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阿拉伯≠反基督:阿拉伯世界看基督徒 激進和平共存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2-01 22:30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286





■鎮暴警察於11月24日包圍新科普特教堂建址。數百位基督徒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造成1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圖文/路透)





阿拉伯世界近日發生多起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事件,包括伊拉克蓋達組織對巴格達教堂發動猛烈攻擊所造成的悲劇、埃及11月底發生基督徒上街頭抗議政府勒令停建教堂而引發的死傷暴力事件。事件的發展讓人不禁想問,基督徒在阿拉伯世界的處境為何?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一篇文章指出,伊拉克教堂攻擊事件可能會導致「中東地區基督教的終結」。然而這一概論反倒可能助長文明衝突論的迷思,並且讓基進份子得利。雖說某些阿拉伯社群(如伊拉克)的極端基進派系會持續增加反基督教的情緒;但另一方面,這兩種宗教在某些阿拉伯國家可以和平共處的事實無可否認。

基督徒成攻擊目標
在埃及、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和伊拉克,基督教社群正在萎縮,基督徒的處境也越顯艱辛。在埃及,針對科普特教派的攻擊事件日益增加,基督徒也經常遭到國家歧視性政策的對待。居住在加薩地區的基督徒也抱怨,哈瑪斯領導的政府並未保護他們免受極端份子攻擊。

另外,為報復埃及科普特教會教士囚禁兩名穆斯林女子,蓋達組織發動一連串教堂攻擊事件,此舉亦將蓋達組織的戰鬥範圍從本土拓展至整個阿拉伯世界。

從此脈絡來看,無論是巴格達教堂攻擊事件、開羅基督徒示威,或是蓋達組織宣稱阿拉伯地區的基督徒是可攻擊的「合法目標」,這些都是在增加基督徒遭受迫害的恐懼。

持續而緩慢的外移潮
然而如費斯克(Robert Fisk)所言,除壓迫情形與日俱增外,阿拉伯地區基督教人口大幅減少的原因,與人口統計資料時間不長、非阿拉伯世界對基督徒提供優厚移民條款有關。

就長期趨勢來看,基督徒家庭人口較穆斯林家庭人口數少,未必與新近政治情勢有關。另外,除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造成移居海外人數劇增外,阿拉伯世界基督徒外移的速度是緩慢的,是持續數代的結果,而非一夕之間發生的事。

19世紀末,阿拉伯世界基督徒開始展開這股持續而緩慢的移民潮,即使1920年代到1950年代在基督教政權統轄下的黎巴嫩也一樣。阿拉伯裔美國人有63%是基督徒,這促使更多阿拉伯裔人民願意移居美國,而美國對於在美擁有親屬的外來移民亦較為歡迎。

多數國家存和諧態度
事實上,大多數阿拉伯世界對基督教仍持容忍態度,社群之間相處和諧。許多外移的基督徒並非遷往西方國家,而是搬到其它對基督徒較為友善的阿拉伯國家,如敘利亞或約旦。

約旦的哈什麥(Hashemite)王朝長期以來自詡為少數基督徒(僅佔人口的6%)的保護者。基督徒在約旦國會甚至享有保障名額。在約旦的商業社群中,基督徒扮演重要角色,而基督徒的大本營瑪達巴(Madaba)則是約旦觀光產業的重鎮。

據馬里蘭大學在2010年所做的阿拉伯態度調查,儘管約旦是個宗教化社會,但約旦人產生自我認同的第一對象是約旦人(58%),其次是阿拉伯人(19%),再來才是伊斯蘭教(16%)。而埃及人與摩洛哥人將伊斯蘭視為第一認同對象的比例為31%。這一方面除了表示他們可容忍基督徒的存在外,同時也視其為擁有相同權利的平等族群。

不同族群 不等權利
敘利亞同樣也有保護基督徒的傳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敘利亞就是亞美尼亞基督徒躲避土耳其屠殺的避難所。時至今日,敘利亞約有10%的人民信仰基督教,儘管教徒人口日益減少,但仍保有優勢地位。敘利亞基督徒除了能公開慶祝基督教節慶、在政商界的基督徒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敘利亞政府提供基督教堂免費的電力和水資源,且神職人員享有減稅的福利。

儘管敘利亞憲法規定總統必須是穆斯林,但敘利亞復興主義(Ba'athist)政權的意識形態偏向世俗化。因此,大多數敘利亞基督徒對政府抱持正面觀感並不令人意外,他們認為政府保護使他們免於受到激進伊斯蘭主義者的侵擾。

當然,敘利亞政府和約旦政權在其他方面的名聲不佳,兩國都是獨裁政權且人權紀錄不良。雖然它們保護國內基督徒的平等權和文化自由,但卻剝奪其他族群的權利。譬如敘利亞對境內庫德族的壓迫,以及約旦不把境內巴勒斯坦人視為正式公民等。

阿拉伯不等於反基督
事實上,阿拉伯穆斯林對基督徒不友善的說法並不公平。每個國家的激進派系都可能與蓋達組織的極端主義觀點有所雷同,但這不代表各國主流社會都接受這種看法。即使是埃及的伊斯蘭主義組織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都對巴格達的教堂攻擊表示不齒,並呼籲開羅當局要保護境內教會的安全。

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數量確實正在減少,而激進主義教派的確在伊拉克等地漸佔上風。但整體而言,阿拉伯世界數百年來仍是基督徒和穆斯林得以和諧共處的地區,未來也可能繼續保持相同情況,因此將阿拉伯世界視為反基督的溫床並不正確。

(整理自《衛報》)策劃、編譯■李威撰、謝雯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