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1-3-24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5573
編按
自從2011年2月以來,源自利比亞東部的反抗軍與強人格達費上校的忠誠部隊衝突四起。在突尼西亞的班阿里和埃及的穆巴拉克兩位獨裁者被迫下台之後,格達費是否也將步上同樣的命運?目前發生在利比亞的事件,是否就是突尼西亞和埃及人民抗爭的翻版?如何理解格達費的奇詭行徑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轉變?為何以美、英、法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要對利比亞開戰?如何解釋或分辨「好阿拉伯人」與「壞阿拉伯人」之間的差異?
在利比亞戰火蔓延之際,《新國際》特別翻譯比利時合作媒體「調查行動」(Ivesstig'Action)網絡的這篇訪談稿。本文受訪者莫哈梅德.哈珊(Mohamed Hassan)生於非洲衣索比亞,是當今國際知名的阿拉伯世界地緣政治專家。他在1970年代即即活躍於衣索比亞社會主義革命的學生陣線,1990年代之間曾以外交官身分派駐華盛頓、北京和布魯塞爾。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處理阿拉伯民族主義和伊斯蘭運動的問題。
問:繼突尼西亞和埃及之後,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是否同樣會發生在利比亞?
答:目前發生在利比亞的狀況有點不同。在突尼西亞和埃及,人民的自由受到剝奪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真正促使年輕人走上街頭反抗的,是貧困落後的社會條件。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幾乎看不到未來。
在利比亞,格達費政權的確有貪瀆的狀況,壟斷國家大部份的財富,對於人民的抗爭也常施以嚴酷鎮壓。不過,利比亞的社會條件比起鄰國要好多了。利比亞平均壽命比起非洲其他國家都要來得高,醫療和教育體系都很上軌道。它也是非洲最早根除瘧疾的國家之一。即使其財富的分配還是相當不平等,但是國民平均所得達到1萬1千美元,是阿拉伯世界中最高的國家之一。因此,你在利比亞找不到導致類似突尼西亞和埃及人民起義的客觀條件。
墳場的和平
問:那麼,如何解釋利比亞正在發生的狀況?
答:要了解當下的事件,必須回歸到歷史的脈絡。利比亞曾經是奧圖曼帝國的一個行省。1830年,法國拿下了阿爾及利亞,而同樣受制於奧圖曼帝國的埃及,其埃及總督莫哈梅德.阿里(Mohamed Ali)則採取越來越為獨立的政策。奧圖曼當局擔心從此喪失整個地區的控制權,於是派軍進入利比亞。
那個時代,瑟努西斯教派(Senoussis)在當地非常有影響力。這個教派由一個名叫薩義德.莫罕米德(Sayid Mohammed)的阿爾及利亞人創立,他在遊學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後,來到突尼西亞和利比亞宣講他獨特的伊斯蘭教義。19世紀初期,瑟努西斯教派信眾越來越多,但由於他在宣教中批評奧圖曼的權威教派,並不受當局歡迎。於是他遷往埃及和麥加地區發展。但後來他還是決定潛回利比亞,在東部的席雷奈格(Cyrénaïque)地區生根,建立地盤。
他的教派在這個地區發展很快。他在那兒徵稅、調解部落間的紛爭,深入到民間的生活。後來,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為商旅篷車提供保鑣護衛的服務。最後,瑟努西斯教派其實就變成席雷奈格的地方政府,其影響力甚至遠達查德北部。不過,歐洲殖民強權很快就大舉進入非洲,將南撒哈拉的部分與大陸切割。這當然很不利於瑟努西斯教派的發展,而義大利的入侵利比亞也撼動了這個教派原有的霸權地位。
問:關於殖民罪行,義大利曾經在2008年給付利比亞一筆補償金。當時的殖民政權真的那麼恐怖嗎?或者是因為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另有盤算,想要討好格達費以便簽訂利潤更為龐大的商貿協議?
答:義大利的殖民政策的確相當酷殘。20世紀初,有一個法西斯團體開始發動宣傳,主張在黑色大陸上應該積極建立白人的至高優先權。尤其是義大利於1896年的阿杜亞(Adoua)戰役受挫於衣索比亞部隊之後,重建白人霸權的欲望大張,認為文明大國的榮譽已被野蠻人玷污,必須要用鮮血來清洗。法西斯的宣傳認定利比亞是一個野蠻國家,其居民是落後的遊牧民族,然則,其風景又彷如明信片那麼漂亮,是一個很適合義大利人攻占的美好領地。
義大利入侵利比亞引發土耳其的不滿,兩國於1911年開戰。這是一場非常血腥的戰爭,最後是義大利於翌年大獲全勝。不過義大利也只能控制地中海沿岸的黎波里的地區,其他地方的反抗依然不斷,尤其是席雷奈格這個地區。瑟努西斯教派在這裡支持一支由阿爾默克塔(Omar Al-Mokhtar)領導的游擊部隊,這個游擊隊藏身山裡,十分厲害。儘管義大利軍隊的裝備和人馬都佔了優勢,卻還是常常被游擊隊突擊,損失重大。
然則,到了1930年代,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當家,他採取極端政策根除抵抗,在利比亞的鎮壓變得十分兇暴,其中一個大屠夫就是葛拉季安尼將軍(Rodolf Graziani)。他曾經寫道:「義大利士兵深信他們揹負著一個文明而高貴的使命,他們必須不計代價完成這個使命……如果利比亞人不肯認命,不接受上天的安排,那麼,我們義大利人就必須持續作戰,也許必須將利比亞人民完全消滅才能夠取得和平,墳場的和平……」
2008年貝魯斯柯尼總理為這些殖民罪行補償利比亞。這當然是經過算計的策略:貝魯斯柯尼想要討好格達費以便尋求進一步的經濟合作。不管怎樣,利比亞人民的確深受殖民之害,即使要說是族群滅絕也不為過。
國王就是傀儡
問:利比亞後來是如何獨立的?
答:當義大利殖民者鎮壓席雷奈格地區的反抗時,瑟努西斯教派的領導人伊德里斯(Idrss)逃亡到埃及,在埃及和英國當局談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的殖民帝國一個個瓦解,而利比亞也在1951年獨立。在英國的支持之下,伊德里斯取得政權。然而,利比亞有一部分中產階級人士受到源自開羅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影響,希望利比亞能夠併入埃及,成就一個北非大國。可是,西方帝國主義強權不願意看到發展出一個阿拉伯大國,他們選擇支持利比亞獨立並扶植伊德里斯做為傀儡。
問:那麼,伊德里斯國王完全符合他們的期待嗎?
答:完全符合。獨立之後,組成利比亞的3個地區──的黎波里(Tripolitaine)、斐棧(Fezzan)和席雷奈格( Cyrénaïque)統合在一個聯邦體制下。可是,要知道,利比亞的領土3倍於法國,由於基礎建設欠缺,各個地域的界線其實很難認定,一直等到有航空器進行測量後,分界才比較明朗。1951年獨立時,利比亞人口約莫只有1百萬人。3個新近統合的地區,其歷史、文化的差異相當大。這個國家也根本沒有公路可以讓3個地區相通互連。因此,獨立初期的利比亞實質上還處於相當落後的階段,根本稱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國家。
問:關於這個狀態,可否請你進一步說明?
答:「民族國家」是一個跟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出現緊緊扣連的概念。在歐洲中世紀期間,資產階級希望他們的商貿活動可以擴展得越廣越好,可是卻被封建制度的種種限制給束縛了。每一個地方都被切割成無數的小小封建領土,商人貨物的輸送必須經過層層關卡,一次又一次地被扣稅被剝皮。這還不包括他們必須向每一個封建領主奉獻的禮品采金。所有這些路障都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打通了,民族國家也從而建立起來,允許商品在一個國家之內的龐大市場自由流通。
可是利比亞是在前資本主義階段被創建出來的。它的基礎建設嚴重欠缺,絕大部分的人民還是過著遊牧生活,根本難以管控,而社會中的分歧依然相當巨大,奴隸制度依然存在……此外,伊德里斯國王腦袋中根本沒有任何國家發展計畫,他完完全全依賴美國和英國的援助。
問:英國和美國為什麼要支持他?為了石油嗎?
答:在1951年,利比亞還沒有發現石油。但是英、美在利比亞境內有軍事基地,戰略上控制紅海和地中海。直到1954年,才有一個來自德州的大富豪韓特(Nelson Bunker Hunt)發現了利比亞的石油。當時,利比亞每桶石油的價碼只有阿拉伯地區石油的3分之1,可見這個國家是如何落後。當時,可以說是非洲最最貧困的一個國家。
革命泛阿拉伯主義
問:石油畢竟帶來了龐大收入,這些錢是怎麼使用的?
答:伊德里斯國王和他的集團,瑟努西斯教派核心人士靠著石油發家致富。他們也把一部分的石油收入分給其他部落的頭人,以緩和彼此的緊張關係。一小部分菁英靠著石油買賣也積累了一些財富,基礎建設開始有了一些投入,不過主要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這是和外界做生意最受矚目的地帶。但是利比亞內地鄉野地區還是處於極端貧困的狀態,無數的窮人來到城市求生,集聚在都會邊緣的貧民窟。這樣的景況持續到1969年,3名軍官起來推翻了國王,其中一人就是格達費。
問:為何革命來自於軍隊中的軍官?
答:在一個部族分歧如此巨大的國家,軍隊其實就是唯一的國家體制。要不是有軍隊,利比亞這個國家根本就不算存在。除此之外,伊德里斯國王所屬的瑟努西斯集團也擁有他們自己的民兵。可是在國家軍隊,來自不同地區的年輕人可以在這裡交會,認識彼此。
格達費原先是參加一個服膺納塞主義的政治團體,可是他清楚這樣一個組合並不足以推翻王朝,於是決定入伍參軍。拉下伊德里斯國王的3名軍官都深深受到納塞的影響。其實納塞本身也是以埃及軍官的身分推翻法儒克(Farouk)國王。納塞受到社會主義的啟發,反對新殖民主義強權介入第三世界國家內政,主張阿拉伯世界大聯合。他上台後甚至將原本被英、法控制的蘇彝士運河收歸國有,這個舉動激怒了西方國家,導致1956年對埃及的轟炸。納塞的「革命泛阿拉伯主義」對於利比亞有相當大的迴響,尤其是在軍隊當中,格達費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利比亞軍官1969年所發動的政變基本上就是跟隨納塞的腳步。
問:利比亞革命帶來什麼改變?
答:格達費當時可以有兩個選擇。其一是將利比亞石油交給西方財團,就如同伊德里斯國王所做的一樣。那麼,利比亞就可能變成波斯灣地區的石油王國一樣,奴隸制度繼續存在,婦女被剝奪一切權利,而歐洲的那些所謂建築大師可以前來大顯身手,而天文數字般的預算則是來自阿拉伯人民口袋。或者,自主走上另一條獨立於新殖民強權的道路。格達費選擇了第二個選項,他將利比亞石油國有化。這當然也激怒了虎視眈眈的帝國主義者。
1950年代,在艾森豪總統時期的白宮流傳著一個笑話,這個笑話到了雷根總統時期發展為貨真價實的政治理論。你要如何辨別「好的阿拉伯人」和「壞的阿拉伯人」?答案是:一個好的阿拉伯人就是,美國說什麼,他就做什麼,於是,他會得到飛機做為回報,他可以把錢存到瑞士的銀行,可以被邀請到華盛頓作客等等。艾森豪和雷根都有屬於他們的好阿拉伯人,譬如,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的國王、科威特的親王、伊朗王室的首腦以及摩洛哥國王等,當然,別忘了利比亞的伊德里斯國王。至於壞的阿拉伯人,是哪些呢?那些不聽話的,譬如納塞、格達費,乃至稍後的海珊……
■利比亞東部大城班加西的一處牆上,塗鴉著格達費的肖像,圖攝於23日。(圖文/路透)
石油反革命
問:不過,格達費似乎不太……
答:格達費把槍口朝向群眾,這當然是有爭議的。不過,在沙烏地阿拉伯,在巴林,他們同樣對群眾開槍,而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得到西方的一切讚許。對美國來說,格達費是一個壞阿拉伯人,因為他把石油國有化,而在1969年革命之前,西方石油集團根本上是把利比亞石油視為他們的囊中物。因為有石油收入的挹注,格達費為利比亞帶來了一些正面的改變,包括基礎建設、教育、醫療以及婦女的生活條件等等。
問:好吧,格達費推翻了王朝,將石油國有化,反對帝國強權,也為利比亞帶來正面改變。可是,在他當權40年之後,他畢竟是一個貪瀆的獨裁者,鎮壓反對的聲音,並且重新開門迎接西方大財團。你要怎麼解釋這些轉變?
答:剛開始的時候,格達費站在反對殖民強權的立場,並且慷慨支持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解放運動,我很肯定他當年的作為。不過,要說清楚的是:格達費其實是反共的。1971年,他派人劫持了一輛載著蘇丹共產黨反對派人士的飛機,迫使其改變航道飛返蘇丹,這些人隨即被蘇丹總統尼梅黎(Nimeyri)處決。
事實上,格達費從來就不是一個有廣闊視野的政治家。他的革命是一場中產階級民族主義的革命,他是用國家資本主義在統治利比亞。要瞭解他的政權為何越走越偏,我們必須分析一些對他不利的因素,也要深入了解他個人所犯的錯誤。
首先,我們要知道,格達費剛接手的利比亞幾乎是一無所有,這個國家十分落後,根本沒有什麼受過教育的群眾或者強大的工人階級來支持革命。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是屬於菁英階層,他們只會把利比亞的財富捧去奉送給新殖民強權。當然,這些人不會支持革命,他們當中有相當大部分的人乾脆就離開利比亞,到國外組織反對團體。
此外,推翻伊德里斯國王的軍官都深受納塞影響,埃及和利比亞原本是要計畫要連結成戰略上的夥伴關係。可是,1970年納塞逝世,整個計劃化為烏有。埃及從此變成一個反革命的國家,選擇向西方靠攏。埃及新總統沙達特親近美國,傾向自由市場經濟,並與以色列結盟。1977年,利比亞和埃及之間甚至爆發短暫衝突。想想看格達費的處境:一個曾經啟發他的國家,一個他曾經要緊密連結的國家,突然之間,變成他的敵人。
另一個對利比亞革命造成不利影響的重要因素是:1980年代石油價格大幅滑落。1973年,在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爆發戰爭的時候,幾個石油生產國決定採取禁運政策,造成油價急速攀升。此次禁運首度造成北方國家的財富往南方國家轉移。可是,到了1980年代,一個由雷根總統聯合沙烏地阿拉伯主導的「石油反革命」發生了,沙烏地阿拉伯大量增產,淹沒了整個石油市場,導致油價急速滑落。每桶石油的價格從35美元一下子摔到了8美元。
■利比亞的Al-Sedr儲油庫位在拉斯拉努夫鎮(Ras Lanuf)與賈瓦德鎮(Bin Jawad)之間,9日被支持格達費的軍隊所炸毀。(圖文/路透)
問:沙烏地阿拉伯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答:對於他們的經濟當然不利。但是石油並不是沙烏地阿拉伯最重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它與美國的關係。因為只有美國的支持才能維繫沙烏地阿拉伯王朝於不墜。
油價遽降對其他產油國而言是一場大災難,導致債台高築。而這一事件就發生在格達費掌權10年之後。他原本一無所有,如今可以用來進行建設的唯一財源又眼看著如同雪片在太陽下蒸發。
還要注意的是,這一波「石油反革命」也加速了蘇聯解體,導致它深陷於阿富汗戰爭而無以自拔。隨著蘇維埃集團的瓦解,利比亞失去了它最主要的政治支持者,在國際舞台上完全被孤立。而雷根政府把利比亞列入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緊接著發動一系列的制裁行動,這讓利比亞更加難以喘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