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誰殺了喀布爾女人 Kabul In Winter






書名: 誰殺了喀布爾女人-
           美國女記者在阿富汗的現場直擊
原文: Kabul in winter-
           Life without peace in Afghanistan
作者: 安.瓊斯 (Ann Jones)
譯者: 廖素珊
出版: 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 2007年07月29日






將這本書和奧斯娜.塞厄斯塔(Asne Seierstad)的《喀布爾的書商,和他的女人》交叉閱讀,會衍生另一層意義。兩書作者同為西方女性,同為記者,同樣重視女性議題,甚至尋求部份相同的新聞史料參照,但安.瓊斯 (Ann Jones)的書寫另有其精闢細膩之處,在於她以「美國記者」身份之便,能夠取得更深入更廣泛的美國中亞政策史料,更豐富的支撐了此書的敘事觀點。

「美國當然能夠做些更有創意的事情,而不是去轟炸在世界的另一端,無法自衛又千瘡百孔的小國家。」這是作者對2001年911事件後布希轟炸阿富汗決策的回應。美國的瘋狂轟炸甚至苦無轟炸目標。

阿富汗,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地雷埋設最多的國家之一。1979-1989年蘇俄入侵戰爭,造成兩百萬人死亡,六十到兩百萬人殘廢,六百五十萬境外難民,兩百萬人境內流離失所,而當時阿富汗的人口總數只有一千六百萬。

對西方媒體而言,轟炸後的阿富汗,宛如孤單的月球,中世紀的城市,有一種他們無法理解的超現實意象-殘留的蘇聯坦克車體,傾塌的泥牆矮舍,無法與他們視覺記憶中的世貿雙塔-扭曲的鋼筋水泥摩天樓骨架相比擬。

在阿富汗尋求現代化、世俗化的擺盪進程中,二十世紀初曾迸發短暫的火花,多所與西方國家結盟的高中、女子學校、大學培養了阿富汗的精英一代,但高文盲比率和天然地形的限制,讓這個火花為期短暫且僅僅侷限於極少數的精英階層。戰爭則徹底熄滅了這個火花,也正是在一九六○年代,美蘇兩大強權展開冷戰時期的中亞大競逐,而阿富汗先是成為兩強的緩衝區,最終在八○年代成為兩強代理戰爭的實際戰場,美國中情局的秘密決策甚至不惜試圖讓阿富汗人戰至最後一兵一卒。1989年蘇俄撤軍後,兩強的競逐轉為幕後,以大量武器金援個別軍閥派系,延續阿富汗的內戰直至今天。

巴基斯坦面對與印度的多年緊張關係,結盟美國幫助執行美國的中亞政策,以緩和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的普什圖人獨立建國危機,並從中暗截巨額金錢利益,而藉塔利班之力恢復舊走私卡車通路和建立新石油管線更是一大利益點。沙烏地阿拉伯不但提供巨額武器金援,更在巴基斯坦邊境大量興建伊斯蘭神學院,灌輸學生激進的基本教義意識型態,這些學生除了來自阿富汗的戰爭孤兒、難民,後來成為與蘇俄作戰的聖戰士,還有些來自其他43個國家的回教徒,參與對抗蘇俄戰爭後,回到他們的國家或加入賓拉登的陣線。

在蘇俄撤兵後,征戰多年的聖戰士原有機會解甲歸田幫助展開阿富汗的重建工作,但家園已毀,灌溉溝渠已被戰爭摧毀,而土地上被埋設了數百萬枚難以估計的地雷,預計至少要費時十年以上的時間逐步緩慢卸除。城市殘破不堪,賴以謀生的工作機會渺不可求。於是,少部份人跟隨軍閥種植罌粟以維生計,而更多人為生存跟隨軍閥繼續他們歷史恩怨的部族之戰或不知為何而戰的戰爭。

聯合國曾經努力斡旋希望終止阿富汗的混亂戰事,但外界所提供的武器金援持續源源不絕。部族長老和宗教教長在戰爭中的死亡、凋零使得舊阿富汗社會賴以凝聚維繫的力量愈見式微。塔利班因應此亂局而生,而外界提供塔利班的武器金援不曾手軟,終導致塔利班襲捲全境。

美國轟炸阿富汗後,國際人道援助投入大量金錢人力,有些北歐組織甚至早在六○年代即已默默展開工作。2002年在喀布爾約有800個國際非政府組織,600個阿富汗組織,這樣的投入規模卻不足以成事,反而在長時間的無績效運轉後,激起了阿富汗人的怨懟。

多組織的重疊方案浪費了人力金錢,缺乏整合消解了執行能力。國際救援人士、專業顧問的高標生活不但佔用了大部份的金援,更刺激了喀布爾的物價指數,特別是房價。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則專注於回饋選舉政治獻金,將巨額援助計劃發包給特定大型「承包商」,再層層轉包給更多小型「承包商」甚至其他國際非政府組織,而多重合約勢必縮減援助計劃的執行時效。於是,許多立意良好的計劃因期限而腰斬或擱淺,許多計劃根本來不及展開,贊助者已轉移了目標,難得竣工的喀布爾-坎大哈高速公路則創下世界超高造價記錄-每一公里一百萬美金,二流的施工品質,而且是層層轉包給土耳其營建公司。任何巨額的援助計劃再經當地官僚的層層剝削,真正流入阿富汗人民手中的已如涓滴之水,阿富汗的基礎建設依然付之闕如,水、電供給斷斷續續。

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將阿富汗的教育重建方案發包給唯一的投標者-創意聯合國際,一年的合約金額高達六千萬美金以上。他們也會再轉包給其他「婉拒政府競標邀請」的廠商。第一個合約計劃是印製數百萬本學校教科書,結果是轉承包的印尼印刷廠因不諳達利語和普什圖語而致課本錯誤百出無法使用,還花費天價由印尼空運到阿富汗。內布拉斯加大學奧瑪哈分校曾經在1984-1994年間簽約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編寫巴基斯坦阿富汗新難民營的教科書並印製三千萬本,美國中情局幕後操作由偏激的伊斯蘭基本教義份子編寫鼓勵暴力、聖戰、犧牲的內容為兒童洗腦,以執行美國對蘇聯的秘密反共戰爭。內大、美國國會、國務院和中情局罔顧有心人士的抗議,執意將充斥暴力主張的教科書定為阿富汗學童的標準課本,並宣稱教科書內容由阿富汗人編寫與內大無關,而塔利班時代的教科書是以阿富汗聖戰游擊隊的文盲為對象。2002年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再次發包給內布拉斯加大學,訓練四千位阿富汗教師並印製八百萬本教科書,修改後的版本依舊充斥暴力。

美國在阿富汗投入的軍事預算從1980年的三千萬到1989年的七億美金,如今歐巴馬要求國會高達三百三十億的2010年度預算,美國的中亞政策始終有一個不能說的更重要的目標,無關中亞諸國的利益。冷戰時代,布里辛斯基千方百計要設計蘇俄陷入蘇聯的「越戰」,他成功了,強悍的阿富汗人真的差點為美國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冷戰結束後,喜不自勝的美國將目標轉向錯失先機給蘇俄的中亞天然氣石油,背後推動政策的依然是選舉金主-Unocal石油公司,季辛吉曾經擔任它的顧問,阿富汗現任總統卡爾扎伊曾經是在1997年代表它與塔利班談判的專家。這一切都是為了一根經過阿富汗而終能繞道宿敵伊朗的天然氣管,而阿富汗人不知道他們的繼續交戰是由遠方某冷氣辦公大樓的秘密會議所決策。他們從未受邀參與討論。

阿富汗人的夢想,在重建一個1978年以前某種逐漸發展成型的國家模式。「阿富汗人不在花園裡唱歌」。如果你是客人,你會尊重他的文化,卸下武裝、等待主人邀請你進入他的家門,對阿富汗男子而言,家是他最神聖的堡壘,是他用生命保護的榮譽。一旦他邀請你為客人,他會為你奉獻最好的一切所有,甚至自己挨餓、受傷,都會庇護你的安全。相反的,如果你是入侵者,他也會不顧一切反抗你,不惜犧牲生命。蘇聯應該會有深刻的體會,而西方國家應該記取歷史的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