會議與新聞發布會上,代表與媒體一直在追問這件事情,儘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發表聲明,公開否認該項事情,但許多人仍相信大國間的秘密協商持續進行中。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阿拉伯≠反基督:阿拉伯世界看基督徒 激進和平共存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2-01 22:30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286





■鎮暴警察於11月24日包圍新科普特教堂建址。數百位基督徒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造成1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圖文/路透)





阿拉伯世界近日發生多起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事件,包括伊拉克蓋達組織對巴格達教堂發動猛烈攻擊所造成的悲劇、埃及11月底發生基督徒上街頭抗議政府勒令停建教堂而引發的死傷暴力事件。事件的發展讓人不禁想問,基督徒在阿拉伯世界的處境為何?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一篇文章指出,伊拉克教堂攻擊事件可能會導致「中東地區基督教的終結」。然而這一概論反倒可能助長文明衝突論的迷思,並且讓基進份子得利。雖說某些阿拉伯社群(如伊拉克)的極端基進派系會持續增加反基督教的情緒;但另一方面,這兩種宗教在某些阿拉伯國家可以和平共處的事實無可否認。

基督徒成攻擊目標
在埃及、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和伊拉克,基督教社群正在萎縮,基督徒的處境也越顯艱辛。在埃及,針對科普特教派的攻擊事件日益增加,基督徒也經常遭到國家歧視性政策的對待。居住在加薩地區的基督徒也抱怨,哈瑪斯領導的政府並未保護他們免受極端份子攻擊。

另外,為報復埃及科普特教會教士囚禁兩名穆斯林女子,蓋達組織發動一連串教堂攻擊事件,此舉亦將蓋達組織的戰鬥範圍從本土拓展至整個阿拉伯世界。

從此脈絡來看,無論是巴格達教堂攻擊事件、開羅基督徒示威,或是蓋達組織宣稱阿拉伯地區的基督徒是可攻擊的「合法目標」,這些都是在增加基督徒遭受迫害的恐懼。

持續而緩慢的外移潮
然而如費斯克(Robert Fisk)所言,除壓迫情形與日俱增外,阿拉伯地區基督教人口大幅減少的原因,與人口統計資料時間不長、非阿拉伯世界對基督徒提供優厚移民條款有關。

就長期趨勢來看,基督徒家庭人口較穆斯林家庭人口數少,未必與新近政治情勢有關。另外,除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造成移居海外人數劇增外,阿拉伯世界基督徒外移的速度是緩慢的,是持續數代的結果,而非一夕之間發生的事。

19世紀末,阿拉伯世界基督徒開始展開這股持續而緩慢的移民潮,即使1920年代到1950年代在基督教政權統轄下的黎巴嫩也一樣。阿拉伯裔美國人有63%是基督徒,這促使更多阿拉伯裔人民願意移居美國,而美國對於在美擁有親屬的外來移民亦較為歡迎。

多數國家存和諧態度
事實上,大多數阿拉伯世界對基督教仍持容忍態度,社群之間相處和諧。許多外移的基督徒並非遷往西方國家,而是搬到其它對基督徒較為友善的阿拉伯國家,如敘利亞或約旦。

約旦的哈什麥(Hashemite)王朝長期以來自詡為少數基督徒(僅佔人口的6%)的保護者。基督徒在約旦國會甚至享有保障名額。在約旦的商業社群中,基督徒扮演重要角色,而基督徒的大本營瑪達巴(Madaba)則是約旦觀光產業的重鎮。

據馬里蘭大學在2010年所做的阿拉伯態度調查,儘管約旦是個宗教化社會,但約旦人產生自我認同的第一對象是約旦人(58%),其次是阿拉伯人(19%),再來才是伊斯蘭教(16%)。而埃及人與摩洛哥人將伊斯蘭視為第一認同對象的比例為31%。這一方面除了表示他們可容忍基督徒的存在外,同時也視其為擁有相同權利的平等族群。

不同族群 不等權利
敘利亞同樣也有保護基督徒的傳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敘利亞就是亞美尼亞基督徒躲避土耳其屠殺的避難所。時至今日,敘利亞約有10%的人民信仰基督教,儘管教徒人口日益減少,但仍保有優勢地位。敘利亞基督徒除了能公開慶祝基督教節慶、在政商界的基督徒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敘利亞政府提供基督教堂免費的電力和水資源,且神職人員享有減稅的福利。

儘管敘利亞憲法規定總統必須是穆斯林,但敘利亞復興主義(Ba'athist)政權的意識形態偏向世俗化。因此,大多數敘利亞基督徒對政府抱持正面觀感並不令人意外,他們認為政府保護使他們免於受到激進伊斯蘭主義者的侵擾。

當然,敘利亞政府和約旦政權在其他方面的名聲不佳,兩國都是獨裁政權且人權紀錄不良。雖然它們保護國內基督徒的平等權和文化自由,但卻剝奪其他族群的權利。譬如敘利亞對境內庫德族的壓迫,以及約旦不把境內巴勒斯坦人視為正式公民等。

阿拉伯不等於反基督
事實上,阿拉伯穆斯林對基督徒不友善的說法並不公平。每個國家的激進派系都可能與蓋達組織的極端主義觀點有所雷同,但這不代表各國主流社會都接受這種看法。即使是埃及的伊斯蘭主義組織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都對巴格達的教堂攻擊表示不齒,並呼籲開羅當局要保護境內教會的安全。

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數量確實正在減少,而激進主義教派的確在伊拉克等地漸佔上風。但整體而言,阿拉伯世界數百年來仍是基督徒和穆斯林得以和諧共處的地區,未來也可能繼續保持相同情況,因此將阿拉伯世界視為反基督的溫床並不正確。

(整理自《衛報》)策劃、編譯■李威撰、謝雯伃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美麗的稻穗





美麗的稻穗
作詞:陸森寶 作曲:陸森寶

pasalaw bulay naniyam kalalumayam garem
ho i yan ho iyan naru hoiyan
adaLepemi adaLepemi emareani hoiyan
hoiyan hoiyan naruhoiyan hiyaohoiyan
patiyagami patiyagami ku kan bali etan i kimmong
pasalaw bulay naniyam kazazolingan garem
ho i yan ho iyan naru hoiyan
adaLepemi adaLepemi emarekawi hoiyan
hoiyan hoiyan naruhoiyan hiyaohoiyan
patiyagami patiyagami ku kan bali etan i kimmong

今年是豐收 
鄉里的水稻將要收割
願以豐收的歌聲 
報信給在前線金馬的親人

鄉里的造林 
已長大成林木 
是造船艦的好材料
願以製成的船艦 
接回在金門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