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人權團體指控 烏茲別克蠶絲 滿佈童工血汗


中亞烏茲別克共和國的桑蠶養殖、蠶繭和絲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雖然烏國政府信誓旦旦表示已明令禁用童工,但人權團體批評,每到繁殖旺季,還是有許多農村孩童被迫幫忙養蠶而荒廢學業。人權團體批評,烏茲別克許多農村孩童在繁殖旺季被迫淪為「童工」,幫忙家人養蠶。圖為柯坎鎮(Kokand)一戶人家去年6月全家總動員清理蠶繭,十分忙碌。(美聯社)


轉貼來源:2010-08-30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4308x112010083000154,00.html

【黃文正/綜合報導】中亞烏茲別克共和國的桑蠶養殖、蠶繭和絲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雖然烏國政府信誓旦旦表示已明令禁用童工,但人權團體批評,每到繁殖旺季,還是有許多農村孩童被迫幫忙養蠶而荒廢學業。

烏茲別克蠶絲產量占全球總產量雖不及五%,但全國二千七百萬人口的人均產量將近一公斤,高居世界第一。農業部蠶絲產製部門主管雅夫卡許提耶夫表示,每年繁殖旺季,全國兩百萬農民約有九○%投入其中,但「只有成年人,不包括孩童」。

家住柯坎(Kokand)的十五歲少女妮夏諾娃,從八歲起就開始幫忙父母養蠶並種植棉花和小麥,年紀從九歲至十七歲的兄弟姊妹們也無一例外。妮夏諾娃說,她從未聽過不准用童工,「我們只是想幫助父母,這是小孩子該做的,不是嗎?」烏茲別克為古絲路的樞紐,而「柯坎」在烏茲別克語意為「蠶繭」(cocoon)。

養蠶非常辛苦,在為期約四周的繁殖季節,清早就得出門摘取新鮮桑葉回家,一天要餵食幼蠶七次,晚餵一個小時就可能死掉,若有蠶死掉更須立刻移除,以免感染其他健康的蠶。每天往往從清晨四點開始,一直要忙到半夜才能休息。

部分農民抱怨,政府強制規定每年都須達到一定的蠶繭生產額度,否則可能被處以罰款或喪失土地租賃權。因為政府訂的額度非常高,他們迫不得已,只好叫子弟幫忙養蠶。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Happy Birthday MJ



Man in the Mirror - Michael Jackson

Ooh ooh ooh aah
Gotta make a change
For once in my life
It's gonna feel real good
Gonna make a difference
Gonna make it right

As I turned up the collar on
A favorite winter coat
This wind is blowin' my mind
I see the kids in the street
With not enough to eat
Who am I to be blind
Pretending not to see their needs

A summer's disregard
A broken bottle top
And a one man's soul
They follow each other
On the wind ya' know
'Cause they got nowhere to go
That's why I want you to know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any clearer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a change, yey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oh ho

I've been a victim of
A selfish kinda love
It's time that I realize
There are some with no home
Not a nickel to loan
Could it be really pretending that they're not alone

A willow deeply scarred
Somebody's broken heart
And a washed out dream
(Washed out dream)
They follow the pattern of the wind ya' see
'Cause they got no place to be
That's why I'm starting with me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any clearer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a change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And no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any clearer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that change

I'm starting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Man in the mirror, oh yeah)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yeah
(Change)
No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any clearer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then make the change
You gotta get it right, while you got the time
'Cause when you close your heart
(You can't close your, your mind)
Then you close your mind

(That man, that man, that man)
(That man, that man, that man)
(With the man in the mirror, oh yeah)
(That man you know, that man you know)
(That man you know, that man you know)
I'm asking him to change his ways
(Change)
No message could have been any clearer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ake a look at yourself then make that change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Ooh
Oh yeah
Yeah yeah yeah yeah yeah yeah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Oh no
Oh no, I'm gonna make a change
It's gonna feel real good
Sure mon
(Change)
Just lift yourself
You know, you got to stop it yourself
(Yeah)
Oh
Make that change
(I gotta make that change today, oh)
(Man in the mirror)
You got to, you got to not let yourself, brother oh
Yeah
You know that
(Make that change)
(I gotta make that make me then make)
You got, you got to move
Sure mon, sure mon
You got to
(Stand up, stand up, stand up)
Make that change
Stand up and lift yourself, now
(Man in the mirror)
Make that change
(Gonna make that change, sure mon)
(Man in the mirror)
You know it, you know it, you know it, you know
(Change)
Make that change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保有情報源 美對阿富汗官員發餉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路透社  2010/08/27 22:1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7/16/2bxje.html

(路透華盛頓27日電)「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 Post)今天報導,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對阿富汗總統卡賽(Hamid Karzai)政府中的許多官員支付薪資。

郵報引述現任與卸任美國官員的話說,中情局對許多阿國官員支付薪資已是長期作法,目的在使該局能在阿國政府內部保有情報來源。

郵報引述1位不具名美國官員的話說,卡賽的某些幕僚是中情局線民,其他幕僚則向美方支薪,以確使美方能借重這些人。

報導中說,儘管有人擔心,中情局資助的是貪官污吏,但該局仍維持現有作法。

由於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在12月進行戰略檢討,美方現正細察阿富汗的貪污和施政狀況。12月將是美國國會舉行期中選舉的次月,此時美國國內對阿富汗戰事的支持不斷降低。

華盛頓郵報並引述前中情局官員的話說,該局對阿國官員付薪為必要之舉,因為「卡賽不會事事都說」,而且他似乎經常不知道手下官員的作為。中央社(翻譯)


卡爾扎伊助手美中情局領錢

轉貼來源:2010年08月27日 07:58:57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27/c_12489131.htm

美國媒體25日報道,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的一名助手數年來一直從美國中央情報局領錢。

中情局拒絕說明與這名助手的關係。一些美國官員說,美國在阿富汗的行動需要當地政府官員支持。

常領錢

《紐約時報》以沒有公開姓名的阿富汗和美國官員為消息源報道,美國中情局數年來一直向阿富汗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人、卡爾扎伊的高級顧問穆罕默德‧齊亞‧薩利希支付“薪水”。

報道說,薩利希可能向中情局提供情報或在卡爾扎伊與美國政府之間充當傳話筒。

薩利希25日未就從中情局領錢一事作出回應。中情局發言人也拒絕說明與薩利希的關係。

薩利希今年7月因涉嫌向一家阿富汗金融機構索要賄賂遭警方逮捕。這家金融機構涉嫌協助阿富汗富人向境外轉移資金,客戶包括反政府組織成員、毒品走私者等。

按美國官員說法,這家金融機構涉案金額將近25億美元,大約相當于阿富汗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阿富汗警方在美國支持下調查這家金融機構時,發現薩利希牽涉其中。調查人員說,薩利希向這家金融機構索要一輛汽車,作為幫助後者阻礙調查的“酬勞”。

知內幕

薩利希雖然涉案遭警方逮捕,但由于“後臺”硬,7小時後便重獲自由。

薩利希是卡爾扎伊的高級顧問,也是阿富汗政府一些重要人物的“心腹”。《紐約時報》報道,今年早些時候,薩利希陪同阿富汗國家安全局副局長易卜拉欣‧斯平扎達前往迪拜,與塔利班武裝領導人會面,商談和平前景。

薩利希遭逮捕後打電話給卡爾扎伊求助。卡爾扎伊隨後兩次派代表前往薩利希關押地點,最終使薩利希獲釋。

卡爾扎伊後來在總統府召見案件負責人納扎爾‧穆罕默德‧尼克扎德,要求後者就逮捕薩利希的行動作出解釋。

一名阿富汗官員說,卡爾扎伊不會允許起訴薩利希,因為後者知道太多政府腐敗內幕。

“卡爾扎伊會保護他”,這名官員說,“如果順著薩利希這條線索走下去,你會打開一扇(腐敗內幕的)大門。”

無不妥

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放任阿富汗政府腐敗橫行,後者可能失去民心,使民眾倒向塔利班武裝一邊,進而威脅阿富汗局勢穩定。

但對于反腐力度,美國政府內部存在分歧。一些人認為打擊腐敗應成為美國阿富汗戰略的核心;另一些人則擔心,過度反腐會使美國失去不少支援力量。

一些美國官員認為,即便一些阿富汗政府官員涉嫌腐敗,中情局向他們提供資金支援的做法也無不妥,因為美國需要從這些官員手中獲取情報、贏得支援。

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中情局一直試圖在阿富汗國家安全機構內部建立影響。2002年至2009年間,阿富汗情報機構國家安全理事會的所有預算全部由中情局“報銷”。

中情局發言人保爾‧吉米利亞諾說:“中情局要努力在阿富汗推進美國的政策目標。”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紐約清真寺議題發酵 穆斯林憂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2010/08/23 11:50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3/19/2bm7e.html

(法新社紐約22日電)數以百計的抗議群眾二十二日就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恐怖攻擊遺址附近興建清真寺一事,舉行兩場不同立場的示威活動,一方揮舞反伊斯蘭標語,一方則譴責宗教偏見。

儘管規模不大,這兩場街頭示威卻反映這項全美愈吵愈烈的議題。紐約世貿九年前遭蓋達組織劫機撞毀、造成近三千死。在遺址附近蓋清真寺與否的議題,再度扯動美國在這個敏感議題上的傷口。

紐約市長彭博支持蓋清真寺,市議會已批准社區中心興建計畫,總統歐巴馬也強調憲法保障宗教自由。


然而,百分之六十一的美國民眾反對蓋清真寺,且持反對立場的多位保守黨政治人物競相火上加油。前共和黨議員金瑞契更把在九一一遺址附近蓋清真寺,比作在大屠殺紀念館旁蓋納粹場地。

「美國穆斯林促進會」執行董事卡恩表示,辯論語調讓穆斯林十分憂心。

她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本周」(This Week)節目專訪時表示:「因為這跟轉移的排猶主義無異。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這甚至不是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這比伊斯蘭恐懼症還要劇烈,這是痛恨穆斯林。這現象讓我們十分擔憂。」(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美多數宗教領袖支持911遺址建清真寺

轉貼來源:基督日報  2010年08月24日09時17分  周雅潔 / 基督日報記者
http://www.gospelherald.com/news/soc-15191-0/%E7%A4%BE%E6%9C%83-%E5%AE%97%E6%95%99%E7%92%B0%E5%A2%83-%E7%BE%8E%E5%A4%9A%E6%95%B8%E5%AE%97%E6%95%99%E9%A0%98%E8%A2%96%E6%94%AF%E6%8C%81911%E9%81%BA%E5%9D%80%E5%BB%BA%E6%B8%85%E7%9C%9F%E5%AF%BA-%E5%9F%BA%E7%9D%A3%E6%97%A5%E5%A0%B1

圍繞在世貿遺址附近興建清真寺的問題,引起了全美國各界的熱烈討論。《時代周刊》8月18日發表「美多數宗教領袖(除葛福臨外)支持世貿遺址建清真寺」一文,採訪了八位著名的、不同宗教的領袖。除美國著名佈道家、葛培理佈道團會長葛福臨牧師外,多數宗教領袖表示應秉持宗教自由,支持建清真寺,但有少數人擔心在世貿遺址附近興建清真寺,可能會產生政治和宗教爭端。

一、 哈特福特神學院(Hartford Seminary)院長:海蒂‧哈德塞爾(Heidi Hadsel )

哈德塞爾支持在世貿遺址附近修建清真寺。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哈特福特神學院首創了基督教與穆斯林跨宗教神學院課程,並完成了一些當代最具前瞻性的基督教與穆斯林對話。 海蒂‧哈德塞爾說,「我認為全美的基督徒都應該聽聽基督教領袖的聲音,而不僅僅是右翼政治家的說法。這些吵雜的聲音並非來自宗教領導人,而是來自政治家。大致上來說,宗教領袖們並沒有攻擊清真寺,都是政治家煽動選民這樣做的。通過攻擊其他信仰支持自己信仰的行為是錯誤的,基督教、猶太教以及伊斯蘭教都提倡和平的理想,支持與鄰居建立互相尊重、和諧友好的有建設性的關係。」

二、 全美基督教教會聯合會(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總幹事:邁克爾‧金納牧師(Rev. Dr. Michael Kinnamon)

邁克爾‧金納牧師擔心的不僅僅是激進穆斯林,還包括激進的美國基督徒,這些人向中東地區的穆斯林錯誤地傳播有關基督徒的信息,已經威脅到中東地區的基督徒。全美基督教教會聯合會代表美國5,000多萬基督徒支持興建清真寺。他說:「埃及、印尼等國家極端穆斯林社團,正以美國極端基督徒的極端聲音為借口,向當地基督徒施壓。因此,溫和派基督徒應該發出他們的聲音,並且找到更多保護穆斯林和基督徒的方法。」

三、 克萊蒙神學院(Claremont School of Theology)院長傑瑞‧坎貝爾(Jerry Campbell)

坎貝爾對九一一事件有著沉痛的回憶,他的女兒當天就在雙子塔中,只不過勉強逃得一命。但是作為南加州的著名基督教領袖,他認為必須鼓勵基督徒支持清真寺和穆斯林。對於支持清真寺是否屬於政治上的必要性抑或應審慎處理,他說:「上帝並未承認,審慎是做任何事情的主要原因。至少按照人的標準來看,上帝的召喚通常是不審慎的。摩西走出埃及並不審慎,領導人民走進死海、沙漠以及更遠的地方也不夠審慎,諾亞建立方舟不謹慎,好撒瑪利亞人(耶穌的比喻)幫助遭到毆打的人不審慎,但是這些行動都是上帝的暗示。對於當前的這些爭論,我感到很悲傷。」

四、 耶魯神學院院長:哈羅德‧阿特茲 (Harold Attridge)

阿特茲是2007年「你我之間的共同語言」計劃的關鍵人物,呼籲海外穆斯林領袖與美國基督教領袖討論如何在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實現神學上的統一。阿特茲說:「我們需要開始認識到,並不是整個穆斯林世界都在9月11日那天闖入雙子塔,只是一小群伊斯蘭狂熱分子。我想我們需要停止把整個穆斯林世界醜化,我們不能僅依靠穆斯林恐怖主義者的行為來判斷所有穆斯林。」

五、 普林斯頓大學穆斯林生活協調員、《古蘭經初階》作者:索哈比‧蘇爾坦(Sohaib Sultan )

蘇爾坦是美國最著名的穆斯林神學的聲音之一,他說:「反對建造這個清真寺的人,並不理解美國所代表的宗教自由和其他自由。這座清真寺將是一個重要的象徵,代表著拉登的噩夢和一個兼容、共融、不同宗教信仰共存以及尋求和平的新伊斯蘭教。這座清真寺還是國家和宗教機構共同面臨的巨大考驗,任何阻止行動都是對美國自由和美國憲法原則的重創。」

六、 美國猶太委員會(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執行董事:大衛‧哈理斯(David Harris )

美國猶太委員會多年來一直從事著不同宗教信仰互相兼容的工作,哈理斯希望這個清真寺能夠傳遞宗教共融的信息。他說:「我們支持這座清真寺是有條件的支持,我們很在乎投資者及其信仰。如果這些資金來源於那些為九一一行為辯護的激進穆斯林,將令我們無比震撼。他們應該明確無誤地譴責九一一背後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決不能是口頭遊戲。」

七、 葛培理佈道團會長:葛福臨牧師

葛福臨明確表示不支持建造清真寺,他說:「建造清真寺是一種偽善和嘲弄,是對3,000名在911事件中枉死的美國人的嘲笑,美國之外的穆斯林領袖從未譴責過九一一恐怖襲擊。穆斯林世界保持沉默,暗示出他們對襲擊行為的支持。布殊和奧巴馬總統稱伊斯蘭教是一個和平宗教已犯了很大的錯誤……這是一場宗教戰爭。」

「伊斯蘭的目標是主宰世界。」葛福臨牧師繼續說,「無論在哪裏只要建造了清真寺,就會有人走進去。接著,他們會提出他們腳掌所走的區域為他們的領域的要求。他們也會稱世貿中心為伊斯蘭的地方,就像他們如何宣稱以色列是伊斯蘭教的地域一樣。在伊斯蘭教佔領之前,基督教徒和猶太教住在沙特阿拉伯有數千年之久,而現在都被破壞了,沒有一個基督徒和猶太人留下。」

八、 美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艾伯特‧莫勒(Albert Mohler)

莫勒代表著美國保守派基督徒的聲音,表示支持建造清真寺,但在世貿遺址附近建設需要謹慎。他說:「公眾缺少足夠的信息,紐約市長布隆伯格以及美國總統奧巴馬都需要嚴肅回答一些必要的問題,比如建造組織和贊助人的名字。是否建造清真寺應該與是否應在世貿遺址建造清真寺的問題區別對待。」


紐約清真寺興建提案 兩派人馬街頭互嗆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路透社  2010/08/23 14:4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3/16/2bmnk.html

(路透紐約22日電)對紐約世貿中心遺址附近興建穆斯林文化中心暨清真寺持不同意見的兩派人馬,今天在員警和路障分隔下,於曼哈頓市區分別舉行對立示威。

該中心將包括1間祈禱室。反對人士表示,提案未顧及位置的敏感性,且顧慮該中心將懷有宗教極端主義。力挺人士則引述宗教自由,以及宣導包容和理解的必要性。

數以百計的反對人士今天呼喊「不要清真寺」、高唱愛國歌曲,並揮舞伊斯蘭極端份子暴力攻擊的相片。

而在街角,支持人士反覆呼喊:「我們無須理會偏執狂的話;捍衛宗教自由到底。」

支持群眾中,有位退休的學校老師說:「(蓋清真寺的)議題已成為宣揚仇恨的政治工具。熱愛和平的穆斯林並沒有攻擊我們。」

反對的抗議群眾中有許多是消防員和建築工人。他們抗議標語寫著:「這是紐約客的神聖之地。」中央社(翻譯)



美參院多數黨領袖反清真寺計畫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2010/08/17 13:50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7/19/2b9gv.html

(法新社華盛頓16日電) 美國參議院民主黨籍多數黨領袖瑞德(Harry Reid)苦拼連任之際,今天表示,紐約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擊地點附近不該興建清真寺。

這位內華達州議員的發言人曼利(Jim Manley)表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宗教自由。瑞德參議員尊重這一點,但他認為清真寺該建在別處」。

多位共和黨員,包括曾是副總統候選人的培林(Sarah Palin)和其他數位可能競逐2012年總統寶座的人士都嚴厲抨擊興建伊斯蘭中心的計畫。這座中心的預定地就在世界貿易中心舊址2條街口外,中心裡還將建造一座清真寺。

曼利質疑共和黨員是否「真有誠意」。他說,911攻擊發生後,許多到場救災的救難人員現在都飽受疾病之苦,共和黨籍國會議員卻封殺協助他們就醫的法案。

他在聲明指出:「如果共和黨員有誠意,就會幫助我們通過這項早該通過的法案,協助這批最先到場救災、現在健康和生計卻因他們在911的英勇表現而亮起紅燈的人士,而不是繼續封殺這項有迫切需要的法案。」(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911遺址旁建清真寺 民主黨領袖槓總統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路透社  2010/08/17 13:4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7/16/2b9gq.html

(路透華盛頓16日電)美國參議院資深民主黨議員今天為了興建紐約市穆斯林文化中心暨清真寺的計畫,與總統歐巴馬分道揚鑣。參議員瑞德(Harry Reid)表示,該中心應建在別處。

該工程地點位於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擊的世貿遺址(Ground Zero)附近。就在共和黨人士企圖於2個半月後的國會選舉,自歐巴馬的民主黨奪回國會主控之際,這項工程成了情緒議題。拼連任的瑞德,面臨1位極為保守的共和黨籍對手的挑戰。

瑞德的發言人曼利(Jim Manley)表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宗教自由,瑞德議員尊重此點,但認為清真寺應該建在別處。」

支持這項工程的人士今天矢言推動計畫,並駁斥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所謂伊斯蘭中心興建計畫取消的報導。這個中心的建造經費1億美元且引起各方爭辯。中央社(翻譯)


911遺址蓋清真寺成政治足球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2010/08/16 11:05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6/19/2b6dj.html

(法新社華盛頓15日電) 距離關鍵的國會期中選舉不到3個月,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表態支持穆斯林有權在紐約911遺址(Ground Zero)附近興建清真寺之後,共和黨人猛批歐巴馬與民意脫節。

民主共和兩黨為了到底歐巴馬適不適合涉入興建伊斯蘭中心又爭執不休。這個伊斯蘭中心計畫包括在距離前紐約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附近2個街口處興建一座清真寺。

本月13日白宮舉辦開齋節晚宴的時候,歐巴馬表示穆斯林「有權跟本國任何其他人一樣奉行自己的宗教」,包括在下曼哈頓區(Lower Manhattan)興建清真寺。

但是隔天歐巴馬顯然又收回他的支持,澄清說他是在評論美國憲法中明訂的權利,而非評論「決定在當地興建清真寺的智慧」。

保守派人士很快抓住歐巴馬的評論,因為白宮好幾個星期以來都不願對此爭議表態,認為這不過是個地方議題。好幾個重量級共和黨人今天都在週日的政治脫口秀當中提到這個訊息。

德州共和黨參議院柯寧(John Cornyn)在「福斯週日新聞」(Fox News Sunday)上說:「這跟宗教自由無關,但我認為在3000名美國人因為恐怖攻擊而喪命之處興建清真寺實在是不智。對我而言,(歐巴馬談話內容)代表華府、白宮、政府和總統本人,似乎已經跟美國主流民意脫節。」

紐約市官員已經核准在當地私人產業上,興蓋這個13層樓玻璃帷幕和金屬鋼構的建築,興建費用要1億美元。

根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本月民調,儘管大多數美國人承認穆斯林有權興建這個伊斯蘭中心,但還是有68%的美國人反對清真寺興建計畫,只有29%受訪者支持。

無黨派的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先前就支持伊斯蘭中心的計畫,但是今天很少有民主黨人士公開表態支持。(譯者:中央社賴秀如)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訓練白海豚轉彎? 專家:有違專業

轉貼來源:公視新聞網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57262

針對國光石化的開發,可能造成中華白海豚的滅亡,不管是國光石化的董事長還是行政院長,都講過白海豚可以訓練會自己轉彎避開,不過台灣研究鯨豚已經超過五十年的學者楊鴻嘉卻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台灣海峽不是水族館,而且白海豚在找到路之前可能就已經先餓死了。

因為國光石化的開發,有可能會造成只剩下八十多隻的中華白海豚滅絕,行政院長採用學者的建議,相信可以訓練牠們轉彎。不過研究鯨豚已經超過五十年的學者、楊鴻嘉講,白海豚靠聲納系統辨識方向,填海造陸之後,不只讓牠們找不到方向,更可能先餓死。

楊鴻嘉強調,海豚的確很聰明,不過野生動物也有自己的性格,人類不一定能夠馴服得了,更何況台灣海峽又不是水族館,人類怎麼可能會想像、自己可以訓練白海豚乖乖聽話,他批評,即使國光石化再怎麼有錢,也不可能買下生命與生態。

已經高齡八十歲的楊鴻嘉,是台灣深入研究鯨豚、也是研究最久的第一人,他認為,國光石化採用台大教授周蓮香的報告,做出海豚可以訓練會轉彎的結論,讓他聽了覺得好笑,他認為這些話已經違反專業了。(記者林靜梅邱福財台北報導。)


白海豚轉彎說 專家:不可妄下定論

轉貼來源:客家電視台 (2010-08-23 20:40)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823/3679637.html

環保署將在這個星期,密集進行國光石化開發案環評審查,環團今天找來台灣研究鯨豚超過50年的專家背書,認為白海豚的生態環境,將會是沿海居民的生存指標,並且認為國光石化提出白海豚會轉彎的說法,沒有研究報告可以支持,不應該妄下定論。

拿出1986年1月,就發表的鯨豚研究,楊鴻嘉早從1963年開始觀察到白海豚,並紀錄近50年,回憶起過去,在高雄港看見白海豚的情景,楊鴻嘉認為,開發計畫一旦實施,環境的破壞將無可復原。

鯨豚專家 楊鴻嘉:「有一天,白海豚本來有,卻看不到了,慘了,楊鴻嘉曾說過,到那時、那個地方生活的人,開始有生命危險,第一生命,慢性、什麼病毒都來了,無法到老,所以用白海豚做人的指標。」

針對國光石化開發單位以及行政院長吳敦義,都說出可以訓練白海豚轉彎,環團指出,台灣在2002年才確認沿海有不到100頭的白海豚,對於生態以及習性的研究報告都還不夠完整,不應該貿然在可能的棲地範圍實施開發。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 陳昭倫:「白海豚唯一獨立的族群,牠的範圍大概是離岸3公里、30公尺以內的水深,那白海豚的保育,其實在跟時間在賽跑,這篇文章的最後,也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台灣的政府應積極去重視白海豚的問題。」

環保署將在這星期進行密集的國光石化開發案環評審查會議,對於白海豚的保育爭議,環團與開發單位又將進行一連串的攻防。【劉玟惠 林敬祐 台北】


訓練白海豚轉彎? 周蓮香:不一定成功

轉貼來源:公視新聞網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57263

環保團體找來研究鯨豚的老學者,出面駁斥中華白海豚會轉彎的說法,更直接點名國光石化委託做報告的學者台大教授周蓮香,花了政府幾千萬到上億元的經費,報告卻沒有經過國際學術同儕的檢視。

面對批評,周蓮香強調經費不只是給一個團隊,而且研究海上哺乳類動物本來就很昂貴,她也從來沒有說過,海豚一定可以被訓練成功。

如果國光石化非得蓋,又得讓快滅絕的中華白海豚、活下去,建議可以訓練海豚轉彎的就是台大教授周蓮香。環保團體批評,周蓮香長期拿政府大筆研究經費,卻做出這種站在開發派的學術研究,令人難以信服。

而中研院學者陳昭倫,直接透過google的學術網路查詢,他發現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已經是國際的重要議題,不過顯然經費充裕的周教授團隊,並沒有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具體成果。

面對環保團體直接把矛頭指向自己,台大教授周蓮香表示尊重,她強調,論文為求最好、花了點時間,其中一篇已經投到國際發表、等待審核,另外,研究經費不只是給自己的團隊、更沒有上億那麼多。

至於老前輩學者、跳出來駁斥白海豚不可能經過訓練會轉彎,周蓮香也重申,她說這只是一種可能性。

中華白海豚到底能不能轉彎,周蓮香認為是忠於專業、提出建議,只不過環保團體認為,真正的生態保育,應該從最基本的、保護棲地做起。想要違反自然法則、硬要改變野生動物的天性,這樣的思維、才應該轉彎。(記者林靜梅/邱福財 台北報導。)


守護白海豚 學者:應儘速劃設保護區

轉貼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2010/8/23 13:32 撰稿‧編輯:陳士廉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55398&id=6&id2=1

因國光石化開發案而發起的「守護白海豚」行動,引起各界重視與討論,對此,台灣學者今天(23日)公布最新國際期刊報告指出,中華白海豚是環境好壞與否的重要指標,如今數量不多,顯示台灣已有環境警訊,他們呼籲各界重視,並儘速劃設保護區保護。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23日表示,目前針對中華白海豚獨立族群研究的大多是國外學者;最近在「國際SCI水生生物保育期刊」內,有篇文章提到中華白海豚族群分布的深度,大概在30公尺水深、離岸3公里範圍,由於是唯一獨有的族群,文中強烈建議,台灣應正視棲地保育問題。

陳昭倫進一步指出,中華白海豚跟人一樣,是用肺部呼吸,因此存活數量多寡,將是環境好壞的重要指標,以目前台灣白海豚剩不到100隻的數量來說,對台灣是很大的警訊。加上工業區排放的重金屬也會在海洋生物體內累積,最終都會回到食物鏈生態系統上,因此,陳昭倫強烈建議,應儘速劃設保護區,保護中華白海豚。陳昭倫說:『(原音)這次保護白海豚有一個辦法,因為牠已經是列管的一級保育類瀕危生物,不管是國際法或是國內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牠都是第一級瀕危保護生物,那你就要按這個(野保)法,去劃(保護區)這個東西啊。』

由環保團體發起搶救中華白海豚的「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是台灣首次發起的環境信託案,至目前為止,已超過5萬人認股,9月將展開第2階段認股行動。由於事關經濟開發與環保生態保護問題,已引起各界重視與討論。


動保團體籲劃設白海豚棲地

轉貼來源:20100823 13:16:58 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8230074&pType0=aFE&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3日電)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最先發現中華白海豚的楊鴻嘉及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今天連袂呼籲政府,正視國光石化開發大面積填海,將使白海豚棲地消失的根本問題,呼籲依法劃設棲地。

動保團體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今天召開「白海豚,鯨豚媽媽還要你們嗎?」記者會。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秘書甘宸宜表示,國光石化委託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有鯨豚媽媽之稱的周蓮香調查瀕危保育動物中華白海豚 (即台灣媽祖魚),並提出因應對策。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接受國光石化委託的台灣專家,自2005年對台灣白海豚族群的研究投資已逾新台幣1億元,卻沒有任何一篇白海豚保育研究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

甘宸宜並說,此研究團隊的調查結果應受國際學術社群檢驗,如此一來,依據相關研究結果訂定的措施,才能達到保育目的。

她強調,國光石化案在環評報告中還提出「食物誘導」及「行為訓練」等因應對策,根本沒有正視此開發案大量填海造陸,直接讓白海豚棲地消失的根本問題。

陳昭倫補充,台灣專家所做白海豚研究結論、推論與再推論,包含轉彎、誘食、引水道、衛星追蹤等,並未接受國際同儕審查機制檢驗,就列為國家重大施政依據,令人憂心。

台灣最早發現白海豚的鯨豚爺爺楊鴻嘉老師,現年81歲,已自農委會水試所退休,他在會中說,1963年在高雄港看到中華白海豚,如今已剩不到100隻,最大因素就是西岸不斷填海開發工業區,使得白海豚的棲地消失,呼籲企業家要尊重其他生物棲地保育。

陳昭倫提醒,最新被國際SCI水生生物保育期刊接受的研究顯示,台灣白海豚族群是唯一獨立特有的族群,生活的水域範圍在離岸3公里,水深30公尺以內;建議政府正視台灣白海豚族群棲息地的保育問題,應依據野保法劃定台灣白海豚族群分布範圍為「重要棲息地」。990823


別推給環委… 環評政治責任誰負?

【聯合報╱吳先琪/台大環工所所長(台北市)】2010.08.23 01:38 am

國光石化及六輕五期環境影響評估案正緊鑼密鼓進行,贊成與反對的各方吵得沸沸揚揚。這些開發案都頗具規模,其環評決議對國家發展、人民福利與未來環境資源利用影響至鉅。誰該為這些環評決議的後果負責呢?

環保署的環評委員顯然不需要負環境影響評估結論的政治責任,因為他們不是政務官,不是民選的代表,任期只有兩年,開會只有兩千元出席費。這樣沈重的政治責任,不可能由委員們來負。

環保署成立環評委員會,由廿一位委員組成,任何決定均必須有過半數之委員同意才能決議。既然環保署長無權逕行做出環評之決議,當然也不需要負環評結論的政治責任。

而開發案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環評委員會中最多僅有一票,如果開發案經環評委員會審查認定不應開發,開發案也就全面被否決了。所以不管開發案的環評是否通過,都不是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決定的,當然也沒有必要負政治責任了。

在目前環評法架構下,開發案的環評不僅包括環境影響事實的審查,也包括了權衡利害的價值判斷。很多環評爭議,均係不同價值觀之爭,例如工業用水水庫重要還是八色鳥棲息地重要?白海豚重要還是國家稅收增加重要?保留一些農漁民傳統謀生方式重要,還是地方經濟發展重要?甚至百萬分之一的致癌機率(約相當於全彰化縣增加一個人得癌症)是否可以接受等等。環評對於開發與否的結論,是影響重大的政治決策,但目前環評法架構,卻是由不需負政治責任的環評委員來承擔艱鉅的政治決策。

環評委員在肩負政治決策的壓力下,決議會更謹慎及猶豫,會議常常要求開發單位不斷補件;或是認為監測數據過少,而要求延長監測期間,蒐集更多數據後再審;一些環評案也開始要求進行全面風險評估。許多案件難以決定的原因其實已經不全是客觀科學的問題,而是價值問題。

環評委員會是環境品質最重要的把關者,但是開發案對於環境及民眾所產生影響的政治責任,不應該由環評委員會來負責,而應該由具有政治責任的政務官或甚至行政院來負責。環評委員會應該負責事實的審查,並要求環評報告能忠實呈現所有可能的影響,而政務官應該本著環評的結果,公開說明決定開發或不開發的理由,以及如何給予受影響的人民適當的補償。如果需要不同部會共同研擬配套措施,則更需要行政院來整合及提供政治承諾。

環保署應修改環評法,讓環評委員會僅負責事實的審查,而不要去成為承擔政治風險的代罪羔羊。政治人物應該尊重環評委員的專業,看清楚環評報告之後,大聲說出贊成或是反對的理由,或是提出損害救濟的具體配套措施,讓環評制度成為全民共贏的推手。至於沒有看清環評報告,斷章取義,利用環評事件製造政治舞台的人,連政治人物的資格都談不上。

【2010/08/23 聯合報】@ http://udn.com/

Wikileaks創辦人被控性侵:美國防部操作

【聯合報╱記者王麗娟/即時報導】2010.08.23 04:13 am
爆料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的創辦人兼主編亞桑傑(Julian Assange)於22日刊出的訪問中說,瑞典警方指控他性侵,他認為是美國國防部於幕後操作。

瑞典當局21日指控亞桑傑性侵並發出拘票,但隨後又撤銷指控。

亞桑傑說,他不知道是誰於「幕後指使」,但之前即有人警告過他們,美國國防部可能會以卑鄙手段對付維基解密。

維基解密揭發美國軍方有關阿富汗戰爭的軍事機密檔案,有媒體稱其為「情報史上最大的揭秘」。(法新社)

【2010/08/23 聯合報】@ http://udn.com/


「維基解密」阿桑吉…謎樣的爆料天王




「維基解密」網站創辦人阿桑吉7月時拿著英國衛報與維基解密聯合執行的美國阿富汗戰爭深度爆料報導,震驚全球。阿桑吉也因此遭受多次死亡威脅,近日還被瑞典檢方控告涉嫌強暴,但法院隨即以證據不足駁回。(路透)




【經濟日報╱編譯 陳家齊】2010.08.23 03:06 pm
阿桑吉(Julian Assange)創辦的維基解密網站(WikiLeaks),讓成千上萬的駭客、記者與線民合作,揭穿了無數政府的謊言。但是這位澳洲出身的爆料天王,個人生活卻像是一團謎。

阿桑吉的個人世界一度可能被迫在法庭的審訊中曝光,20日他被瑞典檢方指控強暴,一度發出逮捕令,但瑞典法院24小時內就駁回檢方的強暴指控,認定證據不足。阿桑吉斷然表示指控子虛烏有,「受害者」身份以及控告內容仍不得而知。

維基解密最近公布7.7萬件美軍在阿富汗行動的機密文件,預告還要公布1.5萬件,其中諸多細節讓五角大廈顏面無光,許多內容還可能讓美方情報人員陷入生命危險。阿桑吉本人則屢次遭到死亡恐嚇,目前很可能仍在瑞典境內,因為瑞典的資訊保密立法,最有可能讓他不致被迫交代機密文件的來源。

阿富汗機密檔案是維基解密最近的一記重砲,也很可能替調查新聞立下新的標竿。阿桑吉的其他「爆料」巨作還有冰島的金融風暴醜聞,以及美軍在伊拉克的不當行為。

但阿桑吉卻對個人的資訊嚴格保密,甚至連生日都不願意透露。他的成長過程也是個謎,從諸多澳洲媒體的訪談中,僅知道他總共上過37所學校,是個不折不扣的「全球游牧族」。

阿桑吉現在的生活猶如秘密情報頭子,一直在搬家,藏身於全球各地支持者的家中。阿桑吉說,他很清楚當權者急於對他使出各種「骯髒把戲」,最近的強暴指控就是例證之一。因此,保持秘密是他可以繼續為世界解密的必備條件。

在青少年時代,阿桑吉就展露駭客的天份,也曾因駭進警察與軍方電腦被起訴多達30次。他曾當過電腦工程師,開過諮詢公司,與人合寫駭客文化的書籍。2006年,他與一群記者與駭客合作設立了維基解密網站。

維基解密一開始設在冰島,當地與瑞典同屬阿桑吉最愛逗留的地方,資訊保密的法規最為友善。阿桑吉說,成立維基解密是為了實現資訊透明化的理想,讓科技人與新聞工作者可以在同一個平台合作,執行傳統媒體或網站難以達成的新聞調查。

阿富汗檔案是一大巨作,與紐約時報等傳統媒體合作了數月查證、分析,才公諸於世。但是這也引起許多激烈的批評。因為其中許多文件的確可能讓與美方合作的當地居民或者出勤美軍,遭遇生命威脅。

阿桑吉呼籲美國政府與其他人提供訊息,他們會刪除可能危害生命的資料。不過美國政府並不買帳,這位爆料天王阿桑吉,顯然註定要繼續過著隱密的半地下生活。(綜合外電)

【2010/08/2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阿富汗下令解散所有私人保全公司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2010/08/22 09:05 戴雅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2/19/2bkep.html

(法新社喀布爾21日電) 阿富汗總統辦公室表示,總統卡賽(Hamid Karzai)今天下令開始解散全國的私人保全公司。

卡賽下令,阿國所有私人保全承包商必須在今年底前解散,可能導致許多仰賴這些公司的組織陷入危機。

總統府聲明:「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今天交派內政部正式開始解散私人保全公司的工作。」

聲明表示,在接下來7天,內政部、國家安保管理局和情報局,將提供所有保全公司名單,以及公司人員、地址,和專長項目。

所有資料將在下週的高階會議呈報。聲明補充表示,將會對所有公司一視同仁,不過未註冊的公司將首先遭到遣散。

這項總統命令,下令阿富汗境內的52家私人保全公司,不論是當地或國際公司,必須在2011年1月1日前解散。

阿國私人保全公司的受僱對像,包括美國和北約(NATO)部隊、美國國防部、聯合國、人道與非政府組織、大使館,以及西方媒體。

這些公司登記的員工人數約有2萬6000人,但專家表示,實際人數或許高達4萬。

這項高調的命令廣受歡迎,因為上萬名持有武器的私人護衛,已經對政府造成潛在威脅。(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阿保安公司獲令解散

轉貼來源:2010年08月18日 10:25:04  新華國際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18/c_12457973.htm

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日前頒布一項法令,責令私營保安公司4個月內在阿富汗停止運營。據悉,此舉是為了避免武器使用不當,從而導致出現“可怕和悲慘的事故”。

法令表明,之所以要解散這些公司,是為了避免“不規范使用”和濫用武器及其他的軍事設備。“我限令所有的本土和外國保安公司在4個月內解散。”卡爾扎伊在法令中指出。

依據法令,即便是外國使館、甚至是卡爾扎伊辦公室“禦用”的私營保安公司,同樣面臨解散的命運。

阿富汗境內目前有50多個國際和國內的保安公司,約有4萬名雇員。這些公司為北約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外國機構駐阿辦事處等提供安保服務。

卡爾扎伊認為,這些公司的安保結構和安全部隊相似,從而削弱了後者的工作。
(顏穎顓)(來源:新京報)


阿富汗保安公司向塔利班買命 向其行賄換取安全

轉貼來源:2010-08-17 16:16:47  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  編輯:張娜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08/17/5187s2958135.htm

本報駐巴基斯坦記者/孫伶俐
8 月10 日,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的發言人宣佈將“不惜一切代價”關閉所有在阿私營保安公司,並計劃在2015 年前將保安公司僱員吸收進安全部隊。

為在阿西方國家服務

由於阿富汗安全環境不穩定,除阿本土保安公司外,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等20 多個國家都在阿富汗有自己的保安公司。目前約有三四萬傢俬營保安公司武裝僱員在阿富汗各地活動。這些公司主要為在阿西方人和設施提供安全服務。

臭名昭著的“黑水”私人保安公司主要負責在伊拉克境內為美軍執行安保任務。過去幾年“黑水”公司因捲入一系列醜聞被趕出伊拉克。可是今年年初,它悄然更名為“齊服務公司”,與美國國務院簽下1.2 億美元的鉅額安保合同,開始負責美國駐阿富汗領事館的安全。

這些美國保安公司的老闆多是美國情報機構或毒品監管部門的前工作人員。一些大公司的美國僱員年薪可達20 萬美元。除了美國人外,這些公司還從非洲或秘魯等地招收雇傭兵,要求只有兩條:會英語和槍法。

阿富汗本土的保安公司則主要為北約車隊的物資運輸以及在阿富汗的美國承包商提供安全保護服務。這些保安公司的背景也頗為複雜,有些公司的老闆是當地政府高級官員的親屬。

向塔利班行賄換取安全

和伊拉克一樣,阿富汗保安公司也是醜聞不斷,主要涉嫌從事性交易和向塔利班行賄。據俄羅斯媒體報道,有美國保安公司在阿富汗設置了“性服務基地”。負責保護美國駐喀布爾使館安全的一家公司甚至開設多家妓院。

對於阿富汗本土保安公司來說,最大的醜聞就是向塔利班行賄。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許多私營保安公司利用美國提供的金錢賄賂塔利班。他們從美國承包商那裏收取保護費,轉手交給阿富汗地方軍閥,以換取美國承包商在阿富汗的安全。此外,為美國和其他北約車隊提供護送服務的阿富汗保安公司也一直在賄賂塔利班以使車隊安全通過。他們甚至還偽造襲擊事件以突顯其服務必要性。

今年5月,阿富汗政府以涉嫌勾結塔利班為由,取消了兩家保安公司在喀布爾至坎大哈高速公路上為北約車隊提供護送服務的許可。禁令于5月14 日生效,當天一個經過該地區的北約車隊就遭到了襲擊,兩個星期內就有1000 多輛卡車被困在喀布爾至坎大哈的高速公路上。阿富汗政府隨後又不得已恢復了這兩家公司的護送服務資格。

證據顯示,阿富汗保安公司有時候與塔利班達成交易有時也是不得已為之,因為當地的塔利班勢力過於強大。阿富汗內政部官員稱:“如果襲擊的規模很小,那麼就消滅來襲人員。如果塔利班勢力強大,那麼就進行交易。”


阿總統堅持解散私人保全公司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2010/08/23 14:05 李欣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3/19/2bmk0.html

(法新社華盛頓22日電) 阿富汗總統卡賽(HamidKarzai)今天為下令解散全國私人保全承包商辯護。他指控這些公司又偷又搶,不僅和犯罪團體互通聲息,甚至還有可能出錢資助叛軍。

卡賽昨天下令立即開始解散據信約4萬家保全承包商。這些公司被大量用來保護大使館和辦公單位、擔任基地保全和護送車隊。

由於這些公司預計將在4個月內面臨完全解散的命運,美國和北約(NATO)部隊在叛軍日益猖獗之際,面臨嚴峻考驗。

不過,卡賽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本週」(This Week)節目訪談時表示,花在私人保全承包商上的數10億美金,分散了阿富汗用來訓練並武裝政府軍力的資源。(譯者:中央社李欣穎)

非法輸出武器 美「黑水國際」遭罰4200萬美元

轉貼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2010/8/21 10:23 撰稿‧編輯:張子清  新聞引據: 採訪、法新社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55177&id=1&id2=2

美國紐約時報在當地時間20日深夜報導,前身為美國「黑水國際」(Blackwater Worldwid)的私人保全公司,因為違反數百項政府規定,包括非法輸出武器到阿富汗、以及提供台灣警官狙擊訓練等,遭到政府處以4,200萬美元的罰金。

紐時報導,「黑水國際」目前已經更名為「Xe」,在該公司與美國國務院代表進行冗長談判後,願意接受罰款,以避免受到政府的刑事起訴。不過,儘管該公司遭罰,但仍然可以競標美國政府合約。

另外,該公司涉嫌在2007年9月間,由派駐伊拉克的僱員於戒護一列車隊行徑巴格達時,於未經確認的情況下,就在一條繁忙的大街上對行人開槍掃射,造成多達17位巴格達平民死亡。該公司因這起事件而惡名昭彰。

而且該公司2名僱員在2009年5月,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開槍射殺2名阿富汗人,因而遭到謀殺指控。此外還有5名管理部門人員至今仍面臨政府指控非法販賣武器,訴訟纏身。


涉非法出口武器 傳黑水與美政府和解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路透社 2010/08/21 14:45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1/16/2bj5f.html

(路透紐約20日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今天報導,原名「黑水國際」(Blackwater Worldwide)的私人安全顧問契約商,因犯下數百起違法事件,已經同意支付4200萬美元罰款。黑水國際專門保護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官員。

紐時引述了解這項協議的公司內部人員和美國政府官員表示,這些違法事件包括非法出口武器到阿富汗,在南蘇丹未經授權訓練軍隊,提供台灣警方狙擊手訓練等。

紐時表示,現已改名為季伊服務(Xe Servuices)的這家公司和美國國務院達成協議,願繳交罰款以避免遭到刑事罪名起訴。

不過紐時也報導,兩方和解未能化解該公司及5名前高層主管和其他人員所面臨的司法問題。

這些司法問題包括,5名前主管恐因武器和阻礙司法相關罪名遭起訴,聯邦政府可能就該公司官員是否涉嫌賄賂伊拉克官員展開調查,和以聯邦謀殺罪名逮捕殺害兩名阿富汗人的2名前黑水保全。中央社(翻譯)


涉非法武器出口 黑水挨罰重金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1/19/2biy0.html

(法新社華盛頓20日電) 美國「紐約時報」(TheNew Yokr Times)今天晚間報導,原名「黑水國際」(Blackwater Worldwide)的一家私人安全顧問公司由於違反美國出口法規,同意支付4千2百萬美元罰款。

惡名昭彰的黑水保全後來改名為季伊服務公司(Xe Services),旗下人員在2007年9月間在巴格達鬧區射殺17名平民,造成很大爭議。

時報引述了解這項協議的公司內部和政府官員談話報導,黑水涉及數百起違法情事,包括非法出口武器到阿富汗,以及提供台灣警方狙擊手訓練。

季伊公司和美國國務院律師經過冗長談判,最後該公司同意和解,繳交罰款以避免遭到刑事罪起訴。和解協議未對外宣佈。

不過,該公司5名高層主管仍面臨涉及武器相關罪名遭到起訴。另外至少2名前任員工面臨謀殺罪嫌起訴,涉及2009年5月間2名阿富汗人在喀布爾(Kabul)遇害。

時報指出,儘管遭到罰款,季伊公司還是可以競標美國政府合約。(譯者:中央社賴秀如)


代訓台灣狙擊手 美黑水挨罰

轉貼來源:中國時報 2010-08-22【尹德瀚/綜合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332x112010082200120,00.html



黑水牌傭兵▲「黑水」提供台灣警方狙擊訓練,違反美國管制品出口規定。上圖為該公司武裝保全人員,2004年4月在伊拉克中部城市納亞夫協助外國駐軍防禦一座設施。(美聯社)






黑水牌傭兵▲原「黑水全球公司」的美國民間保全業者「Xe服務企業」,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總部。(美聯社)







黑水牌傭兵▲「黑水」曾於2008大選時,提供特勤中心保護總統候選人的專業訓練。圖為2007年國慶大會總統府前廣場維安人員手持著長槍戒備。(本報資料照片/許正宏攝)




原名「黑水全球公司」(Blackwater Worldwide)的美國民間保全業者「Xe服務企業」(Xe Service),已經和美國國務院達成協議,同意繳付罰款四千二百萬美元,作為幾百項違反美國出口管制品規定的懲罰,其中包括為台灣警方提供狙擊手訓練。

據《紐約時報》獨家報導,這家保全業者違規的事項包括:非法出口武器到阿富汗、未經授權提案幫蘇丹南部的叛軍代訓軍隊,以及為台灣警方提供狙擊手訓練。國務院同意把這些違規事項視為行政疏失,讓該公司得以逃避刑事罪名。這項協議尚未正式公布,但業經Xe高層人員證實。

不過,這項協議不能免除之前黑水面臨的法律糾紛,包括黑水總部所在地的北卡羅萊納州已經起訴黑水五名前高層主管,聯邦政府對黑水涉嫌賄賂伊拉克政府官員展開調查,以及黑水兩名保全人員涉嫌殺害阿富汗平民遭起訴。

黑水有如一家傭兵公司,其人員多有軍事背景,創辦人是出身富家的普林斯(Erik Prince),曾於海豹特種部隊服役,退伍後投入民間保全事業。他野心勃勃,曾企圖要使黑水成為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安機制的非正式一環,並向中央情報局提議,由黑水成立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在全球各地為該局執行勤務。

在普林斯的領導下,黑水可說是膽大妄為,曾經將大批武器藏在運送狗食的貨櫃中,走私進入伊拉克,還企圖介入非洲國家蘇丹的內部事務,提議要幫蘇丹南部的叛軍代訓軍隊。

二○○九年初,普林斯改組黑水董事會並將公司改名為Xe服務企業,但他本人仍擔任新公司的董事長,目前傳出他有意出售公司。雖然負面新聞不斷,但Xe服務企業仍然生意興隆,六月份才獲得國務院價值一億二千萬美元的新合約,為國務院在阿富汗各分支辦公室擔任保全。


二○○八總統大選 黑水訓練特勤

轉貼來源:中國時報 2010-08-22【呂昭隆/台北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332x112010082200121,00.html

據了解,二○○八年總統大選前,國安局為順利達成保護總統候選人人身安全任務,曾邀請著名的「黑水」私人保全公司,訓練特勤中心人員。

「黑水」替國安局維安特勤人員訓練的科目相當廣泛,從警戒、駕車到狙擊,以及遇維安狀況如何保護總統候選人撤離現場等。

相關人士指出,「黑水」公司成員,部分是美國祕勤局出身,對於保護國際元首政要的人身安全,有非常豐富的經驗。黑水公司原本默默無名,但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該公司從美國國務院爭取到維護政府官員安工作,實力因而壯大起來。

二○○八總統大選前,國安局特勤中心向美國訂購一項新裝備「電子遮蔽器」,這項裝備可放在車上,當正副總統候選人趕場拜票,車在行動時,附近方圓五百公尺的手機與無線電訊號,都會自動斷訊,其用意是避免候選人的行進路線事前被埋設炸彈,並且利用手機或電子訊號啟動引爆炸彈。據透露,黑水來台「教練」也曾指導我維安人員使用這套裝備。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別了伊拉克 「英雄」般離開難掩沉重代價

轉貼來源:2010年08月20日 14:33:40  環球時報-環球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20/c_12467260.htm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雪報道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8月19日發表文章稱,本周,美軍駐伊拉克最後一支作戰旅開始撤出,持續七年的伊拉克作戰行動宣告終結。對于疲憊不堪的美軍士兵來說,離開是一種解脫,但身後的伊拉克距離他們所設想的還差得很遠。

美軍撤走最後作戰部隊 英雄般離開難掩沉重代價

馬克-別格爾中校和士兵們蜷縮在黑暗的停車場,等待離開巴格達的最後時刻到來。他聲嘶力竭的喊道,“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七年戰爭真正結束的時刻”,努力讓聲音穿透頭頂戰鬥機和無人機的轟鳴。旅長約翰-諾裏斯上校高呼,“你們見證伊拉克自由行動結束!”士兵們則以戰鬥口號回應。

美軍第2步兵師第4斯瑞克旅本周撤離伊拉克,這將是美軍最後離開伊拉克的一支作戰旅,此舉兌現了奧巴馬政府關于在8月底結束美軍作戰行動的承諾。諾裏斯這樣評價自己的士兵,“他們像英雄一樣離開,我希望他們能心中充滿驕傲的回家”。除了這份驕傲,士兵們還為戰爭付出了看不見的代價:麻木的目光、戰友的離去以及與年輕面容不相符的滄桑。

伊拉克戰爭也許永遠不會有公認的結束,美軍指揮官承認,大選以來歷時數月的政治僵局和大量懸而未決的爭端有可能破壞來之不易的成果。但他們同時似乎也在表明,這已不再是美國要面臨失敗的戰爭,諾裏斯表示,“讓歷史去評判我們是否確立了不可逆轉的趨勢”。到本月底,美國駐伊拉克部隊將減為6個旅,是2003年戰爭打響以來的最低值,剩余部隊將改建為“咨詢和協助旅”,主要負責訓練伊拉克軍隊。根據協議,所有美軍要在2011年12月31日前撤出伊拉克。

七年戰爭留下四千陣亡名單 士兵回憶戰鬥初體驗

最後一次離開伊拉克對于那些多次赴伊作戰的美軍士兵來說感情最為復雜,他們戴著紀念陣亡戰友的銀質手鏈,身上刻著代表犧牲和逝去的紋身圖案。伊拉克戰爭期間已有超過4400名美國軍人陣亡。他們中不少人多次被部署到伊拉克,有的多達四次。他們見證了獨裁政權的垮臺和嚴重叛亂活動的興起,他們被投入殘酷教派戰爭的前線,他們幫助保證大選順利舉行。

克萊門斯抱著機槍第一次來伊拉克時才18歲,他回憶說,“我當時怕得要死,記得越過邊境約15分鐘後就開始了交火,那是我第一次被人用槍射擊。”2004年秋天抵達西部城市拉馬迪後,他意識到這場戰爭遠未結束。離開政府的遜尼派人士組成武裝集團開始每天對美軍發起攻擊。26歲的希契科克來自紐約州,他第一次戰鬥體驗發生在2007年巴格達附近的遜尼派武裝分子據點。他表示,“那是一片可怕的地區,我所在的排傷亡6人。我也被炸傷,得到了紫心勳章。”他認為美軍撤走後留下了一個更加安全和擁有龐大且訓練有素軍隊的伊拉克,“我們堅持多花數年時間幫助他們的軍隊控制國家是很重要的,這能使你昂首離開,因為你已經帶來了變化。”

撤軍路上仍小心防范 未來伊拉克尚留待解難題

不過,現實情況是美軍留下的並非一個和平國家。由于指揮官對目前政治不穩定風險的評估,斯瑞克旅採取分批而不是一次性撤離方式,這可以使作戰部隊再多留幾周時間。指揮官用了數周時間研究夜間通過伊南部沙漠地區撤離的風險:路邊有強力炸彈,什葉派武裝最近在伊南部加強了對美軍基地的襲擊。為防不測,美軍方要求隨行記者在最後一批士兵通過科威特邊境前不要公布撤離行動細節。

巴格達長時間的政治危機是人們的主要憂慮,許多伊拉克人擔心武裝分子會利用目前不確定性時期卷土重來。斯瑞克旅副旅長達倫-賴特中校表示,“為了我們在這個國家付出的所有鮮血、汗水和淚水,我希望能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裏看到答案。但我們可能再過三五年也無法知道,付出的努力能否有效。”士兵們同樣不甚樂觀,克萊門斯表示,“我希望事情會好起來,但我認為只要我們離開,一切都會變糟。”

首批撤離的士兵在清晨抵達科威特邊境,穿著破舊軍裝和鞋子的士兵走出裝甲車時滿身汗水。他們將機槍放在車頂,把彈藥包裏的子彈都倒進一個大箱子,有些人互相擊掌,但沒人慶祝。他們當中有人會脫下軍裝,大部分人會回到第2步兵師駐地劉易斯堡,按照美軍最新規定他們至少一年內不會再有派遣任務。希契科克表示,“我希望這裏能成為25年後再來的一個地方,但首先我很高興一切結束了,很高興我們不用再派人來了”。

美伊官員稱 駐伊美軍戰鬥部隊尚未全部撤離完畢

轉貼來源:2010年08月19日 23:32:29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19/c_12464735.htm

新華網巴格達8月19日電(記者徐儼儼 宋聃)據伊拉克國家電視臺19日報道,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莫雷爾當天否認美國媒體有關駐伊美軍戰鬥部隊已全部撤離伊拉克的報道,伊拉克國防部發言人阿斯卡裏也表示美軍戰鬥部隊目前仍還有6000人在伊拉克境內。

伊國家電視臺援引莫雷爾的話說:“實際情況是,這是一次重新編隊,有4000名美軍士兵已經撤離,剩下的戰鬥部隊將按期限在本月底撤離。”

阿斯卡裏則對媒體說:“今天最後一支美軍作戰旅已經撤離伊拉克,目前伊拉克已沒有完整的美軍作戰單位,但還有5.6萬美軍士兵在這裏,剩下的6000名戰鬥部隊士兵將在本月底前完成撤離。”

美國媒體此前報道說,最後一批駐伊美軍戰鬥部隊已跨越伊拉克與科威特邊界,標志著美國完成了在8月31日前從伊拉克撤出戰鬥部隊的計劃。

根據撤軍時間表,美軍戰鬥部隊將在今年8月底全部撤離伊拉克,剩余約5萬名美軍士兵將執行訓練伊軍等任務,並將于2011年底前撤出。

就在美軍撤出的同時,伊拉克安全局勢持續惡化,連環自殺式爆炸襲擊不斷發生。此外,今年3月7日議會選舉後,伊拉克陷入政治僵局,新政府遲遲難以組建,令人對美軍撤出後伊拉克的安全前景感到擔憂。


美在伊拉克私人安保人員將增加逾一倍

轉貼來源:香港新浪網/中國日報網站 2010-08-19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1826301/1.html

美國媒體《紐約時報》8月18日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奧巴馬政府官員的話報道稱,美軍2011年底前完全撤離伊拉克後,奧巴馬政府計劃將美國在伊拉克私人安保人員的人數增加逾一倍至7000人,以保護伊拉克平民免受武裝分子的傷害。

奧巴馬政府官員透露,美國國務院雇佣的私人安保公司將負責訓練伊拉克警員,以及保護伊拉克境內5座美軍營地的安全。他們的日常任務則包括:監測雷達信號以警惕敵方火箭彈襲擊、定位路邊炸彈、操控無人駕駛偵察機以及成立快速反應部隊以幫助遭遇困境的伊拉克平民。

此外,美國還將在伊拉克新建兩所價值約1億美元的哨站,哨站內的美駐伊外交人員將負責緩解伊拉克北部的宗派對立局勢。

根據撤軍時間表,美軍將在8月31日之前結束在伊拉克的戰斗任務,撤出所有戰斗部隊,剩余約5萬官兵將于2011年底前撤出。

目前,最後一批駐伊美軍戰斗部隊已經撤離伊拉克。美軍完成了在8月31日前從伊拉克撤出戰斗部隊的計劃。(來源:中國日報網 諶融)


美刊:美軍作戰部隊撤離並不代表戰鬥結束

轉貼來源:2010年08月20日 21:23:20  環球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20/c_12468500.htm


據伊拉克國家電視臺8月19日報道,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莫雷爾當天否認美國媒體有關駐伊美軍戰鬥部隊已全部撤離伊拉克的報道,伊拉克國防部發言人阿斯卡裏也表示美軍戰鬥部隊目前仍還有6000人在伊拉克境內。這是8月15日拍攝的美軍士兵準備從伊拉克撤離的照片。新華社/路透



美國《新聞周刊》8月19日發表文章稱,在電視畫面和報紙緊密關注美軍第2步兵師第4斯瑞克旅的車隊駛過伊拉克南部沙漠進入科威特邊境時,人們或許會為伊拉克戰爭的結束而歡欣鼓舞,舉行慶祝活動,但事實上,美國軍隊並沒有完全撤出伊拉克,戰鬥遠未結束。

美軍大批士兵和裝備仍留在伊拉克

文章稱,在美軍最後一支作戰部隊撤出伊拉克以後,美軍仍有5萬人會繼續留駐,美軍並沒有將他們的M-16和其它隨身武器隨同斯瑞克旅一同運出伊拉克,這些留在伊拉克的美軍士兵也不會在一夜之間就成為和平人士。文章認為,最後一支作戰部隊撤離伊拉克並不算一個大事件。一名伊拉克高官在回答美國撤軍最後期限的問題時無奈地表示:“這與美國中期選舉有關。”這次撤軍降低駐伊美軍規模更多的是一個政治標準,而不是美國軍方行動發生巨大轉變。最後一個作戰旅的撤出肯定不意味著作戰行動的終結。

文章認為,繼續駐留伊拉克部隊在2011年最後撤軍期限到來前卷入各類作戰行動的機率很高。美軍發言人上周在接受採訪時解釋稱,繼續駐留伊拉克的部隊將主要執行三項任務:反恐、與伊拉克重建團隊合作、訓練伊拉克安全部隊。第一項反恐任務清楚地表明,美國部隊並沒有放下武器。雖然駐伊美軍這些日子裏在伊拉克大城市保持了低調,但駐伊美軍在伊拉克的存在規模仍然很大,美國軍方將在八月份最後期限之後在伊拉克保留多達94個軍事基地。

美國積極武裝伊拉克政府軍

美國軍方在過去數個月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後勤成績:根據美國軍方發布的公告,價值9860萬美元的82萬件裝備(水箱、發電機、障礙物)已被分發給十幾個伊拉克政府部門。伊拉克國防部接收了價值5960萬美元的21萬件裝備,內政部接收了價值2100萬美元的49萬件裝備。目前還不清楚員額已達66萬人的伊拉克安全部隊將能獲得多少件裝備。

伊拉克和美國官員看起來普遍對伊拉克軍隊的實力更有信心,在2006年和2007年的流血事件中,伊拉克警察在一些地方積極處理了教派間的流血衝突。伊拉克警察隊伍建設也取得了一些進展,部分民兵組織已被開除出警察隊伍,新招募人員得到了更好的審查。但他們仍是伊拉克安全部隊中實力最弱的一環。很難說他們的實力能在近期得到很大改善。

美軍走後將有大批保安公司進駐

目前,美國國務院已接管了部分伊拉克警察訓練項目,它將于2011年秋天之前接管全部伊拉克警察訓練項目。為了執行這一任務,美國國務院將借助于安保承包商。這些安保承包商也將加大他們在伊拉克的軍事存在,以保護國務院設施和雇員。事實上,值得人們注意的是本月底的最後期限將是安保承包商向伊增派雇員的開始,而不是作戰任務的終結。考慮到安保承包商在伊拉克過去的表現,這將帶來更多的問題。(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宋華)


保全取代美軍 保護美在伊利益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2010/08/20 01:35 郭傳信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0/19/2bftp.html

(法新社華盛頓19日電) 「紐約時報」(New YorkTimes)今天報導,美國國務院將在伊拉克加倍聘雇民間保全人員至大約7000人,藉以填補美軍撤離伊拉克後留下來的安全空隙。

報導說,在美軍戰鬥部隊撤離伊拉克,以及美國任務從軍事轉型到民間為主的活動後,這些保全人員將負責防護美國留下的5座重要營區。

紐時引述未具名政府官員的話說,民間保全人員將要操作雷達以防敵人攻擊,要搜尋路邊炸彈,也要遙控無人偵察機。

此外,他們也可能組成「快速反應部隊」,救援遇難的平民。

大幅增加保全人員,也顯示了在戰鬥部隊離開伊拉克之後,美國外交人員將可能扮演非比尋常的重要角色。  

美軍最後一支戰鬥旅在今天清晨離開伊拉克,留下的大約5萬6000名美軍,也準備在明年逐步撤離伊拉克。(譯者:中央社郭傳信)


美軍方刊物稱美國作戰旅更名後仍留駐伊拉克

轉貼來源:2010-08-23 環球時報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1829956/1.html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宋華報道 據美國《陸軍時報》8月21日報道披露,在美國日前宣布“最後一支作戰部隊”美軍第2步兵師第4斯瑞克旅撤離伊拉克時,美軍已將以前的多個旅級作戰部隊更換名稱後繼續駐留在伊拉克。

報道稱,在美國陸軍第4斯瑞克旅旅級戰斗隊最後一批車隊于8月19日進入科威特前,美軍第25步兵師第2斯瑞克旅旅級戰斗隊已被部署至伊拉克,它的名字被改成顧問和援助旅,淡化了其作戰屬性。

根據美國陸軍最新公布的截止到8月17日的全球兵力部署圖,美軍在伊拉克部署了49000人,而在阿富汗部署了6萬人,在科威特部署了9700人。美國陸軍發言人克瑞格□拉特克利夫稱,美軍在伊拉克駐扎有7個顧問和援助旅、2個國民警衛隊步兵旅,以執行安保任務。

2009年5月制訂的美國陸軍安全部隊援助作戰手冊稱,美國陸軍選擇旅級戰斗隊作為組建顧問和協助旅的基礎,部分原因是它們可以保留執行攻勢和守勢作戰行動的基本實力,顧問和協助旅就可以在必要時將其作戰中心從安全部隊協助轉換為作戰行動上來。

美國陸軍有三個不同的標准旅級戰斗隊:步兵、斯瑞克、重型。為了准備在伊拉克的任務,重型、步兵和斯瑞克旅都接受了特別的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城市管理、民事事務訓練、邊境巡邏。拉特克利夫稱,就裝備而言,顧問和協助旅要麼自帶裝備,要麼使用同一類型旅撤退後留下的裝備。

美軍首支顧問和協助旅是第1裝甲師第4旅級戰斗隊,它于今年春天被部署至伊拉克,以驗証顧問和協助旅的概念。目前駐伊拉克的7只顧問和協助旅中,有4只來自駐美國喬治亞州史得華堡的第3步兵師。第1裝甲師第1重型旅、第4步兵師第3旅級戰斗隊也被改成顧問和協助旅。第25步兵師第2斯瑞克旅旅級戰斗隊的原駐地是美國夏威夷斯科菲爾德兵營。

另外,美軍發言人丹□奧伯伊爾稱,仍有兩個航空作戰旅留駐伊拉克。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美軍最後一批作戰部隊撤離伊拉克

轉貼來源:BBC中文網    2010年 8月 19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3:02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8/100819_us_iraq.shtml

美軍發言人說,美軍第四作戰旅、第二步兵團已在星期四(8月19日)凌晨通過陸路跨界進入科威特。

在這批美軍作戰部隊撤離伊拉克之際,美軍作戰部隊在8月31日前撤離伊拉克的期限就要到來。

但美國五角大樓並未證實此舉意味著美軍作戰部隊提前結束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

最後一批作戰部隊

從伊拉克撤離的4000名第四作戰旅官兵,絕大多數都是乘坐裝甲車撤離。

從伊拉克撤軍的這條沙漠路線可能給撤軍士兵構成潛在危險,因此有關撤軍已仔細策劃了數周時間。

美聯社說,其中一些官兵負責撤軍的後勤工作保障工作,他們將在稍後乘飛機離開。

BBC駐華盛頓記者奧布萊恩說,美軍第四作戰旅在扎駐七年半之後離開伊拉克,是撤軍的重要一步。

但五角大樓強調,結束「伊拉克自由」軍事行動,即美軍撤離伊拉克的正式日期仍然是本月底。

大約有5.6萬美軍官兵仍將在作戰部隊撤離後留在伊拉克,直到2011年底,幫助伊拉克部隊維持秩序並保護美國在伊拉克的利益。

這些美軍士兵將配備武器,但他們只會在自衛或伊拉克政府的要求下使用這些武器。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克勞利說,美軍在伊拉克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但今後將集中在文職方面。

他說,美軍要結束在伊拉克的戰爭,但美國並非要結束在伊拉克的工作。

克勞利說,美國在伊拉克有一萬億美元的投資需要保護,美軍在伊拉克衝突中有4415名官兵獻出生命,美國希望他們的付出得到相當的回報。


烽火7年半 美最後戰鬥部隊撤離伊

轉貼來源:2010-08-19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56967

為了達成歐巴馬總統去年宣示的撤軍目標,美軍駐在伊拉克的最後一批戰鬥部隊、在18號撤離到科威特、準備回國。這象徵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進入了新的階段。

美軍第二步兵師第四史崔克戰鬥旅的車隊,18號越過伊拉克邊境抵達科威特後,難掩興奮情緒高聲歡呼,爬出裝甲車,拉開國旗大合照,因為他們是美軍在伊拉克,最後一支的戰鬥部隊,在撤出伊拉克之後,他們也將踏上歸途。

2003年3月,美軍空襲巴格達,伊拉克戰爭正式開打,推翻了海珊政權。經過7年又5個月後,最後一批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象徵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從此進入新的階段。之後美軍將扮演顧問角色,依舊會有約5萬6000名士兵在伊拉克留守一年,並從9月份開始,任務將由戰鬥轉為協訓伊拉克軍警,行動名稱,也從原本的「伊拉克自由行動」更改為「新黎明行動」。

但美國國防部官員也強調,美軍在伊拉克的戰鬥任務,將會持續到這個月的31號。在伊拉克戰事最激烈的時期,美軍最多有15萬人駐紮伊國。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11月宣佈,美國將逐步從伊拉克撤軍,到2011年年底之前,所有美軍將全部撤出伊拉克。根據美國國防部18號的數字,伊拉克戰爭爆發至今,已經有4419名美軍戰死沙場。


美作戰部隊 撤離伊拉克

轉貼來源:世界新聞網 編譯張大順中心綜合18日電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us/9200270/article-%E7%BE%8E%E4%BD%9C%E6%88%B0%E9%83%A8%E9%9A%8A-%E6%92%A4%E9%9B%A2%E4%BC%8A%E6%8B%89%E5%85%8B?instance=us_bull





美國駐伊拉克的最後一支戰鬥部隊18日撤出伊拉克,轉往科威科。裝甲運兵車隊跨過邊界,進入科威特後,美軍士兵互相擁抱慶賀。(美聯社)











美國駐伊拉克的最後一支戰鬥部隊18日撤出伊拉克,轉往科威特。圖為裝甲運兵車隊跨過邊界,進入科威特。(美聯社)







在美國領導聯軍部隊入侵伊拉克,並推翻前獨裁者胡森政權之後逾七年,美軍駐紮在伊拉克的最後一支作戰部隊已在18日撤離伊拉克。象徵美軍在歐巴馬總統指示的期限前,完全終止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並把兵力大幅減至5萬6000人。

在18日最後撤離伊拉克的部隊是隸屬陸軍第二步兵師的Stryker第四旅,該部隊的車隊連夜駛往科威特,所有官兵在通過伊拉克的邊界後,振奮不已,並合照留念。

美軍是在伊拉克開戰後七年又五個月,撤離最後一支作戰部隊,結束美軍代號為「伊拉克自由作戰」(Operation Iraqi Freedom)的任務。

歐巴馬2009年1月上任時,美軍在伊拉克的兵力為14萬人,目前美軍已按計畫在8月31日以前,把兵力降至5萬人,留下的部隊僅執行訓練伊拉克軍隊與伊拉克警察的任務。

歐巴馬在競選時即承諾,上任後將會負責地結束伊拉克戰爭。依據國防部公布的資料,自入侵伊拉克以來,美軍已有4419名官兵陣亡。而這場戰爭歷時的期程,已超越美國內戰,以及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的時間。

另外,國務院官員透露,由於伊拉克仍為凱達恐怖組織和伊朗支持的叛亂分子的基地,歐巴馬政府已規畫在2011年底美軍全數撤離後,將由國務院接手安全工作。

官員指出,在2011年10月以前,國務院將負責訓練伊拉克警察,這項任務大部分將委由包商執行。國務院也將加倍在伊拉克的保全人員達到約7000人,以保護平民。


美國‧軍事行動畫句點‧美撤走駐伊戰鬥部隊

轉貼來源:星洲日報/國際‧2010.08.19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72446?tid=2

(美國‧華盛頓)美國最後一批駐伊拉克戰鬥部隊已從伊拉克撤出,並已進入科威特邊界,這意味著,美軍在伊拉克持續了7年半的軍事戰鬥行動,正式結束。

現時仍然留在伊拉克的餘下美軍部隊,都不是負責戰鬥任務。美國計劃最遲在8月31日,把駐伊美軍人數減少至5萬人。

全國廣播電視(NBC)的畫面顯示,美軍戰鬥部隊第二步兵師第4史崔克戰鬥旅與隨軍記者,在當地時間凌晨時分(大馬時間週四,8月19日清晨)首先跨越邊界,進入科威特,其餘人員在接下來的數小時陸續進入科威特。

隨著這批戰鬥部隊撤離,標誌美軍在伊行動進入全新階段,2003年美軍大舉揮入伊拉克、推翻前總統沙旦胡先的“伊拉克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i Freedom),終於在7年半之後劃上句號。

NBC電視台指,行動至今有4415名美軍喪生、3.2萬人受傷。

從今年9月1日起,美軍在伊拉克的任務代號,將從“伊拉克自由行動”更改為“新黎明行動”(Operation New Dawn)。

年底前撤走所有美軍

美軍發言人蘭扎少校表示,目前伊拉克境內還有接近5萬6000名美軍,但8月底後,只會有5萬名美軍留在當地。美軍駐伊戰鬥部隊撤離的最後期限是8月31日。

美國預定在今年底之前,撤出所有派駐伊拉克的美軍。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克勞利也在MSNBC電視上形容美軍結束在伊拉克的戰鬥行動是“歷史性時刻”,但他矢言,美國對伊拉克的長期承諾並不會改變。

白宮網站貼出了一封志期8月18日的信函,奧巴馬在信中對美軍結束在伊拉克戰鬥行動表示歡迎,但沒有提及最後一批伊拉克戰鬥部隊將在何時撤離。

奧巴馬一直堅稱,撤軍行動按計劃進行,不會改變。


開戰7年多 美軍戰鬥部隊全撤離伊拉克

轉貼來源: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0.08.20 04:27 pm



美國18日撤離駐伊拉克的最後一支戰鬥旅,最後一批駐伊拉克美軍戰鬥部隊士兵,越過邊界奔向科威特。(美聯社)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攻打伊拉克逾7年後,美軍最後一支戰鬥旅18日撤離伊國,實踐總統歐巴馬於8月31日前將駐軍減至5萬人的承諾。不過,歐巴馬能否履行另一項更大的承諾,讓剩下的美軍於2011年底全數撤離,依然是個大問號。

陸軍第二步兵師第四旅的一長列裝甲車,18日連夜跨越邊界駛進科威特,為美軍的一段歷史畫上句點。所有官兵於通過邊界的剎那,百感交集,合照留念。

隨著第四旅撤離,美軍也在伊戰開戰7年又5個月後,結束代號「伊拉克自由」的任務,開啟代號「新黎明」的作業。美軍於伊戰陣亡4419人,花費超過1兆美元,超過越戰和韓戰的費用,伊拉克平民喪生人數達10萬6071人。伊戰的長度,已超越美國內戰及美國在一戰與二戰的參戰時間。

歐巴馬表示,由於駐伊軍隊和文職人員的卓越貢獻,「我們的戰鬥任務將在本月底結束,我們將完成實質的撤軍行動。」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克勞里也形容這一天是「歷史性時刻」。

歐巴馬2009年1月上任時,駐伊美軍有14萬人。最後戰鬥部隊第四旅撤走後,目前駐伊美軍仍有5萬6000人,本月底前還會再撤6000人,剩下的5萬人只負責訓練伊國軍警,不再從事戰鬥任務。

歐巴馬競選總統時說,上任後會終止伊戰,且誓言2012年1月1日前,不在伊國留下一兵一卒。不過分析家對歐巴馬的說法並不樂觀,伊國政局仍不穩,伊拉克政府聲稱上月是2008年來戰爭傷亡最多的一個月,這幾天也持續發生攻擊事件。

但歐巴馬別無選擇,伊戰使美國經濟、軍事長期受牽制,軍費開支是財政惡化的主因之一,當年美國捏造伊拉克前總統海珊發展生化武器、和恐怖分子合作等罪狀,未經聯合國授權就開戰,再加上駐伊美軍虐囚、濫殺無辜等醜聞,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讓歐巴馬決心終結伊戰。

【2010/08/20 聯合報】@ http://udn.com/

駐伊美軍鳴金收兵

轉貼來源:2010年 08月 20日 00:00  中國窗
http://www.cnwnc.com/content/2010-08/20/content_2579651.htm

最後一批戰鬥部隊撤離 駐伊美軍鳴金收兵

【商報綜合報道】在發動伊拉克戰爭長達7年半之後,駐伊美軍終於開始「鳴金收兵」。當地時間18日晚上,最後一批美軍戰鬥部隊開始撤離伊拉克,跨越邊界進入科威特。美國電視傳媒亦播放了美軍跨越伊拉克與科威特邊界這一有特殊含義的畫面,因這也意味著美軍在伊拉克長達7年半的戰鬥任務正式畫上句號。

美軍第二步兵師第四斯特賴克旅發言人表示,該旅最後4000名成員搭乘裝甲車已經跨越伊拉克與科威特的邊境線,剩餘數百名成員將殿後完成行政和後勤工作後,週四晚亦將會飛離巴格達。阿拉伯半島電視台和美國其他主流媒體包括美國全國廣播公司、CNN以及其他平面媒體均報道了這一消息。

5.6萬美軍留守維持治安

2003年3月20日,美國前總統布殊發起「伊拉克自由行動」,正式打響了伊拉克戰爭。美國第三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

本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亞特蘭大對一批退伍老兵發表講話時表示,將信守競選時的承諾,在8月31日之前結束在伊拉克的戰鬥任務,撤出所有戰鬥部隊。據知,在最後一批戰鬥部隊撤離後,還有5.6萬名美軍將繼續留守伊拉克。但從9月1日開始,美軍在伊拉克的任務代號,將從「伊拉克自由行動」更改為「新黎明行動」,其主要任務將由戰鬥轉為協助和訓練伊拉克警隊和武裝部隊維持治安。

對伊戰略由「武」轉「文」

奧巴馬表示,從去年1月上任以來,到8月31日全部撤出戰鬥部隊為止,美軍共從伊拉克撤出了超過9萬名士兵。剩下的大約5.6萬人也將在2011年底前撤出。

美軍戰鬥部隊撤離後,美國的伊拉克戰略將由「武」轉「文」,其對伊任務將由戰鬥任務轉為外交任務。奧巴馬說:「毫無疑問,我們在伊拉克的任務正在發生改變,由軍隊領導的戰鬥任務,轉變為我們外交官領導的外交任務」。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克勞利則形容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但他強調,美國對伊拉克的長期承擔,不會動搖。

美軍至今近4萬死傷

據五角大樓公佈的數字,迄今共有4419名美軍士兵死於伊拉克戰爭,傷者達到3萬多人。而龐大的軍費開支也給美國經濟造成沉重負擔。截至2010年8月19日,美國用於伊戰的開支已達7423億美元,超過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的費用。

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正在為整個美國社會帶來政治傷痕,同時官兵則正在遭受同時打兩場戰爭的巨大壓力,國內反戰情緒漸濃。相對於伊拉克,已經用兵9年的阿富汗戰爭已成為美國歷史上最長的戰爭,而且至今仍然焦頭爛額。有美國媒體分析指,奧巴馬終結伊戰,意在沖淡對阿富汗戰情的焦慮感,轉移民眾不滿情緒。

美在伊私人保鑣將增1倍

另據《紐約時報》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奧巴馬政府官員的話稱,美軍2011年底前完全撤離伊拉克後,奧巴馬政府計劃將美國在伊拉克私人安保人員的人數增加逾1倍至7000人,以保護伊拉克平民免受武裝分子的傷害。

該政府官員透露,美國國務院戶用的私人安保公司將負責訓練伊拉克警員,以及保護伊拉克境內5座美軍營地的安全。他們的日常任務則包括:監測雷達信號以警惕敵方火箭彈襲擊、定位路邊炸彈、操控無人駕駛偵察機以及成立快速反應部隊以幫助遭遇困境的伊拉克平民。

此外,美國還將在伊拉克新建兩所價值約1億美元的哨站,哨站內的美駐伊外交人員將負責緩解伊拉克北部的宗派對立局勢。


美軍作戰部隊向伊拉克說再見

轉貼來源:2010年08月20日 09:00:01  新華國際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20/c_12465677.htm






19日淩晨,2名美軍士兵向正在跨越伊拉克與科威特邊境線撤離的美軍部隊揮手。新華社





綜合新華社電 7年零5個月作戰;4000多名軍人喪生;大約10萬伊拉克人死亡。最後一批美軍作戰部隊19日淩晨跨過邊界,離開伊拉克,進入科威特。大約5萬美軍將繼續駐留伊拉克,主要任務是訓練當地部隊。他們定于明年年底之前撤出。

歡呼合影慶祝撤出

美軍第二步兵師第4斯特賴克旅最後一批車隊19日淩晨抵達伊科邊界。

“兩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跳下裝甲車,互相比賽著跑進科威特,”美聯社隨軍記者在報道中描述當時場面。

越過邊界,美軍士兵發出歡呼聲,合影留念,退出武器內的子彈,準備返回華盛頓州劉易斯堡基地。盧克。迪爾上士松了一口氣,因為他完成了任務,將手下所有戰士平安撤出。“我知道,對于那些在伊拉克戰死的弟兄們來說,今天也許是一個大日子,因為我們終于從伊拉克出來了。”

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開始至今,共有4419名美軍人員在伊拉克死亡。

夜間撤退防伏擊

第4斯特賴克旅地面撤離行動14日午夜時分開始。部隊從位于巴格達的駐地分批出發,奔赴500多公裏外的伊科邊界。

撤軍行動都是夜間進行,原因是遵照伊拉克與美國簽訂的安全條約及擔心遭伏擊。美國軍方要求媒體記者隨軍,直到最後一批部隊撤出,不得報道撤軍細節。撤軍開始前,指揮官花費數周研究行軍路上可能出現的危險。

這個旅離開伊拉克後,美軍眼下在伊拉克還有5.6萬人。這些官兵將主要負責向伊拉克部隊提供支持與訓練、配合伊方實施反恐任務以及為美方人員及目標提供安保等。

美國總統奧巴馬18日承諾,8月31日以後,美軍在伊戰鬥行動結束,駐伊美軍人數將減少至5萬人,所有部隊明年年底前撤出。

遺留問題

雇保安保護在伊美國人

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他將兌現諾言,實現美軍完全撤軍。但伊拉克眼下暴力襲擊仍然頻繁,政治派別對立嚴重,教派和民族矛盾尖銳。有媒體認為,奧巴馬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1 培訓伊拉克軍隊

2011年後,伊拉克仍需要美軍幫助實現軍隊現代化,需要在美軍指導下學習如何使用M-1坦克、F- 16戰鬥機和其他購自美國的武器裝備。

對策:奧巴馬政府打算在美國駐伊拉克使館設立一個“安全合作辦公室”,為伊軍訓練提供幫助和協調武器採購,人員在數十人至數百人間。

2 保護美國人

大約2400名美國在伊拉克外交機構內工作的人員需要保護。

對策:國務院打算雇傭6000名至7000名保安公司人員,保護在伊美國人。這些安保人員將負責使用雷達對來襲炮彈作出預警,搜索路邊炸彈,操縱無人駕駛飛機,甚至組成“快速反應部隊”應付突發情況。

3 防止民族衝突

現任駐伊美軍司令雷。奧迪爾諾曾將這種民族矛盾比作影響伊拉克穩定的最大威脅。

對策:美國計劃在北部基爾庫克和摩蘇爾新建兩個使館辦事處,調解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南部巴士拉和北部埃爾比勒也將設領事館。惠曉霜(新華社專稿)


美依計劃結束伊拉克戰鬥任務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Reuters路透社 2010/08/19 22:2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9/16/2bfm4.html

(路透巴格達19日電)當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在歷經7年半之後宣告正式結束的同時,美軍也在穩定進行它的撤軍目標,在本月底前將派駐伊拉克兵力減少到5萬人。

最後一支剛撤出的美軍戰鬥旅,在本月7日已正式將任務移交給伊拉克部隊,但實際上一年來,美軍已陸續不斷的經由運輸機和陸路離開這個國家。

本週稍早已撤退到科威特的美軍第116步兵團第一營上士胡什(Christopher Hush)說:「我個人經驗覺得應該撤出,我們已付出龐大代價。」

美國媒體昨天報導,最後一批美軍戰鬥部隊已撤出伊拉克,但美國官員澄清仍有5萬6000名美軍留在伊拉克,所以距離美國總統歐巴馬承諾的9月1日,美軍將剩下5萬名非戰鬥部隊的日期,仍有一段時間。

事實上,美軍在伊拉克的任務並沒有多大改變,早在一年多前開始,即去年6月30日,大多數美軍單位撤出伊拉克城市中心後,就將任務目標轉移到訓練和支援伊拉克軍警部隊。

撤離伊拉克的美國戰鬥器材和兵力,大部分都轉派到阿富汗,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聯軍,對抗塔利班叛亂集團。

美國結束在伊拉克的戰鬥任務,是伊拉克戰爭的一個里程碑。2003年美軍進入伊拉克並推翻前總統海珊政權。海珊長期統治伊拉克時期,曾與伊朗爆發8年戰爭、入侵科威特,並面臨經濟崩潰和外交孤立。

美軍進入伊拉克至今,陣亡超過4400人。伊拉克平民喪生人數也多達10萬6071人,但他們都死於伊拉克佔人口多數的什葉派和人口少數的遜尼派之間的衝突。在海珊時代,遜尼派穆斯林掌管政權。

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向選民承諾,他要在今年的8月31日中止在伊拉克的戰鬥任務,並依據小布希簽署的一項雙邊安全協議,在2011年底之前撤出在伊拉克的所有美軍。

面對厭戰的美國大眾,歐巴馬曾表示,當2012年1月1日來到時,不會有任何一名美軍人員還留在伊拉克,儘管屆時伊拉克仍不可能有能力支撐自己的空軍,也不可能做好保護自己領土完整的準備。中央社(翻譯)


伊拉克戰事結束 美戰鬥旅撤離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2010/08/20 02:35 郭傳信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0/19/2bfu5.html
(法新社巴格達19日電) 美軍發言人表示,在美國領導的聯軍進攻伊拉克並推翻前總統海珊政權近7年半之後,美軍最後1個戰鬥旅撤出了伊拉克,在今天黎明越界開入科威特。

在美國依計畫宣布本月底將結束伊拉克戰鬥任務之前,美軍第二步兵師第四史崔克(Stryker)裝甲旅於今天早上6時(格林威治時間3時)前後,越過邊界開入了鄰國科威特。

在這次撤軍的兩天前,巴格達一座新兵徵募中心遭自殺式炸彈攻擊,造成59人喪生,是今年以來伊拉克境內傷亡最嚴重的1次攻擊,引發外界對伊拉克部隊無力自行維護安全的憂慮。

美軍布倫中校(Eric Bloom)向法新社證實,第四史崔克裝甲旅已撤至科威特,並表示該旅將在科威特停留數天,整頓裝備後飛返美國。

「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報導,第四旅官兵1800人和360輛軍車花了3天時間,由巴格達南下,穿越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地盤以進入科威特。

布倫說,第四旅撤離後,仍有5萬6000名美軍留駐伊拉克,但至9月1日將減少為5萬人,尚不及2007年「大舉增兵」時期最大兵力的1/3 。

屆時美軍在伊拉克的任務代號,將由2003年攻入以來的「伊拉克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i Freedom)更改為「新拂曉行動」(Operation New Dawn)。

美軍發言人藍扎少將(Stephen Lanza)在美國微軟國家廣播公司電視台的訪談節目中說:「在9月1日前,我們會以負責任的方式持續撤軍,以完成撤軍行動。這是一種任務轉型,由作戰轉為維持穩定。」

在同一實況轉播節目中,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克勞里(Philip Crowley)形容在伊拉克的戰鬥任務結束,是「歷史性時刻」,但他也矢言,美國的長期承諾不會動搖。

他說:「我們最不希望,未來還須要將軍隊再次開入伊拉克,因此我們正為二度參與伊拉克事務的戰鬥階段劃上句點。」

克勞里說:「我們並非中止參與伊拉克事務,我們還有重要任務須執行,這只是一種轉型,我們對伊拉克有長期的承諾。」

他表示,這場衝突代價很高,在伊拉克耗費了1兆美元,並犧牲了4400人的性命。

他說:「我們在伊拉克投資很多,必須儘力維護這些投資,將伊拉克和鄰近國家維繫在一起,創造一個更和平的局面,以符合他們和我們的利益。」

在白宮網站張貼的8月18日信函中,美國總統歐巴馬也讚揚伊拉克戰鬥任務的結束,但他沒有提到最後一個戰鬥旅撤離之事。

信中說:「上任後不久,我就提出一項計劃,即以負責任的方式結束伊拉克戰爭。」

「今天,由於我們駐伊軍隊和文職人員的卓越貢獻,我很高興地向大家報告,我們的戰鬥任務將在本月底結束,我們將完成實質的撤軍行動。」

據1項美伊雙邊安全協議,所有美軍都將在明年底撤離伊拉克。歐巴馬也堅持正在進行的撤軍行動都依計劃進行,不容改變。

但伊拉克高層政治人物和軍人都警告,有鑑於目前的安全情勢和政治不確定狀況,美軍提前撤出將帶來危險。伊拉克政府統計,今年7月是2008年以來戰爭傷亡最多的一個月,但美國否認這項統計數字。(譯者:中央社郭傳信)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Batwa人無身分 成蒲隆地邊緣人

轉貼來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在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蒲隆地,有一個身分一直沒有被蒲隆地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因為他們一生出來都無法獲得身份證明,因此長久以來,他們的小孩無法正式受教育,無法在醫院就醫,成為最弱勢的一群,為什會這樣,我們一起來瞭解。

Joseph是蒲隆地的Batwa原住民族人,他說Batwa族在這裡是少數民族,所以備受欺負。以前他們族人也曾經擁有土地,但是後來都被搶走了,沒有土地,沒有辦法自給自足,他們不但不能安安穩穩的住下來,更是一窮二白。

Batwa族只占蒲隆地全部人口的1%,他們族人出生後,都沒有被登記身分,所以沒有法律地位。因為他們不是公民,所以沒有辦法享受一般公民應有的福利,他們無法在醫院就醫,小孩也沒辦法到學校安心的上學。

因為沒有土地可以耕種,Joseph為了養3個小孩,只好做磚塊維生,但是這樣一天只能賺45分美金,連讓一家子吃飽飯都有問題。所幸現在Batwa族終於在國會首度有了一名代表,她也成了Batwa女英雄。

目前聯合國已經介入協助Batwa族人,取得他們應有的權利。Joseph說,也許要花一段時間才能改變Batwa族人目前的生活況況,不過他相信盡快獲得土地和教育的機會,是讓他們族人獲得更好生活的重要條件,這也是他們現在努力的目標。


盧安達特瓦族矮人 逐漸消失的稀有族群

轉貼來源:奇摩新聞/法新社 2010/04/07 20:50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07/19/23gz9.html





(法新社盧安達布威薩7日電) 被視為盧安達原始住民的特瓦族矮人(Twa),近年人口迅速減少。他們居住在環境惡劣的邊緣地區,飽受歧視,遭到整體社會排斥。





在盧安達中部布威薩(Bwiza)小村,一座極其陡峭的山坡兩側,特瓦族矮人的小社區在這裡艱難度日。山坡上簡陋的生活環境,映照出盧安達發生大屠殺後,特瓦族矮人面臨的問題。

特瓦族矮人失去世代祖先居住的土地後,流落至此尋找土地維生。

特瓦族矮人酗酒問題嚴重,兒童死亡率高得驚人,幾乎沒有任何醫療資源。

族人蓋辛季格瓦(Jowas Gasinzigwa)拄著一根木棍充當柺杖,對記者說:「很多孩子死去。我以前有9個孩子,現在只剩3個。」

這裡住了46戶,整個村子卻只有50個孩子,其中有15個孩子上學。盧安達多數女性生育5到6個孩子,這裡的孩童卻少得可憐。

38歲的尤威瑪納(Celestin Uwimana)說:「我現在有3個孩子,以前有6個。好幾個染上瘧疾死的,因為生病的時候沒錢去醫院,有些是感染了腦膜炎。」

離這裡最近的健康中心,步行要花上兩小時才到得了。特瓦族矮人住在樹葉搭成的簡陋房舍裡,因為屋頂會漏雨、濕氣又重,許多居民都深受呼吸道疾病所苦。

在這裡推動發展計畫、協助特瓦族社區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人卡林巴(Zephirin Kalimba)指出,盧安達全國人口約1000萬,特瓦族只有3萬3000至3萬5000人。

儘管盧安達總人口持續增加,特瓦族的人口卻不斷減少,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原本居住的林地遷出,被迫結束傳統的狩獵採集生活方式。

特瓦族曾有自己的土地,但盧安達現今有4成以上的特瓦族家庭沒有土地。他們被趕出幾世代居住的森林,已改成自然公園。失去祖先的土地後,特瓦族人時斷時續的務農維生。

布威薩村的男人們,大多只會做在樹蔭下抱怨日子不好過。婦女則在不遠處的田地裡鋤著地,嬰兒綁在背上,在烈日下辛勤工作。

卡林巴說,盧安達殘障人士和婦女所享有的社會福利,在這裡也應該同步施行。但卡林巴表示,特瓦族矮人完全被政府排除在扶助貧困的計畫之外。(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那雙看不見的手



雖然沒有堅定的宗教信仰
但我始終相信
那個至高無上無私的愛的存在
以各種名和形
無處不在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半月交響曲 Half Moon






片名: 半月交響曲
原文: Nîwe Mang/Nîvê Heyvê (Half Moon)
導演: Bahman Ghobadi
編劇: Bahman Ghobadi
演員: Golshifteh Farahani、Ismail Ghaffari、
           Allah-Morad Rashtian、Hedye Tehrani
出品: 2007年 伊朗、奧地利、法國、伊拉克

 
 

 
Bahman Ghobadi延續『醉馬時刻』、『烏龜也會飛』的庫德族議題的電影。莫札特逝世250周年與『安魂曲』的啟發,在這部電影中他嶄新的敘事風格自由解放、煥發綺想。

大哲學家齊克果:「我不怕死亡,因為我生時它不在,它來時我已死,任何得失都比不過死亡。」

Mamo,垂暮之年的伊朗庫德族民族音樂家帶著10個兒子踏上伊拉克庫德斯坦之旅,準備參加一場眾所矚目的音樂會,慶祝伊拉克海珊政權的崩潰。

這位備受尊崇的音樂家,一路編織他對傳統庫德族音樂的記憶,任何被刻意壓抑的美好音樂都不該缺席這場音樂盛典,包括在傳統工坊製作的民族樂器、女歌手Hesho的天籟美聲。

女性歌唱家被禁止公開演唱。Mamo的女兒為這唱音樂會苦練七年,但Mamo選擇將她留下,因為山上失學的孩子更需要她來教導傳承庫德族的傳統。Hesho與1,334位女音樂家被放逐聚居在一個虛構的村落,她們以震撼人心的傳統擊鼓與和聲來迎接Mamo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那是令Mamo永難忘懷的樂音,縱使Hesho因抽煙而啞嗓,身無證件,Mamo都堅決要帶她上路冒險一試。
海珊政權的垮台並未帶來順遂,一路上關卡路障、伊朗軍警索賄刁難,國界另一邊的美軍則對所有試圖越過邊界的人一律開炮射擊。跨越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難如登天,Mamo面對一關又一關的考驗和抉擇。

終於,軍警搜查出Hesho藏身之處,砸毀樂器而去。伊拉克庫德斯坦之旅還能繼續嗎?

唯一的路徑是繞道亞塞拜然、土耳其到達伊拉克,這個地理位置正是舊庫德斯坦的所在,而今他們卻需跨越重重國界。在土耳其邊境小鎮蘇勞,距離伊拉克庫德斯坦咫尺之遙,迎接Mamo的是另一位音樂家老友的意外死亡。

Mamo的堅強心志在重重殘酷的考驗下瀕臨崩潰。在此時刻出現的神秘女子Half Moon的真正身份為何?是老友喪禮上的動人女聲?還是拖著棺木的死神?

冰天雪地下長途跋涉翻越高山的折磨旅程,終於擊潰年高的Mamo,就在他終於抵達伊拉克庫德斯坦的時刻。他用最後一絲氣力爬入用以掩藏樂譜的棺木,雙手懷抱他的寶貝樂譜,迎接死亡-微笑以對。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家園路遙 重建日遠

轉貼來源: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80800144,00.html

2010-08-08 中國時報 【林淑雅】
八八風災屆滿周年,災區各原住民族群的憤怒與挫折也來到臨界點,面對毀滅性的重建政策,原住民族如何能沈默?對照總統與行政官員近日針對「救災與重建速度快慢」、「有無迫遷有無分化」、「是否尊重原住民意願」一陣口舌,顯見政府至今還無法體認人民所苦,這才是原住民族家園重建的最大災難。

首先,安全勘查、安置方式、重建規劃沒有原住民充分參與,構成違法侵權。《重建條例》明文應尊重部落文化與生活,並應遵守《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基本法則規定,原住民族對其生活、組織、經濟、土地管理皆享有集體權利;國家不得強行遷移原住民;任何開發、利用、保育措施或劃設資源治理區域,都必須在地原住民族同意,且進行共管。然而,目前各層級重建委員會,在涉及特定部落的各項決策過程中(安全勘查、安置方式、重建規劃等),原住民要不被排除、要不就是點綴式的參與,已經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與《重建條例》。至於《重建條例》裡出現的強制遷居(緊急撤離已有其他法令規範)、強制徵收,則明顯牴觸前述規定且無存在的正當性。

其次,重建資訊零散、變動、錯誤、不足,加上時間有限,造成部落分化。八八災後政府立即宣示以遷村、永久屋為重建原則,慈善團體也透過意向書要求災民放棄部落居所。重建初期將劃定特定區、永久屋、遷居、限制居住綁成一串。驚甫未定且對未來高度不確定的族人,如何對唯一的選項說不?而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遊說族人,導致部落內資訊混亂,造成分化。例如:是否三年後特定區失效,即可回家;特定區對限制居住、降限使用、道路維護、部落發展的影響為何,會否拆除屋舍。也有官員告知族人,特定區內不可居住,但只要不被發現就沒事…。目前政策修正為特定區與永久屋脫鉤,卻讓一切更形複雜,而部落了解多少?

再者,政府想要的績效火速,原住民需要的重建卻牛步。八八災後,原住民族群的重建與復育訴求,一直得不到回應,包括:政府應立即啟動中繼或過渡時期安置計畫,讓族人有時間思考未來重建方向;為了家園重建、離災不離村,政府應納入部落生態智慧以判斷是否原地重建或遷至傳統領域範圍內他處;為了復原部落土地與山川,政府應檢討攔砂壩、(假)造林、公共工程、大規模經濟作物植區與觀光開發計畫。反倒是在「執行率」、「數字」上政府動作火速,例如永久屋完工數與入住人數、修路振興觀光拚經濟、發包從事災前已被詬病的工程等。政府以安全、復育為名,實則對部落持續傷害、對國土持續破壞。

最後,重建政策違背聯合國準則。聯合國對於災害可能造成的流離失所,建立的處理準則核心為:國家有義務確保任何人─特別是原住民族,「不被強迫」遷移,「遷移」只能是最後手段、必須有該原住民族的完整「決策參與」,並且,「遷移期間」不得超過必要程度!可見,「永久屋異地重建」政策,在第一步就走錯了。聯合國準則也強調,不得已離開家園的災民,享有安全且尊嚴地自願返回家園的權利,這項權利不能被任意加上時間限制!亦即無論重建需要三年、五年、二十年,原住民都有回家的權利。聯合國準則更進一步明文,災民有權利要求返回、歸還、復原原鄉的住屋、土地、財產,且不問災民實際上是否返回家園皆如此,以此檢視八八重建政策,政府還能誇口什麼?

家園重建,不是房屋重建。人道關懷,不應侵害人權。這是國際社會累積數十年經驗,對國家和慈善團體的基本要求。做不到這點,那麼尊重原住民族、尊重多元文化,不過是喃喃自語,而哀哀無告的人民總會走自己的路。

(作者為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夜宿凱道後/原民燒狼煙 將提國際訴訟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李明賢、何醒邦/台北報導】 2010.08.08 03:43 am
數百位受災原住民在夜宿凱道後,昨天上午在凱道焚燒狼煙後結束抗爭,由於此次抗爭並未獲官方任何承諾,原民表示將提起國際訴訟。

在凱道抗爭的原住民昨天手牽手圍起大圓圈,以瓦斯槍焚燒枯葉,升起濃濃狼煙。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牧師說,燒狼煙有串連及結盟意味,他們反對政府以強迫遷村取代原鄉重建,要一個有山、有河、有森林的「家」,而非像宿舍的國際示範村。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前夜曾現身凱道,但只待了十分鐘即快閃;在回應記者提問時並說,「已經聽災民抱怨了一整年」;這樣的說法也引發災民不滿。歐蜜偉浪說,「政府聽了一整年災民抱怨,但究竟做了多少?」這樣敷衍的態度令人反感。

歐蜜偉浪強調,政府畫定紅色警戒區,要求原住民簽署同意書,承認自己的家園及土地是危險的,得由政府強制徵收土地,此舉違反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及原住民基本法,他們將在人權公益律師協助下,提起國際訴訟。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陳振川昨天表示,目前災區內安全堪虞地區160處,居民19191人,原住民占七成以上;接受永久屋安置的災民約七千多人,其它選擇留在原居住地。他強調,受災戶不願遷居,政府不可能強迫遷居,但會加強避難設施與監測。

莫拉克風災後,「國土計畫法」也被列為優先法案,要全面檢討危險區域限制居住或強制遷村問題,但爭議仍多,恐衝擊原住民等民眾權益,至今尚未完成立法。

內政部營建署長葉世文表示,據國土法草案內容,未來將成立「國土永續發展基金」,作為敏感區居民遷居補償、國土保育等支用。但立院下會期能否通過,仍充滿不確定性。

【2010/08/08 聯合報】@ http://udn.com/


災民夜宿凱道 痛批原鄉零重建




來自八八水災重災區的原住民昨天高呼「守護家園、自主重建、反迫遷」等口號。


記者潘俊宏/攝影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0.08.07 03:19 am
逾六百位來自八八水災重災區的原住民加上數百名聲援者,昨天高呼「守護家園、自主重建、反迫遷、反分化、原住民要決策參與權」等口號,北上抗議並夜宿凱達格蘭大道。

八八水災明天滿周年,災區原住民部落因不滿政府重建政策,昨天扶老攜幼北上嗆聲。他們提出五大訴求:希望以中繼屋取代永久屋進行原鄉重建;取消「限期強制」遷村;土地安全及適當安置的認定需經部落參與決策;部落自主決定重建規劃;地方制度法取消鄉鎮自治的規定不應適用於原鄉。

發起行動的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牧師說,水災發生迄今,原鄉重建等於零,政府只給單一選項(永久屋)是造成民怨的根源;政府畫定紅色警戒區,要求原住民簽署同意書,承認自己的家園及土地是危險,由政府強制徵收土地,此舉根本違反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

桃源鄉勤和村重建會總幹事劉行健說,勤和村在八八水災中並無房舍受損,但勤和村被政府畫入紅色警戒區限制住居,被要求遷村。反觀也被畫入警戒區的寶來溫泉、茄冬、林邊為何就沒有被迫遷?讓人質疑政府「重漢(人)輕原(住民)」、「重商輕農」。雖然吳揆最近一再沒有「迫遷」,但政府只給一個選項,就是要求災民住進慈濟大愛村,完全無視於他們希望在鄰近家園、安全無虞的區域重建的心聲,形同是迫遷。當地主張原鄉重建與願住大愛村的比例約是三比一,大多數人希望的是能原鄉重建。

鄒族代表陳有福說,台灣已經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山區,政府用違反原住民基本法的政策「把原住民趕下山」,逼使他們不得不到原屬於平埔族的土地─凱道來抗議。

【2010/08/07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平埔族凱道辦祭典 盼正名爭權益

轉貼來源:公視新聞網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56076

今天是世界原住民日,在台灣一直沒辦法得到政府同意正名的平埔族,今天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舉辦祭典,平埔族長老說,這是經過四百年以後,族人頭次回到凱道舉行祭典,他們要求馬總統隨認定平埔族原住民身分,不要再打壓平埔族。

準備檳榔、麻糬、米酒,搭起公廨,平埔族的長老帶領著族人重回凱道,舉行祭祖儀式。

8/9是世界原住民日,台灣的平埔族和聯合國同步,舉行原住民紀念活動,同時呼籲馬政府,不要再迫害平埔族人權。

也有平埔族身分的立委田秋堇也參與聲援,她說,從前她的祖先為了不讓外界嘲笑為蕃仔,所以隱瞞身分,她透過DNA鑑定,重新認識自己的身分。

平埔族人希望能爭取身分認同,保護文化遺址,不被邊緣化,他們希望在世界原住民日,他們的訴求能被政府聽見。記者陳姝君莊志成台北報導。    (2010-08-09 11:56) 公視午間新聞


要正名 平埔族向總統請願

轉貼來源: 奇摩新聞/中央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09/5/2arjt.html
(中央社記者蔡和穎台北9日電)平埔族原住民身分認定惹爭議,今天是聯合國世界原住民日,近30名平埔族代表上午在凱達格蘭大道聚集,向總統馬英九請願,訴求立即返還平埔族原住民身分認定。

近30名平埔族代表在世界原住民日自各地北上,上午10時在凱達格蘭大道集會,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聯盟代表林勝義主持祭祀祖靈儀式,林勝義等10名平埔代表在警車護送下,前往總統府向馬總統遞交請願書。

林勝義表示,請願書訴求立即返還平埔族身分認定,立即搶救、考古調查貢寮鄉鹽寮地區4440年前凱達格蘭族冶煉遺址遭破壞一事,並訴求立即停止東北角及田寮洋土地徵收、開發破壞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

台灣平埔權益促進會代表潘紀揚在現場亮出他以平埔族身分,於7月下旬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交流會議證件,他表示:「聯合國認定我們是原住民,為什麼中華民國政府不能認定?」

根據內政部原民會的資料,台灣西部平原一帶的平埔各族,於近代三、四百年間逐漸漢化,清廷與日治時期均有不同統治策略。由於刻板印象等不同因素,仍有許多原住民未選擇登記身分,致無法適用原住民身分法。

上午的請願書署名團體包括: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聯盟、凱達格蘭文史工作室、台灣平埔權益促進會、巴則海族協會、宜蘭噶瑪蘭同鄉會、打狗原住民馬卡道議會、「台灣平埔族血緣關係後代」和「中南部平埔族人代表」。

請願書列8點訴求,其中也包括「立即成立『平埔族事務委員會』綜理平埔十餘族事務,避免爾後政府與原住民間產生系爭」。

針對平埔族身分認定,平埔西拉雅族、民進黨籍立委田秋堇在場表示,建議可依據日據時代政府身分登記上註記「熟」字(熟番)者,作為平埔族認定基準。 【2010/08/09 中央社】


世界原住民日平埔族走上凱道 要求政府重視原住民人權

轉貼來源:鳳凰報導
http://phoenet.tw/Newsletter/Comment.aspx?Iinfo=5&iNumber=1200

〔鳳凰網記者楊毓馨台北特稿〕  8月9日世界原住民日,台灣平埔族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不再忍受被邊緣化,他們拿起請願書,向在總統府裡的馬英九喊話,希望政府重視平埔族人權,認定平埔族別身分。





凱達格蘭族長老林勝義要求政府認定平埔族別身分。(黃馨蒂攝影)





今天上午,來自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聯盟、台北縣凱達格蘭族協會、打狗社馬卡道原住民議會、台灣平埔權益促進會等原住民代表聚集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準備檳榔、麻薯、米酒、祖靈牌位、和古代錢幣舉辦凱達格蘭祭祖儀式,除了紀念世界原住民日也悼念去年因八八水災遇難的中南部原住民族群,並同時呼籲政府重視平埔族的身分認同與 設立平埔族事務機構。

凱達格蘭族長老林勝義表示,聯合國在1994年已經受理台灣平埔族的申請,承認平埔族的地位,但政府卻不願意承認並忽視平埔族文化的保存,所以這次他們走上凱達格蘭大道,希望政府重視平埔族的人權與文化,最主要的訴求就是辦理台灣平埔10族的身分登記、停止徵收東北角及田寮土地保持生態平衡並搶救鹽寮4440年前的冶煉遺址。

台灣平埔權益促進會理事長潘紀揚表示,從1990開始,他們即前往聯合國參與國際原住民活動及重要會議,並在上個月參與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舉行的會議,向聯合國申訴「平埔族控告案」。潘紀揚在今日先反駁先前外交部指出聯合國沒有接受控告案,強調聯合國已接受案子並已進入調查階段,潘紀揚表示希望政府別再漠視下去。

這次的請願訴求除希望返還平埔族原住民身分認定,以日治時期戶口名簿族別登記為「熟」為依據。還包括成立「平埔族事務委員會」綜理平埔10餘族事務;搶救平埔族原住民語言、文化、傳統祭典、服飾歌謠、舞蹈、手工藝等平埔文化遺產;搶救、考古調查貢寮鄉鹽寮地區4440年前凱達格蘭族冶煉遺址的人類文化遺產;停止東北角及田寮洋土地徵收、保護生態自然平衡,並重做核四廠安全調查。


生存空間被打壓 平埔要正名

轉貼來源: 奇摩新聞/台灣立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0/131/2ash8.html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走在台北街頭,詢問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怎麼走,多半可以得到正確答覆。但是,若再問及「凱達格蘭」的意思,很多人都只能搖頭。


▲9日世界原住民紀念日,台灣各地平埔族朋友上凱道向政府要求立即返還平埔族原住民身分認定、反對權利被剝削,期盼政府依國際公約依法行政。 (圖文/黃政倫)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聯盟、凱達格蘭民族工作室林勝義解釋,「凱達」是凱達格蘭族裡的天父聖名,地母則是「馬奈伊娜」。「格蘭」則是「聯邦」之意,2、3百年來,福建漳、泉州人陸續來台定居,聽到凱達格蘭族用「格蘭」稱呼現今的大台北,於是用閩南語發音講凱族族語,則成為「雞籠」,後改稱基隆。

舉行祭典 盼政府重視9日是聯合國所訂的世界原住民日,台灣平埔族成員包括北部的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布薩族、巴宰海族、南部的西拉雅族,都聚集到凱達格蘭大道。


凱達格蘭族長老林勝義說,凱道這個地點,過去是凱族訓練勇士以及祭天地的地方,如今平埔族群在台灣僅受文化認定為原住民族,卻無身分認定,平埔族要在祖靈之前與國家元首之前告祭天父地母,不願意再被邊緣化。

「請把我們當人看!我們是台灣原住民族!」多位平埔族代表手舉抗議標語,在凱道上搭建簡單祭典台,擺上檳榔、麻糬、米酒,還有代表祖先的木牌與寶螺(貨幣),以族語吟誦祭文,祈求祖先庇佑。

立委田秋堇表示,6日原民夜宿凱道行動,來自南部的各族群包括排灣、魯凱、布農,都先跟凱達格蘭族致意,因為從傳統上來說,這是凱族的領域。田秋堇認為,這就是族群互相尊重的典範,希望馬政府不要漠視平埔族人的存在。

台灣平埔權益促進會理事長潘紀揚說,馬政府一直強調與世界接軌,卻打壓平埔族的生存空間,潘紀揚認為,平埔族頻頻和聯合國接觸:「經驗都比中華民國外交部多。」

守護遺址 拒絕被徵收平埔族9日在凱道抗議,訴求包括返還平埔族人的原住民族身分、保存平埔族群文化、成立「平埔族事務委員會」,以及停止東北角田寮洋土地徵收、搶救因台電開路而破壞的鹽寮凱族4千多年冶煉遺址。

「這個國家碰到核四跟台電,法律都靠邊站啦!」林勝義說,貢寮鹽寮地區,因為台電委辦公路外移,開挖時破壞了凱達格蘭族的「黑石礁聖地」,包括4千多年歷史的人面石雕、煉焦爐、煉鐵爐都一併破壞。林勝義說,這本是屬於世界人類文化資產,卻毀於台灣政府。如今路也開了,更該邀請學者專家到場會勘研究,保存台灣的歷史。

至於東北角田寮洋濕地徵收,陸續在地方上舉辦說明會,但地方鄉親仍然不曉得徵收目的為何,只能合理推測是為了距離田寮洋不遠的核四。

凱道抗議結束後,由林勝義、田秋堇代表到總統府遞交請願書。林勝義說,如果半個月之內沒有滿意答覆,將再發動大規模遊行抗議,要讓平埔族原住民的聲音被聽見。

美國完成移交伊拉克所有戰鬥任務

轉貼來源: 奇摩新聞/路透社

(路透伊拉克阿布賈里布7日電)美國今天完成移交所有戰鬥任務的控制權給伊拉克安全部隊,此舉進一步顯示,儘管伊拉克政府出現僵局,且最近暴力活動增加,但美軍撤退的工作正按部就班的進行。

美國總統歐巴馬本月2日曾說,他將堅守在今年8月31日前結束美軍在伊拉克的戰鬥任務,安全工作將交由美國訓練的伊拉克軍方和警察負責的承諾。

伊拉克美軍部隊指揮官奧德耶諾(Raymond Odierno)在最後一個美國戰鬥旅離開儀式後告訴記者:「在我們繼續將所有責任交給伊拉克安全部隊之際,今天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日子。」

距離美國領導的入侵伊拉克和推翻海珊政權已7年,美國將在9月1日以前,將駐伊美軍人數從目前的6萬5000人削減至5萬人。駐伊美軍人數最多時曾達到15萬人。中央社 (翻譯)


伊拉克接收美製「艾布拉姆斯」坦克

轉貼來源:香港新浪網/星島日報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2/1/1/1813823/1.html

伊拉克軍方7日正式從美國方面接收首批11輛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此時離駐伊美軍完全撤離其戰鬥部隊僅有3周時間。伊拉克國防部發言人阿斯卡里表示,根據去年伊美雙方簽訂的美方提供140輛美製「艾布拉姆斯」坦克的協議,今天首批11輛坦克抵達了南部的烏姆蓋斯爾港口。他表示,從美國得到這种先進坦克,是伊拉克建設強大軍隊、在美軍撤離後完全接管防務的準備工作之一。從美國獲得這140輛坦克使伊拉克成為中東地區繼埃及、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後第四個擁有「艾布拉姆斯」坦克的國家。

8月初,駐伊美軍曾發表聲明說,部分新坦克將在巴格達郊區一個軍營內用於訓練,而剩下的129輛坦克將在2011年12月前完成交付。根據有關協議,駐伊美軍將在今年9月1日前完成戰鬥部隊的撤離。剩下的5萬人將在2011年底全部撤離。


美軍指揮官:伊拉克軍隊準備就緒 將接手維安

轉貼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53375&id=6&id2=2

時間:2010/8/9 07:44  撰稿‧編輯:季平   新聞引據: 採訪、法新社、路透社

美國駐伊拉克軍隊指揮官奧德耶諾(Ray Odierno)8日表示,伊拉克軍隊已經準備就緒,將在這個月稍後美軍結束在當地的戰鬥任務時,全面接手伊拉克的安全維護工作。

奧德耶諾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本週(This Week)」節目訪問時說,過去20個月期間,駐伊拉克美軍刻意地、逐步地讓伊拉克軍方承擔更多的責任;儘管伊拉克的政治僵局持續了5個月之久,當地的致命暴力攻擊最近不斷升高,伊拉克軍隊的能力仍日漸增強,他們持續在全國境內擴大任務範圍。奧德耶諾並且稱讚伊拉克軍隊在執行任務時,態度中立也非常專業。

奧德耶諾表示,美軍將持續對伊拉克軍隊提供相關協助,在9月1日之後仍將繼續這麼做;但美國相信,伊拉克軍隊已經準備就緒,將全面接下維安任務。

關於伊拉克的政治僵局,奧德耶諾認為,大家將會在9月1日之前,看到伊拉克在成立新政府一事上邁出第一步。不過,他沒有做出具體說明。

目前駐防伊拉克的美軍人數約有7萬人,8月31日之前將縮減至5萬人,並且停止戰鬥任務。美國總統歐巴馬承諾,將在2011年之前,從伊拉克全面撤軍。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懼乳:傷心的奶水 La Teta Asustada (The Milk of Sorrow)





片名: 懼乳:傷心的奶水
原文: La Teta Asustada (The Milk of Sorrow)
導演: Claudia Llosa
編劇: Claudia Llosa
攝影: Natasha Brier
音樂: Selma Mutal
剪輯: Frank Gutiérrez
演員: Magaly Solier、Susi Sánchez、
           Efraín Solís、Marino Ballón
出品: 2009年  西班牙、祕魯






1980年代,拉丁美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經濟風暴,外債危機,快速的通貨膨脹引發社會動亂、毒品、暴力問題。當時的祕魯,三大美國公司控制了秘魯75%的採礦業、糖產、紡織、紙業,跨國財閥與大地主掌握了全國的主要經濟攫取暴利,他們是祕魯高舉外債興建基礎設施所嘉惠的對象,而廣大的貧苦農民無水、無電、甚至沒有足夠食物,失業人口超過50%,農村的有限土地改革未能解決農民源自殖民時期的土地問題,尤其是在安地斯山區的原住民農民,在殖民者統治時期即淪為被歧視、屠殺的次等民族,即便在獨立後,佔秘魯全國人口近半數的印加原住民依舊備受欺壓,甚至被隔離,無法享有教育、醫療、工作等公民平權。秘魯的極左毛派共產黨「光明道路」(Sendero Luminoso)遂應時崛起。

「光明道路」受到毛澤東思想與文化大革命的啟發,主張武裝暴力奪取政權,工農階級取代布爾喬亞階級,展開長期人民戰爭。他們拒絕軍人政權釋出的公民選舉,攻擊投票所、警總司、炸毀公共建築、電力設施橋樑,逐步由鄉村進攻城市。他們的武裝革命演變成與政府軍和另一左派陣營MRTA間的長期內戰,而他們的暴力手段隨著他們所佔領的「解放區」逐步提昇。他們與政府同樣不尊重原住民文化,原住民的傳統節慶遭受強制禁止,拒絕合作或被懷疑與政府軍合作者被殘酷處死,無止境的殘暴殺虐與恐怖策略終究激起原本支持的農民的反感。

祕魯政府的反擊方式則是『以暴制暴』的一場又一場大屠殺,軍隊在安地斯山高地清剿毛派游擊隊,同樣屠殺拒絕合作或被懷疑與游擊隊合作的農民。直到1992年,光明道路主要領導成員被當時的藤森政權逮捕拘禁,才逐漸平息。這場內戰導致近七萬人失蹤死亡,而原住民始終是最大的受害者。

這是隱藏在這部電影背後的傷痛記憶。

Fausta是安地斯山部落的原住民,她的母親經歷了內戰時期的非人暴力,這些痛楚記憶透過傳統的Qhichwa shimi / Runa Shimi (Quechua)語吟唱流傳給她,也將民俗傳說-恐懼透過母親的奶水傳遞給她,她們唯一的武器是將傳統作物馬鈴薯植入體內,以抵禦暴力入侵。Fausta因此而經常昏厥,因為馬鈴薯會在體內發芽,而她被迫必需經常修剪枝芽。

Fausta與舅舅一家和多數城市中的原住民一樣住在利馬的貧民窟。為了籌措母親棺木和運送回部落的費用,她打破戒律、恐懼首次外出到白人莊園幫傭。

陷入創作困境的白人女主人,被Fausta的悠悠吟唱激發靈感,以斷落的珍珠項鍊逐顆引誘她一曲又一曲的吟唱,這些吟唱有別於她的嚴謹古典音樂,是原住民用以日常生活、憂喜敘事的即興之作。他們的文化如此賴以傳遞,他們都是文盲,更不識樂譜。

Fausta舅舅在利馬以籌辦原住民婚禮維生,在婚禮細節中,原住民傳統文化正逐漸被同化消失。
莊園的原住民園丁在花園中遍植各色花草,獨缺原住民的馬鈴薯。『因為馬鈴薯遍地都是,而且生長期太長。』

安排母親棺木回鄉的過程充滿挫折,除了金錢,還有原住民的原罪,原住民出生沒有政府發給的證明,死亡也同樣沒有證明。他們的存在被刻意忽視抹滅。

『妳要去哪裡?我要去天堂。。。摘花』
『歌唱罷,我們務必歌唱美好的事物,這樣才能隱藏恐懼,掩飾傷口,假裝它不存在。』

女主人終於完成一場久違的完美音樂會,轟動利馬的白人上流階級。與此同時,Fausta的存在卻喚醒了女主人內心深藏的階級種族意識。她沒有違背她的承諾,但她卻將珍珠灑落在門縫地面任Fausta一顆一顆羞辱的拾掇。

Fausta放下她最後的尊嚴拾起珍珠,在手術中拔去她體內最後的恐懼,手裡緊緊地握住這些珍珠不鬆手。她終於如願將母親尊嚴地送回家鄉部落。

電影的最後鏡頭,莊園的原住民園丁捎來禮物,Fausta俯身貼近-是一株綻放美麗花朵的馬鈴薯。

這部電影的敘事風格沉靜,Natasha Brier的攝影構圖、色調,許多無聲畫面,事物的特寫鏡頭卻敲擊出驚人的力量。Selma Mutal的音樂和Magaly Solier的吟唱編織出安地斯山的動人影像。才情懾人的Claudia Llosa帶領著她才華橫溢的年輕女性團隊所創造的非凡敘事,與安地斯山原住民的珍貴文化歷史一般深入人心,值得尊嚴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