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來源: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10/101008_fooc_uganda_bitter_legacy.shtml
BBC記者/理查德‧道登
大約三萬兩千名武裝分子繳械投降,或者被俘虜,現在也要重返社會。
在烏干達北部,長達20年的血腥內戰,讓大批阿喬利人流離失所。現在局勢總算恢復了平靜。但是,BBC記者道登發現,從前的難民回家容易,忘記新仇舊恨、撫慰心靈創傷、重建昔日家園,卻很難。
在卡魯馬瀑布穿過尼羅河北上,沿途遇到的唯一的難題是暴雨。
黎明時分,下起了傾盆大雨。坐在車裡,彷彿是在穿越自動洗車機。
這條大路只有兩條車道。上面擠滿了轎車、卡車、行人和自行車,但司機的反應是加快車速,盡早趕到古盧。
不久前,這條道路上還是空空蕩蕩的。上次來烏干達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護航的車隊,否則誰也不敢晚上出門。
這是反叛武裝「聖靈抵抗軍」的領地。殘暴的叛軍甚至還攻擊自己的同胞阿喬利人,抓走阿喬利人的兒女,強迫他們去當娃娃兵、搬運搶來的東西,甚至作性奴。
為了確保被劫來的孩子永遠都不能回家,叛軍指揮官有時候會強迫他們殺死親生父母,或者作其他一些令人髮指的惡事,比如,割掉人的嘴唇或者鼻子。
為了打擊叛軍,政府強令近一百萬人離開故土、搬入臨時營地。政府說,拒絕搬走者,將與叛軍一視同仁。
在阿喬利地區,挨著小鎮和軍營邊上,很快出現了大批烏干達傳統的小圓屋,屋頂上蓋著整齊的幹草。看上去,如同一片田野,霎時間長出了數不清的大蘑菇。
在一段時期以內,住在這些難民營的人群死亡率、發病率,是全世界所有難民營中最高的。
在大多數難民營,人們最終都吃上了飯、有了一定的醫療和教育條件。大批聯合國以及非政府間組織來這裡提供人道救援。
四年前,烏干達簽訂了停火協議,內戰總算露出了結束的苗頭。雖然在2008年,和平談判破裂,但是,「聖靈抵抗軍」終於被趕出了烏干達。
許多非政府間救援組織也撤走了,阿喬利人可以回家了。
不能自力更生
大多數阿喬利人都是步行回家的,他們重新踏出了已然徹底消失的羊腸小道,找到了自己昔日的農場。但是,農場已經多年沒有人打理了,野草叢生。農舍倒了,水井塌了。這樣的家,跟原始森林有什麼區別?
許多返鄉的難民除了肩扛手提的那點可憐的個人財產之外,沒有從政府得到任何幫助。
在難民營的時候有人照顧,但問題是,新一代人在營地長大,沒有學過任何種田、或者養活自己的本領。對於他們來說,食品,都是從聯合國大卡車上卸下來的。在難民營伸手就可以領到救援物資,但卻不能讓孩子學會自力更生。
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人返鄉時領到了務農的工具或是種子。但是,下一代人還知道怎樣使用這些工具種田嗎?
雖然還有一些救援組織,比如「挪威難民理事會」,繼續在烏干達為返鄉的人提供幫助,但是,大多數人返回的,是既沒有學校、也沒有診所的故土。
他們最珍貴、最傳統的財產----牲畜,也全都消失了。曾經,阿喬利人把牲口幾乎看得和孩子一樣重要。每個家庭都養牲口。牲口有點像存款,用來支付婚喪嫁娶。
糾紛演成暴力
當年,人們被強迫遷到難民營的時候,牲畜也被圈起來,裝上卡車,運到首都坎帕拉的集市上去出售。現在,阿喬利人有堪稱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但是,他們能幹什麼呢?
再說了,誰還能記得哪片兒土地才是自己的?
那些從前可能知道分界線----比如一條小溪、一排大樹、或者幾塊大石頭----的老人,都過世了。
我走訪過的所有的人都說,現在,土地糾紛越來越多。趕走那些擅自佔用土地的人,家庭成員關係破裂,許多糾紛都演變成暴力。總體來講,人們心中還是充滿了幾乎無端的恐懼,害怕政府會沒收他們的土地,賣給外人。
韋爾遜是當地的一個負責人。他說,許多人都徹底死心了,賣了土地換來幾個錢,回到城裡去喝酒,花光了事。
昔日的兇手
另外一個更難解決的大問題是,「聖靈抵抗軍」中,只有一些核心人員逃離了烏干達。
大約三萬兩千名武裝分子繳械投降,或者被俘虜,現在也要重返社會。
許多人都得到了政府的特赦。但是,家人和當年的受害者又該怎樣接納他們呢?
看到那些曾經冷酷地殺害了你親生母親的兇手,曾經殘忍地割掉你姐妹的耳朵或是嘴唇的暴徒,你該怎麼辦?
這些從前的武裝分子,本人可能是在小的時候被劫持、綁架的,心靈也受過深重的創傷。現在長大成人了,幾乎得不到任何幫助或者心理治療。
烏干達有個原諒仇人的傳統做法,直譯的意思就是「喝苦根」。在經過祈求原諒、支付賠償等一系列程序之後,罪犯和受害者一起喝一杯很苦的飲料,為的是牢記過去的苦難。但是,一碗苦根,能讓家庭和社區成員泯滅恩仇嗎?對此,烏干達人仍然存在激烈的爭議。
我所採訪過的兩個叛軍成員說,他們回來了,但卻沒有真的被接受。
烏干達人總算開始重返家園了。但是,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投入、沒有資源的爛攤子。
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出路。對於許多人來說,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樣的回家,不可喜也不可賀。
(BBC中文網2010年10月8日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