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飛越霧社事件 學習和解包容

轉貼來源:中央社  2010/10/19 20:31:31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0190264&pType0=aSOC&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19日電)發生於1930年10月27日的霧社事件,今年屆滿80週年,南投縣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今天以「緬懷與和解」為題舉辦研討會,期盼從歷史教訓中,建立族群和解、包容的價值。

為紀念霧社事件80週年,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立法委員孔文吉辦公室及南投縣仁愛鄉清流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發起「飛越八十」紀念活動,並於今天在鄰近清流部落的國姓鄉北港村民宿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文史工作者共同探討霧社事件的歷史意義。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日本總督府在霧社事件中,曾利用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分化賽德克 3大社群,並以「以夷制夷」伎倆脅迫族人自相殘殺,撕裂族群感情,直到現在族群間還存在仇恨。

他說,舉辦紀念活動,除了共同緬懷追思霧社事件原住民族的英烈行為、撫平傷痛,也應從歷史記取教訓,學習及建立族群間互相尊重及和解、包容的價值。

沈明仁表示,除了原住民族群間的和解,原住民族與漢人、原住民族與日本人之間,在彼此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有過衝突,也應從霧社事件中學會和解的價值。

包括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處長阿浪.滿拉旺、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辜雯華、孔文吉及多名文史工作者都參與研討會,長期鑽研霧社事件史實的大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崇根也前來參加。

張崇根表示,霧社事件的起因,是日本軍國主義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產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地位與法律上的不平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原住民族人,是為捍衛民族尊嚴與生存而發動起義,因此霧社事件應視為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起義」壯舉。

霧社事件後,日本殖民統治者在1931年5月6日,將事件僅存的 298名餘生者,強迫遷至「川中島社」集中監管;台灣光復後,政府將川中島社改稱「清流部落」,成了霧社事件餘生者及其後裔的居住地。

霧社事件餘生者除在1950年於清流部落興建「餘生紀念碑」,感念先烈的偉大情操,九二一地震後,政府另於紀念碑旁成立「餘生紀念館」,陳列霧社事件史料,供後人緬懷追思。

研討會後,所有與會人員並前往清流部落探訪,與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族人分享部落70餘年來的發展過程。991019


發現日軍戰壕 見證霧社事件慘烈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南投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2x112010101900003,00.html

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前夕,仁愛鄉賽德克族長老昨日回到古戰場踏查,在獵人指引下至馬赫坡古戰場尋根,找到當年日軍構築的安達山戰壕,並發現刻印「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的空酒瓶。霧社事件後,日軍清理戰場,強迫遺族遷至平地,戰壕遺跡很可能是當年霧社事件唯一完整保留的軍事遺跡。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安達山戰壕從未在媒體曝光,一方面因過了八十年,早被荒煙蔓藤隱沒,道路難行、地點難尋,來回步行約需四小時。另方面最早發現的獵人把戰壕當成一般洞窟,未聯想到防禦工事。直到文史學者從獵人撿到的兩只迫擊炮彈彈殼追查,確定戰壕應是日軍構築。

霧社事件期間,日軍視賽德克青壯年為「凶番」,以機槍、迫擊炮、軍機、毒氣彈大肆掃蕩,青壯人口大減,馬赫坡部落老弱婦孺被日本政府強迫搬遷至清流部落,孤立於其他社群,是段無比傷痛的史實。沈明仁認為,在情感層面上,很多族人不敢回想,因此除了獵人,很多老一輩的族人不知道有戰壕的存在;即使知道,也不願說、不願回想。

昨日踏查過程中,在壕溝內撿到一只玻璃酒瓶,樹根已長進瓶內,近瓶底處瓶身刻有「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文字。文史工作者程士毅表示,以此推敲,日軍當年規畫補給設施準備長期抗戰,從工事面積及規模、指揮所推測,戰壕約可容納一個加強營約五百名軍士官。

戰壕地理位置展望絕佳,機槍、迫擊炮可從置高點對著莫那魯道故居馬赫坡部落掃射,也是岩窟下山主要路途,讓藏在岩窟裡的賽德克勇士難以得到補給。沈明仁田野調查發現,當時鄰近馬赫坡的山頭幾乎被日軍攻占,一旦有勇士在部落現身,隨即彈如雨下,勇士們被迫改打游擊戰。

程士毅指出,戰壕開挖深度可容成年男子站立瞄準,設計猶如迷宮般,士兵不須爬上地面,即能在壕溝內轉換戰鬥位置。但賽德克族的防禦工事習慣以石板搭牆,留槍眼窺視,安達山戰壕幾乎可確定為日軍所建,是日本人在台灣山地殖民時期的重要軍事史蹟。

賽德克長老昨日在戰壕旁灑酒祭天地,並分豬肉象徵族群和解共享,還有長者唱起古調,哀悼霧社事件犧牲者。原住民立委孔文吉跟著上山踏查,他表示,霧社事件八十年,族群要邁向和解共榮,得先正視歷史、包容彼此。安達山戰壕在台灣發展史的地位不能磨滅,將請行政院文建會整體規畫、現地保存,並設置解說軟體,讓後代從實體史蹟中回顧歷史。


小檔案-「敬酒事件」引爆抗日怒火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整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110110x112010101900005,00.html


▲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中)及其族中勇士。(本報資料照)


霧社事件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所發生最激烈的一次反抗行動。事件發生在一九三○年,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不滿地方官警的統治而抗暴,犧牲人數近千人,參與行動的部落幾乎遭到滅族。領袖莫那魯道持長槍轟頂自殺,其他不投降的勇士面向傳說發源地白石山,在巨木下自縊。

根據日方紀錄,一九三○年的「敬酒事件」是導火線。在一場婚宴中,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想與同僚一起向路過的日警吉村克己巡查敬酒,當他拉著吉村的手時,被吉村以不潔的理由甩開,並以警棍毆打。原住民憤而圍毆日警,並策畫抗暴。



同年十月廿七日,日本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舉行神社祭,在霧社舉行聯合運動會,賽德克族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庫、羅多夫、塔羅灣等六部落聯合,襲擊附近的日人警察分駐所、學校、宿舍,劫走彈藥。

日本人以夷制夷,並以優勢軍事武力鎮暴,賽德克勇士雖擅長山林游擊戰,但日軍投擲違反國際公約的「糜爛性毒氣彈」躲在森林裡的勇士在彈盡援絕、兵力懸殊下,退守馬赫坡岩窟,不願投降的勇士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

今年霧社事件將滿八十周年,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公共電視戲劇《風中緋櫻》、作家鍾肇政的《馬黑坡風雲》皆是改編或描述霧社事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