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新任駐阿美軍司令稱 未來數月戰事可能加劇

轉貼來源: 2010-06-30 中國網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1771020/1.html

中國網訊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29日報道,不久將出任駐阿美軍司令的彼得雷烏斯將軍警告稱,阿富汗戰事未來幾個月可能加劇,阿富汗安全部隊需要數年後才能接管安保任務。

彼得雷烏斯是美國最受尊敬的將軍之一,他被認為扭轉了伊拉克戰爭形勢。他對參議員稱,聯軍在阿富汗的數個地區已取得了進展,但是同時警告稱,與塔利班武裝分子的戰斗將會很“艱難”,暴力事件預計將會增加。他表示,聯軍在過去的一年里在安全問題上取得了進展,尤其是在南部赫爾曼德省,他還贊揚了前任駐阿美軍司令麥克里斯特爾將行動的重點調整為關鍵的城鎮和村莊。不過,他警告稱,由于武裝分子試圖考驗北約的意志,暴力事件將增加,阿富汗安全部隊作好接管安保任務的准備將需要數年的時間。他說:“我的感覺是,艱苦的的戰斗將會繼續,事實上,它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加劇。當我們清除敵人的安全庇護所,降低他們的活動自由度後,武裝分子將會進行反擊。”

彼得雷烏斯是在美國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作出上述表示的。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隨後批准了他出任駐阿美軍司令的提名,這為預定于本周進行的參議院全體投票鋪平了道路。 由于美國議員對軍方首腦和文職領導人關系緊張感到擔心,彼得雷烏斯發誓稱將與文職官員密切合作。他表示將試圖與外交官和白宮官員“團結一致地”採取行動。他回憶稱在他任駐伊美軍司令時,他曾與駐巴格達的美國大使密切合作。他將與美國駐阿大使卡爾-艾肯伯里、北約和聯合國代表進行密切合作。麥克里斯特爾和艾肯伯里的關系很緊張,兩人去年就美向阿增兵計劃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奧巴馬(相關)當時不顧艾肯伯里的反對意見批准了向阿增兵計劃。

彼得雷烏斯還承諾將重新評估引發爭議的限制部隊使用火力的作戰規則,稱他知道士兵們抱怨有時候在戰斗中被束縛住手腳。他說:“當我們的士兵和我們的阿富汗伙伴遇到難題時,我們採取任何措施以確保他們解決難題在道德上是必須的。”不過,他也表示,作戰規則基本上是合理的。他也認同麥克里斯特爾有關在軍事行動中避免平民死亡是至關重要的觀點。

根據最新統計數字,在發生一系列暴力事件後,聯軍在阿富汗的月度陣亡人數在六月份首次超過了100人,其中20名死者是英軍士兵,這使英軍在阿富汗的陣亡人數上升至309人。

美國公眾對已持續九年的阿富汗戰爭的支持度已經降低。奧巴馬總統在上周解除了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駐阿美軍司令的職務,提名彼得雷烏斯出任這一職務。在《滾石》雜志刊登了麥克里斯特爾和他助手發表的對奧巴馬政府文職官員的批評性言論後,麥克里斯特爾被迫提交了辭呈。遭到麥克里斯特爾批評的文職官員包括總統本人、美國駐阿富汗大使、美國阿富汗巴基斯坦事務特使。(曇華)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Michael Jackson Tribute



2006年的愛爾蘭
無數個失眠的夜晚
你孤獨一人在月光下的黑暗花園中安靜地跳舞
一次又一次的旋轉
寂靜無聲

Dancing in Moonlight
你破碎的心靈可曾擁有片刻的寧靜?
祝福你MJ
如今你在上帝的臂彎中享受你應得的溫暖和愛

祝福Prince, Paris & Blanket
我愛你們也為你們感到無比驕傲
你們承襲了父親的心靈、靈魂和勇敢
願天使時時守護著你們
L-O-V-E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Bon Anniversaire Zizou

Bon Anniversaire 38ème Zizou!
想念你在綠茵場上的優雅腳步
每一個停格都已成為詩意經典
還有可愛的Vieira
總是和Zizou在世界盃的訓練營一起慶生
Bon Anniversaire 34ème Vieira!
2006世界盃對戰西班牙
Zizou的吊球-Vieira在球門前接應的短射進球
1998的老將帶領新一代打出法國隊的團結和信心
法國隊在綠茵上頑皮歡騰的疊疊樂
是所有球迷的永恆美好回憶
Merci Zizou, Merci Vieira, Merci les Bles!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告別世界盃 迎來法國隊的重生

或許這是天意
必然歷經這一番錐心劇痛
才能迎來法國隊的徹底重生

球迷不會要求球隊打贏每一場比賽的分數
但球迷期待球隊在每一場比賽的精神上勝利
這也是那件藍色球衣的意義
法國隊不是輕忽了自己的責任
只是在挫敗中迷惑

這次事件將會加速法國足協的改革
相信Laurent Blanc也會為法國足球帶來新的精神和希望
對於Les Bleus
我只有支持與祝福
對於Henry
我有深深的惋惜與遺憾

法國隊加油!
我永遠是你們的頭號球迷
Allez les Bleus!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黑水」獲美政府合同

轉貼來源:新浪網 2010年06月20日15:44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620/3327525.html

新華社今晨電 原名黑水公司的美國Xe服務公司據信18日獲得美國國防部合同,負責在阿富汗建造防禦設施。

美國國防部一名女發言人告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隸屬於Xe服務公司的「美國培訓中心」當天從國防部獲得一份合同,負責為美國駐阿富汗赫拉特省和馬扎裡沙裡夫地區領事館修建「防禦性安全設施」。工期為18個月,合同額1.2億美元。

黑水公司曾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為美國政府提供安保等服務。2007年9月16日,一支美國國務院車隊行駛至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尼蘇爾廣場時,負責護送車隊的「黑水」保安朝人群開槍,包括兒童在內的至少14名伊拉克平民死亡、20人受傷。

美國國會2007年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05年以來,黑水公司牽涉伊拉克將近200起槍擊事件。其中大約84%的事件中,「黑水」保安不顧及平民死傷,胡亂開槍。伊拉克政府2009年1月禁止黑水公司繼續在伊拉克開展業務。同年2月,黑水公司更名為Xe服務公司。


source: CBS News
http://www.cbsnews.com/8301-31727_162-20008238-10391695.html

Blackwater Firm Gets $120M U.S. Gov't Contract
CBS News has learned in an exclusive report that the State Department has awarded a part of what was formerly known as Blackwater Worldwide a contract worth more than $120 million for providing security services in Afghanistan.

Private security firm U.S. Training Center, a business unit of the Moyock, N.C.-based Blackwater, now called Xe Services, was awarded the contract Friday, a State Department spokeswoman said Friday night.

Under the contract, U.S. Training Center will provide "protective security services" at the new U.S. consulates in Herat and Mazar-e-Sharif, Afghanistan, the spokeswoman said. The firm can begin work "immediately" and has to start within two months. The contract lasts a year but can be extended twice for three months at a time to last a maximum of 18 months.

Should the firm fulfill all 18 months available in the contract, it will be paid a total of $120,123,293, the spokeswoman said.

The awarding of the contract comes just more than four months after the government of Iraq ordered hundreds of Blackwater-linked security guards to leave the country within seven days or face possible arrest.

The Justice Department is also trying to prosecute a case against five Blackwater guards who had opened fire on a crowded Baghdad street in 2007. Last December, a federal judge dismissed the U.S. government's case against the guards in the deaths of unarmed Iraqi civilians killed in the shooting because prosecutors used sworn statements the guards gave under a promise of immunity. Federal prosecutors are continuing to appeal the dismissal.

The Justice Department's case or Blackwater's expulsion from Iraq didn't block U.S. Training Center from bidding on the multi-million dollar contract, the State Department spokeswoman said.

"Under federal acquisition regulations, the prosecution of the specific Blackwater individuals does not preclude the company or its successive companies and subsidiaries from bidding on contracts," the spokeswoman said. "On the basis of full and open competition, the department performed a full technical evaluation of all proposals and determined the U.S. Training Center has the best ability and qualifications to meet the contract requirements."

Two other companies submitted bids for the contract, the spokeswoman said; however, she could not name either of U.S. Training Center's competitors when reached Friday night.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黑色奈及利亞 漏油50年無人關注

轉貼來源: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sports/0,5250,11051203x112010061800190,00.html

2010-06-18 中國時報 【楊明暐/綜合報導】

對奈及利亞盛產石油的尼日河三角洲居民而言,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引發全球關注令他們驚訝和不解。在他們眼裡,漏油根本不是新聞,過去五十年來,歐美各大石油公司在這片熱帶遼闊土地上外洩的原油,已高達五億四千六百萬加侖。

《紐約時報》報導,奈及利亞幾乎每周傳出漏油事件,沼澤因油汙入侵,長久以來魚鳥絕跡。荷蘭皇家殼牌公司一條輸油管破裂,在漏了兩個月原油後,幾周前才被堵住,當地幾處蝦蟹群居的紅樹林,現已成了黑褐色世界。

海門口溪四月才遭漏油汙染;鄰近的阿誇伊博姆州,漁民拿著被油汙染黑的漁網破口大罵;五月間艾克森美孚公司一條海上輸油管漏油,把當地海域變成了死海。

奈及利亞許多輸油管老舊鏽蝕,油井年久失修,加上法規鬆散、維修效率低落以及人為破壞,漏油是家常便飯。偶爾有人出來抗議,如上個月一群婦女前往艾克森美孚的油田示威,下場是守衛士兵一頓毒打。

去年,奈及利亞日產原油逾二百萬桶,過去五十年來,外國石油公司在奈國溼地設置了數千公里縱橫交錯的輸油管。其中最大的荷蘭皇家殼牌,開採面積達數千平方公里。

奈及利亞政府和環保組織二○○六年的一份報告估計,過去五十年來,三角洲平均每年漏油一千一百萬加侖,超過一九八九年「艾克森瓦爾狄茲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外海的漏油。

三角洲居民對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引發這麼大的關注感到吃味,艾克特市一名官員姆邦說:「我們很同情他們,但五十年來,我們這兒一直是這樣。」他嘆道,國際媒體從不報導奈國的漏油,沒人關心當地情況,「我們再怎麼哭喊,外面也聽不見。」

漏油對三角洲環境造成的破壞,遠比墨西哥灣嚴重,非洲的紅樹林大部分生長在這裡,此地水域則提供世世代代居民各式各樣漁獲。環保人士多年來不斷呼籲改善漏油情況,但收效不大。產油區最大城市哈爾科特港「環境、人權及發展中心」的納格巴頓說:「這裡的環境早已壽終正寢。」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教宗的洗手間 El baño del Papa (The Pope's Toilet)






片名: 教宗的洗手間
原文: El baño del Papa (O Banheiro do Papa)
            (Les Toilettes du Pape)
導演: Enrique Fernández、César Charlone
編劇: Enrique Fernández、César Charlone
攝影: César Charlone
演員: César Troncoso、Virginia Méndez、
            Virginia Ruiz
出品: 2007年 烏拉圭、巴西、法國






Melo是一個位於烏拉圭、巴西邊境的窮鄉僻壤小鎮。1988年5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親臨小鎮並公開發表演講,事前媒體一路大事吹噓哄抬此前所未有宗教盛典,純樸的鎮民為了迎接教宗來訪時即將帶來的巴西人潮和商機,而陷入瘋狂的狀態。有虔誠教徒提出「教宗財」的道德觀感,但更多的是耗盡所有瘋狂投入小吃攤買賣準備的鎮民。有人變賣家產、田地,有人賣掉牲畜,有人甚至不惜向銀行貸款,購入大量食材,日夜趕工製作當地小吃美食,準備將一生的窮困押注在此一時。

「就算窮,我也要窮的有錢。」他們一心期待教宗為他們帶來更美好的生命、願景和工機會。

拉丁美洲擁有全球最多的天主教信徒,巴西為最,這是西班牙三百年殖民的政策和結果。拉丁美洲同時也成為世界上貧富不均最嚴重的地區,全國財富集中在少數殖民者後裔、外國(美國)財團和軍事獨裁者手中,而絕大多數老百姓卻生活在貧窮線下。1970、80年代,「解放神學」起而企圖為貧窮百姓和輩受壓迫的原住民尋求正義和公平,保守的教廷-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卻和美國站到同一陣線將蘇聯視為頭號假想敵,壓制「解放神學」基層教士所帶領的反抗活動。1980年代拉丁美洲更爆發了全面性經濟危機,國家經濟在龐大的外債壓力下崩潰,失業困境襲捲全拉美,老百姓的生活愈發艱難。羅馬教廷又能為這些老百姓帶來什麼奇蹟呢?

「上帝給我們最大的懲罰,就是留給我們一群貪官,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奇蹟。」

在Melo這樣的貧窮小鎮,經濟活動極度微弱,少部份鎮民以農畜業為生,更多的失業人口,如電影中的男主角為商家從巴西走私有限的商品為生。他們的生財工具是一部破舊的腳踏車和不知疲累的體力,但就算是這樣的貧窮小鎮、這樣有限的商品金額,依然必需依附在邊境防守警員的貪婪、羞辱下討一口飯吃。

平凡的父親但求擁有一部摩托車,能夠多跑幾趟貨,為妻子添購「奢侈品」、為女兒籌足學費。女兒一心一意但求脫離當前的生活困境,到首都蒙特維地亞(Montevideo)學習成為媒體主播。(這又是一個嘲諷)

父親靈光乍現要為潮湧而至的外地人提供洗手間營利,甚至不惜屈辱向貪婪的邊境防守警員求取走私的機會。而最終當他被邊境防守警員強行奪去謀生的腳踏車,不得不肩扛30公斤重的馬桶一路奔跑回鎮,此時盛典已盡,人潮散去,他在路上絕望地一個一個追逐期望中的顧客。

儘管媒體記者仍舊不斷地吹噓著越過巴西邊界而來的人潮和盛典的極盡轟動,電影以一張又一張無聲的黑白照片道盡事實的酸楚-堆積如山的食物、頹然失神的鎮民。

這樣的一個故事卻被巧妙的編劇和導演以令人發謞的嘲諷調侃方式承現。演員的表演自然、出色,動聽的配樂和精緻的攝影-南美遼闊美麗的地景,讓全片閃耀真實的動人色彩。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編寫劇本。當時是1988年5月8日,將近有八仟人前往Melo鎮聆聽教宗演講,但大多是當地人。當天總計有387個攤位,巴西大約只來了400人,其中300人還是媒體記者。

教宗從此沒有再回來過。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法國隊振作起來

6月18日世界盃第二場比賽法國vs墨西哥以0:2落敗
球迷媒體一片譁然

法國隊振作起來!
不要放棄進球求勝的鬥志
讓全世界好好看看你們的前鋒、你們的中場、你們的後衛
為尊嚴而戰、為榮譽而戰
Tous ensemble vers un nouveau rêve bleu!
加油加油再加油!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阿富汗發現近兆美元礦藏 各方覬覦

轉貼來源: 2010-06-15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3783x112010061500198,00.html

《紐約時報》十四日報導,美國已於阿富汗發現豐富礦藏,包括鐵、銅、金、鈷和生產手機電池必需的鋰,總價值將近一兆美元,如果開採,足以讓貧窮的阿富汗一夕暴富;但這些礦產也將引來各方勢力覬覦,使得阿富汗形勢更為複雜。

美國官員說,目前美國在阿富汗發現最豐富的礦藏是鐵和銅,其蘊藏量在全球位居前矛,南部地區也發現大量金礦;其他礦藏則包括具有特殊用途的金屬如鈮和鋰。目前已知鋰蘊藏量最多的國家是玻利維亞;但美國專家估計,阿富汗單在一個省的鋰藏量就不亞於玻利維亞,堪稱「鋰領域的沙烏地阿拉伯」。

阿富汗歷經數十年戰禍早已民窮財盡,現在經濟主要靠生產鴉片和外援支撐,一年國內生產毛額只有一百廿億美元,如今竟發現近一兆美元的礦藏,但阿富汗本身並無採礦工業和充足的基礎設施,要開採勢必倚賴外力,從而引來各方覬覦。

阿富汗政府在卡札總統治理下本就腐敗,發現礦藏後貪瀆恐將更猖獗。去年美方指控阿國礦業部長收受三千萬美元賄賂,讓中國以卅億美元取得羅加省艾納克(Aynak)銅礦卅年採礦租約。據估計,此一銅礦價值達八百八十億美元。

美國擔心,缺乏天然資源的中國將企圖主導阿富汗的礦業發展,攪亂美國在此的布局。但更弔詭的是,為了佔領這些礦產,塔里班叛軍將更積極作戰,導致阿富汗戰火更加激烈。

這些礦藏早有蛛絲馬跡。八○年代,蘇聯礦業專家曾對阿富汗礦產進行調查,美國專家二○○四年在阿富汗地質調查圖書館發現他們留下的圖表資料,再配合空中偵查,二○○七年發現許多不為人知的礦藏。二○○九年,美國防部副助理次長布林克禮到阿富汗考察,立刻找來美國礦業專家,確認阿富汗礦藏豐富,並已將結果告知卡札總統。


阿富汗發現價值一萬億美元的礦藏

轉貼來源:BBC中文網 更新時間 2010年 6月 14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8:10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6/100614_afghanmine.shtml

阿富汗礦產部發言人奧馬爾說,該國可能有價值1萬億美元的未開發的礦產,這使阿富汗未來能夠在經濟上自給自足。

紐約時報星期一報道說,美國地質學家和五角大樓官員在阿富汗發現了價值近1萬億美元的未開發礦藏。

阿富汗礦產部的發言人奧馬爾說,他無法證實阿富汗礦產財富的準確價值,但毫無疑問,這些礦藏將會對國家發展起極大的影響。

阿富汗在開發這些礦產後將變得能夠自給自足,不再需要外來援助。

星期一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援引五角大樓的一份內部備忘錄說,在阿富汗發現的尚未開發的礦藏價值1萬億美元,這可能使阿富汗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礦業中心之一。

就像沙特阿拉伯擁有巨大的石油儲藏一樣,阿富汗擁有豐富的製作移動電話和筆記本電腦電池的原料鋰,以及巨大的黃金、鐵、和銅礦。

但儘管對於一個迫切需要發展的國家這是個好消息,但並不會在一夜之間改變一切。這將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建成一個大型礦產行業。

而要保證投資者的安全,就必須有和平的環境。但有這麼多利益可爭,也許達成和平協議就會更加困難。

如果阿富汗的戰略價值突然上升的話,區域大國印度和中國,當然還有美國,它們之間為增加自己對阿富汗影響力的爭斗也將更激烈。

懷疑論者說,公布有關阿富汗發現巨大礦產的消息可能有政治原因。

在目前阿富汗的局勢和喀布爾政府的處境越來越絕望的時候,把該國描繪成一個潛在的金礦,可能有助於增強國際社會對它的信心,讓人感覺為它作戰是值得的。


轉貼來源:香港明報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1548642/1.html

【明報專訊】阿富汗資源豐富其實早非秘密。《紐約時報》報道所引述的資料,早於2007年便放於美國地質調查局網頁。不過要開採阿富汗礦藏絕不容易,一來礦藏散佈全國,包括南部邊界最動盪地區;二來阿富汗基建落後,在幾乎沒有採礦設備下,可能需數十年才能從礦藏獲益。

基建落後 開採非易事

《紐約時報》昨天的報道,引述的不少是國防部資料,而巧合的是駐阿富汗美軍司令上周才警告,阿富汗局勢今夏將轉壞,渴望美國政界增撥資源。對美軍來說,阿富汗作戰艱難,一大原因是基建運輸差,妨礙兵源物資調動,當局希望隨着首條鐵路今年建成,情况可獲改善。

這條約75.6公里的鐵路,距離完工只有2至3個月。它將連接阿富汗北方貿易城市馬扎里沙里夫到亞洲的鐵路網絡。阿富汗現政府打算花25年興建國內環狀鐵路網,新鐵路正是計劃一部分。

對西方來說,新鐵路將讓在阿富汗的14萬北約士兵和物資,有多一條便捷通道進出阿富汗。來自西方的火車,現時只能開到烏茲別克邊境,但在新鐵路開通後,將會去到馬扎里沙里夫機場。過去阿富汗的統治者不願興建鐵路,原因之一是擔心鐵路會成為外國侵略者入侵的工具。

經歷長年內亂,阿富汗現時GDP僅為133.2億美元(約1037億港元),全球排219位,失業率更達35%。雖然證實礦藏豐富,但這對阿富汗來說未必是好事。專家指出,位於喀布爾的中央政府,可能會因此和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部落領袖爆發持久衝突,塔利班也可能展開更猛烈攻勢,去爭取阿富汗的控制權。


美國地質學家在阿富汗發現價值萬億美元礦藏

轉貼來源:2010-06-15 漢網-武漢晚報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1549235/1.html

美國地質學家在阿富汗“斬獲”大量銅、鋰等礦藏信息,價值大約1萬億美元。這筆豐厚的“自然財富”遠遠超過外界先前對這個國家礦產資源蘊藏量的預計。

阿富汗現驚天“寶藏”

《紐約時報》網絡版14日報道,由美國國防部官員和美國地質學家組成的一個勘探隊發現阿富汗境內蘊藏包括銅礦、鋰礦、鐵礦、鈷礦、金礦等大量金屬礦藏。礦藏分布廣泛,部分分布在與巴基斯坦接壤的東部和南部地區。

據報道,迄今發現蘊藏量最豐富的是銅礦和鐵礦,數量之大足以令阿富汗成為世界上銅、鐵生產大國。另外,阿富汗鋰儲量與玻利維亞相當。後者已探明鋰儲量居世界第一。鋰作為一種稀有礦產,是制造可循環充電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在手機、電腦甚至電動汽車中都有廣泛應用。

美國官員認為,阿富汗礦藏如此豐厚,其中大部分是現代工業急需的原料。依靠這些資源,阿富汗有望從一個戰亂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礦藏資源大國。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礦產在實現盈利前就能吸引到大量投資,從而為經歷連年戰亂的阿富汗人創造出就業機會。阿富汗經濟目前主要依賴國際援助和鴉片生產,每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20億美元。將來,採礦業可能成為阿富汗經濟的支柱產業。

“寶藏”信息曾被遺忘

早在2004年,派往阿富汗參與重建項目的美國地質學家在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阿富汗地質勘探局圖書館找到一些地質圖表和數據。資料顯示,阿富汗境內可能蘊藏大量礦產資源。這些數據是二十世紀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由蘇聯專家收集而得。當蘇聯軍隊撤出阿富汗時,這些數據被遺棄。

進入90年代後,阿富汗內部戰亂依舊不休。為躲避戰火,一些阿富汗地質學家一度將這些資料帶回家中保管。

2009年,美國國防部派赴伊拉克執行商業發展任務的一個特別行動小組轉赴阿富汗後得到了這批數據。在這之前,除了當時參與勘探的地質學家外,沒有人曾查閱這些數據,更沒有人想到這些枯燥的勘探數據背後或許蘊藏大量財富。


阿富汗鋰礦 爆美中資源戰
轉貼來源:世界新聞網  June 18, 2010 06:03 AM

環球日報報導,美國日前宣布阿富汗發現總價值超過1兆美元的礦藏,可能觸發新一輪全球資源大搏弈,特別是美國與阿富汗的鄰國—中國之間的資源爭奪。

紐約時報日前報導,阿富汗可能成為「鋰礦的沙烏地阿拉伯」,其中光是加玆尼省一處鋰礦的儲量就超過當今世界最大的鋰礦產國玻利維亞,而玻利維亞現在的鋰礦產量占全世界的一半。鋰礦有「新石油」之稱,它可以被用來生產高能電池,筆記型電腦和黑莓手機,也離不開鋰電池。

紐約時報稱,美國政府試圖主導阿富汗的礦產勘探開採,力圖阻止肥水流入外人田,特別是落入與阿富汗毗鄰的中國手中。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巨額礦藏將是勸說中國參與阿富汗事務的理由。過去,西方媒體曾報導美國邀請中國出兵阿富汗,並在中國媒體上引起激烈討論,但中國政府顯然不為所動。喀布爾獨立政治分析家賈馬爾認為,美國一直想拉中國和印度更大程度地參加阿富汗事務,所以也想借礦藏來引誘兩個大國。

印度商業標準雜誌稱,隨著阿富汗礦藏被發現,中國可能會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成為「入侵」阿富汗的另一個超級大國。文章還說,在礦藏的運輸問題上,中國比西方企業占優勢,中阿兩國之間有一條400公里長的瓦罕走廊,中國無疑將設法開通這一走廊,以解決運輸問題。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分析,超越開伯爾山口的新一輪自然資源爭奪中,真正的贏家恐怕是中國。如果美國真想維護阿富汗中央政權的穩定,毀滅恐怖分子的天堂,那麼美國應積極勸說中國,讓中方認同這些是中美的共同目標。

中國美國經濟學會理事何偉文則認為,如果阿富汗希望與外國合作,中國自然有權參與其中,美國無權干預。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人權組織身陷“納粹醜聞” 質疑聲起:它公正嗎?

2010年06月12日 08:48:13  來源: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12/c_13346180.htm


在“人權觀察”組織位于紐約曼哈頓的總部,你可以輕易感覺到這裏工作人員身上散發出一種“高一等”的氣息。這種氣息富有感染力,能讓好萊塢明星、名律師、投資商們心甘情願打開錢包,資助他們所謂的“人權事業”。

然而,“人權觀察”組織不久前因一名資深成員卷入納粹醜聞而聲譽受損,而該組織的危機處理方式更是火上澆油,為它招來更多非議。

禍起蕭墻

惹起禍端的是“人權觀察”組織唯一的軍事專家馬克‧加拉斯科。加拉斯科現年40歲,多年來活躍在中東等戰亂頻發地區,調查各種各樣“戰爭罪行”。

加拉斯科曾撰寫報告,譴責以色列軍隊在加沙地帶使用國際禁用武器磷彈、批評駐伊拉克和阿富汗外國部隊策略使當地民眾面臨“不必要的風險”。加拉斯科的報告內容經常被西方媒體引用,他本人也成為記者眼中重要的消息來源,接受採訪是家常便飯。

與“人權觀察”內大多出身律師、記者、政治活動家的同事不同,加拉斯科是唯一具有軍事經驗的成員。他曾在五角大樓擔任7年文職工作,具有“伊拉克情報高級分析師”頭銜,他離職前擔任“高價值目標定位負責人”,負責確定美軍在伊拉克的空襲目標,當時恰逢伊拉克戰爭剛剛打響。

加拉斯科曾接受媒體採訪,承認自己參與了至少50次空襲,從未擊斃預定目標,卻導致了數百名平民死亡。

2003年4月5日,外國聯軍對伊拉克城市巴士拉發動空襲,試圖殺死綽號“化學阿裏”的阿裏‧哈桑‧馬吉德,結果錯失目標,卻炸死17名平民。

加拉斯科說,他一向反對使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而在針對“化學阿裏”的襲擊後,他為自己的失誤感到內疚,不久離開五角大樓,2004年加入“人權觀察”組織。

惹禍的是加拉斯科個人的特殊愛好。

特殊愛好

白天,加拉斯科作為“人權觀察”組織成員調查、聲討各種“侵犯人權行為”。晚上,這名“人權衛士”卻搖身一變,成為德國納粹標志性物品的狂熱收集者,以網名“Flakk88”活躍在相關論壇。他曾在一個論壇上發布一張自己身著帶有納粹鐵十字汗衫的照片。

一個人喜歡收集與納粹有關的物品並不意味著他是納粹分子,但對于“人權觀察”這樣一個主要依靠捐款維持運營的組織來說,擁有這類愛好的成員必然無助于說服有錢人慷慨解囊。加拉斯科深知這一點,所以他一直沒有向上司和同事坦白自己的特殊愛好。

加拉斯科寫了一本書準備自費出版,紀念二戰時期在德國空軍服役的爺爺。談及這本書,他在網上留言說:“我正在想怎麼辦。我的書快完成了,但我尚未確定是否署名。如果我的同事發現了,我可能會丟掉飯碗。”

加拉斯科的擔憂很快得到印證。去年9月,一名博主爆料說,經常在亞馬遜購物網站上對德意志第三帝國相關書籍發表書評的“馬克‧加拉斯科”,與經常抨擊以色列在加沙地帶和黎巴嫩侵犯人權的“人權觀察”組織成員馬克‧加拉斯科是同一個人。這名博主沒有指控加拉斯科是納粹分子,但質疑一個癡迷于“納粹屠殺猶太人”歷史的人是否有資格指責以色列。

這一說法迅速引發熱議,“人權觀察”組織不得不展開調查。

力挺未果

一開始,加拉斯科得到“人權觀察”組織全力支持。

“人權觀察”組織的媒體公關機器全力開動,試圖將加拉斯科描繪成“一部德國空軍歷史著作的作者以及嚴謹治學的倡導者”。

按“人權觀察”組織官員的說法,加拉斯科在網際網路上針對納粹收藏品的言論僅表明他是“狂熱的收藏家,對他在‘人權觀察’的工作沒有任何影響”。

加拉斯科也在一個政治網站上發表聲明,稱自己“從未隱藏自己的愛好,因為它不會令人感到羞恥”。他說,納粹明顯是一個邪惡團體,沒有人會真的認為他對納粹感興趣。

然而,這些辯解未能說服公眾,一些西方媒體也紛紛質疑。對此,“人權觀察”組織決定展開反擊,稱它們關于以色列政府違反國際人權和人道主義法律的報告“嚴謹而詳細”,外界對加拉斯科的攻擊旨在“轉移人們對這些報告的注意力”。相關調查負責人萊恩‧列維尼進一步指責以色列政府是這一“陰謀”的幕後黑手,但沒有給出任何證據。

“人權觀察”組織力挺加拉克斯的舉動讓不少人感到驚訝,但《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這並不奇怪:首先,雖然“人權觀察”發布的報告經常受到質疑,但很少遭到西方國家媒體的批評,難免有點“惱羞成怒”;另外,對于“人權觀察”組織來說,加拉斯科的確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才。

然而,面對輿論壓力,“人權觀察”組織不得不逐漸改變態度。去年9月14日,該組織宣布,加拉斯科將“停薪接受調查”。加拉斯科本人沒有對組織決定作出評論。熟悉他的人說,加拉斯科事實上已經離職,但“人權觀察”承諾將支付他合同剩余期限內的薪水。

今年3月5日,加拉斯科的名字從“人權觀察”組織成員名單上消失。一名組織發言人在回復媒體詢問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兩周前,我們遺憾地接受馬克‧加拉斯科的辭職申請。”

“人權觀察”組織執行主任肯尼斯‧羅思指示員工、董事會成員和主要的捐助者,要求他們不要就媒體針對加拉斯科的問題作出回應。然而在加拉斯科的特殊愛好遭曝光後不久,羅思接受媒體採訪時仍以一貫傲慢的態度宣稱,“人權觀察”組織從未犯過什麼大錯。

風波不止

自從馬拉斯科卷入納粹醜聞,質疑“人權觀察”組織公正性的聲音越來越響,馬拉斯科離職也未能平息這些聲音。

一家以色列報紙報道,“人權觀察”中東部門高級官員喬‧斯托克是一名極端左翼分子,上世紀70年代擔任一家雜志編輯,該雜志當年曾發表社論,稱讚1972年致使11名以色列運動員和教練遇害的慕尼黑慘案。

面對指責,執行主任羅思辯解說,以色列媒體報道的事情發生于30多年前,斯托克僅是那本雜志的7名編輯之一,他後來成為薩達姆的堅定反對者。

對于斯托克的爭議,“人權觀察”組織仍能以陳年舊事為由搪塞過關,然而該組織不久前剛招募了一名曾為極端反猶太主義出版物工作的人擔任研究人員,這就難以用同樣的邏輯來辯護。

除了用人不當,不少媒體和政治分析師批評“人權觀察”組織戴著“有色眼鏡”判斷一個國家政府或組織是否存在侵犯人權的行為,比如在巴以衝突中一邊倒地批評以色列。

《星期日泰晤士報》援引美國一名人權事務專家的話說,對于“人權觀察”組織來說,擁有足夠影響力是最重要的事。“人權觀察”組織總希望自己的報告能為美國政府所用,對那些難以引起華盛頓注意的議題缺乏興趣,“只有以色列能吸引他們的眼球”。

“人權觀察”組織的做法甚至招致“自己人”的批評。這一機構的名譽主席、創始人之一羅伯特‧伯恩斯坦去年10月撰文說,“人權觀察”組織如果繼續將批評焦點集中于以色列,“將嚴重損害自身聲譽和國際地位”。

《星期日泰晤士報》評論說,一直以來,“人權觀察”組織倡導透明、寬容和問責,但這一機構應對加拉斯科的納粹醜聞時顯然沒有做到這幾點,反將自身的一些缺陷暴露在媒體和公眾面前。其應對危機的方式之拙劣,帶來的傷害甚至大于醜聞本身。(林昊)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人權團體:美醫生參與CIA酷刑實驗


(法新社華盛頓7日電) 一個人權團體今天報告指出,911恐怖攻擊後「中央情報局」(CIA)對人犯酷刑審訊過程中,顯然有醫療人員參與實驗。

「人權醫生組織」(Physicians for HumanRights)指出,根據該組織所取得的公開紀錄,2001年911事件後,醫療專業人員曾在中情局監督下參與反恐戰爭嫌犯的偵訊。

這些醫生與醫療人員目擊了水刑(waterboarding)、強迫裸露、睡眠剝奪、極端溫度及長期獨禁等(偵訊)手段。

該組織指出,這些實驗與研究的進行目的「似乎是意在為酷刑(審訊)提供合法掩飾」。

領銜作者芮孟(Nathaniel Raymond)說,報告所強調的証據顯示,這些醫療人員「校準酷刑技巧所造成的傷害,同時設法擴大他們對其效果的瞭解」。

報告指出,例如在模仿溺斃效果的水刑上,醫療人員將一般的水改為食鹽水,目的在防止人犯罹患肺炎或低鈉血症。後者是因過多的水造成中毒,導致血液中鈉含量過低,可能引發腦水腫、疝氣、昏迷,甚至死亡情況。

雖然過去不乏殘酷、不人道待遇前例,但報告表示,新証據顯示,在偵訊美國管轄人犯過程中,這些醫療專業人員積極參與研究與實驗。

報告強調,「這些看似醫療專業人員對人犯所進行的研究與實驗行為,其實可能違反醫療專業倫理、國內法與國際法。」

報告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下令針對「據稱的非法人類實驗進行立即刑事調查」。報告也呼籲對CIA違反人類實驗禁令的作法進行調查,並促請國會修正「戰爭罪行法」(War Crimes Act),「刪除2006年放寬對人犯進行生物實驗禁令的修正條文」。(譯者:中央社楊超寰)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08/19/2743f.html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華盛頓7日電】 2010.06.08 08:09 pm

人權團體7日說,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之後,參與中央情報局刑求作業的醫學人員,顯然違反醫學道德以及美國法律及國際法,利用恐怖嫌犯做人體研究和實驗。

「醫生支持人權」(Physicians for Human Rights)組織說,它獲得公開紀錄,顯示中情局對恐怖嫌犯使用水刑、剝奪睡眠、極度冷熱、長期孤立和其他逼供伎倆時,有醫生、心理學家和其他醫學專業人員在場監督。

報告中說,中情局利用醫學專家蒐集的資料,判斷這些技巧對人犯造成的身心衝擊,並協助測定人犯感受的痛苦,藉以改善逼供方法。

這種做法表面上是為了避免逾越政府對刑求訂定的法律限度,可是醫學人員的做法違規把囚犯變成了研究對象。

報告中舉例說,在用以模仿溺水的水刑,醫學專家建議用鹽水取代清水,以減少水刑引發肺炎或血液中的鹽分含量太低,導致腦水腫、疝氣、昏迷和死亡。

以前就有報導揭露中情局和國防部殘暴對待恐怖嫌犯,可是上述報告宣稱新的證據顯示在偵訊過程,有醫學專家積極參與對人犯做研究和實驗。

它說,這種做法可能違反醫學道德,以及美國法律和國際法,甚至構成戰爭罪行和違反人道罪行。

報告中說,醫學人員在場和參與刑求,顯然不僅能把逼供變成例行措施,也為刑求可能引發的刑事責任提供法律辯護,而這種作為不僅嚴重違反人權,也違反美國的核心價值。

該組織執行長Frank Donaghue說,中情局似已違反二次大戰以來,為保護囚犯免於淪為實驗對象所施行的所有被普遍接受的法律和道德標準。

研究報告要求歐巴馬總統下令立刻對這些非法人體實驗展開刑事調查。

中情局發表聲明,否認這個團體的指控,宣稱中情局並未對任何囚犯進行人體實驗。

新聞來源:
【2010/06/08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Allez les Bleus 法國隊加油

2010世界盃足球賽開鑼了!
6月12日首場比賽法國vs烏拉圭以0:0合局。球評輿論一面倒看壞法國隊的前景,一如上一屆球隊的命運。法國隊加油! Allez les Bleus!
Zidane已經在今天抵達南非為法國隊打氣。想念2006法國隊的每一位球員及他們的每一場精彩比賽記事,Makelele 、Thuram、Vieira、Barthez、Henry、Trezeguet、Sagnol,特別是Zizou-永遠的10號。
在Tignes的全家福照取代了傳統的Clairefontaine,新一代的面孔也取代了創下輝煌的老將。加油啊!Allez la France!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Stones into Schools



推薦序1 卡勒德.胡賽尼(國際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阿富汗戰爭混沌胡亂地打了八年,已經成為歐巴馬總統最迫切的外交政策挑戰。包括大西洋理事會在內的各大智庫權威全都反對升高衝突,並公開指稱阿富汗是個失敗國家。這個國家的確面臨龐大問題:越來越激烈的暴動阻礙法規與發展計畫,大麻作物創天量,嚴重的貧窮、犯罪、無家可歸與失業問題,沒有乾淨的水可用,女人的地位持續受到歧視,中央政府想要保護人民、提供基本服務,奈何效果不彰。

可是,九一一事件後,阿富汗還是有成功的故事,其中,最有意義的就是教育。如果我們認同教育能夠在阿富汗創造正面、長久的改變,那麼,以下事實絕對能振奮人心:全阿富汗今年將有近八百五十萬兒童上學,其中女孩占了四成。

沒有人比葛瑞格.摩頓森更了解這一點,他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總共蓋了一百三十一所學校,為近五萬八千名學生提供教育。即便是只教育一個小孩,依舊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漣漪效應,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一點。說到在阿富汗推廣美國經驗,應該沒有任何個人或機構比葛瑞格.摩頓森做得更深入,而這位輕聲細語、謙恭有禮的男子,用他親切的微笑和熱情的握手讓美國軍隊明白,所謂的心靈和智識戰爭是怎麼打的,他們又是怎麼獲勝的。

葛瑞格的哲學並不複雜。他真心相信阿富汗戰爭的勝利關鍵,絕對不是槍砲和轟炸,而是書本、筆記本、鉛筆等社經福祉工具。他告訴我們,若不讓阿富汗兒童受教育,整個國家都將走入破產厄運,永遠沒有繁榮富饒的一天。儘管回教輿論反對他、儘管塔利班和其他極權分子威脅他,他還是竭盡所能讓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最重要的是,他率先為此區女孩和年輕婦女的教育發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這裡的父母不讓女兒上學,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剝奪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可是,葛瑞格一村又一村地奔波,請宗教領袖和長老協助說服父母送他們的女兒去上學。這是因為葛瑞格深信,我也是,若阿富汗有任何機會能成為繁榮國家,將需要女人全力動員協助。因此,女人必須上學,而她們的教育必須成為國家重建與發展的基礎之一。他彷彿念著祈禱文一般地覆述著:「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你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

最後,葛瑞格憑著魅力、風度、耐心和始終如一的謙遜做到了這一切。他小心聆聽、與村落領袖在信任和尊敬之上建立關係,並鼓勵人們一起創造他們自己的未來。他費了一番工夫去了解當地文化:禮貌、好客、尊敬長者;也去了解和體會伊斯蘭教在人們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難怪美軍會請葛瑞格擔任顧問,教他們如何和部落領袖及村中長老培養更好的關係。他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我們都是。

謝謝你,葛瑞格!感謝你所做的一切。

*本文作者為國際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作者
http://www.khaledhossenifoundation.org/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陪我走到世界盡頭 Monsieur Ibrahim et les Fleurs du Coran






片名: 陪我走到世界盡頭
原文: Monsieur Ibrahim et les Fleurs du Coran
導演: François Dupeyron
編劇: Eric-Emmanuel Schmitt
攝影: Rémy Chevrin
音樂: Valérie Lindon
演員: Omar Sharif、Pierre Boulanger、Isabelle Adjani (特別客串)
出品: 2003年






這部電影是根據Eric-Emmanuel Schmitt 2001年的同名小說《亞伯拉罕先生與可蘭經之花》改編而成,在此之前,其實他已寫就劇本型式,關於他的朋友在巴黎的童年敘事,特別是和他的祖父間的關係,背景是60年代巴黎的Rue du Paradis,電影中的巴黎藍街。

11歲的猶太男孩Moïse,小名Momo,在襖熱的午後,放學,獨自採買、準備食物,等待父親下班回家共進晚餐。

百無聊賴的放學時光,Momo用電晶體收音機收聽著流行的電台節目『Salut Les Copains』,在大量的流行音樂、美國搖滾樂中,凝望著對街來回的紅燈區女郎。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打破撲滿,上街尋求他的「成年啟蒙」,用他重複緊張練習的成人搭訕語彙-「Quel chaleur, on y vas?」卻屢屢被老練的女郎們拒絕,因為他未滿法定年齡16歲。最後,一位好心的女郎成全了他,他的感激回饋是他的泰迪熊玩偶-他的童年象徵的終結。

Momo的父親嗜書如命,卻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面對妻子離家的事實,無法給唯一的兒子足夠的物質與愛,甚至編造了一個假想的完美大兒子,Momo在與想像中的哥哥無止境的比較、競逐中,逐漸失去自信和快樂。

Momo採買食物的所在是一家「阿拉伯人雜貨店」,也就是相對於法國人的從早到晚,甚至星期天都營業的商店。雜貨店老闆Ibrahim先生眼看著這個寂寞、貧窮的男孩在紅燈區女郎間遊走,在他的雜貨店偷竊罐頭,主動對他伸出友誼關愛之手。他教Momo用微笑去面對世界、面對生活,用便宜的罐頭、食材組織晚餐以節省費用,攢積零用錢。Momo發現這些小智慧讓他的生活產生愉悅的改變。

Momo一步步經歷著成長的代價。與鄰居女孩的初戀、失戀成就一段青澀的痛苦印記,Ibrahim先生安慰他「你所付出的將永遠屬於你,你所擁有的也永遠不會消失。」Momo對Ibrahim先生的可蘭經產生興趣,好奇它隱藏著什麼樣的奧妙和智慧。Ibrahim先生:「上帝不需要用書向你揭示生命。我是蘇菲教派,這不是一種疾病,只是另一種思考方式,雖然人類有些思考方式也是善變的。」

Ibrahim先生信仰的伊斯蘭蘇菲教派反對教條主義,注重的是心靈層次,用舞蹈-迴旋舞與上帝溝通、對話,得到精神層次的昇華。所以他努力工作,但花時間慢慢生活,這是他幸福的真正秘方。

Momo的父親被解雇。他再次無法面對生活中的現實,留下一串Momo可以聯絡求助的名單,離家,在馬賽臥軌自殺。對Momo而言,父親遺棄遠不及父親自殺的痛,他拒絕與陌生的母親相認。Ibrahim先生承擔起領養的責任,經歷了一番法國官方的官僚和種族偏見行事,終於打破了當時的社會成規。

Ibrahim先生買了車,勉強考得駕照,決定帶著Momo踏上歸鄉之旅-金月灣,這個跨越巴爾幹半島直到土耳其的廣大區域,不但標示著舊奧圖曼帝國的繁華榮光,更象徵著一個多元種族、宗教的融合。

「你聞到了嗎?幸福的味道,這裡是希臘,人們放慢生活步調,他們肯定花時間看我們走過。」

「這是東正教堂,因為聞得到燭香味,這是天主教堂,因為聞得到蠟燭味,這是清真寺,因為聞得到人們的腳臭味。」「這是一個平等的宗教,因為你不比任何人的腳臭更香,而這味道讓人安心,你可以聞到彼此。」

蘇菲教派的迴旋舞,「他們圍著他們的心在旋轉、跳舞,天神在此,在他們的心裡,如同祈禱文一樣。他們失去依據的方向,以如此沉重的負擔作為平衡,他們成為明亮的火炬,在大火中燃燒自己。」這就是Ibrahim先生的可蘭經。

在接近故鄉的村莊道路上,Ibrahim先生被多年離鄉的情感淹沒,他要Momo獨自留在村莊,以微笑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村民,他必需獨自面對歸鄉的情緒。不幸的,他卻在路上發生車禍事故。

面對瀕臨死亡的Ibrahim先生,Momo心碎了。Ibrahim先生為他留下人生智慧的最後一課。「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同一大海,我已抵達終點卻不知道。」「我並沒有死,我是要去和浩瀚無垠的永恆相聚。」

經過一番番的生活洗禮,Momo成長為真正的成熟男子。他繼承了Ibrahim先生的「阿拉伯人雜貨店」,也繼承了他的信仰和生命智慧,依循他的態度、方式面對另一個在雜貨店偷竊罐頭的貧窮男孩。

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是作者系列Cycle de l'Invisible (Cycle of the Invisible)中的第二部作品。在2001年的敏感時間點問世,有他的獨特意義。但作者和導演避開了宗教的說教,僅巧妙的編排了微小暗示。Ibrahim先生的宗教名字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先知,同時也是傳說中希伯來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猶太人、基督徒、及伊斯蘭教徒認他為以色列人之祖,是以撒之父。對穆斯林而言,亞伯拉罕是伊斯蘭的先知,且是穆罕默德的先祖。Momo的宗教名字Moïse摩西是紀元前十三世紀的猶太人先知,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隷生活的猶太人前往上帝所應許的流著奶和蜜之地─加薩走廊。Ibrahim先生說:「Je sais ce qu'il y a dans mon Coran。」無論世界如何紛亂,他一直秉持著開放的心靈,力持簡約的物質生活,對寂寞、貧窮的異教男孩的慈悲,他知道他的可蘭經裡說些什麼,但他不需解釋、背誦教條,他的宗教信仰體現在他的生活智慧。

電影的懷舊色調和搖滾樂帶領觀眾進入1960的美好年代,終場時的音樂正是一個完美的注腳-Why Can't We Live Together by Timmy Thomas。


Why Can't We Live Together - Timmy Thomas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Why can't we live together?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Why can't we live together?
Everybody wants to live together. Why can't we be together?
No more war, no more war, no more war...Just a little peace.
No more war, no more war. All we want is some peace in this world.
Everybody wants to live together. Why can't we be together?
No matter, no matter what colour. You are still my brother.
I said no matter, no matter what colour. You are still my brother.
Everybody wants to live together. Why can't we be together?
Everybody wants to live. Everybody's got to be together.
Everybody wants to live. Everybody's going to be together.
Everybody's got to be together. Everybody wants to be together.
I said no matter, no matter what colour. You're still my brother.
I said no matter, no matter what colour. You're still my brother.
Everybody wants to live together. Why can't we be together?
Gotta live together...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