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不為人知的森蚺作戰 Not a Good Day to Die





書名:不為人知的森蚺作戰
原文: Not a Good Day to Die:The Untold Story of Operation Anaconda
作者: 西恩雷勒 (Sean Naylor)
譯者: 楊紫函
出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史政處
出版日期: 2008年01月01日







這本書是關於當今世界超級強國如何發動一場戰爭的過程。

2001年911事件後,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拒絕美方要求交出尋求庇護的「客人」-賓拉登,美國政府迅速回應,並在10月19日到12月6日以短短49天的時間擊潰塔利班。當美國政府發現阿富汗在蘇聯戰爭和內戰的長期蹂躪下,全國土地早已柔腸寸斷幾了無可轟炸目標,不覺倍感沮喪。在國防部長倫斯裴力主下迅即將目標轉移到伊拉克。(倫斯裴亟欲藉此機會攻打伊拉克的海珊政權並奪取伊拉克南部的油田) 對阿富汗情勢的嚴重無知和誤解讓美國政府再次坐失壓制蓋達組織的機會,更讓美國和北約至今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場。

美軍潰敗塔利班的主力是中情局、特種作戰部隊(陸軍三角洲部隊)、空中轟炸和北方聯盟,也就是一場典型的非傳統戰爭。美國政府一直小心翼翼避免重蹈蘇聯覆轍,派遣大量傳統部隊深陷阿富汗的泥淖-另一場越戰,導致國家經濟和軍事的嚴重耗損。倫斯裴將此政策明白傳達中央司令部,甚至親自審核每一件增兵申請案以確保貫徹執行,此政策深植且主導中央司令部的所有戰略決策,而特種作戰部隊的人數也一直維持在數百員額之譜。

冷戰以來,中情局一直在中亞扮演積極的角色。中情局喀布爾站首先發現阿富汗、巴基斯坦邊界的夏西科特山谷可能有200-1,000名蓋達組織戰士集結,計畫與特戰部隊再次合作發動一場定義為「最後戰役」的戰爭,但美國國內包括中情局總局、五角大廈、特戰指揮部始終不相信此情資的正確性。

中情局的目標在追擊蓋達組織和「高價值目標」並將之逮捕獵殺,對潰散的塔利班再無興趣,而北方聯盟塔吉克人誓為馬蘇德復仇,並在擊潰塔利班後積極爭取喀布爾政權,無意為蓋達組織而戰。在此情形下,重新組織並依賴普什圖民兵對美軍而言屬高風險戰略,但美軍本身並無能力分辨集結夏西科特的蓋達組織阿拉伯人、烏茲別克人、車臣人、其他外國人和當地居民,阿富汗複雜的民族更難以確認老百姓心之所向,要在夏西科特這樣的普什圖族區,召募到足夠的普什圖民兵參戰、收攏民心更是難上加難。

2002年一月底,中央司令部終於被說服派出傳統部隊參戰,但將兵力員額由正規的5,000人縮減為約2,200人,且未批准配備砲兵和攻擊直昇機。倫斯裴認為阿富汗戰爭基本上已結束,他同意的是一場對付「逃逸敵軍」的「低強度衝突」,對中央司令部施加極大壓力。

而此2,200人聯軍部隊卻是一個支離破碎的複雜組合,包含8個國家部隊、2個陸軍師、2個特戰、一個混合編組航空隊及各種類型私密機構(包括不被國防部承認的以獵殺逮捕「高價值目標」為任務的黑色特遣隊)。傳統陸軍和特戰部隊長久以來互不信任,各部隊在幾個月沉悶的防衛基地任務之後,均渴望一個表現的機會,爭相在此戰役中擔當唯一的主力角色。中央司令部則認為戰爭勝利在望,堅持非傳統作戰模式以特戰部隊和阿富汗民兵為作戰主力,以淡化美軍「入侵者」的角色,但這數十名阿富汗民兵(普什圖人、塔吉克人、哈扎拉人組合)毫無作戰經驗,僅僅接受過一個月的準軍事訓練,一切均難以整合、合理編組成緊密的組織。

中央司令部指派的指揮官不曾閱讀過任何阿富汗的情勢發展情報,其幕僚均為第一次到阿富汗參戰。特戰指揮部屈意迎合指派特戰司令部的愛將接任指揮官,空軍出身且從未指揮過地面作戰。

新興科技帶來的幻想,將領認為可在幾千哩外遙控戰爭。戰前每日三次視訊會議,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三地的不同軍種單位指揮就這樣依據手中的衛星情報擬定出這場作戰計畫。他們也認為間諜衛星、無人飛機可取代人為地面偵查。事後證明,前進部隊偵察到科技無法偵測的DShk重機槍,解救了滿載士兵即將飛入山谷着陸的直昇機,同時偵察到比預測多出甚多的蓋達戰士部署在山脊線,且武器精良、訓練良好、更做好作戰的準備。Bagram依然寧願採信科技,忽略此重要偵察情報。戰事前一天,特戰部隊副指揮官要求總參謀長不要在山谷降落直昇機,以免成為佔據高地的敵軍的箭靶,總參謀長回以:「我知道,但為時以晚。」

戰時各單位各自蒐集相關情報,並時以作戰安全和保護自身利益為由進行情資保密。中央司令部甚至對指揮部隱瞞情報。戰前情報準備工作,美國展現了他做為超級大國的現代科技實力,動用間諜衛星、間諜無人飛機、衛星通信監聽,以各種Power Point圖解加上「普通常識」蒐集分析情報,評估當地僅有約200-300名蓋達戰士與約800名當地平民混居村莊,但對對方陣地部署和武器配備均一無所知,而對方的通信技巧和多種語言輕易地破解了美軍的情報截聽,顯然對方已獲悉美軍的計畫軍事行動。

戰前簡報,美軍部隊蒐集到新的情報,認為蓋達戰士並非藏身村莊而是在各個山脊線,人數甚至多達580-700人,他們部署在山谷周圍的強固陣地,準備不惜犧牲,頑抗到底,決不離開。但無人願意在戰事僅11小時前根據「單一消息來源」負起重擬作戰計畫的重大責任。

美軍指揮官並未對舊情報存疑且自信已推演各式應變足以應付可能的局勢變化,他們依然策畫以阿富汗300-400名民兵為主力,打一場「公關戰爭」,但其實主線是以美軍部隊鎖定「高價值目標」,在蓋達戰士快速潰散並掩護高層逃逸之際予以截擊,3天內迅速結束戰爭。

指揮官和特戰部隊、特遣部隊間各自為政,彼此分開作業不知對方的工作內容。各指揮官之間存在本位主義和矛盾,中央司令部採用互相衝突的指揮系統,導致特戰部隊承受災難性的作戰行動。

傳統部隊和特遣部隊之間至少發生3次重大誤解,關於特遣部隊的任務究竟是在山谷進口處停留還是繼續前進、特遣部隊進入山谷後有無55分鐘的地毯式密集空中轟炸作為掩護支援、阿富汗民兵究竟能否擔負起任務。

軍中俗語,接敵,計畫就會變化。特遣部隊在出發一小時後即發生狀況。夜行間,阿富汗民兵所搭載的小卡車先後翻覆泥淖中,多位阿富汗民兵傷勢嚴重,備用車數不足引致更多混亂,編組因而打亂,部份阿富汗民兵甚至在黑暗中追著卡車奔跑,打開車燈,卻又讓車隊成為明顯目標,甚至引發了第一次的空中友軍誤擊事件,此誤擊事件也引爆了更多的問題。

AC-130砲艇機一直有慣性導航系統故障問題。據報告此次提供了不正確的飛行位置讀數,並且未告知地面特遣部隊,他們照射車隊卻離奇地未被車隊接收到,也未看到車隊的閃光識別帶。一連串的失誤導致一場對友軍的強大火力轟炸,特遣部隊在轟炸中以無線電向其他特戰部隊和Bagram求援,卻單單只有機組人員未收到而持續攻擊直至油料不足飛返。必需說,「在一個所有相關人員都盡最大努力以贏得勝利之情勢下,往往會有悲劇發生。」

特遣部隊所期待的55分鐘轟炸掩護也引爆一連串問題。只來了一架B-1B轟炸機進行了六枚炸彈的一分鐘轟炸,據報告卡彈且聽到停止轟炸的無線電呼叫,但事後調查一直無法追查到呼叫來源,原先計畫中的另3架轟炸機的13目標轟炸行動也無故未完全執行。特遣部隊曝露在開闊谷地上毫無掩護、飽受攻擊。

悲劇延續。傳統部隊火力協調師誤認特遣部隊未受攻擊,將空中支援優先調予空降師而忽略他們的呼叫。最後來了一架轟炸機,在空曠山谷特遣部隊的鏡子和閃光版導引下,竟久久無法標定部隊位置,45分鐘後拒絕投彈離去。

此時終於引爆了特遣部隊中阿富汗民兵的積怨不滿準備離開戰場,攻打另一村莊,配置在高地的部份阿富汗民兵無法有效還擊蓋達戰士的攻擊,紛紛奔下山谷準備隨隊離去,美軍極力攔阻阿富汗卡車,混亂中,幾位年齡較長的前蘇聯戰爭聖戰士將阿富汗民兵拖下卡車一陣拳打腳踢,他們的信心和自尊心均嚴重受傷。

第一波空降師在山谷着路後,終於證實美軍面對的是部署據高點準備獵殺美軍人員的蓋達戰士,他們的火力擊中直昇機使其迫降,美軍陷入苦戰,此時前進部隊作戰偵查小組再次發揮強大功能,位在高地有利觀測位置,配合呼叫空中打擊-噴射戰機、阿帕契戰鬥直昇機還擊轟炸敵軍,戰果勝過空降師,但指揮系統上,空降師呼教密接空中支援的優先權高於他們,以致他們無法完全發揮效益。特別是空中支援還需輾轉費時透過三地遙控,空軍和陸軍更互相指責對方。

前進部隊作戰偵查小組的成效引來三地指揮官的讚許電賀,也引來其他單位的激烈爭功。作戰指揮官強烈指示將其撤出調回由另一組對戰場毫無所悉的海軍特戰部隊和新指揮官替代。

新指揮官有數起嚴重誤判的記錄,這一次也不例外。他並未花時間與前指揮官交接已瞭解情勢,而是迅速開闢與Bagram海軍特戰部隊作戰中心的直接通信管道。由於他特意避開原指揮官使用未告知的海軍衛星頻道,導致後面的悲劇無法被適時阻止挽救。

新指揮官不顧戰地簡報堅持新的特戰部隊在夏西科特的最高點10,469呎的塔寇喀爾山頂着陸,急於搶功的新特戰部隊也寧願相信科技,甚至在接近山頂發現敵軍時仍執意着陸,在敵軍猛力攻擊下,直昇機飛離時一名隊員墜落山頂的悲劇就此發生。

第一次誤擊友軍的AC-130砲艇機,這一次卻因為通信不良將友軍誤為敵軍,未能適時導引友軍就近營救。新特戰部隊因為通信不良執意再度在山頂着陸營救墜機隊員,因而再度陷入敵軍另一場近距離猛力攻擊。AC-130砲艇機無法與新特戰部隊直接通信,透過Bagram的通信警告卻又無故未能傳達。兩架AC-130砲艇機之間竟也無法直接通信,而需透過海軍飛機與海軍特戰作戰中心輾轉聯絡,終於造成連續三架直昇機在同一山頂着陸受到攻擊。三地遙控指揮的悲劇持續進行,混亂複雜的通信使得負責指揮的多角部門對於戰場的情勢更加無法掌握,一再的誤判終於錯失拯救墜機隊員的時機,理解掌握戰況的人員卻被撤銷剝奪指揮的權力。

這樣的狀況終於使得指揮中心心生警惕,但卻又因為反應過度不肯安排新的直昇機在安全的情勢下在山頂着陸,第二批着陸的部隊一整天都在敵軍猛力跑砲火下戰鬥掙扎,一名傷員在等待後送中不幸死亡。指揮官得到了總參謀長的「道德支持」。

激烈的交戰僅進行了3天,之後的戰事皆為相對零星火花,並在3月18日宣佈結束。基於公關的考量,美方力勸阿富汗民兵回到戰場並與宿敵-塔吉克副將領攜手合作。這位塔吉克副將領再次顯現美軍對阿富汗的無知,在Bagram每名士兵每餐預算28美金及每套冬季軍服5000美金的編制環境下,美軍很難理解為什麼一位塔吉克副將領會在擊敗蓋達戰士時想起馬蘇德將領而痛哭,為什麼一位失去一腿的塔吉克副將領會親自為戰車清理地雷,用土法煉鋼的克難方式。我們不禁思考阿富汗人在這場戰爭中的經歷和真正位置,美軍一直強調要尊重他們,讓他們有參與感,這是他們的戰爭,要讓阿富汗人去面對阿富汗人。他們的作法包括召募阿富汗民兵,讓他們紮營在美軍安全屋外,擔任安全守衛、在一哩外建立檢查哨,舉行授階、贈勳、追悼儀式,授以美軍自製的紐扣臂章。美軍與阿富汗民兵因為語言始終無法充分溝通,當然談不上理解,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依舊存在。

這本書也因為援引「資訊公開法」而得以完成,但部份涉及個人決策和聲譽的敏感資料依然被中央司令部和特戰司令部刻意隱藏或捏造欺瞞,相關將領並曾設法阻止作者的資料蒐集採訪,而特戰司令部也藉內部調查之名對提供資訊者施以懲戒。

夏西科特的山區地形將部隊分割成班、組的小型單位,這是一場由士官主導的戰鬥,平均年齡20-25歲的士官指揮沉著穩定,平均年齡18-20歲的士兵戰鬥勇敢,他們幾乎都是第一次參加實戰。這樣的故事很難被好萊塢錯過,不改編成一齣煽情的英雄主義電影。

士兵為何而戰?為誰戰死沙場?是軍人的信條、正義的熱情、上級的偏執和錯誤決策、還是政治人物的私心和謊言?

I Try - Macy Gray



I Try - Macy Gray

Games, changes and fears
When will they go from here
When will they stop
I believe that fate has brought us here
And we should be together, babe
But we're not
I play it off, but I'm dreaming of you
I'll keep my cool, but I'm feigning

I try to say goodbye and I choke
Try to walk away and I stumble
Though I try to hide it, it's clear
My world crumbles when you are not near
Goodbye and I choke
I try to walk away and I stumble
Though I try to hide it, it's clear
My world crumbles when you are not near

I may appear to be free
But I'm just a prisoner of your love
And I may seem all right and smile when you leave
But my smiles are just a front
Just a front, hey
I play it off, but I'm dreaming of you
I'll keep my cool, but I'm feigning

I try to say goodbye and I choke
Try to walk away and I stumble
Though I try to hide it, it's clear
My world crumbles when you are not near
Goodbye and I choke
I try to walk away and I stumble
Though I try to hide it, it's clear
My world crumbles when you are not near
Here is my confession
May I be your possession
Boy, I need your touch
Your love kisses and such
With all my might I try
But this I can't deny
Deny

I play it off, but I'm dreaming of you
(but I'm dreaming of you babe)
I'll keep my cool, but I'm feigning

I try to say goodbye and I choke (yeah)
Try to walk away and I stumble
Though I try to hide, it's clear
My world crumbles when you are not near
(when you are not near aahh)
Goodbye and I choke (yeah, yeah, yeah)
I try to walk away and I stumble (hey, hey, hey)
Though I try to hide it, it's clear (sick of love)
My world crumbles when you are not near (your love, kisses and)

Goodbye and I choke (I'm choking)
I try to walk away and I stumble
Though I try to hide it, it's clear
My world crumbles when you are not near
(when you are not there, yeah, yeah yeah)
Yeah, yeah..






專輯名稱:On How Life Is
專輯歌手:Macy Gray
專輯製作:Andrew Slater
出版發行:Epic Records
發行日期:1999年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US army chief begs Afghans to forgive


Vice-Admiral William McRaven and Afghan officers with Haji Sharabuddin

source: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fghanistan/article7092604.ece
From The Times April 9, 2010 Jerome Starkey, Khataba, Gardez

A top US special forces commander visited a family in rural Afghanistan yesterday to plead for forgiveness after finally admitting that his troops killed five innocent people in a botched raid, which, Afghan officials said, the soldiers then tried to cover up.

Vice-Admiral William H. McRaven went to Paktia in eastern Afghanistan to the home of family head, Haji Sharabuddin, whose two sons were among those shot dead, and offered to enact the tribal ritual nanawate, in which a sheep is sacrificed at the door.

Two pregnant women, a teenage girl, and Haji Sharabuddin’s sons — a policeman and a district prosecutor — were shot dead on February 12 when unidentified raiders stormed their home after an all-night family party to celebrate a newborn child.

Nato had claimed that the force discovered the women’s bodies “tied up, gagged and killed” but later retracted those claims after a Times investigation proved them to be false. Afghan investigators have since accused US troops of digging their bullets out of the bodies and then lying to their superiors but Nato denies a cover-up. Admiral McRaven, commander of America’s Joint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based in Fort Bragg, North Carolina, told survivors yesterday that the deaths were a “terrible mistake”.

“I am the commander of the soldiers who accidentally killed your loved ones. I came here to send my condolences. I also came to ask your forgiveness for these terrible tragedies,” he said. It was the first official acknowledgement of US Special Forces involvement in the raid in Khataba, near Gardez. The family welcomed his supplication but insisted on justice.

Admiral McRaven was with US Brigadier-General Kurt Fuller, deputy commander of US troops in eastern Afghanistan, and almost 30 Afghan officers led by Major-General Abdul Khaliq, the 203 Corps commander.

They presented two sheep to the family. One was held down outside the house while an army mullah said a prayer. A soldier with a knife knelt ready to slit its throat and the generals waited for permission to come in.

Under the Pashtun honour code a ritual sacrifice at an adversary’s door is a way of asking for forgiveness. But the animal was spared death. Perhaps enough blood had been spilt at the home. Instead, on an elder’s command, the animals were led into the compound alive and Haji Sharabuddin welcomed the visitors into his guest room.

Admiral McRaven was clearly unimpressed to see The Times there. Afghan soldiers tried to stop us watching the proceedings or taking photographs, until the family intervened.

Admiral McRaven sat stony-faced at the end of a room crammed full of uniforms, relatives and local dignitaries, while an army mullah, Said Wafiqshah, acknowledged Haji Sharabuddin’s anguish. It was the same room where Commander Dawood, the policeman who was killed, danced and joked with his guests moments before he was shot.

“Sir, you and I are very different,” Admiral McRaven said, addressing Haji Sharabuddin directly. “You are a family man with many children and many friends. I am a soldier. I have spent most of my career overseas away from my family, but I have children as well and my heart grieves for you. But we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We have the same god. He is a god who shows great love and compassion. I pray for you today, sir, that in your grief he will show you love and compassion and ease your pain ... I also pray today that he will show mercy on me and my men for this awful tragedy.”

The Afghan generals then gave the family a wad of cash wrapped in a handkerchief. Relatives said there was almost $30,000 (£19,000).

Haji Sharabuddin showed Admiral McRaven a 6in scar on his grandson Sediqullah’s stomach, where doctors operated to save his life. The 15-year-old was wounded by a ricochet when his father was hit.

“When people come to your gate and ask forgiveness, according to Afghan law, it’s difficult to reject them,” Haji Sharabuddin said later. “I am happy they came.” But the family insists that it still wants justice. “I don’t care about the money,” Haji Sharabuddin said. He believes the troops attacked after faulty intelligence from one of his enemies — a spy. He wants the Americans to face international justice and the spy handed to Afghan authorities and punished. “When they surrender the spy, then I will make a decision. Maybe I will forgive them,” he said.


網路來源: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04/09/2805s2811700.htm
美軍突襲誤殺阿富汗家庭5口人 美軍司令登門謝罪
2010-04-09 13:44:20  來源:國際線上專稿  編輯:唐華

國際線上專稿:據英國《泰晤士報》4月9日報道,美國特種部隊司令官、海軍中將威廉·麥克拉文日前訪問阿富汗東部的帕克提亞省,向那裏被美軍突襲誤殺的無辜民眾家屬道歉,請求他們的原諒。阿富汗官員稱,此前那些美軍士兵曾試圖掩蓋此次事件,這是美國特種部隊第一次為誤傷民眾公開道歉。

2月12日,帕克提亞省部落地區居民哈吉·沙拉伯丁一家人正在慶祝新生兒誕生。當他們在門口宰殺綿羊時,突然遭到不明身份的襲擊者攻擊。2名孕婦、一名女孩以及哈吉的2個兒子都被打死,其中一個兒子是警察,另外一人是地區檢察官。北約曾宣稱,特種部隊發現一些女子屍體,“她們被綁起來塞住嘴,後遭殺害”。但隨後軍方又收回了這些聲明。阿富汗調查人員譴責美軍從屍體中取出子彈,並向他們的上級撒謊,以掩蓋誤殺事件。

4月8日,麥克拉文與駐阿富汗東部美軍副司令官科特·富勒以及30多名阿富汗軍官一起,攜帶兩隻羊來到哈吉家門前。按照當地傳統,攜帶祭品來到對手門外,是一種祈求原諒的舉動。如果祭品在門外被殺死,意味著未獲得諒解;而羊被活著拖入屋內,意味著主人歡迎客人到來。

幸運的是,麥克拉文被請入屋內。他開門見山地對哈吉說:“先生,你與我不同,你有許多家人和朋友陪伴。而我是一名士兵,我大部分時間在遠離家人的海外度過,但是我也有孩子,我與你同樣悲傷。我請求上蒼施以你憐憫和愛,緩解你的痛苦。同時也祈求他施與我和同伴仁慈,不要再發生這樣的慘劇。”

隨後,阿富汗軍官給了哈吉一捆用手帕包著的現金,親戚們說大約有3萬美元。哈吉說:“當有人來到你家門口請求原諒時,我很難拒絕他們。我很高興他們能來。但我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然後再決定是否原諒他們。”(楊柳)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美軍被爆料 直升機射殺伊拉克平民

美軍被爆料 直升機射殺伊拉克平民

TVBS新聞 更新日期:2010/04/06 18:32
轉貼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06/8/23e9e.html

英國維基爆料(WikiLeaks)網站,出現一段長達18分鐘的爭議影片,內容是關於美軍在直升機上,疑似射殺伊拉克百姓的影片,被射殺者包括一名路透社攝影記者,和採訪車司機,統統死於美軍槍下;面對質疑,美國國防部已經證實影片屬實,但沒有針對該軍事行動多做解釋,只譴責該網站釋出影片的行為,危害美國國土安全。

美軍:「他有武器,沒錯!」

美軍從阿帕契直升機上鳥瞰,被視為戰場的伊拉克街頭。

美軍:「消滅他們,來吧,開火!」

英國的「維基爆料」網站(WikiLeaks)表示,開火的一方,是在直升機上的美軍,2007年7月在東巴格達住宅區上方,執行巡弋任務;再看一次攻擊畫面,被美軍認定背著火箭筒,而遭到射殺的敵軍,其實只是背著相機採訪的路透社攝影記者。

維基爆料網站負責人朱利安:「這段加密過的影片,是我們破解的,我們不會透露影片來源。」

巴格達的另一邊,伊拉克軍人抱著當地受傷孩童,匆匆忙忙跑回基地,但是在停格後的下一個畫面,軍人和孩童,死於美軍攻擊,無一倖免。

美軍:「都是他們(伊拉克軍人)的錯,誰教他們要把小孩帶進戰場!」

美軍:「沒錯!」

美軍方使用機槍執行任務,再以地獄火飛彈,摧毀巴格達民宅,滿是彈孔的斷垣殘壁,疑似就是美軍攻擊後的痕跡。維基爆料網站負責人朱利安:「這些飛行員就像在玩電玩,他們就是很渴望在這場電玩中,奪得高分。」

爆料網站上的影片,總共有12人遭到射殺,美國國防部已經承認,影片內容屬實,對於開火原因,並沒有多做說明,但也同時將爆料網站視為危害美國國土安全的恐怖份子。


機密影帶外洩 證實路透記者被美軍誤殺

REUTERS 更新日期:2010/04/06 13:14
轉貼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06/16/23dl4.html

(路透華盛頓5日電)一個推動揭露政府和企業貪腐秘密的組織今天公佈一捲美軍機密影帶,畫面中可以看見在2007年一次美軍攻擊行動中,阿帕契直升機殺害了十多名民眾,其中包括2名路透新聞記者。

這個叫做「維基解密」(WiKiLeaks)的組織在華府記者會上說,他們從軍方舉報人取得的美軍加密影帶,經過密碼破解之後,可以清楚看到2007年7月12日的軍事行動過程。

美國匿名的國防部官員證實該影帶和聲音都是真實的。

美軍中央司令部(U.S.Central Command)發言人特納少校(Shawn Turner)說,在這起事件發生之後,美軍就很快進行調查,發現當時美軍並不清楚有新聞記者在現場,他們以為對付的是武裝叛亂份子。

特納說:「我們很遺憾讓無辜生命犧牲,但是這起事件很快就進行調查,從未企圖掩蓋這起意外的任何方面。」

這是7年伊拉克戰爭中,首度讓血淋淋事件公佈在世人面前。影帶中可以看見直升機瞄準具,和兩名飛行員之間的對話。

影帶從空中鳥瞰一群男子在巴格達附近的廣場行動。飛行員認定其中某些人全副武裝。

維基解密說,這些人當中包括22歲的路透攝影記者諾爾-艾爾丁(Namir Noor-Eldeen)和他的助理(兼司機),40歲的查馬哈(Saeed Chmagh)。

維基解密發言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對華府的全國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說,在廣場角落被槍擊的大約有9個人。

其中2人被維基解密認出來是路透的新聞記者,但是美軍飛行員把他們的攝影機誤認為武器。軍方發言人特納說,在這次行動中,直升機誤把一架攝影機當作是火箭榴彈(rocket-propelled grenade)的發射器。

因此阿帕契直升機對這一小群人開火,7人死亡,其他人受傷。幾分鐘之後,一輛廂型車抵達,協助救助傷患,美軍飛行員開始認為這輛車是叛軍開來蒐集武器並協助受傷的叛軍逃脫。

於是阿帕契直升機要求軍方同意不要等待,立即攻擊這輛廂型車。

其中一個聲音是:「拜託,讓我們開槍吧!」

飛行員取得授權,同意對廂型車開火,顯然又殺死車內和車子附近的一些人。

車子裡的2名受傷小孩後來被抵達現場的美軍地面部隊疏散,當時這架阿帕契直升機還在上空盤旋。

其中一名美軍飛行員說:「這個嘛,把小孩帶到戰場來是他們的錯。」

路透總編輯斯勒辛格(David Schlesinger)說,維基解密的這個影帶顯示諾爾-艾爾丁和查馬哈兩人的死亡悲劇,象徵戰區採訪的極端危險性。(譯者:中央社賴秀如)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Le Temps des Cathedrales - Notre Dame de Paris



大教堂時代 Le Temps des Cathedrales - 鐘樓怪人 Notre Dame de Paris

C'est une histoire qui a pour lieu
Paris la belle en l'an de Dieu
Mil-quatre-cent-quatre-vingt-deux
Histoire d'amour et de désir
Nous les artistes anonymes
De la sculpture ou de la rime
Tenterons de vous la transcrire
Pour les siècles à venir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e monde est entré
Dans un nouveau millénaire
L'homme a voulu monter vers les étoiles
Ecrire son histoire
Dans le verre ou dans la pierre
Pierre après pierre, jour après jour
De siècle en siècle avec amour
Il a vu s'élever les tours
Qu'il avait bâties de ses mains
Les poètes et les troubadours
Ont chanté des chansons d'amour
Qui promettaient au genre humain
De meilleurs lendemains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e monde est entré
Dans un nouveau millénaire
L'homme a voulu monter vers les étoiles
Ecrire son histoire
Dans le verre ou dans la pierre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e monde est entré
Dans un nouveau millénaire
L'homme a voulu monter vers les étoiles
Ecrire son histoire
Dans le verre ou dans la pierre
Il est fout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a foule des barbares
Est aux portes de la ville
Laissez entrer ces païens, ces vandales
La fin de ce monde
Est prévue pour l'an deux mille
Est prévue pour l'an deux mille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三杯茶 Three Cups of Tea






書名: 三杯茶
原文: Three Cups of Tea
作者: 葛瑞格.摩頓森(Greg Mortenson)、大衛.奧利佛.瑞林(David Oliver Relin)
譯者: 黃玉華
出版: 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 2008年05月26日






1993年九月,一個高大、溫和、質樸的靈魂,在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登頂失敗後,迷路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山區。他不知道另一條寬闊的道路正開展在他面前,而在路口溫暖迎接他的是巴提斯坦科爾飛村村長的三杯茶。

巴提族六百年前由西藏遷徙至此,信奉伊斯蘭什葉教派。巴提族對外人(入侵者)抱持沉默懷疑的態度,但同時他們也謹守伊斯蘭戒律,待客殷勤友善,並將自己最珍貴的財物用來款待客人。

葛瑞格.摩頓森(Greg Mortenson)在坦尚尼亞吉力馬札羅山下擁有一個特別的童年,他的父母親是虔誠的路德教派傳教士,從不曾積極勸說坦尚尼亞人信教,卻將心力著墨在興建學校和醫院,他們致力培養坦尚尼亞人能夠獨立管理屬於他們自己的醫院,這是令葛瑞格.摩頓森驕傲、學習的胸襟。

因為迷路,葛瑞格.摩頓森得以靜心觀察群峰的壯麗,體悟人類的侷限渺小。他主動學習巴提族的語言,認識關懷他們的生活。巴提人安於物質貧窮,但他們的下一代卻因為政治的無能而必需在露天寒風冰雪中,揣著石板、木棍斷斷續續學習。葛瑞格.摩頓森義無反顧承諾要為他們蓋一所學校,不曾想到這樣一個承諾需要多麼漫長艱辛的孤獨奮鬥。

一個巴基斯坦移民因緣際會教會回到舊金山的葛瑞格.摩頓森用電腦發出首批580封募款信件,可想而知全如石沈大海。當時擔任小學校長的母親說服他到校演講,巴提族孩童在刺骨寒風中席地讀書的幻燈片震撼了這些美國學童,他們自動發起一人一分錢運動,募集了第一筆捐款623.45美金。

葛瑞格.摩頓森在加大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急診室的同事胸膛內科醫生湯姆.彿漢在他長期支持的「美國喜瑪拉雅基金會」全國性新聞通訊刊物上發表一篇短文,報導他的登山經歷和興建科爾飛學校的努力,吸引了尚.霍爾尼(Dr. Jean Hoerni)博士的注意。他是瑞士出生的物理學家,發明矽晶電路的應用並成功開創多家產業龍頭企業,累積上億財富並以火爆脾氣聞名業界。他也是登山家對曾經攀登的喀拉崑崙山有著特殊的情感,他捐出第一所學校所需的全數經費一萬兩千美金。當時,美國人的注意力全聚焦在喜瑪拉雅山和彿教徒雪巴人身上。

帶著一萬兩千美金飛越半個地球,葛瑞格.摩頓森在伊斯蘭馬巴德經由當地飯店門房的幫助,充滿戲劇性的瘋狂殺價採購全部的建校材料,一路風塵僕僕回科爾飛村,來實踐他一年前立下的承諾,這是成千上萬登山客曾經許諾而不曾兌現的。但他還有岐嶇的路要行走,各個偏遠山村的巴提族人爭相爭取在他們的村落建校,甚至不惜賄賂、互相爭吵。葛瑞格.摩頓森終於明白在科爾飛之外,這些窮苦族人對教育的相同渴望。

更重要的一課是學校的興建需要先有一座運送材料的堅固石橋。這個挫折讓葛瑞格.摩頓森長達半年喪志頹廢,直到1995年五月,登山友路易斯.羅合德博士鼓勵他振作並向尚.霍爾尼求助造橋的一萬美金費用。

載運造橋鋼索的吉普車被困於坍方的山路,35位為老老少少巴提族男子在哈吉.阿里村長的帶頭下在雨中徒步整整一天,再背起每捆重達八百磅的鋼索走了12小時山路回到科爾飛村,村民一路嚼著煙草一路歡喜行進。在建橋的過程中,葛瑞格.摩頓森充分享受到巴提族人單純快樂的生活,每個黃昏,在科爾飛乾燥溫暖的屋頂上,村民吃飯、聊天、抽煙,身旁圍繞著豐收的莊稼。

喬治.麥克考恩經營創投公司也是喜瑪拉雅基金會的董事之一。他在60歲慶生登山行遇見了造橋中的葛瑞格.摩頓森,這個相遇將延續一份奇妙的緣份。

1995年九月,葛瑞格.摩頓森應喬治.麥克考恩邀請參加喜瑪拉雅基金會的年會,他因此而結識後來的妻子塔拉,並獲贈兩萬美金的生活經費。之後,尚.霍爾尼更決定捐助一個基金會-中亞基金會,由葛瑞格.摩頓森擔任會長,讓巴基斯坦的建校工作成為長遠穩定的事業。

「科爾飛在這個沒有學校的地方已經六百年了,多一個冬天又有什麼關係?」

1996年五月,葛瑞格.摩頓森再次回到科爾飛,正式動土建校。哈吉.阿里村長為緊繃焦慮的他上了人生的一課。「這些山在這裡很久了,我們也一樣。你不能告訴山該做什麼,你必需聆聽它們。」「如果你想在巴提斯坦成功,你就得尊重我們的方式。」「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貴客,第三杯茶,你已經是我們的家人,我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甚至為你而死。」「你必需花時間喝這三杯茶,我們雖然沒受過教育,但是我們並不笨,我們已經在這裡居住生存了很久。」

「看見這本可蘭經有多美嗎?我沒辦法讀,我不識字。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悲哀。我願意做任何事,讓我村裡的孩子永遠不要知道這種感覺。我會付出任何代價,讓他們能夠擁有他們應得的教育。」

1996年八月,塔利班攻克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葛瑞格.摩頓森在此混亂危險時刻展開了瓦濟里斯坦之旅,希望將他的第二個學校計畫植於瓦濟里族人所在的最荒野西北邊省。瓦濟里族和普什圖族同樣在1893年被英國殖民帝國劃定的杜蘭線一分為二,企圖分裂然後征服,但他們都不曾被真正征服過。只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自此成為混亂的根源,這裡成為走私、鴉片、私造槍械、瓦哈比伊斯蘭學校和後來蓋達組織的基地。瓦濟里族信守普什圖族不成文律法,復仇、對家人、財產和土地的捍衛,對客人的款待庇護是他們謹守的戒律。在對抗蘇聯的聖戰中,他們和美國中情局曾經緊密合作併肩作戰。葛瑞格.摩頓森的不請自來在瓦濟里族引起激烈爭議,最後,伊斯蘭長老會議決議信任他並贊助他的建校計畫,跟隨巴提族的腳步,他們接納他為「客人」而非「入侵者」。為此,哈吉.阿里村長教會葛瑞格.摩頓森以村落長老會議來解決建校地點的選擇順序問題,避免在排外的山區部落莽撞侵擾。巴提族人對葛瑞格.摩頓森的信任來自於他與其他西方登山客的差異,他樂於與巴提族挑夫溝通交流,他享受巴提族物質貧乏的居住環境和食物,他的個性謙遜溫和有禮,還有,他信守承諾。

1996年12月10日,科爾飛學校正式落成。1997年1月12日,尚.霍爾尼因癌症過世,他留給基金會一百萬美金的遺產。

經歷科爾飛建校三年的錯誤、挫折、延宕,每一個停頓點都讓葛瑞格.摩頓森學習,也讓他孤獨的工作慢慢累積了一群足以信賴的巴基斯坦工作夥伴。第二所學校開始,一切流程都隨之順暢起來。他經歷過保守什葉派伊斯蘭教師的宗教敕令威脅,也獲得伊斯蘭宗教委員會的允許、祝福和禱告。中亞基金會的工作範圍迅速擴展到婦女中心、登山訓練、飲水。

穆罕默德.阿斯蘭的故事。他住在沒有道路的高山河谷,他的村長父親領著年幼的他走了兩天的山路下山,在他身上繫上羊乳酪和兩塊金幣,將他放上6個山羊膀胱吹鼓的皮筏,讓他以巴提人的傳統方式過河,堅強驕傲的父親要他勇敢獨自去城鎮上學。不諳游泳的阿斯蘭在河上大哭,被老人救起,鼓勵他資助他並將他交給順路的人,他就這樣一路受人接力幫助來到哈伯羅鎮並以第一名完成學業。後來,他拒絕政府提供的工作機會回到山上村落繼任父親的村長,他不斷爭取政府改建農舍為校並修建道路。他請求葛瑞格.摩頓森為他的村莊建校,他的女兒後來成為哈伯羅高中的優秀學生,成為村中第一個高等教育女性,也是全村的榜樣。

1999年5月27日,巴基斯坦與印度邊界爆發「加吉爾衝突」,葛瑞格.摩頓森幫助巴基斯坦的幾千名難民在沙地上的難民營完成打水計畫,蓋了難民學校,化荒漠為堪以居住的綠地。

1998年塔利班幾乎席捲了阿富汗全境,白夏瓦充斥著瓦哈比宗教學校和幾百萬阿富汗難民。
葛瑞格.摩頓森開始注意到阿富汗的難民困境,2001年春天他吃驚地發現什葉派巴提斯坦的瓦哈比宗教學校已如雨後春筍班到處林立。巴基斯坦失靈的教育系統和政治讓激進瓦哈比教派成為單純的經濟問題。

「我不希望教導巴基斯坦的孩子像美國人一樣思考,我只希望他們能有個平衡、不走極端的教育。」

911事件讓葛瑞格.摩頓森親歷中情局的調查盤問和美國本土同胞充滿仇恨的威脅。薩耶.阿巴斯,這位巴基斯坦北部地區的什葉派宗教領袖卻讓他看到一位真正的穆斯林,絕非西方媒體極力抹黑的恐怖份子,他們渴望教育改變他們下一代的生活,並盡一切力量保護、支持葛瑞格.摩頓森。2002年4月他來到喀佈爾,親眼見到這個柔腸寸斷的首都被美國巡曳飛彈再次轟炸的體無完膚。他也看到美國在軍事勝利後,並未依承諾進行重建阿富汗的工作。

國會議員瑪麗.波諾的國會演講安排讓他接觸到軍方,「我不是為了對抗恐怖份子而做這些事,我做這些事是因為我關心那些孩子,在那裡的工作讓我學到一件事,恐怖份子並非憑空出現,讓那些巴基斯坦人或阿富汗人突然決定恨美國人。恐怖主義的出現是因為孩子們缺乏有希望的未來讓他們有理由選擇生,而不是選擇死。」他的智慧讓他與軍方清楚畫清界線。

他深覺無力改變布希政府進行戰爭的方式。他也同樣無法讓軍方理解阿富汗的傳統部落戰爭習俗,雙方在開戰前協商彼此願意損失的人數,並由勝方照顧敗方的孤兒寡婦。美國始終拒絕披露狂轟濫炸傷及的無辜平民人數,而僅以「附帶損失」帶過,這種蔑視是對穆斯林的嚴重羞辱,美國將永遠不會被原諒。

2003年『遊行』雜誌記者凱文.費達可因為採訪巴基斯坦印度的邊界戰爭而得以認識葛瑞格.摩頓森的工作。他在四月號雜誌的報導透過三千四佰萬份報紙的隨報發行引起了全國性的廣泛迴響,來自全世界的回應如潮水般湧現,超過一佰萬美金的捐款適時疏解了中亞協會的財務問題,也鼓舞了葛瑞格.摩頓森開展更多的計畫。當時美軍地面部隊集結巴格達外圍,美國社會對開戰爭一事意見分歧。而葛瑞格.摩頓森雖再次遭受保守穆拉的威脅阻撓,什葉派宗教法庭卻在實地瞭解察訪後給了他公平的裁決。

2000年葛瑞格.摩頓森在巴基斯坦最西北邊區的祖德可汗村首次與阿富汗拉起聯繫,瓦罕走廊的吉爾吉斯人騎馬整整六天六夜為見他一面,但求他為村民蓋建學校,這個承諾因為911事件的爆發而延宕。2003年十月,葛瑞格.摩頓森終於來到瓦罕走廊實踐他3年前的承諾,一位阿富汗軍閥將帶領著他在新的土地展開新的工作,將點點石頭化為學校,山裡每一顆石頭代表每一位在蘇俄戰爭中犧牲的阿富汗聖戰士,他要讓他們的犧牲有代價。

十年,葛瑞格.摩頓森的孤獨理想終於得到對話共鳴。那是一份何其難能可貴的堅持。謝謝他。

中亞協會網站:
https://www.ikat.org/

Greg Mortenson個人網站:
http://www.gregmortens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