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in Bucharest 1992 Dangerous Tour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維基解密 揭露伊戰殘酷面貌
轉貼來源:2010/10/23 中央廣播電台 撰稿‧編輯:柳向華 新聞引據:中央社、法新社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64560&id=2&id2=2
「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今天(23日)公布約40萬份美國軍方文件,揭露伊拉克戰爭的殘酷面貌,包括自殺炸彈攻擊、刑求逼供和軍隊交火。
許多機密文件的內容,與2003年美國主導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後的這段時期有關,記錄著伊拉克安全部隊虐囚事件,離今最近的是去年的文件。
1名伊拉克囚犯聲稱,他「被蒙住眼睛,被伊拉克警察用電線連續毆打2個晚上」。另1名囚犯指稱,他去年在家中被捕,並被送到軍事總部,「雙手反綁,承受很大壓力,腳底遭到痛擊」。
文件也提到,蓋達組織(Al-Qaeda)2005年曾揚言要砍在伊拉克工作西方女性記者的頭。
一些文件與戰鬥有關,特別是2004年伊拉克法魯賈(Falujah)激戰,當時數以千計美軍從叛軍手中奪回1座城市。
「維基解密」公布這些文件,引起許多媒體關注,但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予以譴責。
維基解密:伊軍警虐囚 12.2萬平民死
轉貼來源:2010-10-24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62283
繼今年七月公佈阿富汗戰爭的機密檔案之後,維基解密又在22號,公佈四十萬份的美軍伊拉克戰爭機密文件。這些資料的內容和美軍先前的說法大不相同,像是伊拉克軍警虐囚事件多達數百宗,美軍完全知道,卻選擇不聞不問。還有就是伊拉克戰爭的確切死亡人數,美軍的說法是七萬多人,但文件中顯示至少有十二萬兩千名平民死亡。
對維基解密的作法,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相繼抨擊,把機密資料外洩等同於將前線官兵置身於險境。而伊拉克總理馬里奇也對洩密的時間點,非常的感冒,三月的議會選舉,馬里奇的政黨獲得的席次比前總理的政黨少兩席,正面臨政權保衛戰關鍵的馬里奇,把這場風波解釋為「政治動機驅使的媒體遊戲」。另一方面,內政部長波拉尼則表示伊拉克不容許發生任何違反人權的事,將會對此展開調查。
不過街頭巷尾的平民百姓對維基解密所爆的料,倒是以平常心對待。
聯合國負責調查虐囚事件的官員諾瓦克,維基解密公佈的資料非常清楚的顯示,伊拉克戰爭有違反聯合國反虐待公約的情事發生,他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應該立刻展開正式的全面性調查。
維基解密:伊戰6.6萬平民慘死
轉貼來源:2010-10-24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廿三日外電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4741x112010102400162,00.html
非營利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廿三日再度出手,公布近四十萬筆美軍在伊拉克的戰地實錄文件,其中記載了至少有六萬六千名伊拉克平民無辜慘死,美軍對伊拉克囚犯受虐情事視而不見,以及伊朗如何涉入伊拉克戰爭等內容,勢必再度引發震撼。
這些文件涵蓋時間從二○○四年一月一日至二○○九年十二月卅一日,總共三九一八三一筆,大部分係由在伊拉克戰場上的美軍低階軍官撰寫;「維基解密」在好幾周之前已將資料提供給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法國《世界報》、德國《鏡報》和阿拉伯半島電視台。
半島電視台說,文件中記錄的伊拉克人死傷人數共廿八萬五千人,包括死亡至少十萬九千人,其中約六萬六千人為平民,占將近三分之二。《衛報》從資料中分析所得的結果也差不多,該報並指出,至少一萬五千位平民死於之前不為人所知的事件。
美國軍方公布的伊拉克人死亡數據和民間組織的統計差距頗大。英國「伊拉克屍體統計」(Iraq Body Count)組織說,根據該組織之前的統計,伊拉克平民共十萬七千多人死亡,如果加上之前不為人知的一萬五千人,總數超過十二萬二千人。半島電視台說,資料顯示成百上千的平民是死在美軍守衛的檢查哨。
根據《衛報》報導,文件中有無數關於虐囚的記載,其內容描述戴著腳鐐的囚犯眼睛被矇住,身體被吊在空中,遭到鞭打、拳打腳踢和電擊,其中一個個案是一名囚犯腿部遭伊拉克警察射傷,之後其背部遭到棍棒和水管毆打,導致肋骨斷裂和多處裂傷。
《衛報》說,資料顯示幾百件有關伊拉克軍警虐待、強姦、甚至謀殺囚犯的事件被報告上去,但美軍當局都未調查。《紐約時報》說,有些虐囚事件獲得美國人調查,但資料中記載的多數虐囚事件都被忽略。
資料中並透露伊朗涉入伊拉克戰爭的秘辛。《紐約時報》說,資料顯示伊拉克叛軍靠伊朗提供的武器和訓練,攻擊美國為首的聯軍和伊拉克政府官員,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伊朗革命衛隊」。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山吉說,這些資料提供「戰爭罪行」的證據,內中顯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阿富汗的五倍之多,相形之下堪稱「血流成河」。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強烈譴責維基解密的洩密行為。五角大廈與英國國防部警告說,洩漏這些軍事機密可能危及美國軍人和伊拉克平民的性命。伊拉克人權部則表示,維基解密的資料都是先前伊國政府已對外公開過的,並未包含任何驚人的內容。
維基解密再爆 伊戰6.6萬平民慘死
轉貼來源:【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0.10.24 09:14 am
美國政府嚴陣以待,且事先呼籲媒體勿轉載機密文件,爆料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仍於22日公布約40萬份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為美國史上最大一次機密外洩,揭露數項驚人的新資料與網站所稱的戰爭罪行證據,且由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同步刊出。
根據新曝光的文件,美軍在數件事上未吐實,包括伊戰的死亡人數遠高於軍方對外公布數字,伊朗在扶植伊拉克好戰分子、綁架與殺害美軍上扮演要角,伊拉克軍警虐囚情事層出不窮,美軍卻睜一眼閉一眼,且有數百名平民在美軍檢查哨慘遭殺害。
這批伊戰文件比維基解密今年7月公布的7萬7000份阿富汗戰爭檔案多出四倍。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23日於倫敦召開記者會,強調他們將伊戰「真相」公諸於世,而伊戰的「每一角落無不浴血」。不過,更令美國政府緊張的是,維基解密發言人拉夫森說,網站不久後會再釋出1萬5000分阿富汗戰爭機密檔案。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再次抨擊洩密將置前線官兵於險境。歐洲一些新聞教授則說,揭發政府不法是媒體職責,但任何爆料都有其目的,必須謹慎面對。
22日貼出的伊戰文件共39萬1832分,時間從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多為低階軍官以簡短、枯燥的文字記錄的戰爭日誌,包括數千次與反抗軍的戰役,路邊炸彈攻擊、設備故障、以及美國民營的黑水(Blackwater)保全公司人員殺害平民,卻未受制裁的一些事件。
網站未說明資料由誰提供,英國衛報直指與之前提供維基解密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者是同一人。
文件指出,伊戰死亡人數為10萬9000人,「敵人」2萬3984人,聯軍3771人,伊國部隊1萬5196人,平民6萬6081人,換言之,6年來,每天約31名平民死亡,伊戰的全部傷亡人數為28萬5000人。
美國軍方一向堅稱官方未統計死亡人數,但本月初在資訊自由法要求下,國防部宣布2004至2008年間中死亡的伊拉克人數為7萬7000人。文件證明軍方有做死傷統計。
【2010/10/24 聯合報】@ http://udn.com/
伊戰誤殺6.6萬平民 美軍縱容
轉貼來源: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09371/IssueID/20101024
【歐陽梅芬╱綜合外電報導】專門揭發政府弊端的「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前天公布近40萬筆美國軍方文件,堪稱美國史上最大機密外洩!文件顯示自2003年美軍出兵伊拉克以來,伊拉克人死亡數字遠超過先前所知,高達6.6萬平民遭誤殺。文件也詳述伊軍以恐怖手段虐囚案例,美軍知情卻未調查。「維基解密」揚言,稍後將揭露另外1萬5千筆阿富汗戰爭密件。美國務卿希拉蕊譴責此舉會危及美國人。
前天公布的伊戰日誌總計39萬1831筆,遠超過7月公布的20萬筆阿富汗戰爭檔案,涵蓋2004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報告充斥軍方術語與縮寫字,列出6年間美軍與聯軍駐伊期間的「重要行動」,包括伊拉克婦女在美軍檢查哨遭殺害事件。
95人擠在一囚室華府聲稱未計算整場戰爭的死亡數字,文件卻記錄逾10.9萬人死亡,其中6.6萬人是平民、約佔3分之2,另約2.4萬人是武裝份子。英國一個計算伊戰平民死傷數字的組織指,他們發現其中1萬5千宗平民死亡個案先前無紀錄,若加入該組織之前計算的數字,伊戰共有多達12.2萬平民死亡。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桑吉(Julian Assange)指,這些文件詳細暴露過去所不知的「伊戰真相」:「伊拉克戰爭的死亡率是阿富汗戰爭的5倍以上,相形之下真是一場大屠殺。」由美軍駐伊低階軍官與情報官撰寫的這些戰地報告也顯示,美軍對數百件有足夠證據顯示伊拉克安全部隊與警方虐待、強姦甚至殺害囚犯的事件,未積極採取干預行動。
報告指,伊軍在巴格達監獄內,讓95名囚犯擠在一間囚室內,他們「蒙面盤腿而坐,面對同一個方向。許多人身上都有受虐痕跡,包括香菸燙傷、毆打後的瘀青與潰爛傷口。」報告也提及,2007年美軍阿帕契直升機開槍擊斃兩名表示要投降的伊拉克嫌犯。
文件讓美軍涉險《紐約時報》指:「雖然美軍調查部分虐囚案例,但大部分的案例都被忽略。」國際特赦組織對文件揭露的事實表示譴責,也質疑美軍將囚犯移交有虐囚紀錄的伊拉克軍隊,有違國際法。「維基解密」擬藉此批文件指控美國的「戰爭罪行」,但美國國防部表示,解密文件導致美軍陷入危險,並可能使300名與美國合作的伊拉克人身分曝光、遭受威脅。五角大廈對先前「維基解密」公布的文件拒絕證實其可信度,但僱用100多名專家加以檢視,迄今尚未指出文件有錯誤之處。
報你知 維基解密專門揭弊「維基解密」創辦人艾桑吉指,該網站所公布的文件,暴露了伊戰真相。歐新社
維基解密WikiLeaks.org網站成立於2006年12月,創辦人為艾桑吉(Julian Assange),專門揭露政府、企業貪腐行為等,網站聲稱洩密者毋須擔心被追蹤。網站伺服器設在瑞典和比利時等「法律會協助保護資訊的國家」。據稱資金來自中國異議人士、人權組織和記者,顧問包括六四民運領袖王丹。
美軍無視伊拉克虐囚案例.美軍101空中突擊隊在2006年向上級報告說,1名謀殺案嫌疑犯指控伊警察,用手銬將他吊起,用滾熱的水淋他,又用木棍打他。但101部隊在知會總理馬利基的辦公室後就結案。
.2007年美軍在提克里特呈交的個案中,提及女囚犯「不肯與伊拉克調查員合作,被毆打和強姦。」
.2007年6月,1名男子被捕後,3名伊拉克軍中尉用化學品虐待他,倒在他的手腳上,還將他的手指切掉。他後來被送到摩蘇爾醫院治療,右腿膝蓋以下須截肢,左腳數隻腳趾也要切除。
.2009年美軍1份報告指,他們在西北方城鎮托爾阿發取得1捲影帶,顯示10多名伊拉克軍包括1名少校,非法殺害1名囚犯。他被推上街,然後被開槍擊斃。報告未註明該批伊軍後來是否被懲罰。
.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近敘利亞邊境的城市哈薩以巴巡邏時,發現1名男子被伊軍由計程車拖出來,他被蒙上眼睛、毆打,在1個房間內囚禁了3天。美軍在報告上說:「不保證個案有進一步的調查。」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40萬份伊戰密件曝光 美國要求媒體不發消息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8:09:02 新華國際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3756.htm
與上次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時相似,維基揭秘網提前把伊戰秘密文件提供給《紐約時報》、《衛報》、法國《世界報》和德國《明鏡》周刊並要求這些媒體同時播發相關報道。另外,維基揭秘網再次拒絕公開文件的來源。
公開秘密文件立即招致五角大樓譴責。國防部發言人莫雷爾說:“我們譴責維基揭秘網誘使個人觸犯法律、公開秘密文件、傲慢地與全世界共享機密信息。”
莫雷爾說,公開秘密文件“可恥”、“可能損害美國安全”,文件提及姓名的大約300名伊拉克線人“可能遭人報復”,駐伊美軍正為他們提供保護。
五角大樓先前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維基揭秘網所公開文件的真實性,只是組織100多名情報分析員評估公開文件的潛在後果。
國防部18日提前要求各類媒體不要發布維基揭秘網公開的涉密文件,以免提高這家網站的“可信度”。
美中情局擬擴編駐巴基斯坦特工
一些美國官員說,美國中央情報局打算在巴基斯坦擴大秘密行動規模,肅清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地區活動的非法武裝人員。
美國《華爾街日報》22日以一些不願公開姓名的高級官員為消息源報道,貝拉克‧奧巴馬政府最近幾周要求巴基斯坦方面允許更多中情局特工和特別行動部隊培訓人員入境,進一步對非法武裝人員施壓。
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巴基斯坦官員說,巴基斯坦政府與美國中情局關係穩固,但反對在巴基斯坦大幅增加特工人數。
一些非法武裝人員在巴阿邊界巴方一側的部族地區活動頻繁,一些原本在阿富汗活動的非法武裝人員也時常潛入這一地區發動襲擊。
維基解密:美軍入侵後 基地組織才進入伊拉克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9:05:00 環球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10-10/24/c_12694010.htm
據半島電視臺網站10月23日報道,“維基解密”網站10月23日發布約40萬份涉及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但這些文件大多數都屬于普通情報,不能完全勾勒出美國對伊拉克“基地”組織的全貌。這些文件暗示,美軍對“基地”組織的了解有限,特別是戰爭初期。但是文件中也透露了有關恐怖組織的一些內幕,比如綁架人質勒索贖金維持財政,使用婦女和兒童作為自殺人彈發動自殺襲擊等。
美軍所收情報真假參半 大部分未發生
解密文件顯示,美軍曾受到成百上千份有關伊拉克“基地”組織的陰謀襲擊報告。其中有些情報是精確的,比如2006年8月12日,一名線人告訴美軍,巴格達將發生7起汽車爆炸事件。幾天後,巴格達確實遭到連環炸彈襲擊,導致47人死亡。
但有時候,美軍收到的情報也十分可疑。比如2005年9月,一封來自伊拉克“基地”組織高級領導人扎卡維的信,勾勒出對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襲擊陰謀。信中稱,50到100枚火箭彈將被用于作為攻擊開始的信號,隨後更多火箭彈攻擊將隨之而來。阿布格萊布監獄中的囚犯將早做準備,襲擊者已經準備好犧牲囚犯的生命,因為在齋月期間殉難被看做一種榮譽。但是這種襲擊從未發生過,2006年1月份的報告顯示,扎卡維呼吁他的追隨者推遲幾周實施這個攻擊行動。
2005年9月,另外一份報告還暗示基地正計劃對英國軍隊、外國石油公司、國際機場以及伊朗邊境發動攻擊。2005年10月,有報道說,基地正計劃在巴格達郊外對美軍護衛隊發動襲擊。但最後,這些襲擊都未實現。
美軍入侵後 基地才進入伊拉克
許多解密報告顯示,伊拉克“基地”組織是在美軍入侵伊拉克後,他們才開始出現在伊拉克的。2004年,只有6份情報中提及基地組織,而且多是個別人被捕。直到2005年,伊拉克“基地”組織才開始被作為一個清楚的實體被提及。
被解密的評估文件暗示,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是伊拉克遜尼派派軍中外國人的主要來源。2004年,至少20名敘利亞武裝人員在伊拉克被捕或者被擊斃,2005年這一人數增加到55人,隨後開始減少,直到2009年的5人。這種情況反映出,美軍一改多年來譴責譴責外國武裝人員通過敘利亞進入伊拉克的態度,轉而尋求與敘利亞和解,甚至合作。
此外,文件中還提及來自埃及、也門、利比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黎巴嫩、約旦以及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武裝人員,甚至包括來自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的西方人。
招募婦女兒童當人彈 利用精神病人發動襲擊
但是到2007年中期,外國武裝人員流入伊拉克的情況開始受到抑制,因為伊拉克的鄰國開始加強邊境控制,伊拉克“基地”組織殘忍傷害穆斯林人口的行為也開始受到譴責。隨著外國武裝人員的枯竭,伊拉克“基地”組織開始不顧一切地尋找兵員。它首先將目標對準女性。
在2007年5月份的報告指出:“基地組織正在利用一名身份不明的女性成員,招募其他的女性成員,以對聯軍目標和其他目標發動自殺襲擊。女性之所以成為基地組織的招募目標,是因為該組織認為女性比男性能更容易地通過聯軍檢查站,她們接受的檢查更少。而且聯軍掌握基地女性成員的背景信息更少,因此針對女性的篩查沒有對男性那麼嚴格。”基地組織招募女性發動自殺襲擊暫時取得了成功:2007年女人彈在伊拉克發動了8起自殺式襲擊,2008年發動了15起,包括一名女人彈在迪亞拉足球場發動自殺式襲擊,造成29人死亡。
不過基地組織需要招募更多的自殺式襲擊者。美軍泄密文件顯示,在2008年底和2009年,基地組織經常用兒童做自殺式襲擊者,最小的甚至只有11 歲。2009年5月,一名14歲的男孩在基爾庫克發動自殺式襲擊後,基地組織甚至成立了一個完全由兒童和20歲左右青年組成的自殺襲擊機構。最近,有關一個名叫“天堂鳥”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機構的報道日益增多。最近的報告稱,大概是在2009年5月2日,15名14歲到25歲的自殺式襲擊者被從巴格達運送到基爾庫克,加劇了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之間的緊張局面。”
基地組織還利用精神病人士發動自殺襲擊。在2008年4月份,基地組織利用一名“16、7歲的智障男孩”,在迪亞拉的一個葬禮上發動自殺襲擊。美軍報告稱:“利用精神病人士發動自殺式襲擊,暗示基地組織招募成員的能力在下降,人們自願成為自殺襲擊者的意願在降低。”
財政陷入困境 基地組織靠綁架勒索贖金度日
伊拉克“基地”組織的資金來源很多來自外部,比如敘利亞或者海灣國家的富人。但是其在伊拉克內部的籌資正在增加。綁架勒索贖金已經成為基地慣用斂財的手段之一。2008年2月,基地綁架了摩蘇爾一名基督教領導人,這是他第二次被綁架。
基地可能索要大量贖金。這位主教上次被綁架時,恐怖分子收到了20萬美元贖金。這次,他們很可能要求更多。這種情況顯示,基地資金正在枯竭,不得不採用激烈手段籌資。該組織還依賴于其他形式的勒索。比如2008年9月的一份報告指出,美軍發現一輛燃燒了一半的公共汽車。汽車所有者說,他收到基地組織電話,威脅他支付2萬美元保護費,否則後果自負。搶劫也成為基地組織的斂財方式之一。2008年12月,一個不知名的槍手組織從伊拉克摩蘇爾石油辦公室搶走 160萬美元。
盡管這些現象不能反映出基地組織最近的財政狀況,但叛軍組織畢竟需要大量資金。今天,這種趨勢依然在繼續。伊拉克今年發生了多起神秘搶劫案,許多都是針對黃金和珠寶店,而劫匪卻很少被抓住。(王愷)
維基解密曝光40萬份伊戰密件 間諜氣球窺視伊朗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7:14:37 來源: 新京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3663.htm
22日晚,曾公布美國9萬多份秘密文件的“維基解密”網站再次公布了近40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奇23日表示,他們將再公布15000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揭露美軍非法行為
沉寂數月的“維基解密”網站22日公布了391831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的時間跨度從2004年初至2010年1月1日,涉及幾乎相當于伊拉克戰爭各個時期的美軍內部文件。
大部分文件所揭露的都是美軍在戰場上的“非法和違反道德的行為”,文件還揭露了一些伊拉克政府軍對不同教派武裝分子的虐待行為,包括具體的虐待方式。雖然這些秘密文件經過了大量技術處理,將美軍和所涉及人員的名稱抹去,也刪除了事件發生的地點,但外界依然能從中了解到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生活和經歷。
在公布這批文件之前,“維基解密”網站向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阿拉伯等國媒體提前透露,約定在同一時間共同公布這些秘密文件。獲得文件內容的半島電視臺報道稱,文件對伊拉克戰爭傷亡數字給出了具體統計,此前這一數字一直存在爭議。文件披露,伊拉克戰爭共造成28.5萬人傷亡,至少有10.9萬人死亡,其中包括6.6萬名平民和2.4萬名“敵對人員”。
這是“維基解密”網站第二次公布涉及美軍的機密文件。今年7月,“維基解密”網站突然公布了92000多份駐阿美軍作戰行動機密文件,並向西方多國媒體提供了相關的文件內容。
“泄密”展示戰爭真相
23日,阿桑奇就再次公布美軍秘密文件一事在倫敦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他依然強烈抨擊美軍戰爭的非正義性,稱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犯下戰爭罪行。
阿桑奇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披露這些文件是為了展示真相。對真相的掩蓋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就開始了,在戰爭結束後還在繼續。我們希望能夠停止一些在戰前、戰爭期間和官方宣布戰爭結束之後仍在繼續的對真相的掩蓋行為。”
阿桑奇還透露,不久後他們還要公布阿富汗戰爭的相關文件,總數有15000份。“目前我們對它們的審核已經結束,短期內就可以公布,”阿桑奇稱,這些秘密文件比7月份公布的那批文件更為敏感。
反應
五角大樓譴責泄密行為 組建120人小組梳理伊戰數據庫
美國國防部23日警告稱,“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文件,將可能損害美國及其盟國士兵的安全。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莫雷爾稱,和上次公布的文件相比,新的泄密文件並沒有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但泄密本身卻將有可能讓駐伊美軍受到攻擊。莫雷爾說,和以前泄密的文件一樣,這次泄密的文件肯定會被美國的敵人納入“考察”范圍,他們可以分析這些文件,從而為應對美軍提供條件。
為了應對“維基解密”的泄密行為,五角大樓已經建立了一個120人組成的特殊小組,梳理伊拉克戰爭數據庫,評估這次泄密可能給美軍士兵以及美軍在伊行動帶來的威脅。
揭秘
駐伊美軍曾18次誤襲友軍 美軍經常誤傷友軍
“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文件顯示,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來,美軍士兵襲擊了18次友軍,至少殺死7名友軍士兵,另外造成34人受傷。
泄密文件顯示,2005年11月4日,駐伊英軍第52步兵團的一小隊士兵在巴格達附近遭遇輕武器襲擊,造成5人受傷,一名24歲的英軍士兵陣亡。英國方面此前曾認為是“基地”組織或者教派武裝發動了進攻。事件發生2小時後他們才意識到,是前方的一隊美軍士兵向他們發射了子彈。英軍士兵聽到的第一聲槍響是警告,要求他們保持距離。
3周後,同為第52步兵團的另一隊巡邏的英軍士兵,在巴格達西南部農田裏徒步行進時遭遇了襲擊。這次襲擊導致駐伊英軍2死4傷。起初,駐伊英軍以為襲擊是敵對組織所為。後經調查,開火的士兵是美國巡邏兵。
間諜氣球窺視伊朗
泄密文件顯示,美軍試圖利用伊拉克來進行對伊朗的偵查和情報刺探工作。
美軍曾在伊拉克制造了大量巨大的間諜氣球,上面攜帶高精度照相機,試圖利用季風,從伊拉克將其釋放到伊朗境內窺視有關導彈和核計劃的情報。根據相關文件,這類間諜氣球安裝有地面網格化信息傳感器,可以在高空飛行或懸停30天,具有超視距探測和跟蹤能力,甚至可以應對巡航導彈帶來的威脅。
美軍此前曾樂觀地估計,這些間諜氣球會順利地抵達伊朗上空。不過很多間諜氣球卻在“自己人的地方”爆炸。文件舉例稱,2006年4月24日,在駐伊英軍巴士拉基地內的物流港上空,一個間諜氣球發生爆炸,傷亡情況不明。同年5月5日,另一個間諜氣球在靠近伊朗邊境的阿布‧納吉地區發生爆炸,這次事件差點釀成外交危機。
美軍對虐囚視而不見
泄密文件還披露了一些虐囚事件,不過虐囚行為並不是美軍所為,而是伊拉克軍方所為。但美軍得知這些虐囚事件後卻不聞不問,沒有進行及時的制止,也沒有採取進一步的預防措施。
虐囚文件多是醫療人員提交的檢驗報告。這些報告顯示,被蒙住雙眼的囚犯時常戴著手銬腳鐐被鞭打,甚至被拳打腳踢,有些還被施以電刑。有6份報告稱囚犯在遭受酷刑後死亡。
2009年8月27日,一名美軍醫生報告了一起虐囚事件。這名醫生提供的資料顯示,被虐囚犯身上有明顯的淤傷、燒傷,主要集中在頭部、軀幹、脖子和腿部。這名囚犯稱伊拉克警察試圖殺他滅口。2008年12月3日,另一名囚犯由于“腎壞死”而死亡。泄密文件顯示,至少有一名囚犯將曾遭遇的虐待告知美軍但卻沒有收到回復。美軍的記錄上寫道:“不調查也可以。”
釋疑
五角大樓為何難奈“維基解密”?
“維基解密”無辦公地點無公開雇員
“維基解密”網站成立于2006年,網站創始人阿桑奇表示,創辦“維基解密”的目的是揭露政府和企業的腐敗行為。
但“維基解密”網站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它沒有辦公地點、沒有公開的雇員,甚至不公布電話號碼,只依靠全球網絡的服務器和志願者來維持日常運作和泄密文件的發布。
創始人阿桑奇通常用電子郵件和外界溝通,他透露網站的核心工作人員有5人,還有800名兼職志願者,這些人都在不同國家,所有人都不拿工資。阿桑奇說,“維基解密”的所有資金都來自公眾、媒體和基金會的捐款,拒絕政府和企業的資助。西方媒體也表示,阿桑奇與媒體合作時從不談錢。
阿桑奇曾自豪地宣稱,“維基解密”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一個平臺,平均每天有30人次向“維基解密”上傳機密文件,網站主服務器設在瑞典等國,並得到這些國家的保護。但阿桑奇從不對外透露獲得泄密文件的渠道,以及提供者的詳細信息。
由于“維基解密”公布了大量秘密文件,不少國家對其進行限制登入。
維基:英兵殘殺女童 街上玩耍慘死 暴徒邊開槍邊派糖
轉貼來源:星島日報 2010-10-24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0-10-24/world1287908664d2807217.html
因揭露阿富汗戰爭內幕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泄密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近日再公開一批接近40萬頁的秘密文件和報告,新披露的驚人內幕包括英兵曾經射殺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本報訊今年7月揭露阿富汗戰爭內幕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泄密網站「維基解密」,近日再公開一批接近40萬頁的秘密文件和報告,新披露的驚人內幕包括英兵曾經射殺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
「維基揭秘」於美國時間22日晚上公布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文件顯示,伊戰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 據瞭解,「維基解密」在網上發布這些報告之後,網頁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23日在倫敦現身,同行還有律師夏納(Phil Shiner)。夏納指一名持步槍的英國士兵曾把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射死。夏納說:「坦克當時在街道的盡頭,一名步槍兵突然出現,把穿著黃色裙子的女孩殺掉。」他稱,在女孩被射殺的一刻,士兵還在向小童派發糖果,以圖贏取民心。
死亡人數是阿富汗戰爭五倍
「維基解密」在新聞稿指出:「有300多宗聯軍士兵涉嫌虐待在囚人士的報告,另有超過1000宗伊拉克保安部隊觸犯類似罪行的報告,有些人就算願意投降,也被人蓄意殺死。在很多事件中,清楚顯示美軍犯了戰爭罪行。」
「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說,這些資料提供「戰爭罪行」的證據,內中顯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阿富汗的五倍之多,相形之下堪稱「血流成河」。
資料中並透露伊朗涉入伊拉克戰爭的秘辛。《紐約時報》說,資料顯示伊拉克叛軍靠伊朗提供的武器和訓練,攻擊美國為首的聯軍和伊拉克政府官員,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伊朗革命衛隊」。
伊指泄密行為含政治動機
伊拉克政府23日就國際解密網站「維基揭秘」日前公布大量美軍伊戰秘密文件進行嚴厲譴責,認為這是出於「政治動機」的行為。聲明還指,伊拉克政府將對文件顯示的有關駐伊美軍和外國安保公司針對伊平民的不正當行為進行調查,為受害的伊拉克公民尋求正義,不管他們是否曾遭到訴訟。
美國國防部指這些文件記載的資料未經分析整理,不能體現伊拉克戰爭全貌。BBC報道,美軍方表示無意就維基泄密網站公布的伊拉克軍警虐待伊拉克囚犯指稱展開新的調查。國際特赦組織則對這些文件所揭露的罪行作出譴責。
公佈伊戰密件引批評 維基辯解:揭真相
轉貼來源:中國報新聞網
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10-10-25&sec=world&art=1025wf20.txt
(英國‧倫敦24日法新電)“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因公佈一批美軍伊戰秘密文件引起批評,維基創辦人阿桑奇週六為這項行為辯護,指這批文件揭露了伊戰的“真相”。
“維基解密”于美國時間週五晚,公佈了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首次揭露美軍隱瞞伊拉克軍警虐囚實錄。
這些2004年到2009年的文件顯示,伊戰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包括伊拉克警察、安全部隊人員對囚犯進行虐待、折磨、性侵犯甚至謀殺。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在倫敦召開記者會說,公開這些文件是為了揭露真相,“維基解密”網站希望糾正一些對真相的攻擊。
逾10萬平民遭濫殺
阿桑奇指檔案不只揭示伊戰的“殺戮血路”真相,更是“戰爭罪行鐵證”,足夠提出40宗非法殺人訴訟。
華盛頓警告,這種做法為美國的對手提供了寶貴的信息,使伊戰聯軍和伊拉克平民陷入危險。
美國軍方也表示,無意就“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伊拉克軍警虐待囚犯指稱展開新的調查。
五角大樓一位發言人說,這些文件記錄的是過去,美軍已經在虐囚事件發生后及時把有關報告轉給了伊拉克當局。
華府一直聲稱沒有點算整場戰爭的死亡數字,文件卻記錄了逾10.9萬人死亡,其中6萬6081人是平民,2萬3984人是“敵人”,至少3萬1780人死于路邊炸彈,3萬4814人死于教派衝突。
英國一個點算伊戰死傷數字的組織,指其中1萬5000宗平民死亡個案之前無記錄,如加入該組織之前點算數字,伊戰共有12.2萬平民死亡。
檔案記錄了681名平民在美軍檢查站被殺個案,又披露“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不理兩懷疑武裝分子投降,照樣擊斃他們。
美軍在阿布哈里卜監獄虐囚聲名狼藉,檔案顯示伊拉克軍警有過之而無不及,共記錄得1300宗虐囚個案,包括煙灼、電擊和用硬物雞姦,其中六宗致命,但從來沒有人被追究,美國也一直沒有調查。
伊軍虐犯手法殘忍
◆吊起毒打淋滾水
美軍101空降師2006年向上級報告說,一名謀殺案疑犯指控伊警用手銬將他吊起來毒打,又用滾水淋他,他的手腕、背部、膝蓋都有瘀傷,證明指控屬實。美軍將事件知會總理馬利基的辦公室后,個案就了結,沒跟進濫用私刑者有否受罰。
◆伊軍電擊扣押者
美軍檢查伊軍一個營地時,發現一名被扣押者滿身都是結痂的傷口,兩眼被打至瘀黑,頸上有紅黃兩種顏色。疑犯指控伊軍虐待他,不斷電擊他,但伊軍辯稱,疑犯是在試圖逃走,被軍人逮捕時弄傷的。
◆化學品灼身割指
2007年6月,一名男子被捕后,遭3名伊軍用化學品虐待。3名中尉將化學品倒在疑犯的手腳上,還將他的手指切掉。他后來被送到摩蘇爾醫院治療,醫生要將他右腿齊膝切去,左腳數隻腳趾也要切掉。醫生還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傷痕,是被化學品灼傷造成。兩年后美軍才發現這名男子,將他的經歷寫成檔案,當局一度通緝涉案的3名中尉,但他們始終沒有落網。
◆非法處決疑犯
2009年美軍呈遞一份“嚴重事故報告”,內容說他們在托爾阿發鎮取得一卷影帶,顯示10多名伊軍,包括一名少校,非法處決一名疑犯。疑犯雙手被反綁,押到街上,被推倒在地后,伊軍以行刑式將他轟斃。報告沒有註明該批伊軍后來有否被懲罰,只在報告上寫上“結束”字句。
◆水管插疑犯肛門
有伊軍用螺絲批插疑犯,用電線鞭打他的雙臂、背部和大腿,更用電槍電擊他,甚至用水喉管插疑犯的肛門。
◆女囚犯反抗被姦
伊軍還侵犯女囚犯,美軍2007年在提克里特呈交的個案中,提及女囚犯“由于不肯與伊拉克調查員合作,被毆打和強姦”。
維基解密披露伊戰檔案 美軍史上最大規模信息外泄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17:15:38 來源: 中國日報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5286.htm
綜合西方媒體10月23日報道,因披露大量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而名聲大噪的“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又有新動作,22日宣布將公布40多萬份關于伊拉克戰爭的美軍絕密檔案。這起美國軍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外泄事件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國防部官員擔心這不僅會威脅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也將嚴重打擊美國在當地的“地下合作夥伴”。
***實際死亡伊拉克人超過美官方數字
“維基解密”22日宣布將在其網站公開40多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檔案。該網站在聲明稱,這些檔案記錄了約10.9萬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情況,包括66081名“平民”,23984名“敵人”(武裝分子)、15196名“所在國人士”(伊拉克政府軍)和3771名“友軍”(聯軍成員)。資料顯示,超過60%的伊戰死難者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總數達到了6.6萬人。換句話說,在6年伊拉克戰爭中,每天都有31名伊平民死亡。
反戰組織“伊拉克死亡統計”指出,這批資料裏有1.5萬例平民死亡是之前所未公開過的信息,這使得該組織自己統計出的死亡伊拉克人數上升到12.2萬。該組織成員約翰‧斯洛博達指出,“維基解密”公開的這些資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地細致”,甚至包括很多遇難者的姓名。“新增的這些死亡數字主要是將伊拉克全境范圍內那些每次只死一到兩個人的小衝突也統計了進去,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伊拉克政府的數據顯示,在2004年1月到2008年10月這段時間裏至少有8.6萬伊平民和安全部隊士兵死亡。美國則一直聲稱沒有就伊人死亡人數進行官方統計,但五角大樓日前透露有包括平民、武裝分子和政府軍士兵在內的約7.7萬伊拉克人在戰火中喪生。 “維基解密”最新披露的數據明顯要比美國的數字高出不少。不過《紐約時報》的消息稱,“維基解密”報告的時間跨度要比國防部統計的長,而且其中有死者可能被重復計算了。
***大量美軍和伊安全部隊虐囚證據曝光
最新曝光文件還證明聯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對囚犯實施酷刑折磨和其它虐待行為絕非個例。“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22日在接受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材料包含聯軍對犯人實施300起酷刑和284起虐待的報告,還有1000多份有關伊拉克安全部隊犯下類似罪行的記錄。
包括《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英國《衛報》和德國《明鏡周刊》在內的幾家媒體提前看到了這些文件。英國《衛報》稱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一名伊拉克警察先開槍打傷一名囚犯的腿,然後用棍棒狂敲其背部讓他皮開肉綻,再用膠皮管猛勒其胸部造成肋骨骨折。曾有人向美軍和伊政府舉報此事,但根本沒有人出面調查。《紐約時報》則寫道,只有小部分虐囚事件得到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的調查,但是檔案中的絕大多數案件看上去都被晾在一邊。
阿桑奇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些材料至少為40起殺人案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出美國領導的聯軍部隊和伊拉克政府犯有“戰爭罪”。“伊拉克普通百姓被美軍不加區別地殘害,曾經有次美軍炸毀了整座平民大樓,只因一名疑似叛亂分子躲在大樓屋頂。”
CNN分析說,雖然伊拉克戰爭因為美軍戰鬥部隊的撤出已經漸漸淡出美國公眾的視野,但“維基解密”一下爆出這麼多絕密文件依然會勾起美國人復雜的伊戰回憶,臭名昭著的阿布扎比監獄虐囚醜聞當時讓很多美國人感到震驚。
據最新報道,阿桑奇23日在“維基解密”于倫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披露是為了告訴公眾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真相。“對戰爭真相的攻擊在戰爭開始前很久就開始了,而在戰爭結束後也沒有停止過……我們要做的就是停止那些對真相的抹黑,還原一個事實。”
“維基解密”發言人克裏斯廷‧赫拉弗松在發布會上透露,該組織還即將公布1.5萬份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檔案。據悉,這批資料沒有在7月跟上批阿戰檔案一起公開是因為其中“內容極其敏感”。
***五角大樓強烈不滿將展開調查
對“維基解密”接二連三的曝光,五角大樓非常憤怒,指責這種行為將嚴重威脅美軍駐海外士兵的安全。當“維基解密”7月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檔案的時候,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憤怒地指責“這個網站的雙手沾有美國年輕士兵的鮮血”。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莫雷爾22日透露國防部將對最新的泄密事件進行調查,並強烈譴責未獲批準就公布機密信息的行為。“這將使我們的部隊在未來更容易遭到襲擊。這本是絕對不會被公開的檔案,我們的敵人顯然會用它來針對我們,不僅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而且還在全球范圍內。他們將知道很多關鍵信息,比如我們的士兵怎樣在戰場上行動,在遇襲時又將怎樣反應以及我們的武器裝備能力、怎樣培養情報源以及伊拉克人跟我們合作的情況。”
莫雷爾憤怒地指出,情報顯示在“維基解密”7月公布阿戰文件後,塔利班高層曾下令要求手下去研究這些信息好對付美國人。對這樣的說法,阿桑奇不以為然,稱五角大樓找不到任何一個因為“維基解密”泄密而受到威脅的人。
***美國伊戰合作夥伴300人名單曝光
讓美國政府非常擔心的是,這次“維基解密”公開的材料中有約300名在戰爭中跟美軍合作的伊拉克人的姓名。莫雷爾說:“我們認為被曝光的300個伊拉克人可能因此而面臨危險,我們已經通知美國駐伊拉克部隊,他們正在聯係這300人並提供安保服務。”
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羅克更是憂心忡忡地表示,300名合作人士被曝光將讓他們“不管在政治上還是人身安全上都容易遭到敵對勢力的傷害”。“更重要的是,這也讓那些不僅在伊拉克、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願意和美國合作的人士感到心寒,維基解密網站的舉動非常不負責任,這種威脅到他人性命的做法是根本沒有必要的。”
(來源:中國日報網 董瑋 編輯:劉純萍)
為一名叛亂者 美軍炸毀一座平民大樓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7:47 來源:華西都市報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10/24/t20101024_21912788.shtml
維基揭秘:伊戰死者六成是平民
國際解密網站“維基揭秘”美國時間22日晚公佈了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這些文件顯示,伊戰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此外,美軍對伊拉克安全人員的大量殘忍虐囚行為不聞不問。這起美國軍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外泄事件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國防部官員擔心這會威脅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
“維基揭秘”網站曾於今年7月公佈9萬餘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秘聞一 平民死亡數超官方
“維基揭秘”22日宣佈將在其網站公開40多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檔案。該網站在聲明稱,這些檔案記錄了約10.9萬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情況,包括66081名“平民”,23984名“敵人”(武裝分子)、15196名“所在國人士”(伊拉克政府軍)和3771名“友軍”(聯軍成員)。資料顯示,63%的伊戰死難者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反戰組織“伊拉克死亡統計”指出,這批資料裏有1.5萬例平民死亡是之前所未公開過的資訊。該組織成員約翰·斯洛博達指出,“維基揭秘”公開的這些資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地細緻”,甚至包括很多遇難者的姓名。先前,美國對伊拉克戰爭所導致的伊拉克人傷亡情況語焉不詳。半島電視臺說,今年7月底,美國中央司令部在其網站“含蓄透露”,在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間,共有7.7萬伊拉克人因戰爭死亡。
最新曝光文件還證明聯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對囚犯實施酷刑折磨和其他虐待行為絕非個例。“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22日在接受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材料包含聯軍對犯人實施300起酷刑和284起虐待的報告,還有1000多份有關伊拉克安全部隊犯下類似罪行的記錄。
這些文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包括伊拉克警察、安全部隊人員對囚犯進行虐待、折磨、性侵犯甚至謀殺,而美軍對這類事件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有明確的虐囚證據也不展開調查,甚至為其掩飾。
英國《衛報》稱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一名伊拉克警察先開槍打傷一名囚犯的腿,然後用棍棒狂敲其背部讓他皮開肉綻,再用膠皮管猛勒其胸部造成肋骨骨折。
秘聞三 對平民不加區別殘害
阿桑奇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些材料至少為40起殺人案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出美國領導的聯軍部隊和伊拉克政府犯有“戰爭罪”。“伊拉克普通百姓被美軍不加區別地殘害,
曾經有次美軍炸毀了整座平民大樓,只因一名疑似叛亂分子躲在大樓屋頂。”
CNN分析說,雖然伊拉克戰爭因為美軍戰鬥部隊的撤出已經漸漸淡出美國公眾的視野,但“維基揭秘”一下爆出這麼多絕密文件依然會勾起美國人複雜的伊戰回憶,臭名昭著的阿布扎比監獄虐囚醜聞當時讓很多美國人感到震驚。均據《中國日報》(責任編輯:林秀敏)
伊朗「影子戰爭」策劃綁架美軍
轉貼來源: [2010-10-24] 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10/24/GJ1010240012.htm
維基解密文件披露美軍和伊朗的明爭暗鬥,據稱伊朗革命衛隊曾向伊拉克民兵組織提供秘密培訓和大量援助,協助他們綁架美軍士兵作為人質,在伊拉克發起「影子戰爭」。
根據一份2006年12月22日的文件,駐巴格達美軍指揮官發出秘密警告,稱什葉派武裝頭目杜萊米,正策劃綁架美軍士兵以作為人質。情報更指杜萊米接受了伊朗革命衛隊和黎巴嫩真主黨秘密訓練。杜萊米最終被美軍所殺,但在此之前,4名駐伊美軍已遭綁架並被處決。
民兵獲發強力炸彈 襲政府使館
另外一些機密文件顯示,伊朗軍方曾向伊拉克民兵組織和武裝分子提供大量武器裝備,包括火箭彈、電磁炸彈及威力強勁的「爆炸性成型穿甲炸彈」等。伊朗亦據稱曾策劃利用火箭炮甚至化學氣體,襲擊伊拉克政府部門及外國使館所在的巴格達「綠區」。 ■《紐約時報》/《衛報》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64560&id=2&id2=2
「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今天(23日)公布約40萬份美國軍方文件,揭露伊拉克戰爭的殘酷面貌,包括自殺炸彈攻擊、刑求逼供和軍隊交火。
許多機密文件的內容,與2003年美國主導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後的這段時期有關,記錄著伊拉克安全部隊虐囚事件,離今最近的是去年的文件。
1名伊拉克囚犯聲稱,他「被蒙住眼睛,被伊拉克警察用電線連續毆打2個晚上」。另1名囚犯指稱,他去年在家中被捕,並被送到軍事總部,「雙手反綁,承受很大壓力,腳底遭到痛擊」。
文件也提到,蓋達組織(Al-Qaeda)2005年曾揚言要砍在伊拉克工作西方女性記者的頭。
一些文件與戰鬥有關,特別是2004年伊拉克法魯賈(Falujah)激戰,當時數以千計美軍從叛軍手中奪回1座城市。
「維基解密」公布這些文件,引起許多媒體關注,但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予以譴責。
維基解密:伊軍警虐囚 12.2萬平民死
轉貼來源:2010-10-24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62283
繼今年七月公佈阿富汗戰爭的機密檔案之後,維基解密又在22號,公佈四十萬份的美軍伊拉克戰爭機密文件。這些資料的內容和美軍先前的說法大不相同,像是伊拉克軍警虐囚事件多達數百宗,美軍完全知道,卻選擇不聞不問。還有就是伊拉克戰爭的確切死亡人數,美軍的說法是七萬多人,但文件中顯示至少有十二萬兩千名平民死亡。
對維基解密的作法,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相繼抨擊,把機密資料外洩等同於將前線官兵置身於險境。而伊拉克總理馬里奇也對洩密的時間點,非常的感冒,三月的議會選舉,馬里奇的政黨獲得的席次比前總理的政黨少兩席,正面臨政權保衛戰關鍵的馬里奇,把這場風波解釋為「政治動機驅使的媒體遊戲」。另一方面,內政部長波拉尼則表示伊拉克不容許發生任何違反人權的事,將會對此展開調查。
不過街頭巷尾的平民百姓對維基解密所爆的料,倒是以平常心對待。
聯合國負責調查虐囚事件的官員諾瓦克,維基解密公佈的資料非常清楚的顯示,伊拉克戰爭有違反聯合國反虐待公約的情事發生,他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應該立刻展開正式的全面性調查。
維基解密:伊戰6.6萬平民慘死
轉貼來源:2010-10-24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廿三日外電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4741x112010102400162,00.html
非營利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廿三日再度出手,公布近四十萬筆美軍在伊拉克的戰地實錄文件,其中記載了至少有六萬六千名伊拉克平民無辜慘死,美軍對伊拉克囚犯受虐情事視而不見,以及伊朗如何涉入伊拉克戰爭等內容,勢必再度引發震撼。
這些文件涵蓋時間從二○○四年一月一日至二○○九年十二月卅一日,總共三九一八三一筆,大部分係由在伊拉克戰場上的美軍低階軍官撰寫;「維基解密」在好幾周之前已將資料提供給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法國《世界報》、德國《鏡報》和阿拉伯半島電視台。
半島電視台說,文件中記錄的伊拉克人死傷人數共廿八萬五千人,包括死亡至少十萬九千人,其中約六萬六千人為平民,占將近三分之二。《衛報》從資料中分析所得的結果也差不多,該報並指出,至少一萬五千位平民死於之前不為人所知的事件。
美國軍方公布的伊拉克人死亡數據和民間組織的統計差距頗大。英國「伊拉克屍體統計」(Iraq Body Count)組織說,根據該組織之前的統計,伊拉克平民共十萬七千多人死亡,如果加上之前不為人知的一萬五千人,總數超過十二萬二千人。半島電視台說,資料顯示成百上千的平民是死在美軍守衛的檢查哨。
根據《衛報》報導,文件中有無數關於虐囚的記載,其內容描述戴著腳鐐的囚犯眼睛被矇住,身體被吊在空中,遭到鞭打、拳打腳踢和電擊,其中一個個案是一名囚犯腿部遭伊拉克警察射傷,之後其背部遭到棍棒和水管毆打,導致肋骨斷裂和多處裂傷。
《衛報》說,資料顯示幾百件有關伊拉克軍警虐待、強姦、甚至謀殺囚犯的事件被報告上去,但美軍當局都未調查。《紐約時報》說,有些虐囚事件獲得美國人調查,但資料中記載的多數虐囚事件都被忽略。
資料中並透露伊朗涉入伊拉克戰爭的秘辛。《紐約時報》說,資料顯示伊拉克叛軍靠伊朗提供的武器和訓練,攻擊美國為首的聯軍和伊拉克政府官員,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伊朗革命衛隊」。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山吉說,這些資料提供「戰爭罪行」的證據,內中顯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阿富汗的五倍之多,相形之下堪稱「血流成河」。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強烈譴責維基解密的洩密行為。五角大廈與英國國防部警告說,洩漏這些軍事機密可能危及美國軍人和伊拉克平民的性命。伊拉克人權部則表示,維基解密的資料都是先前伊國政府已對外公開過的,並未包含任何驚人的內容。
維基解密再爆 伊戰6.6萬平民慘死
轉貼來源:【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0.10.24 09:14 am
美國政府嚴陣以待,且事先呼籲媒體勿轉載機密文件,爆料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仍於22日公布約40萬份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為美國史上最大一次機密外洩,揭露數項驚人的新資料與網站所稱的戰爭罪行證據,且由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同步刊出。
根據新曝光的文件,美軍在數件事上未吐實,包括伊戰的死亡人數遠高於軍方對外公布數字,伊朗在扶植伊拉克好戰分子、綁架與殺害美軍上扮演要角,伊拉克軍警虐囚情事層出不窮,美軍卻睜一眼閉一眼,且有數百名平民在美軍檢查哨慘遭殺害。
這批伊戰文件比維基解密今年7月公布的7萬7000份阿富汗戰爭檔案多出四倍。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23日於倫敦召開記者會,強調他們將伊戰「真相」公諸於世,而伊戰的「每一角落無不浴血」。不過,更令美國政府緊張的是,維基解密發言人拉夫森說,網站不久後會再釋出1萬5000分阿富汗戰爭機密檔案。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再次抨擊洩密將置前線官兵於險境。歐洲一些新聞教授則說,揭發政府不法是媒體職責,但任何爆料都有其目的,必須謹慎面對。
22日貼出的伊戰文件共39萬1832分,時間從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多為低階軍官以簡短、枯燥的文字記錄的戰爭日誌,包括數千次與反抗軍的戰役,路邊炸彈攻擊、設備故障、以及美國民營的黑水(Blackwater)保全公司人員殺害平民,卻未受制裁的一些事件。
網站未說明資料由誰提供,英國衛報直指與之前提供維基解密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者是同一人。
文件指出,伊戰死亡人數為10萬9000人,「敵人」2萬3984人,聯軍3771人,伊國部隊1萬5196人,平民6萬6081人,換言之,6年來,每天約31名平民死亡,伊戰的全部傷亡人數為28萬5000人。
美國軍方一向堅稱官方未統計死亡人數,但本月初在資訊自由法要求下,國防部宣布2004至2008年間中死亡的伊拉克人數為7萬7000人。文件證明軍方有做死傷統計。
【2010/10/24 聯合報】@ http://udn.com/
伊戰誤殺6.6萬平民 美軍縱容
轉貼來源: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09371/IssueID/20101024
【歐陽梅芬╱綜合外電報導】專門揭發政府弊端的「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前天公布近40萬筆美國軍方文件,堪稱美國史上最大機密外洩!文件顯示自2003年美軍出兵伊拉克以來,伊拉克人死亡數字遠超過先前所知,高達6.6萬平民遭誤殺。文件也詳述伊軍以恐怖手段虐囚案例,美軍知情卻未調查。「維基解密」揚言,稍後將揭露另外1萬5千筆阿富汗戰爭密件。美國務卿希拉蕊譴責此舉會危及美國人。
前天公布的伊戰日誌總計39萬1831筆,遠超過7月公布的20萬筆阿富汗戰爭檔案,涵蓋2004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報告充斥軍方術語與縮寫字,列出6年間美軍與聯軍駐伊期間的「重要行動」,包括伊拉克婦女在美軍檢查哨遭殺害事件。
95人擠在一囚室華府聲稱未計算整場戰爭的死亡數字,文件卻記錄逾10.9萬人死亡,其中6.6萬人是平民、約佔3分之2,另約2.4萬人是武裝份子。英國一個計算伊戰平民死傷數字的組織指,他們發現其中1萬5千宗平民死亡個案先前無紀錄,若加入該組織之前計算的數字,伊戰共有多達12.2萬平民死亡。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桑吉(Julian Assange)指,這些文件詳細暴露過去所不知的「伊戰真相」:「伊拉克戰爭的死亡率是阿富汗戰爭的5倍以上,相形之下真是一場大屠殺。」由美軍駐伊低階軍官與情報官撰寫的這些戰地報告也顯示,美軍對數百件有足夠證據顯示伊拉克安全部隊與警方虐待、強姦甚至殺害囚犯的事件,未積極採取干預行動。
報告指,伊軍在巴格達監獄內,讓95名囚犯擠在一間囚室內,他們「蒙面盤腿而坐,面對同一個方向。許多人身上都有受虐痕跡,包括香菸燙傷、毆打後的瘀青與潰爛傷口。」報告也提及,2007年美軍阿帕契直升機開槍擊斃兩名表示要投降的伊拉克嫌犯。
文件讓美軍涉險《紐約時報》指:「雖然美軍調查部分虐囚案例,但大部分的案例都被忽略。」國際特赦組織對文件揭露的事實表示譴責,也質疑美軍將囚犯移交有虐囚紀錄的伊拉克軍隊,有違國際法。「維基解密」擬藉此批文件指控美國的「戰爭罪行」,但美國國防部表示,解密文件導致美軍陷入危險,並可能使300名與美國合作的伊拉克人身分曝光、遭受威脅。五角大廈對先前「維基解密」公布的文件拒絕證實其可信度,但僱用100多名專家加以檢視,迄今尚未指出文件有錯誤之處。
報你知 維基解密專門揭弊「維基解密」創辦人艾桑吉指,該網站所公布的文件,暴露了伊戰真相。歐新社
維基解密WikiLeaks.org網站成立於2006年12月,創辦人為艾桑吉(Julian Assange),專門揭露政府、企業貪腐行為等,網站聲稱洩密者毋須擔心被追蹤。網站伺服器設在瑞典和比利時等「法律會協助保護資訊的國家」。據稱資金來自中國異議人士、人權組織和記者,顧問包括六四民運領袖王丹。
美軍無視伊拉克虐囚案例.美軍101空中突擊隊在2006年向上級報告說,1名謀殺案嫌疑犯指控伊警察,用手銬將他吊起,用滾熱的水淋他,又用木棍打他。但101部隊在知會總理馬利基的辦公室後就結案。
.2007年美軍在提克里特呈交的個案中,提及女囚犯「不肯與伊拉克調查員合作,被毆打和強姦。」
.2007年6月,1名男子被捕後,3名伊拉克軍中尉用化學品虐待他,倒在他的手腳上,還將他的手指切掉。他後來被送到摩蘇爾醫院治療,右腿膝蓋以下須截肢,左腳數隻腳趾也要切除。
.2009年美軍1份報告指,他們在西北方城鎮托爾阿發取得1捲影帶,顯示10多名伊拉克軍包括1名少校,非法殺害1名囚犯。他被推上街,然後被開槍擊斃。報告未註明該批伊軍後來是否被懲罰。
.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近敘利亞邊境的城市哈薩以巴巡邏時,發現1名男子被伊軍由計程車拖出來,他被蒙上眼睛、毆打,在1個房間內囚禁了3天。美軍在報告上說:「不保證個案有進一步的調查。」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40萬份伊戰密件曝光 美國要求媒體不發消息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8:09:02 新華國際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3756.htm
與上次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時相似,維基揭秘網提前把伊戰秘密文件提供給《紐約時報》、《衛報》、法國《世界報》和德國《明鏡》周刊並要求這些媒體同時播發相關報道。另外,維基揭秘網再次拒絕公開文件的來源。
公開秘密文件立即招致五角大樓譴責。國防部發言人莫雷爾說:“我們譴責維基揭秘網誘使個人觸犯法律、公開秘密文件、傲慢地與全世界共享機密信息。”
莫雷爾說,公開秘密文件“可恥”、“可能損害美國安全”,文件提及姓名的大約300名伊拉克線人“可能遭人報復”,駐伊美軍正為他們提供保護。
五角大樓先前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維基揭秘網所公開文件的真實性,只是組織100多名情報分析員評估公開文件的潛在後果。
國防部18日提前要求各類媒體不要發布維基揭秘網公開的涉密文件,以免提高這家網站的“可信度”。
美中情局擬擴編駐巴基斯坦特工
一些美國官員說,美國中央情報局打算在巴基斯坦擴大秘密行動規模,肅清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地區活動的非法武裝人員。
美國《華爾街日報》22日以一些不願公開姓名的高級官員為消息源報道,貝拉克‧奧巴馬政府最近幾周要求巴基斯坦方面允許更多中情局特工和特別行動部隊培訓人員入境,進一步對非法武裝人員施壓。
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巴基斯坦官員說,巴基斯坦政府與美國中情局關係穩固,但反對在巴基斯坦大幅增加特工人數。
一些非法武裝人員在巴阿邊界巴方一側的部族地區活動頻繁,一些原本在阿富汗活動的非法武裝人員也時常潛入這一地區發動襲擊。
維基解密:美軍入侵後 基地組織才進入伊拉克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9:05:00 環球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10-10/24/c_12694010.htm
據半島電視臺網站10月23日報道,“維基解密”網站10月23日發布約40萬份涉及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但這些文件大多數都屬于普通情報,不能完全勾勒出美國對伊拉克“基地”組織的全貌。這些文件暗示,美軍對“基地”組織的了解有限,特別是戰爭初期。但是文件中也透露了有關恐怖組織的一些內幕,比如綁架人質勒索贖金維持財政,使用婦女和兒童作為自殺人彈發動自殺襲擊等。
美軍所收情報真假參半 大部分未發生
解密文件顯示,美軍曾受到成百上千份有關伊拉克“基地”組織的陰謀襲擊報告。其中有些情報是精確的,比如2006年8月12日,一名線人告訴美軍,巴格達將發生7起汽車爆炸事件。幾天後,巴格達確實遭到連環炸彈襲擊,導致47人死亡。
但有時候,美軍收到的情報也十分可疑。比如2005年9月,一封來自伊拉克“基地”組織高級領導人扎卡維的信,勾勒出對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襲擊陰謀。信中稱,50到100枚火箭彈將被用于作為攻擊開始的信號,隨後更多火箭彈攻擊將隨之而來。阿布格萊布監獄中的囚犯將早做準備,襲擊者已經準備好犧牲囚犯的生命,因為在齋月期間殉難被看做一種榮譽。但是這種襲擊從未發生過,2006年1月份的報告顯示,扎卡維呼吁他的追隨者推遲幾周實施這個攻擊行動。
2005年9月,另外一份報告還暗示基地正計劃對英國軍隊、外國石油公司、國際機場以及伊朗邊境發動攻擊。2005年10月,有報道說,基地正計劃在巴格達郊外對美軍護衛隊發動襲擊。但最後,這些襲擊都未實現。
美軍入侵後 基地才進入伊拉克
許多解密報告顯示,伊拉克“基地”組織是在美軍入侵伊拉克後,他們才開始出現在伊拉克的。2004年,只有6份情報中提及基地組織,而且多是個別人被捕。直到2005年,伊拉克“基地”組織才開始被作為一個清楚的實體被提及。
被解密的評估文件暗示,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是伊拉克遜尼派派軍中外國人的主要來源。2004年,至少20名敘利亞武裝人員在伊拉克被捕或者被擊斃,2005年這一人數增加到55人,隨後開始減少,直到2009年的5人。這種情況反映出,美軍一改多年來譴責譴責外國武裝人員通過敘利亞進入伊拉克的態度,轉而尋求與敘利亞和解,甚至合作。
此外,文件中還提及來自埃及、也門、利比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黎巴嫩、約旦以及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武裝人員,甚至包括來自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的西方人。
招募婦女兒童當人彈 利用精神病人發動襲擊
但是到2007年中期,外國武裝人員流入伊拉克的情況開始受到抑制,因為伊拉克的鄰國開始加強邊境控制,伊拉克“基地”組織殘忍傷害穆斯林人口的行為也開始受到譴責。隨著外國武裝人員的枯竭,伊拉克“基地”組織開始不顧一切地尋找兵員。它首先將目標對準女性。
在2007年5月份的報告指出:“基地組織正在利用一名身份不明的女性成員,招募其他的女性成員,以對聯軍目標和其他目標發動自殺襲擊。女性之所以成為基地組織的招募目標,是因為該組織認為女性比男性能更容易地通過聯軍檢查站,她們接受的檢查更少。而且聯軍掌握基地女性成員的背景信息更少,因此針對女性的篩查沒有對男性那麼嚴格。”基地組織招募女性發動自殺襲擊暫時取得了成功:2007年女人彈在伊拉克發動了8起自殺式襲擊,2008年發動了15起,包括一名女人彈在迪亞拉足球場發動自殺式襲擊,造成29人死亡。
不過基地組織需要招募更多的自殺式襲擊者。美軍泄密文件顯示,在2008年底和2009年,基地組織經常用兒童做自殺式襲擊者,最小的甚至只有11 歲。2009年5月,一名14歲的男孩在基爾庫克發動自殺式襲擊後,基地組織甚至成立了一個完全由兒童和20歲左右青年組成的自殺襲擊機構。最近,有關一個名叫“天堂鳥”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機構的報道日益增多。最近的報告稱,大概是在2009年5月2日,15名14歲到25歲的自殺式襲擊者被從巴格達運送到基爾庫克,加劇了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之間的緊張局面。”
基地組織還利用精神病人士發動自殺襲擊。在2008年4月份,基地組織利用一名“16、7歲的智障男孩”,在迪亞拉的一個葬禮上發動自殺襲擊。美軍報告稱:“利用精神病人士發動自殺式襲擊,暗示基地組織招募成員的能力在下降,人們自願成為自殺襲擊者的意願在降低。”
財政陷入困境 基地組織靠綁架勒索贖金度日
伊拉克“基地”組織的資金來源很多來自外部,比如敘利亞或者海灣國家的富人。但是其在伊拉克內部的籌資正在增加。綁架勒索贖金已經成為基地慣用斂財的手段之一。2008年2月,基地綁架了摩蘇爾一名基督教領導人,這是他第二次被綁架。
基地可能索要大量贖金。這位主教上次被綁架時,恐怖分子收到了20萬美元贖金。這次,他們很可能要求更多。這種情況顯示,基地資金正在枯竭,不得不採用激烈手段籌資。該組織還依賴于其他形式的勒索。比如2008年9月的一份報告指出,美軍發現一輛燃燒了一半的公共汽車。汽車所有者說,他收到基地組織電話,威脅他支付2萬美元保護費,否則後果自負。搶劫也成為基地組織的斂財方式之一。2008年12月,一個不知名的槍手組織從伊拉克摩蘇爾石油辦公室搶走 160萬美元。
盡管這些現象不能反映出基地組織最近的財政狀況,但叛軍組織畢竟需要大量資金。今天,這種趨勢依然在繼續。伊拉克今年發生了多起神秘搶劫案,許多都是針對黃金和珠寶店,而劫匪卻很少被抓住。(王愷)
維基解密曝光40萬份伊戰密件 間諜氣球窺視伊朗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7:14:37 來源: 新京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3663.htm
22日晚,曾公布美國9萬多份秘密文件的“維基解密”網站再次公布了近40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奇23日表示,他們將再公布15000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揭露美軍非法行為
沉寂數月的“維基解密”網站22日公布了391831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的時間跨度從2004年初至2010年1月1日,涉及幾乎相當于伊拉克戰爭各個時期的美軍內部文件。
大部分文件所揭露的都是美軍在戰場上的“非法和違反道德的行為”,文件還揭露了一些伊拉克政府軍對不同教派武裝分子的虐待行為,包括具體的虐待方式。雖然這些秘密文件經過了大量技術處理,將美軍和所涉及人員的名稱抹去,也刪除了事件發生的地點,但外界依然能從中了解到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生活和經歷。
在公布這批文件之前,“維基解密”網站向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阿拉伯等國媒體提前透露,約定在同一時間共同公布這些秘密文件。獲得文件內容的半島電視臺報道稱,文件對伊拉克戰爭傷亡數字給出了具體統計,此前這一數字一直存在爭議。文件披露,伊拉克戰爭共造成28.5萬人傷亡,至少有10.9萬人死亡,其中包括6.6萬名平民和2.4萬名“敵對人員”。
這是“維基解密”網站第二次公布涉及美軍的機密文件。今年7月,“維基解密”網站突然公布了92000多份駐阿美軍作戰行動機密文件,並向西方多國媒體提供了相關的文件內容。
“泄密”展示戰爭真相
23日,阿桑奇就再次公布美軍秘密文件一事在倫敦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他依然強烈抨擊美軍戰爭的非正義性,稱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犯下戰爭罪行。
阿桑奇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披露這些文件是為了展示真相。對真相的掩蓋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就開始了,在戰爭結束後還在繼續。我們希望能夠停止一些在戰前、戰爭期間和官方宣布戰爭結束之後仍在繼續的對真相的掩蓋行為。”
阿桑奇還透露,不久後他們還要公布阿富汗戰爭的相關文件,總數有15000份。“目前我們對它們的審核已經結束,短期內就可以公布,”阿桑奇稱,這些秘密文件比7月份公布的那批文件更為敏感。
反應
五角大樓譴責泄密行為 組建120人小組梳理伊戰數據庫
美國國防部23日警告稱,“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文件,將可能損害美國及其盟國士兵的安全。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莫雷爾稱,和上次公布的文件相比,新的泄密文件並沒有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但泄密本身卻將有可能讓駐伊美軍受到攻擊。莫雷爾說,和以前泄密的文件一樣,這次泄密的文件肯定會被美國的敵人納入“考察”范圍,他們可以分析這些文件,從而為應對美軍提供條件。
為了應對“維基解密”的泄密行為,五角大樓已經建立了一個120人組成的特殊小組,梳理伊拉克戰爭數據庫,評估這次泄密可能給美軍士兵以及美軍在伊行動帶來的威脅。
揭秘
駐伊美軍曾18次誤襲友軍 美軍經常誤傷友軍
“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文件顯示,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來,美軍士兵襲擊了18次友軍,至少殺死7名友軍士兵,另外造成34人受傷。
泄密文件顯示,2005年11月4日,駐伊英軍第52步兵團的一小隊士兵在巴格達附近遭遇輕武器襲擊,造成5人受傷,一名24歲的英軍士兵陣亡。英國方面此前曾認為是“基地”組織或者教派武裝發動了進攻。事件發生2小時後他們才意識到,是前方的一隊美軍士兵向他們發射了子彈。英軍士兵聽到的第一聲槍響是警告,要求他們保持距離。
3周後,同為第52步兵團的另一隊巡邏的英軍士兵,在巴格達西南部農田裏徒步行進時遭遇了襲擊。這次襲擊導致駐伊英軍2死4傷。起初,駐伊英軍以為襲擊是敵對組織所為。後經調查,開火的士兵是美國巡邏兵。
間諜氣球窺視伊朗
泄密文件顯示,美軍試圖利用伊拉克來進行對伊朗的偵查和情報刺探工作。
美軍曾在伊拉克制造了大量巨大的間諜氣球,上面攜帶高精度照相機,試圖利用季風,從伊拉克將其釋放到伊朗境內窺視有關導彈和核計劃的情報。根據相關文件,這類間諜氣球安裝有地面網格化信息傳感器,可以在高空飛行或懸停30天,具有超視距探測和跟蹤能力,甚至可以應對巡航導彈帶來的威脅。
美軍此前曾樂觀地估計,這些間諜氣球會順利地抵達伊朗上空。不過很多間諜氣球卻在“自己人的地方”爆炸。文件舉例稱,2006年4月24日,在駐伊英軍巴士拉基地內的物流港上空,一個間諜氣球發生爆炸,傷亡情況不明。同年5月5日,另一個間諜氣球在靠近伊朗邊境的阿布‧納吉地區發生爆炸,這次事件差點釀成外交危機。
美軍對虐囚視而不見
泄密文件還披露了一些虐囚事件,不過虐囚行為並不是美軍所為,而是伊拉克軍方所為。但美軍得知這些虐囚事件後卻不聞不問,沒有進行及時的制止,也沒有採取進一步的預防措施。
虐囚文件多是醫療人員提交的檢驗報告。這些報告顯示,被蒙住雙眼的囚犯時常戴著手銬腳鐐被鞭打,甚至被拳打腳踢,有些還被施以電刑。有6份報告稱囚犯在遭受酷刑後死亡。
2009年8月27日,一名美軍醫生報告了一起虐囚事件。這名醫生提供的資料顯示,被虐囚犯身上有明顯的淤傷、燒傷,主要集中在頭部、軀幹、脖子和腿部。這名囚犯稱伊拉克警察試圖殺他滅口。2008年12月3日,另一名囚犯由于“腎壞死”而死亡。泄密文件顯示,至少有一名囚犯將曾遭遇的虐待告知美軍但卻沒有收到回復。美軍的記錄上寫道:“不調查也可以。”
釋疑
五角大樓為何難奈“維基解密”?
“維基解密”無辦公地點無公開雇員
“維基解密”網站成立于2006年,網站創始人阿桑奇表示,創辦“維基解密”的目的是揭露政府和企業的腐敗行為。
但“維基解密”網站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它沒有辦公地點、沒有公開的雇員,甚至不公布電話號碼,只依靠全球網絡的服務器和志願者來維持日常運作和泄密文件的發布。
創始人阿桑奇通常用電子郵件和外界溝通,他透露網站的核心工作人員有5人,還有800名兼職志願者,這些人都在不同國家,所有人都不拿工資。阿桑奇說,“維基解密”的所有資金都來自公眾、媒體和基金會的捐款,拒絕政府和企業的資助。西方媒體也表示,阿桑奇與媒體合作時從不談錢。
阿桑奇曾自豪地宣稱,“維基解密”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一個平臺,平均每天有30人次向“維基解密”上傳機密文件,網站主服務器設在瑞典等國,並得到這些國家的保護。但阿桑奇從不對外透露獲得泄密文件的渠道,以及提供者的詳細信息。
由于“維基解密”公布了大量秘密文件,不少國家對其進行限制登入。
維基:英兵殘殺女童 街上玩耍慘死 暴徒邊開槍邊派糖
轉貼來源:星島日報 2010-10-24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0-10-24/world1287908664d2807217.html
因揭露阿富汗戰爭內幕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泄密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近日再公開一批接近40萬頁的秘密文件和報告,新披露的驚人內幕包括英兵曾經射殺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本報訊今年7月揭露阿富汗戰爭內幕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泄密網站「維基解密」,近日再公開一批接近40萬頁的秘密文件和報告,新披露的驚人內幕包括英兵曾經射殺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
「維基揭秘」於美國時間22日晚上公布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文件顯示,伊戰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 據瞭解,「維基解密」在網上發布這些報告之後,網頁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23日在倫敦現身,同行還有律師夏納(Phil Shiner)。夏納指一名持步槍的英國士兵曾把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射死。夏納說:「坦克當時在街道的盡頭,一名步槍兵突然出現,把穿著黃色裙子的女孩殺掉。」他稱,在女孩被射殺的一刻,士兵還在向小童派發糖果,以圖贏取民心。
死亡人數是阿富汗戰爭五倍
「維基解密」在新聞稿指出:「有300多宗聯軍士兵涉嫌虐待在囚人士的報告,另有超過1000宗伊拉克保安部隊觸犯類似罪行的報告,有些人就算願意投降,也被人蓄意殺死。在很多事件中,清楚顯示美軍犯了戰爭罪行。」
「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說,這些資料提供「戰爭罪行」的證據,內中顯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阿富汗的五倍之多,相形之下堪稱「血流成河」。
資料中並透露伊朗涉入伊拉克戰爭的秘辛。《紐約時報》說,資料顯示伊拉克叛軍靠伊朗提供的武器和訓練,攻擊美國為首的聯軍和伊拉克政府官員,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伊朗革命衛隊」。
伊指泄密行為含政治動機
伊拉克政府23日就國際解密網站「維基揭秘」日前公布大量美軍伊戰秘密文件進行嚴厲譴責,認為這是出於「政治動機」的行為。聲明還指,伊拉克政府將對文件顯示的有關駐伊美軍和外國安保公司針對伊平民的不正當行為進行調查,為受害的伊拉克公民尋求正義,不管他們是否曾遭到訴訟。
美國國防部指這些文件記載的資料未經分析整理,不能體現伊拉克戰爭全貌。BBC報道,美軍方表示無意就維基泄密網站公布的伊拉克軍警虐待伊拉克囚犯指稱展開新的調查。國際特赦組織則對這些文件所揭露的罪行作出譴責。
公佈伊戰密件引批評 維基辯解:揭真相
轉貼來源:中國報新聞網
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10-10-25&sec=world&art=1025wf20.txt
(英國‧倫敦24日法新電)“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因公佈一批美軍伊戰秘密文件引起批評,維基創辦人阿桑奇週六為這項行為辯護,指這批文件揭露了伊戰的“真相”。
“維基解密”于美國時間週五晚,公佈了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首次揭露美軍隱瞞伊拉克軍警虐囚實錄。
這些2004年到2009年的文件顯示,伊戰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包括伊拉克警察、安全部隊人員對囚犯進行虐待、折磨、性侵犯甚至謀殺。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在倫敦召開記者會說,公開這些文件是為了揭露真相,“維基解密”網站希望糾正一些對真相的攻擊。
逾10萬平民遭濫殺
阿桑奇指檔案不只揭示伊戰的“殺戮血路”真相,更是“戰爭罪行鐵證”,足夠提出40宗非法殺人訴訟。
華盛頓警告,這種做法為美國的對手提供了寶貴的信息,使伊戰聯軍和伊拉克平民陷入危險。
美國軍方也表示,無意就“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伊拉克軍警虐待囚犯指稱展開新的調查。
五角大樓一位發言人說,這些文件記錄的是過去,美軍已經在虐囚事件發生后及時把有關報告轉給了伊拉克當局。
華府一直聲稱沒有點算整場戰爭的死亡數字,文件卻記錄了逾10.9萬人死亡,其中6萬6081人是平民,2萬3984人是“敵人”,至少3萬1780人死于路邊炸彈,3萬4814人死于教派衝突。
英國一個點算伊戰死傷數字的組織,指其中1萬5000宗平民死亡個案之前無記錄,如加入該組織之前點算數字,伊戰共有12.2萬平民死亡。
檔案記錄了681名平民在美軍檢查站被殺個案,又披露“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不理兩懷疑武裝分子投降,照樣擊斃他們。
美軍在阿布哈里卜監獄虐囚聲名狼藉,檔案顯示伊拉克軍警有過之而無不及,共記錄得1300宗虐囚個案,包括煙灼、電擊和用硬物雞姦,其中六宗致命,但從來沒有人被追究,美國也一直沒有調查。
伊軍虐犯手法殘忍
◆吊起毒打淋滾水
美軍101空降師2006年向上級報告說,一名謀殺案疑犯指控伊警用手銬將他吊起來毒打,又用滾水淋他,他的手腕、背部、膝蓋都有瘀傷,證明指控屬實。美軍將事件知會總理馬利基的辦公室后,個案就了結,沒跟進濫用私刑者有否受罰。
◆伊軍電擊扣押者
美軍檢查伊軍一個營地時,發現一名被扣押者滿身都是結痂的傷口,兩眼被打至瘀黑,頸上有紅黃兩種顏色。疑犯指控伊軍虐待他,不斷電擊他,但伊軍辯稱,疑犯是在試圖逃走,被軍人逮捕時弄傷的。
◆化學品灼身割指
2007年6月,一名男子被捕后,遭3名伊軍用化學品虐待。3名中尉將化學品倒在疑犯的手腳上,還將他的手指切掉。他后來被送到摩蘇爾醫院治療,醫生要將他右腿齊膝切去,左腳數隻腳趾也要切掉。醫生還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傷痕,是被化學品灼傷造成。兩年后美軍才發現這名男子,將他的經歷寫成檔案,當局一度通緝涉案的3名中尉,但他們始終沒有落網。
◆非法處決疑犯
2009年美軍呈遞一份“嚴重事故報告”,內容說他們在托爾阿發鎮取得一卷影帶,顯示10多名伊軍,包括一名少校,非法處決一名疑犯。疑犯雙手被反綁,押到街上,被推倒在地后,伊軍以行刑式將他轟斃。報告沒有註明該批伊軍后來有否被懲罰,只在報告上寫上“結束”字句。
◆水管插疑犯肛門
有伊軍用螺絲批插疑犯,用電線鞭打他的雙臂、背部和大腿,更用電槍電擊他,甚至用水喉管插疑犯的肛門。
◆女囚犯反抗被姦
伊軍還侵犯女囚犯,美軍2007年在提克里特呈交的個案中,提及女囚犯“由于不肯與伊拉克調查員合作,被毆打和強姦”。
維基解密披露伊戰檔案 美軍史上最大規模信息外泄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17:15:38 來源: 中國日報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5286.htm
綜合西方媒體10月23日報道,因披露大量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而名聲大噪的“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又有新動作,22日宣布將公布40多萬份關于伊拉克戰爭的美軍絕密檔案。這起美國軍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外泄事件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國防部官員擔心這不僅會威脅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也將嚴重打擊美國在當地的“地下合作夥伴”。
***實際死亡伊拉克人超過美官方數字
“維基解密”22日宣布將在其網站公開40多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檔案。該網站在聲明稱,這些檔案記錄了約10.9萬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情況,包括66081名“平民”,23984名“敵人”(武裝分子)、15196名“所在國人士”(伊拉克政府軍)和3771名“友軍”(聯軍成員)。資料顯示,超過60%的伊戰死難者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總數達到了6.6萬人。換句話說,在6年伊拉克戰爭中,每天都有31名伊平民死亡。
反戰組織“伊拉克死亡統計”指出,這批資料裏有1.5萬例平民死亡是之前所未公開過的信息,這使得該組織自己統計出的死亡伊拉克人數上升到12.2萬。該組織成員約翰‧斯洛博達指出,“維基解密”公開的這些資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地細致”,甚至包括很多遇難者的姓名。“新增的這些死亡數字主要是將伊拉克全境范圍內那些每次只死一到兩個人的小衝突也統計了進去,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伊拉克政府的數據顯示,在2004年1月到2008年10月這段時間裏至少有8.6萬伊平民和安全部隊士兵死亡。美國則一直聲稱沒有就伊人死亡人數進行官方統計,但五角大樓日前透露有包括平民、武裝分子和政府軍士兵在內的約7.7萬伊拉克人在戰火中喪生。 “維基解密”最新披露的數據明顯要比美國的數字高出不少。不過《紐約時報》的消息稱,“維基解密”報告的時間跨度要比國防部統計的長,而且其中有死者可能被重復計算了。
***大量美軍和伊安全部隊虐囚證據曝光
最新曝光文件還證明聯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對囚犯實施酷刑折磨和其它虐待行為絕非個例。“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22日在接受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材料包含聯軍對犯人實施300起酷刑和284起虐待的報告,還有1000多份有關伊拉克安全部隊犯下類似罪行的記錄。
包括《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英國《衛報》和德國《明鏡周刊》在內的幾家媒體提前看到了這些文件。英國《衛報》稱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一名伊拉克警察先開槍打傷一名囚犯的腿,然後用棍棒狂敲其背部讓他皮開肉綻,再用膠皮管猛勒其胸部造成肋骨骨折。曾有人向美軍和伊政府舉報此事,但根本沒有人出面調查。《紐約時報》則寫道,只有小部分虐囚事件得到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的調查,但是檔案中的絕大多數案件看上去都被晾在一邊。
阿桑奇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些材料至少為40起殺人案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出美國領導的聯軍部隊和伊拉克政府犯有“戰爭罪”。“伊拉克普通百姓被美軍不加區別地殘害,曾經有次美軍炸毀了整座平民大樓,只因一名疑似叛亂分子躲在大樓屋頂。”
CNN分析說,雖然伊拉克戰爭因為美軍戰鬥部隊的撤出已經漸漸淡出美國公眾的視野,但“維基解密”一下爆出這麼多絕密文件依然會勾起美國人復雜的伊戰回憶,臭名昭著的阿布扎比監獄虐囚醜聞當時讓很多美國人感到震驚。
據最新報道,阿桑奇23日在“維基解密”于倫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披露是為了告訴公眾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真相。“對戰爭真相的攻擊在戰爭開始前很久就開始了,而在戰爭結束後也沒有停止過……我們要做的就是停止那些對真相的抹黑,還原一個事實。”
“維基解密”發言人克裏斯廷‧赫拉弗松在發布會上透露,該組織還即將公布1.5萬份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檔案。據悉,這批資料沒有在7月跟上批阿戰檔案一起公開是因為其中“內容極其敏感”。
***五角大樓強烈不滿將展開調查
對“維基解密”接二連三的曝光,五角大樓非常憤怒,指責這種行為將嚴重威脅美軍駐海外士兵的安全。當“維基解密”7月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檔案的時候,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憤怒地指責“這個網站的雙手沾有美國年輕士兵的鮮血”。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莫雷爾22日透露國防部將對最新的泄密事件進行調查,並強烈譴責未獲批準就公布機密信息的行為。“這將使我們的部隊在未來更容易遭到襲擊。這本是絕對不會被公開的檔案,我們的敵人顯然會用它來針對我們,不僅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而且還在全球范圍內。他們將知道很多關鍵信息,比如我們的士兵怎樣在戰場上行動,在遇襲時又將怎樣反應以及我們的武器裝備能力、怎樣培養情報源以及伊拉克人跟我們合作的情況。”
莫雷爾憤怒地指出,情報顯示在“維基解密”7月公布阿戰文件後,塔利班高層曾下令要求手下去研究這些信息好對付美國人。對這樣的說法,阿桑奇不以為然,稱五角大樓找不到任何一個因為“維基解密”泄密而受到威脅的人。
***美國伊戰合作夥伴300人名單曝光
讓美國政府非常擔心的是,這次“維基解密”公開的材料中有約300名在戰爭中跟美軍合作的伊拉克人的姓名。莫雷爾說:“我們認為被曝光的300個伊拉克人可能因此而面臨危險,我們已經通知美國駐伊拉克部隊,他們正在聯係這300人並提供安保服務。”
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羅克更是憂心忡忡地表示,300名合作人士被曝光將讓他們“不管在政治上還是人身安全上都容易遭到敵對勢力的傷害”。“更重要的是,這也讓那些不僅在伊拉克、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願意和美國合作的人士感到心寒,維基解密網站的舉動非常不負責任,這種威脅到他人性命的做法是根本沒有必要的。”
(來源:中國日報網 董瑋 編輯:劉純萍)
為一名叛亂者 美軍炸毀一座平民大樓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7:47 來源:華西都市報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10/24/t20101024_21912788.shtml
維基揭秘:伊戰死者六成是平民
國際解密網站“維基揭秘”美國時間22日晚公佈了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這些文件顯示,伊戰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此外,美軍對伊拉克安全人員的大量殘忍虐囚行為不聞不問。這起美國軍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外泄事件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國防部官員擔心這會威脅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
“維基揭秘”網站曾於今年7月公佈9萬餘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維基揭秘”22日宣佈將在其網站公開40多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檔案。該網站在聲明稱,這些檔案記錄了約10.9萬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情況,包括66081名“平民”,23984名“敵人”(武裝分子)、15196名“所在國人士”(伊拉克政府軍)和3771名“友軍”(聯軍成員)。資料顯示,63%的伊戰死難者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反戰組織“伊拉克死亡統計”指出,這批資料裏有1.5萬例平民死亡是之前所未公開過的資訊。該組織成員約翰·斯洛博達指出,“維基揭秘”公開的這些資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地細緻”,甚至包括很多遇難者的姓名。先前,美國對伊拉克戰爭所導致的伊拉克人傷亡情況語焉不詳。半島電視臺說,今年7月底,美國中央司令部在其網站“含蓄透露”,在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間,共有7.7萬伊拉克人因戰爭死亡。
秘聞二 虐待折磨性侵謀殺
虐囚發生在美軍眼皮下最新曝光文件還證明聯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對囚犯實施酷刑折磨和其他虐待行為絕非個例。“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22日在接受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材料包含聯軍對犯人實施300起酷刑和284起虐待的報告,還有1000多份有關伊拉克安全部隊犯下類似罪行的記錄。
這些文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包括伊拉克警察、安全部隊人員對囚犯進行虐待、折磨、性侵犯甚至謀殺,而美軍對這類事件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有明確的虐囚證據也不展開調查,甚至為其掩飾。
英國《衛報》稱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一名伊拉克警察先開槍打傷一名囚犯的腿,然後用棍棒狂敲其背部讓他皮開肉綻,再用膠皮管猛勒其胸部造成肋骨骨折。
秘聞三 對平民不加區別殘害
阿桑奇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些材料至少為40起殺人案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出美國領導的聯軍部隊和伊拉克政府犯有“戰爭罪”。“伊拉克普通百姓被美軍不加區別地殘害,
曾經有次美軍炸毀了整座平民大樓,只因一名疑似叛亂分子躲在大樓屋頂。”
CNN分析說,雖然伊拉克戰爭因為美軍戰鬥部隊的撤出已經漸漸淡出美國公眾的視野,但“維基揭秘”一下爆出這麼多絕密文件依然會勾起美國人複雜的伊戰回憶,臭名昭著的阿布扎比監獄虐囚醜聞當時讓很多美國人感到震驚。均據《中國日報》(責任編輯:林秀敏)
伊朗「影子戰爭」策劃綁架美軍
轉貼來源: [2010-10-24] 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10/24/GJ1010240012.htm
維基解密文件披露美軍和伊朗的明爭暗鬥,據稱伊朗革命衛隊曾向伊拉克民兵組織提供秘密培訓和大量援助,協助他們綁架美軍士兵作為人質,在伊拉克發起「影子戰爭」。
根據一份2006年12月22日的文件,駐巴格達美軍指揮官發出秘密警告,稱什葉派武裝頭目杜萊米,正策劃綁架美軍士兵以作為人質。情報更指杜萊米接受了伊朗革命衛隊和黎巴嫩真主黨秘密訓練。杜萊米最終被美軍所殺,但在此之前,4名駐伊美軍已遭綁架並被處決。
民兵獲發強力炸彈 襲政府使館
另外一些機密文件顯示,伊朗軍方曾向伊拉克民兵組織和武裝分子提供大量武器裝備,包括火箭彈、電磁炸彈及威力強勁的「爆炸性成型穿甲炸彈」等。伊朗亦據稱曾策劃利用火箭炮甚至化學氣體,襲擊伊拉克政府部門及外國使館所在的巴格達「綠區」。 ■《紐約時報》/《衛報》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飛越霧社事件 學習和解包容
轉貼來源:中央社 2010/10/19 20:31:31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0190264&pType0=aSOC&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19日電)發生於1930年10月27日的霧社事件,今年屆滿80週年,南投縣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今天以「緬懷與和解」為題舉辦研討會,期盼從歷史教訓中,建立族群和解、包容的價值。
為紀念霧社事件80週年,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立法委員孔文吉辦公室及南投縣仁愛鄉清流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發起「飛越八十」紀念活動,並於今天在鄰近清流部落的國姓鄉北港村民宿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文史工作者共同探討霧社事件的歷史意義。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日本總督府在霧社事件中,曾利用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分化賽德克 3大社群,並以「以夷制夷」伎倆脅迫族人自相殘殺,撕裂族群感情,直到現在族群間還存在仇恨。
他說,舉辦紀念活動,除了共同緬懷追思霧社事件原住民族的英烈行為、撫平傷痛,也應從歷史記取教訓,學習及建立族群間互相尊重及和解、包容的價值。
沈明仁表示,除了原住民族群間的和解,原住民族與漢人、原住民族與日本人之間,在彼此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有過衝突,也應從霧社事件中學會和解的價值。
包括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處長阿浪.滿拉旺、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辜雯華、孔文吉及多名文史工作者都參與研討會,長期鑽研霧社事件史實的大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崇根也前來參加。
張崇根表示,霧社事件的起因,是日本軍國主義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產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地位與法律上的不平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原住民族人,是為捍衛民族尊嚴與生存而發動起義,因此霧社事件應視為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起義」壯舉。
霧社事件後,日本殖民統治者在1931年5月6日,將事件僅存的 298名餘生者,強迫遷至「川中島社」集中監管;台灣光復後,政府將川中島社改稱「清流部落」,成了霧社事件餘生者及其後裔的居住地。
霧社事件餘生者除在1950年於清流部落興建「餘生紀念碑」,感念先烈的偉大情操,九二一地震後,政府另於紀念碑旁成立「餘生紀念館」,陳列霧社事件史料,供後人緬懷追思。
研討會後,所有與會人員並前往清流部落探訪,與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族人分享部落70餘年來的發展過程。991019
發現日軍戰壕 見證霧社事件慘烈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南投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2x112010101900003,00.html
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前夕,仁愛鄉賽德克族長老昨日回到古戰場踏查,在獵人指引下至馬赫坡古戰場尋根,找到當年日軍構築的安達山戰壕,並發現刻印「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的空酒瓶。霧社事件後,日軍清理戰場,強迫遺族遷至平地,戰壕遺跡很可能是當年霧社事件唯一完整保留的軍事遺跡。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安達山戰壕從未在媒體曝光,一方面因過了八十年,早被荒煙蔓藤隱沒,道路難行、地點難尋,來回步行約需四小時。另方面最早發現的獵人把戰壕當成一般洞窟,未聯想到防禦工事。直到文史學者從獵人撿到的兩只迫擊炮彈彈殼追查,確定戰壕應是日軍構築。
霧社事件期間,日軍視賽德克青壯年為「凶番」,以機槍、迫擊炮、軍機、毒氣彈大肆掃蕩,青壯人口大減,馬赫坡部落老弱婦孺被日本政府強迫搬遷至清流部落,孤立於其他社群,是段無比傷痛的史實。沈明仁認為,在情感層面上,很多族人不敢回想,因此除了獵人,很多老一輩的族人不知道有戰壕的存在;即使知道,也不願說、不願回想。
昨日踏查過程中,在壕溝內撿到一只玻璃酒瓶,樹根已長進瓶內,近瓶底處瓶身刻有「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文字。文史工作者程士毅表示,以此推敲,日軍當年規畫補給設施準備長期抗戰,從工事面積及規模、指揮所推測,戰壕約可容納一個加強營約五百名軍士官。
戰壕地理位置展望絕佳,機槍、迫擊炮可從置高點對著莫那魯道故居馬赫坡部落掃射,也是岩窟下山主要路途,讓藏在岩窟裡的賽德克勇士難以得到補給。沈明仁田野調查發現,當時鄰近馬赫坡的山頭幾乎被日軍攻占,一旦有勇士在部落現身,隨即彈如雨下,勇士們被迫改打游擊戰。
程士毅指出,戰壕開挖深度可容成年男子站立瞄準,設計猶如迷宮般,士兵不須爬上地面,即能在壕溝內轉換戰鬥位置。但賽德克族的防禦工事習慣以石板搭牆,留槍眼窺視,安達山戰壕幾乎可確定為日軍所建,是日本人在台灣山地殖民時期的重要軍事史蹟。
賽德克長老昨日在戰壕旁灑酒祭天地,並分豬肉象徵族群和解共享,還有長者唱起古調,哀悼霧社事件犧牲者。原住民立委孔文吉跟著上山踏查,他表示,霧社事件八十年,族群要邁向和解共榮,得先正視歷史、包容彼此。安達山戰壕在台灣發展史的地位不能磨滅,將請行政院文建會整體規畫、現地保存,並設置解說軟體,讓後代從實體史蹟中回顧歷史。
小檔案-「敬酒事件」引爆抗日怒火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整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110110x112010101900005,00.html

▲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中)及其族中勇士。(本報資料照)
霧社事件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所發生最激烈的一次反抗行動。事件發生在一九三○年,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不滿地方官警的統治而抗暴,犧牲人數近千人,參與行動的部落幾乎遭到滅族。領袖莫那魯道持長槍轟頂自殺,其他不投降的勇士面向傳說發源地白石山,在巨木下自縊。
根據日方紀錄,一九三○年的「敬酒事件」是導火線。在一場婚宴中,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想與同僚一起向路過的日警吉村克己巡查敬酒,當他拉著吉村的手時,被吉村以不潔的理由甩開,並以警棍毆打。原住民憤而圍毆日警,並策畫抗暴。
同年十月廿七日,日本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舉行神社祭,在霧社舉行聯合運動會,賽德克族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庫、羅多夫、塔羅灣等六部落聯合,襲擊附近的日人警察分駐所、學校、宿舍,劫走彈藥。
日本人以夷制夷,並以優勢軍事武力鎮暴,賽德克勇士雖擅長山林游擊戰,但日軍投擲違反國際公約的「糜爛性毒氣彈」躲在森林裡的勇士在彈盡援絕、兵力懸殊下,退守馬赫坡岩窟,不願投降的勇士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
今年霧社事件將滿八十周年,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公共電視戲劇《風中緋櫻》、作家鍾肇政的《馬黑坡風雲》皆是改編或描述霧社事件。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0190264&pType0=aSOC&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19日電)發生於1930年10月27日的霧社事件,今年屆滿80週年,南投縣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今天以「緬懷與和解」為題舉辦研討會,期盼從歷史教訓中,建立族群和解、包容的價值。
為紀念霧社事件80週年,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立法委員孔文吉辦公室及南投縣仁愛鄉清流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發起「飛越八十」紀念活動,並於今天在鄰近清流部落的國姓鄉北港村民宿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文史工作者共同探討霧社事件的歷史意義。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日本總督府在霧社事件中,曾利用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分化賽德克 3大社群,並以「以夷制夷」伎倆脅迫族人自相殘殺,撕裂族群感情,直到現在族群間還存在仇恨。
他說,舉辦紀念活動,除了共同緬懷追思霧社事件原住民族的英烈行為、撫平傷痛,也應從歷史記取教訓,學習及建立族群間互相尊重及和解、包容的價值。
沈明仁表示,除了原住民族群間的和解,原住民族與漢人、原住民族與日本人之間,在彼此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有過衝突,也應從霧社事件中學會和解的價值。
包括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處長阿浪.滿拉旺、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辜雯華、孔文吉及多名文史工作者都參與研討會,長期鑽研霧社事件史實的大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崇根也前來參加。
張崇根表示,霧社事件的起因,是日本軍國主義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產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地位與法律上的不平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原住民族人,是為捍衛民族尊嚴與生存而發動起義,因此霧社事件應視為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起義」壯舉。
霧社事件後,日本殖民統治者在1931年5月6日,將事件僅存的 298名餘生者,強迫遷至「川中島社」集中監管;台灣光復後,政府將川中島社改稱「清流部落」,成了霧社事件餘生者及其後裔的居住地。
霧社事件餘生者除在1950年於清流部落興建「餘生紀念碑」,感念先烈的偉大情操,九二一地震後,政府另於紀念碑旁成立「餘生紀念館」,陳列霧社事件史料,供後人緬懷追思。
研討會後,所有與會人員並前往清流部落探訪,與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族人分享部落70餘年來的發展過程。991019
發現日軍戰壕 見證霧社事件慘烈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南投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2x112010101900003,00.html
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前夕,仁愛鄉賽德克族長老昨日回到古戰場踏查,在獵人指引下至馬赫坡古戰場尋根,找到當年日軍構築的安達山戰壕,並發現刻印「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的空酒瓶。霧社事件後,日軍清理戰場,強迫遺族遷至平地,戰壕遺跡很可能是當年霧社事件唯一完整保留的軍事遺跡。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安達山戰壕從未在媒體曝光,一方面因過了八十年,早被荒煙蔓藤隱沒,道路難行、地點難尋,來回步行約需四小時。另方面最早發現的獵人把戰壕當成一般洞窟,未聯想到防禦工事。直到文史學者從獵人撿到的兩只迫擊炮彈彈殼追查,確定戰壕應是日軍構築。
霧社事件期間,日軍視賽德克青壯年為「凶番」,以機槍、迫擊炮、軍機、毒氣彈大肆掃蕩,青壯人口大減,馬赫坡部落老弱婦孺被日本政府強迫搬遷至清流部落,孤立於其他社群,是段無比傷痛的史實。沈明仁認為,在情感層面上,很多族人不敢回想,因此除了獵人,很多老一輩的族人不知道有戰壕的存在;即使知道,也不願說、不願回想。
昨日踏查過程中,在壕溝內撿到一只玻璃酒瓶,樹根已長進瓶內,近瓶底處瓶身刻有「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文字。文史工作者程士毅表示,以此推敲,日軍當年規畫補給設施準備長期抗戰,從工事面積及規模、指揮所推測,戰壕約可容納一個加強營約五百名軍士官。
戰壕地理位置展望絕佳,機槍、迫擊炮可從置高點對著莫那魯道故居馬赫坡部落掃射,也是岩窟下山主要路途,讓藏在岩窟裡的賽德克勇士難以得到補給。沈明仁田野調查發現,當時鄰近馬赫坡的山頭幾乎被日軍攻占,一旦有勇士在部落現身,隨即彈如雨下,勇士們被迫改打游擊戰。
程士毅指出,戰壕開挖深度可容成年男子站立瞄準,設計猶如迷宮般,士兵不須爬上地面,即能在壕溝內轉換戰鬥位置。但賽德克族的防禦工事習慣以石板搭牆,留槍眼窺視,安達山戰壕幾乎可確定為日軍所建,是日本人在台灣山地殖民時期的重要軍事史蹟。
賽德克長老昨日在戰壕旁灑酒祭天地,並分豬肉象徵族群和解共享,還有長者唱起古調,哀悼霧社事件犧牲者。原住民立委孔文吉跟著上山踏查,他表示,霧社事件八十年,族群要邁向和解共榮,得先正視歷史、包容彼此。安達山戰壕在台灣發展史的地位不能磨滅,將請行政院文建會整體規畫、現地保存,並設置解說軟體,讓後代從實體史蹟中回顧歷史。
小檔案-「敬酒事件」引爆抗日怒火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整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110110x112010101900005,00.html
▲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中)及其族中勇士。(本報資料照)
霧社事件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所發生最激烈的一次反抗行動。事件發生在一九三○年,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不滿地方官警的統治而抗暴,犧牲人數近千人,參與行動的部落幾乎遭到滅族。領袖莫那魯道持長槍轟頂自殺,其他不投降的勇士面向傳說發源地白石山,在巨木下自縊。
根據日方紀錄,一九三○年的「敬酒事件」是導火線。在一場婚宴中,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想與同僚一起向路過的日警吉村克己巡查敬酒,當他拉著吉村的手時,被吉村以不潔的理由甩開,並以警棍毆打。原住民憤而圍毆日警,並策畫抗暴。
同年十月廿七日,日本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舉行神社祭,在霧社舉行聯合運動會,賽德克族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庫、羅多夫、塔羅灣等六部落聯合,襲擊附近的日人警察分駐所、學校、宿舍,劫走彈藥。
日本人以夷制夷,並以優勢軍事武力鎮暴,賽德克勇士雖擅長山林游擊戰,但日軍投擲違反國際公約的「糜爛性毒氣彈」躲在森林裡的勇士在彈盡援絕、兵力懸殊下,退守馬赫坡岩窟,不願投降的勇士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
今年霧社事件將滿八十周年,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公共電視戲劇《風中緋櫻》、作家鍾肇政的《馬黑坡風雲》皆是改編或描述霧社事件。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若雪.柯利的意義:尊嚴與團結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0-14 22:54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797
文■薩依德Edward Said 譯■王怡靜、李鑑慧
編按
做為世界社會論壇(WSF)整體計畫之一部分的「世界教育論壇」(World Education Forum)即將於2010年10月28日到31日在巴勒斯坦舉行,這是國際社會在巴勒斯坦境內難得一見的龐大動員。論壇不僅只是團結支持巴勒斯坦的一種表達,同時也要彰顯教育在消彌文化、社會差異的奇特能量,可以將人民從壓迫和相對孤絕的的情境下解放出來。《新國際》特地為此編纂一期巴勒斯坦專輯,除了專文介紹世界教育論壇之外,也選刊評論家薩依德生前一篇重要文章。此文寫於2003年5月之後,而薩依德本人在同年9月辭世,或可視為這位熱血知識分子的遺囑來閱讀。
薩依德的這篇文章係為少女若雪而寫。若雪於2003年3月為保衛巴勒斯坦人的家園而喪生以色列推土機輪下,死時芳齡24歲。根據目擊者,推土機刻意從她身上輾過兩次。英國BBC曾就此事件拍攝了一部動人的紀錄片,片名就叫做《當殺人是如此容易》(When Killing is Easy)。關於少女若雪的事蹟、書信以及薩依德的相關文字,請參閱http://palinfo.habago.org《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5月初我人在西雅圖演講,在那裡我會見了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的父母和姊姊。他們尚未從若雪的死亡中恢復平靜;若雪於(2003年)3月16日在迦薩被以色列推土機碾壓致死。若雪的父親告訴我,他自己曾駕駛過推土機,然而這輛刻意殺害他女兒的推土機卻是一輛重達60噸的巨獸,由Caterpillar公司特別設計用來摧毀房屋的機型,遠遠大過任何他所看過或駕駛過的推土機。
▲圖為2008年3月20日於約旦河西岸的那不魯斯舉辦一場集會活動,紀念若雪‧柯利逝世5週年,站在若雪‧柯利照片前方的是她的父母親。柯利是一名美籍行動人士,2003年她正在加薩走廊南方的拉法難民營,抗議一間房屋遭到拆毀,後來喪生於以色列軍方的推土機之下。(圖文/路透)
勇敢又有尊嚴的行為
若雪之所以被殺害,是因為她當時正在拉法試圖保護一棟巴勒斯坦平民的房屋不被剷平。
在我短暫拜訪若雪的家人後,有兩件事深深烙印在我心頭。一是若雪的家人告訴我有關他們將若雪的遺體帶回美國後的事。
他們回到美國後,隨即尋求該州參議員的協助,這兩位分別是墨瑞(Patty Murray)和肯特威(Mary Cantwell),均為民主黨籍。若雪的家人將事件發生經過告知參議員,如所預料,她們表達了震驚和氣憤,而且也允諾對此事進行調查。然而,這兩位議員返回華府後,若雪的家人卻再也沒有接到任何消息,之前所答應的調查行動也從未付諸實現。不令人意外,以色列強大的遊說力量告訴了她們什麼才是現實,這兩位參議員也因此藉故推託。一位美國公民被美國的忠實伙伴兼附庸國的士兵蓄意地謀殺,官方不僅不屑一顧,連原先答應若雪家人應有的基本調查都沒有。
不過,對我來說,若雪的故事真正打動我的是她的行為──勇敢又有尊嚴。若雪出生、成長於位在西雅圖南端60英哩處的小城奧林匹亞(Olympia)。她加入國際團結運動(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簡稱 ISM),並前往迦薩幫助那些她未曾謀面的受苦民眾。她寫給家人的信,讓我們見證了她平凡的人性,使人讀了既不忍又感動。尤其是她描述了她所遇到的巴勒斯坦人是如何地關心她,把她當成他們的一份子;她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生命中的歡樂與憂愁。
此外,她也描述了以色列佔領下的恐怖,即使是年紀最小的小孩也深受影響。她同時體認到這群難民的命運,因為她認為以色列政府所作所為的最終意圖是將這群人逼到絕境。令人感動的是,她的作為鼓舞了一位拒絕服兵役的以色列後備役軍人丹尼,他寫信告訴她說:「妳做了一件好事,我很感激妳所做的一切。」
若雪的家書在她死後不久被刊登在英國《衛報》(Guardian),而閃耀貫穿這些信的內容則是巴勒斯坦人英勇的反抗行為;一群平凡人陷落在如此恐怖的處境中,忍受著痛苦和絕望,卻仍然努力求生存。
我們近來聽到無數有關中東和平路徑圖及和平計畫的消息,但我們卻忽視了一項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即使遭到美國和以色列聯手集體懲罰,巴勒斯坦人仍拒絕屈服或投降。也正因為這令人感到鼓舞的事實,也才有今天的中東和平路徑圖和其他無數的和平計畫。這絕不是因為美國、以色列和國際社會基於人道因素,終於體認到殺戮和暴力必須被扼止。
以色列的「種族隔離牆」
儘管巴勒斯坦人的抵抗或有其缺點及失敗處,但我們若拒絕正視這抵抗的力量(我不是指自殺炸彈攻擊,這只是有害無益),我們將會錯失一切。對猶太復國運動來說,巴勒斯坦人永遠是個問題,而他們猶太人所謂的解決方法,只是想淡化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以色列的官方政策──不管夏隆使不使用「佔領」這個字眼或者他是否摧毀了一兩座生鏽無用的塔──都一再表明他們否認巴勒斯坦人存在的事實,更不願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權利一再被以色列侵犯踐踏。
這些年來,儘管有少數勇敢的以色列人試圖面對這段被隱瞞的歷史,然而大部分的以色列人和美國猶太人只想努力地否認並忽視巴勒斯坦人的現況,這也是為什麼和平會遙遙無期。
再者,路徑圖裡完全沒有顧及到正義或者數十年來歷史加諸於巴勒斯坦人的懲罰。然而,若雪在迦薩所做的奉獻正是告訴我們,巴勒斯坦人應被視為一個具有嚴肅且豐富之人民生活史的國家團體,而不只是一群貧困的難民而已。這也是若雪為何選擇和他們一起奮鬥的原因。我們更應謹記,類似若雪的團結行為已不再侷限於某時某地一小群勇敢的靈魂,它已被世界上許多人所認同。在過去的6個月來,我在四大洲進行演講,數以千計的聽眾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正是因為他們關心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人民的掙扎奮鬥歷程已經是解放和啟蒙的代名詞,不管他們的敵人如何處心積慮地譭謗他們。
一旦我們體認到這些事實,世人即會認同並團結聲援巴勒斯坦人的正義和抗爭。例如,今年幾場世界政治光譜中佔標竿地位的會議,如巴西愉港市(Porto Alegre) 的反全球化會議,瑞士達沃斯(Davos)和約旦安曼的會議中,巴勒斯坦都是會議討論主題。
在美國,我們的民眾被媒體餵食充滿惡劣偏見、無知且錯誤的資訊。媒體總是將自殺攻擊的恐怖描繪得淋漓盡致,卻從未提及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暴行,而以色列正在建造的 25 呎高、5 呎厚、350 公里長的「種族隔離牆」卻從未出現在CNN或其他電視網的新聞畫面中(或者只有在提到那蒼白貧乏的中東和平路徑圖時才隨口提及)。
戰犯罪行,毫無來由的破壞和羞辱,以及種種暴行所導致的身體傷殘,房屋被毀,農作物遭破壞,甚至人命的傷亡等等,這些巴勒斯坦平民所必須承受、日復一日的磨難,媒體卻完全沒有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難怪大部分的美國人都看不起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畢竟所有的主流媒體,從左派自由人士到極端右派人士都毫無異議地反阿拉伯、反穆斯林、反巴勒斯坦人。我們只要看看在醞釀攻打伊拉克這場非法且不公義的戰爭期間媒體怯懦的表現,就可略知一二。幾乎也沒有媒體報導聯合國禁運措施對伊拉克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文宣打手的罪行
另外,世界各國風起雲湧的反戰浪潮,媒體也鮮少報導。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記者海倫.湯瑪斯(Helen Thomas)在開戰前曾質疑「伊拉克會對美國造成急迫軍事威脅」這個粗暴的謊言和「精心調配」的「事實」。同樣地,這批捏造和操縱有關大規模毀滅武器「事實」的政府文宣打手,在媒體熱烈討論事實上乃由美國一手造成的伊拉克人民慘況時,這批文宣打手的罪行,卻被媒體所刻意脫罪或甚至從不置一詞。海珊的確是個殘暴的統治者,然而他在位時,伊拉克人民卻得以享受到水源、電力、衛生保健、教育等阿拉伯國家中最好的基礎設施,如今這些都已不復存在。
在政治宣傳專家和東方學家如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和丹尼爾.派普斯(Daniel Pipes)等人的誤導下,媒體和政府普遍對阿拉伯整體社會、文化、歷史和心理狀況懷著敵意,也使得我們害怕一旦批評以色列對無辜巴勒斯坦平民不曾間斷的戰犯罪行,就是「反猶太人」,或是如果批評美國政府的非法戰爭和殘酷的軍事佔領,就是「反美」。這些狀況也使得我們被迫灌輸「阿拉伯人是一群未開化、無能且注定要失敗的民族」的觀念,讓我們誤以為阿拉伯在民主制度和社會發展上均沒有明顯建樹,所以世上唯獨它是落後、遲緩、缺乏現代化且極端守舊。因此,這是我們必須抱持尊嚴,積極從事批判性的歷史思考、發掘事實、並釐清宣傳辭令與真相的時刻了。
沒有人會否認,現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仍由許多沒有民意支持的政權所把持。許多窮困弱勢的阿拉伯青年在宗教上,也只有機會接觸殘酷的基本教義派。然而,在這同時,阿拉伯社會並不是如紐約時報所經常謊稱的,說它完全受控制、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公民機構、沒有屬於人民的社會運動。儘管有些出版品受到管制,今天你仍可以在安曼市中心買到共產黨發行的報紙或伊斯蘭教的報紙;埃及和黎巴嫩也遠超乎我們的評價,有著各式各樣的書報雜誌,滿載著正反意見的各種討論;衛星頻道也充斥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節目;社會服務、人權、企業團體、學術研究等相關公民機構,在阿拉伯世界同樣十分活躍。雖然在朝往民主的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重要的事必須完成,但我們正朝這個方向前進。
單單在巴勒斯坦就有超過一千個非政府組織,而正是這樣的生命力和活動力,維持了社會的運作和前進──儘管美國和以色列不曾間斷地譭謗、破壞這些成就。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下,巴勒斯坦社會也從未被擊敗或崩解。孩子們正常上下學,醫生和護士照顧病患,男男女女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組織機構照常舉行會議,人們繼續過日子。
這些事實,無疑是對夏隆和其他一心只想監禁或驅離巴勒斯坦人的極端份子打了一個耳光。軍事行動起不了作用,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以色列人要看清這些事實真的有那麼難嗎?我們必須在巴勒斯坦以及世界各角落,不是藉由自殺攻擊,而是藉著理性辯論、大規模的民事不服從運動、有組織的示威抗議,來幫助他們瞭解這一切。
偉大假先知的荒唐影響
我想要說的重點是,我們必須用比較性的眼光和批判性的角度來看待整個阿拉伯世界,特別是巴勒斯坦問題。而不是像那些膚淺和帶著鄙夷的作品,如路易士(Bernard Lewis)的《哪裡出了錯?:論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譯註:中譯本由商周出版)和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無知的聲明那樣,建議將民主帶到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
不管阿拉伯是個怎樣的世界,這個充滿著真實人民的真實社會,活潑地交流著各種正反意見,絕對無法被化約醜化為單一的、充滿暴力的基本教義派。巴勒斯坦人在爭取正義所做的奮鬥上,展現了團結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無止盡的苛責、惱怒、沮喪和失望,或甚至是有害的分歧。記住,我們不只是在這裡,也在拉丁美洲、非洲、歐洲、亞洲和澳洲展現了團結的力量。儘管我們面臨諸多困難及可怕的障礙,但許多人決志堅持下去。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公義的目標,是個高貴的理念,也是對平等和人權的道德追尋。
我也想談談「尊嚴」這個主題。「尊嚴」,不管是在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或是人文學者眼中,或是在每個文化中,都有著特殊地位。我首先要說的是,以為阿拉伯人沒有個別性,以為他們不重視個體生命,以為他們沒有任何價值能夠傳達「愛」、「親密情感」、「理解」等等這些據說只有歷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歐美文化才獨有的資產,那是根本錯誤的東方主義,也是一種種族歧視。鄙俗淺薄的湯瑪斯.傅立曼(Thomas Friedman)和其他許多人炒作了一大堆這類廢話,然後一些同樣無知與自欺欺人的阿拉伯知識份子也跟著大加闡揚。我也就不必在這裡指名道姓說究竟是哪些人了,他們說從911事件就可以看出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比其他文化更病態、更失調,或甚至說恐怖主義是一種象徵,象徵伊斯蘭世界比諸其它世界更嚴重的一種扭曲。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樣的一個事實:單單歐洲與美國就製造了20世紀最多的暴力傷亡,而伊斯蘭世界所製造的,與之相較,根本微不足道。今日我們所熟悉的這些似是而非的所謂「正確文明」與「錯誤文明」的假科學假知識,主要是受到山繆.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這位偉大假先知的荒唐影響。他讓許多人相信,世界是由相互交戰不息的不同文明所組成。事實上,杭亭頓沒有一點是對的。沒有任何文明或文化是獨立存在的;沒有任何文明獨獨有著別人所沒有的個別性與啟蒙思想;沒有任何文明可以存在但卻不具有基本的人類特質如社區、愛、對生命或是對他人的尊重。
但是,杭亭頓似乎不這麼認為。這好比說非洲人天生智能低劣,或是說亞洲人生來就是奴隸性格,或是說歐洲人是較優秀的種族一樣,都是最純粹最可惡的種族歧視。這等於是將鼓吹「亞利安種族優秀論」的希特勒式科學,如法炮製在今日阿拉伯人與穆斯林身上。我們必須堅持不要跟這類荒謬的胡說八道多費唇舌。
誰邀請美國接管阿拉伯世界?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嚴肅地提出更可信的說法,那就是,跟所有人類一樣,阿拉伯和伊斯蘭教生活都具有透過她們獨特的文化形式所表達出來的內在價值與尊嚴,這個表達方式,不需要模仿任何既定的文化模式,也不需要遵循任何一種宣稱所有人都必須遵循的模式。
人類的多元性,說到最後,就是不同風格之個體與經驗間的深度共存。但是,那些感傷阿拉伯世界缺乏發展與知識的學者專家卻吃人豆腐地說文明只有單一一種優越形式。我們只需要看看由摩洛哥到波斯灣之間由阿拉伯人所創造或激發出來的繁複多樣的文學、電影、戲劇、繪畫、音樂和大眾文化就夠了。我們應該拿這些東西做為阿拉伯人發展的一項指標,而不是只看了某個時刻工業生產的統計圖表,就要斷言阿拉伯世界是否有達到某種程度的發展。
但我得強調另一個重點,我們的文化與社會和統治階層間,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在歷史上,很少有像今天的許多阿拉伯國家那樣,偌大權力如此集中在一小群君王將相或是總統手中。而且,幾乎毫無例外也是最糟糕的地方就是,他們都無法代表人民的最佳利益。這不單單只是所謂民主的問題,更是因為他們似乎徹底地低估了他們自己與人民。他們用盡各種方式拒人民於千里之外的結果,使得自己不敢改變也不准改變;不但害怕把社會開放給人民,更害怕得罪他們的老大哥──美國。這些統治者不把公民視為國家潛在的資產,卻把他們視為覬覦統治者權力的陰謀者。
為什麼在攻打伊拉克的這場恐怖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能有自尊、自信地對伊拉克所受的掠奪與軍事佔領挺身說些像樣的話呢?這才是個真正的失敗。好吧,海珊的恐怖政權既然已經不在了,這是件好事,但又是誰指派了美國來當阿拉伯的軍師呢?是誰邀請美國來接管阿拉伯世界,並宣稱代表它的公民,帶來所謂「民主」?尤其當今美國自身的教育體系、醫療體系以及整個經濟,都已經惡化到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低水平了,為什麼阿拉伯國家沒有同聲抗議美國之非法干涉內政,給整個阿拉伯世界帶來巨大傷害與屈辱?這是一種膽識、尊嚴和自我團結上的徹底失敗。
布希政權開口閉口宣稱受萬能之神的領導,難道沒有一位阿拉伯領導人有勇氣說出,做為一個偉大的人種,我們有自己的榮光、傳統和宗教?沒有,一個字也沒有。當可憐的伊拉克人民忍受著恐怖的煎熬,鄰近地區也連帶遭受打擊時,每個人都嚇呆了,只怕下一個遭殃的會是自已的國家。
很不幸地,就在上星期,阿拉伯主要國家的領導人聯合擁抱了布希這個無故發動戰爭摧毀一個阿拉伯國家的人。難道沒有人有一點膽量提醒這個喬治W,說他給阿拉伯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難,為什麼反而對他頷首、微笑、擁抱和親吻?
人民命運的承擔者
我們應該提供給西岸與迦薩地區的反佔領運動的外交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在哪裡呢?一點都沒有。不但沒有,我們只聽到各個阿拉伯外交部長對著巴勒斯坦人說教,叫他們要謹慎,要避免暴力,要遵守和談協議等等──儘管夏隆對和平的興趣幾乎等於零。我們沒見到阿拉伯國家口徑一致地抗議以色列的隔離牆和暗殺行動,或是抗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懲罰,耳邊總是充斥著這些經由美國國務院核准的陳腔濫調。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最近的言行,讓我驚覺到阿拉伯人無法體認巴勒斯坦目標之尊嚴性的程度,簡直到了最低點。阿布.馬讚(Abu Mazen,亦即 Mahmoud Abbas,馬哈茂德.阿巴斯)這位幾乎沒有人民政治支持的次要人物之所以被阿拉法特、以色列和美國選派來擔任和談工作,正是因為他沒有選民支持,不是個演說家,不是個偉大的組織者;或者可以說,他除了是個聽命阿拉法特的侍從外,什麼也不是。我甚至擔心他們批准他是因為他是會聽以色列施令的人,否則,阿巴斯怎麼會如說腹語者的木偶般,站在阿卡巴(Aqaba)宣讀著由美國國務院官員為他所準備的講稿呢?
這個演講雖然值得稱許地談到猶太人的苦難,但卻驚人地幾乎完全沒有提到以色列所製造的苦難。他怎麼能接受這樣一個沒有尊嚴、完全被操弄的角色?他怎麼可以在美國和以色列的擺佈下,忘記了他的人民──超過一世紀以來英勇地為自己權利而戰的人民?特別是,以色列方面也只說將來會有一個「臨時性」的巴勒斯坦國,卻完全沒有提到以色列自己所鑄下的巨大傷害、戰犯行徑以及對巴勒斯坦男男女女和小孩所施加的全面性虐待和屈辱,對此沒有任何悔恨或抱歉。我必須坦白說,我真的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一個長久以來承受苦難的人民之代表人或領導人,卻全然隻字未提這些事,他是否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尊?
他是否忘記了他不只是一個個人,在這特別重要的一刻,他更是他的人民命運的承擔者?在這應該迎向機會、昂首站立於世人面前、毫無妥協與含糊地展現人民的經驗與尊嚴的時刻,他卻表現出巴勒斯坦領導人向來對冒牌白人父親懇求一些小恩小惠時所慣有的一種半尷尬、半賠罪的卑微氣度。有人能對這徹底的失敗不感到悲痛失望嗎?
但是,這是巴勒斯坦統治者自奧斯陸協議與哈伊.阿敏(Haj Amin)以來慣有的對外態度──表錯情地揉和了未成年人的反叛和哀怨的乞求。到底是為什麼,他們總是以為恭讀敵人為他們所準備的講稿是絕對必要的?做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以及美國的阿拉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尊嚴,就是在於我們不但擁有文化遺產、歷史與傳統,更有著足以表達我們真實願望的語言。我們的願望產生於每一個巴勒斯坦人民自1948年以來即被迫承擔的驅逐和掠奪的苦難經驗中。我們沒有一個政治發言人──阿拉伯世界自阿布德.納塞爾(Abdel Nasser,前埃及總統)以來亦如此──曾經有自尊、有尊嚴地說出我們是什麼,我們要什麼,我們做了什麼,以及我們想到哪裡去。
朝向一個正當且高貴的目標
然而,慢慢地,情勢在轉變,由阿巴斯和阿布.阿馬斯(Abu Ammars)這類人所組成的舊政權,將會消逝,逐漸將被阿拉伯世界的新一組領導人所取代。現今最讓人懷著一些希望的就是「國家巴勒斯坦計畫」(National Palestinian Initiative)的成員。他們是一些草根運動者;他們主要的活動不是紙上談兵,不是在銀行帳戶上耍把戲,不是吸引記者的注意力;他們來自專業階級與工人階級,當中有年輕的知識份子、運動者、老師、醫生、律師、工人等等這些一方面每天抵擋以色列攻擊、一方面也維持社會運作的一群人。
其次,這些人致力於一種政府當局所不曾想見的民主與民眾參與──當局對於民主的想法向來只是確保自身的穩定與安全。這些草根運動人士,甚且給失業者提供社會服務,給沒有社會保險的人或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給下一代巴勒斯坦小孩提供適當的世俗教育,讓他們明白現代世界的現實,而不僅僅是昔日美好的文化資產。
為了要施行這些計畫,「國家巴勒斯坦計畫」明言,只有結束佔領才是唯一的路徑,而要這麼做,就必須自由選舉出新的國家領導階層,取代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腐敗、過時、缺乏效能的領導人。
只有當我們能夠尊重自己是一個阿拉伯人或美國人時,才能理解奮鬥的真正尊嚴與正義所在。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為什麼不管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世界上仍然會有這麼多人,包括若雪.柯利還有兩位與他同樣受難的「國際團結運動組織」的成員──湯姆.亨道爾(Tom Hurndall)和布萊恩.艾弗利(Brian Avery),願意跟我們團結在一起。
最後,我將以一個反諷做為結尾。許多跡象顯示,世上越來越多的人跟我們團結在一起,而我們卻反而沒有展現出相稱的自我團結與尊嚴,甚至別人恐怕都比我們自己都還要更景仰並看重我們的文化,這聽起來很荒謬不是嗎?這難道不是我們該認清自身處境、並展現尊嚴的一刻?我們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讓政府代表明白:我們不需感到任何慚愧,因為我們正為著一個正當且高貴的目標而努力;他們應該為人民所做的奮鬥感到驕傲,並且以能代表他們為榮。
(譯者王怡靜是《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版主,李鑑慧任教於成功大學歷史系)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797
文■薩依德Edward Said 譯■王怡靜、李鑑慧
編按
做為世界社會論壇(WSF)整體計畫之一部分的「世界教育論壇」(World Education Forum)即將於2010年10月28日到31日在巴勒斯坦舉行,這是國際社會在巴勒斯坦境內難得一見的龐大動員。論壇不僅只是團結支持巴勒斯坦的一種表達,同時也要彰顯教育在消彌文化、社會差異的奇特能量,可以將人民從壓迫和相對孤絕的的情境下解放出來。《新國際》特地為此編纂一期巴勒斯坦專輯,除了專文介紹世界教育論壇之外,也選刊評論家薩依德生前一篇重要文章。此文寫於2003年5月之後,而薩依德本人在同年9月辭世,或可視為這位熱血知識分子的遺囑來閱讀。
薩依德的這篇文章係為少女若雪而寫。若雪於2003年3月為保衛巴勒斯坦人的家園而喪生以色列推土機輪下,死時芳齡24歲。根據目擊者,推土機刻意從她身上輾過兩次。英國BBC曾就此事件拍攝了一部動人的紀錄片,片名就叫做《當殺人是如此容易》(When Killing is Easy)。關於少女若雪的事蹟、書信以及薩依德的相關文字,請參閱http://palinfo.habago.org《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5月初我人在西雅圖演講,在那裡我會見了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的父母和姊姊。他們尚未從若雪的死亡中恢復平靜;若雪於(2003年)3月16日在迦薩被以色列推土機碾壓致死。若雪的父親告訴我,他自己曾駕駛過推土機,然而這輛刻意殺害他女兒的推土機卻是一輛重達60噸的巨獸,由Caterpillar公司特別設計用來摧毀房屋的機型,遠遠大過任何他所看過或駕駛過的推土機。
▲圖為2008年3月20日於約旦河西岸的那不魯斯舉辦一場集會活動,紀念若雪‧柯利逝世5週年,站在若雪‧柯利照片前方的是她的父母親。柯利是一名美籍行動人士,2003年她正在加薩走廊南方的拉法難民營,抗議一間房屋遭到拆毀,後來喪生於以色列軍方的推土機之下。(圖文/路透)
勇敢又有尊嚴的行為
若雪之所以被殺害,是因為她當時正在拉法試圖保護一棟巴勒斯坦平民的房屋不被剷平。
在我短暫拜訪若雪的家人後,有兩件事深深烙印在我心頭。一是若雪的家人告訴我有關他們將若雪的遺體帶回美國後的事。
他們回到美國後,隨即尋求該州參議員的協助,這兩位分別是墨瑞(Patty Murray)和肯特威(Mary Cantwell),均為民主黨籍。若雪的家人將事件發生經過告知參議員,如所預料,她們表達了震驚和氣憤,而且也允諾對此事進行調查。然而,這兩位議員返回華府後,若雪的家人卻再也沒有接到任何消息,之前所答應的調查行動也從未付諸實現。不令人意外,以色列強大的遊說力量告訴了她們什麼才是現實,這兩位參議員也因此藉故推託。一位美國公民被美國的忠實伙伴兼附庸國的士兵蓄意地謀殺,官方不僅不屑一顧,連原先答應若雪家人應有的基本調查都沒有。
不過,對我來說,若雪的故事真正打動我的是她的行為──勇敢又有尊嚴。若雪出生、成長於位在西雅圖南端60英哩處的小城奧林匹亞(Olympia)。她加入國際團結運動(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簡稱 ISM),並前往迦薩幫助那些她未曾謀面的受苦民眾。她寫給家人的信,讓我們見證了她平凡的人性,使人讀了既不忍又感動。尤其是她描述了她所遇到的巴勒斯坦人是如何地關心她,把她當成他們的一份子;她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生命中的歡樂與憂愁。
此外,她也描述了以色列佔領下的恐怖,即使是年紀最小的小孩也深受影響。她同時體認到這群難民的命運,因為她認為以色列政府所作所為的最終意圖是將這群人逼到絕境。令人感動的是,她的作為鼓舞了一位拒絕服兵役的以色列後備役軍人丹尼,他寫信告訴她說:「妳做了一件好事,我很感激妳所做的一切。」
若雪的家書在她死後不久被刊登在英國《衛報》(Guardian),而閃耀貫穿這些信的內容則是巴勒斯坦人英勇的反抗行為;一群平凡人陷落在如此恐怖的處境中,忍受著痛苦和絕望,卻仍然努力求生存。
我們近來聽到無數有關中東和平路徑圖及和平計畫的消息,但我們卻忽視了一項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即使遭到美國和以色列聯手集體懲罰,巴勒斯坦人仍拒絕屈服或投降。也正因為這令人感到鼓舞的事實,也才有今天的中東和平路徑圖和其他無數的和平計畫。這絕不是因為美國、以色列和國際社會基於人道因素,終於體認到殺戮和暴力必須被扼止。
以色列的「種族隔離牆」
儘管巴勒斯坦人的抵抗或有其缺點及失敗處,但我們若拒絕正視這抵抗的力量(我不是指自殺炸彈攻擊,這只是有害無益),我們將會錯失一切。對猶太復國運動來說,巴勒斯坦人永遠是個問題,而他們猶太人所謂的解決方法,只是想淡化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以色列的官方政策──不管夏隆使不使用「佔領」這個字眼或者他是否摧毀了一兩座生鏽無用的塔──都一再表明他們否認巴勒斯坦人存在的事實,更不願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權利一再被以色列侵犯踐踏。
這些年來,儘管有少數勇敢的以色列人試圖面對這段被隱瞞的歷史,然而大部分的以色列人和美國猶太人只想努力地否認並忽視巴勒斯坦人的現況,這也是為什麼和平會遙遙無期。
再者,路徑圖裡完全沒有顧及到正義或者數十年來歷史加諸於巴勒斯坦人的懲罰。然而,若雪在迦薩所做的奉獻正是告訴我們,巴勒斯坦人應被視為一個具有嚴肅且豐富之人民生活史的國家團體,而不只是一群貧困的難民而已。這也是若雪為何選擇和他們一起奮鬥的原因。我們更應謹記,類似若雪的團結行為已不再侷限於某時某地一小群勇敢的靈魂,它已被世界上許多人所認同。在過去的6個月來,我在四大洲進行演講,數以千計的聽眾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正是因為他們關心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人民的掙扎奮鬥歷程已經是解放和啟蒙的代名詞,不管他們的敵人如何處心積慮地譭謗他們。
一旦我們體認到這些事實,世人即會認同並團結聲援巴勒斯坦人的正義和抗爭。例如,今年幾場世界政治光譜中佔標竿地位的會議,如巴西愉港市(Porto Alegre) 的反全球化會議,瑞士達沃斯(Davos)和約旦安曼的會議中,巴勒斯坦都是會議討論主題。
在美國,我們的民眾被媒體餵食充滿惡劣偏見、無知且錯誤的資訊。媒體總是將自殺攻擊的恐怖描繪得淋漓盡致,卻從未提及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暴行,而以色列正在建造的 25 呎高、5 呎厚、350 公里長的「種族隔離牆」卻從未出現在CNN或其他電視網的新聞畫面中(或者只有在提到那蒼白貧乏的中東和平路徑圖時才隨口提及)。
戰犯罪行,毫無來由的破壞和羞辱,以及種種暴行所導致的身體傷殘,房屋被毀,農作物遭破壞,甚至人命的傷亡等等,這些巴勒斯坦平民所必須承受、日復一日的磨難,媒體卻完全沒有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難怪大部分的美國人都看不起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畢竟所有的主流媒體,從左派自由人士到極端右派人士都毫無異議地反阿拉伯、反穆斯林、反巴勒斯坦人。我們只要看看在醞釀攻打伊拉克這場非法且不公義的戰爭期間媒體怯懦的表現,就可略知一二。幾乎也沒有媒體報導聯合國禁運措施對伊拉克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文宣打手的罪行
另外,世界各國風起雲湧的反戰浪潮,媒體也鮮少報導。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記者海倫.湯瑪斯(Helen Thomas)在開戰前曾質疑「伊拉克會對美國造成急迫軍事威脅」這個粗暴的謊言和「精心調配」的「事實」。同樣地,這批捏造和操縱有關大規模毀滅武器「事實」的政府文宣打手,在媒體熱烈討論事實上乃由美國一手造成的伊拉克人民慘況時,這批文宣打手的罪行,卻被媒體所刻意脫罪或甚至從不置一詞。海珊的確是個殘暴的統治者,然而他在位時,伊拉克人民卻得以享受到水源、電力、衛生保健、教育等阿拉伯國家中最好的基礎設施,如今這些都已不復存在。
在政治宣傳專家和東方學家如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和丹尼爾.派普斯(Daniel Pipes)等人的誤導下,媒體和政府普遍對阿拉伯整體社會、文化、歷史和心理狀況懷著敵意,也使得我們害怕一旦批評以色列對無辜巴勒斯坦平民不曾間斷的戰犯罪行,就是「反猶太人」,或是如果批評美國政府的非法戰爭和殘酷的軍事佔領,就是「反美」。這些狀況也使得我們被迫灌輸「阿拉伯人是一群未開化、無能且注定要失敗的民族」的觀念,讓我們誤以為阿拉伯在民主制度和社會發展上均沒有明顯建樹,所以世上唯獨它是落後、遲緩、缺乏現代化且極端守舊。因此,這是我們必須抱持尊嚴,積極從事批判性的歷史思考、發掘事實、並釐清宣傳辭令與真相的時刻了。
沒有人會否認,現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仍由許多沒有民意支持的政權所把持。許多窮困弱勢的阿拉伯青年在宗教上,也只有機會接觸殘酷的基本教義派。然而,在這同時,阿拉伯社會並不是如紐約時報所經常謊稱的,說它完全受控制、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公民機構、沒有屬於人民的社會運動。儘管有些出版品受到管制,今天你仍可以在安曼市中心買到共產黨發行的報紙或伊斯蘭教的報紙;埃及和黎巴嫩也遠超乎我們的評價,有著各式各樣的書報雜誌,滿載著正反意見的各種討論;衛星頻道也充斥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節目;社會服務、人權、企業團體、學術研究等相關公民機構,在阿拉伯世界同樣十分活躍。雖然在朝往民主的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重要的事必須完成,但我們正朝這個方向前進。
單單在巴勒斯坦就有超過一千個非政府組織,而正是這樣的生命力和活動力,維持了社會的運作和前進──儘管美國和以色列不曾間斷地譭謗、破壞這些成就。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下,巴勒斯坦社會也從未被擊敗或崩解。孩子們正常上下學,醫生和護士照顧病患,男男女女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組織機構照常舉行會議,人們繼續過日子。
這些事實,無疑是對夏隆和其他一心只想監禁或驅離巴勒斯坦人的極端份子打了一個耳光。軍事行動起不了作用,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以色列人要看清這些事實真的有那麼難嗎?我們必須在巴勒斯坦以及世界各角落,不是藉由自殺攻擊,而是藉著理性辯論、大規模的民事不服從運動、有組織的示威抗議,來幫助他們瞭解這一切。
偉大假先知的荒唐影響
我想要說的重點是,我們必須用比較性的眼光和批判性的角度來看待整個阿拉伯世界,特別是巴勒斯坦問題。而不是像那些膚淺和帶著鄙夷的作品,如路易士(Bernard Lewis)的《哪裡出了錯?:論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譯註:中譯本由商周出版)和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無知的聲明那樣,建議將民主帶到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
不管阿拉伯是個怎樣的世界,這個充滿著真實人民的真實社會,活潑地交流著各種正反意見,絕對無法被化約醜化為單一的、充滿暴力的基本教義派。巴勒斯坦人在爭取正義所做的奮鬥上,展現了團結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無止盡的苛責、惱怒、沮喪和失望,或甚至是有害的分歧。記住,我們不只是在這裡,也在拉丁美洲、非洲、歐洲、亞洲和澳洲展現了團結的力量。儘管我們面臨諸多困難及可怕的障礙,但許多人決志堅持下去。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公義的目標,是個高貴的理念,也是對平等和人權的道德追尋。
我也想談談「尊嚴」這個主題。「尊嚴」,不管是在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或是人文學者眼中,或是在每個文化中,都有著特殊地位。我首先要說的是,以為阿拉伯人沒有個別性,以為他們不重視個體生命,以為他們沒有任何價值能夠傳達「愛」、「親密情感」、「理解」等等這些據說只有歷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歐美文化才獨有的資產,那是根本錯誤的東方主義,也是一種種族歧視。鄙俗淺薄的湯瑪斯.傅立曼(Thomas Friedman)和其他許多人炒作了一大堆這類廢話,然後一些同樣無知與自欺欺人的阿拉伯知識份子也跟著大加闡揚。我也就不必在這裡指名道姓說究竟是哪些人了,他們說從911事件就可以看出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比其他文化更病態、更失調,或甚至說恐怖主義是一種象徵,象徵伊斯蘭世界比諸其它世界更嚴重的一種扭曲。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樣的一個事實:單單歐洲與美國就製造了20世紀最多的暴力傷亡,而伊斯蘭世界所製造的,與之相較,根本微不足道。今日我們所熟悉的這些似是而非的所謂「正確文明」與「錯誤文明」的假科學假知識,主要是受到山繆.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這位偉大假先知的荒唐影響。他讓許多人相信,世界是由相互交戰不息的不同文明所組成。事實上,杭亭頓沒有一點是對的。沒有任何文明或文化是獨立存在的;沒有任何文明獨獨有著別人所沒有的個別性與啟蒙思想;沒有任何文明可以存在但卻不具有基本的人類特質如社區、愛、對生命或是對他人的尊重。
但是,杭亭頓似乎不這麼認為。這好比說非洲人天生智能低劣,或是說亞洲人生來就是奴隸性格,或是說歐洲人是較優秀的種族一樣,都是最純粹最可惡的種族歧視。這等於是將鼓吹「亞利安種族優秀論」的希特勒式科學,如法炮製在今日阿拉伯人與穆斯林身上。我們必須堅持不要跟這類荒謬的胡說八道多費唇舌。
誰邀請美國接管阿拉伯世界?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嚴肅地提出更可信的說法,那就是,跟所有人類一樣,阿拉伯和伊斯蘭教生活都具有透過她們獨特的文化形式所表達出來的內在價值與尊嚴,這個表達方式,不需要模仿任何既定的文化模式,也不需要遵循任何一種宣稱所有人都必須遵循的模式。
人類的多元性,說到最後,就是不同風格之個體與經驗間的深度共存。但是,那些感傷阿拉伯世界缺乏發展與知識的學者專家卻吃人豆腐地說文明只有單一一種優越形式。我們只需要看看由摩洛哥到波斯灣之間由阿拉伯人所創造或激發出來的繁複多樣的文學、電影、戲劇、繪畫、音樂和大眾文化就夠了。我們應該拿這些東西做為阿拉伯人發展的一項指標,而不是只看了某個時刻工業生產的統計圖表,就要斷言阿拉伯世界是否有達到某種程度的發展。
但我得強調另一個重點,我們的文化與社會和統治階層間,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在歷史上,很少有像今天的許多阿拉伯國家那樣,偌大權力如此集中在一小群君王將相或是總統手中。而且,幾乎毫無例外也是最糟糕的地方就是,他們都無法代表人民的最佳利益。這不單單只是所謂民主的問題,更是因為他們似乎徹底地低估了他們自己與人民。他們用盡各種方式拒人民於千里之外的結果,使得自己不敢改變也不准改變;不但害怕把社會開放給人民,更害怕得罪他們的老大哥──美國。這些統治者不把公民視為國家潛在的資產,卻把他們視為覬覦統治者權力的陰謀者。
為什麼在攻打伊拉克的這場恐怖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能有自尊、自信地對伊拉克所受的掠奪與軍事佔領挺身說些像樣的話呢?這才是個真正的失敗。好吧,海珊的恐怖政權既然已經不在了,這是件好事,但又是誰指派了美國來當阿拉伯的軍師呢?是誰邀請美國來接管阿拉伯世界,並宣稱代表它的公民,帶來所謂「民主」?尤其當今美國自身的教育體系、醫療體系以及整個經濟,都已經惡化到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低水平了,為什麼阿拉伯國家沒有同聲抗議美國之非法干涉內政,給整個阿拉伯世界帶來巨大傷害與屈辱?這是一種膽識、尊嚴和自我團結上的徹底失敗。
布希政權開口閉口宣稱受萬能之神的領導,難道沒有一位阿拉伯領導人有勇氣說出,做為一個偉大的人種,我們有自己的榮光、傳統和宗教?沒有,一個字也沒有。當可憐的伊拉克人民忍受著恐怖的煎熬,鄰近地區也連帶遭受打擊時,每個人都嚇呆了,只怕下一個遭殃的會是自已的國家。
很不幸地,就在上星期,阿拉伯主要國家的領導人聯合擁抱了布希這個無故發動戰爭摧毀一個阿拉伯國家的人。難道沒有人有一點膽量提醒這個喬治W,說他給阿拉伯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難,為什麼反而對他頷首、微笑、擁抱和親吻?
人民命運的承擔者
我們應該提供給西岸與迦薩地區的反佔領運動的外交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在哪裡呢?一點都沒有。不但沒有,我們只聽到各個阿拉伯外交部長對著巴勒斯坦人說教,叫他們要謹慎,要避免暴力,要遵守和談協議等等──儘管夏隆對和平的興趣幾乎等於零。我們沒見到阿拉伯國家口徑一致地抗議以色列的隔離牆和暗殺行動,或是抗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懲罰,耳邊總是充斥著這些經由美國國務院核准的陳腔濫調。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最近的言行,讓我驚覺到阿拉伯人無法體認巴勒斯坦目標之尊嚴性的程度,簡直到了最低點。阿布.馬讚(Abu Mazen,亦即 Mahmoud Abbas,馬哈茂德.阿巴斯)這位幾乎沒有人民政治支持的次要人物之所以被阿拉法特、以色列和美國選派來擔任和談工作,正是因為他沒有選民支持,不是個演說家,不是個偉大的組織者;或者可以說,他除了是個聽命阿拉法特的侍從外,什麼也不是。我甚至擔心他們批准他是因為他是會聽以色列施令的人,否則,阿巴斯怎麼會如說腹語者的木偶般,站在阿卡巴(Aqaba)宣讀著由美國國務院官員為他所準備的講稿呢?
這個演講雖然值得稱許地談到猶太人的苦難,但卻驚人地幾乎完全沒有提到以色列所製造的苦難。他怎麼能接受這樣一個沒有尊嚴、完全被操弄的角色?他怎麼可以在美國和以色列的擺佈下,忘記了他的人民──超過一世紀以來英勇地為自己權利而戰的人民?特別是,以色列方面也只說將來會有一個「臨時性」的巴勒斯坦國,卻完全沒有提到以色列自己所鑄下的巨大傷害、戰犯行徑以及對巴勒斯坦男男女女和小孩所施加的全面性虐待和屈辱,對此沒有任何悔恨或抱歉。我必須坦白說,我真的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一個長久以來承受苦難的人民之代表人或領導人,卻全然隻字未提這些事,他是否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尊?
他是否忘記了他不只是一個個人,在這特別重要的一刻,他更是他的人民命運的承擔者?在這應該迎向機會、昂首站立於世人面前、毫無妥協與含糊地展現人民的經驗與尊嚴的時刻,他卻表現出巴勒斯坦領導人向來對冒牌白人父親懇求一些小恩小惠時所慣有的一種半尷尬、半賠罪的卑微氣度。有人能對這徹底的失敗不感到悲痛失望嗎?
但是,這是巴勒斯坦統治者自奧斯陸協議與哈伊.阿敏(Haj Amin)以來慣有的對外態度──表錯情地揉和了未成年人的反叛和哀怨的乞求。到底是為什麼,他們總是以為恭讀敵人為他們所準備的講稿是絕對必要的?做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以及美國的阿拉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尊嚴,就是在於我們不但擁有文化遺產、歷史與傳統,更有著足以表達我們真實願望的語言。我們的願望產生於每一個巴勒斯坦人民自1948年以來即被迫承擔的驅逐和掠奪的苦難經驗中。我們沒有一個政治發言人──阿拉伯世界自阿布德.納塞爾(Abdel Nasser,前埃及總統)以來亦如此──曾經有自尊、有尊嚴地說出我們是什麼,我們要什麼,我們做了什麼,以及我們想到哪裡去。
朝向一個正當且高貴的目標
然而,慢慢地,情勢在轉變,由阿巴斯和阿布.阿馬斯(Abu Ammars)這類人所組成的舊政權,將會消逝,逐漸將被阿拉伯世界的新一組領導人所取代。現今最讓人懷著一些希望的就是「國家巴勒斯坦計畫」(National Palestinian Initiative)的成員。他們是一些草根運動者;他們主要的活動不是紙上談兵,不是在銀行帳戶上耍把戲,不是吸引記者的注意力;他們來自專業階級與工人階級,當中有年輕的知識份子、運動者、老師、醫生、律師、工人等等這些一方面每天抵擋以色列攻擊、一方面也維持社會運作的一群人。
其次,這些人致力於一種政府當局所不曾想見的民主與民眾參與──當局對於民主的想法向來只是確保自身的穩定與安全。這些草根運動人士,甚且給失業者提供社會服務,給沒有社會保險的人或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給下一代巴勒斯坦小孩提供適當的世俗教育,讓他們明白現代世界的現實,而不僅僅是昔日美好的文化資產。
為了要施行這些計畫,「國家巴勒斯坦計畫」明言,只有結束佔領才是唯一的路徑,而要這麼做,就必須自由選舉出新的國家領導階層,取代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腐敗、過時、缺乏效能的領導人。
只有當我們能夠尊重自己是一個阿拉伯人或美國人時,才能理解奮鬥的真正尊嚴與正義所在。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為什麼不管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世界上仍然會有這麼多人,包括若雪.柯利還有兩位與他同樣受難的「國際團結運動組織」的成員──湯姆.亨道爾(Tom Hurndall)和布萊恩.艾弗利(Brian Avery),願意跟我們團結在一起。
最後,我將以一個反諷做為結尾。許多跡象顯示,世上越來越多的人跟我們團結在一起,而我們卻反而沒有展現出相稱的自我團結與尊嚴,甚至別人恐怕都比我們自己都還要更景仰並看重我們的文化,這聽起來很荒謬不是嗎?這難道不是我們該認清自身處境、並展現尊嚴的一刻?我們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讓政府代表明白:我們不需感到任何慚愧,因為我們正為著一個正當且高貴的目標而努力;他們應該為人民所做的奮鬥感到驕傲,並且以能代表他們為榮。
(譯者王怡靜是《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版主,李鑑慧任教於成功大學歷史系)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你從未見過的Michael Jackson
轉貼來源:邁克爾·傑克遜中國網 [Michael Jackson 中國官方站] yanghui517貼文
http://www.mjjcn.com/mjjcnforum/thread-134734-1-1.html
http://www.mjjcn.com/mjjcnforum/thread-134734-1-1.html
當巨星閉上眼睛,我們看到受傷的天才
11年前,年僅22歲的法國攝影師阿赫農‧巴尼受邀為流行音樂天王 Michael Jackson拍攝專輯《無敵》的封面照片,種種原因讓這組美妙的照片被雪藏了十餘年。今年12月,它們終於將以公開拍賣的形式與世人見面。我們將在畫面裡看到傑克遜生前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脆弱、但攝人心魄。
攝影:ARNO BANI 造型:MAIDA GREGORY-BOINA 化妝師:TOPOLINO
髮型師:SEB BASCLE 佈景設計師:DANIEL ADRIC
撰文:FLORENCE BESSON 翻譯:李鳴燕 編輯:NICOLE XUE
這是你從未見過的邁克爾‧傑克遜!
1999年,流行音樂天王邁克爾傑克遜決定與年輕的法國攝影師阿赫農‧巴尼(Arno Bani)合作,拍攝專輯《無敵》(Invincible)的封面照。在這些照片裡,傑克遜展示了他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脆弱與真實。但出於種種原因,唱片公司最終沒有採用這組照片作為專輯封面,12張珍貴作品也從此被雪藏不見天曰。整整11年後,這組美輪美奐的大片才終於將在今年12月於拍賣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全球ELLE獲得授權,獨家發佈部分圖片。當年拍攝團隊的成員也首次對ELLE披露了當年拍片的幕後故事,以及他們每個人眼中的傑克遜。
開門的是他,穿著絲質睡衣,優雅,靦腆。
當我們提起傑克遜的名字和11年前的這次拍攝時,所有工作人員的聲音聽起來都有著難以自抑的興奮,與複雜而無盡的悲哀。十餘年來,他們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夠說一說那些照片,說一說與邁克爾‧傑克遜在一起工作的那幾個短暫卻令人難忘的時刻。而當他們終於被允許公開討論這組照片的時候,照片裡的主人公卻已經巨星隕落,音韻不再。
攝影師阿赫農‧巴尼在傑克遜逝世後選擇了沉默,他閉口不談自己的這些作品,不談邁克爾‧傑克遜在這組照片中所展現出來的脆弱與攝人心魄的美。他知道,給逝者最好的禮物是尊嚴。直到時尚界著名人士皮耶爾‧拜賀許諾他,他們將為這組照片出一本限量套裝書,並以公開拍賣攝影作品的方式來履行這份尊重時,巴尼才終於願意站出來面對眾,回憶11年前與傑克遜那次堪稱經典的合作。
「我仍然難以相信這是真的。」阿赫農‧巴尼用這句話開始了他對於1999年4月那個夜晚的回憶。那天,他突然接到一通說英語的電話,幾乎沒有聽明白幾個單詞的他還是捕捉到了邁克爾‧傑克遜這個名字。巴尼那年只有22歲,帥氣,熱愛滑板,正是法國攝影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當時剛剛幸運地被倫敦時尚女王伊莎貝拉‧布羅(Isabella blow)慧眼識中,為她拍攝了《星期曰泰晤士》的封面。照片裡,她裹著金色披肩,帶著幾分狡黠,彷彿來自於中世紀,又彷彿來自於未來。邁克爾‧傑克遜在去倫敦旅遊的時候看到了這張照片,立刻被打動了,當他得知拍攝照片的攝影師年僅22歲時,更為興奮。於是,索尼公司給阿赫農‧巴尼打了那個電話……再然後,巴尼就踏上了去紐約的征程。
巴尼曾經去過一次紐約,那時他窮得兜裡只剩幾個硬幣;而這一次,他則是坐著豪華轎車來到了著名的Waldorf Astoria酒店。巴尼隨身帶上了他所有能帶的法國高級定制樣衣和道具:Francois Lesage的刺繡、Christian Lacroix的服裝、Daniel Adric佈景設計的圖紙、Hedi Slimane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西裝……他當然要給傑克遜最好的東西。「我到了酒店頂樓,邁克爾‧傑克遜在那裡有個私人包間,有人對我進行了安檢,然後他們告訴我去敲一敲門。門被打開了,開門的人正是傑克遜。」巴尼回憶道。著名藝術總監和當時的造型師Maida Gregory-Boina在一邊補充說:「邁克爾反覆摩挲著我帶來的衣服和那些手工製作的刺繡。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手藝。他不停地輕聲驚歎著『我喜歡這個』,『我還喜歡這個!』神色就好像是小孩在聖誕節那天被禮物團團包圍。」
很多品牌他第一次聽說,但卻能徹底駕馭任何一件衣服
邁克爾‧傑克遜很快就決定,他要在6月去巴黎,讓巴尼為他拍攝封面。拍攝團隊的名單也定了下來,但這些決定簡直同007的行動一樣秘密。巴尼當時對所有的工作人員這樣說:「名單上個個都是重磅人物,但我沒法告訴你他們是誰。」之後我們才知道,他們包括造型師Maida Gregory-Boina、化妝師Topolino、髮型師Seb Bascle、佈景設計師Daniel Adric。此外,巴尼最好的朋友、之後成為著名設計師的Jeoe Dreyfus以及Jean Paul Gaultier的朋友與時尚偶像Frederique Lorca也都是當時的團隊成員——幾乎所有的成員都不滿30歲,並且都對傑克遜充滿著崇敬之情。邁克爾‧傑克遜當時已接近四十,太太黛比‧羅薇剛剛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派裡斯,他的下一張專輯將是音樂史上投資最高的計劃。但同時,被孌童案纏繞已久的他聲名已經開始下滑,風光不如往昔。然而毫無疑問的是,他依然是邁克爾‧傑克遜!法國團隊正在翹首盼望他的到來。
拍攝並沒有在巴黎進行,為的是一旦發生意外,直升機能夠迅速將人群疏散、將巨星帶走。而拍攝方案直到最後一刻才被公佈。阿赫農‧巴尼回憶說:「我與邁克爾之情溝通過,他對於和這樣一支年輕的團隊合作感到非常高興。對他來說,這似乎象徵著一種自由和新鮮,他幾乎對所有的想法都很願意嘗試。」
但邁克爾‧傑克遜的助理們並非如此,比如,他們不贊同用高級定制服裝的想法,認為那過於昂貴。他們甚至給巴尼看來一大箱他們認為會適合「天王」的服裝。「天哪,那看起來簡直像馬戲團服裝,太可怕了!」巴尼多年後說起這件事情時依然顯得有點憤怒,「我真討厭這種糟蹋他形象的事情!」
邁克爾‧傑克遜此時站在了巴尼一邊,他甚至非常配合地讓髮型師Seb Bascle剪短了他的頭髮,讓Topolino用閃片沾滿了他的雙手以突出他那著名的手套。傑克遜喜歡這支團隊,他知道他們能幫助他實現自己一直追求的夢想。Maida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容易相處的藝術家,他比麥當娜或者其他我合作過的明星都好處得多。他信任我們,我想我們的激情讓他想起了他的年輕時代。他對於很多品牌都是第一次聽說: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儘管他不知道這些名字,卻天賦異稟地知道什麼是潮流。他能徹底駕馭任何一件衣服。當他穿上那件Hedli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西裝時,那就徹頭徹尾地成為了邁克爾‧傑克遜的西裝!這個男人不用追逐潮流,他就是潮流本身!他的風格與生俱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我知道我將來也永遠不會再遇到這樣的人了。」
我看著他,感覺他並不喜歡從鏡子裡看到自己
邁克爾‧傑克遜給拍攝團隊裡每個人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似乎是被上帝送到人間的孩子,那像孩童般的笑聲還經常迴響在他們的耳邊。所有的人都記得他的優雅、他的彬彬有禮、他的矛盾與統一——靦腆與嚴格、溫和與陽剛、性感和拘謹。他毫無疑問對於自己有著再清楚不過的定位。而他工作起來就好像著了魔:無休止地擺造型、跳舞、在巴尼拍攝的時候他嚴格控制住自己的身體,連眼皮都不會動一動。巴尼這樣描述,「邁克爾‧傑克遜擺出異常堅毅的表情,臉部幾乎連一塊肌肉都不會抖動。他開始那著名的舞步,好像滑翔,不,甚至是飛翔。他是真正的職業藝術家。」
髮型師Seb Bascle接著回憶說,「他是個非常感性的人。當他到達拍攝現場時,因為看到太多人而覺得很害怕,我們不得不躲在一塊巨大的幕布下,一切看起來都好像在拍電影一樣:一輛超級豪華跑車馳進,在窗玻璃上還能看到無數歌迷的指印。然後傑克遜出現了。」
Seb是第一個與傑克遜打招呼的人。「嗨,我是邁克爾‧傑克遜。」天王同Seb握了握手。他們兩個都覺得有點尷尬。然後邁克爾開始閱讀歌迷的來信,有些寫得很熱情,有些則非常刻薄,說他是個變態狂。「我看著他,感覺到他並不喜歡從鏡子裡看到自己,但他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悅或驚訝。我還記得他用的香水是嬌蘭的『一千零一夜』。」

很快,化妝師Topolino也加入了他們,他來自於法國南部,穿著一條短褲,隨身帶著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沒過多久,他們三個就高興地圍坐在一起聽起了那個收音機裡傳出的法國老歌。傑克遜也經常提起電影,他是加裡‧格蘭特的影迷,還想要一個同他一樣的髮型。他還喜歡同Maida討論意大利油畫、歌劇、巴洛克音樂……Maida描述傑克遜「是一個非常有品位的人,同公司熱衷於宣傳的所謂『流行音樂產物』形象大相逕庭。他的助理們很有問題,他們好像是拉斯維加斯來的,只是為了他的錢而聚集在他的周圍」。另外,按照時裝史作家Jeromine Savignon的記錄,「Topolino給傑克遜做了一個臉部按摩,使他的皺紋看起來顯得淡些,並且為他畫了一個很美的妝,這令他在照片裡真是漂亮得讓人難以呼吸!」
當邁克爾‧傑克遜逝世噩耗傳來的時候,所有的團隊成員都被震驚了。巴尼說,「你能夠感覺到,他曾經就像囚犯一樣被困在某個體 制當中。對我來說,要像他那樣生活在世界上,哪怕是一分鐘,都是巨大的煎熬。」他的真實不為人知道的一面也隨著這組照片一起,在他死後暴露在世人眼前。在這組照片裡,邁克爾‧傑克遜看起來脆弱但攝人心魄。Jeromine Savignon解釋道,「這同之前Annie Leibovitz或Bruce Weber拍攝的舞蹈和尖叫的照片有很大區別,在這裡,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安靜的藝術家,展現出的是我們難能一見的優雅和美。」
邁克爾‧傑克遜穿著YSL的西裝,站在一塊落下的幕布前,完全沒有「無可匹敵」的氣勢。他看起來就像是歌舞之王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那麼瘦,那麼優雅,手臂柔軟地放著,好像是隨著古典音樂的節拍在模仿太空步,他似乎已經變成了自己傳奇的影子。他穿著一件由Jerôe Dreyfus設計的毛衣,襯得那黑眼睛顯得尤其大。毛衣上點綴著上百面小小的印第安鏡子,令他顯得更加神秘,比燈光更耀眼。Topolino還為他特別設計了藍色眼妝,看起來有一點像David Bowie,又有一點像瘋狂的小丑。當巨星閉上他的眼睛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受傷的天才。
11年前,年僅22歲的法國攝影師阿赫農‧巴尼受邀為流行音樂天王 Michael Jackson拍攝專輯《無敵》的封面照片,種種原因讓這組美妙的照片被雪藏了十餘年。今年12月,它們終於將以公開拍賣的形式與世人見面。我們將在畫面裡看到傑克遜生前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脆弱、但攝人心魄。
攝影:ARNO BANI 造型:MAIDA GREGORY-BOINA 化妝師:TOPOLINO
髮型師:SEB BASCLE 佈景設計師:DANIEL ADRIC
撰文:FLORENCE BESSON 翻譯:李鳴燕 編輯:NICOLE XUE
這是你從未見過的邁克爾‧傑克遜!
1999年,流行音樂天王邁克爾傑克遜決定與年輕的法國攝影師阿赫農‧巴尼(Arno Bani)合作,拍攝專輯《無敵》(Invincible)的封面照。在這些照片裡,傑克遜展示了他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脆弱與真實。但出於種種原因,唱片公司最終沒有採用這組照片作為專輯封面,12張珍貴作品也從此被雪藏不見天曰。整整11年後,這組美輪美奐的大片才終於將在今年12月於拍賣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全球ELLE獲得授權,獨家發佈部分圖片。當年拍攝團隊的成員也首次對ELLE披露了當年拍片的幕後故事,以及他們每個人眼中的傑克遜。
開門的是他,穿著絲質睡衣,優雅,靦腆。
當我們提起傑克遜的名字和11年前的這次拍攝時,所有工作人員的聲音聽起來都有著難以自抑的興奮,與複雜而無盡的悲哀。十餘年來,他們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夠說一說那些照片,說一說與邁克爾‧傑克遜在一起工作的那幾個短暫卻令人難忘的時刻。而當他們終於被允許公開討論這組照片的時候,照片裡的主人公卻已經巨星隕落,音韻不再。
攝影師阿赫農‧巴尼在傑克遜逝世後選擇了沉默,他閉口不談自己的這些作品,不談邁克爾‧傑克遜在這組照片中所展現出來的脆弱與攝人心魄的美。他知道,給逝者最好的禮物是尊嚴。直到時尚界著名人士皮耶爾‧拜賀許諾他,他們將為這組照片出一本限量套裝書,並以公開拍賣攝影作品的方式來履行這份尊重時,巴尼才終於願意站出來面對眾,回憶11年前與傑克遜那次堪稱經典的合作。
「我仍然難以相信這是真的。」阿赫農‧巴尼用這句話開始了他對於1999年4月那個夜晚的回憶。那天,他突然接到一通說英語的電話,幾乎沒有聽明白幾個單詞的他還是捕捉到了邁克爾‧傑克遜這個名字。巴尼那年只有22歲,帥氣,熱愛滑板,正是法國攝影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當時剛剛幸運地被倫敦時尚女王伊莎貝拉‧布羅(Isabella blow)慧眼識中,為她拍攝了《星期曰泰晤士》的封面。照片裡,她裹著金色披肩,帶著幾分狡黠,彷彿來自於中世紀,又彷彿來自於未來。邁克爾‧傑克遜在去倫敦旅遊的時候看到了這張照片,立刻被打動了,當他得知拍攝照片的攝影師年僅22歲時,更為興奮。於是,索尼公司給阿赫農‧巴尼打了那個電話……再然後,巴尼就踏上了去紐約的征程。
巴尼曾經去過一次紐約,那時他窮得兜裡只剩幾個硬幣;而這一次,他則是坐著豪華轎車來到了著名的Waldorf Astoria酒店。巴尼隨身帶上了他所有能帶的法國高級定制樣衣和道具:Francois Lesage的刺繡、Christian Lacroix的服裝、Daniel Adric佈景設計的圖紙、Hedi Slimane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西裝……他當然要給傑克遜最好的東西。「我到了酒店頂樓,邁克爾‧傑克遜在那裡有個私人包間,有人對我進行了安檢,然後他們告訴我去敲一敲門。門被打開了,開門的人正是傑克遜。」巴尼回憶道。著名藝術總監和當時的造型師Maida Gregory-Boina在一邊補充說:「邁克爾反覆摩挲著我帶來的衣服和那些手工製作的刺繡。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手藝。他不停地輕聲驚歎著『我喜歡這個』,『我還喜歡這個!』神色就好像是小孩在聖誕節那天被禮物團團包圍。」
很多品牌他第一次聽說,但卻能徹底駕馭任何一件衣服
邁克爾‧傑克遜很快就決定,他要在6月去巴黎,讓巴尼為他拍攝封面。拍攝團隊的名單也定了下來,但這些決定簡直同007的行動一樣秘密。巴尼當時對所有的工作人員這樣說:「名單上個個都是重磅人物,但我沒法告訴你他們是誰。」之後我們才知道,他們包括造型師Maida Gregory-Boina、化妝師Topolino、髮型師Seb Bascle、佈景設計師Daniel Adric。此外,巴尼最好的朋友、之後成為著名設計師的Jeoe Dreyfus以及Jean Paul Gaultier的朋友與時尚偶像Frederique Lorca也都是當時的團隊成員——幾乎所有的成員都不滿30歲,並且都對傑克遜充滿著崇敬之情。邁克爾‧傑克遜當時已接近四十,太太黛比‧羅薇剛剛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派裡斯,他的下一張專輯將是音樂史上投資最高的計劃。但同時,被孌童案纏繞已久的他聲名已經開始下滑,風光不如往昔。然而毫無疑問的是,他依然是邁克爾‧傑克遜!法國團隊正在翹首盼望他的到來。
拍攝並沒有在巴黎進行,為的是一旦發生意外,直升機能夠迅速將人群疏散、將巨星帶走。而拍攝方案直到最後一刻才被公佈。阿赫農‧巴尼回憶說:「我與邁克爾之情溝通過,他對於和這樣一支年輕的團隊合作感到非常高興。對他來說,這似乎象徵著一種自由和新鮮,他幾乎對所有的想法都很願意嘗試。」
但邁克爾‧傑克遜的助理們並非如此,比如,他們不贊同用高級定制服裝的想法,認為那過於昂貴。他們甚至給巴尼看來一大箱他們認為會適合「天王」的服裝。「天哪,那看起來簡直像馬戲團服裝,太可怕了!」巴尼多年後說起這件事情時依然顯得有點憤怒,「我真討厭這種糟蹋他形象的事情!」
邁克爾‧傑克遜此時站在了巴尼一邊,他甚至非常配合地讓髮型師Seb Bascle剪短了他的頭髮,讓Topolino用閃片沾滿了他的雙手以突出他那著名的手套。傑克遜喜歡這支團隊,他知道他們能幫助他實現自己一直追求的夢想。Maida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容易相處的藝術家,他比麥當娜或者其他我合作過的明星都好處得多。他信任我們,我想我們的激情讓他想起了他的年輕時代。他對於很多品牌都是第一次聽說: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儘管他不知道這些名字,卻天賦異稟地知道什麼是潮流。他能徹底駕馭任何一件衣服。當他穿上那件Hedli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西裝時,那就徹頭徹尾地成為了邁克爾‧傑克遜的西裝!這個男人不用追逐潮流,他就是潮流本身!他的風格與生俱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我知道我將來也永遠不會再遇到這樣的人了。」
我看著他,感覺他並不喜歡從鏡子裡看到自己
邁克爾‧傑克遜給拍攝團隊裡每個人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似乎是被上帝送到人間的孩子,那像孩童般的笑聲還經常迴響在他們的耳邊。所有的人都記得他的優雅、他的彬彬有禮、他的矛盾與統一——靦腆與嚴格、溫和與陽剛、性感和拘謹。他毫無疑問對於自己有著再清楚不過的定位。而他工作起來就好像著了魔:無休止地擺造型、跳舞、在巴尼拍攝的時候他嚴格控制住自己的身體,連眼皮都不會動一動。巴尼這樣描述,「邁克爾‧傑克遜擺出異常堅毅的表情,臉部幾乎連一塊肌肉都不會抖動。他開始那著名的舞步,好像滑翔,不,甚至是飛翔。他是真正的職業藝術家。」
髮型師Seb Bascle接著回憶說,「他是個非常感性的人。當他到達拍攝現場時,因為看到太多人而覺得很害怕,我們不得不躲在一塊巨大的幕布下,一切看起來都好像在拍電影一樣:一輛超級豪華跑車馳進,在窗玻璃上還能看到無數歌迷的指印。然後傑克遜出現了。」
Seb是第一個與傑克遜打招呼的人。「嗨,我是邁克爾‧傑克遜。」天王同Seb握了握手。他們兩個都覺得有點尷尬。然後邁克爾開始閱讀歌迷的來信,有些寫得很熱情,有些則非常刻薄,說他是個變態狂。「我看著他,感覺到他並不喜歡從鏡子裡看到自己,但他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悅或驚訝。我還記得他用的香水是嬌蘭的『一千零一夜』。」

很快,化妝師Topolino也加入了他們,他來自於法國南部,穿著一條短褲,隨身帶著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沒過多久,他們三個就高興地圍坐在一起聽起了那個收音機裡傳出的法國老歌。傑克遜也經常提起電影,他是加裡‧格蘭特的影迷,還想要一個同他一樣的髮型。他還喜歡同Maida討論意大利油畫、歌劇、巴洛克音樂……Maida描述傑克遜「是一個非常有品位的人,同公司熱衷於宣傳的所謂『流行音樂產物』形象大相逕庭。他的助理們很有問題,他們好像是拉斯維加斯來的,只是為了他的錢而聚集在他的周圍」。另外,按照時裝史作家Jeromine Savignon的記錄,「Topolino給傑克遜做了一個臉部按摩,使他的皺紋看起來顯得淡些,並且為他畫了一個很美的妝,這令他在照片裡真是漂亮得讓人難以呼吸!」
當邁克爾‧傑克遜逝世噩耗傳來的時候,所有的團隊成員都被震驚了。巴尼說,「你能夠感覺到,他曾經就像囚犯一樣被困在某個體 制當中。對我來說,要像他那樣生活在世界上,哪怕是一分鐘,都是巨大的煎熬。」他的真實不為人知道的一面也隨著這組照片一起,在他死後暴露在世人眼前。在這組照片裡,邁克爾‧傑克遜看起來脆弱但攝人心魄。Jeromine Savignon解釋道,「這同之前Annie Leibovitz或Bruce Weber拍攝的舞蹈和尖叫的照片有很大區別,在這裡,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安靜的藝術家,展現出的是我們難能一見的優雅和美。」
邁克爾‧傑克遜穿著YSL的西裝,站在一塊落下的幕布前,完全沒有「無可匹敵」的氣勢。他看起來就像是歌舞之王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那麼瘦,那麼優雅,手臂柔軟地放著,好像是隨著古典音樂的節拍在模仿太空步,他似乎已經變成了自己傳奇的影子。他穿著一件由Jerôe Dreyfus設計的毛衣,襯得那黑眼睛顯得尤其大。毛衣上點綴著上百面小小的印第安鏡子,令他顯得更加神秘,比燈光更耀眼。Topolino還為他特別設計了藍色眼妝,看起來有一點像David Bowie,又有一點像瘋狂的小丑。當巨星閉上他的眼睛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受傷的天才。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恭喜法國隊2:0完勝盧森堡

2010年10月12日Metz球場
恭喜法國隊2:0完勝盧森堡
第22分鐘,古爾庫夫開出左側角球,Benzema抽射入門首開記錄得分
第77分鐘,Payet開出任意球,古爾庫夫前場左側直接起腳射門,再下一城。
連勝法國已經久違 存隱憂藍軍畢竟上路
轉貼來源:2010-10-13 10:05:05 來源:ESPNSTAR.COM.TW 作者:劉超華
http://www.espnstar.com.tw/news/football/2010/1013/189266.htm
聖辛波裡安球場是本澤馬的福地,2007年,在小本奪得法甲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的那個賽季,他曾在本阿爾法的幫助下在這裡上演帽子戲法(里昂5比1梅斯);而在這場歐洲盃會外賽中,他又一次用進球打破了場上僵局。聖辛波裡安球場也是里昂人的福地,算上5年前2比1擊敗奧地利的比賽,法國隊在此地一共取得了4個進球,其中的3個由「里昂繫」完成,2005年是馬盧達(另一球由西塞打入),2010年則是本澤馬和古爾庫夫。
連勝美妙,隱憂仍存
2比0擊敗波斯尼亞,2比0擊敗羅馬尼亞,2比0擊敗盧森堡,2007年之後,法國隊終於又一次取得了三連勝,三場比賽都沒有失球,這一點當能令布蘭克滿意。面對這個國際排名百名開外的對手,藍軍主帥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他並沒有大幅更換先發,主力後防線甚至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薩科非常希望能夠早些上演國家隊處女秀,但即便盧森堡實力足夠羸弱,布蘭克也沒有給這位法甲史上最年輕的隊長機會。
前波爾多主帥這麼做當然有他的道理,比賽的第一要務,是確保3分到手,他的腦子裡裝著97場國家隊比賽經驗,明白所謂軟柿子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對付。尊重對手是一種必需,但布蘭克對盧森堡是否太過尊重、並因此導致法國隊未能奉獻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未必,能夠0比0戰平曾經擊敗法國隊的白俄羅斯,證明盧森堡在防守上有一定的造詣,而在這個夜晚的梅斯,即便是隊長後腰彼得斯下半場伊始便被紅牌罰下,以10人應戰的盧森堡也沒有就此崩盤。
布蘭克賽前表示只在乎比賽結果,2比0之後,藍軍主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梅斯人希望能夠觀賞一場進攻演出,終場哨響時他們更大的感受是失望––除了在比賽末段人數占據優勢時發起了一波進攻狂潮,其餘時間,法國隊在進攻上的表現乏善可陳。如同人們賽前所預料的那樣,盧森堡擺出的是一幅死守架勢,絕大部分時間內,他們都龜縮在本方後場30米區域,這顯然會增加藍軍取得進球的難度。只是,這不應該成為法國隊攻擊不力的藉口,在上半場,除了無人盯防的本澤馬接古爾庫夫開出的角球抽射中鵠,法國隊沒有獲得任何絕對的得分機會,另3次中靶射門由梅克塞斯和迪亞比包辦,但全都是禁區外的遠射。一個月前在波斯尼亞,布蘭克曾經表示法國隊在進攻效率上存在著較大的不足,當對手變成實力更弱的盧森堡,法國隊在攻擊效率方面的弱點更是被充分暴露。布蘭克上任5戰有4場獲得了進球,但這場與盧森堡交鋒史上最小比分的勝利,證明藍軍主帥在調教進攻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布蘭克只看積極一面
第63分鐘,布蘭克作出了兩處換人調整,除了進球外再無亮點的本澤馬和表現較小本更低迷的馬盧達被帕耶和納斯裡換下,人們熱論多時的古爾庫夫迦納斯裡的雙核配置,終於得以呈現。三天前的法蘭西大球場,布蘭克用堪稱神奇的換人幫助長時間得勢不得分的藍軍取得了比賽勝利,本場的情況看上去貌似也是這樣,納斯裡和帕耶在邊路極為活躍,再加上漸入佳境的古爾庫夫,盧森堡門前一片風聲鶴唳,帕耶的一次快罰自由球,讓古爾庫夫獲得了遠射破門的機會,這是小古三天內的第二個進球,藍軍也因此鎖定了勝局。有趣的是,里昂和聖埃蒂安是德比死敵,帕耶在國家隊的兩次助攻卻都送給了小古。
只是,這比賽末段讓藍軍在場面上占據壓倒性優勢的進攻衝擊波,並未帶來更多的進球,這更尖銳的反映出了法國隊攻擊效率低下的癥結。瓦霍表現得比較糟糕,身高1米92的巴黎中鋒沒有完成好作為進攻支點的任務,而無論是取得了進球的本澤馬和古爾庫夫,還是活躍了藍軍進攻套路的帕耶和納斯裡,在射門得分這一環節上都難如人意。拿到了3分,但未能在由業餘球員組成的盧森堡身上取得更多的進球,法國隊本場的表現可謂是美中不足。
必須對盧森堡隊致以崇高的敬意,雖然輸掉了比賽,但當他們乘坐大巴回國時(盧森堡距梅斯僅50公里),完全有理由高昂著頭顱。布蘭克賽後也讚揚了對手的表現,然而與法國媒體委婉的批評不同,布蘭克並不為沒能大比分取勝抱憾,「我們知道等待我們的將會是什麼,表演需要兩支球隊配合,但今天晚上,只有一支球隊在進攻並為取得進球而努力,而另一支球隊則拼命死守......這樣的情形讓進球變得不容易,特別是我們長時間控球的情況下,達到進球的目的需要在身體上處於100%的狀態,但我們的情況並非如此......盧森堡全隊收縮,讓打對方身後的戰術變得不可能進行,正因如此,我才在半場後不久進行了換人,我們需要在邊路打出速度,面對密集防守,定位球和遠射是最好的得分方式,在這個夜晚,我們在這兩方面都獲得了成功。」很明顯,對於麾下這支年輕、甚至顯得太過年輕的球隊,藍軍主帥更願意從積極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舉世讚嘆 智利礦工奇蹟獲救
轉貼來源:中央社 2010/10/13 22:12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13/5/2ewbo.html
(中央社智利聖荷西礦區13日綜合外電報導)智利33名礦工在礦災後受困地底近10週,各國通力合作和擬定縝密計畫,終於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自12日深夜起開始將礦工吊救至地面,至今已有13人獲救脫險,這項奇蹟式的救援行動不僅讓智利舉國歡騰,更令舉世讚嘆。
智利北部聖荷西礦區這處金銅礦坑8月5日發生坍塌意外,33名礦工奇蹟似無人喪生,卻受困600多公尺深的地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實況轉播救援行動時,以台北101大樓的高度比喻礦坑深度;101大樓高508 公尺,智利礦工則據稱受困在620公尺到700公尺深的地底。
第1名智利獲救礦工今天出現在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寒冷的夜空下時,全球觀眾無不帶著興奮心情,見證這奇蹟式的寶貴一刻。
31歲的阿瓦洛斯(Florencio Avalos)在13日凌晨0時11分(台北時間上午11時11分)第一個踏出特製救生艙,呼吸到69天來第一口新鮮空氣。他因為身體最健壯且特別機警,被選為搭乘救生艙的第一人。
他脫險後立刻與7歲兒子緊緊相擁,接著抱住妻子,然後是智利總統品尼拉(Sebastian Pinera)及其他工作人員。
阿瓦洛斯的家人從實況轉播畫面看著他踏出救生艙,起立鼓掌歡呼,眼中帶淚。
第2名被救出的是39歲的塞浦維達(MarioSepulveda)。他還從坑底帶回礦坑石頭,送給一旁的救難人員作為紀念品。
這項救援行動吸引全球媒體關注,由紐約以至雪梨、從倫敦到東京,民眾均可即時收看現場直播的影像。中國新華社和國營電視台同樣加入報導行列,其他熱門新聞入口網站搜狐和新浪,則在首頁設立專區報導救援工作的相關細節。
命名為「鳳凰號」的救生艙,外層塗有象徵智利國旗的紅白藍三色,是一個特殊設計的鋼鐵籠,扮演讓智利礦工重獲新生的關鍵。工程師把救生艙視為古代神話中的浴火鳳凰,將搭載礦工迎接新生命。
礦工被拉至地面的緊張過程約耗時15分鐘,經歷劇烈溫度變化,礦坑內溫度是攝氏32度,回到地面則將近0度。由於他們回到地面時可能有太陽或救難燈光,他們會戴上太陽眼鏡,以免眼睛受傷,過程中也會攜帶氧氣面罩。
接著必須花20多分鐘將救生艙再次垂入坑底,礦工裝備好也需要一些時間,因此預計每名礦工的救援時間約需1個小時。當局估計,整個救援時間大約需要33至48小時。
當局採取最高防備措施,確保礦工的隱私,逃生豎井開口的地方有布簾遮住,不讓現場2000多名記者拍攝,將他們隔離在900公尺外的地方。除非礦工本身願意,他們出院之前,不准媒體訪問或拍攝。
礦工抵達地面之後,通過運動場用的充氣隧道前往數百公尺外的救護車,醫護人員依照身心病情嚴重程度將他們分類之後,他們將與家人團聚,這個區域仍不准記者進入。礦工最後搭乘直升機前往醫院。991013
婉拒採訪 礦工要賣故事賺錢
轉貼來源:【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10.11 03:06 pm
受困地底的33位智利礦工已草擬法律合約,確保大家分享共同經歷帶來的收益,避免有個人為謀求私利而損及團體利益。
電訊報的報導指出,受困礦工預期他們受困地底兩個月的故事,能吸引媒體付出優渥的價碼。他們已召集律師草擬合約,確保大家均分未來的利益,希望以後能夠不必再工作。
受困礦工已經婉拒採訪,並計畫合寫一本書,記述他們自8月5日礦境陷落後,受困在阿塔卡瑪沙漠之下的陰暗日子。
一位礦工在寫給妻子的信中,透露了他們協商的細節。50歲的巴利歐斯在信中說:「我們已接到國家電視台的訪問與拍電影邀約,但我們不接受,因為我們要成立一個基金,我們在地底下的所有日常經歷都要收進一本書和其他計畫之中。」
「我們要讓這項計畫具有法律效力,所有從我們衍生出來的東西,都要為未來而協商。如果我們妥善做好這件事,我們的餘生就不必再工作。」
據報導,已有電視公司提議給他們每人25萬英鎊,以換取獨家報導權,許多經紀公司也設法和他們家人訂約。
據悉,在受困地底的最初幾天,有五位礦工因為身份是「轉包工人」而遭到孤立,並自己形成一個小團體。救援隊一位人士說:「他們似乎被當作難民中的次等公民看待,他們被邊緣化,只好遠離團體,自行在礦坑的另一邊安頓下來。」
地面上的心理學家必須想出策略,來克服團體中的分化與對立。礦場的心理學家伊圖拉證實的確有對立的現象存在,他說:「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團結一致。我不是很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但這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
據了解,受困的礦工已發誓絕不透露受困地底最初17天,也就是外界發現他們依舊活著之前所發生的事。
【2010/10/1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13/5/2ewbo.html
(中央社智利聖荷西礦區13日綜合外電報導)智利33名礦工在礦災後受困地底近10週,各國通力合作和擬定縝密計畫,終於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自12日深夜起開始將礦工吊救至地面,至今已有13人獲救脫險,這項奇蹟式的救援行動不僅讓智利舉國歡騰,更令舉世讚嘆。
智利北部聖荷西礦區這處金銅礦坑8月5日發生坍塌意外,33名礦工奇蹟似無人喪生,卻受困600多公尺深的地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實況轉播救援行動時,以台北101大樓的高度比喻礦坑深度;101大樓高508 公尺,智利礦工則據稱受困在620公尺到700公尺深的地底。
第1名智利獲救礦工今天出現在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寒冷的夜空下時,全球觀眾無不帶著興奮心情,見證這奇蹟式的寶貴一刻。
31歲的阿瓦洛斯(Florencio Avalos)在13日凌晨0時11分(台北時間上午11時11分)第一個踏出特製救生艙,呼吸到69天來第一口新鮮空氣。他因為身體最健壯且特別機警,被選為搭乘救生艙的第一人。
他脫險後立刻與7歲兒子緊緊相擁,接著抱住妻子,然後是智利總統品尼拉(Sebastian Pinera)及其他工作人員。
阿瓦洛斯的家人從實況轉播畫面看著他踏出救生艙,起立鼓掌歡呼,眼中帶淚。
第2名被救出的是39歲的塞浦維達(MarioSepulveda)。他還從坑底帶回礦坑石頭,送給一旁的救難人員作為紀念品。
這項救援行動吸引全球媒體關注,由紐約以至雪梨、從倫敦到東京,民眾均可即時收看現場直播的影像。中國新華社和國營電視台同樣加入報導行列,其他熱門新聞入口網站搜狐和新浪,則在首頁設立專區報導救援工作的相關細節。
命名為「鳳凰號」的救生艙,外層塗有象徵智利國旗的紅白藍三色,是一個特殊設計的鋼鐵籠,扮演讓智利礦工重獲新生的關鍵。工程師把救生艙視為古代神話中的浴火鳳凰,將搭載礦工迎接新生命。
礦工被拉至地面的緊張過程約耗時15分鐘,經歷劇烈溫度變化,礦坑內溫度是攝氏32度,回到地面則將近0度。由於他們回到地面時可能有太陽或救難燈光,他們會戴上太陽眼鏡,以免眼睛受傷,過程中也會攜帶氧氣面罩。
接著必須花20多分鐘將救生艙再次垂入坑底,礦工裝備好也需要一些時間,因此預計每名礦工的救援時間約需1個小時。當局估計,整個救援時間大約需要33至48小時。
當局採取最高防備措施,確保礦工的隱私,逃生豎井開口的地方有布簾遮住,不讓現場2000多名記者拍攝,將他們隔離在900公尺外的地方。除非礦工本身願意,他們出院之前,不准媒體訪問或拍攝。
礦工抵達地面之後,通過運動場用的充氣隧道前往數百公尺外的救護車,醫護人員依照身心病情嚴重程度將他們分類之後,他們將與家人團聚,這個區域仍不准記者進入。礦工最後搭乘直升機前往醫院。991013
婉拒採訪 礦工要賣故事賺錢
轉貼來源:【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10.11 03:06 pm
受困地底的33位智利礦工已草擬法律合約,確保大家分享共同經歷帶來的收益,避免有個人為謀求私利而損及團體利益。
電訊報的報導指出,受困礦工預期他們受困地底兩個月的故事,能吸引媒體付出優渥的價碼。他們已召集律師草擬合約,確保大家均分未來的利益,希望以後能夠不必再工作。
受困礦工已經婉拒採訪,並計畫合寫一本書,記述他們自8月5日礦境陷落後,受困在阿塔卡瑪沙漠之下的陰暗日子。
一位礦工在寫給妻子的信中,透露了他們協商的細節。50歲的巴利歐斯在信中說:「我們已接到國家電視台的訪問與拍電影邀約,但我們不接受,因為我們要成立一個基金,我們在地底下的所有日常經歷都要收進一本書和其他計畫之中。」
「我們要讓這項計畫具有法律效力,所有從我們衍生出來的東西,都要為未來而協商。如果我們妥善做好這件事,我們的餘生就不必再工作。」
據報導,已有電視公司提議給他們每人25萬英鎊,以換取獨家報導權,許多經紀公司也設法和他們家人訂約。
據悉,在受困地底的最初幾天,有五位礦工因為身份是「轉包工人」而遭到孤立,並自己形成一個小團體。救援隊一位人士說:「他們似乎被當作難民中的次等公民看待,他們被邊緣化,只好遠離團體,自行在礦坑的另一邊安頓下來。」
地面上的心理學家必須想出策略,來克服團體中的分化與對立。礦場的心理學家伊圖拉證實的確有對立的現象存在,他說:「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團結一致。我不是很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但這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
據了解,受困的礦工已發誓絕不透露受困地底最初17天,也就是外界發現他們依舊活著之前所發生的事。
【2010/10/1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砂丘下的蘆筍田
轉貼來源:2010-10-10 工商時報 【陳怡均】
起因在於當地人民聚集抗議政府推動名為「Majes-Siguas II」的灌溉計畫,抗議人士的訴求在於:此計畫會導致當地無水可用。這場警民衝突造成1死18傷。
秘魯政府計劃在艾斯皮納興建水壩與水利系統,灌溉requipa 9.5萬畝農田。儘管政府保證人們用水無虞,艾斯皮納的居民卻深感不滿,因為當地投資機構發放灌溉計畫許可證給一家民間聯盟,但人民卻擔憂水源濫用會導致生活用水成了問題。
爭搶資源 槍聲頻傳
祕魯是南美洲第3大經濟體,原本以礦業為主,近年為了提升經濟成長,積極發展出口農業,然而也因此面對許多棘手難題。由於祕魯太平洋沿岸為沙漠地帶,因此必須引用地下水進行灌溉,但水荒問題不斷,頻頻引發民怨,以致於搶奪天然資源的爭奪戰不斷,甚至因利益糾葛造成暴力事件頻傳。
1名世銀(World Bank)人員在今年4月檢測伊卡(Ica)地區地下水層加速枯涸的情況,在他發現有祕密水井不久後即遭槍手開槍。世銀投注數百萬美元貸款補助,致力要將祕魯貧脊的沿岸沙漠轉變為肥沃農地。
「水」在祕魯儼然為敏感話題,其太平洋浴岸面臨嚴重的水荒,加上境內安地斯山脈的冰河因氣候變遷不斷融解,預料水荒只會不斷惡化。
尤其是伊卡位處於太平洋沿岸,過度抽取地下水的後果,恐會導致具鹹份的海水灌入地下水層,進而污染農田。
祕魯現為全球最大蘆筍出口國,2009年出口額達3.89億美元,同時亦為全球第3大洋薊(Artichoke)出口國。祕魯現今對灌溉水的需求更大,也曝露該國灌溉系統規劃不足。
伊卡位在首都利馬以南300公里,廣大的沙丘中孕育著祕魯的農業經濟力,當地農產出口事業過去10年已成長4倍。
祕魯最大的蘆筍生產商Agrokasa15年內向世銀附屬的國際金融公司貸款2,300萬美元,灌溉伊卡逾4,000畝的乾旱之地成為農田。
IFC如今正針對給予Agrokasa的貸款進行調查,因Agrokasa第4項貸款案在貸方環評人員反對之下,卻仍獲經核准。由於Agrokasa總裁與1位世銀員工結婚,更令人懷疑其中是否存在利益糾葛。
2009年中,Agrokasa獲得1,000萬貸款的幾天後,IFC特派員即接獲舉報,指控此貸款案將加速伊卡地區水源短缺。
世銀內部消息指出,IFC永續農業顧問魯達(Jose Luis Reuda)經評估Agrokasa提案,即建議應撤銷此貸款案,但他隨即遭到調職,該案不久後也核准通過。
對此,Agrokasa執行長Jose Chlimper表示,「我們站在技術的先鋒,卻因IFC使我們成為伊卡水源濫用的攻擊標靶。」他強調:「我不在乎,我不需要IFC的錢。」
開發 卻可能導致沒落
Agrokasa計畫一如歷史重演。1950年代伊卡也曾歷經水資源大戰,當時地下水支援灌溉大型棉花田,一度導致地下水枯涸。伊卡用水協會主席瓦卡里回憶:「50年前,人們為了水互相殘殺,因此我們現在必須作些什麼,否則會走向老路。」他說:「我們的開發可能會導致我們的沒落。」
環保人士、同時也是前任USAID駐利馬行政官員拜爾直言,伊卡的地下水將在10年內乾枯。伊卡6大種植商即占了伊卡78%的地下水源。貝爾指出,水源危機是真實的,中小型農夫恐怕會被淘汱。
農夫們表示,伊卡的長久之計,唯有仰賴政府補助大型灌溉計畫,像是祕魯北部Chavimochic或Olmos等地,自安地斯山或亞馬遜流域引水。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忘不了的傷痛 回不了的家
轉貼來源: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10/101008_fooc_uganda_bitter_legacy.shtml
BBC記者/理查德‧道登
大約三萬兩千名武裝分子繳械投降,或者被俘虜,現在也要重返社會。
在烏干達北部,長達20年的血腥內戰,讓大批阿喬利人流離失所。現在局勢總算恢復了平靜。但是,BBC記者道登發現,從前的難民回家容易,忘記新仇舊恨、撫慰心靈創傷、重建昔日家園,卻很難。
在卡魯馬瀑布穿過尼羅河北上,沿途遇到的唯一的難題是暴雨。
黎明時分,下起了傾盆大雨。坐在車裡,彷彿是在穿越自動洗車機。
這條大路只有兩條車道。上面擠滿了轎車、卡車、行人和自行車,但司機的反應是加快車速,盡早趕到古盧。
不久前,這條道路上還是空空蕩蕩的。上次來烏干達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護航的車隊,否則誰也不敢晚上出門。
這是反叛武裝「聖靈抵抗軍」的領地。殘暴的叛軍甚至還攻擊自己的同胞阿喬利人,抓走阿喬利人的兒女,強迫他們去當娃娃兵、搬運搶來的東西,甚至作性奴。
為了確保被劫來的孩子永遠都不能回家,叛軍指揮官有時候會強迫他們殺死親生父母,或者作其他一些令人髮指的惡事,比如,割掉人的嘴唇或者鼻子。
為了打擊叛軍,政府強令近一百萬人離開故土、搬入臨時營地。政府說,拒絕搬走者,將與叛軍一視同仁。
在阿喬利地區,挨著小鎮和軍營邊上,很快出現了大批烏干達傳統的小圓屋,屋頂上蓋著整齊的幹草。看上去,如同一片田野,霎時間長出了數不清的大蘑菇。
在一段時期以內,住在這些難民營的人群死亡率、發病率,是全世界所有難民營中最高的。
在大多數難民營,人們最終都吃上了飯、有了一定的醫療和教育條件。大批聯合國以及非政府間組織來這裡提供人道救援。
四年前,烏干達簽訂了停火協議,內戰總算露出了結束的苗頭。雖然在2008年,和平談判破裂,但是,「聖靈抵抗軍」終於被趕出了烏干達。
許多非政府間救援組織也撤走了,阿喬利人可以回家了。
不能自力更生
大多數阿喬利人都是步行回家的,他們重新踏出了已然徹底消失的羊腸小道,找到了自己昔日的農場。但是,農場已經多年沒有人打理了,野草叢生。農舍倒了,水井塌了。這樣的家,跟原始森林有什麼區別?
許多返鄉的難民除了肩扛手提的那點可憐的個人財產之外,沒有從政府得到任何幫助。
在難民營的時候有人照顧,但問題是,新一代人在營地長大,沒有學過任何種田、或者養活自己的本領。對於他們來說,食品,都是從聯合國大卡車上卸下來的。在難民營伸手就可以領到救援物資,但卻不能讓孩子學會自力更生。
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人返鄉時領到了務農的工具或是種子。但是,下一代人還知道怎樣使用這些工具種田嗎?
雖然還有一些救援組織,比如「挪威難民理事會」,繼續在烏干達為返鄉的人提供幫助,但是,大多數人返回的,是既沒有學校、也沒有診所的故土。
他們最珍貴、最傳統的財產----牲畜,也全都消失了。曾經,阿喬利人把牲口幾乎看得和孩子一樣重要。每個家庭都養牲口。牲口有點像存款,用來支付婚喪嫁娶。
糾紛演成暴力
當年,人們被強迫遷到難民營的時候,牲畜也被圈起來,裝上卡車,運到首都坎帕拉的集市上去出售。現在,阿喬利人有堪稱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但是,他們能幹什麼呢?
再說了,誰還能記得哪片兒土地才是自己的?
那些從前可能知道分界線----比如一條小溪、一排大樹、或者幾塊大石頭----的老人,都過世了。
我走訪過的所有的人都說,現在,土地糾紛越來越多。趕走那些擅自佔用土地的人,家庭成員關係破裂,許多糾紛都演變成暴力。總體來講,人們心中還是充滿了幾乎無端的恐懼,害怕政府會沒收他們的土地,賣給外人。
韋爾遜是當地的一個負責人。他說,許多人都徹底死心了,賣了土地換來幾個錢,回到城裡去喝酒,花光了事。
昔日的兇手
另外一個更難解決的大問題是,「聖靈抵抗軍」中,只有一些核心人員逃離了烏干達。
大約三萬兩千名武裝分子繳械投降,或者被俘虜,現在也要重返社會。
許多人都得到了政府的特赦。但是,家人和當年的受害者又該怎樣接納他們呢?
看到那些曾經冷酷地殺害了你親生母親的兇手,曾經殘忍地割掉你姐妹的耳朵或是嘴唇的暴徒,你該怎麼辦?
這些從前的武裝分子,本人可能是在小的時候被劫持、綁架的,心靈也受過深重的創傷。現在長大成人了,幾乎得不到任何幫助或者心理治療。
烏干達有個原諒仇人的傳統做法,直譯的意思就是「喝苦根」。在經過祈求原諒、支付賠償等一系列程序之後,罪犯和受害者一起喝一杯很苦的飲料,為的是牢記過去的苦難。但是,一碗苦根,能讓家庭和社區成員泯滅恩仇嗎?對此,烏干達人仍然存在激烈的爭議。
我所採訪過的兩個叛軍成員說,他們回來了,但卻沒有真的被接受。
烏干達人總算開始重返家園了。但是,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投入、沒有資源的爛攤子。
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出路。對於許多人來說,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樣的回家,不可喜也不可賀。
(BBC中文網2010年10月8日刊登)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10/101008_fooc_uganda_bitter_legacy.shtml
BBC記者/理查德‧道登
大約三萬兩千名武裝分子繳械投降,或者被俘虜,現在也要重返社會。
在烏干達北部,長達20年的血腥內戰,讓大批阿喬利人流離失所。現在局勢總算恢復了平靜。但是,BBC記者道登發現,從前的難民回家容易,忘記新仇舊恨、撫慰心靈創傷、重建昔日家園,卻很難。
在卡魯馬瀑布穿過尼羅河北上,沿途遇到的唯一的難題是暴雨。
黎明時分,下起了傾盆大雨。坐在車裡,彷彿是在穿越自動洗車機。
這條大路只有兩條車道。上面擠滿了轎車、卡車、行人和自行車,但司機的反應是加快車速,盡早趕到古盧。
不久前,這條道路上還是空空蕩蕩的。上次來烏干達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護航的車隊,否則誰也不敢晚上出門。
這是反叛武裝「聖靈抵抗軍」的領地。殘暴的叛軍甚至還攻擊自己的同胞阿喬利人,抓走阿喬利人的兒女,強迫他們去當娃娃兵、搬運搶來的東西,甚至作性奴。
為了確保被劫來的孩子永遠都不能回家,叛軍指揮官有時候會強迫他們殺死親生父母,或者作其他一些令人髮指的惡事,比如,割掉人的嘴唇或者鼻子。
為了打擊叛軍,政府強令近一百萬人離開故土、搬入臨時營地。政府說,拒絕搬走者,將與叛軍一視同仁。
在阿喬利地區,挨著小鎮和軍營邊上,很快出現了大批烏干達傳統的小圓屋,屋頂上蓋著整齊的幹草。看上去,如同一片田野,霎時間長出了數不清的大蘑菇。
在一段時期以內,住在這些難民營的人群死亡率、發病率,是全世界所有難民營中最高的。
在大多數難民營,人們最終都吃上了飯、有了一定的醫療和教育條件。大批聯合國以及非政府間組織來這裡提供人道救援。
四年前,烏干達簽訂了停火協議,內戰總算露出了結束的苗頭。雖然在2008年,和平談判破裂,但是,「聖靈抵抗軍」終於被趕出了烏干達。
許多非政府間救援組織也撤走了,阿喬利人可以回家了。
不能自力更生
大多數阿喬利人都是步行回家的,他們重新踏出了已然徹底消失的羊腸小道,找到了自己昔日的農場。但是,農場已經多年沒有人打理了,野草叢生。農舍倒了,水井塌了。這樣的家,跟原始森林有什麼區別?
許多返鄉的難民除了肩扛手提的那點可憐的個人財產之外,沒有從政府得到任何幫助。
在難民營的時候有人照顧,但問題是,新一代人在營地長大,沒有學過任何種田、或者養活自己的本領。對於他們來說,食品,都是從聯合國大卡車上卸下來的。在難民營伸手就可以領到救援物資,但卻不能讓孩子學會自力更生。
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人返鄉時領到了務農的工具或是種子。但是,下一代人還知道怎樣使用這些工具種田嗎?
雖然還有一些救援組織,比如「挪威難民理事會」,繼續在烏干達為返鄉的人提供幫助,但是,大多數人返回的,是既沒有學校、也沒有診所的故土。
他們最珍貴、最傳統的財產----牲畜,也全都消失了。曾經,阿喬利人把牲口幾乎看得和孩子一樣重要。每個家庭都養牲口。牲口有點像存款,用來支付婚喪嫁娶。
糾紛演成暴力
當年,人們被強迫遷到難民營的時候,牲畜也被圈起來,裝上卡車,運到首都坎帕拉的集市上去出售。現在,阿喬利人有堪稱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但是,他們能幹什麼呢?
再說了,誰還能記得哪片兒土地才是自己的?
那些從前可能知道分界線----比如一條小溪、一排大樹、或者幾塊大石頭----的老人,都過世了。
我走訪過的所有的人都說,現在,土地糾紛越來越多。趕走那些擅自佔用土地的人,家庭成員關係破裂,許多糾紛都演變成暴力。總體來講,人們心中還是充滿了幾乎無端的恐懼,害怕政府會沒收他們的土地,賣給外人。
韋爾遜是當地的一個負責人。他說,許多人都徹底死心了,賣了土地換來幾個錢,回到城裡去喝酒,花光了事。
昔日的兇手
另外一個更難解決的大問題是,「聖靈抵抗軍」中,只有一些核心人員逃離了烏干達。
大約三萬兩千名武裝分子繳械投降,或者被俘虜,現在也要重返社會。
許多人都得到了政府的特赦。但是,家人和當年的受害者又該怎樣接納他們呢?
看到那些曾經冷酷地殺害了你親生母親的兇手,曾經殘忍地割掉你姐妹的耳朵或是嘴唇的暴徒,你該怎麼辦?
這些從前的武裝分子,本人可能是在小的時候被劫持、綁架的,心靈也受過深重的創傷。現在長大成人了,幾乎得不到任何幫助或者心理治療。
烏干達有個原諒仇人的傳統做法,直譯的意思就是「喝苦根」。在經過祈求原諒、支付賠償等一系列程序之後,罪犯和受害者一起喝一杯很苦的飲料,為的是牢記過去的苦難。但是,一碗苦根,能讓家庭和社區成員泯滅恩仇嗎?對此,烏干達人仍然存在激烈的爭議。
我所採訪過的兩個叛軍成員說,他們回來了,但卻沒有真的被接受。
烏干達人總算開始重返家園了。但是,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投入、沒有資源的爛攤子。
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出路。對於許多人來說,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樣的回家,不可喜也不可賀。
(BBC中文網2010年10月8日刊登)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邁入第十年 阿富汗戰爭還要打多久?
2010.10.07 04:43 pm 【聯合晚報╱美聯社阿富汗喀布爾六日電】
阿富汗戰爭於7日進入第10年,今年這個紀念日非比尋常,因為這場打了九年的戰爭已到關鍵時刻。
美軍增援部隊已部署就緒,目前是確定歐巴馬總統的修正戰略是否有效、能否遏阻神學士攻勢的決定性時刻。
由於不確知歐巴馬政府將採取何種計畫,阿富汗戰爭的主要角色都在兩面下注。歐巴馬政府的選項包括讓美軍長駐、迅速撤軍,當然也可能採取折衷做法。
擔心最後終將被西方盟國背棄的阿富汗總統卡齊,現已開始讓國人為國際部隊撤出做好準備,加強與鄰國巴基斯坦的關係,向有意和解的叛亂分子招手。
美國有名無實的盟友巴基斯坦表示,它將跟反叛分子戰鬥,但仍容忍凱達恐怖組織成員和反政府的阿富汗神學士激進分子藏匿在其境內,使美國領導的北約 (NATO)部隊無法找到他們。
阿富汗老百姓也失去耐心,對暴力、戰爭、可憎的外國部隊日益增多,感到厭倦。許多人大惑不解,為何他們的國家獲得數十億美元外援,而他們的生活品質卻未顯著改善。
必須注意的是,阿富汗的情況今非昔比。2001年10月7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揮軍攻打阿富汗,國際幾乎同聲支持。戰爭師出有名,目標在推翻窩藏911攻擊首腦賓拉丹及其他凱達頭目的阿富汗神學士政權。這個壓制婦女、禁止音樂、公開處決不忠者的強硬派伊斯蘭政權,不到兩個月即垮台。
但是,美國後來發動伊拉克戰爭,導致阿富汗戰爭經費不足,讓神學士有機會翻身,歐巴馬今年增兵應變。
【2010/10/07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阿富汗戰爭於7日進入第10年,今年這個紀念日非比尋常,因為這場打了九年的戰爭已到關鍵時刻。
美軍增援部隊已部署就緒,目前是確定歐巴馬總統的修正戰略是否有效、能否遏阻神學士攻勢的決定性時刻。
由於不確知歐巴馬政府將採取何種計畫,阿富汗戰爭的主要角色都在兩面下注。歐巴馬政府的選項包括讓美軍長駐、迅速撤軍,當然也可能採取折衷做法。
擔心最後終將被西方盟國背棄的阿富汗總統卡齊,現已開始讓國人為國際部隊撤出做好準備,加強與鄰國巴基斯坦的關係,向有意和解的叛亂分子招手。
美國有名無實的盟友巴基斯坦表示,它將跟反叛分子戰鬥,但仍容忍凱達恐怖組織成員和反政府的阿富汗神學士激進分子藏匿在其境內,使美國領導的北約 (NATO)部隊無法找到他們。
阿富汗老百姓也失去耐心,對暴力、戰爭、可憎的外國部隊日益增多,感到厭倦。許多人大惑不解,為何他們的國家獲得數十億美元外援,而他們的生活品質卻未顯著改善。
必須注意的是,阿富汗的情況今非昔比。2001年10月7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揮軍攻打阿富汗,國際幾乎同聲支持。戰爭師出有名,目標在推翻窩藏911攻擊首腦賓拉丹及其他凱達頭目的阿富汗神學士政權。這個壓制婦女、禁止音樂、公開處決不忠者的強硬派伊斯蘭政權,不到兩個月即垮台。
但是,美國後來發動伊拉克戰爭,導致阿富汗戰爭經費不足,讓神學士有機會翻身,歐巴馬今年增兵應變。
【2010/10/07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波士尼亞全國大選
種族歧見深 波士尼亞社會難融和
轉貼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2010/10/8 撰稿‧編輯:季平 新聞引據:RT,AP,AFP,維基百科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62249&id=1&id2=2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Herzegovina,波赫)3日舉行大選,穆斯林溫和派與塞爾維亞族裔強硬派各有斬獲;波赫能否確實作出改變,揮別種族歧見陰霾,強化中央政府體制,邁向融入「歐洲—大西洋區域整合(Euro-Atlantic Integration)」之路,仍在未定之天。
◎中央軟弱 阻礙融和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原為前南斯拉夫聯邦的6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在「蘇東波」民主浪潮的席捲下,於1992年宣布獨立,境內的塞爾維亞族裔自行成立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脫離波赫;波赫因此爆發內戰。1994年,波赫境內的穆斯林與克羅埃西亞族裔成立穆克聯邦(Muslim-Croat Federation),共同對抗塞族。
1995年11月,波赫各方代表簽署達頓協定,結束內戰,穆克聯邦與塞族共和國各為政治實體,彼此之間仰賴一個鬆散、脆弱的中央政府做聯繫。
15年來,波赫境內3大族裔之間仍然存在嚴重歧見,佔多數的穆斯林追求一個堅實的中央政府,克族則希望成立自治區,塞族更要求獨立。
種族歧見、中央政府軟弱,已經成為波赫加入歐洲聯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重大障礙。
◎民族主義充斥 民心企盼改變
波赫這次選舉,是內戰結束以來的第六次大選,中央部份改選3人主席團和國會議員,穆克聯邦選舉地方議會議員,塞族共和國改選正副總統,總共有8,000名候選人參與角逐。
波赫有大約300萬名合格選民,選務單位表示,此次投票率超過56%,創下2002年選舉以來的最高紀錄。
許多選民表示,國家充斥民族主義多年,他們出來投票,希望選出新的領導層,帶領國家作出改變,揮別種族紛爭陰霾。
國際社會也有相同期待,期盼波赫新政府能擺平種族爭議,強化中央政府體制,為加入歐盟鋪路。
◎兩派各擅勝場 全國妥協困難
開票結果顯示,溫和派穆斯林巴凱爾.伊茲貝戈維奇(Bakir Izetbegovic),取代原來的強硬派人士席拉吉奇(Haris Silajdzic),贏得中央政府主席團中的穆斯林席位;主張波赫為多種族國家的溫和派克族人士柯姆希奇(Zeljko Komsic),蟬聯成功,繼續擔任主席團的克族代表。
不過,主張獨立的塞族民族主義者拉馬諾維奇(Nebojsa Radmanovic)也再次當選主席團的塞族代表;另外,已經轉為強硬派的塞族共和國總理多迪克(Milorad Dodik)當選共和國總統。
分析家警告,在克族強硬派堅決反對強化中央權力的情況下,將很難取得妥協,推進改革;但是情勢如果進一步激進化,塞族共和國將會陷入孤立。
◎種族爭端深 國際挑戰大
波赫的種族紛爭威脅到區域穩定、減緩巴爾幹半島加入歐盟的腳步;政治分析家和外交人士認為,歐盟與美國可以扮演協助波赫克服種族歧見的角色。
一名西方大使憂心地表示,波赫如果延續過去4年的軌跡,情勢將會無法維持,這個國家將會消解,成為歐洲的問題來源,至少將衍生出組織型犯罪和恐怖主義。
巴爾幹半島的種族、宗教、領土問題錯綜複雜,衝突不斷,戰爭頻仍,一向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當地情勢與世界和平密切相連,而波赫能否團結穩定,攸關巴爾幹半島的和平與發展,波赫的政治僵局如何化解,值得關注。
波士尼亞大選 領袖警告可能走上分裂
轉貼來源:2010/10/04 10:31 奇摩新聞/路透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04/16/2e9qm.html
(路透塞拉耶佛3日電)波士尼亞塞族領袖杜迪克(Milorad Dodik)今天警告,若敵對的政治人物無法一起合作,波士尼亞恐走上瓦解一途。這個種族分裂的國家今天舉行大選,投票率高出上次選舉。
2006年大選之後,國家主義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和穆斯林領袖之間芥蒂加深,且境內穆斯林-克羅埃西亞聯邦(Muslim-Croat federation)和塞爾維亞共和國(Serb Republic)之間的嫌隙也越來越大。
杜迪克在家鄉拉克塔斯(Laktasi)投下神聖一票後表示:「我們要不取得妥協和某種平衡,要不走向另一個選項,那就是和平分裂、相互為鄰、文明地發展雙邊關係。」
最新民調顯示,杜迪克的獨立社會民主黨(Independent Social Democrats, SNSD)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以及全境享有最大支持。中央社(翻譯)
波黑全國大選在平靜中舉行
轉貼來源:2010-10-03 18:58:49 國際線上專稿 編輯:楊玉國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10/03/3245s3011137.htm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趙洪超):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3日上午開始舉行全國大選,薩拉熱窩街頭氣氛平靜。
此次大選在波黑境內共設置了5000多個投票站,方便選民就近投票。
在薩拉熱窩一座小學內的投票站,投票工作在有序進行。
選民梅西霍維奇在投票後表示,在波黑戰爭後,沒有人再關注他們,他們只能依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也是他來參加投票的原因。他希望能夠通過此次大選給波黑帶來新的發展的動力。
角逐穆族主席團成員的候選人阿利雅·伊澤特貝科維奇的兒子巴基爾也來到該小學進行投票。他在投票後說,這次大選非常重要,希望此次大選能夠為波黑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本次選舉于當地時間早晨7點開始,波黑塞族共和國和穆克聯邦兩個政治實體的選民將選出波黑主席團3名成員和波黑議會代表院議員。
與此同時,塞族共和國將選出本政治實體的總統、兩名副總統和人民議會議員,穆克聯邦將選出議會代表院議員和10個州議會的議員。包括39個政黨和11個政黨聯盟的代表,以及13名獨立候選人在內的8000多名候選人將角逐相應職位。
據波黑中央選舉委員會統計,此次大選登記選民超過312萬6000人。大選投票將於當地時間3日晚7時結束,初步結果預計于當日晚些時候公佈。波黑選舉法規定,得票領先者即當選。
轉貼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2010/10/8 撰稿‧編輯:季平 新聞引據:RT,AP,AFP,維基百科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62249&id=1&id2=2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Herzegovina,波赫)3日舉行大選,穆斯林溫和派與塞爾維亞族裔強硬派各有斬獲;波赫能否確實作出改變,揮別種族歧見陰霾,強化中央政府體制,邁向融入「歐洲—大西洋區域整合(Euro-Atlantic Integration)」之路,仍在未定之天。
◎中央軟弱 阻礙融和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原為前南斯拉夫聯邦的6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在「蘇東波」民主浪潮的席捲下,於1992年宣布獨立,境內的塞爾維亞族裔自行成立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脫離波赫;波赫因此爆發內戰。1994年,波赫境內的穆斯林與克羅埃西亞族裔成立穆克聯邦(Muslim-Croat Federation),共同對抗塞族。
1995年11月,波赫各方代表簽署達頓協定,結束內戰,穆克聯邦與塞族共和國各為政治實體,彼此之間仰賴一個鬆散、脆弱的中央政府做聯繫。
15年來,波赫境內3大族裔之間仍然存在嚴重歧見,佔多數的穆斯林追求一個堅實的中央政府,克族則希望成立自治區,塞族更要求獨立。
種族歧見、中央政府軟弱,已經成為波赫加入歐洲聯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重大障礙。
◎民族主義充斥 民心企盼改變
波赫這次選舉,是內戰結束以來的第六次大選,中央部份改選3人主席團和國會議員,穆克聯邦選舉地方議會議員,塞族共和國改選正副總統,總共有8,000名候選人參與角逐。
波赫有大約300萬名合格選民,選務單位表示,此次投票率超過56%,創下2002年選舉以來的最高紀錄。
許多選民表示,國家充斥民族主義多年,他們出來投票,希望選出新的領導層,帶領國家作出改變,揮別種族紛爭陰霾。
國際社會也有相同期待,期盼波赫新政府能擺平種族爭議,強化中央政府體制,為加入歐盟鋪路。
◎兩派各擅勝場 全國妥協困難
開票結果顯示,溫和派穆斯林巴凱爾.伊茲貝戈維奇(Bakir Izetbegovic),取代原來的強硬派人士席拉吉奇(Haris Silajdzic),贏得中央政府主席團中的穆斯林席位;主張波赫為多種族國家的溫和派克族人士柯姆希奇(Zeljko Komsic),蟬聯成功,繼續擔任主席團的克族代表。
不過,主張獨立的塞族民族主義者拉馬諾維奇(Nebojsa Radmanovic)也再次當選主席團的塞族代表;另外,已經轉為強硬派的塞族共和國總理多迪克(Milorad Dodik)當選共和國總統。
分析家警告,在克族強硬派堅決反對強化中央權力的情況下,將很難取得妥協,推進改革;但是情勢如果進一步激進化,塞族共和國將會陷入孤立。
◎種族爭端深 國際挑戰大
波赫的種族紛爭威脅到區域穩定、減緩巴爾幹半島加入歐盟的腳步;政治分析家和外交人士認為,歐盟與美國可以扮演協助波赫克服種族歧見的角色。
一名西方大使憂心地表示,波赫如果延續過去4年的軌跡,情勢將會無法維持,這個國家將會消解,成為歐洲的問題來源,至少將衍生出組織型犯罪和恐怖主義。
巴爾幹半島的種族、宗教、領土問題錯綜複雜,衝突不斷,戰爭頻仍,一向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當地情勢與世界和平密切相連,而波赫能否團結穩定,攸關巴爾幹半島的和平與發展,波赫的政治僵局如何化解,值得關注。
波士尼亞大選 領袖警告可能走上分裂
轉貼來源:2010/10/04 10:31 奇摩新聞/路透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04/16/2e9qm.html
(路透塞拉耶佛3日電)波士尼亞塞族領袖杜迪克(Milorad Dodik)今天警告,若敵對的政治人物無法一起合作,波士尼亞恐走上瓦解一途。這個種族分裂的國家今天舉行大選,投票率高出上次選舉。
2006年大選之後,國家主義的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和穆斯林領袖之間芥蒂加深,且境內穆斯林-克羅埃西亞聯邦(Muslim-Croat federation)和塞爾維亞共和國(Serb Republic)之間的嫌隙也越來越大。
杜迪克在家鄉拉克塔斯(Laktasi)投下神聖一票後表示:「我們要不取得妥協和某種平衡,要不走向另一個選項,那就是和平分裂、相互為鄰、文明地發展雙邊關係。」
最新民調顯示,杜迪克的獨立社會民主黨(Independent Social Democrats, SNSD)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以及全境享有最大支持。中央社(翻譯)
波黑全國大選在平靜中舉行
轉貼來源:2010-10-03 18:58:49 國際線上專稿 編輯:楊玉國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10/03/3245s3011137.htm
國際線上消息(記者趙洪超):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3日上午開始舉行全國大選,薩拉熱窩街頭氣氛平靜。
此次大選在波黑境內共設置了5000多個投票站,方便選民就近投票。
在薩拉熱窩一座小學內的投票站,投票工作在有序進行。
選民梅西霍維奇在投票後表示,在波黑戰爭後,沒有人再關注他們,他們只能依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也是他來參加投票的原因。他希望能夠通過此次大選給波黑帶來新的發展的動力。
角逐穆族主席團成員的候選人阿利雅·伊澤特貝科維奇的兒子巴基爾也來到該小學進行投票。他在投票後說,這次大選非常重要,希望此次大選能夠為波黑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本次選舉于當地時間早晨7點開始,波黑塞族共和國和穆克聯邦兩個政治實體的選民將選出波黑主席團3名成員和波黑議會代表院議員。
與此同時,塞族共和國將選出本政治實體的總統、兩名副總統和人民議會議員,穆克聯邦將選出議會代表院議員和10個州議會的議員。包括39個政黨和11個政黨聯盟的代表,以及13名獨立候選人在內的8000多名候選人將角逐相應職位。
據波黑中央選舉委員會統計,此次大選登記選民超過312萬6000人。大選投票將於當地時間3日晚7時結束,初步結果預計于當日晚些時候公佈。波黑選舉法規定,得票領先者即當選。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六十年前梅毒實驗 美向瓜地馬拉道歉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03日 07:39 錢江晚報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10/03/t20101003_21864609.shtml
數百名瓜地馬拉囚犯被設計染上性病,以試驗青黴素療效奧巴馬、希拉裏道歉,瓜地馬拉稱“保留遞交國際法庭的權利”。
60年前,數百名瓜地馬拉監獄囚犯與妓女發生性關係後感染梅毒,隨後接受青黴素治療。這些囚犯不知道,他們已淪為美國醫學工作者的“實驗品”。
60年後,這篇黑暗歷史由一位美國醫學史學家揭開。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10月1日就這一事件向瓜地馬拉道歉;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說,美國政府為醫學工作者當年的行徑“感到憤慨”,並以個人名義道歉。
一份來自醫學史專家的驚世報告
美國韋爾斯利學院醫學史學家蘇珊·裏維爾比梳理已故醫生約翰·卡特勒的資料時發現,1946至1948年間,卡特勒在瓜地馬拉的監獄裏展開了一項秘密人體實驗。
那期間,監獄囚犯在與妓女發生性關係後身患淋病或感染梅毒。美方醫療人員認為患者不夠多時,會讓實驗對象“接種”性病病毒。共696名男性和女性接觸了梅毒或淋病病毒。實驗對象隨後接受青黴素治療,但不清楚多少人真正患上性病,也不知道多少人最終得以治愈。
裏維爾比去年發現這些資料後寫成一份報告。報告將刊登在明年1月出版的美國雜誌《政策史》上。裏維爾比定於下月將報告內容提交美國政府。
報告說,“當時,青黴素問世不久,美國公共衛生署想搞清楚它能否治愈梅毒早期感染,而不僅僅是預防;同時他們還想知道治愈梅毒需要多大劑量的青黴素,以及患者治愈後再次感染梅毒的途徑。”瓜地馬拉官員當時雖然給予美方實驗許可,但並不知曉實驗內容。
瓜地馬拉秘密人體實驗事件喚起不少美國人一段可怕記憶,即“塔斯基吉梅毒實驗”。自1932年起,美國公共衛生部門以免費治療梅毒為名,把亞拉巴馬州400名非洲裔男子當作實驗對象,秘密研究梅毒對人體的危害,而當事人實際上未得到任何治療。公共衛生部門對實驗對象隱瞞真相長達40年,使大批受害人及其親屬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這一研究項目直到1972年經媒體曝光才終止。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領銜研究人員正是從事瓜地馬拉秘密人體實驗的醫生卡特勒。卡特勒1985年以教授身份從匹茲堡大學退休,2003年去世。
美國:向瓜地馬拉表達歉意
美方醫療工作者曾在瓜地馬拉從事秘密人體實驗的消息經媒體曝光後,白宮隨即作出回應。奧巴馬10月1日致電瓜地馬拉總統阿爾瓦羅·科洛姆,表達歉意。白宮發言人羅伯特·吉布斯說:“顯而易見,這件事令人震驚、應受譴責。它非常不幸,美國向所有受影響的人道歉。”
國務卿希拉裏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凱瑟琳·西貝利厄斯1日也發表聲明:“儘管這些事發生在64年前,但這種實驗應受譴責,它得以打著公共健康的名號展開令我們感到憤慨。”
希拉裏9月30日晚已經與科洛姆通電話,代表她個人表達歉意。
瓜地馬拉:這是反人性的犯罪
瓜地馬拉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說:“總統科洛姆譴責秘密人體實驗是‘違背人性的犯罪’,瓜地馬拉保留把事件交由國際法庭處理的權利。”瓜地馬拉駐美國大使館官員費爾南多·塞爾達說,直至希拉裏9月30日打電話致歉,瓜地馬拉政府才知曉秘密人體實驗一事。
“瓜地馬拉媒體和我的同胞們反應強烈,”科洛姆說,“當然,世界上其他國家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但以一名瓜地馬拉人和國家總統的身份講,我寧願這類事件從未在這片領土上發生過。”
不過,瓜地馬拉駐美使館官員塞爾達說,危方“讚賞美方承認錯誤並道歉的做法。這件事一定不會影響雙邊關係。”瓜地馬拉人權組織敦促受害者家屬向美方索賠。但美方說,尚不清楚美方是否會提供賠償,也不清楚能否找到當年的實驗對象。(責任編輯:郭彩萍)
60年前 美殘忍試驗 讓瓜國人染性病
轉貼來源:2010-10-03 中國時報 【郭篤為/巴拿馬市二日電】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4x112010100300172,00.html
日本侵華時曾在中國進行令人髮指的人體細菌實驗,而最新揭露的史料顯示,美國政府在六十餘年前,也曾殘忍地讓數百名無辜的瓜地馬拉人感染性病再進行藥物試驗。此事曝光後引發震驚,歐巴馬總統一日親自致電瓜地馬拉總統科洛姆致歉。瓜國政府也宣布成立調查委員會,深入挖掘真相並尋求賠償。
本周稍早一位美國醫學史學者在一九四六至四八年塵封的研究報告中,發現這樁深藏六十餘年的可怕事件。報告顯示美國政府在知情的瓜地馬拉醫生協助下,將染有性病的妓女送入監獄,刻意感染囚犯、獄警甚至精神病患,更令人髮指的是,在試驗者一無所知的狀況下,用梅毒與淋病的病毒對他們進行脊椎注射。
病患隨後接受當時研發中的盤尼西林(青黴素)特效藥的治療,兩年間陸續受感染的男女人數達六百九十六人,而他們所獲得的回報,是美國送給監獄的一台八釐米電影放映機與影片,以及鐵製餐具、香菸等慰問品。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有三分之一感染者並未受到足夠的治療,實驗結果及因此喪生的人數迄今仍是一個謎。
這項人體性病病毒試驗係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贊助,醜聞曝光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與衛生部長希伯莉絲女士一日發表聯合聲明,坦承當時美國在瓜地馬拉進行的性病試驗「明顯的不道德,對這種假借公共衛生為名掩護不負責任的研究感到憤怒,譴責之餘也對所有受影響的人道歉。」
希拉蕊及美國駐瓜地馬拉大使麥克法蘭分別透過電話親自向科洛姆總統道歉,同日下午歐巴馬總統也親自在電話中向科洛姆及瓜地馬拉民眾表達歉意,雙方並同意由兩國成立聯合委員會,調查受害者家屬現況。
科洛姆總統嚴厲譴責當年美國這項實驗是違反人道的罪行,隨即宣布成立衛生、國防與公安跨部會真相調查委員會,並研究透過國際法庭向美國求償,還給受害者家屬一個遲來的公道。
試藥效惡意傳染梅毒 美向瓜國道歉
轉貼來源:2010.10.03 04:34 am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報導】
從1946到1948年,美國公衛部門資助醫師蓄意讓700名瓜地馬拉籍的囚犯、精神病患與軍人感染性病,藉以測試盤尼西林的療效。消息曝光後,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打電話給瓜國總統柯隆致歉。
衛斯里學院(Wellesley College)教授蘇珊‧雷佛比(Susan M.Reverby)在報告中指出,瓜地馬拉監獄當年允許囚犯召妓,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拿納稅人的錢雇用患有梅毒的娼妓進監獄。
有些囚犯沒有感染梅毒,醫師便在他們的陰莖、臉部與手臂注射梅毒螺旋菌,有些人則是透過脊椎穿刺注射。
如果囚犯遭感染,便對他們施用盤尼西林,受影響者達696人。雷佛比說:「是否每個人都治好了,並不清楚。」美國衛生官員已針對此事展開調查。
消息1日曝光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與衛生部長凱瑟琳.西比列斯(Kathleen Sebelius)前一晚已向瓜地馬拉政府、尚在世的受害人及受感染者的後人致歉,明言這項實驗「顯然不道德」。歐巴馬則是在1日晚間致電瓜國總統。
柯隆被希拉蕊告知此事後表示:「這是令人髮指、違反人道的罪行」,瓜國政府會配合美國的調查行動,並自行展開調查 。
希拉蕊在聲明中說:「雖已事隔64年,我們對假公共衛生之名從事此種不道德之研究仍感到憤怒,我們對這一切深表遺憾,並向受此惡劣研究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道歉。」
當年領導實驗的是醫師卡特勒(John C. Cutler),他後來成為塔斯克基(Tuskegee)梅毒研究的關鍵人物,這項研究自1932至1972年間對於阿拉巴馬州600名感染梅毒的黑人,刻意不予治療,以觀察發病過程。
卡特勒至死仍為塔斯克基研究辯護。
日軍1933年曾在中國成立「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又稱731細菌部隊,他們利用中國人進行鼠疫、霍亂、梅毒的人體試驗,手段極其殘忍。
【2010/10/03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10/03/t20101003_21864609.shtml
數百名瓜地馬拉囚犯被設計染上性病,以試驗青黴素療效奧巴馬、希拉裏道歉,瓜地馬拉稱“保留遞交國際法庭的權利”。
60年前,數百名瓜地馬拉監獄囚犯與妓女發生性關係後感染梅毒,隨後接受青黴素治療。這些囚犯不知道,他們已淪為美國醫學工作者的“實驗品”。
60年後,這篇黑暗歷史由一位美國醫學史學家揭開。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10月1日就這一事件向瓜地馬拉道歉;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說,美國政府為醫學工作者當年的行徑“感到憤慨”,並以個人名義道歉。
一份來自醫學史專家的驚世報告
美國韋爾斯利學院醫學史學家蘇珊·裏維爾比梳理已故醫生約翰·卡特勒的資料時發現,1946至1948年間,卡特勒在瓜地馬拉的監獄裏展開了一項秘密人體實驗。
那期間,監獄囚犯在與妓女發生性關係後身患淋病或感染梅毒。美方醫療人員認為患者不夠多時,會讓實驗對象“接種”性病病毒。共696名男性和女性接觸了梅毒或淋病病毒。實驗對象隨後接受青黴素治療,但不清楚多少人真正患上性病,也不知道多少人最終得以治愈。
裏維爾比去年發現這些資料後寫成一份報告。報告將刊登在明年1月出版的美國雜誌《政策史》上。裏維爾比定於下月將報告內容提交美國政府。
報告說,“當時,青黴素問世不久,美國公共衛生署想搞清楚它能否治愈梅毒早期感染,而不僅僅是預防;同時他們還想知道治愈梅毒需要多大劑量的青黴素,以及患者治愈後再次感染梅毒的途徑。”瓜地馬拉官員當時雖然給予美方實驗許可,但並不知曉實驗內容。
瓜地馬拉秘密人體實驗事件喚起不少美國人一段可怕記憶,即“塔斯基吉梅毒實驗”。自1932年起,美國公共衛生部門以免費治療梅毒為名,把亞拉巴馬州400名非洲裔男子當作實驗對象,秘密研究梅毒對人體的危害,而當事人實際上未得到任何治療。公共衛生部門對實驗對象隱瞞真相長達40年,使大批受害人及其親屬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這一研究項目直到1972年經媒體曝光才終止。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領銜研究人員正是從事瓜地馬拉秘密人體實驗的醫生卡特勒。卡特勒1985年以教授身份從匹茲堡大學退休,2003年去世。
美國:向瓜地馬拉表達歉意
美方醫療工作者曾在瓜地馬拉從事秘密人體實驗的消息經媒體曝光後,白宮隨即作出回應。奧巴馬10月1日致電瓜地馬拉總統阿爾瓦羅·科洛姆,表達歉意。白宮發言人羅伯特·吉布斯說:“顯而易見,這件事令人震驚、應受譴責。它非常不幸,美國向所有受影響的人道歉。”
國務卿希拉裏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凱瑟琳·西貝利厄斯1日也發表聲明:“儘管這些事發生在64年前,但這種實驗應受譴責,它得以打著公共健康的名號展開令我們感到憤慨。”
希拉裏9月30日晚已經與科洛姆通電話,代表她個人表達歉意。
瓜地馬拉:這是反人性的犯罪
瓜地馬拉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說:“總統科洛姆譴責秘密人體實驗是‘違背人性的犯罪’,瓜地馬拉保留把事件交由國際法庭處理的權利。”瓜地馬拉駐美國大使館官員費爾南多·塞爾達說,直至希拉裏9月30日打電話致歉,瓜地馬拉政府才知曉秘密人體實驗一事。
“瓜地馬拉媒體和我的同胞們反應強烈,”科洛姆說,“當然,世界上其他國家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但以一名瓜地馬拉人和國家總統的身份講,我寧願這類事件從未在這片領土上發生過。”
不過,瓜地馬拉駐美使館官員塞爾達說,危方“讚賞美方承認錯誤並道歉的做法。這件事一定不會影響雙邊關係。”瓜地馬拉人權組織敦促受害者家屬向美方索賠。但美方說,尚不清楚美方是否會提供賠償,也不清楚能否找到當年的實驗對象。(責任編輯:郭彩萍)
60年前 美殘忍試驗 讓瓜國人染性病
轉貼來源:2010-10-03 中國時報 【郭篤為/巴拿馬市二日電】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4x112010100300172,00.html
日本侵華時曾在中國進行令人髮指的人體細菌實驗,而最新揭露的史料顯示,美國政府在六十餘年前,也曾殘忍地讓數百名無辜的瓜地馬拉人感染性病再進行藥物試驗。此事曝光後引發震驚,歐巴馬總統一日親自致電瓜地馬拉總統科洛姆致歉。瓜國政府也宣布成立調查委員會,深入挖掘真相並尋求賠償。
本周稍早一位美國醫學史學者在一九四六至四八年塵封的研究報告中,發現這樁深藏六十餘年的可怕事件。報告顯示美國政府在知情的瓜地馬拉醫生協助下,將染有性病的妓女送入監獄,刻意感染囚犯、獄警甚至精神病患,更令人髮指的是,在試驗者一無所知的狀況下,用梅毒與淋病的病毒對他們進行脊椎注射。
病患隨後接受當時研發中的盤尼西林(青黴素)特效藥的治療,兩年間陸續受感染的男女人數達六百九十六人,而他們所獲得的回報,是美國送給監獄的一台八釐米電影放映機與影片,以及鐵製餐具、香菸等慰問品。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有三分之一感染者並未受到足夠的治療,實驗結果及因此喪生的人數迄今仍是一個謎。
這項人體性病病毒試驗係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贊助,醜聞曝光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與衛生部長希伯莉絲女士一日發表聯合聲明,坦承當時美國在瓜地馬拉進行的性病試驗「明顯的不道德,對這種假借公共衛生為名掩護不負責任的研究感到憤怒,譴責之餘也對所有受影響的人道歉。」
希拉蕊及美國駐瓜地馬拉大使麥克法蘭分別透過電話親自向科洛姆總統道歉,同日下午歐巴馬總統也親自在電話中向科洛姆及瓜地馬拉民眾表達歉意,雙方並同意由兩國成立聯合委員會,調查受害者家屬現況。
科洛姆總統嚴厲譴責當年美國這項實驗是違反人道的罪行,隨即宣布成立衛生、國防與公安跨部會真相調查委員會,並研究透過國際法庭向美國求償,還給受害者家屬一個遲來的公道。
試藥效惡意傳染梅毒 美向瓜國道歉
轉貼來源:2010.10.03 04:34 am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報導】
從1946到1948年,美國公衛部門資助醫師蓄意讓700名瓜地馬拉籍的囚犯、精神病患與軍人感染性病,藉以測試盤尼西林的療效。消息曝光後,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打電話給瓜國總統柯隆致歉。
衛斯里學院(Wellesley College)教授蘇珊‧雷佛比(Susan M.Reverby)在報告中指出,瓜地馬拉監獄當年允許囚犯召妓,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拿納稅人的錢雇用患有梅毒的娼妓進監獄。
有些囚犯沒有感染梅毒,醫師便在他們的陰莖、臉部與手臂注射梅毒螺旋菌,有些人則是透過脊椎穿刺注射。
如果囚犯遭感染,便對他們施用盤尼西林,受影響者達696人。雷佛比說:「是否每個人都治好了,並不清楚。」美國衛生官員已針對此事展開調查。
消息1日曝光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與衛生部長凱瑟琳.西比列斯(Kathleen Sebelius)前一晚已向瓜地馬拉政府、尚在世的受害人及受感染者的後人致歉,明言這項實驗「顯然不道德」。歐巴馬則是在1日晚間致電瓜國總統。
柯隆被希拉蕊告知此事後表示:「這是令人髮指、違反人道的罪行」,瓜國政府會配合美國的調查行動,並自行展開調查 。
希拉蕊在聲明中說:「雖已事隔64年,我們對假公共衛生之名從事此種不道德之研究仍感到憤怒,我們對這一切深表遺憾,並向受此惡劣研究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道歉。」
當年領導實驗的是醫師卡特勒(John C. Cutler),他後來成為塔斯克基(Tuskegee)梅毒研究的關鍵人物,這項研究自1932至1972年間對於阿拉巴馬州600名感染梅毒的黑人,刻意不予治療,以觀察發病過程。
卡特勒至死仍為塔斯克基研究辯護。
日軍1933年曾在中國成立「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又稱731細菌部隊,他們利用中國人進行鼠疫、霍亂、梅毒的人體試驗,手段極其殘忍。
【2010/10/03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水泥叢林 居民何時能放心
轉貼來源 : 2010-09-24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687x112010092400135,00.html
「永續」將成為未來人類維持生存的核心作為,在此前提之下,我們來思考台灣實質的人居環境。
執政者常把國土計畫法掛在嘴邊,但國土計畫的擬訂與通過得曠日廢時,因此當政者政策無法落實時,國土計畫未擬訂,就成了推託的藉口。事實上,只要有企圖、有構想,修改既有的台灣區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和各個區域計畫就可執行,尤其是跨行政區的流域整治、防洪計畫、水資源利用計畫是最迫切的,還有重大投資開發計畫的評估。
台灣地形地貌與颱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息息相關,大部分平原是由中央山脈的土石沖刷堆積而成,土石流、淹水、河流改道是正常,不需硬擋。但政府進行規畫時,卻往往無視於此。
許多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必須大幅度調整,例如林邊以及沿海的低窪洪氾區,是否要無止盡的加高堤防、增加洪氾的風險?還是讓土石流自然地填平,將其墊高,就如台江內海的形成一般?這需要有眼光、有魄力的政府才能做得到,而不是現在羸弱短視的政客能做到的。
整個西部或其他平原生產用地要嚴格確保。現在建房的方式會造成土地無法回復,因此要將所有聚落靠向山邊、水涯,保護農業生產用地。
過去科學園區因為保稅的緣故而集中在一起,但現在這因素與條件已降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應對工業區、科學園區土地的區位、使用效率做全盤的檢討、調整,避免無謂的擴張,造成社會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矛盾與衝突。
對中央山脈地區應該設立具有原住民自治意涵的特定區,用以進行保育和原住民族群與文化的保存。
台灣讓人留下稍為有序的都市計畫印象,大都是日本人規畫的。國民政府來台後,無心經營台灣,只想反攻大陸,造成全台都市混亂失序、毫無特色,因此重新檢討現有都市計畫與發展絕對有其必要,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如何讓都市汰舊換新,也就是都更及容積移轉,要有更強的企圖心和作為,不論是法令上、運作機制或實質的獎勵上。
從六○年代到九○年代,台灣都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建的大部分房子必須拆除重做,因為抗震標準和建築施工品質是很大的隱憂。我們考慮的是,究竟是要讓地震來拆這些房子,還是自己拆?讓地震拆會死人,自己拆不會死人,且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新的建築產業,也藉這個機會拉高建築的高度,增加開放空間及綠地。對於安全無慮及堪用的建築,應全面進行外牆節能改造,增加社區小型公園作為改善生活環境及防災之用。
農村聚落再生後可以成為台灣未來優質的人居環境。由於交通便捷、資訊時代來臨、以及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特色,結合生活、生產、生態的新的花園城市烏托邦是可以想像與期待的,這種小村莊或社區約2000人左右,可以支持一個小學,社區未必是獨門獨戶,可以搭配幾棟高層建築,減少土地浪費,農耕與綠地結合,霍華德著作《明天的花園城市》中的夢境並非空中樓閣。
原住民部落在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被習慣性的忽略,導致台灣在進入已開發地區時,部落還是殘破不堪。由於歷史原因,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將大部分的部落從高處較為安全的居所集中搬遷到低處,並於制高點上架設砲台監控,這些移住點大多處於河流沖積扇,皆為土石流危險區,導致現今原住民部落長年受土石流的威脅。原住民部落重建勢在必行。
山區超限利用、破壞生態的問題,牽涉因素複雜,不可能用粗暴的方式一刀切來解決。數百年的錯誤,也可能要數百年來解決,在時間軸上應有長短期目標與策略。讓不利於保育的不當開發和產業逐漸退出,例如高山梨、高冷蔬菜、阿里山BOT案等,創造較無害的觀光、深度旅遊產業,以及最為龐大的生態保育、文化保存與發展等等產業。
讓原住民地區漢人逐漸退出,原住民逐步接手各式產業與管理。相信原住民有能力管理自己--自治。例如,原住民大多從事營建業的勞務工作,但沒有幾個營造廠或勞動合作社,有組織的進入營造市場。同樣性質的榮民工程處,卻可發展成國內最大的營造廠。
只有讓原住民回到部落,他們能在那裡休養生息,文化保存、自然環境保育、社會矛盾才有可能有較好的解決。
我們在所有的媒體上看到的建築,要嘛是官員的建築,例如鳥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中國中央電視台,不然最大量的就是開發商的建築,他們佔報紙最大版面的廣告,還有就是設計師們表演性的建築,但是這些與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生活無關,剩下的就是由居民自己找小包工頭蓋的房子。當人們放棄傳統面對新的生活和新的建築工法,專業知識又無法進入這領域時,只能靠以訛傳訛的經驗蓋房子,這種不堪的房子主宰了台灣大部份的人居環境,如果由一般大眾用嘗試錯誤的方式積累經驗,得花好幾代人才能出現像樣的房子。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開放體系,專業者能夠介入居民又可以參與的作為,將是未來建築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但不論在鄉間或城市,還可以看到少部分充滿想像力的精緻房子、小角落或庭園,還有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傳統民居,這才是真正貼近人民實際生活需求的建築。
執政者常把國土計畫法掛在嘴邊,但國土計畫的擬訂與通過得曠日廢時,因此當政者政策無法落實時,國土計畫未擬訂,就成了推託的藉口。事實上,只要有企圖、有構想,修改既有的台灣區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和各個區域計畫就可執行,尤其是跨行政區的流域整治、防洪計畫、水資源利用計畫是最迫切的,還有重大投資開發計畫的評估。
台灣地形地貌與颱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息息相關,大部分平原是由中央山脈的土石沖刷堆積而成,土石流、淹水、河流改道是正常,不需硬擋。但政府進行規畫時,卻往往無視於此。
許多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必須大幅度調整,例如林邊以及沿海的低窪洪氾區,是否要無止盡的加高堤防、增加洪氾的風險?還是讓土石流自然地填平,將其墊高,就如台江內海的形成一般?這需要有眼光、有魄力的政府才能做得到,而不是現在羸弱短視的政客能做到的。
整個西部或其他平原生產用地要嚴格確保。現在建房的方式會造成土地無法回復,因此要將所有聚落靠向山邊、水涯,保護農業生產用地。
過去科學園區因為保稅的緣故而集中在一起,但現在這因素與條件已降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應對工業區、科學園區土地的區位、使用效率做全盤的檢討、調整,避免無謂的擴張,造成社會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矛盾與衝突。
對中央山脈地區應該設立具有原住民自治意涵的特定區,用以進行保育和原住民族群與文化的保存。
台灣讓人留下稍為有序的都市計畫印象,大都是日本人規畫的。國民政府來台後,無心經營台灣,只想反攻大陸,造成全台都市混亂失序、毫無特色,因此重新檢討現有都市計畫與發展絕對有其必要,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如何讓都市汰舊換新,也就是都更及容積移轉,要有更強的企圖心和作為,不論是法令上、運作機制或實質的獎勵上。
從六○年代到九○年代,台灣都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建的大部分房子必須拆除重做,因為抗震標準和建築施工品質是很大的隱憂。我們考慮的是,究竟是要讓地震來拆這些房子,還是自己拆?讓地震拆會死人,自己拆不會死人,且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新的建築產業,也藉這個機會拉高建築的高度,增加開放空間及綠地。對於安全無慮及堪用的建築,應全面進行外牆節能改造,增加社區小型公園作為改善生活環境及防災之用。
農村聚落再生後可以成為台灣未來優質的人居環境。由於交通便捷、資訊時代來臨、以及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特色,結合生活、生產、生態的新的花園城市烏托邦是可以想像與期待的,這種小村莊或社區約2000人左右,可以支持一個小學,社區未必是獨門獨戶,可以搭配幾棟高層建築,減少土地浪費,農耕與綠地結合,霍華德著作《明天的花園城市》中的夢境並非空中樓閣。
原住民部落在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被習慣性的忽略,導致台灣在進入已開發地區時,部落還是殘破不堪。由於歷史原因,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將大部分的部落從高處較為安全的居所集中搬遷到低處,並於制高點上架設砲台監控,這些移住點大多處於河流沖積扇,皆為土石流危險區,導致現今原住民部落長年受土石流的威脅。原住民部落重建勢在必行。
山區超限利用、破壞生態的問題,牽涉因素複雜,不可能用粗暴的方式一刀切來解決。數百年的錯誤,也可能要數百年來解決,在時間軸上應有長短期目標與策略。讓不利於保育的不當開發和產業逐漸退出,例如高山梨、高冷蔬菜、阿里山BOT案等,創造較無害的觀光、深度旅遊產業,以及最為龐大的生態保育、文化保存與發展等等產業。
讓原住民地區漢人逐漸退出,原住民逐步接手各式產業與管理。相信原住民有能力管理自己--自治。例如,原住民大多從事營建業的勞務工作,但沒有幾個營造廠或勞動合作社,有組織的進入營造市場。同樣性質的榮民工程處,卻可發展成國內最大的營造廠。
只有讓原住民回到部落,他們能在那裡休養生息,文化保存、自然環境保育、社會矛盾才有可能有較好的解決。
我們在所有的媒體上看到的建築,要嘛是官員的建築,例如鳥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中國中央電視台,不然最大量的就是開發商的建築,他們佔報紙最大版面的廣告,還有就是設計師們表演性的建築,但是這些與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生活無關,剩下的就是由居民自己找小包工頭蓋的房子。當人們放棄傳統面對新的生活和新的建築工法,專業知識又無法進入這領域時,只能靠以訛傳訛的經驗蓋房子,這種不堪的房子主宰了台灣大部份的人居環境,如果由一般大眾用嘗試錯誤的方式積累經驗,得花好幾代人才能出現像樣的房子。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開放體系,專業者能夠介入居民又可以參與的作為,將是未來建築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但不論在鄉間或城市,還可以看到少部分充滿想像力的精緻房子、小角落或庭園,還有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傳統民居,這才是真正貼近人民實際生活需求的建築。
【文/謝英俊(知名建築師)】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