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拉丁美洲真相之路
作者: 張翠容
出版: 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 2009年10月01日
「記者的工作是要阻止遺忘。」- 張翠容
拉丁美洲擁有美麗遼闊的原始森林、河流和自然生態,孕育了豐富的生物物種,它也擁有豐饒的作物和石油、重金屬,最重要的,它擁有寶貴的人文歷史-馬雅和印加古文明。不幸的是,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了這顆南半球的明珠之後,開啟的是歐洲資本主義的擴張,人類對物質的貪婪,對人文的踐踏。
西方的浪漫探險家在拉美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拉丁美洲人民就此展開他們漫長的抗爭-從西班牙殖民者、英、法帝國、美國到國內的軍事獨裁、保守勢力和教會、傳媒。這些抗爭時而受世界所矚目時而被遺忘,風起雲湧至今不曾止息。
西班牙殖民模式將拉美地區劃分個別單一農場,每一農場選擇一、二種農作物集中種植,再出口原物料,這樣的殖民經濟嚴重扭曲了獨立後拉美各國的經濟發展。殖民者留下的大莊園由其後裔家族佔有,政治權力和財富高度集中,傳統天主教會與軍方勾結,原住民備受歧視淪為奴隸甚至被屠殺。
美國承接了這個殖民模式。1823的門羅主義宣言禁止歐洲國家在美洲建立新殖民地,否則視為干預美洲事務、挑釁美國,羅斯福總統更將門羅宣言發揚光大,拉美至此成為美國的後院。二次戰後,美國極需拉美這個廣大「後院」,提供豐富的原物料、石油、重金屬、市場,抗衡蘇聯共產,並擴張其世界霸權,更加緊對拉美地區的「半殖民」。
五、六十年代,反殖民風潮興起,拉美決心實行現代化,推動工業和城市發展,這一切以大量舉債和犧牲三農利益完成。
六、七十年代美國的拉美政策是扶植軍人獨裁鎮壓反對者,特別是原住民,左派革命因此在冷戰時期達到高峰。
1975越戰失敗、水門事件後、美國外交政策開始轉向,為改變美國支持親美獨裁政權的形象所激發的反美浪潮,改為借民主之名、資助、組織、操縱選舉,以滿足美國的政經利益。當「民主計畫」無法奏效時,便羅織藉口發動戰爭。
1980美國軍事部門在中美洲成立美洲學校School of the Americas,美國特種部隊專門協訓成員以各種殘暴手段對付軍事獨裁政權眼中的左派革命份子和異議人士。
在拉美的所有選舉中都有美國的影子,美國干預八十年代後的拉美,一切從選舉開始。手段精密、剛柔並濟,透過組織及資助所謂的「非政府組織」,如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IFES、美國開發總署USAID、美國民主基金會NED、美國民主研究所NDI、國際共和研究所IRI等,對外推展建立美式民主體制,以助打開全球自由市場。美國民主基金會NED所做的正是25年前中情局的工作。其下所屬的公眾安全辦公室,專協助他國訓練警務人員執行鎮壓行動,與中情局類似。
加拿大記者Naomi Klein所著「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曾指出中情局界精神科醫生對病患的震盪治療,以改造異己、拷問恐怖份子嫌犯。新自由主義者依此邏輯製造災難、危機,趁人們惶恐、混亂之際推銷其方案。
八十年代終爆發一波波外債危機,美國因長期支持右派軍事獨裁政權在國際上聲名狼藉,此時改變政策在拉美推動政治民主化配合新自由主義經濟,拉美得見文人總統執政。然而,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向拉美國家提出新自由主義經濟,換取借貸和債務重整,實為舊債換新債,加上外資出口導向經濟只是加劇問題、激化矛盾。整個拉美地區有將近一半人口跌入貧窮線下,失業率上升至30%。出口80%必需用以償還外債,政府無力照顧國內基礎建設及社會福利,社會運動遂如星星之火漫延開來。整個八十、九十年代,拉美一直籠罩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的風浪中。九十年代後期,由委內瑞拉帶頭,左派領導人紛紛在選民投票下上台執政,為21世紀社會主義革命拉開序幕。
2001布希宣佈承接1994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計畫與中美洲各國定立自由貿易協定,再擴及南美,終極目標在實現一個美洲自由貿易區。2004布希向美國人民公告簽署中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原因是為了確立中美洲的自由民主,有利於中美洲戰後重建。
2005美國提出中美自由貿易協定,容許美國自由收購或控制中美洲的天然資源,私有化所有公共服務,包括教育、醫療、環保、飲水,允許美國高補貼的農產品享有免稅優惠,自由入口中美洲,但又向中美洲特定產品課征進口關稅。這些不平等的條款激起人民示威不斷,而終致2006諸國左派執政再起的風起雲湧。
墨西哥。1994年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成為拉美國家與美國經濟一體化的樣板與範例。自由經濟帶來墨西哥的快速經濟發展,也將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財團手中,官商勾結,貪污舞弊,社會貧富差距懸殊,而經濟快速成長所帶來的通貨膨漲,讓普羅百姓無以維生,大量移民、偷渡美國,造成美墨邊境問題。然而,這些移民、偷渡美國的墨西哥人每年匯回的外匯卻成為墨西哥的重要經濟支撐。
國家經濟對外資的深度依賴形成墨西哥的極度脆弱經濟結構,在1976、1982、1994經歷了嚴重經濟危機。依賴經濟一直是拉美國家的根本經濟問題,美墨邊境綿長的界線是外資免稅加工廠的集中地,1994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湧現大量美國出資的血汗工廠,大量的廉價勞工提昇了生產力,卻凍結了工資的上揚。外資主導型開放經濟讓拉美國家無力主導本國經濟,更無力控制因此而產生的社會問題。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事實上是最不平等的協議。墨西哥對美國完全開放,而美國政府卻維持農業補貼,大量廉價農產品得以傾銷墨西哥,墨西哥農民的玉米價格無力與之競爭,被迫紛紛賣地另謀生計,移民、偷渡或成為血汗工廠廉價勞工。
拉美的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中東地區,而墨西哥是拉美地區石油產量最高的國家,也是對美石油輸出的最大國。然而墨西哥缺乏煉油技術,必需依賴美國提煉原油再輸入,佔進口量的40%,油價已與原油價格差距數倍,盛產石油的墨西哥,百姓卻為高油價所苦。
墨西哥自1938年以來一直實施石油產業國有化,2000年開始政黨即陷於石油開放私有化之爭,而主張開放私有的政黨人物均與美國政商界友好。2006年墨西哥跟隨其他拉美國家的腳步左派興起,但總統大選發生舞弊爭議,左派選民大規模抗爭。墨西哥的社會運動由來已久,社運組織繁多,一直吸引著大量國際觀察團體的交流參與,呈現高度國際化的現象。馬哥斯Macros所領導的查帕斯農民自治運動-查巴達游擊隊即為西方熟知的一例,查帕斯農民一直以來為捍衛自己的土地與政府抗爭,因為一再被政府欺壓,自治區農民防衛心十足,人人身揣大刀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在拉美地區原住民問題和農民問題同等重要。墨西哥的原住民人口雖然只佔20%,但在全球化經濟下,如果不能和歐洲國家一樣實施農民補貼,將永遠無法解決社會問題,特別是墨西哥人和原住民對土地的濃厚情感,早在美國百年前併吞其土地時即已埋下種子。
「我們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
瓜地馬拉。馬雅文化的所在,曾經的璀璨文明卻只留下斷垣殘壁的遺跡和備受壓迫的民族。殖民者一度視其為次等種族而欲殘酷滅族,之後的統治者更遂行多場屠殺,禁止馬雅人的所有文化活動,而這個民族佔人口總數60%,只佔有20%的土地。
首都瓜地馬拉城是中美洲最大城市,卻是個充滿暴力、危機感的壓抑城市,因為人們仍生活在36年的內戰夢魘中。
1821年獨立以來,瓜地馬拉經歷一個接續一個軍人執政,莫拉桑Morazan在1830-1839執政期間曾經大刀闊斧興事改革,與當時的貴族、地主、保守天主教教會利益衝突抵觸,而引發相關利益團體的叛亂,叛亂的成功歸因於英國和美國的背後鼎力支持,終至他致力維繫的中美洲共和國聯邦也隨之瓦解,分裂為今日諸小國。
1950-1954執政的阿本茲Arbenz實施土地改革,當時佔全國人口2%的大地主佔有全國約70%的可耕地。美資聯合水果公司在瓜地馬拉擁有最大的莊園,而且還擁有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和瓜地馬拉僅有的一個海港,1954美國與反對派合作推翻阿本茲,引發與農民組成的游擊隊間長達36年的內戰,直到1996年才通過簽署和平協議正式結束。在這場內戰中有十萬人喪生,上百萬人流離失所,失蹤人口不計其數,這在整個拉美都是內戰後遺症的共同傷痛。
1982年遭受種族清洗的馬雅原住民村落超過四百個,遇難人數超過二十萬人,十萬難民逃難墨西哥。當時執政的Rios是福音教派基督徒,與美國關係密切,而執行種族屠殺的部隊由美國培訓。聯合國歷史釐清委員會在1999提出的報告「Memory of Silence」證實了美國的共犯角色。馬雅人一直備受壓迫,沒有正規學校、馬雅語媒體,在教育、工作上也缺乏平等的機會。
正是如此不堪的歷史和不公不義的社會孕育出拉美獨有的「解放神學」和社會主義種子。
「我們說愛,所以關注公義,我們用不同方式,去落實公義,好叫人知道,上帝不僅是愛世人的上帝,同時也是公義的上帝。要知道,當非常的社會處於非常的時代,人們會用非常的手段回應之。無論如何,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召。」「基督也有憤怒的時候。人民教會呼籲受壓逼者以團結捍衛天賦的人權。」
主業會是羅馬天主教廷最保守反共的力量,1989東歐共產黨的崩潰乃美國中情局與主業會合作的結果。新教的保守福音派也是反共的保守教派,其創辦人曾大放厥詞中情局應考慮暗殺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布希家族為其中堅支持者。這兩股宗教勢力如今在瓜地馬拉各擁其信徒展開宗教上的角力。拉美地區永遠是保守與改革了股勢力的角逐場,宗教也不例外。
薩爾瓦多。與瓜地馬拉同樣經歷了殘暴的軍人獨裁和長年內戰。
2001當時的總統Flores為防堵左派執政,實施美元化政策讓薩爾瓦多深陷高物價危機,百姓深受其苦,唯有外資獨受其利。2006中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將醫院、大學、飲水等民生基礎工業全面私有化的政策置普羅百姓於痛苦深淵,人民示威抗議不斷,原已因貧窮、文盲問題而發展困難的社會更是舉步唯艱。
薩爾瓦多的咖啡種植是國家財富來源,而此財富集中在14個歐洲殖民後裔家族手中,僅佔人口2%。1932馬蒂領導中美洲社會主義黨為窮苦百姓起而反抗,遭到殘酷鎮壓。1977美國卡特政府支持軍事獨裁政權展開鎮壓屠殺,一年之內遇害人數超過七仟人。1980「解放神學」大主教羅梅羅被刺殺成為薩爾瓦多內戰的導火線,1989年馬蒂民族解放陣線FMLN應運而生,美國雷根政府大力軍援右派軍事獨裁政權,使得原已掌握優勢的FMLN轉為劣勢,漫長戰爭無法終止,並協助組織訓練專從事暗殺、綁架、虐待的民兵隊。這場內戰直到1992的協議共導致七萬五仟人死亡,六千人失蹤。
雷根向美國人民解釋軍事介入的原因:「薩爾瓦多比華盛頓離德州更近。」
薩爾瓦多至今飽受內戰後遺症的問題所困,社會失序、人命得不到尊重、游擊隊重返社會正常生活困難、街頭暴力犯罪氾濫。薩爾瓦多位居哥倫比亞毒品銷往美國的路線,販毒街頭派系問題嚴重。
2009年FMLN候選人當選總統得以終結保守親美的政治生態,但也面對龐大難解的社會問題。
尼加拉瓜。僅次於海地的拉美最貧窮國家。
1959古巴革命成功鼓舞了Foneca創立了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此前三十年代的Sandino將軍拒絕向美國屈服,遁藏山區從事革命,實施土地改革,於1934遭親美軍人聯合美國陸戰隊暗殺身亡,此後1979桑解Ortega得以當選總統執政十年。美國組織游擊隊對抗桑解,陷尼加拉瓜於內戰長達十年,直到1987才由中美洲各國領袖簽署停火協議,但美國不願內戰停止繼續軍援反桑解游擊隊,桑解政權終於下台。
1936-1979的蘇慕薩政權逐步將國家財富集於自己家族手中,並成立國民警衛隊肅殺異己。他的執政一直得力於美國的支持,蘇慕薩也對美唯命是從,提供軍隊和基地做為朝鮮戰爭、瓜地馬拉、薩爾瓦多革命時的美國補給站。尼加拉瓜對美出口達90%而自美進口達75%,形成經濟上的強烈依賴。這一切讓民間反美情緒高漲。
2006選舉中美國大使公然提供資金予親美政黨,組織反對派陣營聯盟對抗桑解,金源媒體反宣傳,並公開威脅制裁、凍結外匯以阻撓選民的投票。龐大的美國智庫和「非政府組織」團體集結尼加拉瓜首都召開國際會議,企圖左右選舉。自此成為美國在拉美操縱選舉的模式。
2006重新掌權的桑解面對長期內戰後的陳疴,在自由貿易與社會主義改革間擺蕩,其改革背後有委內瑞拉和古巴主導的美洲玻利瓦爾計畫的支持,美國遂在2007以省市選舉不合乎民主程序為由再度對尼加拉瓜實施制裁。社會在一再的角力中停滯無力前進,百姓繼續苦其所苦。
巴拿馬。運河是其經濟命脈,香港之外第二大自由港,自由開放的金融制度,境外公司的避稅天堂,中美洲洗錢中心,美加退休人士的定居首選。
巴拿馬不同於其他中美洲國家,人口主要由移民組成。沒有革命、公民社會、原住民土地問題,人人以金錢向前看。
1968年Torrijos以軍人之身執政,卻能推動多項社會改革消滅貧窮,並與美國卡特政府簽署協議將巴拿馬運河收歸國有,1981他喪身於神秘的飛機失事殘骸現場,美國始終阻止對他的死因調查。1989年12月20日美國老布希政府對巴拿馬發動二戰以來最大城市空襲,二萬陸戰隊,各式坦克、裝甲對付巴拿馬這個只有二、三百萬人口的小國,理由是一名美軍被殺,而美國必須親自捉拿大毒梟諾瑞加總統回美受審。這場戰爭造成三、五仟人死亡,兩萬多人流離失所。事實是諾瑞加拒絕延長美洲學校的期限,並捨美國而考慮引進日資參與運河擴建計畫,而美國國務卿舒茲與國防部長溫柏格先後任職美最大工程公司Bechtel, 一心一意要在運河擴建計畫取得利益。
1903美國借協助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取得巴拿馬運河。坐擁太平洋、大西洋、南、北美洲的四向通衢。美國在運河區駐紮軍隊,成立國中之國,巴拿馬人必需付出昂貴租金才能取得運河水。二次戰後的反殖民運動鼓舞巴拿馬爭取運河回歸主權,大規模示威卻引發美國的開槍陣壓。1999年12月31日美國終將運河及運河區所有管理權歸還。
1989戰後,巴拿馬經濟快速成長,但依然是貧富不均的社會。2004年Torrijos將軍之子執政,亟欲擺脫美國的影響,與古巴、中國、歐盟加強關係,美國再度在2009大選中操縱右派政權勝選。
委內瑞拉。世界第五及南美第一大產油國。社會主義在21世紀以全新面貌在此登場。
玻利瓦爾在十九世紀帶領拉美展開對抗殖民者的抗爭,他的夢想在創造一個全拉美的邦聯體,團結一致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這個抗爭持續到21世紀,成熟孕育出拉美的三位革命領袖,委內瑞拉查維斯Chavez、玻利維亞莫拉萊斯Morales、厄瓜多爾科雷亞Correa,承繼相同的夢想,建立一個獨立、自主、公平、公義的社會。21世紀的社會主義屏棄武裝革命中央集權,而以公民選舉回應社會現實。
委內瑞拉同樣經歷了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經濟所引發的經濟崩潰,1989更引發暴動導致二百多人死亡,查維斯在此時機崛起,非常時期的人民需要他激進的「玻利瓦爾運動革命二○○」。他的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立刻激起極具爭議的旋風,左右對立抗爭不斷,他的革命激情忽視了中產階級和國際資本利益。但他不談馬克思,追隨的是玻利瓦爾、格瓦拉這樣的典型拉美革命先驅。
他徹底推行參與式民主-社區委員會、鼓勵各行各業創立合作社、依賴石油支持本地經濟,這些施政確實改善貧者社會問題,但也易滋生弊端。他還與古巴合作推展免費醫療、掃除文盲運動,推行窮人糧食補助計畫等系列改革計畫,不畏嘗試,積極行動。
為徹底擺脫美國的經濟金融控制,他積極團結拉美各國成立「玻利瓦爾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替代計畫ALBA」、「玻利瓦爾替代銀行」、「南方銀行」、「南錐體共同市場」,企圖將拉美朝向歐盟結構。計畫多如繁星,執行或有實務困境,一如他的石油政策與修憲公投一般充滿爭議。
查維斯的反美政策讓他與布希政府、基督教福音派水火不容、針鋒相對,2002的反查維斯政變傳聞美國即插手期中。查維斯與美國之間的傳媒戰始終不歇,美國傳媒極力將他妖魔化,而委內瑞拉90%傳媒為保守勢力的私營團體所掌握,與美國同聲一氣。
這位充滿「唐吉訶德」個人色彩的激烈改革者,習慣親自打電話給民眾探詢民意解釋政令,親自拜訪民間與人民對話,每星期以電視直播節目與民眾溝通政策。他無比確定他夢想和全力推動的21世紀社會主義在走的是自己的道路,不會複製中國、甚至古巴。革命有其階段性,改革英雄會退場,唯革命長存。
玻利維亞。印加文明的美麗古國,與切格瓦拉無法分割的聯想。
玻利維亞的原住民人口超過全國半數,原住民運動在此蓬勃非凡,但原住民並不一定支持社會主義改革,而是知識份子,而這裡也缺乏城市無產階級。2006人民選舉出他們的第一位原住民總統莫拉萊斯,寫下歷史。莫拉萊斯迅速與查維斯結盟,將重要產業紛紛國有化。
原住民歷史寫滿驚人的歧視、殘忍、欺壓。他們曾經被殖民者屠殺,被白人統治者政策隔離,被限制進入城市,不得享有教育、醫療、公平就業。他們迫切需要的是正義、公平、人權,但不是社會主義。2009莫拉萊斯曾以絕食激烈抗議,逼使國會通過修憲提案,將一直被排斥的原住民權利納入憲法中。
古柯葉是安地斯高山特產,對原住民而言,這是具療效的一種必需品。美國指責古柯葉是導致古柯鹼氾濫的原因而欲封殺,與莫拉萊斯展開激烈角力,轟動國際。莫拉萊斯曾任古柯葉工會領袖。
玻利維亞同樣深受新自由主義經濟私有化之害。1999第三大城柯恰班巴的公共供水系統,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的建議下,賣給美國最大最惡名昭彰的工程顧問公司Bechtel,並堅持將成本轉嫁給用戶,水費驟然爆漲200%,原住民用戶抗爭漫延多個城市,最終Bechtel屈服於國際輿論壓力而退出。2004艾勒圖與拉巴斯爆發了第二宗供水抗爭,世界銀行要求的私有化令二十萬人無飲水可用,負擔不起水費,忍無可忍的百姓再次起而抗爭。
玻利維亞是南美第二大石油天然氣儲存國,但缺乏開發技術,也是最貧窮國家。莫拉萊斯的國有化激烈改革,觸動了美國和本地寡頭財團的利益,東部富裕四省要求獨立的抗爭幾乎釀致內戰。美國再次複製其拉美模式,藉媒體妖魔化莫拉萊斯,威脅終止經源,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在期間扮演積極的推動和金援角色。
張翠容訪問了切格瓦拉的兩位戰友,令人感觸良多。對歐洲人而言,切的玻利維亞革命或許是浪漫激情,但對拉美人民而言,革命是把生命放在槍口上的嚴肅事件,面對長期的不公不義殘暴屠殺,在非常時期唯有以非常手段回應。然而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今天它已發展出不同面向,就像資本主義一樣,21世紀的社會主義要在民主架構裡照顧不同的聲音和需要,建立公平和正義的社會。切革瓦拉革命激情理想以不同的方式持續尋求實現。
厄瓜多爾。無一例外的外債經濟崩潰、新自由主義經濟私有化、美元化的受害者。社會貧富懸殊、治安敗壞。
2006科雷亞成為拉美另一位左派總統,他的歐美留學經濟博士背景為他加強了理性色彩,他自稱左派基督教,對公義比意識形態更關注。他與查維斯、莫拉萊斯緊密合作,推行拉美石油能源一體化,開發屬於拉美的煉油研發技術,為拉美的獨立自主鋪路。
厄瓜多爾的原住民占人口總數1/3,他們和玻利維亞原住民遭受同樣的歧視迫害,而他們位於亞馬遜河流域的富饒土地更經常被統治者以種種承諾騙取,因此他們的抗爭運動同樣蓬勃。
當年美國借款厄瓜多爾重整經濟,條件是僱請美國顧問及工程公司開發亞馬遜河流域。厄瓜多爾從中只分得15%,而當中必需拿出10%償還外債,終導致經濟崩潰。為償還外債,厄瓜多爾極度削減公共開支,民生凋敝,社會動蕩不安。科雷亞拒絕償還如此不對等條件的外債,投入醫療和教育,解決貧窮問題。科雷亞並成功修憲,天然資源和亞馬遜河自然生態終得以受到憲法保護。
對於這樣的科雷亞,保守勢力祭出與對付查維斯相同的法寶-媒體宣傳戰,將他徹底妖魔化,他的反美政策也讓他的人身安全岌岌可危。
2007科雷亞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演講結語:(引自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Open Veins of Lation America』一書)
「烏托邦在地平線上,當人們走近兩步,它也會後退兩步,而地平線亦會退得更遠。既然不可觸及,那麼,它還有什麼價值呢?他的價值就是可以使我們往前進。」
古巴。走過20世紀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媒體長期妖魔化,卡斯楚與切格瓦拉在媒體筆下的兩極形象增添其浪漫神秘的色彩。
古巴在殖民帝國時期,原住民慘遭滅絕,許多非洲裔移民當年專為殖民統治者和大地主服務,美國在西班牙殖民之後佔領古巴的土地,並在1902古巴獨立後強行介入內政、操縱經濟,甚至在古巴建國憲法中加入普拉特修正案,強行佔用關達那摩灣,在古巴獨立後扶植獨裁者以符合美國的經濟利益,直到1959卡斯楚革命成功。這樣的歷史形成古巴人強烈的民族認同,及對獨立自主、自由公義的強烈渴望,埋下社會主義的種子。
1961中情局協助在美古巴人發動豬玀灣事件,古巴傾向蘇聯尋求支援,1962再爆發古巴導彈危機,自此美國對古巴報復以史上最長最嚴峻的經濟制裁至今,雖經聯合國和歐盟多次呼籲譴責其殘酷、非理性的仍不得解脫。布希政府甚至更加劇制裁程度。美國從不曾放棄顛覆古巴,2004還試圖以「伊拉克式」的政權改變加以顛覆,除繼續加強對古巴的經濟制裁、僑民匯款和旅遊限制,經援古巴異議者,並計畫在政權改變後建立一個古巴過渡政府。
蘇聯解體後,古巴面臨嚴峻的石油慌和經濟危機,在美國長期的制裁下,更是糧食嚴重不足,古巴經歷了能源革命最艱困的特殊時期,而後獲得查維斯廉價石油供輸並在墨西哥灣發現豐富石油蘊藏,終得舒解危機。
古巴具體呈現出社會主義的兩面,一面是斐聲國際的免費醫療與教育水平、貴為典範的能源與農業改革,一面是中央集權的政經制度、效率低落的生產力。古巴尊重文人但對表達自由又多所鉗制。古巴人希望改革,但他們並不願意放棄社會主義,他們曾經實行過資本主義,知其所以。
2006勞爾繼任總統後,大力展開改革。
古巴仍舊維持房租免費及糧食分配制度,但人民必需花費大部份的工資補充不足的數量,物價卻又飛漲,政府的解決方法是推廣觀光業以獲取外匯,但其負面影響是特權階級的形成,貧富懸殊的拉大。
古巴的免費醫療與教育深入偏遠地區,甚至遍及拉美國家及第三世界,成為一種典範,「古巴醫生」儼然成為一種品牌。但經濟困境導致學習環境艱難,使年輕一輩渴望外求。面對經濟挑戰,古巴努力試圖走出自己的21世紀社會主義。
拉丁美洲渴望創造屬於他們的「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一如二十一世紀的資本主義修正,這不是非黑即白全是全非的二元論,只是追求正義公理的道路始終不會平坦,而落實理想也不斷伴隨著現實的盲點和衝撞,帶著悲壯,切格瓦拉的身影無所不在。
感謝張翠容,讓我們看到記者的良知與道德勇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