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火線大新聞:伊拉克戰爭未曾曝光的內幕







書名:火線大新聞:伊拉克戰爭未曾曝光的內幕
原文: Under Fire:
Untold Stories from the Front Line of the Iraq War
作者: 路透社記者 Reuters
譯者: 許貴運
出版: 高手
出版日期: 2008年11月20日






越戰期間美國政府有限度開放媒體隨軍採訪,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民間甚至全世界對越戰的觀感,加劇社會反戰浪潮。之後的1991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美國政府改採統一發稿模式,遭致媒體廣泛非議。1999的科索沃戰爭,美國和北約積極操縱媒體對戰爭真相的報導,開戰各方借媒體展開宣傳戰,甚至不惜捏造新聞內容。歐洲媒體對真相的挖掘引發一場主權與人權的大辯論。

2003年一場美國精心策劃經年的石油戰略-伊拉克戰爭,再次開啟媒體宣傳戰的新規模,美國軍方的戰前簡報宛如一場預知結果的戰爭記實,充斥著震懾戰、毀滅性的閃電戰、與核子彈幾近同等威力的新炸彈和一萬枚足以淹沒巴格達的飛彈與精靈炸彈。全世界媒體記者與觀眾在鏡頭螢幕前屏息等待美國的第一枚導彈劃破巴格達的夜空,而在此之前,美國早已在西方傳媒上展開鋪天蓋地的宣傳-海珊政權所擁有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美國再度開放Embedding隨軍記者採訪及Unilateral單獨採訪,美國與伊拉克軍方發言人的每日記者會所釋放的捷報宣傳為戰爭開拓了另一戰場。

孰真孰假?15位路透社隨軍記者用這本書紀錄了他們所見所聞所體驗的戰爭片面,而其中有相當大部份是由美國軍方代筆撰寫。

開戰日前一天,士兵以儀式般的整裝動作來舒緩他們內心的恐懼緊張,特別是對宣傳中的核生化武器的不安。陸軍第三步兵師第二旅組成的二千輛車隊沿著山羊足跡在沙漠中連續前進60小時,Kiowa直昇機在附近低空搜尋路線。沿路只見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遺留的坦克殘骸,不見人跡。在黑暗中行進的車隊因為黑暗和駕駛兵的體力崩潰頻頻發生碰撞事故,一片混亂。

這是一場極大不對等的戰爭,美軍的高科技絕對優勢武器促使戰爭的開端進展迅速、勢如破竹。3月21日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南部沙漠,僅僅五天的時間部隊已閃電推進280英里,面臨補給線過長的問題。他們幾乎不曾遭遇任何抵抗。就在鬱悶的停滯期間,他們遭遇到第一場沙塵暴的狂襲,大自然輕易戰勝了美軍的高科技配備。與此同時,他們經歷了混亂的戰鬥,美軍發現實際的戰爭型態與他們的戰前推演全然不符。他們面對的不是一支支伊拉克傳統正規部隊,領著白旗排隊等候投降,而是小規模行動且準備進行自殺任務的民兵,身着平民服裝,開著民用車輛,四處流竄,趁著黑夜或沙漠沙塵暴進行游擊式伏擊,他們甚至無法分辨平民與戰士。這種不確定感對士兵造成巨大的壓力和不安。

然後,第三步兵師部隊通過納賈夫、卡巴拉向巴格達挺進,一路平靜不曾遭遇抵抗,士兵的心境開始轉變為活力、自信。在接近首都附近的城鎮時,他們終於面對典型的伊拉克人反應-在美軍車隊經過時揮手微笑,揮舞白旗,豎起大拇指,然後在車隊經過後面露輕蔑,拇指向下。

經過多年戰爭與禁運制裁,伊拉克人表現出一種結合宿命與反抗的綜合情緒。他們與外界幾乎完全隔離,無法接觸國際媒體,國外短波廣播節目經常被干擾,因此,許多人不知美軍已經在邊界集結,他們也認為聯合國武器檢查員在銷毀薩穆德飛彈後的離開意味著戰爭危機的解除。

3月20日海珊驟然宣佈備戰,讓伊拉克人民為之震驚,瘋狂搶購存糧、沙包、發電機用石油。孕婦因恐懼在戰爭期間生產,而不得不在未施麻醉的狀態下提前分娩。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的孤兒恐懼再一次的戰爭讓他們面對另一次分離。許多伊拉克人逃難鄉村,道路交通一片阻塞混亂,部份無處可逃的平民則在城外紮營。

3月21日美軍對巴格達的毀滅性轟炸不但精準的命中政府部門建築、軍事目標、海珊皇宮、通訊設施,也擊中了醫院、民宅、市場,平民在炮火中死傷慘重,特別是兒童。眾所矚目的巴格達保衛戰並未如預料遭遇伊拉克軍隊的長期頑強抵抗,而是在4月8日當天結束,美軍的炮火甚至擊中國際媒體總部所在的巴勒斯坦飯店,造成記者傷亡,一如阿富汗戰爭中喀布爾半島電視台辦公室所受攻擊。這一切被美方歸納為戰爭的連帶損失Consequential Loss。

陸戰隊的士兵年齡在二十上下,他們幾乎都不曾經歷實戰經驗,這場戰爭是他們的成年禮。部隊在恩夸瑟港、納西利亞、納賈夫與伊拉克發生激戰。期間發生友軍誤擊,更多的是誤擊平民事件,路上可見被炮彈擊中的巴士、乘客、路過無辜平民。記者直接行訪納賈夫醫院所得的統計資料是256平民死亡,393平民受傷,他們許多是死於後續的集束炸彈轟炸。美軍發言人的官方說法是『我們不提供細節』。

杜哈美軍基地旁由倉庫改建的媒體中心,造價一百五十萬美元,由好萊塢場景設計師設計的星鑑迷航記簡報台耗資約二十萬,而將舞台從芝加哥以聯邦快遞空運來此的運費是四萬七千美元。戰場指揮官Tommy Franks稱呼它『事實的平台』,美軍的新聞化妝師在此與伊拉克新聞官展開另一場宣傳、反宣傳戰。拯救一等兵Jessica Lynch的特種部隊行動是一齣好萊塢編劇的腳本,作者是五角大廈,被大肆利用宣傳、擴大、渲染,而伊拉克新聞部長極致誇張的每日虛構捷報已成為經典。

單獨採訪記者的工作是在戰爭剛過後找尋相關的新聞,並質疑相關單位對全世界發佈之戰爭最新進展,還要從伊拉克平民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也就是在報導時呈現雙方的觀點。

阿拉伯國家看到的伊拉克戰爭是殖民主義新時代的開啟,是佔領,示威遊行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在各地掀起,示威人群頭綁『除了上帝外,沒有上帝』的布條,伊拉克戰爭恰恰強化了阿拉伯的團結。海珊試圖對抗世界上最強大可怕的軍隊讓他從一個被辱罵憎惡的暴君變成阿拉伯的英雄,當他的巨型雕像在巴格達廣場被美軍陸戰隊推倒並覆蓋上美國星條旗,阿拉伯人感到被徹底羞辱,他們已淪為奴隸,唯一敢當面對美國說不的人已消失,留下的是一群卑躬屈膝的阿拉伯領導人,他們不只是無能,且是在共謀華盛頓的侵略目標,而美國在911事件後即將全世界回教徒和阿拉伯人全面妖魔化並視為敵人。

大多數阿拉伯人在想到伊拉克時不是海珊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而是一個被制裁禁運十多年而跛足的國家,人民在困苦中掙扎,五十萬兒童因缺乏醫療而死亡,現在他們正遭受攻擊。阿拉伯流傳著這樣的諷刺笑話,美國旅遊局口號:『來拜訪美國,否則美國會去拜訪你。』

隨軍記者無法接近伊拉克平民,戰鬥部隊卻不得不接下原屬於後援部隊的任務駐守檢查哨。這些年輕無經驗的陸戰隊士兵完全無法分辨平民與戰士,他們毫無準備,不知如何與伊拉克平民溝通,語言不通、缺乏翻譯,更不知如何解除暴民的緊張情緒,終導致數起不必要的平民死亡事件。

巴格達等城市在被佔領後迅速陷入瘋狂劫掠的無政府狀態,伊拉克老百姓期待的飲水、供電、衛生、公共秩序付之闕如,美軍迅速而有效控制南、北廣大油田、卻任憑城市失控。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的劫竊事件是最痛苦的打擊,也是現代最大的文物浩劫。

一旦美軍部隊無法掌握安全,就很難再取回掌控。最終,他們不得不找回伊拉克警察共同巡邏,但這是將一些最受輕蔑,曾經為海珊進行壓迫的人邀請回來,人民只會排斥。美國的重建監督姍姍來遲,又在碌碌無為後悄然離開。

恢復城市基本設施是最困難的事情。紅十字會等非官方機構組織起救援重建的工作,小局部恢復城市電力、飲水。

什葉派信徒自己接管了卡巴拉這座聖城,美軍則駐守郊區。他們有組織的維持公共秩序,安排飲水、食物,透過種種細心的安排,他們昭示伊拉克人的自治能力。為數眾多的信徒路途跋涉紛紛前來朝聖,這是海珊政權以來的第一次。1991被壓迫的什葉派信徒藉科威特戰爭欲對抗海珊,卻被殘酷鎮壓,被殺害及失蹤者超過二十五萬人,如今集體墳墓紛紛在各地被挖掘出來。穆斯林尊重死者,無論如何要為他們的遺體行以隆重安葬。

庫德族所在的北方城市在勝利的狂歡後迅速演變為無政府狀態,武裝的庫德族人和阿拉伯人彼此緊張對峙,土耳其則憂心庫德族將藉此要求更大的自治權。1988『化學阿里』策動對Halabja庫德族的致命神經毒劑轟炸,導致五千人死亡,當時美國支持海珊對科威特的戰爭,對此始終保持沉默,如今伊拉克戰爭需要尋求盟國的支持,美國倒是非常樂意憶起此歷史事件。美軍轟炸『化學阿里』在巴斯拉的住宅,死亡者卻是他的十位鄰居。

布希政府在5月1日勝利宣佈伊拉克的主要戰鬥已經結束,但伊拉克人民至今仍生活在戰爭中,無辜者備受懲罰,美軍則始終未找到不存在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