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秘魯首見:NGO收購私有地 保育國家獨特生態
創秘魯首例,保育人士買下國家保護區内的私有土地,並捐贈給秘魯政府。
秘魯保育組織「熱愛自然」(ProNaturaleza)從自願讓出地產的地主手中,買下位於秘魯北部靠近伊基托斯市的Allpahuayo Mishana國家自然保護區内29筆土地。總共捐出的土地有1,196英畝,目前為一種瀕危鳥類─蚋鶯(Polioptila clementsi)的棲所。
蚋鶯是一種食蟲鳴禽,2005年首次有描述紀錄,據估計目前全球只剩不到50對。
「熱愛自然」保育組織執行長阿爾卡爾德(Martin Alcald)表示:「Allpahuayo Mishana是伊基托斯的驕傲,這件案例是鮮明的例子,顯示透過公私機構合作,能夠促進保護區的經營管理。」
保護區佔地143,500英畝,距離伊基托斯市有15英里,為罕見白沙林内獨特的動植物提供避難所。
協助募集基金的美國鳥類保育協會(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該協會生物學家雷賓博士(Dr. Daniel Lebbin)表示:「該保護區是秘魯境内鳥類最重要的棲地之一,也是面臨嚴重瀕危的伊基托斯蚋鶯唯一的居所。」
受其活動範圍限制,伊基托斯蚋鶯只在不到8平方英里,換算約為4,950英畝的地方活動,同時面臨其棲息地白沙林遭砍伐威脅所致,伊基托斯蚋鶯因而被權威性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列為極度瀕危。
除了伊基托斯蚋鶯,保護區内到處皆是此地獨有的原生物種。
根據導覽遊客進入保護區,總部設在伊基托斯市的導遊公司亞馬遜曙光(Dawn on the Amazon)表示,保護區内的蝴蝶種類更是多於任何其他地方,並且還有多達100種此地僅有的植物物種。
保護區内每公頃就有500多種的樹木,種類比任何地方來得多。其中許多樹種只有白沙林才有,而且非常罕見。當然這也是因爲白沙林本來就很稀有。
亞馬遜曙光導遊向訪客説明,除了保護區内已記錄的475種鳥類外,其中有21種鳥類的棲息地只出現在白沙林。
該保護區被「零絕種聯盟」(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為防止物種滅絕而將之併列爲全球587個保育場址之一。
「熱愛自然」在捐贈時發表聲明表示,該組織希望透過提倡賞鳥活動和適度地使用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進而推廣保育文化。
Peruvian NGO Buys Private Lands for National Conservation
IQUITOS, Peru, December 10, 2010 (ENS)
In a first for Peru, conservationists have purchased privately owned lands within a national protected area and donated them to the Peruvian government.
The Peruvia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ProNaturaleza bought 29 properties from willing landowners within th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near the city of Iquitos in northern Peru.
The donated lands, totaling 1,196 acres, are inhabited by the Iquitos gnatcatcher, ,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bird first described in 2005 that is estimated to number fewer than 50 pairs.
Martin Alcalde, executive director of ProNaturaleza, said, "This experience is a clear example of joint work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benefit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the pride of Iquitos."
The 143,500-acr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located 15 miles from the city of Iquitos, protects rare white-sand forests that shelter unique plants and animals.
"This reserv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for birds in Peru and is the only home for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Iquitos gnatcatcher," said Dr. Daniel Lebbin, conservation biologist with 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the U.S. bird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which helped to fund the acquisition.
The Iquitos gnatcatcher is class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by the authoritativ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due to its restricted range, amounting to less than eight square miles or roughly 4,950 acres and the threat of deforestation to its white-sand forest habitat.
In addition to the Iquitos gnatcatcher, th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is filled with native species found nowhere else on Earth.
The reserve has more species of butterflies than any othe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nearly 100 plant species which exist nowhere else, according to Dawn on the Amazon, a tour guiding company based in Iquitos that escorts visitors into the reserve.
In the reserve, 500 varieties of trees are found per hectare (2.5 acres), more than any site on Earth. Many of these tree species are white-sand specialists and are very rare, due to the scarcity of white-sand forests.
Of the 475 species of birds that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reserve, 21 species are associated only with the white-sand forest habitat, Dawn on the Amazon guides tell their visitors.
The Allpahuayo Mishana National Reserve is recognized by the 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 as one of 587 sites worldwide where conservation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species extinctions.
ProNaturaleza said a statement announcing the donation that it hopes to promote a culture of conservation by promoting birdwatching and appropriat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within the reserve.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家庭遭戰火摧殘 阿富汗童工支持生計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2-20 21:25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839
【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瓦哈(Abdul Wahab)揮舞沉重的鎚子,一次次敲打在火紅滾燙的金屬片上,努力將金屬鑄成卡車零件。他的臉龐因沾上火爐煤灰而變得髒兮兮,豆大的汗珠不斷從兩頰滴下,然而,瓦哈臉上仍舊帶著11歲孩子少有的專注,持續工作。
根據《路透社》報導,阿富汗政府承認國內有將近120萬名全職或兼差童工,瓦哈是其中之一。阿富汗長久以來深受戰爭、貧窮、失業率居高不下所苦,對大家庭模式的喜好造成未成年勞動市場的廣大。
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Afghanistan Independent Human Rights Commission)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該國1千5百萬兒童當中,最多40%,或多或少都從事某類型的有償工作。當地的援助和人權組織也表示,阿富汗的兒童工作法經常遭到忽視。
■ 阿富汗由於貧窮、戰亂與失業等問題嚴重,導致童工現象普遍,而這也間接排擠了兒童的受教權益。圖為阿富汗孩童在山坡上用頭頂著水桶,圖片攝於2009年11月5日。(圖文/路透)
雖然兒童工作法中規定,14歲以上兒童每週最多可合法工作35小時,但所有兒童都不允許從事危險性的工作。瓦哈在他父親位於喀布爾的鑄鐵作坊工作,其實違反法令。
瓦哈說:「我也想要上學,不過我的父親一個人在這裡工作,我必須幫助他。」由於從事極需體能的鐵匠工作,他的肩膀比同齡兒童要來得寬。「光靠我父親一個人無法餵飽我們全家,市場裡賣的食物非常貴。…我們沒有從政府那兒得到任何援助。」
他的父親羅薩克(Abdul Rosaq)2年前帶著妻子與4名子女由西部城市赫拉特(Heart)遷到喀布爾。「我們必須要工作。我也不喜歡我兒子在鑄鐵作坊裡工作。我當然希望他能上學,不過為了餬口,我們必須工作。」羅薩克說。靠著他那間位在工匠群聚的喀布爾帕萬3區的鐵匠鋪。他一週約賺進1千5百阿富汗幣(約新台幣990元)。
歷經長達30年的戰火衝突後,阿富汗變成世界上最窮困國家之一;當地人口有半數是兒童,其中1/4在5歲以下。阿富汗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4歲。
兒童為家中經濟支柱
阿富汗童工從事的工作種類繁多,舉凡在作坊擔任技工性質工作、務農、織地毯、在大街叫賣貨物、乞討、在喀布爾擁塞的交通中擦拭車輛灰塵、在發出惡臭的垃圾中撿罐頭和瓶子,都看得見兒童的身影。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阿富汗當地平均年收入是370美元;許多家庭必須在讓孩子受教育以及送孩子去工作之間抉擇。
「童工中絕大部分早在9歲時就開始工作,9歲以下的孩子在街上叫賣東西的場景也很常見。」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的納德利(Nader Nadery)表示:「這些童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他表示,阿富汗人民對童工見怪不怪,但其實童工是關鍵的權利暨社會問題,然而政府缺乏對治處理的計畫和資源。該委員會表示,至少有150萬名兒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
他提出警告:「如果不即時處理童工問題,這些孩子在無法接受教育的處境下長大,那麼我們處於衝突戰亂的時間不但會延長,出現更多志願受徵召的年輕人,也會損及國家成長及發展的可能性。」
為撐家計 停止學業
10歲的古爾(Bebe Gul)穿著骯髒的紅色洋裝和綠色褲子,手上拿著白色麻布袋,四處搜集金屬廢料。她的父親在工安意外中過世,她必須放棄學業,賺錢養活母親和4名手足。「我工作是為了賺錢。我撿廢鐵片來賣是因為我爸爸過世了。」古爾邊說,邊用已褪色的黑色頭巾擤著鼻子。
雖然阿富汗政府早在1994年便簽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今年11月時仍要求阿富汗政府簽署一項全面性的兒童法案,以保護該國兒童。
阿國社會事務部副部長穆罕曼德(Wasil Noor Muhmand)表示,阿國政府已完成一個兒童保護行動網絡,這是由各援助組織共同參與的聯合計畫,在全國34個省份中的28個省實施,涵蓋了650萬名處境危險兒童中的1/3。
穆罕曼德表示,阿富汗歷經數十年戰火,許多兒童因戰爭而失去了父親,他們必須負起支撐家庭經濟的責任,這也是何以阿國法律容許青少年在不從事危險工作的條件下,可以合法工作。
「阿富汗人民有履行法律的責任,」穆罕曼德說:「未來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去上學,而不必工作。這是政府的責任,這也是父母的責任。」
「拯救兒童」(Save the Children)的發言人表示,要確保兒童不至於因為工作中斷學業,彈性課表是個可行的辦法;學校方面也應該在傳統學科以外,增加職業訓練課程。
「許多兒童到學校上學,…他們確實學會了讀寫技能,不過他們找不到任何工作。然而,如果他們連讀寫技能都沒有,要找到工作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該發言人表示,儘管阿富汗文化和宗教根深柢固的信念是「兒童應在學校中受教育」,在阿富汗社會中普遍能接受送孩子外出工作的行為,這是因為家庭環境真的很艱難。
7歲的阿爾(Ares)兩顆門牙都掉了,身上穿的連帽罩衫有點太小,底部還破了大洞。他長大後他想當一名教師,不過兩年以來,他一直在工匠的鋪子做工。「我一般都負責修車。」他坐在卡車的新裝車架上害羞地說,手上拿著扳手。每天早上6點到9點是他的上課時間,接著他會到作坊裡工作至少8小時,每週的薪資是50阿富汗幣(新台幣30元)。為祈求工作平安,他的脖子上掛了一個銀製的宗教吊飾。
「我喜歡學校。」有一名姐妹和3名兄弟的阿爾說:「但我也喜歡為了擁有美好未來而在這裡工作。」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839
【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瓦哈(Abdul Wahab)揮舞沉重的鎚子,一次次敲打在火紅滾燙的金屬片上,努力將金屬鑄成卡車零件。他的臉龐因沾上火爐煤灰而變得髒兮兮,豆大的汗珠不斷從兩頰滴下,然而,瓦哈臉上仍舊帶著11歲孩子少有的專注,持續工作。
根據《路透社》報導,阿富汗政府承認國內有將近120萬名全職或兼差童工,瓦哈是其中之一。阿富汗長久以來深受戰爭、貧窮、失業率居高不下所苦,對大家庭模式的喜好造成未成年勞動市場的廣大。
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Afghanistan Independent Human Rights Commission)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該國1千5百萬兒童當中,最多40%,或多或少都從事某類型的有償工作。當地的援助和人權組織也表示,阿富汗的兒童工作法經常遭到忽視。
■ 阿富汗由於貧窮、戰亂與失業等問題嚴重,導致童工現象普遍,而這也間接排擠了兒童的受教權益。圖為阿富汗孩童在山坡上用頭頂著水桶,圖片攝於2009年11月5日。(圖文/路透)
雖然兒童工作法中規定,14歲以上兒童每週最多可合法工作35小時,但所有兒童都不允許從事危險性的工作。瓦哈在他父親位於喀布爾的鑄鐵作坊工作,其實違反法令。
瓦哈說:「我也想要上學,不過我的父親一個人在這裡工作,我必須幫助他。」由於從事極需體能的鐵匠工作,他的肩膀比同齡兒童要來得寬。「光靠我父親一個人無法餵飽我們全家,市場裡賣的食物非常貴。…我們沒有從政府那兒得到任何援助。」
他的父親羅薩克(Abdul Rosaq)2年前帶著妻子與4名子女由西部城市赫拉特(Heart)遷到喀布爾。「我們必須要工作。我也不喜歡我兒子在鑄鐵作坊裡工作。我當然希望他能上學,不過為了餬口,我們必須工作。」羅薩克說。靠著他那間位在工匠群聚的喀布爾帕萬3區的鐵匠鋪。他一週約賺進1千5百阿富汗幣(約新台幣990元)。
歷經長達30年的戰火衝突後,阿富汗變成世界上最窮困國家之一;當地人口有半數是兒童,其中1/4在5歲以下。阿富汗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4歲。
兒童為家中經濟支柱
阿富汗童工從事的工作種類繁多,舉凡在作坊擔任技工性質工作、務農、織地毯、在大街叫賣貨物、乞討、在喀布爾擁塞的交通中擦拭車輛灰塵、在發出惡臭的垃圾中撿罐頭和瓶子,都看得見兒童的身影。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阿富汗當地平均年收入是370美元;許多家庭必須在讓孩子受教育以及送孩子去工作之間抉擇。
「童工中絕大部分早在9歲時就開始工作,9歲以下的孩子在街上叫賣東西的場景也很常見。」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的納德利(Nader Nadery)表示:「這些童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他表示,阿富汗人民對童工見怪不怪,但其實童工是關鍵的權利暨社會問題,然而政府缺乏對治處理的計畫和資源。該委員會表示,至少有150萬名兒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
他提出警告:「如果不即時處理童工問題,這些孩子在無法接受教育的處境下長大,那麼我們處於衝突戰亂的時間不但會延長,出現更多志願受徵召的年輕人,也會損及國家成長及發展的可能性。」
為撐家計 停止學業
10歲的古爾(Bebe Gul)穿著骯髒的紅色洋裝和綠色褲子,手上拿著白色麻布袋,四處搜集金屬廢料。她的父親在工安意外中過世,她必須放棄學業,賺錢養活母親和4名手足。「我工作是為了賺錢。我撿廢鐵片來賣是因為我爸爸過世了。」古爾邊說,邊用已褪色的黑色頭巾擤著鼻子。
雖然阿富汗政府早在1994年便簽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今年11月時仍要求阿富汗政府簽署一項全面性的兒童法案,以保護該國兒童。
阿國社會事務部副部長穆罕曼德(Wasil Noor Muhmand)表示,阿國政府已完成一個兒童保護行動網絡,這是由各援助組織共同參與的聯合計畫,在全國34個省份中的28個省實施,涵蓋了650萬名處境危險兒童中的1/3。
穆罕曼德表示,阿富汗歷經數十年戰火,許多兒童因戰爭而失去了父親,他們必須負起支撐家庭經濟的責任,這也是何以阿國法律容許青少年在不從事危險工作的條件下,可以合法工作。
「阿富汗人民有履行法律的責任,」穆罕曼德說:「未來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去上學,而不必工作。這是政府的責任,這也是父母的責任。」
「拯救兒童」(Save the Children)的發言人表示,要確保兒童不至於因為工作中斷學業,彈性課表是個可行的辦法;學校方面也應該在傳統學科以外,增加職業訓練課程。
「許多兒童到學校上學,…他們確實學會了讀寫技能,不過他們找不到任何工作。然而,如果他們連讀寫技能都沒有,要找到工作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該發言人表示,儘管阿富汗文化和宗教根深柢固的信念是「兒童應在學校中受教育」,在阿富汗社會中普遍能接受送孩子外出工作的行為,這是因為家庭環境真的很艱難。
7歲的阿爾(Ares)兩顆門牙都掉了,身上穿的連帽罩衫有點太小,底部還破了大洞。他長大後他想當一名教師,不過兩年以來,他一直在工匠的鋪子做工。「我一般都負責修車。」他坐在卡車的新裝車架上害羞地說,手上拿著扳手。每天早上6點到9點是他的上課時間,接著他會到作坊裡工作至少8小時,每週的薪資是50阿富汗幣(新台幣30元)。為祈求工作平安,他的脖子上掛了一個銀製的宗教吊飾。
「我喜歡學校。」有一名姐妹和3名兄弟的阿爾說:「但我也喜歡為了擁有美好未來而在這裡工作。」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王之爭議 Kings of Controversy
摘錄自『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2010年12月號
撰文:Robert Draper
攝影:Greg Girard
2005年艾拉特‧馬扎爾宣告找到大衛王的皇宮─聖經描述大衛在西元前十一世紀建立帝國,其子所羅門延續帝國從西元前1010到西元前930年。
將聖經當作考古指南曾經相當風行,後被視為一不科學的循環論證而飽受質疑。事實上,以色列一帶的大部份考古證據都顯示聖經學者所推斷的年代有一個世紀之差,所挖掘的所羅門建築事實建於西元前九世紀暗利王朝而非大衛和所羅門時代。
City of David 基金會為一場挖掘工作募集資金時,他們的動力來源就是找出聖經的真相,而不可否認的,那跟以色列的主權息息相關。考古學家竭盡所能要證實聖經的每一個字,尋找考古證據來合理化一支民族的歸屬感。
考古挖掘工作很多是在耶路撒冷東區,演變成以色列人占領屯墾區,巴勒斯坦人必需被迫搬走。大衛城的所有考古工作都是以色列右派人士擴張國土範圍,趕走巴勒斯坦人的手段─世上沒有任何地方像以色列一樣,考古學簡直就像一種近身碰撞性運動。
哈尼‧努爾‧耶個:「當我看見巴勒斯坦婦女製作從青銅時代早期流傳下來的傳統陶器,當我聞到遵循西元前四、五千年古法烘烤的薄餅香味,這就是文化DNA。巴勒斯坦雖然沒有文字記錄,沒有什麼壯闊的歷史故事,但它還是有歷史。」
大部份以色列考古學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不要被當作政治工具,但年輕的國家就是這樣,要創造國家認同感,考古學是個很方便的工具,這就是以色列和其他國家不同的一個地方,他們的國家認同感早在任何挖掘開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挖掘出來的東西只能證實那份認同感而已。但,也許恰恰相反‧‧‧
碳素定年─碳14無法幫你解決這一切爭議,有大約40年的誤差,不同的實驗室還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知識份子認同芬克斯坦的中庸理論,將聖經想成一個分了很多地層的考古遺址,由西元前八世紀到二世紀編纂了六百年。這並不表示故事不是源自古代,但故事中呈現的現實卻是後來的現實─亞述帝國的現況。
諷刺的是,聖經考古學的叛逆少年如今已變成主流勢力,正極力抵抗後輩新秀對他的年代表所做出的攻擊,芬克斯坦的理論完全轉攻為守了,而且有時略顯危險。
拉裴爾‧葛林柏格:「我們應該提供的是一種文獻上或先入為主的歷史觀念裡找不到的視角,也就是一種對過去的另類看法,貧與富,男女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比單純去證實聖經更豐富的東西。」
就算大衛的事蹟和帝國最後都被視為虛構故事,他在西方文化上的意義─西方傳統的中心─遠遠超過一切。
撰文:Robert Draper
攝影:Greg Girard
2005年艾拉特‧馬扎爾宣告找到大衛王的皇宮─聖經描述大衛在西元前十一世紀建立帝國,其子所羅門延續帝國從西元前1010到西元前930年。
將聖經當作考古指南曾經相當風行,後被視為一不科學的循環論證而飽受質疑。事實上,以色列一帶的大部份考古證據都顯示聖經學者所推斷的年代有一個世紀之差,所挖掘的所羅門建築事實建於西元前九世紀暗利王朝而非大衛和所羅門時代。
City of David 基金會為一場挖掘工作募集資金時,他們的動力來源就是找出聖經的真相,而不可否認的,那跟以色列的主權息息相關。考古學家竭盡所能要證實聖經的每一個字,尋找考古證據來合理化一支民族的歸屬感。
考古挖掘工作很多是在耶路撒冷東區,演變成以色列人占領屯墾區,巴勒斯坦人必需被迫搬走。大衛城的所有考古工作都是以色列右派人士擴張國土範圍,趕走巴勒斯坦人的手段─世上沒有任何地方像以色列一樣,考古學簡直就像一種近身碰撞性運動。
哈尼‧努爾‧耶個:「當我看見巴勒斯坦婦女製作從青銅時代早期流傳下來的傳統陶器,當我聞到遵循西元前四、五千年古法烘烤的薄餅香味,這就是文化DNA。巴勒斯坦雖然沒有文字記錄,沒有什麼壯闊的歷史故事,但它還是有歷史。」
大部份以色列考古學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不要被當作政治工具,但年輕的國家就是這樣,要創造國家認同感,考古學是個很方便的工具,這就是以色列和其他國家不同的一個地方,他們的國家認同感早在任何挖掘開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挖掘出來的東西只能證實那份認同感而已。但,也許恰恰相反‧‧‧
碳素定年─碳14無法幫你解決這一切爭議,有大約40年的誤差,不同的實驗室還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知識份子認同芬克斯坦的中庸理論,將聖經想成一個分了很多地層的考古遺址,由西元前八世紀到二世紀編纂了六百年。這並不表示故事不是源自古代,但故事中呈現的現實卻是後來的現實─亞述帝國的現況。
諷刺的是,聖經考古學的叛逆少年如今已變成主流勢力,正極力抵抗後輩新秀對他的年代表所做出的攻擊,芬克斯坦的理論完全轉攻為守了,而且有時略顯危險。
拉裴爾‧葛林柏格:「我們應該提供的是一種文獻上或先入為主的歷史觀念裡找不到的視角,也就是一種對過去的另類看法,貧與富,男女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比單純去證實聖經更豐富的東西。」
就算大衛的事蹟和帝國最後都被視為虛構故事,他在西方文化上的意義─西方傳統的中心─遠遠超過一切。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緊握生命的希望 Va, Vis et Deviens
片名: 緊握生命的希望
原文: Va, Vis et Deviens
導演: Radu Mihaileanu
編劇: Alain-Michel Blanc、 Radu Mihaileanu
攝影: Rémy Chevrin
音樂: Armand Amar
演員: Moshe Agazai、Moshe Abebe 、
Sirak M. Sabahat、Yael Abecassis、
Roschdy Zem、Roni Hadar
出品: 2005年 法國、以色列
Je vous ai porté sur les ailes d'un grand aigle pour vous fair venir vers moi.
我將你安放在大老鷹的翅膀上,好讓你回到我身旁。
──猶太教律出埃及記19章4節
1980年代非洲地區因嚴重乾旱和錯誤經濟政策而導致飢荒危機,二十六國數百萬難民逃難到蘇丹的難民營,其中包括基督徒、回教徒和衣索匹亞的猶太人─Falashas,當時的衣索匹亞為親蘇的社會主義國家,禁止猶太人向外移民,美國和以色列情報局於是組織起『摩西行動』,在1984年11月至1985年1月間以飛機暗助約八千衣索匹亞猶太人抵達以色列,在逃難路途中死亡的難民達四千人,許多兒童成為孤兒。
一位基督徒母親將7歲的兒子託付給一位Falash婦女,改名希伯來Shlomo,隱藏起基督徒身份,假借猶太人逃生,登機前母親對兒子叮嚀:Va, vie et deviens。
Falashas抵達以色列,一心以為迎接等待他們的是流著牛奶和蜜的應許之地,但是,以色列當局首先將他們的傳統袍服燒燬,換上西方衣著,改變他們刀叉用食習慣,甚至更改他們的姓名和語言,意圖將他們澈底改造為以色列意識中的猶太人。
在收容中心,以色列展開了猶太人的認證過程,憑藉的依據僅只是Falashas的猶太姓名以及翻譯人員的主觀意見,以裁決遣返或留下。Shlomo被教導將秘密謹守心中,不能遺忘有一天他終將再看到他的衣索匹亞母親。他用拒絕進食和說話來抵抗他所面對的巨大壓力,深恐以色列當局對他的改造同化將使母親未來再也無法認得他。
在他又失去了Falash母親後,收容中心為他安排了一對法國養父母,他們為他準備了衣索匹亞裝飾的房間和晚餐,並願意和他一起飯前祈禱,以示對他的文化和宗教的尊重,誠如養父坦言,他們是左派,喜歡正直坦白,尊重別人,而且他們不信猶太教。
Shlomo很快學會希伯來文、法文,而他的爺爺送畫給他,鼓勵他學習衣索匹亞語言。但Shlomo在學校卻因為他的膚色而遭受排擠歧視,學校的老師告知養母家長集體要求他轉學,因為擔心拉低學生的學習水準和傳染病,養母憤慨拒絕並當面痛罵家長,因為他們不斷地找麻煩,導致Shlomo過度焦慮而滿臉長滿痘子,但是醫生的文件證明他是健康的,他也絕對不會轉學,
養父對Shlomo的愛,是讓他知道他們愛他,而讓他自己去面對問題,讓他自己上學,讓大家尊敬他,而不是尊敬他們。Shlom開始勇敢地自己上學,並且在學校赤腳走路一如他以前在衣索匹亞家鄉一樣。
以色列當局假借體檢之名,企圖對所有的Falashas男孩強行猶太割禮和浸洗儀式,將他們正式改信猶太教。部份Falashas在這個認同過程中,為證明自己是真正的猶太人─摩西和沙芭女王的後代,因此而接受這些屈辱。猶太大拉比的公開談話無疑深化了Falashas的猶太認同歧視─『這不是血液而是猜疑的淨化,是為Falashas好,沙芭女王不是猶太人,我們是因母親而成為猶太人。』Falashas族長帶領族人示威遊行,抗議他們在衣索匹亞被指為猶太人而受壓迫,在以色列竟又被指為巫師、黑人而遭排斥,他展示1973年約瑟大拉比對Falashas的猶太身份認證,事實上,Falashas在衣索匹亞不僅嚴尊猶太教律且皆已行割禮。
Shlomo私下偷偷拜訪族長,因為他聽到族長在示威中提起許許多多Falashas孤兒的父母依然留在衣索匹亞,他懇求族長為他寫信給母親,這個期望舒解了他心中的壓力,Shlomo終於開始進食。
成長為青少年的Shlomo,面對更嚴峻的認同問題,他爭取到宗教辯論的機會,公開為自己的猶太人身份論戰。
亞當是什麼膚色?誰是上帝的選民? 而我又是誰?
『創世紀之初,先有文字,上帝造物並賦予文字生命。上帝相信人類,相信每個人,他將詮釋文字的工作交給人類,好讓文字的詮釋個人化、美好、獨立、具深度和人性化。至於亞當的名字,來自Adana,是希伯來文『土地』之意,上帝用泥土和水創造亞當,像文字般賦予他美好生命。亞當就是如此誕生的,亞當就是泥土的顏色─紅色,跟印地安人一樣。希伯來文的紅色叫Adom(亞當),亞當非白人也非黑人,他皮膚是紅的,可是他孤零零紅通通的在這新世界裡是否安好?於是上帝想到創造夏娃,亞當不懂上帝的用意,在世上所為何事?這些試煉所代表的意義為何?但他已無退路,他知道自己沒有選擇,他創世人,背負著世人的期待,他必需為上帝努力出人頭地,上帝化身明月守候保護他。』
但他的論證並無法說服所有的白種猶太人,包括莎拉的父親,他們認為亞當的膚色是白的,是依照上帝的膚色,而白種猶太人才是真正的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即便贏得辯論,並不代表Falashas學過猶太教律,能夠算是猶太人。
這些身份認同的錯亂讓Shlomo飽受折磨,除了Falashas,在以色列沒有任何白種猶太移民受過相同的羞辱排斥,被拒絕捐血以防感染艾滋病,被警察無故攔截盤問等等歧視代遇。以色列當局拒絕瞭解他們的痛苦,這讓他們更急切忠於猶太教律,好以比猶太人更猶太人。
Shlomo和所有的以色列青少年一樣到集體農場生活接受洗禮,他這才發現爺爺是以色列集體農場的開拓者。他與爺爺在農場樹下的對話,回應了報紙上首次出現的巴勒斯坦自殺炸彈攻擊抗暴運動。
『這棵替我們遮蔭的樹,是我們五十年前種的,而遠處那棵樹,在我們來之前已經存在。』
『我們始終無法擁有自己的土地,我們走遍世界各地,到處被驅趕,最後才總算找到這塊樂土。如果我們也認同這塊土地,我們是否該將土地還給阿拉伯人?我認為我們應分享土地,如同分享陽光與樹蔭,讓其他人也能認識到愛。』
『即便冒著生命危險?』
『我認為沒有愛是不需要冒險的,可是很難替別人決定該怎麼愛。』
『爺爺,你相信上帝嗎?』
『只有當我腳痛或世上發生戰爭時,這是左派人士的想法。』
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爆發,養母希望全家移民海外以免孩子入伍參戰傷亡,但養父堅持留下,他擔憂反戰的左派離開,只留下主戰的右派,就沒有人投票支持和平。
1993年養父母帶領全家加入『贊成和平,反對占領』的示威遊行,那一年,在白宮草坪,柯林頓見證了他所促成的歷史時刻─阿拉法特與拉賓的握手畫面。
1990年代衣索匹亞與索馬利亞間的邊界部族衝突引發多國大規模戰爭,大量衣索匹亞難民再次湧入蘇丹,當時美國的外交政策是援助蘇丹放棄衣索匹亞,而蘇丹則抱怨自顧不暇。
Shlomo一心想到難民營尋找母親,族長說服了他:Falashas離開衣索匹亞一如我們的祖先離開埃及,註定面對猜疑和痛苦,他從未忘記死去的家人,但他只有一個選擇─為活著的人服務。在逃難中,他唯一搶救到的是一部手寫猶太教律。Shlomo終於向族長坦誠他心中的秘密,在蘇丹乾旱的難民營,幾個難民掌控水源收費,他們仗勢欺凌年幼的他,哥哥因此在混亂群架中被活活打死─為了稀有的一桶水,三毛錢。他相信母親是因此而離棄他,懲罰他。
族長為Shlomo引見當年在難民營義診的醫生,他曾經為幫助Shlomo登機而說謊,如今他在以色列行醫。Shlomo受此啟發,嘗試說服養父接受他到巴黎學醫,以另一種言論方式─行醫去服務他人。自許為左派的養父卻認為他只是想逃避兵役,他要每一個人留下來保衛家園,1993年奧斯陸協定簽定以來,表面的和解並未帶來真正的和平,以巴衝突不斷,養父不願當年歐洲家族離散的悲劇重演,Shlomo卻無論如何都無法拿起槍殺人。
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一名猶太極右翼激進分子槍擊身亡。
Shlomo在巴黎學醫,持續承受著因膚色而起的身份認同困境,即使他順利取得醫師執照。此時,許多假冒猶太人身份的衣索匹亞人,蘇俄人紛紛被以色列當局逮捕、驅逐。
Shlomo回到以色列,在軍隊中擔任醫務兵。在以巴暴力衝突中,他試圖搶救受傷的巴勒斯坦男孩,卻被男孩父親斥為猶太人,拒絕接受醫護。當他轉身回到以色列部隊,卻又被同袍喝斥『老黑』,不許他醫救巴勒斯坦人,Shlomo在驚愕中再次沉入身份認同的漫長掙扎。
是養母和莎拉對他無條件的愛,讓Shlomo安定,讓他看清母親、養母和莎拉她們三人為他所作所為,這難道不是愛嗎?他擁有那麼多愛他的媽媽。
在蘇丹的難民營,Shlomo跟隨著醫生的腳步為難民義診,手機中傳來他與莎拉的第一個孩子第一次呼喚爸爸的聲音,遠處的難民營帳篷下,一位憔悴婦女的苦難身影,Shlomo緩緩脫下鞋子一如他小時候在衣索匹亞,朝著那個熟悉的身影走去,直到他的母親仰天發出悲喜之號。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和談幻滅 巴勒斯坦尋國際認同
轉貼來源:2010/12/20 奇摩新聞/法新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0/19/2jbb9.html
(法新社耶路撒冷19日電) 與以色列直接會談失敗,美國又無能為力,心灰意冷的巴勒斯坦人不願再談判,改以向國際社會尋求認同巴勒斯坦建國。
從美國坦承規畫以巴恢復直接會談失敗的那一天起,巴勒斯坦高層官員就表明他們認為談判已經死亡。
巴勒斯坦談判代表沙斯 (Nabil Shaath)18日晚告訴記者:「和平進程已陷入深度昏迷。我不認為有任何人希望繼續談判。」
美國國務院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矢言,美國將會經由華盛頓斡旋的間接談判,尋求推動以巴和平會談,但沙斯拒絕沒有參考架構的會談。
反映巴勒斯坦其他高層官員的心情,他說:「我不認為我們會很快恢復談判。」
以巴之間將近2年來的首次直接會談,於9月2日在華盛頓舉行,但以色列暫停建築屯墾區10個月的禁令於9月26日屆滿後,這項會談立即停滯不前。
巴勒斯坦拒絕繼續談判,除非以色列再頒布新的禁令,但華盛頓上週表示,儘管提出了很大方的鼓勵方案,但仍未能說服以色列更新建築禁令。
巴勒斯坦人表示,他們希望任何會談的開始,必須是根基於結束以色列占領及成立巴勒斯坦國的目標。
但由於會談停頓,以及美國政府受國內問題及選舉活動所困,無暇履行所作的承諾,巴勒斯坦人只好考慮其他的抉擇。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法雅德(Salam Fayyad)18日告訴以色列2號頻道電視台(Channel Two):「我們尋求建立的是一個巴勒斯坦國家,不是卡通米老鼠國家(Mickey Mouse),也不是所謂的自治,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人能夠自由生活的國度。」
巴勒斯坦領導階層正積極尋求國際對建國的認同,並已經獲得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等國的支持。
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艾拉卡特 (Saeb Erakat)說:「我們獻身談判已近20個年頭,而今天我們卻陷入一個距離取消占領局面仍然遙遠的一個框架裡。」
他說:「不像以色列政府,對占領現狀相當滿意,並且持續殖民化,巴勒斯坦人必須循任何可利用的和平管道,追求自己的自由。」(譯者:中央社郭傳信)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0/19/2jbb9.html
(法新社耶路撒冷19日電) 與以色列直接會談失敗,美國又無能為力,心灰意冷的巴勒斯坦人不願再談判,改以向國際社會尋求認同巴勒斯坦建國。
從美國坦承規畫以巴恢復直接會談失敗的那一天起,巴勒斯坦高層官員就表明他們認為談判已經死亡。
巴勒斯坦談判代表沙斯 (Nabil Shaath)18日晚告訴記者:「和平進程已陷入深度昏迷。我不認為有任何人希望繼續談判。」
美國國務院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矢言,美國將會經由華盛頓斡旋的間接談判,尋求推動以巴和平會談,但沙斯拒絕沒有參考架構的會談。
反映巴勒斯坦其他高層官員的心情,他說:「我不認為我們會很快恢復談判。」
以巴之間將近2年來的首次直接會談,於9月2日在華盛頓舉行,但以色列暫停建築屯墾區10個月的禁令於9月26日屆滿後,這項會談立即停滯不前。
巴勒斯坦拒絕繼續談判,除非以色列再頒布新的禁令,但華盛頓上週表示,儘管提出了很大方的鼓勵方案,但仍未能說服以色列更新建築禁令。
巴勒斯坦人表示,他們希望任何會談的開始,必須是根基於結束以色列占領及成立巴勒斯坦國的目標。
但由於會談停頓,以及美國政府受國內問題及選舉活動所困,無暇履行所作的承諾,巴勒斯坦人只好考慮其他的抉擇。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法雅德(Salam Fayyad)18日告訴以色列2號頻道電視台(Channel Two):「我們尋求建立的是一個巴勒斯坦國家,不是卡通米老鼠國家(Mickey Mouse),也不是所謂的自治,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人能夠自由生活的國度。」
巴勒斯坦領導階層正積極尋求國際對建國的認同,並已經獲得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等國的支持。
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艾拉卡特 (Saeb Erakat)說:「我們獻身談判已近20個年頭,而今天我們卻陷入一個距離取消占領局面仍然遙遠的一個框架裡。」
他說:「不像以色列政府,對占領現狀相當滿意,並且持續殖民化,巴勒斯坦人必須循任何可利用的和平管道,追求自己的自由。」(譯者:中央社郭傳信)
人權組織控以色列 歧視西岸巴勒斯坦人
轉貼來源:2010/12/20 奇摩新聞/法新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0/19/2jayy.html
(法新社耶路撒冷19日電) 「人權觀察」(HRW)今天公布報告指稱,住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人缺乏基本生活福利設施,事實上很可能因為歧視他們的以色列政策,被迫搬遷。
「人權觀察」呼籲美國,從要給以色列的大規模年度援助當中,扣留以色列支援西岸屯墾地區的相同金額,作為懲罰。
這份厚達166頁的報告指控,以色列不讓巴勒斯坦人民享用和猶太人相同的設施。但國際法律認定,住在西岸的猶太人違法,因為他們住的是奪來的土地。
HRW代表波格特(Carroll Bogert)說:「巴勒斯坦人僅因為種族、族群和國籍不同,就遭系統性的歧視對待,沒有電、水、學校,甚至路權。」
「在以色列屯墾地繁榮的同時,受他們控制的巴勒斯坦人停留在過去─不僅遭孤立,不僅受不公平待遇,有時還被趕出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
以色列則否認報告結果,指稱HRW有偏見。(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20/19/2jayy.html
(法新社耶路撒冷19日電) 「人權觀察」(HRW)今天公布報告指稱,住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人缺乏基本生活福利設施,事實上很可能因為歧視他們的以色列政策,被迫搬遷。
「人權觀察」呼籲美國,從要給以色列的大規模年度援助當中,扣留以色列支援西岸屯墾地區的相同金額,作為懲罰。
這份厚達166頁的報告指控,以色列不讓巴勒斯坦人民享用和猶太人相同的設施。但國際法律認定,住在西岸的猶太人違法,因為他們住的是奪來的土地。
HRW代表波格特(Carroll Bogert)說:「巴勒斯坦人僅因為種族、族群和國籍不同,就遭系統性的歧視對待,沒有電、水、學校,甚至路權。」
「在以色列屯墾地繁榮的同時,受他們控制的巴勒斯坦人停留在過去─不僅遭孤立,不僅受不公平待遇,有時還被趕出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
以色列則否認報告結果,指稱HRW有偏見。(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安理會結束對伊拉克制裁
【聯合報╱記者傅依傑/即時報導】2010.12.17 02:42 am
聯合國安理會15日通過決議,取消對伊拉克實施多年的幾項制裁,讓伊國過去20年連年戰爭與混亂局面正式拉下帷幕,重回1990年入侵科威特前的國際地位,重新與國際接軌。
美國為本月安理會輪值主席,特由美副總統拜登主持15日安理會,顯示歐巴馬政府重視解除對伊制裁的象微意義。
安理會伊拉克高級別會議通過三項決議:一,解除禁止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民用核活動措施,使伊國日後得以建造核能電廠;二 ,結束「石油換糧方案」剩餘計畫﹔三,明年6月30日終止將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氣外銷收入存入伊拉克發展基金。
伊拉克視上述制裁侵犯主權,多年來一直要求撤銷。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秘書長表示,取消這些制裁,對伊拉克有重要意義,是伊拉克正常化過程重要里程碑。
伊拉克外長沙巴利(Hoshyar Zebari)也在安理會發言指出,安理會通過(解除制裁)決議,標識侵犯伊國主權、獨立與重建的制裁措施告一段落。
拜登指出,解除制裁決議「結束了海珊黑色時代殘留的負擔」,伊拉克人民此後得以迎向光明未來。
伊拉克前總統海珊於1990年揮軍入侵科威特,安理會隨後陸續對伊祭出制裁,包括禁運武器制裁,防止巴格達取得核生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石油換糧」措施將伊拉克石油外銷得款換取食物,供應伊拉克人民,共得款310億美元,後因暴發弊端,安理會再改設伊拉克發展基金,用意相同,確保伊拉克外銷石油款用在國家重建。
安理會15日另通過主席聲明,鼓勵伊拉克政府推動和平、民主與重建,加強國內各方對話,早日實現民族和解,增進與各國關係。
【2010/1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Puisque C'est Ma Rose -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Ma Rose - Le Petit Prince
Le Petit Prince:
Vous ne ressemblez pas à ma rose
Même si un passant ordinaire
Pouvait prétendre le contraire
Vous n’êtes rien encore
Personne ne vous a apprivoisées
Vous n’avez pas apprivoisé personne
Tant que vous n’avez pas d’ami
Vous n’êtes pas unique au monde…
Vous êtes belles mais vous êtes vides
On ne peut pas mourir pour vous
Et à elle toute seule, ma rose
Compte bien plus que tout…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arrosé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protégé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écoutée
Puisque c’est ma ros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me habrité
Puique c'est elle que j'aime rassurer
Puique c'est elle que j'aime aimer
Puique c'est ma rose
Le renard:
Pour nous adieux, voici mon secret
On ne voit bien qu’avec le cœur
Il faut comprendre, l’essentiel est
Invisible pour les yeux…
Si les hommes oublient cette vérité
Toi tu ne dois pas l’oublier
C’est le temps perdu pour ta rose
Qui fait ta rose si importante
Tu deviens responsable, pour toujours,
De ce que tu as apprivoisé…
Le Petit Prince:
Alors me voici responsable
de ma rose à jamais…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arrosée
Le renard:
Arros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protégée
Le renard:
Protég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écoutée
Le renard:
Écout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ma rose…
Le renard:
Puisque c’est ta ros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abritée
Le renard:
Abrit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rassurée
Le renard:
Rassuré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que j’ai aimée
Puisque c’est ma rose
Le renard:
Puisque c’est ta rose…
Le Petit Prince:
Puisque c’est elle…
Puisque c’est ma rose…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墨西哥氣候會議協議要點
轉貼來源:2010/12/11 奇摩新聞/法新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1/19/2ithj.html
(法新社墨西哥坎肯11日電) 歷經兩週談判和最後兩天幾乎不停歇外交折衝,聯合國主導的墨西哥氣候會議今天通過一項協議。
包括美國、歐洲聯盟、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主要強國,全都支持這項協議。玻利維亞是唯一主要反對國家,但地主國墨西哥駁回這項反對。
以下是這項協議的要點:
★抑制氣候變遷行動:
--敦促「大幅削減」全球暖化元兇碳排放,把全球氣溫上升抑制在較工業革命前水平不超過攝氏2度。呼籲針對強化目標至上升攝氏1.5度展開研究。
--要求富國於2020年前,較1990年水平削減排放量25%至40%。此部分由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工作小組主導,因而不包括拒斥京都議定書的美國。
--同意研究新市場機制,協助開發中國家抑制碳排放,以及2011年底在南非召開下次主要氣候會議時討論各項提案。
★協助開發中國家:
--設立新國際機構「綠色氣候基金」(GreenClimate Fund),負責管理來自富國的捐助資金,協助受害最嚴重國家。
以歐盟、日本和美國為首的國家已承諾自2020年起每年捐助1000億美元,並提供300億美元快速援助。
--邀請世界銀行(World Bank)擔任綠色氣候基金暫時受託人3年。
--成立掌管綠色氣候基金的理事會,理事會有24名成員,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擁有平等代表權,最擔心氣候變遷的小島國也有代表權。
--成立「氣候科技中心暨網絡」(ClimateTechnology Center and Network),協助提供專業技術給開發中國家,以抑制排放及因應氣候變遷。
★減少森林砍伐:
--對減少破壞森林的各種努力表達廣泛支持,森林消失是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因為茂密植被能抵消工業汙染。
--敦促全球各國尊重原住民權利。
★京都議定書前途:
--呼籲富國在京都議定書下協商新合回削減排放(京都議定書規定將於2012年期滿),「確保不會出現缺口」。
它目前未要求各國許下京都議定書的2012年後承諾。日本帶頭反對延長京都議定書,指稱此議定書未納入中國和美國不公平。
聯合國氣候會議通過溫和方案
轉貼來源:2010/12/11 22:36 奇摩新聞/路透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1/16/2iti9.html
(路透墨西哥坎肯11日電)近200個國家今天通過以適度措施對抗氣候變遷,包括成立新的基金幫助窮國,並將重大爭議延至2011年及之後再討論。
墨西哥外交部長艾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在為期2週的氣候變遷會議結束時,對與會代表說:「這是氣候變遷議題的國際合作新時代。」這項會議在貧、富國家打破僵局後落幕。
經過馬拉松式徹夜談判達成的這項協議,包括成立「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保護熱帶森林的措施,以及分享潔淨能源科技、幫助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方法。
協議也再次確認在2020年前每年籌款1000億美元援助窮國的目標,並設定限制全球平均溫度不得比工業化前時代上升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
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Jairam Ramesh)表示:「最重要的是,這個多邊進程已獲得一劑強心針,(外界對進程的信心)已達歷史新低。這個進程將繼續奮戰。」「進程仍有可能失敗。」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等世界領袖去年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高峰會上未能簽署條約後,在墨西哥坎肯(Cancun)舉行的這場氣候變遷會議就降低期望,並未設定簽署具法律效力協議的確切期限。
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大臣胡尼(Chris Huhne)表示,在坎肯達成的氣候變遷協議,會讓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強化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目前較1990年水準減少20%的目標,提高到30%的可能性升高。
他談到歐盟在阻止全球暖化的貢獻時說:「我認為,這項協議肯定會讓歐盟同意減排30%的可能性升高。」聯合國氣候科學家小組表示,全球暖化將引發更多水患、旱災、沙漠化、土石流,以及海平面上升。
「不管如何,我們在這方面正大有斬獲。我認為,將有其他大型會員國表示準備支持轉向30%目標的行動。」
艾斯皮諾薩敲下手中的主席議事槌,宣告通過今天的協議,不過玻利維亞反對,希望要求富國減少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表示富國的氣候政策正造成每年30萬人喪生的「種族滅絕」。
玻利維亞代表索隆(Pablo Solon)對艾斯皮諾薩表示:「我敦促您重新考慮。」在索隆一再提及反資本主義者的言詞後,艾斯皮諾薩回答說,最後版本的報告中,會提及玻利維亞反對,但無法扭轉190國達成的協議。
在與會代表乾脆將貧富國家對聯合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未來的歧見延到2011和2012年再討論後,這項計畫獲得轉圜餘地。京都議定書規範將近40個已開發國家的第1階段溫室氣體減排量,直到2012年底。中央社(翻譯)
玻國總統:氣候問題要全球公投解決
轉貼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61816
玻利維亞左翼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重申,要求京都議定書下的發達國家徹底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以保護他所稱呼的「地球母親」。他甚至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每年有300,000人死於乾旱、洪水、沙漠化等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影響,他說,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其一是資本主義死亡,另一則是地球母親死去。
一些外交官擔心玻利維亞的立場可能會破壞整個會議做出結論,事實上玻利維亞主張2017年時,富國要減少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半,莫拉萊斯還直稱資本主義帶來種族滅絕,他也提出在氣候問題的全球公投可能性。
在坎昆,莫拉萊斯力圖尋求社會主義運動的支持,與在拉丁美洲的知名度,不過他這樣做,卻被墨西哥政府視為一個頭痛人物,因為他可能會點起不滿墨西哥政府人民的火花。
莫拉萊斯擁有原住民身份,也大力推動玻利維亞的原住民權與人權,早些時候莫拉萊斯組織了科恰班巴(Cochambamba)會議,做出「科恰班巴宣言」,莫拉萊斯被不少墨西哥人民視為英雄,更多原住民希望把該宣言帶進氣候大會來保護地球母親。
問題是,許多代表、非政府組織、原住民們在私下抱怨莫拉萊斯來到坎昆,只是在做一場媒體秀。莫拉萊斯為窮人、原住民、拉丁美洲的農民們發聲,他也喜歡因為這些舉動而受到關注,但這些人都在抱怨,因為他獲得了許多記者的注意,會讓氣候變化大會主題失焦,也讓許多非政府組織與原住民團體等的新聞發布得不到媒體關注。
部份會內人士與其他團體認為,媒體與政府代表花太多力氣在莫拉萊斯的到來,有些人直說,他的確非常有名,也從窮人、原住民團體方面得到支持,但在氣候變化公約上,莫拉萊斯一點也不重要。
內部人士認為,玻利維亞的確是領導南美的重要國家,但坎昆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要達成協議,並不仰賴玻利維亞,他與玻利維亞皆非交易的決策者,卻仰賴東道主墨西哥如何推動各國達成協議。是否達成協議取決於美國、中國、歐盟、巴西、俄羅斯、日本等大國的協商折衝。
更重要的是,非政府組織與原住民組織在內部與外部的工作會議,有持續性地針對「秘密交易」來討論。傳聞指出有些大國與墨西哥正在談論一項協議文本,大國前往某些秘密地點,然後把他們的利益放在文本裡頭,並刪除不利於他們的部份,但這個過程不民主,也不夠透明,只有少數國家可以做出決定,而打壞哥本哈根名譽的事情不能再發生。
無論如何,在公開會議與新聞發布會上,代表與媒體一直在追問這件事情,儘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發表聲明,公開否認該項事情,但許多人仍相信大國間的秘密協商持續進行中。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1/19/2ithj.html
(法新社墨西哥坎肯11日電) 歷經兩週談判和最後兩天幾乎不停歇外交折衝,聯合國主導的墨西哥氣候會議今天通過一項協議。
包括美國、歐洲聯盟、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主要強國,全都支持這項協議。玻利維亞是唯一主要反對國家,但地主國墨西哥駁回這項反對。
以下是這項協議的要點:
★抑制氣候變遷行動:
--敦促「大幅削減」全球暖化元兇碳排放,把全球氣溫上升抑制在較工業革命前水平不超過攝氏2度。呼籲針對強化目標至上升攝氏1.5度展開研究。
--要求富國於2020年前,較1990年水平削減排放量25%至40%。此部分由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工作小組主導,因而不包括拒斥京都議定書的美國。
--同意研究新市場機制,協助開發中國家抑制碳排放,以及2011年底在南非召開下次主要氣候會議時討論各項提案。
★協助開發中國家:
--設立新國際機構「綠色氣候基金」(GreenClimate Fund),負責管理來自富國的捐助資金,協助受害最嚴重國家。
以歐盟、日本和美國為首的國家已承諾自2020年起每年捐助1000億美元,並提供300億美元快速援助。
--邀請世界銀行(World Bank)擔任綠色氣候基金暫時受託人3年。
--成立掌管綠色氣候基金的理事會,理事會有24名成員,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擁有平等代表權,最擔心氣候變遷的小島國也有代表權。
--成立「氣候科技中心暨網絡」(ClimateTechnology Center and Network),協助提供專業技術給開發中國家,以抑制排放及因應氣候變遷。
★減少森林砍伐:
--對減少破壞森林的各種努力表達廣泛支持,森林消失是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因為茂密植被能抵消工業汙染。
--敦促全球各國尊重原住民權利。
★京都議定書前途:
--呼籲富國在京都議定書下協商新合回削減排放(京都議定書規定將於2012年期滿),「確保不會出現缺口」。
它目前未要求各國許下京都議定書的2012年後承諾。日本帶頭反對延長京都議定書,指稱此議定書未納入中國和美國不公平。
聯合國氣候會議通過溫和方案
轉貼來源:2010/12/11 22:36 奇摩新聞/路透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211/16/2iti9.html
(路透墨西哥坎肯11日電)近200個國家今天通過以適度措施對抗氣候變遷,包括成立新的基金幫助窮國,並將重大爭議延至2011年及之後再討論。
墨西哥外交部長艾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在為期2週的氣候變遷會議結束時,對與會代表說:「這是氣候變遷議題的國際合作新時代。」這項會議在貧、富國家打破僵局後落幕。
經過馬拉松式徹夜談判達成的這項協議,包括成立「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保護熱帶森林的措施,以及分享潔淨能源科技、幫助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方法。
協議也再次確認在2020年前每年籌款1000億美元援助窮國的目標,並設定限制全球平均溫度不得比工業化前時代上升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
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Jairam Ramesh)表示:「最重要的是,這個多邊進程已獲得一劑強心針,(外界對進程的信心)已達歷史新低。這個進程將繼續奮戰。」「進程仍有可能失敗。」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等世界領袖去年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高峰會上未能簽署條約後,在墨西哥坎肯(Cancun)舉行的這場氣候變遷會議就降低期望,並未設定簽署具法律效力協議的確切期限。
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大臣胡尼(Chris Huhne)表示,在坎肯達成的氣候變遷協議,會讓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強化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目前較1990年水準減少20%的目標,提高到30%的可能性升高。
他談到歐盟在阻止全球暖化的貢獻時說:「我認為,這項協議肯定會讓歐盟同意減排30%的可能性升高。」聯合國氣候科學家小組表示,全球暖化將引發更多水患、旱災、沙漠化、土石流,以及海平面上升。
「不管如何,我們在這方面正大有斬獲。我認為,將有其他大型會員國表示準備支持轉向30%目標的行動。」
艾斯皮諾薩敲下手中的主席議事槌,宣告通過今天的協議,不過玻利維亞反對,希望要求富國減少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表示富國的氣候政策正造成每年30萬人喪生的「種族滅絕」。
玻利維亞代表索隆(Pablo Solon)對艾斯皮諾薩表示:「我敦促您重新考慮。」在索隆一再提及反資本主義者的言詞後,艾斯皮諾薩回答說,最後版本的報告中,會提及玻利維亞反對,但無法扭轉190國達成的協議。
在與會代表乾脆將貧富國家對聯合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未來的歧見延到2011和2012年再討論後,這項計畫獲得轉圜餘地。京都議定書規範將近40個已開發國家的第1階段溫室氣體減排量,直到2012年底。中央社(翻譯)
玻國總統:氣候問題要全球公投解決
轉貼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61816
玻利維亞左翼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重申,要求京都議定書下的發達國家徹底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以保護他所稱呼的「地球母親」。他甚至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每年有300,000人死於乾旱、洪水、沙漠化等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影響,他說,有兩種方式可以解決,其一是資本主義死亡,另一則是地球母親死去。
一些外交官擔心玻利維亞的立場可能會破壞整個會議做出結論,事實上玻利維亞主張2017年時,富國要減少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半,莫拉萊斯還直稱資本主義帶來種族滅絕,他也提出在氣候問題的全球公投可能性。
在坎昆,莫拉萊斯力圖尋求社會主義運動的支持,與在拉丁美洲的知名度,不過他這樣做,卻被墨西哥政府視為一個頭痛人物,因為他可能會點起不滿墨西哥政府人民的火花。
莫拉萊斯擁有原住民身份,也大力推動玻利維亞的原住民權與人權,早些時候莫拉萊斯組織了科恰班巴(Cochambamba)會議,做出「科恰班巴宣言」,莫拉萊斯被不少墨西哥人民視為英雄,更多原住民希望把該宣言帶進氣候大會來保護地球母親。
問題是,許多代表、非政府組織、原住民們在私下抱怨莫拉萊斯來到坎昆,只是在做一場媒體秀。莫拉萊斯為窮人、原住民、拉丁美洲的農民們發聲,他也喜歡因為這些舉動而受到關注,但這些人都在抱怨,因為他獲得了許多記者的注意,會讓氣候變化大會主題失焦,也讓許多非政府組織與原住民團體等的新聞發布得不到媒體關注。
部份會內人士與其他團體認為,媒體與政府代表花太多力氣在莫拉萊斯的到來,有些人直說,他的確非常有名,也從窮人、原住民團體方面得到支持,但在氣候變化公約上,莫拉萊斯一點也不重要。
內部人士認為,玻利維亞的確是領導南美的重要國家,但坎昆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要達成協議,並不仰賴玻利維亞,他與玻利維亞皆非交易的決策者,卻仰賴東道主墨西哥如何推動各國達成協議。是否達成協議取決於美國、中國、歐盟、巴西、俄羅斯、日本等大國的協商折衝。
更重要的是,非政府組織與原住民組織在內部與外部的工作會議,有持續性地針對「秘密交易」來討論。傳聞指出有些大國與墨西哥正在談論一項協議文本,大國前往某些秘密地點,然後把他們的利益放在文本裡頭,並刪除不利於他們的部份,但這個過程不民主,也不夠透明,只有少數國家可以做出決定,而打壞哥本哈根名譽的事情不能再發生。
無論如何,在公開會議與新聞發布會上,代表與媒體一直在追問這件事情,儘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發表聲明,公開否認該項事情,但許多人仍相信大國間的秘密協商持續進行中。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阿拉伯≠反基督:阿拉伯世界看基督徒 激進和平共存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2-01 22:30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286
■鎮暴警察於11月24日包圍新科普特教堂建址。數百位基督徒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造成1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圖文/路透)
阿拉伯世界近日發生多起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事件,包括伊拉克蓋達組織對巴格達教堂發動猛烈攻擊所造成的悲劇、埃及11月底發生基督徒上街頭抗議政府勒令停建教堂而引發的死傷暴力事件。事件的發展讓人不禁想問,基督徒在阿拉伯世界的處境為何?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一篇文章指出,伊拉克教堂攻擊事件可能會導致「中東地區基督教的終結」。然而這一概論反倒可能助長文明衝突論的迷思,並且讓基進份子得利。雖說某些阿拉伯社群(如伊拉克)的極端基進派系會持續增加反基督教的情緒;但另一方面,這兩種宗教在某些阿拉伯國家可以和平共處的事實無可否認。
基督徒成攻擊目標
在埃及、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和伊拉克,基督教社群正在萎縮,基督徒的處境也越顯艱辛。在埃及,針對科普特教派的攻擊事件日益增加,基督徒也經常遭到國家歧視性政策的對待。居住在加薩地區的基督徒也抱怨,哈瑪斯領導的政府並未保護他們免受極端份子攻擊。
另外,為報復埃及科普特教會教士囚禁兩名穆斯林女子,蓋達組織發動一連串教堂攻擊事件,此舉亦將蓋達組織的戰鬥範圍從本土拓展至整個阿拉伯世界。
從此脈絡來看,無論是巴格達教堂攻擊事件、開羅基督徒示威,或是蓋達組織宣稱阿拉伯地區的基督徒是可攻擊的「合法目標」,這些都是在增加基督徒遭受迫害的恐懼。
持續而緩慢的外移潮
然而如費斯克(Robert Fisk)所言,除壓迫情形與日俱增外,阿拉伯地區基督教人口大幅減少的原因,與人口統計資料時間不長、非阿拉伯世界對基督徒提供優厚移民條款有關。
就長期趨勢來看,基督徒家庭人口較穆斯林家庭人口數少,未必與新近政治情勢有關。另外,除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造成移居海外人數劇增外,阿拉伯世界基督徒外移的速度是緩慢的,是持續數代的結果,而非一夕之間發生的事。
19世紀末,阿拉伯世界基督徒開始展開這股持續而緩慢的移民潮,即使1920年代到1950年代在基督教政權統轄下的黎巴嫩也一樣。阿拉伯裔美國人有63%是基督徒,這促使更多阿拉伯裔人民願意移居美國,而美國對於在美擁有親屬的外來移民亦較為歡迎。
多數國家存和諧態度
事實上,大多數阿拉伯世界對基督教仍持容忍態度,社群之間相處和諧。許多外移的基督徒並非遷往西方國家,而是搬到其它對基督徒較為友善的阿拉伯國家,如敘利亞或約旦。
約旦的哈什麥(Hashemite)王朝長期以來自詡為少數基督徒(僅佔人口的6%)的保護者。基督徒在約旦國會甚至享有保障名額。在約旦的商業社群中,基督徒扮演重要角色,而基督徒的大本營瑪達巴(Madaba)則是約旦觀光產業的重鎮。
據馬里蘭大學在2010年所做的阿拉伯態度調查,儘管約旦是個宗教化社會,但約旦人產生自我認同的第一對象是約旦人(58%),其次是阿拉伯人(19%),再來才是伊斯蘭教(16%)。而埃及人與摩洛哥人將伊斯蘭視為第一認同對象的比例為31%。這一方面除了表示他們可容忍基督徒的存在外,同時也視其為擁有相同權利的平等族群。
不同族群 不等權利
敘利亞同樣也有保護基督徒的傳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敘利亞就是亞美尼亞基督徒躲避土耳其屠殺的避難所。時至今日,敘利亞約有10%的人民信仰基督教,儘管教徒人口日益減少,但仍保有優勢地位。敘利亞基督徒除了能公開慶祝基督教節慶、在政商界的基督徒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敘利亞政府提供基督教堂免費的電力和水資源,且神職人員享有減稅的福利。
儘管敘利亞憲法規定總統必須是穆斯林,但敘利亞復興主義(Ba'athist)政權的意識形態偏向世俗化。因此,大多數敘利亞基督徒對政府抱持正面觀感並不令人意外,他們認為政府保護使他們免於受到激進伊斯蘭主義者的侵擾。
當然,敘利亞政府和約旦政權在其他方面的名聲不佳,兩國都是獨裁政權且人權紀錄不良。雖然它們保護國內基督徒的平等權和文化自由,但卻剝奪其他族群的權利。譬如敘利亞對境內庫德族的壓迫,以及約旦不把境內巴勒斯坦人視為正式公民等。
阿拉伯不等於反基督
事實上,阿拉伯穆斯林對基督徒不友善的說法並不公平。每個國家的激進派系都可能與蓋達組織的極端主義觀點有所雷同,但這不代表各國主流社會都接受這種看法。即使是埃及的伊斯蘭主義組織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都對巴格達的教堂攻擊表示不齒,並呼籲開羅當局要保護境內教會的安全。
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數量確實正在減少,而激進主義教派的確在伊拉克等地漸佔上風。但整體而言,阿拉伯世界數百年來仍是基督徒和穆斯林得以和諧共處的地區,未來也可能繼續保持相同情況,因此將阿拉伯世界視為反基督的溫床並不正確。
(整理自《衛報》)策劃、編譯■李威撰、謝雯伃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286
■鎮暴警察於11月24日包圍新科普特教堂建址。數百位基督徒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造成1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圖文/路透)
阿拉伯世界近日發生多起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事件,包括伊拉克蓋達組織對巴格達教堂發動猛烈攻擊所造成的悲劇、埃及11月底發生基督徒上街頭抗議政府勒令停建教堂而引發的死傷暴力事件。事件的發展讓人不禁想問,基督徒在阿拉伯世界的處境為何?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一篇文章指出,伊拉克教堂攻擊事件可能會導致「中東地區基督教的終結」。然而這一概論反倒可能助長文明衝突論的迷思,並且讓基進份子得利。雖說某些阿拉伯社群(如伊拉克)的極端基進派系會持續增加反基督教的情緒;但另一方面,這兩種宗教在某些阿拉伯國家可以和平共處的事實無可否認。
基督徒成攻擊目標
在埃及、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和伊拉克,基督教社群正在萎縮,基督徒的處境也越顯艱辛。在埃及,針對科普特教派的攻擊事件日益增加,基督徒也經常遭到國家歧視性政策的對待。居住在加薩地區的基督徒也抱怨,哈瑪斯領導的政府並未保護他們免受極端份子攻擊。
另外,為報復埃及科普特教會教士囚禁兩名穆斯林女子,蓋達組織發動一連串教堂攻擊事件,此舉亦將蓋達組織的戰鬥範圍從本土拓展至整個阿拉伯世界。
從此脈絡來看,無論是巴格達教堂攻擊事件、開羅基督徒示威,或是蓋達組織宣稱阿拉伯地區的基督徒是可攻擊的「合法目標」,這些都是在增加基督徒遭受迫害的恐懼。
持續而緩慢的外移潮
然而如費斯克(Robert Fisk)所言,除壓迫情形與日俱增外,阿拉伯地區基督教人口大幅減少的原因,與人口統計資料時間不長、非阿拉伯世界對基督徒提供優厚移民條款有關。
就長期趨勢來看,基督徒家庭人口較穆斯林家庭人口數少,未必與新近政治情勢有關。另外,除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造成移居海外人數劇增外,阿拉伯世界基督徒外移的速度是緩慢的,是持續數代的結果,而非一夕之間發生的事。
19世紀末,阿拉伯世界基督徒開始展開這股持續而緩慢的移民潮,即使1920年代到1950年代在基督教政權統轄下的黎巴嫩也一樣。阿拉伯裔美國人有63%是基督徒,這促使更多阿拉伯裔人民願意移居美國,而美國對於在美擁有親屬的外來移民亦較為歡迎。
多數國家存和諧態度
事實上,大多數阿拉伯世界對基督教仍持容忍態度,社群之間相處和諧。許多外移的基督徒並非遷往西方國家,而是搬到其它對基督徒較為友善的阿拉伯國家,如敘利亞或約旦。
約旦的哈什麥(Hashemite)王朝長期以來自詡為少數基督徒(僅佔人口的6%)的保護者。基督徒在約旦國會甚至享有保障名額。在約旦的商業社群中,基督徒扮演重要角色,而基督徒的大本營瑪達巴(Madaba)則是約旦觀光產業的重鎮。
據馬里蘭大學在2010年所做的阿拉伯態度調查,儘管約旦是個宗教化社會,但約旦人產生自我認同的第一對象是約旦人(58%),其次是阿拉伯人(19%),再來才是伊斯蘭教(16%)。而埃及人與摩洛哥人將伊斯蘭視為第一認同對象的比例為31%。這一方面除了表示他們可容忍基督徒的存在外,同時也視其為擁有相同權利的平等族群。
不同族群 不等權利
敘利亞同樣也有保護基督徒的傳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敘利亞就是亞美尼亞基督徒躲避土耳其屠殺的避難所。時至今日,敘利亞約有10%的人民信仰基督教,儘管教徒人口日益減少,但仍保有優勢地位。敘利亞基督徒除了能公開慶祝基督教節慶、在政商界的基督徒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敘利亞政府提供基督教堂免費的電力和水資源,且神職人員享有減稅的福利。
儘管敘利亞憲法規定總統必須是穆斯林,但敘利亞復興主義(Ba'athist)政權的意識形態偏向世俗化。因此,大多數敘利亞基督徒對政府抱持正面觀感並不令人意外,他們認為政府保護使他們免於受到激進伊斯蘭主義者的侵擾。
當然,敘利亞政府和約旦政權在其他方面的名聲不佳,兩國都是獨裁政權且人權紀錄不良。雖然它們保護國內基督徒的平等權和文化自由,但卻剝奪其他族群的權利。譬如敘利亞對境內庫德族的壓迫,以及約旦不把境內巴勒斯坦人視為正式公民等。
阿拉伯不等於反基督
事實上,阿拉伯穆斯林對基督徒不友善的說法並不公平。每個國家的激進派系都可能與蓋達組織的極端主義觀點有所雷同,但這不代表各國主流社會都接受這種看法。即使是埃及的伊斯蘭主義組織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都對巴格達的教堂攻擊表示不齒,並呼籲開羅當局要保護境內教會的安全。
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數量確實正在減少,而激進主義教派的確在伊拉克等地漸佔上風。但整體而言,阿拉伯世界數百年來仍是基督徒和穆斯林得以和諧共處的地區,未來也可能繼續保持相同情況,因此將阿拉伯世界視為反基督的溫床並不正確。
(整理自《衛報》)策劃、編譯■李威撰、謝雯伃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美麗的稻穗
美麗的稻穗
作詞:陸森寶 作曲:陸森寶
pasalaw bulay naniyam kalalumayam garem
ho i yan ho iyan naru hoiyan
adaLepemi adaLepemi emareani hoiyan
hoiyan hoiyan naruhoiyan hiyaohoiyan
patiyagami patiyagami ku kan bali etan i kimmong
pasalaw bulay naniyam kazazolingan garem
ho i yan ho iyan naru hoiyan
adaLepemi adaLepemi emarekawi hoiyan
hoiyan hoiyan naruhoiyan hiyaohoiyan
patiyagami patiyagami ku kan bali etan i kimmong
今年是豐收
鄉里的水稻將要收割
願以豐收的歌聲
報信給在前線金馬的親人
鄉里的造林
已長大成林木
是造船艦的好材料
願以製成的船艦
接回在金門的兄弟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阿美族人誓死捍衛世耕地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1-29 22:15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201
▲查勞訴說塔古漠土地流逝過程,並且呼籲原住民族團結,誓死捍衛土地。(圖文/李宜霖)
【記者李宜霖花蓮報導】鄰近花蓮馬鞍溪的塔古漠(takomo),有著一望無際的田地,這裡是阿美族人(Pangcah)世代耕作的農地,然而政府的BOT開發案,將剝奪族人的土地。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馬鞍溪畔阿美族世耕地,過去稱satefu (溪水沖擊的隆隆聲),日本人無法發音,就稱「takomo」。
塔古漠是以前馬太鞍勇士保衛部落,抵禦北方七腳川部落勇士的古戰場。塔古漠世耕地權益協會查勞說,塔古漠有一塊遠古立石,是象徵性的地方。祖先的界線就在這邊,這裡也有聚會所,以前年輕人在這邊居住過,抵禦北來的侵犯者。
查勞說,立石附近完全無法開墾,好像有靈性,只要有人開墾,機器就壞掉,作物不會生長或長不好,只要大水一來,又回復原樣。「這個地方沒有歡樂,但傳說故事的連貫都會提到這個地方。」他說。
查勞提到,日據時代他的曾祖父就在塔古漠這個地方,早期老人種植花生、玉米、地瓜,自從有了日本的工廠,開始砍甘蔗維生,國民政府時代,慢慢地無法砍甘蔗,改種稻插秧維生。
土地逐漸流逝
塔古漠族人在大水沖積的地方輪作,民國82年,萬榮開發區計畫的工業預定地將塔古漠劃入,遭到族人抗爭。宋楚瑜當省長時將堤防蓋好,但堤防做好之後,政府政策改變,頒布法令,沒有登記字號、土地將成為國家的土地。
內政部中央營建署的新生地開發局(新開局)與民間財團投資興建大型BOT 開發案,即「花蓮鳳林休閒渡假園區」,將塔古漠土地劃入。基地配合行政院「產業東移」政策,原本擬開發為綜合工業區,配合行政院「促進東部產業發展計畫」調整部分工業區計畫為大型渡假基地計畫。
民國87年底,行政院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工作小組於召開「協商鳳林休閒渡假園區用地變更程序」會議。民國92年內政部區域計劃委員會審議通過開發計畫書。民國93年公告招商。花蓮縣鳳林休閒渡假園區開發計畫,分期釋出公有地,提供民間投資興建大型渡假設施,設置住宿、餐飲、休憩、療養、主題遊樂設施、自行車道、高爾夫球場(含公共及俱樂部球場)及相關設施等。塔古漠變成國家的地。
族人無以維生
查勞說,塔古漠本來就是族人的土地,是祖先所留下來,國民政府來了,卻變成政府來管理。面對政府的政策、外來的投資者,老人不知該怎麼辦。塔古漠族人團結起來成立塔古漠世耕地權益促進會,也為了這塊土地舉辦豐年祭(ilisin),訴求是就地耕作,依現耕地劃分原住民保留地。農人種地,才有得吃,查勞擔憂,沒有土地,族人將無以維生。
查勞結合所有的農人,強悍地保護自己的土地,也串連其他部落捍衛土地跟政府對抗。查勞堅定地說,甚至以後不講國語,要講自己的原住民母語,阿美族應該團結,不要怕政府。
噶馹佤族人:政府還我地來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1-28 21:17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147
▲噶馹佤(Karowa)部落長老阿鬧(Anaw)拿起刀,宣示堅守部落的決心。(圖文/李宜霖)
【記者李宜霖花蓮報導】花東廣大的海岸與平原,養育著阿美族人(Pangcah),然而許多土地都被政府及財團剝奪,族人的生存面臨危機。
花蓮縣光復鄉噶馹佤(Karowa)部落長老阿鬧(Anaw)說,族人都是太陽的孩子、子民,太陽供養族人。在日本時代,阿鬧的家鄉曾被日本踐踏過,被日本人搶光光,國民政府甚至片甲不留。「一點土地也不留給我們,我們要去哪裡生活?」阿鬧悲憤地說。
祖傳地變成公有地
阿鬧表示,族人的部落噶馹佤,一百年前位在現今光復糖廠的農地,噶馹瓦部落祖先當時因不敵日本政府及軍人的勢力,遭日本政府強佔土地,部落原耕墾戶為了討生活,散居到四面八方。日本戰敗之後,國民政府隨之概括接管祖傳部落所有祖傳土地至今。
噶馹瓦部落祖傳領域土地遇到政府權狀問題。日本總督府於1895年依「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將噶馹瓦部落的祖傳土地推定為官有,阿鬧說,政府告訴族人,土地不屬於原住民,屬於國家的。
19世紀初已有漢人入墾,一直到日本時代土地才流失。1896年頒布「台灣官有林野豫約賣渡規則」,輾轉將該筆土地讓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1929年(昭和4年),開始分割土地。
1947年前,執政者國民政府依「台灣省土地權利清理辦法」將該筆土地劃為耕地之後,噶馹瓦原住民的傳統土地就成了「公地」的來源之一,接著將它分配給經濟部所屬事業台灣糖廠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阿鬧說:「土地再度被爭奪,在我們的土地上,沒有一片是屬於原住民的。」
2002年林務局與台糖公司合作,在光復鄉「大農段、大富段」平地造林1千5百多公頃。2010年,現在的執政者依愛台12建設,於光復鄉「大農段、大富段」設立平地森林遊樂區。阿鬧說,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政府在原住民土地設立遊樂區,一定要徵得原住民同意,否則就是違法,但政府毫不理會。
阿鬧提到,部落的頭目領著勇士,發現大部分耕地被侵佔,十分心痛,為了要還原真相,族人非常辛苦。族人努力地調查傳統領域、土地、海域,繪製部落地圖,整理8百多個傳統地名,甚至為找尋證據,翻閱過去的地圖。
阿鬧感嘆,過去從來不必做調查這件事,這是政府的霸權欺壓造成,就算劃了傳統領域,政府也不願意提供給他們土地。
土地就是生命
阿鬧說,老人用智慧蓋聚會所,聚會所保護部落、守衛部落的土地、訓練部落的勇士。水域是族人共有的,老人從水域划著竹筏,就不會迷航,族人依附土地,延續生命。
噶馹瓦族人不斷地陳情,前進立法院、地方政府、中央發聲,走上街頭是不得已的手段。阿鬧認為,土地是族人的生命,大家團結,不分派系跟宗教,為的就是生存,再分黨派,土地會永遠要不回來,人數會越來越少。
土地是噶馹瓦部落各世代要解決的急迫問題,土地喪失造成財產與精神嚴重損害,阿鬧呼籲政府,還土於噶馹瓦部落,歸還噶馹瓦部落統領域,包括傳統生活區、農耕墾區、農作區。
政府應儘速通過土海法,保障原住民的土地權、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及傳統文化。阿鬧氣憤的說:就算土地早已失去,也要拿回來,大家團結心連心,堅持下去。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201
▲查勞訴說塔古漠土地流逝過程,並且呼籲原住民族團結,誓死捍衛土地。(圖文/李宜霖)
【記者李宜霖花蓮報導】鄰近花蓮馬鞍溪的塔古漠(takomo),有著一望無際的田地,這裡是阿美族人(Pangcah)世代耕作的農地,然而政府的BOT開發案,將剝奪族人的土地。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馬鞍溪畔阿美族世耕地,過去稱satefu (溪水沖擊的隆隆聲),日本人無法發音,就稱「takomo」。
塔古漠是以前馬太鞍勇士保衛部落,抵禦北方七腳川部落勇士的古戰場。塔古漠世耕地權益協會查勞說,塔古漠有一塊遠古立石,是象徵性的地方。祖先的界線就在這邊,這裡也有聚會所,以前年輕人在這邊居住過,抵禦北來的侵犯者。
查勞說,立石附近完全無法開墾,好像有靈性,只要有人開墾,機器就壞掉,作物不會生長或長不好,只要大水一來,又回復原樣。「這個地方沒有歡樂,但傳說故事的連貫都會提到這個地方。」他說。
查勞提到,日據時代他的曾祖父就在塔古漠這個地方,早期老人種植花生、玉米、地瓜,自從有了日本的工廠,開始砍甘蔗維生,國民政府時代,慢慢地無法砍甘蔗,改種稻插秧維生。
土地逐漸流逝
塔古漠族人在大水沖積的地方輪作,民國82年,萬榮開發區計畫的工業預定地將塔古漠劃入,遭到族人抗爭。宋楚瑜當省長時將堤防蓋好,但堤防做好之後,政府政策改變,頒布法令,沒有登記字號、土地將成為國家的土地。
內政部中央營建署的新生地開發局(新開局)與民間財團投資興建大型BOT 開發案,即「花蓮鳳林休閒渡假園區」,將塔古漠土地劃入。基地配合行政院「產業東移」政策,原本擬開發為綜合工業區,配合行政院「促進東部產業發展計畫」調整部分工業區計畫為大型渡假基地計畫。
民國87年底,行政院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工作小組於召開「協商鳳林休閒渡假園區用地變更程序」會議。民國92年內政部區域計劃委員會審議通過開發計畫書。民國93年公告招商。花蓮縣鳳林休閒渡假園區開發計畫,分期釋出公有地,提供民間投資興建大型渡假設施,設置住宿、餐飲、休憩、療養、主題遊樂設施、自行車道、高爾夫球場(含公共及俱樂部球場)及相關設施等。塔古漠變成國家的地。
族人無以維生
查勞說,塔古漠本來就是族人的土地,是祖先所留下來,國民政府來了,卻變成政府來管理。面對政府的政策、外來的投資者,老人不知該怎麼辦。塔古漠族人團結起來成立塔古漠世耕地權益促進會,也為了這塊土地舉辦豐年祭(ilisin),訴求是就地耕作,依現耕地劃分原住民保留地。農人種地,才有得吃,查勞擔憂,沒有土地,族人將無以維生。
查勞結合所有的農人,強悍地保護自己的土地,也串連其他部落捍衛土地跟政府對抗。查勞堅定地說,甚至以後不講國語,要講自己的原住民母語,阿美族應該團結,不要怕政府。
噶馹佤族人:政府還我地來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1-28 21:17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147
▲噶馹佤(Karowa)部落長老阿鬧(Anaw)拿起刀,宣示堅守部落的決心。(圖文/李宜霖)
【記者李宜霖花蓮報導】花東廣大的海岸與平原,養育著阿美族人(Pangcah),然而許多土地都被政府及財團剝奪,族人的生存面臨危機。
花蓮縣光復鄉噶馹佤(Karowa)部落長老阿鬧(Anaw)說,族人都是太陽的孩子、子民,太陽供養族人。在日本時代,阿鬧的家鄉曾被日本踐踏過,被日本人搶光光,國民政府甚至片甲不留。「一點土地也不留給我們,我們要去哪裡生活?」阿鬧悲憤地說。
祖傳地變成公有地
阿鬧表示,族人的部落噶馹佤,一百年前位在現今光復糖廠的農地,噶馹瓦部落祖先當時因不敵日本政府及軍人的勢力,遭日本政府強佔土地,部落原耕墾戶為了討生活,散居到四面八方。日本戰敗之後,國民政府隨之概括接管祖傳部落所有祖傳土地至今。
噶馹瓦部落祖傳領域土地遇到政府權狀問題。日本總督府於1895年依「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將噶馹瓦部落的祖傳土地推定為官有,阿鬧說,政府告訴族人,土地不屬於原住民,屬於國家的。
19世紀初已有漢人入墾,一直到日本時代土地才流失。1896年頒布「台灣官有林野豫約賣渡規則」,輾轉將該筆土地讓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1929年(昭和4年),開始分割土地。
1947年前,執政者國民政府依「台灣省土地權利清理辦法」將該筆土地劃為耕地之後,噶馹瓦原住民的傳統土地就成了「公地」的來源之一,接著將它分配給經濟部所屬事業台灣糖廠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阿鬧說:「土地再度被爭奪,在我們的土地上,沒有一片是屬於原住民的。」
2002年林務局與台糖公司合作,在光復鄉「大農段、大富段」平地造林1千5百多公頃。2010年,現在的執政者依愛台12建設,於光復鄉「大農段、大富段」設立平地森林遊樂區。阿鬧說,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政府在原住民土地設立遊樂區,一定要徵得原住民同意,否則就是違法,但政府毫不理會。
阿鬧提到,部落的頭目領著勇士,發現大部分耕地被侵佔,十分心痛,為了要還原真相,族人非常辛苦。族人努力地調查傳統領域、土地、海域,繪製部落地圖,整理8百多個傳統地名,甚至為找尋證據,翻閱過去的地圖。
阿鬧感嘆,過去從來不必做調查這件事,這是政府的霸權欺壓造成,就算劃了傳統領域,政府也不願意提供給他們土地。
土地就是生命
阿鬧說,老人用智慧蓋聚會所,聚會所保護部落、守衛部落的土地、訓練部落的勇士。水域是族人共有的,老人從水域划著竹筏,就不會迷航,族人依附土地,延續生命。
噶馹瓦族人不斷地陳情,前進立法院、地方政府、中央發聲,走上街頭是不得已的手段。阿鬧認為,土地是族人的生命,大家團結,不分派系跟宗教,為的就是生存,再分黨派,土地會永遠要不回來,人數會越來越少。
土地是噶馹瓦部落各世代要解決的急迫問題,土地喪失造成財產與精神嚴重損害,阿鬧呼籲政府,還土於噶馹瓦部落,歸還噶馹瓦部落統領域,包括傳統生活區、農耕墾區、農作區。
政府應儘速通過土海法,保障原住民的土地權、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及傳統文化。阿鬧氣憤的說:就算土地早已失去,也要拿回來,大家團結心連心,堅持下去。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索馬利亞砸240萬美元 推行海盜更生計畫
轉貼來源:【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綜合外電】2010.11.25 02:41 am
近年來索馬利亞海盜猖獗,頻頻在紅海海域劫持商船,迫使歐美各國斥資數千萬美元派遣海軍巡航,而索馬利亞北端邦特蘭(Puntland)地方政府則另闢蹊徑,在去年耗資240萬美元推行更生計畫打擊海盜。
這個更生計劃受不願具名的歐美非營利組織資助,為索國各地約225名曾當過海盜的男性提供三個月訓練,目標是提供他們木工、營造或經商等正當職業的訓練課程,其中少數人是在服完海盜罪刑期後被遣送至此。
這項計畫以伊斯蘭信仰鼓勵年輕人放棄以暴力攫取不義之財,進而沉溺於酒色毒品,頗受氏族長老、官員與宗教領袖的支持。
隨著雨季結束、索馬利亞海盜能在風平浪靜的海上乘小艇劫持航速緩慢的貨輪,使這項更生計畫的意義更顯重大。
索馬利亞許多年輕、貧困而失業的年輕人抗拒不了在非洲外海打劫、勒贖數百萬美元的誘惑。近兩年來全球計畫性劫船行動大增,2008年僅293起,但今年來已多達370起。
負責追蹤海盜劫持行動的國際海事局(IMB)主管莫迪(Cyrus Mody)表示,今年全球47起劫船得逞案中,有39起是索馬利亞海盜所為。
其他國家也嘗試成立類似的更生計畫。沙烏地阿拉伯以類似計畫感化伊斯蘭民兵;葉門在美國資助下成立類似中心,安置自關達那摩灣遣返的罪犯;印度有兩個省政府以職業訓練與現金誘使毛派共黨叛軍投誠;盧安達也試圖輔導據信曾參與1994年大屠殺的胡圖族戰士。
根據索馬利亞更生計畫的主管,加洛威(Garowe)一地至少有50位海盜自該計畫結訓而改做新生意。當地負責人則表示,有六名海盜退出計畫,重操舊業。
曾當過海盜的印達格爾說,吃合法買來的食物、賺合法的錢是伊斯蘭戒律所規定的,因此他不再當海盜。他說,去年他賺得7.5萬美元,不僅買下一間小房子,還買下海盜財富終極象徵的越野休旅車Land Cruiser。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成功抗拒海洋的誘惑。27歲的阿比迪表示,他因懷念當海盜而退出更生計畫,且太習慣於當海盜「取之不盡的錢」。他說:「我想要更生並開展事業,但卻被海盜行為拉回海洋。」
【2010/11/2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海盜生意產業鏈巨大 索馬利亞小鎮人人是"股東"
轉貼來源:2010-11-26 14:48:56 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 編輯:孫亞萍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11/26/110s3070020.htm
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東北約400公里處,有一個名為哈拉代雷的小鎮子。這個由曾經安靜的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小鎮如今熱鬧非凡,成為了當地海盜們的老巢。雖然街道上的路面坑坑洼洼、塵土瀰漫,但不時呼嘯而過的一輛輛海盜所乘坐的豪華轎車顯露著屬於它特有的繁華。
24小時營業的“股票交易所”是這個小鎮最引人關注的地方。該“交易所”現在的生意非常興隆,已有72家“上市公司”。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公司”都和海盜活動有關。“入股”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直接參與劫持船隻和人質,也可以通過提供現金以及武器等方式參與。
海盜老巢人人分紅
22歲的單親媽媽易卜拉欣是一名“老股民”。在今年初一艘西班牙漁船交納贖金獲釋後,她拿到了她的“紅利”。由於為劫持行動提供了一枚手榴彈,易卜拉欣分得了7.5萬美元的贖金。”
在哈拉代雷,如今已經很難找到一個“非股民”了。該鎮的一名安全官員說:“與海盜活動有關的生意是我們這裡主要的經濟來源,我們都得仰仗海盜們的‘收成’。每一條遭劫持船隻交納贖金獲釋後,大家都能從贖金中分得一杯羹。我們這裡的每個人幾乎都參加每一次劫船行動,這就是我們的炒股方式。”
隨著海盜生意的一步步“做大”,海盜生意在索馬利亞已然發展出了巨大的產業鏈。
合法公司亦陷其中
索馬利亞海盜現在還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要價和洗錢渠道。有報道稱,阿聯酋的迪拜和索馬利亞鄰國肯亞是海盜們將“黑錢”洗白的最主要場所。在各種金融機構的幫助下,海盜頭子手中積累的非法財富變得越來越多。海盜們聘用的“談判代理人”也活躍在世界各地,他們利用自己的關係同被劫持船隻的老闆以及人質親屬們討價還價。有報道稱,大多數與海盜代理人的談判都在迪拜和肯亞境內舉行。
負責殼牌石油集團海運業務的副主席、英國航運協會主席科佩爾尼茨基曾對媒體表示,“從海運業角度看,索馬利亞海盜似乎正以更結構化和更有組織的方式發展,這令人擔憂”。科佩爾尼茨並非過慮,索馬利亞海盜現在的活動方式已超出海盜犯罪本身,呈現出明顯的產業化趨勢。
隨著索馬利亞海盜活動的不斷增加,一些專門從事海上保安、與海盜談判並向船主提供司法幫助的公司業務也出現了大幅增長。英國媒體報道稱,倫敦現在已成為上述種種公司的“總部所在地”。索馬利亞海盜的猖獗活動背後,看來還有著一大批合法公司在背後的支援。當然,這些公司的意圖就是從索馬利亞海盜所獲得的鉅額贖金中分得一杯羹。(本報記者/余水)
近年來索馬利亞海盜猖獗,頻頻在紅海海域劫持商船,迫使歐美各國斥資數千萬美元派遣海軍巡航,而索馬利亞北端邦特蘭(Puntland)地方政府則另闢蹊徑,在去年耗資240萬美元推行更生計畫打擊海盜。
這個更生計劃受不願具名的歐美非營利組織資助,為索國各地約225名曾當過海盜的男性提供三個月訓練,目標是提供他們木工、營造或經商等正當職業的訓練課程,其中少數人是在服完海盜罪刑期後被遣送至此。
這項計畫以伊斯蘭信仰鼓勵年輕人放棄以暴力攫取不義之財,進而沉溺於酒色毒品,頗受氏族長老、官員與宗教領袖的支持。
隨著雨季結束、索馬利亞海盜能在風平浪靜的海上乘小艇劫持航速緩慢的貨輪,使這項更生計畫的意義更顯重大。
索馬利亞許多年輕、貧困而失業的年輕人抗拒不了在非洲外海打劫、勒贖數百萬美元的誘惑。近兩年來全球計畫性劫船行動大增,2008年僅293起,但今年來已多達370起。
負責追蹤海盜劫持行動的國際海事局(IMB)主管莫迪(Cyrus Mody)表示,今年全球47起劫船得逞案中,有39起是索馬利亞海盜所為。
其他國家也嘗試成立類似的更生計畫。沙烏地阿拉伯以類似計畫感化伊斯蘭民兵;葉門在美國資助下成立類似中心,安置自關達那摩灣遣返的罪犯;印度有兩個省政府以職業訓練與現金誘使毛派共黨叛軍投誠;盧安達也試圖輔導據信曾參與1994年大屠殺的胡圖族戰士。
根據索馬利亞更生計畫的主管,加洛威(Garowe)一地至少有50位海盜自該計畫結訓而改做新生意。當地負責人則表示,有六名海盜退出計畫,重操舊業。
曾當過海盜的印達格爾說,吃合法買來的食物、賺合法的錢是伊斯蘭戒律所規定的,因此他不再當海盜。他說,去年他賺得7.5萬美元,不僅買下一間小房子,還買下海盜財富終極象徵的越野休旅車Land Cruiser。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成功抗拒海洋的誘惑。27歲的阿比迪表示,他因懷念當海盜而退出更生計畫,且太習慣於當海盜「取之不盡的錢」。他說:「我想要更生並開展事業,但卻被海盜行為拉回海洋。」
【2010/11/2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海盜生意產業鏈巨大 索馬利亞小鎮人人是"股東"
轉貼來源:2010-11-26 14:48:56 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 編輯:孫亞萍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11/26/110s3070020.htm
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東北約400公里處,有一個名為哈拉代雷的小鎮子。這個由曾經安靜的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小鎮如今熱鬧非凡,成為了當地海盜們的老巢。雖然街道上的路面坑坑洼洼、塵土瀰漫,但不時呼嘯而過的一輛輛海盜所乘坐的豪華轎車顯露著屬於它特有的繁華。
24小時營業的“股票交易所”是這個小鎮最引人關注的地方。該“交易所”現在的生意非常興隆,已有72家“上市公司”。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公司”都和海盜活動有關。“入股”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直接參與劫持船隻和人質,也可以通過提供現金以及武器等方式參與。
海盜老巢人人分紅
22歲的單親媽媽易卜拉欣是一名“老股民”。在今年初一艘西班牙漁船交納贖金獲釋後,她拿到了她的“紅利”。由於為劫持行動提供了一枚手榴彈,易卜拉欣分得了7.5萬美元的贖金。”
在哈拉代雷,如今已經很難找到一個“非股民”了。該鎮的一名安全官員說:“與海盜活動有關的生意是我們這裡主要的經濟來源,我們都得仰仗海盜們的‘收成’。每一條遭劫持船隻交納贖金獲釋後,大家都能從贖金中分得一杯羹。我們這裡的每個人幾乎都參加每一次劫船行動,這就是我們的炒股方式。”
隨著海盜生意的一步步“做大”,海盜生意在索馬利亞已然發展出了巨大的產業鏈。
合法公司亦陷其中
索馬利亞海盜現在還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要價和洗錢渠道。有報道稱,阿聯酋的迪拜和索馬利亞鄰國肯亞是海盜們將“黑錢”洗白的最主要場所。在各種金融機構的幫助下,海盜頭子手中積累的非法財富變得越來越多。海盜們聘用的“談判代理人”也活躍在世界各地,他們利用自己的關係同被劫持船隻的老闆以及人質親屬們討價還價。有報道稱,大多數與海盜代理人的談判都在迪拜和肯亞境內舉行。
負責殼牌石油集團海運業務的副主席、英國航運協會主席科佩爾尼茨基曾對媒體表示,“從海運業角度看,索馬利亞海盜似乎正以更結構化和更有組織的方式發展,這令人擔憂”。科佩爾尼茨並非過慮,索馬利亞海盜現在的活動方式已超出海盜犯罪本身,呈現出明顯的產業化趨勢。
隨著索馬利亞海盜活動的不斷增加,一些專門從事海上保安、與海盜談判並向船主提供司法幫助的公司業務也出現了大幅增長。英國媒體報道稱,倫敦現在已成為上述種種公司的“總部所在地”。索馬利亞海盜的猖獗活動背後,看來還有著一大批合法公司在背後的支援。當然,這些公司的意圖就是從索馬利亞海盜所獲得的鉅額贖金中分得一杯羹。(本報記者/余水)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秘魯的水源與英國的蘆筍
轉貼來源: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費莉希蒂•勞倫斯
http://e-info.org.tw/node/60705
人們通常將長於秘魯,銷往英國的蘆筍當作是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食物里程的象徵。然而,一份報告卻提出了一個更加緊迫的問題,那就是水足蹟的問題。
慈善發展機構Progressio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秘魯伊卡谷地區蘆筍的工業化生產正快速消耗著沙漠地區的水資源。小型農戶及當地居民發現水井已有乾涸跡象。當地輸往主要城市的水源也面臨威脅。該機構警告說,這種主要出口英國的昂貴蔬菜目前的生產形式顯然是不可持續性的。
安地斯山脈的伊卡谷是一片沙漠,為地球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而過去十年開發的蘆筍種植田需要不斷地澆灌。其結果就是,由於地下水抽取速度已經超過了其地表恢復能力,因此從2002年開始,當地地下水位便急劇下降。某些地區的水位竟然每年下降達8米。是世界上蓄水層枯竭速度最快的地區。
據環保組織WWF稱,英國是世界第六大「虛擬水」進口國,也就是說,從其他國家購買生產過程中需要用水的產品。近年來英國這種強大的虛擬水需求與高價食品進口的快速增長有直接關係。鮮蘆筍市場就很典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前,幾乎沒有鮮蘆筍進口。而現在英國是秘魯鮮蘆筍的第三大進口國,每年消費達650萬公斤。
與此同時,秘魯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蘆筍出口國,每年收入超過4.5億美元。約有95%的蘆筍來自伊卡谷地區。
該地區農業疆域的拓展還要歸功於世界銀行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的數百萬美元投資。僅僅10年間,蘆筍種植便突飛猛進,幾乎覆蓋了100平方公里的沙漠復耕地區。在此期間,最大的一些種植戶已經從世界銀行商業投資部門獲得了總計2千萬美元甚至更多的貸款。儘管蘆筍貿易為這一貧困地區創造了1萬個左右新的就業崗位,為秘魯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也引發了衝突。4月,當一位世界銀行官員前往該地區調查有關水資源短缺的投訴問題時便遭遇了槍襲。
Progressio報告的作者尼克·赫普沃斯表示,「秘魯這一地區所發生的水源悲劇應該使政府、伊卡地區從事蘆筍產業的農業企業及零售商有所警醒。」
這篇報告指責超市和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投資者,認為他們對於自己的決策對貧困國家的水資源所造成的影響沒能負起應有的責任。赫普沃斯表示:「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確保伊卡和其它地區的水資源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山谷地區的兩口井已經枯竭。而當地18500多口人都要依賴這兩口井生活。傳統的中小型農戶也發現他們的水供給急劇減少。
胡安·阿爾瓦雷斯的經歷非常典型。 他家四代在伊卡谷務農。他手下常年僱傭的有10人。而在蘆筍種植旺季,他會僱傭多達40個幫手。然而,他卻說,那些人的生計岌岌可危。
過去,他農場裡的水井只需打到55米深的地方,並且每秒鐘的出水量達60公升。 而現在,一些水井已經枯竭。 而有水的井也需要打到地下108米深的地方。 即便是在這樣的深度下,每秒鐘的出水量也只有22公升。
阿爾瓦雷斯告訴研究人員:「農產品出口商在政府新政和免稅政策的鼓勵下蜂擁而至。他們購買水權後,又開始在很遠的地方購買水井。他們創造了就業,這固然重要。但是,實際情況卻是,他們正在消耗水資源。一旦水資源被消耗殆盡,他們就會拍拍屁股走人。可是,我們的未來在哪裡?我們哪裡也去不了。」
對於小型農戶而言,危機則更加嚴重。埃莉薩·古梅斯和她的家人擁有一個小農場,旁邊就是最大的蘆筍出口種植園之一。他們不得不從當地的水道購買灌溉用水。然而,工業化的生產卻讓他們的生存步履維艱。「我們交15天的水費,一年交兩次。但是,土地不像過去那麼高產了,澆過後三天就乾了。現在土地特別乾,水流走的速度也快多了。」
山谷裡屬於他們那部分土地的水權全部被賣給了出口商。 她說:「我們這些沒有出售土地的人只得忍受水源短缺之苦。很多人迫於無奈只得出售土地。出口商們就等著大家倦怠之後將乾涸的土地廉價賣給他們。」
對於過度開採所導致的危機,大型出口公司也未能倖免於難。他們面臨著用水成本上漲的境況,已經採取了深挖現有水井、從周邊地區購買舊水井、以及從很遠的地方引水等辦法。有些出口商還聲稱他們已經買通了官員,從而繞過了一項關於新井開採方面的禁令。
秘魯最大、最現代化的鮮蘆筍生產商中有一家接受了Progressio研究人員的訪問。 該生產商的出口量佔向英國總出口量的18%。這家不願透露其名稱的蘆筍生產商告訴Progressio的研究人員,他們已經從世界銀行的貸款機構獲得了貸款。其主要負責人表示,一些水井的水平面以每年多達兩米的速度下降。他們所有的水井都經過審批,並且是合法的。但是,他也表示,監管力度還很薄弱,在抽水量方面還缺乏管制。
"秘魯在全世界的面前成為了水資源管理的反面教材。我們亟需使伊卡地區的用水合理化。我們花了大筆資金只是為了能夠生存下去。"
他認為,像他這樣的大企業在合理用水方面處於科學的最前沿。 而那些傳統農戶在用水方面卻毫無顧忌。
全球水資源減少所導致的競爭已經日益成為業界、以及發展機構所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一些主要的零售商曾私下告訴《衛報》,當他們檢查自身業務的可持續性時,為他們提供反季節新鮮水果和蔬菜的地區的水資源短缺情況是他們最先考慮的問題。
由於為伊卡河水系提供水源補給的安地斯山脈冰川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融化縮小。因此,預計秘魯太平洋海岸地區的水資源短缺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推動食品出口一直是世界銀行發展中國家政策中的關鍵一環。其投資分支機構,國際金融公司(IFC)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的目標是通過向私營企業投資來促進可持續發展,並要求這些企業致力於降低用水量。該聲明中說道,「我們認為,可持續性是指在為貧困人口提供經濟增長機遇的同時,為環境及弱勢群體提供保護。」
該政策究竟能夠為這些國家中最貧窮的人們提供多少幫助,目前這一問題依然在國際發展專家中引發著激烈的討論。Progressio並非是要呼籲終止蘆筍出口業務。環境政策官員皮特拉·耶爾表示:「該地區的就業要依靠蘆筍。我們並不是說貿易本身有錯,而是說超市和投資者們有責任找到一種更加均衡的方式。」
我們曾經要求英國主要的零售商對此發表看法。 然而,在可能的時間內,僅有兩家發表了他們看法。馬莎百貨表示:「我們目前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責任用水項目,並且提高了我們的農業標準,從而更加關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樂購則表示:「我們很高興Progressio能夠關注樂購在提高伊卡谷等地區的水資源管理行業標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我們在這一方面有著良好的記錄。我們會定期審查和改進我們的種植標準。我們明白,我們依然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我們會繼續與我們的供貨商合作,幫助他們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水資源的使用。」
(本文中農戶姓名均為化名)
案例研究
艾麗西婭·弗洛雷斯一家住在秘魯伊卡谷的Callejón de los Espinos村。 通常,村上每戶人家的供水時間為每週三次,每次大約一個小時。
而過去的供水時間則是每週四次,每次兩個小時。可是大約四年前,隨著農業出口商們越來越多地開採地下水,導致水壓驟減。而之後的2007年大地震則摧毀了基礎設施,使問題進一步惡化。如今,供水時,家家戶戶只能接到以前一半的水量。因此,每天人均用水量降到了10公升。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人類需要五倍於此的水量才能保持健康。
與村里的大多數人一樣,艾麗西婭的丈夫也為蘆筍出口商工作。據他們說,那裡的工作環境尚可。但是自全球經濟危機以來,報酬和收益已經有所下降。
一位村民問到:「自從農產品出口商來到我們這裡,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目睹了水壓的下降。如果水源耗盡,他們走了,我們就會既無工作,又無水源。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0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10月22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http://e-info.org.tw/node/60705
人們通常將長於秘魯,銷往英國的蘆筍當作是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食物里程的象徵。然而,一份報告卻提出了一個更加緊迫的問題,那就是水足蹟的問題。
慈善發展機構Progressio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秘魯伊卡谷地區蘆筍的工業化生產正快速消耗著沙漠地區的水資源。小型農戶及當地居民發現水井已有乾涸跡象。當地輸往主要城市的水源也面臨威脅。該機構警告說,這種主要出口英國的昂貴蔬菜目前的生產形式顯然是不可持續性的。
安地斯山脈的伊卡谷是一片沙漠,為地球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而過去十年開發的蘆筍種植田需要不斷地澆灌。其結果就是,由於地下水抽取速度已經超過了其地表恢復能力,因此從2002年開始,當地地下水位便急劇下降。某些地區的水位竟然每年下降達8米。是世界上蓄水層枯竭速度最快的地區。
據環保組織WWF稱,英國是世界第六大「虛擬水」進口國,也就是說,從其他國家購買生產過程中需要用水的產品。近年來英國這種強大的虛擬水需求與高價食品進口的快速增長有直接關係。鮮蘆筍市場就很典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前,幾乎沒有鮮蘆筍進口。而現在英國是秘魯鮮蘆筍的第三大進口國,每年消費達650萬公斤。
與此同時,秘魯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蘆筍出口國,每年收入超過4.5億美元。約有95%的蘆筍來自伊卡谷地區。
該地區農業疆域的拓展還要歸功於世界銀行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的數百萬美元投資。僅僅10年間,蘆筍種植便突飛猛進,幾乎覆蓋了100平方公里的沙漠復耕地區。在此期間,最大的一些種植戶已經從世界銀行商業投資部門獲得了總計2千萬美元甚至更多的貸款。儘管蘆筍貿易為這一貧困地區創造了1萬個左右新的就業崗位,為秘魯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也引發了衝突。4月,當一位世界銀行官員前往該地區調查有關水資源短缺的投訴問題時便遭遇了槍襲。
Progressio報告的作者尼克·赫普沃斯表示,「秘魯這一地區所發生的水源悲劇應該使政府、伊卡地區從事蘆筍產業的農業企業及零售商有所警醒。」
這篇報告指責超市和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投資者,認為他們對於自己的決策對貧困國家的水資源所造成的影響沒能負起應有的責任。赫普沃斯表示:「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確保伊卡和其它地區的水資源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山谷地區的兩口井已經枯竭。而當地18500多口人都要依賴這兩口井生活。傳統的中小型農戶也發現他們的水供給急劇減少。
胡安·阿爾瓦雷斯的經歷非常典型。 他家四代在伊卡谷務農。他手下常年僱傭的有10人。而在蘆筍種植旺季,他會僱傭多達40個幫手。然而,他卻說,那些人的生計岌岌可危。
過去,他農場裡的水井只需打到55米深的地方,並且每秒鐘的出水量達60公升。 而現在,一些水井已經枯竭。 而有水的井也需要打到地下108米深的地方。 即便是在這樣的深度下,每秒鐘的出水量也只有22公升。
阿爾瓦雷斯告訴研究人員:「農產品出口商在政府新政和免稅政策的鼓勵下蜂擁而至。他們購買水權後,又開始在很遠的地方購買水井。他們創造了就業,這固然重要。但是,實際情況卻是,他們正在消耗水資源。一旦水資源被消耗殆盡,他們就會拍拍屁股走人。可是,我們的未來在哪裡?我們哪裡也去不了。」
對於小型農戶而言,危機則更加嚴重。埃莉薩·古梅斯和她的家人擁有一個小農場,旁邊就是最大的蘆筍出口種植園之一。他們不得不從當地的水道購買灌溉用水。然而,工業化的生產卻讓他們的生存步履維艱。「我們交15天的水費,一年交兩次。但是,土地不像過去那麼高產了,澆過後三天就乾了。現在土地特別乾,水流走的速度也快多了。」
山谷裡屬於他們那部分土地的水權全部被賣給了出口商。 她說:「我們這些沒有出售土地的人只得忍受水源短缺之苦。很多人迫於無奈只得出售土地。出口商們就等著大家倦怠之後將乾涸的土地廉價賣給他們。」
對於過度開採所導致的危機,大型出口公司也未能倖免於難。他們面臨著用水成本上漲的境況,已經採取了深挖現有水井、從周邊地區購買舊水井、以及從很遠的地方引水等辦法。有些出口商還聲稱他們已經買通了官員,從而繞過了一項關於新井開採方面的禁令。
秘魯最大、最現代化的鮮蘆筍生產商中有一家接受了Progressio研究人員的訪問。 該生產商的出口量佔向英國總出口量的18%。這家不願透露其名稱的蘆筍生產商告訴Progressio的研究人員,他們已經從世界銀行的貸款機構獲得了貸款。其主要負責人表示,一些水井的水平面以每年多達兩米的速度下降。他們所有的水井都經過審批,並且是合法的。但是,他也表示,監管力度還很薄弱,在抽水量方面還缺乏管制。
"秘魯在全世界的面前成為了水資源管理的反面教材。我們亟需使伊卡地區的用水合理化。我們花了大筆資金只是為了能夠生存下去。"
他認為,像他這樣的大企業在合理用水方面處於科學的最前沿。 而那些傳統農戶在用水方面卻毫無顧忌。
全球水資源減少所導致的競爭已經日益成為業界、以及發展機構所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一些主要的零售商曾私下告訴《衛報》,當他們檢查自身業務的可持續性時,為他們提供反季節新鮮水果和蔬菜的地區的水資源短缺情況是他們最先考慮的問題。
由於為伊卡河水系提供水源補給的安地斯山脈冰川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融化縮小。因此,預計秘魯太平洋海岸地區的水資源短缺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推動食品出口一直是世界銀行發展中國家政策中的關鍵一環。其投資分支機構,國際金融公司(IFC)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的目標是通過向私營企業投資來促進可持續發展,並要求這些企業致力於降低用水量。該聲明中說道,「我們認為,可持續性是指在為貧困人口提供經濟增長機遇的同時,為環境及弱勢群體提供保護。」
該政策究竟能夠為這些國家中最貧窮的人們提供多少幫助,目前這一問題依然在國際發展專家中引發著激烈的討論。Progressio並非是要呼籲終止蘆筍出口業務。環境政策官員皮特拉·耶爾表示:「該地區的就業要依靠蘆筍。我們並不是說貿易本身有錯,而是說超市和投資者們有責任找到一種更加均衡的方式。」
我們曾經要求英國主要的零售商對此發表看法。 然而,在可能的時間內,僅有兩家發表了他們看法。馬莎百貨表示:「我們目前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責任用水項目,並且提高了我們的農業標準,從而更加關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樂購則表示:「我們很高興Progressio能夠關注樂購在提高伊卡谷等地區的水資源管理行業標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我們在這一方面有著良好的記錄。我們會定期審查和改進我們的種植標準。我們明白,我們依然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我們會繼續與我們的供貨商合作,幫助他們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其中就包括水資源的使用。」
(本文中農戶姓名均為化名)
案例研究
艾麗西婭·弗洛雷斯一家住在秘魯伊卡谷的Callejón de los Espinos村。 通常,村上每戶人家的供水時間為每週三次,每次大約一個小時。
而過去的供水時間則是每週四次,每次兩個小時。可是大約四年前,隨著農業出口商們越來越多地開採地下水,導致水壓驟減。而之後的2007年大地震則摧毀了基礎設施,使問題進一步惡化。如今,供水時,家家戶戶只能接到以前一半的水量。因此,每天人均用水量降到了10公升。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人類需要五倍於此的水量才能保持健康。
與村里的大多數人一樣,艾麗西婭的丈夫也為蘆筍出口商工作。據他們說,那裡的工作環境尚可。但是自全球經濟危機以來,報酬和收益已經有所下降。
一位村民問到:「自從農產品出口商來到我們這裡,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目睹了水壓的下降。如果水源耗盡,他們走了,我們就會既無工作,又無水源。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0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10月22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土地之戰系列專題2:馬庫達愛土地 遭國家強佔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1-24 21:14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047
馬庫達愛(Makutaay)族人圍繞火堆,展現捍衛土地的團結力量。(圖文/李宜霖)
【記者李宜霖花蓮報導】花蓮港口、石梯坪、石門區域,前面是太平洋,後面是山,中間有狹長的土地,還有一點可以種田的土地,港口部落馬庫達愛(Makutaay)族人千百年來在這麼小的面積下生存下來。
馬庫達愛(Makutaay)自救會Lafay(陳英彥)說,Makutaay族人在部落生活千百年。這個地方的農地在日據時代有編地號,祖先有登記,農地一直保存著,族人至今依然保有這些土地。但日據至國民政府時期,旱地及族人居住的土地多數沒有登記、編列地號,居住土地最近才有土地所有權狀。
土地逐漸流逝
石門段592、823地號、秀山段193、194、196、883地號、秀山段225、225~3地號都是族人的旱地,現在土地由交通部觀光局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花蓮縣政府、國有財產局管理;傳統領域的月洞是祈雨遺址,現在由豐濱鄉公所營運;獅子山是傳統軍事嘹望台,過去是國防部管理,現在是電信業架設基地台;石門軍營由豐濱鄉公所從國防部手中取得管理權;所有山林是由林務局管轄。Lafay說,世世代代族人在這裡生存,土地卻不是族人所有,而是公部門取得土地,蓋了迎接觀光客的服務處、露營區。
民國62年,族人自己開墾的土地,還要跟國有財產局承租;民國78年,花蓮縣政府公告原住民原居使用土地劃編為保留地;民國79年,石梯坪823、592地號地主向花蓮縣豐濱鄉公所申請增劃編保留地,族人以為土地、旱地、傳統領域、山林會歸還。
民國82年,國有財產局將823、592地號無償撥用東管處;民國86年,鄉公所公文來函,推託當時保留地承辦人員流動性太大,民國79年到民國82年所有登記的資料全部遺失。政府疏漏的現象族人無法接受,這是鄉公所嚴重的失誤,後果不應由族人承擔。
國家卑劣手段佔地
部落族人民國71年申請土地登記,國有財產局回文說,國家沒有經費,無法測量。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取得族人旱地,給的回應是完全沒有族人開墾的痕跡。Lafay氣憤說,這是國家公然撒謊,旱地有開墾過的痕跡,有一條條族人當作界線的石塊,以及工寮,族人明顯有曾經在這裡耕種過的事實。
Lafay表示,公部門要跟國有財產局申請土地時,要經過合法的程序,查明土地改良情況,有無人耕種,東管處申請土地完全沒有經過這個程序,就使用旱地。農地在日據時代只要有編號,族人申請農地,可一直使用到現在,但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旱地、傳統領域、土地雖然有劃編地號,但用最卑劣行政瑕疪疏失的行徑,造成族人損失土地,變成政府在管理。
馬庫達愛(Makutaay)自救會要求,政府要向港口部落族人道歉,並且歸還馬庫達愛石門段、秀山段及三富段等傳統土地,補償不當移撥傳統土地所造成之全部損失。
Lafay憤慨地說,原住民族為何要高喊「還我土地」?是因為其中有太多的不公平,因為行政瑕疪的錯誤,讓族人無法在自己土地上擁有土地。政府不尊重原住民族,原住民族必須爭取自己的尊嚴,不能再沉默。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047
馬庫達愛(Makutaay)族人圍繞火堆,展現捍衛土地的團結力量。(圖文/李宜霖)
【記者李宜霖花蓮報導】花蓮港口、石梯坪、石門區域,前面是太平洋,後面是山,中間有狹長的土地,還有一點可以種田的土地,港口部落馬庫達愛(Makutaay)族人千百年來在這麼小的面積下生存下來。
馬庫達愛(Makutaay)自救會Lafay(陳英彥)說,Makutaay族人在部落生活千百年。這個地方的農地在日據時代有編地號,祖先有登記,農地一直保存著,族人至今依然保有這些土地。但日據至國民政府時期,旱地及族人居住的土地多數沒有登記、編列地號,居住土地最近才有土地所有權狀。
土地逐漸流逝
石門段592、823地號、秀山段193、194、196、883地號、秀山段225、225~3地號都是族人的旱地,現在土地由交通部觀光局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花蓮縣政府、國有財產局管理;傳統領域的月洞是祈雨遺址,現在由豐濱鄉公所營運;獅子山是傳統軍事嘹望台,過去是國防部管理,現在是電信業架設基地台;石門軍營由豐濱鄉公所從國防部手中取得管理權;所有山林是由林務局管轄。Lafay說,世世代代族人在這裡生存,土地卻不是族人所有,而是公部門取得土地,蓋了迎接觀光客的服務處、露營區。
民國62年,族人自己開墾的土地,還要跟國有財產局承租;民國78年,花蓮縣政府公告原住民原居使用土地劃編為保留地;民國79年,石梯坪823、592地號地主向花蓮縣豐濱鄉公所申請增劃編保留地,族人以為土地、旱地、傳統領域、山林會歸還。
民國82年,國有財產局將823、592地號無償撥用東管處;民國86年,鄉公所公文來函,推託當時保留地承辦人員流動性太大,民國79年到民國82年所有登記的資料全部遺失。政府疏漏的現象族人無法接受,這是鄉公所嚴重的失誤,後果不應由族人承擔。
國家卑劣手段佔地
部落族人民國71年申請土地登記,國有財產局回文說,國家沒有經費,無法測量。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取得族人旱地,給的回應是完全沒有族人開墾的痕跡。Lafay氣憤說,這是國家公然撒謊,旱地有開墾過的痕跡,有一條條族人當作界線的石塊,以及工寮,族人明顯有曾經在這裡耕種過的事實。
Lafay表示,公部門要跟國有財產局申請土地時,要經過合法的程序,查明土地改良情況,有無人耕種,東管處申請土地完全沒有經過這個程序,就使用旱地。農地在日據時代只要有編號,族人申請農地,可一直使用到現在,但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旱地、傳統領域、土地雖然有劃編地號,但用最卑劣行政瑕疪疏失的行徑,造成族人損失土地,變成政府在管理。
馬庫達愛(Makutaay)自救會要求,政府要向港口部落族人道歉,並且歸還馬庫達愛石門段、秀山段及三富段等傳統土地,補償不當移撥傳統土地所造成之全部損失。
Lafay憤慨地說,原住民族為何要高喊「還我土地」?是因為其中有太多的不公平,因為行政瑕疪的錯誤,讓族人無法在自己土地上擁有土地。政府不尊重原住民族,原住民族必須爭取自己的尊嚴,不能再沉默。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馬躍新片 紀錄被遺忘的族群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1-14 22:35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732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對我來講,Kanakanavu是存在的,我出去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個族群是不存在的。」族人阿布娪說。
全世界僅存4百多位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族人住在高雄縣北邊那瑪夏鄉,沿著達卡努瓦溪生活。導演馬躍.比吼《Kanakanavu的守候》紀錄片13日在金馬影展放映,記述這個民族的生存及遭逢災變的過程。
幾百年來,Kanakanavu沿河而生,河水是族人賴以維生的根源,透過河祭,連結人與河、人與祖靈。小米收成之後,舉辦米貢祭,表達對祖靈的感恩,有族人過世的隔天,用溪水洗淨亡者的衣服,沖淡憂傷。長久以來,Kanakanavu被政府及學者歸類為鄒族,是一個不被承認的民族。
不曾消失的民族
族人說:「Kanakanavu就是Kanakanavu」,擁有自己的語言、祭儀、歌謠、家名、人名。2008年,突如其來的莫拉克颱風沖毀了族人的家園,卻毀不掉這個族群,Kanakanavu仍然屹立。族人們重建家園,政府及慈善團體卻逼迫族人下山,離開生命的源頭。
去年9月,馬躍.比吼接到民族誌策展人林文玲的電話,山下的族人第一次回去看那瑪夏山上的狀況。馬躍.比吼跟著老人家Cuma Mu’u(翁坤)上山,完成了1、2分鐘的短片。後來,馬躍在那瑪夏住了一段時間,紀錄下Cuma Mu’u唱的歌,雖然不知道歌詞的意思,馬躍心想,有機會要將故事拍出來。
▲Cuma Mu’u承襲著祖先留下的傳統,見證Kanakanavu的存在。(圖文/李宜霖)
耗時1年,馬躍.比吼完成了《Kanakanavu的守候》紀錄片。直到現在,他還住在那瑪夏山上的山莊。馬躍說,台北還有誰記得八八風災?現在山上道路通了,但沒有柏油,非常辛苦。小米收穫季已經辦完,今年收穫不太好,但已經在準備種明年的小米。
天災撕裂部落文化
馬躍.比吼表示,災後要重建,不只是蓋房子這麼簡單。慈濟的想像是蓋完房子,就是很偉大的重建,但事實沒有這麼簡單,文化的重建要怎麼做,不是金錢所能計算。一個族群在風災的時候被切成一半,一半留在山上,一半被迫遷移到山下,何時可以回去不知道。全世界Kanakanavu只剩下4百多個人,要如何重建他們的文化,如果沒有祭典,這個族群就會不見,水災已經過去了,但人還是活著。
前來觀影的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說,莫拉克災後的重建政策,都造成部落一再撕裂,把部落的需求丟在一邊。重建過程中,部落一無所有,需要一段時間決定將來要做什麼,但是政府卻不給他們時間思考時間,也不給其他的方案。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林益仁看完影片後有感,台灣是個災難的島嶼,必須學習與災難共處,水是災難,卻也是生命的泉源,原住民如何與水相處,是透過儀式與日常生活,這是政府官員所不能了解的,重建至今還是僵局。透過這部影片,他相信就算人很少,但是Kanakanavu是存在的。
災後族人重新凝聚
馬躍.比吼常去墓園,剛開始只有幾個墓碑,片子還沒剪完,墓碑已多了一排。他說,有人過世,隔天要洗衣服,洗衣服的比率很高,反倒是結婚及生小孩還沒那麼多。第一次上山時,老人家堅持要做年糕,Cuma Mu’u的想像是上山做的年糕,住在營區的人吃了以後,就可以團結凝聚在一起。前陣子剛辦完米貢祭,不同的派系、不同的家族聯繫在一起,風災後,Kanakanavu的族人的心重新凝聚。
馬躍.比吼說,日本人來了,將原住民族分類;國民政府來了,分9族,目前有14族,未來可以看到更多族群要求正名。他說:「我的族群不在目前的14族,我的族群叫邦查(Pangcah),錯誤的名字叫阿美族,就像Kanakanavu,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被分類的南鄒。」
過去的殖民歷史使得台灣西部的許多原住民族群因此消失。馬躍.比吼感嘆,保有語言的民族是非常難得的,Kanakanavu人不多,卻有對動、植物的智慧,對河與世界的認知,但這個島上有誰在乎過?
《Kanakanavu的守候》影片相關訊息可上http://augusteighth.pixnet.net/blog查詢。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732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對我來講,Kanakanavu是存在的,我出去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個族群是不存在的。」族人阿布娪說。
全世界僅存4百多位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族人住在高雄縣北邊那瑪夏鄉,沿著達卡努瓦溪生活。導演馬躍.比吼《Kanakanavu的守候》紀錄片13日在金馬影展放映,記述這個民族的生存及遭逢災變的過程。
幾百年來,Kanakanavu沿河而生,河水是族人賴以維生的根源,透過河祭,連結人與河、人與祖靈。小米收成之後,舉辦米貢祭,表達對祖靈的感恩,有族人過世的隔天,用溪水洗淨亡者的衣服,沖淡憂傷。長久以來,Kanakanavu被政府及學者歸類為鄒族,是一個不被承認的民族。
不曾消失的民族
族人說:「Kanakanavu就是Kanakanavu」,擁有自己的語言、祭儀、歌謠、家名、人名。2008年,突如其來的莫拉克颱風沖毀了族人的家園,卻毀不掉這個族群,Kanakanavu仍然屹立。族人們重建家園,政府及慈善團體卻逼迫族人下山,離開生命的源頭。
去年9月,馬躍.比吼接到民族誌策展人林文玲的電話,山下的族人第一次回去看那瑪夏山上的狀況。馬躍.比吼跟著老人家Cuma Mu’u(翁坤)上山,完成了1、2分鐘的短片。後來,馬躍在那瑪夏住了一段時間,紀錄下Cuma Mu’u唱的歌,雖然不知道歌詞的意思,馬躍心想,有機會要將故事拍出來。
▲Cuma Mu’u承襲著祖先留下的傳統,見證Kanakanavu的存在。(圖文/李宜霖)
耗時1年,馬躍.比吼完成了《Kanakanavu的守候》紀錄片。直到現在,他還住在那瑪夏山上的山莊。馬躍說,台北還有誰記得八八風災?現在山上道路通了,但沒有柏油,非常辛苦。小米收穫季已經辦完,今年收穫不太好,但已經在準備種明年的小米。
天災撕裂部落文化
馬躍.比吼表示,災後要重建,不只是蓋房子這麼簡單。慈濟的想像是蓋完房子,就是很偉大的重建,但事實沒有這麼簡單,文化的重建要怎麼做,不是金錢所能計算。一個族群在風災的時候被切成一半,一半留在山上,一半被迫遷移到山下,何時可以回去不知道。全世界Kanakanavu只剩下4百多個人,要如何重建他們的文化,如果沒有祭典,這個族群就會不見,水災已經過去了,但人還是活著。
前來觀影的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說,莫拉克災後的重建政策,都造成部落一再撕裂,把部落的需求丟在一邊。重建過程中,部落一無所有,需要一段時間決定將來要做什麼,但是政府卻不給他們時間思考時間,也不給其他的方案。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林益仁看完影片後有感,台灣是個災難的島嶼,必須學習與災難共處,水是災難,卻也是生命的泉源,原住民如何與水相處,是透過儀式與日常生活,這是政府官員所不能了解的,重建至今還是僵局。透過這部影片,他相信就算人很少,但是Kanakanavu是存在的。
災後族人重新凝聚
馬躍.比吼常去墓園,剛開始只有幾個墓碑,片子還沒剪完,墓碑已多了一排。他說,有人過世,隔天要洗衣服,洗衣服的比率很高,反倒是結婚及生小孩還沒那麼多。第一次上山時,老人家堅持要做年糕,Cuma Mu’u的想像是上山做的年糕,住在營區的人吃了以後,就可以團結凝聚在一起。前陣子剛辦完米貢祭,不同的派系、不同的家族聯繫在一起,風災後,Kanakanavu的族人的心重新凝聚。
馬躍.比吼說,日本人來了,將原住民族分類;國民政府來了,分9族,目前有14族,未來可以看到更多族群要求正名。他說:「我的族群不在目前的14族,我的族群叫邦查(Pangcah),錯誤的名字叫阿美族,就像Kanakanavu,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被分類的南鄒。」
過去的殖民歷史使得台灣西部的許多原住民族群因此消失。馬躍.比吼感嘆,保有語言的民族是非常難得的,Kanakanavu人不多,卻有對動、植物的智慧,對河與世界的認知,但這個島上有誰在乎過?
《Kanakanavu的守候》影片相關訊息可上http://augusteighth.pixnet.net/blog查詢。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為爭傳統領域 阿美族奮戰廿年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1-17 21:44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830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民國86年,花蓮縣豐濱鄉石梯坪旁的石梯漁港,台灣首艘賞鯨船出航,帶動當地賞鯨旅遊風潮。漁港旁有個阿美族部落,默默的在為爭取傳統領域土地而奮鬥。
位於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北岸的港口部落Makutaay,相傳是幾千年前阿美族原住民登陸台灣的地點,作為一個耆老部落,當地還保有豐富的阿美族文化特色。20年前,部落開啟了爭取傳統領域的運動,一爭就是20年。
▲港口部落年年維持著傳統的豐年祭,原住民文化與土地緊密相連,一旦失去了土地,文化也將流逝。(圖文/李宜霖)
好不容易在去年,事情有了重大突破,申請資料終於送進原民會!為了讓更多人聽見原住民的心聲,20日當天,港口部落準備舉行一場音樂會,邀請10幾個阿美族部落共襄盛舉,為往後的運動結盟。
住在部落的Lafay(陳英彥)說,幾百年前部落就已經生活在這裡,日據時期政府鼓勵種植水稻,改變了當地的耕作型態,部分旱地因為沒有進行生產,因此並沒有進行土地登記。但是到了國民政府之後,這些旱地都變成國有土地。
設施背後的血淚史
目前部落有40多戶人家共同爭取將這些過往旱地劃設為傳統領域,不過申請的作業始終卡在鄉公所。Lafay解釋,民國79年,部落就已經向鄉公所進行登錄,打算讓這片旱地恢復為傳統領域,但是20年過去,鄉公所始終沒有處理。鄉公所方面回應族人,因為承辦人員流動,導致資料遺失,無法申請。
這樣的說法無法取信於人,Lafay質疑,40多戶的申請文件怎麼可能全部消失?而這些土地包括了目前石梯坪服務處周遭土地,以及北回歸線標記的鄰近土地。Lafay苦笑:「花東地區每個公共設施的背後,恐怕都有一段原住民土地遭剝奪的血淚故事。」
這些土地已經由國有財產局轉移給縣政府,目前主管機關是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一直到去年,因為族人有較大的動作,讓鄉公所不得不把資料送往縣政府,再轉呈原民會,才讓爭取傳統領域的活動有了突破。不過即使申請資料以已送進原民會,東管處對此並沒有任何回應,Lafay說:「東管處選擇冷處理。」
港口部落目前約有1千多名族人居住,以漂流木工藝聞名。Lafay解釋,當地每逢颱風就有大批漂流木出現,所以逐漸發展出這項工藝,加上許多族人回到部落開設工作室,部落也順勢發展出深度旅遊。
直接跳過原住民權益
Lafay說,港口部落靠近石梯漁港,是台灣賞鯨的發源地,同時也有泛舟活動,每年吸引許多遊客前來,「不過這些遊客和原住民文化卻沒有連結」。
為了讓旅遊業不要沖淡當地原住民特色,部落才發展出深度旅遊。「不過我們還在摸索,邊做邊學。」加上沒有特意宣傳,港口部落的美,都是靠口耳相傳累積起來。
整個爭取傳統領域的運動中,讓原住民見識到政府行事的蠻橫、粗糙。Lafay指出,其實從民國60幾年的衛星航照圖,就可以看出當地有部落開墾的痕跡,就算沒有土地證明,也能代表部落生活在當地。「但是土地一夜之間就變成別人的,很多地主根本都不知道。」
Lafay說,當初國有財產局要將土地承租或賣給縣政府時,應該要先公告,但是都沒有,所以族人根本沒有機會去反對,土地就成了縣政府的。行政上的蠻橫導致原住民必須繞了一大圈,才能爭取到自己的土地。只是這一繞,就繞了20年。
「在花蓮和台東,傳統領域被拿去BOT的事情時常發生,傳統領域使用時應該和原住民商量,但是政府都沒有這麼做。」Lafay說,台東莿桐部落美麗灣飯店的事情,以及鄰近更多大飯店建案,都是這樣,政府與企業跳過原住民,彼此達成協議。
文化損失 無法補償
「現在的東部發展條例也一樣,根本沒有來和原住民溝通,政府自己悶著頭做。」Lafay氣憤的說,花東地區的快速開發,對於原住民文化帶來相當嚴重的衝擊。「原住民文化與土地息息相關,一旦失去土地,原住民文化也跟著不在,這是用一百年的時間都無法恢復的傷害!」
為了讓外界聽見原住民的聲音,同時為長遠的爭取土地作準備,港口部落預定在20日當天邀請10多個阿美族部落共同前往當地,舉辦一場音樂會,為往後的運動互相打氣。Lafay說,政府不做事,那民間只好自己堅強,用自己的力量來爭取。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830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民國86年,花蓮縣豐濱鄉石梯坪旁的石梯漁港,台灣首艘賞鯨船出航,帶動當地賞鯨旅遊風潮。漁港旁有個阿美族部落,默默的在為爭取傳統領域土地而奮鬥。
位於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北岸的港口部落Makutaay,相傳是幾千年前阿美族原住民登陸台灣的地點,作為一個耆老部落,當地還保有豐富的阿美族文化特色。20年前,部落開啟了爭取傳統領域的運動,一爭就是20年。
▲港口部落年年維持著傳統的豐年祭,原住民文化與土地緊密相連,一旦失去了土地,文化也將流逝。(圖文/李宜霖)
好不容易在去年,事情有了重大突破,申請資料終於送進原民會!為了讓更多人聽見原住民的心聲,20日當天,港口部落準備舉行一場音樂會,邀請10幾個阿美族部落共襄盛舉,為往後的運動結盟。
住在部落的Lafay(陳英彥)說,幾百年前部落就已經生活在這裡,日據時期政府鼓勵種植水稻,改變了當地的耕作型態,部分旱地因為沒有進行生產,因此並沒有進行土地登記。但是到了國民政府之後,這些旱地都變成國有土地。
設施背後的血淚史
目前部落有40多戶人家共同爭取將這些過往旱地劃設為傳統領域,不過申請的作業始終卡在鄉公所。Lafay解釋,民國79年,部落就已經向鄉公所進行登錄,打算讓這片旱地恢復為傳統領域,但是20年過去,鄉公所始終沒有處理。鄉公所方面回應族人,因為承辦人員流動,導致資料遺失,無法申請。
這樣的說法無法取信於人,Lafay質疑,40多戶的申請文件怎麼可能全部消失?而這些土地包括了目前石梯坪服務處周遭土地,以及北回歸線標記的鄰近土地。Lafay苦笑:「花東地區每個公共設施的背後,恐怕都有一段原住民土地遭剝奪的血淚故事。」
這些土地已經由國有財產局轉移給縣政府,目前主管機關是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一直到去年,因為族人有較大的動作,讓鄉公所不得不把資料送往縣政府,再轉呈原民會,才讓爭取傳統領域的活動有了突破。不過即使申請資料以已送進原民會,東管處對此並沒有任何回應,Lafay說:「東管處選擇冷處理。」
港口部落目前約有1千多名族人居住,以漂流木工藝聞名。Lafay解釋,當地每逢颱風就有大批漂流木出現,所以逐漸發展出這項工藝,加上許多族人回到部落開設工作室,部落也順勢發展出深度旅遊。
直接跳過原住民權益
Lafay說,港口部落靠近石梯漁港,是台灣賞鯨的發源地,同時也有泛舟活動,每年吸引許多遊客前來,「不過這些遊客和原住民文化卻沒有連結」。
為了讓旅遊業不要沖淡當地原住民特色,部落才發展出深度旅遊。「不過我們還在摸索,邊做邊學。」加上沒有特意宣傳,港口部落的美,都是靠口耳相傳累積起來。
整個爭取傳統領域的運動中,讓原住民見識到政府行事的蠻橫、粗糙。Lafay指出,其實從民國60幾年的衛星航照圖,就可以看出當地有部落開墾的痕跡,就算沒有土地證明,也能代表部落生活在當地。「但是土地一夜之間就變成別人的,很多地主根本都不知道。」
Lafay說,當初國有財產局要將土地承租或賣給縣政府時,應該要先公告,但是都沒有,所以族人根本沒有機會去反對,土地就成了縣政府的。行政上的蠻橫導致原住民必須繞了一大圈,才能爭取到自己的土地。只是這一繞,就繞了20年。
「在花蓮和台東,傳統領域被拿去BOT的事情時常發生,傳統領域使用時應該和原住民商量,但是政府都沒有這麼做。」Lafay說,台東莿桐部落美麗灣飯店的事情,以及鄰近更多大飯店建案,都是這樣,政府與企業跳過原住民,彼此達成協議。
文化損失 無法補償
「現在的東部發展條例也一樣,根本沒有來和原住民溝通,政府自己悶著頭做。」Lafay氣憤的說,花東地區的快速開發,對於原住民文化帶來相當嚴重的衝擊。「原住民文化與土地息息相關,一旦失去土地,原住民文化也跟著不在,這是用一百年的時間都無法恢復的傷害!」
為了讓外界聽見原住民的聲音,同時為長遠的爭取土地作準備,港口部落預定在20日當天邀請10多個阿美族部落共同前往當地,舉辦一場音樂會,為往後的運動互相打氣。Lafay說,政府不做事,那民間只好自己堅強,用自己的力量來爭取。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摩洛哥突襲示威者營地 爭議領土和平談判雪上加霜
轉貼來源:中央日報 2010-11-09 19:27:48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1345952
中新社9日電,摩洛哥軍方11月8日突襲有領土爭議的西撒哈拉地區示威者營地Gdim Izik Camp,雙方爆發大規模衝突,目前至少已有6人死亡,70多人受傷。
綜合多家媒體消息,摩洛哥軍方在淩晨突襲中使用了催淚瓦斯和警棍以驅散示威者。衝突爆發後迅速蔓延至營地附近阿尤恩市,引起大規模騷動。據悉,該營地於10月中旬由阿尤恩市的幾位居民建成,意在抗議該地區持續惡化的生存環境。
摩洛哥官方MAP新聞通訊社當地時間8日晚報道,摩方發動突襲旨在“解救被一夥人困於Gdim Izik Camp示威者營地的老幼婦孺,這夥人都有犯罪前科並依法被通緝。”報導還稱8日的衝突中共5名摩方人員死亡,4人在營地突襲中喪生,1人在阿尤恩市騷亂中被刺死,但並無平民喪生。
據美聯社8日報導,西撒哈拉流亡政府通過撒哈拉通訊社發佈聲明稱,衝突中有一名抗議者喪生,多名撒哈拉威人受傷。該示威者營地發言人Brahim Ahme則表示營地居民用石頭砸死或開車碾死的摩洛哥突襲者多達16人,但營地居民死亡人數尚不清楚。
聯合國發言人馬丁•內西尓基表示,“我們現在能夠得到的資訊都十分粗略且自相矛盾。因此我們無法確認衝突發生原因,突襲的規模,以及營地中受襲者的反應甚至是雙方的確切傷亡人數。”
撒哈拉西部地區曾是西班牙殖民地,1975年摩洛哥在西班牙退出該地區後取得控制權。該地區最大的武裝反抗組織波利薩里奧陣線(又稱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為追求該地區的全面獨立一直與摩洛哥政府摩擦不斷。
該衝突的發生給摩洛哥政府和波利薩里奧陣線隨後在紐約近郊舉行的第三輪非正式和平談判增加了幾分火藥味。由於分歧較大,從1991年由聯合國斡旋停火以來,雙方在和談問題上一直舉步維艱。
轉貼來源 台灣立報 2010-11-09 22:33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584
滿目瘡痍
摩洛哥的安全部隊在8日拆除位於西撒哈拉首都拉由納郊區的營帳。數十年來,這個營帳駐紮地是在這片具有爭議性的領土上,聲勢最為浩大的抗議行動。摩洛哥當局在8日展開突擊,安全部隊與抗議人士爆發衝突,有數人遭到殺害。(圖文/路透)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1345952
中新社9日電,摩洛哥軍方11月8日突襲有領土爭議的西撒哈拉地區示威者營地Gdim Izik Camp,雙方爆發大規模衝突,目前至少已有6人死亡,70多人受傷。
綜合多家媒體消息,摩洛哥軍方在淩晨突襲中使用了催淚瓦斯和警棍以驅散示威者。衝突爆發後迅速蔓延至營地附近阿尤恩市,引起大規模騷動。據悉,該營地於10月中旬由阿尤恩市的幾位居民建成,意在抗議該地區持續惡化的生存環境。
摩洛哥官方MAP新聞通訊社當地時間8日晚報道,摩方發動突襲旨在“解救被一夥人困於Gdim Izik Camp示威者營地的老幼婦孺,這夥人都有犯罪前科並依法被通緝。”報導還稱8日的衝突中共5名摩方人員死亡,4人在營地突襲中喪生,1人在阿尤恩市騷亂中被刺死,但並無平民喪生。
據美聯社8日報導,西撒哈拉流亡政府通過撒哈拉通訊社發佈聲明稱,衝突中有一名抗議者喪生,多名撒哈拉威人受傷。該示威者營地發言人Brahim Ahme則表示營地居民用石頭砸死或開車碾死的摩洛哥突襲者多達16人,但營地居民死亡人數尚不清楚。
聯合國發言人馬丁•內西尓基表示,“我們現在能夠得到的資訊都十分粗略且自相矛盾。因此我們無法確認衝突發生原因,突襲的規模,以及營地中受襲者的反應甚至是雙方的確切傷亡人數。”
撒哈拉西部地區曾是西班牙殖民地,1975年摩洛哥在西班牙退出該地區後取得控制權。該地區最大的武裝反抗組織波利薩里奧陣線(又稱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為追求該地區的全面獨立一直與摩洛哥政府摩擦不斷。
該衝突的發生給摩洛哥政府和波利薩里奧陣線隨後在紐約近郊舉行的第三輪非正式和平談判增加了幾分火藥味。由於分歧較大,從1991年由聯合國斡旋停火以來,雙方在和談問題上一直舉步維艱。
轉貼來源 台灣立報 2010-11-09 22:33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584
滿目瘡痍
摩洛哥的安全部隊在8日拆除位於西撒哈拉首都拉由納郊區的營帳。數十年來,這個營帳駐紮地是在這片具有爭議性的領土上,聲勢最為浩大的抗議行動。摩洛哥當局在8日展開突擊,安全部隊與抗議人士爆發衝突,有數人遭到殺害。(圖文/路透)
離不開貧窮
西撒哈拉主要城市拉由納郊區的薩拉威抗議營鳥瞰圖,攝於6日。當地有數千人居住,是西撒哈拉30年來最大的抗議行動。西撒哈拉是西班牙的前殖民地,在1975年被摩洛哥併吞後,成為非洲持續最久的領土爭議問題。不過,這些抗議者避談地位問題,轉而聚焦在生計問題上:他們要求摩洛哥政府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及更好的住宅。摩洛哥「地區投資中心」負責人莫拉尼認為,這些人是政治機會主義者,他說:「政府已挹注數十億元在西撒哈拉,幫助改善生活環境,提供他們更好的教育及醫療保健,並創造許多工作機會。過去35年來,投資在西撒哈的資金比50年來投注在摩洛哥的資金還多,政府補助一半的糖價、食用油及麵粉,而且他們無須納稅。」本周波利沙運動(Polisario movement)組織與摩洛哥政府將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於紐約展開談判,希望能化解僵局。(圖文/路透)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維基解密 揭露伊戰殘酷面貌
轉貼來源:2010/10/23 中央廣播電台 撰稿‧編輯:柳向華 新聞引據:中央社、法新社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64560&id=2&id2=2
「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今天(23日)公布約40萬份美國軍方文件,揭露伊拉克戰爭的殘酷面貌,包括自殺炸彈攻擊、刑求逼供和軍隊交火。
許多機密文件的內容,與2003年美國主導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後的這段時期有關,記錄著伊拉克安全部隊虐囚事件,離今最近的是去年的文件。
1名伊拉克囚犯聲稱,他「被蒙住眼睛,被伊拉克警察用電線連續毆打2個晚上」。另1名囚犯指稱,他去年在家中被捕,並被送到軍事總部,「雙手反綁,承受很大壓力,腳底遭到痛擊」。
文件也提到,蓋達組織(Al-Qaeda)2005年曾揚言要砍在伊拉克工作西方女性記者的頭。
一些文件與戰鬥有關,特別是2004年伊拉克法魯賈(Falujah)激戰,當時數以千計美軍從叛軍手中奪回1座城市。
「維基解密」公布這些文件,引起許多媒體關注,但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予以譴責。
維基解密:伊軍警虐囚 12.2萬平民死
轉貼來源:2010-10-24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62283
繼今年七月公佈阿富汗戰爭的機密檔案之後,維基解密又在22號,公佈四十萬份的美軍伊拉克戰爭機密文件。這些資料的內容和美軍先前的說法大不相同,像是伊拉克軍警虐囚事件多達數百宗,美軍完全知道,卻選擇不聞不問。還有就是伊拉克戰爭的確切死亡人數,美軍的說法是七萬多人,但文件中顯示至少有十二萬兩千名平民死亡。
對維基解密的作法,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相繼抨擊,把機密資料外洩等同於將前線官兵置身於險境。而伊拉克總理馬里奇也對洩密的時間點,非常的感冒,三月的議會選舉,馬里奇的政黨獲得的席次比前總理的政黨少兩席,正面臨政權保衛戰關鍵的馬里奇,把這場風波解釋為「政治動機驅使的媒體遊戲」。另一方面,內政部長波拉尼則表示伊拉克不容許發生任何違反人權的事,將會對此展開調查。
不過街頭巷尾的平民百姓對維基解密所爆的料,倒是以平常心對待。
聯合國負責調查虐囚事件的官員諾瓦克,維基解密公佈的資料非常清楚的顯示,伊拉克戰爭有違反聯合國反虐待公約的情事發生,他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應該立刻展開正式的全面性調查。
維基解密:伊戰6.6萬平民慘死
轉貼來源:2010-10-24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廿三日外電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4741x112010102400162,00.html
非營利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廿三日再度出手,公布近四十萬筆美軍在伊拉克的戰地實錄文件,其中記載了至少有六萬六千名伊拉克平民無辜慘死,美軍對伊拉克囚犯受虐情事視而不見,以及伊朗如何涉入伊拉克戰爭等內容,勢必再度引發震撼。
這些文件涵蓋時間從二○○四年一月一日至二○○九年十二月卅一日,總共三九一八三一筆,大部分係由在伊拉克戰場上的美軍低階軍官撰寫;「維基解密」在好幾周之前已將資料提供給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法國《世界報》、德國《鏡報》和阿拉伯半島電視台。
半島電視台說,文件中記錄的伊拉克人死傷人數共廿八萬五千人,包括死亡至少十萬九千人,其中約六萬六千人為平民,占將近三分之二。《衛報》從資料中分析所得的結果也差不多,該報並指出,至少一萬五千位平民死於之前不為人所知的事件。
美國軍方公布的伊拉克人死亡數據和民間組織的統計差距頗大。英國「伊拉克屍體統計」(Iraq Body Count)組織說,根據該組織之前的統計,伊拉克平民共十萬七千多人死亡,如果加上之前不為人知的一萬五千人,總數超過十二萬二千人。半島電視台說,資料顯示成百上千的平民是死在美軍守衛的檢查哨。
根據《衛報》報導,文件中有無數關於虐囚的記載,其內容描述戴著腳鐐的囚犯眼睛被矇住,身體被吊在空中,遭到鞭打、拳打腳踢和電擊,其中一個個案是一名囚犯腿部遭伊拉克警察射傷,之後其背部遭到棍棒和水管毆打,導致肋骨斷裂和多處裂傷。
《衛報》說,資料顯示幾百件有關伊拉克軍警虐待、強姦、甚至謀殺囚犯的事件被報告上去,但美軍當局都未調查。《紐約時報》說,有些虐囚事件獲得美國人調查,但資料中記載的多數虐囚事件都被忽略。
資料中並透露伊朗涉入伊拉克戰爭的秘辛。《紐約時報》說,資料顯示伊拉克叛軍靠伊朗提供的武器和訓練,攻擊美國為首的聯軍和伊拉克政府官員,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伊朗革命衛隊」。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山吉說,這些資料提供「戰爭罪行」的證據,內中顯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阿富汗的五倍之多,相形之下堪稱「血流成河」。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強烈譴責維基解密的洩密行為。五角大廈與英國國防部警告說,洩漏這些軍事機密可能危及美國軍人和伊拉克平民的性命。伊拉克人權部則表示,維基解密的資料都是先前伊國政府已對外公開過的,並未包含任何驚人的內容。
維基解密再爆 伊戰6.6萬平民慘死
轉貼來源:【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0.10.24 09:14 am
美國政府嚴陣以待,且事先呼籲媒體勿轉載機密文件,爆料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仍於22日公布約40萬份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為美國史上最大一次機密外洩,揭露數項驚人的新資料與網站所稱的戰爭罪行證據,且由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同步刊出。
根據新曝光的文件,美軍在數件事上未吐實,包括伊戰的死亡人數遠高於軍方對外公布數字,伊朗在扶植伊拉克好戰分子、綁架與殺害美軍上扮演要角,伊拉克軍警虐囚情事層出不窮,美軍卻睜一眼閉一眼,且有數百名平民在美軍檢查哨慘遭殺害。
這批伊戰文件比維基解密今年7月公布的7萬7000份阿富汗戰爭檔案多出四倍。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23日於倫敦召開記者會,強調他們將伊戰「真相」公諸於世,而伊戰的「每一角落無不浴血」。不過,更令美國政府緊張的是,維基解密發言人拉夫森說,網站不久後會再釋出1萬5000分阿富汗戰爭機密檔案。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再次抨擊洩密將置前線官兵於險境。歐洲一些新聞教授則說,揭發政府不法是媒體職責,但任何爆料都有其目的,必須謹慎面對。
22日貼出的伊戰文件共39萬1832分,時間從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多為低階軍官以簡短、枯燥的文字記錄的戰爭日誌,包括數千次與反抗軍的戰役,路邊炸彈攻擊、設備故障、以及美國民營的黑水(Blackwater)保全公司人員殺害平民,卻未受制裁的一些事件。
網站未說明資料由誰提供,英國衛報直指與之前提供維基解密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者是同一人。
文件指出,伊戰死亡人數為10萬9000人,「敵人」2萬3984人,聯軍3771人,伊國部隊1萬5196人,平民6萬6081人,換言之,6年來,每天約31名平民死亡,伊戰的全部傷亡人數為28萬5000人。
美國軍方一向堅稱官方未統計死亡人數,但本月初在資訊自由法要求下,國防部宣布2004至2008年間中死亡的伊拉克人數為7萬7000人。文件證明軍方有做死傷統計。
【2010/10/24 聯合報】@ http://udn.com/
伊戰誤殺6.6萬平民 美軍縱容
轉貼來源: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09371/IssueID/20101024
【歐陽梅芬╱綜合外電報導】專門揭發政府弊端的「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前天公布近40萬筆美國軍方文件,堪稱美國史上最大機密外洩!文件顯示自2003年美軍出兵伊拉克以來,伊拉克人死亡數字遠超過先前所知,高達6.6萬平民遭誤殺。文件也詳述伊軍以恐怖手段虐囚案例,美軍知情卻未調查。「維基解密」揚言,稍後將揭露另外1萬5千筆阿富汗戰爭密件。美國務卿希拉蕊譴責此舉會危及美國人。
前天公布的伊戰日誌總計39萬1831筆,遠超過7月公布的20萬筆阿富汗戰爭檔案,涵蓋2004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報告充斥軍方術語與縮寫字,列出6年間美軍與聯軍駐伊期間的「重要行動」,包括伊拉克婦女在美軍檢查哨遭殺害事件。
95人擠在一囚室華府聲稱未計算整場戰爭的死亡數字,文件卻記錄逾10.9萬人死亡,其中6.6萬人是平民、約佔3分之2,另約2.4萬人是武裝份子。英國一個計算伊戰平民死傷數字的組織指,他們發現其中1萬5千宗平民死亡個案先前無紀錄,若加入該組織之前計算的數字,伊戰共有多達12.2萬平民死亡。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桑吉(Julian Assange)指,這些文件詳細暴露過去所不知的「伊戰真相」:「伊拉克戰爭的死亡率是阿富汗戰爭的5倍以上,相形之下真是一場大屠殺。」由美軍駐伊低階軍官與情報官撰寫的這些戰地報告也顯示,美軍對數百件有足夠證據顯示伊拉克安全部隊與警方虐待、強姦甚至殺害囚犯的事件,未積極採取干預行動。
報告指,伊軍在巴格達監獄內,讓95名囚犯擠在一間囚室內,他們「蒙面盤腿而坐,面對同一個方向。許多人身上都有受虐痕跡,包括香菸燙傷、毆打後的瘀青與潰爛傷口。」報告也提及,2007年美軍阿帕契直升機開槍擊斃兩名表示要投降的伊拉克嫌犯。
文件讓美軍涉險《紐約時報》指:「雖然美軍調查部分虐囚案例,但大部分的案例都被忽略。」國際特赦組織對文件揭露的事實表示譴責,也質疑美軍將囚犯移交有虐囚紀錄的伊拉克軍隊,有違國際法。「維基解密」擬藉此批文件指控美國的「戰爭罪行」,但美國國防部表示,解密文件導致美軍陷入危險,並可能使300名與美國合作的伊拉克人身分曝光、遭受威脅。五角大廈對先前「維基解密」公布的文件拒絕證實其可信度,但僱用100多名專家加以檢視,迄今尚未指出文件有錯誤之處。
報你知 維基解密專門揭弊「維基解密」創辦人艾桑吉指,該網站所公布的文件,暴露了伊戰真相。歐新社
維基解密WikiLeaks.org網站成立於2006年12月,創辦人為艾桑吉(Julian Assange),專門揭露政府、企業貪腐行為等,網站聲稱洩密者毋須擔心被追蹤。網站伺服器設在瑞典和比利時等「法律會協助保護資訊的國家」。據稱資金來自中國異議人士、人權組織和記者,顧問包括六四民運領袖王丹。
美軍無視伊拉克虐囚案例.美軍101空中突擊隊在2006年向上級報告說,1名謀殺案嫌疑犯指控伊警察,用手銬將他吊起,用滾熱的水淋他,又用木棍打他。但101部隊在知會總理馬利基的辦公室後就結案。
.2007年美軍在提克里特呈交的個案中,提及女囚犯「不肯與伊拉克調查員合作,被毆打和強姦。」
.2007年6月,1名男子被捕後,3名伊拉克軍中尉用化學品虐待他,倒在他的手腳上,還將他的手指切掉。他後來被送到摩蘇爾醫院治療,右腿膝蓋以下須截肢,左腳數隻腳趾也要切除。
.2009年美軍1份報告指,他們在西北方城鎮托爾阿發取得1捲影帶,顯示10多名伊拉克軍包括1名少校,非法殺害1名囚犯。他被推上街,然後被開槍擊斃。報告未註明該批伊軍後來是否被懲罰。
.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近敘利亞邊境的城市哈薩以巴巡邏時,發現1名男子被伊軍由計程車拖出來,他被蒙上眼睛、毆打,在1個房間內囚禁了3天。美軍在報告上說:「不保證個案有進一步的調查。」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40萬份伊戰密件曝光 美國要求媒體不發消息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8:09:02 新華國際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3756.htm
與上次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時相似,維基揭秘網提前把伊戰秘密文件提供給《紐約時報》、《衛報》、法國《世界報》和德國《明鏡》周刊並要求這些媒體同時播發相關報道。另外,維基揭秘網再次拒絕公開文件的來源。
公開秘密文件立即招致五角大樓譴責。國防部發言人莫雷爾說:“我們譴責維基揭秘網誘使個人觸犯法律、公開秘密文件、傲慢地與全世界共享機密信息。”
莫雷爾說,公開秘密文件“可恥”、“可能損害美國安全”,文件提及姓名的大約300名伊拉克線人“可能遭人報復”,駐伊美軍正為他們提供保護。
五角大樓先前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維基揭秘網所公開文件的真實性,只是組織100多名情報分析員評估公開文件的潛在後果。
國防部18日提前要求各類媒體不要發布維基揭秘網公開的涉密文件,以免提高這家網站的“可信度”。
美中情局擬擴編駐巴基斯坦特工
一些美國官員說,美國中央情報局打算在巴基斯坦擴大秘密行動規模,肅清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地區活動的非法武裝人員。
美國《華爾街日報》22日以一些不願公開姓名的高級官員為消息源報道,貝拉克‧奧巴馬政府最近幾周要求巴基斯坦方面允許更多中情局特工和特別行動部隊培訓人員入境,進一步對非法武裝人員施壓。
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巴基斯坦官員說,巴基斯坦政府與美國中情局關係穩固,但反對在巴基斯坦大幅增加特工人數。
一些非法武裝人員在巴阿邊界巴方一側的部族地區活動頻繁,一些原本在阿富汗活動的非法武裝人員也時常潛入這一地區發動襲擊。
維基解密:美軍入侵後 基地組織才進入伊拉克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9:05:00 環球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10-10/24/c_12694010.htm
據半島電視臺網站10月23日報道,“維基解密”網站10月23日發布約40萬份涉及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但這些文件大多數都屬于普通情報,不能完全勾勒出美國對伊拉克“基地”組織的全貌。這些文件暗示,美軍對“基地”組織的了解有限,特別是戰爭初期。但是文件中也透露了有關恐怖組織的一些內幕,比如綁架人質勒索贖金維持財政,使用婦女和兒童作為自殺人彈發動自殺襲擊等。
美軍所收情報真假參半 大部分未發生
解密文件顯示,美軍曾受到成百上千份有關伊拉克“基地”組織的陰謀襲擊報告。其中有些情報是精確的,比如2006年8月12日,一名線人告訴美軍,巴格達將發生7起汽車爆炸事件。幾天後,巴格達確實遭到連環炸彈襲擊,導致47人死亡。
但有時候,美軍收到的情報也十分可疑。比如2005年9月,一封來自伊拉克“基地”組織高級領導人扎卡維的信,勾勒出對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襲擊陰謀。信中稱,50到100枚火箭彈將被用于作為攻擊開始的信號,隨後更多火箭彈攻擊將隨之而來。阿布格萊布監獄中的囚犯將早做準備,襲擊者已經準備好犧牲囚犯的生命,因為在齋月期間殉難被看做一種榮譽。但是這種襲擊從未發生過,2006年1月份的報告顯示,扎卡維呼吁他的追隨者推遲幾周實施這個攻擊行動。
2005年9月,另外一份報告還暗示基地正計劃對英國軍隊、外國石油公司、國際機場以及伊朗邊境發動攻擊。2005年10月,有報道說,基地正計劃在巴格達郊外對美軍護衛隊發動襲擊。但最後,這些襲擊都未實現。
美軍入侵後 基地才進入伊拉克
許多解密報告顯示,伊拉克“基地”組織是在美軍入侵伊拉克後,他們才開始出現在伊拉克的。2004年,只有6份情報中提及基地組織,而且多是個別人被捕。直到2005年,伊拉克“基地”組織才開始被作為一個清楚的實體被提及。
被解密的評估文件暗示,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是伊拉克遜尼派派軍中外國人的主要來源。2004年,至少20名敘利亞武裝人員在伊拉克被捕或者被擊斃,2005年這一人數增加到55人,隨後開始減少,直到2009年的5人。這種情況反映出,美軍一改多年來譴責譴責外國武裝人員通過敘利亞進入伊拉克的態度,轉而尋求與敘利亞和解,甚至合作。
此外,文件中還提及來自埃及、也門、利比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黎巴嫩、約旦以及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武裝人員,甚至包括來自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的西方人。
招募婦女兒童當人彈 利用精神病人發動襲擊
但是到2007年中期,外國武裝人員流入伊拉克的情況開始受到抑制,因為伊拉克的鄰國開始加強邊境控制,伊拉克“基地”組織殘忍傷害穆斯林人口的行為也開始受到譴責。隨著外國武裝人員的枯竭,伊拉克“基地”組織開始不顧一切地尋找兵員。它首先將目標對準女性。
在2007年5月份的報告指出:“基地組織正在利用一名身份不明的女性成員,招募其他的女性成員,以對聯軍目標和其他目標發動自殺襲擊。女性之所以成為基地組織的招募目標,是因為該組織認為女性比男性能更容易地通過聯軍檢查站,她們接受的檢查更少。而且聯軍掌握基地女性成員的背景信息更少,因此針對女性的篩查沒有對男性那麼嚴格。”基地組織招募女性發動自殺襲擊暫時取得了成功:2007年女人彈在伊拉克發動了8起自殺式襲擊,2008年發動了15起,包括一名女人彈在迪亞拉足球場發動自殺式襲擊,造成29人死亡。
不過基地組織需要招募更多的自殺式襲擊者。美軍泄密文件顯示,在2008年底和2009年,基地組織經常用兒童做自殺式襲擊者,最小的甚至只有11 歲。2009年5月,一名14歲的男孩在基爾庫克發動自殺式襲擊後,基地組織甚至成立了一個完全由兒童和20歲左右青年組成的自殺襲擊機構。最近,有關一個名叫“天堂鳥”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機構的報道日益增多。最近的報告稱,大概是在2009年5月2日,15名14歲到25歲的自殺式襲擊者被從巴格達運送到基爾庫克,加劇了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之間的緊張局面。”
基地組織還利用精神病人士發動自殺襲擊。在2008年4月份,基地組織利用一名“16、7歲的智障男孩”,在迪亞拉的一個葬禮上發動自殺襲擊。美軍報告稱:“利用精神病人士發動自殺式襲擊,暗示基地組織招募成員的能力在下降,人們自願成為自殺襲擊者的意願在降低。”
財政陷入困境 基地組織靠綁架勒索贖金度日
伊拉克“基地”組織的資金來源很多來自外部,比如敘利亞或者海灣國家的富人。但是其在伊拉克內部的籌資正在增加。綁架勒索贖金已經成為基地慣用斂財的手段之一。2008年2月,基地綁架了摩蘇爾一名基督教領導人,這是他第二次被綁架。
基地可能索要大量贖金。這位主教上次被綁架時,恐怖分子收到了20萬美元贖金。這次,他們很可能要求更多。這種情況顯示,基地資金正在枯竭,不得不採用激烈手段籌資。該組織還依賴于其他形式的勒索。比如2008年9月的一份報告指出,美軍發現一輛燃燒了一半的公共汽車。汽車所有者說,他收到基地組織電話,威脅他支付2萬美元保護費,否則後果自負。搶劫也成為基地組織的斂財方式之一。2008年12月,一個不知名的槍手組織從伊拉克摩蘇爾石油辦公室搶走 160萬美元。
盡管這些現象不能反映出基地組織最近的財政狀況,但叛軍組織畢竟需要大量資金。今天,這種趨勢依然在繼續。伊拉克今年發生了多起神秘搶劫案,許多都是針對黃金和珠寶店,而劫匪卻很少被抓住。(王愷)
維基解密曝光40萬份伊戰密件 間諜氣球窺視伊朗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7:14:37 來源: 新京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3663.htm
22日晚,曾公布美國9萬多份秘密文件的“維基解密”網站再次公布了近40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奇23日表示,他們將再公布15000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揭露美軍非法行為
沉寂數月的“維基解密”網站22日公布了391831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的時間跨度從2004年初至2010年1月1日,涉及幾乎相當于伊拉克戰爭各個時期的美軍內部文件。
大部分文件所揭露的都是美軍在戰場上的“非法和違反道德的行為”,文件還揭露了一些伊拉克政府軍對不同教派武裝分子的虐待行為,包括具體的虐待方式。雖然這些秘密文件經過了大量技術處理,將美軍和所涉及人員的名稱抹去,也刪除了事件發生的地點,但外界依然能從中了解到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生活和經歷。
在公布這批文件之前,“維基解密”網站向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阿拉伯等國媒體提前透露,約定在同一時間共同公布這些秘密文件。獲得文件內容的半島電視臺報道稱,文件對伊拉克戰爭傷亡數字給出了具體統計,此前這一數字一直存在爭議。文件披露,伊拉克戰爭共造成28.5萬人傷亡,至少有10.9萬人死亡,其中包括6.6萬名平民和2.4萬名“敵對人員”。
這是“維基解密”網站第二次公布涉及美軍的機密文件。今年7月,“維基解密”網站突然公布了92000多份駐阿美軍作戰行動機密文件,並向西方多國媒體提供了相關的文件內容。
“泄密”展示戰爭真相
23日,阿桑奇就再次公布美軍秘密文件一事在倫敦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他依然強烈抨擊美軍戰爭的非正義性,稱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犯下戰爭罪行。
阿桑奇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披露這些文件是為了展示真相。對真相的掩蓋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就開始了,在戰爭結束後還在繼續。我們希望能夠停止一些在戰前、戰爭期間和官方宣布戰爭結束之後仍在繼續的對真相的掩蓋行為。”
阿桑奇還透露,不久後他們還要公布阿富汗戰爭的相關文件,總數有15000份。“目前我們對它們的審核已經結束,短期內就可以公布,”阿桑奇稱,這些秘密文件比7月份公布的那批文件更為敏感。
反應
五角大樓譴責泄密行為 組建120人小組梳理伊戰數據庫
美國國防部23日警告稱,“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文件,將可能損害美國及其盟國士兵的安全。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莫雷爾稱,和上次公布的文件相比,新的泄密文件並沒有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但泄密本身卻將有可能讓駐伊美軍受到攻擊。莫雷爾說,和以前泄密的文件一樣,這次泄密的文件肯定會被美國的敵人納入“考察”范圍,他們可以分析這些文件,從而為應對美軍提供條件。
為了應對“維基解密”的泄密行為,五角大樓已經建立了一個120人組成的特殊小組,梳理伊拉克戰爭數據庫,評估這次泄密可能給美軍士兵以及美軍在伊行動帶來的威脅。
揭秘
駐伊美軍曾18次誤襲友軍 美軍經常誤傷友軍
“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文件顯示,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來,美軍士兵襲擊了18次友軍,至少殺死7名友軍士兵,另外造成34人受傷。
泄密文件顯示,2005年11月4日,駐伊英軍第52步兵團的一小隊士兵在巴格達附近遭遇輕武器襲擊,造成5人受傷,一名24歲的英軍士兵陣亡。英國方面此前曾認為是“基地”組織或者教派武裝發動了進攻。事件發生2小時後他們才意識到,是前方的一隊美軍士兵向他們發射了子彈。英軍士兵聽到的第一聲槍響是警告,要求他們保持距離。
3周後,同為第52步兵團的另一隊巡邏的英軍士兵,在巴格達西南部農田裏徒步行進時遭遇了襲擊。這次襲擊導致駐伊英軍2死4傷。起初,駐伊英軍以為襲擊是敵對組織所為。後經調查,開火的士兵是美國巡邏兵。
間諜氣球窺視伊朗
泄密文件顯示,美軍試圖利用伊拉克來進行對伊朗的偵查和情報刺探工作。
美軍曾在伊拉克制造了大量巨大的間諜氣球,上面攜帶高精度照相機,試圖利用季風,從伊拉克將其釋放到伊朗境內窺視有關導彈和核計劃的情報。根據相關文件,這類間諜氣球安裝有地面網格化信息傳感器,可以在高空飛行或懸停30天,具有超視距探測和跟蹤能力,甚至可以應對巡航導彈帶來的威脅。
美軍此前曾樂觀地估計,這些間諜氣球會順利地抵達伊朗上空。不過很多間諜氣球卻在“自己人的地方”爆炸。文件舉例稱,2006年4月24日,在駐伊英軍巴士拉基地內的物流港上空,一個間諜氣球發生爆炸,傷亡情況不明。同年5月5日,另一個間諜氣球在靠近伊朗邊境的阿布‧納吉地區發生爆炸,這次事件差點釀成外交危機。
美軍對虐囚視而不見
泄密文件還披露了一些虐囚事件,不過虐囚行為並不是美軍所為,而是伊拉克軍方所為。但美軍得知這些虐囚事件後卻不聞不問,沒有進行及時的制止,也沒有採取進一步的預防措施。
虐囚文件多是醫療人員提交的檢驗報告。這些報告顯示,被蒙住雙眼的囚犯時常戴著手銬腳鐐被鞭打,甚至被拳打腳踢,有些還被施以電刑。有6份報告稱囚犯在遭受酷刑後死亡。
2009年8月27日,一名美軍醫生報告了一起虐囚事件。這名醫生提供的資料顯示,被虐囚犯身上有明顯的淤傷、燒傷,主要集中在頭部、軀幹、脖子和腿部。這名囚犯稱伊拉克警察試圖殺他滅口。2008年12月3日,另一名囚犯由于“腎壞死”而死亡。泄密文件顯示,至少有一名囚犯將曾遭遇的虐待告知美軍但卻沒有收到回復。美軍的記錄上寫道:“不調查也可以。”
釋疑
五角大樓為何難奈“維基解密”?
“維基解密”無辦公地點無公開雇員
“維基解密”網站成立于2006年,網站創始人阿桑奇表示,創辦“維基解密”的目的是揭露政府和企業的腐敗行為。
但“維基解密”網站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它沒有辦公地點、沒有公開的雇員,甚至不公布電話號碼,只依靠全球網絡的服務器和志願者來維持日常運作和泄密文件的發布。
創始人阿桑奇通常用電子郵件和外界溝通,他透露網站的核心工作人員有5人,還有800名兼職志願者,這些人都在不同國家,所有人都不拿工資。阿桑奇說,“維基解密”的所有資金都來自公眾、媒體和基金會的捐款,拒絕政府和企業的資助。西方媒體也表示,阿桑奇與媒體合作時從不談錢。
阿桑奇曾自豪地宣稱,“維基解密”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一個平臺,平均每天有30人次向“維基解密”上傳機密文件,網站主服務器設在瑞典等國,並得到這些國家的保護。但阿桑奇從不對外透露獲得泄密文件的渠道,以及提供者的詳細信息。
由于“維基解密”公布了大量秘密文件,不少國家對其進行限制登入。
維基:英兵殘殺女童 街上玩耍慘死 暴徒邊開槍邊派糖
轉貼來源:星島日報 2010-10-24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0-10-24/world1287908664d2807217.html
因揭露阿富汗戰爭內幕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泄密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近日再公開一批接近40萬頁的秘密文件和報告,新披露的驚人內幕包括英兵曾經射殺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本報訊今年7月揭露阿富汗戰爭內幕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泄密網站「維基解密」,近日再公開一批接近40萬頁的秘密文件和報告,新披露的驚人內幕包括英兵曾經射殺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
「維基揭秘」於美國時間22日晚上公布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文件顯示,伊戰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 據瞭解,「維基解密」在網上發布這些報告之後,網頁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23日在倫敦現身,同行還有律師夏納(Phil Shiner)。夏納指一名持步槍的英國士兵曾把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射死。夏納說:「坦克當時在街道的盡頭,一名步槍兵突然出現,把穿著黃色裙子的女孩殺掉。」他稱,在女孩被射殺的一刻,士兵還在向小童派發糖果,以圖贏取民心。
死亡人數是阿富汗戰爭五倍
「維基解密」在新聞稿指出:「有300多宗聯軍士兵涉嫌虐待在囚人士的報告,另有超過1000宗伊拉克保安部隊觸犯類似罪行的報告,有些人就算願意投降,也被人蓄意殺死。在很多事件中,清楚顯示美軍犯了戰爭罪行。」
「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說,這些資料提供「戰爭罪行」的證據,內中顯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阿富汗的五倍之多,相形之下堪稱「血流成河」。
資料中並透露伊朗涉入伊拉克戰爭的秘辛。《紐約時報》說,資料顯示伊拉克叛軍靠伊朗提供的武器和訓練,攻擊美國為首的聯軍和伊拉克政府官員,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伊朗革命衛隊」。
伊指泄密行為含政治動機
伊拉克政府23日就國際解密網站「維基揭秘」日前公布大量美軍伊戰秘密文件進行嚴厲譴責,認為這是出於「政治動機」的行為。聲明還指,伊拉克政府將對文件顯示的有關駐伊美軍和外國安保公司針對伊平民的不正當行為進行調查,為受害的伊拉克公民尋求正義,不管他們是否曾遭到訴訟。
美國國防部指這些文件記載的資料未經分析整理,不能體現伊拉克戰爭全貌。BBC報道,美軍方表示無意就維基泄密網站公布的伊拉克軍警虐待伊拉克囚犯指稱展開新的調查。國際特赦組織則對這些文件所揭露的罪行作出譴責。
公佈伊戰密件引批評 維基辯解:揭真相
轉貼來源:中國報新聞網
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10-10-25&sec=world&art=1025wf20.txt
(英國‧倫敦24日法新電)“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因公佈一批美軍伊戰秘密文件引起批評,維基創辦人阿桑奇週六為這項行為辯護,指這批文件揭露了伊戰的“真相”。
“維基解密”于美國時間週五晚,公佈了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首次揭露美軍隱瞞伊拉克軍警虐囚實錄。
這些2004年到2009年的文件顯示,伊戰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包括伊拉克警察、安全部隊人員對囚犯進行虐待、折磨、性侵犯甚至謀殺。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在倫敦召開記者會說,公開這些文件是為了揭露真相,“維基解密”網站希望糾正一些對真相的攻擊。
逾10萬平民遭濫殺
阿桑奇指檔案不只揭示伊戰的“殺戮血路”真相,更是“戰爭罪行鐵證”,足夠提出40宗非法殺人訴訟。
華盛頓警告,這種做法為美國的對手提供了寶貴的信息,使伊戰聯軍和伊拉克平民陷入危險。
美國軍方也表示,無意就“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伊拉克軍警虐待囚犯指稱展開新的調查。
五角大樓一位發言人說,這些文件記錄的是過去,美軍已經在虐囚事件發生后及時把有關報告轉給了伊拉克當局。
華府一直聲稱沒有點算整場戰爭的死亡數字,文件卻記錄了逾10.9萬人死亡,其中6萬6081人是平民,2萬3984人是“敵人”,至少3萬1780人死于路邊炸彈,3萬4814人死于教派衝突。
英國一個點算伊戰死傷數字的組織,指其中1萬5000宗平民死亡個案之前無記錄,如加入該組織之前點算數字,伊戰共有12.2萬平民死亡。
檔案記錄了681名平民在美軍檢查站被殺個案,又披露“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不理兩懷疑武裝分子投降,照樣擊斃他們。
美軍在阿布哈里卜監獄虐囚聲名狼藉,檔案顯示伊拉克軍警有過之而無不及,共記錄得1300宗虐囚個案,包括煙灼、電擊和用硬物雞姦,其中六宗致命,但從來沒有人被追究,美國也一直沒有調查。
伊軍虐犯手法殘忍
◆吊起毒打淋滾水
美軍101空降師2006年向上級報告說,一名謀殺案疑犯指控伊警用手銬將他吊起來毒打,又用滾水淋他,他的手腕、背部、膝蓋都有瘀傷,證明指控屬實。美軍將事件知會總理馬利基的辦公室后,個案就了結,沒跟進濫用私刑者有否受罰。
◆伊軍電擊扣押者
美軍檢查伊軍一個營地時,發現一名被扣押者滿身都是結痂的傷口,兩眼被打至瘀黑,頸上有紅黃兩種顏色。疑犯指控伊軍虐待他,不斷電擊他,但伊軍辯稱,疑犯是在試圖逃走,被軍人逮捕時弄傷的。
◆化學品灼身割指
2007年6月,一名男子被捕后,遭3名伊軍用化學品虐待。3名中尉將化學品倒在疑犯的手腳上,還將他的手指切掉。他后來被送到摩蘇爾醫院治療,醫生要將他右腿齊膝切去,左腳數隻腳趾也要切掉。醫生還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傷痕,是被化學品灼傷造成。兩年后美軍才發現這名男子,將他的經歷寫成檔案,當局一度通緝涉案的3名中尉,但他們始終沒有落網。
◆非法處決疑犯
2009年美軍呈遞一份“嚴重事故報告”,內容說他們在托爾阿發鎮取得一卷影帶,顯示10多名伊軍,包括一名少校,非法處決一名疑犯。疑犯雙手被反綁,押到街上,被推倒在地后,伊軍以行刑式將他轟斃。報告沒有註明該批伊軍后來有否被懲罰,只在報告上寫上“結束”字句。
◆水管插疑犯肛門
有伊軍用螺絲批插疑犯,用電線鞭打他的雙臂、背部和大腿,更用電槍電擊他,甚至用水喉管插疑犯的肛門。
◆女囚犯反抗被姦
伊軍還侵犯女囚犯,美軍2007年在提克里特呈交的個案中,提及女囚犯“由于不肯與伊拉克調查員合作,被毆打和強姦”。
維基解密披露伊戰檔案 美軍史上最大規模信息外泄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17:15:38 來源: 中國日報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5286.htm
綜合西方媒體10月23日報道,因披露大量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而名聲大噪的“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又有新動作,22日宣布將公布40多萬份關于伊拉克戰爭的美軍絕密檔案。這起美國軍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外泄事件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國防部官員擔心這不僅會威脅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也將嚴重打擊美國在當地的“地下合作夥伴”。
***實際死亡伊拉克人超過美官方數字
“維基解密”22日宣布將在其網站公開40多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檔案。該網站在聲明稱,這些檔案記錄了約10.9萬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情況,包括66081名“平民”,23984名“敵人”(武裝分子)、15196名“所在國人士”(伊拉克政府軍)和3771名“友軍”(聯軍成員)。資料顯示,超過60%的伊戰死難者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總數達到了6.6萬人。換句話說,在6年伊拉克戰爭中,每天都有31名伊平民死亡。
反戰組織“伊拉克死亡統計”指出,這批資料裏有1.5萬例平民死亡是之前所未公開過的信息,這使得該組織自己統計出的死亡伊拉克人數上升到12.2萬。該組織成員約翰‧斯洛博達指出,“維基解密”公開的這些資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地細致”,甚至包括很多遇難者的姓名。“新增的這些死亡數字主要是將伊拉克全境范圍內那些每次只死一到兩個人的小衝突也統計了進去,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伊拉克政府的數據顯示,在2004年1月到2008年10月這段時間裏至少有8.6萬伊平民和安全部隊士兵死亡。美國則一直聲稱沒有就伊人死亡人數進行官方統計,但五角大樓日前透露有包括平民、武裝分子和政府軍士兵在內的約7.7萬伊拉克人在戰火中喪生。 “維基解密”最新披露的數據明顯要比美國的數字高出不少。不過《紐約時報》的消息稱,“維基解密”報告的時間跨度要比國防部統計的長,而且其中有死者可能被重復計算了。
***大量美軍和伊安全部隊虐囚證據曝光
最新曝光文件還證明聯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對囚犯實施酷刑折磨和其它虐待行為絕非個例。“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22日在接受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材料包含聯軍對犯人實施300起酷刑和284起虐待的報告,還有1000多份有關伊拉克安全部隊犯下類似罪行的記錄。
包括《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英國《衛報》和德國《明鏡周刊》在內的幾家媒體提前看到了這些文件。英國《衛報》稱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一名伊拉克警察先開槍打傷一名囚犯的腿,然後用棍棒狂敲其背部讓他皮開肉綻,再用膠皮管猛勒其胸部造成肋骨骨折。曾有人向美軍和伊政府舉報此事,但根本沒有人出面調查。《紐約時報》則寫道,只有小部分虐囚事件得到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的調查,但是檔案中的絕大多數案件看上去都被晾在一邊。
阿桑奇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些材料至少為40起殺人案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出美國領導的聯軍部隊和伊拉克政府犯有“戰爭罪”。“伊拉克普通百姓被美軍不加區別地殘害,曾經有次美軍炸毀了整座平民大樓,只因一名疑似叛亂分子躲在大樓屋頂。”
CNN分析說,雖然伊拉克戰爭因為美軍戰鬥部隊的撤出已經漸漸淡出美國公眾的視野,但“維基解密”一下爆出這麼多絕密文件依然會勾起美國人復雜的伊戰回憶,臭名昭著的阿布扎比監獄虐囚醜聞當時讓很多美國人感到震驚。
據最新報道,阿桑奇23日在“維基解密”于倫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披露是為了告訴公眾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真相。“對戰爭真相的攻擊在戰爭開始前很久就開始了,而在戰爭結束後也沒有停止過……我們要做的就是停止那些對真相的抹黑,還原一個事實。”
“維基解密”發言人克裏斯廷‧赫拉弗松在發布會上透露,該組織還即將公布1.5萬份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檔案。據悉,這批資料沒有在7月跟上批阿戰檔案一起公開是因為其中“內容極其敏感”。
***五角大樓強烈不滿將展開調查
對“維基解密”接二連三的曝光,五角大樓非常憤怒,指責這種行為將嚴重威脅美軍駐海外士兵的安全。當“維基解密”7月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檔案的時候,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憤怒地指責“這個網站的雙手沾有美國年輕士兵的鮮血”。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莫雷爾22日透露國防部將對最新的泄密事件進行調查,並強烈譴責未獲批準就公布機密信息的行為。“這將使我們的部隊在未來更容易遭到襲擊。這本是絕對不會被公開的檔案,我們的敵人顯然會用它來針對我們,不僅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而且還在全球范圍內。他們將知道很多關鍵信息,比如我們的士兵怎樣在戰場上行動,在遇襲時又將怎樣反應以及我們的武器裝備能力、怎樣培養情報源以及伊拉克人跟我們合作的情況。”
莫雷爾憤怒地指出,情報顯示在“維基解密”7月公布阿戰文件後,塔利班高層曾下令要求手下去研究這些信息好對付美國人。對這樣的說法,阿桑奇不以為然,稱五角大樓找不到任何一個因為“維基解密”泄密而受到威脅的人。
***美國伊戰合作夥伴300人名單曝光
讓美國政府非常擔心的是,這次“維基解密”公開的材料中有約300名在戰爭中跟美軍合作的伊拉克人的姓名。莫雷爾說:“我們認為被曝光的300個伊拉克人可能因此而面臨危險,我們已經通知美國駐伊拉克部隊,他們正在聯係這300人並提供安保服務。”
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羅克更是憂心忡忡地表示,300名合作人士被曝光將讓他們“不管在政治上還是人身安全上都容易遭到敵對勢力的傷害”。“更重要的是,這也讓那些不僅在伊拉克、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願意和美國合作的人士感到心寒,維基解密網站的舉動非常不負責任,這種威脅到他人性命的做法是根本沒有必要的。”
(來源:中國日報網 董瑋 編輯:劉純萍)
為一名叛亂者 美軍炸毀一座平民大樓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7:47 來源:華西都市報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10/24/t20101024_21912788.shtml
維基揭秘:伊戰死者六成是平民
國際解密網站“維基揭秘”美國時間22日晚公佈了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這些文件顯示,伊戰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此外,美軍對伊拉克安全人員的大量殘忍虐囚行為不聞不問。這起美國軍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外泄事件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國防部官員擔心這會威脅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
“維基揭秘”網站曾於今年7月公佈9萬餘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秘聞一 平民死亡數超官方
“維基揭秘”22日宣佈將在其網站公開40多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檔案。該網站在聲明稱,這些檔案記錄了約10.9萬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情況,包括66081名“平民”,23984名“敵人”(武裝分子)、15196名“所在國人士”(伊拉克政府軍)和3771名“友軍”(聯軍成員)。資料顯示,63%的伊戰死難者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反戰組織“伊拉克死亡統計”指出,這批資料裏有1.5萬例平民死亡是之前所未公開過的資訊。該組織成員約翰·斯洛博達指出,“維基揭秘”公開的這些資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地細緻”,甚至包括很多遇難者的姓名。先前,美國對伊拉克戰爭所導致的伊拉克人傷亡情況語焉不詳。半島電視臺說,今年7月底,美國中央司令部在其網站“含蓄透露”,在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間,共有7.7萬伊拉克人因戰爭死亡。
最新曝光文件還證明聯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對囚犯實施酷刑折磨和其他虐待行為絕非個例。“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22日在接受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材料包含聯軍對犯人實施300起酷刑和284起虐待的報告,還有1000多份有關伊拉克安全部隊犯下類似罪行的記錄。
這些文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包括伊拉克警察、安全部隊人員對囚犯進行虐待、折磨、性侵犯甚至謀殺,而美軍對這類事件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有明確的虐囚證據也不展開調查,甚至為其掩飾。
英國《衛報》稱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一名伊拉克警察先開槍打傷一名囚犯的腿,然後用棍棒狂敲其背部讓他皮開肉綻,再用膠皮管猛勒其胸部造成肋骨骨折。
秘聞三 對平民不加區別殘害
阿桑奇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些材料至少為40起殺人案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出美國領導的聯軍部隊和伊拉克政府犯有“戰爭罪”。“伊拉克普通百姓被美軍不加區別地殘害,
曾經有次美軍炸毀了整座平民大樓,只因一名疑似叛亂分子躲在大樓屋頂。”
CNN分析說,雖然伊拉克戰爭因為美軍戰鬥部隊的撤出已經漸漸淡出美國公眾的視野,但“維基揭秘”一下爆出這麼多絕密文件依然會勾起美國人複雜的伊戰回憶,臭名昭著的阿布扎比監獄虐囚醜聞當時讓很多美國人感到震驚。均據《中國日報》(責任編輯:林秀敏)
伊朗「影子戰爭」策劃綁架美軍
轉貼來源: [2010-10-24] 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10/24/GJ1010240012.htm
維基解密文件披露美軍和伊朗的明爭暗鬥,據稱伊朗革命衛隊曾向伊拉克民兵組織提供秘密培訓和大量援助,協助他們綁架美軍士兵作為人質,在伊拉克發起「影子戰爭」。
根據一份2006年12月22日的文件,駐巴格達美軍指揮官發出秘密警告,稱什葉派武裝頭目杜萊米,正策劃綁架美軍士兵以作為人質。情報更指杜萊米接受了伊朗革命衛隊和黎巴嫩真主黨秘密訓練。杜萊米最終被美軍所殺,但在此之前,4名駐伊美軍已遭綁架並被處決。
民兵獲發強力炸彈 襲政府使館
另外一些機密文件顯示,伊朗軍方曾向伊拉克民兵組織和武裝分子提供大量武器裝備,包括火箭彈、電磁炸彈及威力強勁的「爆炸性成型穿甲炸彈」等。伊朗亦據稱曾策劃利用火箭炮甚至化學氣體,襲擊伊拉克政府部門及外國使館所在的巴格達「綠區」。 ■《紐約時報》/《衛報》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64560&id=2&id2=2
「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今天(23日)公布約40萬份美國軍方文件,揭露伊拉克戰爭的殘酷面貌,包括自殺炸彈攻擊、刑求逼供和軍隊交火。
許多機密文件的內容,與2003年美國主導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後的這段時期有關,記錄著伊拉克安全部隊虐囚事件,離今最近的是去年的文件。
1名伊拉克囚犯聲稱,他「被蒙住眼睛,被伊拉克警察用電線連續毆打2個晚上」。另1名囚犯指稱,他去年在家中被捕,並被送到軍事總部,「雙手反綁,承受很大壓力,腳底遭到痛擊」。
文件也提到,蓋達組織(Al-Qaeda)2005年曾揚言要砍在伊拉克工作西方女性記者的頭。
一些文件與戰鬥有關,特別是2004年伊拉克法魯賈(Falujah)激戰,當時數以千計美軍從叛軍手中奪回1座城市。
「維基解密」公布這些文件,引起許多媒體關注,但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予以譴責。
維基解密:伊軍警虐囚 12.2萬平民死
轉貼來源:2010-10-24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62283
繼今年七月公佈阿富汗戰爭的機密檔案之後,維基解密又在22號,公佈四十萬份的美軍伊拉克戰爭機密文件。這些資料的內容和美軍先前的說法大不相同,像是伊拉克軍警虐囚事件多達數百宗,美軍完全知道,卻選擇不聞不問。還有就是伊拉克戰爭的確切死亡人數,美軍的說法是七萬多人,但文件中顯示至少有十二萬兩千名平民死亡。
對維基解密的作法,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相繼抨擊,把機密資料外洩等同於將前線官兵置身於險境。而伊拉克總理馬里奇也對洩密的時間點,非常的感冒,三月的議會選舉,馬里奇的政黨獲得的席次比前總理的政黨少兩席,正面臨政權保衛戰關鍵的馬里奇,把這場風波解釋為「政治動機驅使的媒體遊戲」。另一方面,內政部長波拉尼則表示伊拉克不容許發生任何違反人權的事,將會對此展開調查。
不過街頭巷尾的平民百姓對維基解密所爆的料,倒是以平常心對待。
聯合國負責調查虐囚事件的官員諾瓦克,維基解密公佈的資料非常清楚的顯示,伊拉克戰爭有違反聯合國反虐待公約的情事發生,他呼籲美國總統歐巴馬應該立刻展開正式的全面性調查。
維基解密:伊戰6.6萬平民慘死
轉貼來源:2010-10-24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廿三日外電報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4741x112010102400162,00.html
非營利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廿三日再度出手,公布近四十萬筆美軍在伊拉克的戰地實錄文件,其中記載了至少有六萬六千名伊拉克平民無辜慘死,美軍對伊拉克囚犯受虐情事視而不見,以及伊朗如何涉入伊拉克戰爭等內容,勢必再度引發震撼。
這些文件涵蓋時間從二○○四年一月一日至二○○九年十二月卅一日,總共三九一八三一筆,大部分係由在伊拉克戰場上的美軍低階軍官撰寫;「維基解密」在好幾周之前已將資料提供給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法國《世界報》、德國《鏡報》和阿拉伯半島電視台。
半島電視台說,文件中記錄的伊拉克人死傷人數共廿八萬五千人,包括死亡至少十萬九千人,其中約六萬六千人為平民,占將近三分之二。《衛報》從資料中分析所得的結果也差不多,該報並指出,至少一萬五千位平民死於之前不為人所知的事件。
美國軍方公布的伊拉克人死亡數據和民間組織的統計差距頗大。英國「伊拉克屍體統計」(Iraq Body Count)組織說,根據該組織之前的統計,伊拉克平民共十萬七千多人死亡,如果加上之前不為人知的一萬五千人,總數超過十二萬二千人。半島電視台說,資料顯示成百上千的平民是死在美軍守衛的檢查哨。
根據《衛報》報導,文件中有無數關於虐囚的記載,其內容描述戴著腳鐐的囚犯眼睛被矇住,身體被吊在空中,遭到鞭打、拳打腳踢和電擊,其中一個個案是一名囚犯腿部遭伊拉克警察射傷,之後其背部遭到棍棒和水管毆打,導致肋骨斷裂和多處裂傷。
《衛報》說,資料顯示幾百件有關伊拉克軍警虐待、強姦、甚至謀殺囚犯的事件被報告上去,但美軍當局都未調查。《紐約時報》說,有些虐囚事件獲得美國人調查,但資料中記載的多數虐囚事件都被忽略。
資料中並透露伊朗涉入伊拉克戰爭的秘辛。《紐約時報》說,資料顯示伊拉克叛軍靠伊朗提供的武器和訓練,攻擊美國為首的聯軍和伊拉克政府官員,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伊朗革命衛隊」。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山吉說,這些資料提供「戰爭罪行」的證據,內中顯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阿富汗的五倍之多,相形之下堪稱「血流成河」。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強烈譴責維基解密的洩密行為。五角大廈與英國國防部警告說,洩漏這些軍事機密可能危及美國軍人和伊拉克平民的性命。伊拉克人權部則表示,維基解密的資料都是先前伊國政府已對外公開過的,並未包含任何驚人的內容。
維基解密再爆 伊戰6.6萬平民慘死
轉貼來源:【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0.10.24 09:14 am
美國政府嚴陣以待,且事先呼籲媒體勿轉載機密文件,爆料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仍於22日公布約40萬份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為美國史上最大一次機密外洩,揭露數項驚人的新資料與網站所稱的戰爭罪行證據,且由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同步刊出。
根據新曝光的文件,美軍在數件事上未吐實,包括伊戰的死亡人數遠高於軍方對外公布數字,伊朗在扶植伊拉克好戰分子、綁架與殺害美軍上扮演要角,伊拉克軍警虐囚情事層出不窮,美軍卻睜一眼閉一眼,且有數百名平民在美軍檢查哨慘遭殺害。
這批伊戰文件比維基解密今年7月公布的7萬7000份阿富汗戰爭檔案多出四倍。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23日於倫敦召開記者會,強調他們將伊戰「真相」公諸於世,而伊戰的「每一角落無不浴血」。不過,更令美國政府緊張的是,維基解密發言人拉夫森說,網站不久後會再釋出1萬5000分阿富汗戰爭機密檔案。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和國防部再次抨擊洩密將置前線官兵於險境。歐洲一些新聞教授則說,揭發政府不法是媒體職責,但任何爆料都有其目的,必須謹慎面對。
22日貼出的伊戰文件共39萬1832分,時間從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多為低階軍官以簡短、枯燥的文字記錄的戰爭日誌,包括數千次與反抗軍的戰役,路邊炸彈攻擊、設備故障、以及美國民營的黑水(Blackwater)保全公司人員殺害平民,卻未受制裁的一些事件。
網站未說明資料由誰提供,英國衛報直指與之前提供維基解密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者是同一人。
文件指出,伊戰死亡人數為10萬9000人,「敵人」2萬3984人,聯軍3771人,伊國部隊1萬5196人,平民6萬6081人,換言之,6年來,每天約31名平民死亡,伊戰的全部傷亡人數為28萬5000人。
美國軍方一向堅稱官方未統計死亡人數,但本月初在資訊自由法要求下,國防部宣布2004至2008年間中死亡的伊拉克人數為7萬7000人。文件證明軍方有做死傷統計。
【2010/10/24 聯合報】@ http://udn.com/
伊戰誤殺6.6萬平民 美軍縱容
轉貼來源: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09371/IssueID/20101024
【歐陽梅芬╱綜合外電報導】專門揭發政府弊端的「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前天公布近40萬筆美國軍方文件,堪稱美國史上最大機密外洩!文件顯示自2003年美軍出兵伊拉克以來,伊拉克人死亡數字遠超過先前所知,高達6.6萬平民遭誤殺。文件也詳述伊軍以恐怖手段虐囚案例,美軍知情卻未調查。「維基解密」揚言,稍後將揭露另外1萬5千筆阿富汗戰爭密件。美國務卿希拉蕊譴責此舉會危及美國人。
前天公布的伊戰日誌總計39萬1831筆,遠超過7月公布的20萬筆阿富汗戰爭檔案,涵蓋2004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報告充斥軍方術語與縮寫字,列出6年間美軍與聯軍駐伊期間的「重要行動」,包括伊拉克婦女在美軍檢查哨遭殺害事件。
95人擠在一囚室華府聲稱未計算整場戰爭的死亡數字,文件卻記錄逾10.9萬人死亡,其中6.6萬人是平民、約佔3分之2,另約2.4萬人是武裝份子。英國一個計算伊戰平民死傷數字的組織指,他們發現其中1萬5千宗平民死亡個案先前無紀錄,若加入該組織之前計算的數字,伊戰共有多達12.2萬平民死亡。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桑吉(Julian Assange)指,這些文件詳細暴露過去所不知的「伊戰真相」:「伊拉克戰爭的死亡率是阿富汗戰爭的5倍以上,相形之下真是一場大屠殺。」由美軍駐伊低階軍官與情報官撰寫的這些戰地報告也顯示,美軍對數百件有足夠證據顯示伊拉克安全部隊與警方虐待、強姦甚至殺害囚犯的事件,未積極採取干預行動。
報告指,伊軍在巴格達監獄內,讓95名囚犯擠在一間囚室內,他們「蒙面盤腿而坐,面對同一個方向。許多人身上都有受虐痕跡,包括香菸燙傷、毆打後的瘀青與潰爛傷口。」報告也提及,2007年美軍阿帕契直升機開槍擊斃兩名表示要投降的伊拉克嫌犯。
文件讓美軍涉險《紐約時報》指:「雖然美軍調查部分虐囚案例,但大部分的案例都被忽略。」國際特赦組織對文件揭露的事實表示譴責,也質疑美軍將囚犯移交有虐囚紀錄的伊拉克軍隊,有違國際法。「維基解密」擬藉此批文件指控美國的「戰爭罪行」,但美國國防部表示,解密文件導致美軍陷入危險,並可能使300名與美國合作的伊拉克人身分曝光、遭受威脅。五角大廈對先前「維基解密」公布的文件拒絕證實其可信度,但僱用100多名專家加以檢視,迄今尚未指出文件有錯誤之處。
報你知 維基解密專門揭弊「維基解密」創辦人艾桑吉指,該網站所公布的文件,暴露了伊戰真相。歐新社
維基解密WikiLeaks.org網站成立於2006年12月,創辦人為艾桑吉(Julian Assange),專門揭露政府、企業貪腐行為等,網站聲稱洩密者毋須擔心被追蹤。網站伺服器設在瑞典和比利時等「法律會協助保護資訊的國家」。據稱資金來自中國異議人士、人權組織和記者,顧問包括六四民運領袖王丹。
美軍無視伊拉克虐囚案例.美軍101空中突擊隊在2006年向上級報告說,1名謀殺案嫌疑犯指控伊警察,用手銬將他吊起,用滾熱的水淋他,又用木棍打他。但101部隊在知會總理馬利基的辦公室後就結案。
.2007年美軍在提克里特呈交的個案中,提及女囚犯「不肯與伊拉克調查員合作,被毆打和強姦。」
.2007年6月,1名男子被捕後,3名伊拉克軍中尉用化學品虐待他,倒在他的手腳上,還將他的手指切掉。他後來被送到摩蘇爾醫院治療,右腿膝蓋以下須截肢,左腳數隻腳趾也要切除。
.2009年美軍1份報告指,他們在西北方城鎮托爾阿發取得1捲影帶,顯示10多名伊拉克軍包括1名少校,非法殺害1名囚犯。他被推上街,然後被開槍擊斃。報告未註明該批伊軍後來是否被懲罰。
.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近敘利亞邊境的城市哈薩以巴巡邏時,發現1名男子被伊軍由計程車拖出來,他被蒙上眼睛、毆打,在1個房間內囚禁了3天。美軍在報告上說:「不保證個案有進一步的調查。」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40萬份伊戰密件曝光 美國要求媒體不發消息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8:09:02 新華國際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3756.htm
與上次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時相似,維基揭秘網提前把伊戰秘密文件提供給《紐約時報》、《衛報》、法國《世界報》和德國《明鏡》周刊並要求這些媒體同時播發相關報道。另外,維基揭秘網再次拒絕公開文件的來源。
公開秘密文件立即招致五角大樓譴責。國防部發言人莫雷爾說:“我們譴責維基揭秘網誘使個人觸犯法律、公開秘密文件、傲慢地與全世界共享機密信息。”
莫雷爾說,公開秘密文件“可恥”、“可能損害美國安全”,文件提及姓名的大約300名伊拉克線人“可能遭人報復”,駐伊美軍正為他們提供保護。
五角大樓先前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維基揭秘網所公開文件的真實性,只是組織100多名情報分析員評估公開文件的潛在後果。
國防部18日提前要求各類媒體不要發布維基揭秘網公開的涉密文件,以免提高這家網站的“可信度”。
美中情局擬擴編駐巴基斯坦特工
一些美國官員說,美國中央情報局打算在巴基斯坦擴大秘密行動規模,肅清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地區活動的非法武裝人員。
美國《華爾街日報》22日以一些不願公開姓名的高級官員為消息源報道,貝拉克‧奧巴馬政府最近幾周要求巴基斯坦方面允許更多中情局特工和特別行動部隊培訓人員入境,進一步對非法武裝人員施壓。
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巴基斯坦官員說,巴基斯坦政府與美國中情局關係穩固,但反對在巴基斯坦大幅增加特工人數。
一些非法武裝人員在巴阿邊界巴方一側的部族地區活動頻繁,一些原本在阿富汗活動的非法武裝人員也時常潛入這一地區發動襲擊。
維基解密:美軍入侵後 基地組織才進入伊拉克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9:05:00 環球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10-10/24/c_12694010.htm
據半島電視臺網站10月23日報道,“維基解密”網站10月23日發布約40萬份涉及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文件,但這些文件大多數都屬于普通情報,不能完全勾勒出美國對伊拉克“基地”組織的全貌。這些文件暗示,美軍對“基地”組織的了解有限,特別是戰爭初期。但是文件中也透露了有關恐怖組織的一些內幕,比如綁架人質勒索贖金維持財政,使用婦女和兒童作為自殺人彈發動自殺襲擊等。
美軍所收情報真假參半 大部分未發生
解密文件顯示,美軍曾受到成百上千份有關伊拉克“基地”組織的陰謀襲擊報告。其中有些情報是精確的,比如2006年8月12日,一名線人告訴美軍,巴格達將發生7起汽車爆炸事件。幾天後,巴格達確實遭到連環炸彈襲擊,導致47人死亡。
但有時候,美軍收到的情報也十分可疑。比如2005年9月,一封來自伊拉克“基地”組織高級領導人扎卡維的信,勾勒出對阿布格萊布監獄的襲擊陰謀。信中稱,50到100枚火箭彈將被用于作為攻擊開始的信號,隨後更多火箭彈攻擊將隨之而來。阿布格萊布監獄中的囚犯將早做準備,襲擊者已經準備好犧牲囚犯的生命,因為在齋月期間殉難被看做一種榮譽。但是這種襲擊從未發生過,2006年1月份的報告顯示,扎卡維呼吁他的追隨者推遲幾周實施這個攻擊行動。
2005年9月,另外一份報告還暗示基地正計劃對英國軍隊、外國石油公司、國際機場以及伊朗邊境發動攻擊。2005年10月,有報道說,基地正計劃在巴格達郊外對美軍護衛隊發動襲擊。但最後,這些襲擊都未實現。
美軍入侵後 基地才進入伊拉克
許多解密報告顯示,伊拉克“基地”組織是在美軍入侵伊拉克後,他們才開始出現在伊拉克的。2004年,只有6份情報中提及基地組織,而且多是個別人被捕。直到2005年,伊拉克“基地”組織才開始被作為一個清楚的實體被提及。
被解密的評估文件暗示,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是伊拉克遜尼派派軍中外國人的主要來源。2004年,至少20名敘利亞武裝人員在伊拉克被捕或者被擊斃,2005年這一人數增加到55人,隨後開始減少,直到2009年的5人。這種情況反映出,美軍一改多年來譴責譴責外國武裝人員通過敘利亞進入伊拉克的態度,轉而尋求與敘利亞和解,甚至合作。
此外,文件中還提及來自埃及、也門、利比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黎巴嫩、約旦以及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武裝人員,甚至包括來自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的西方人。
招募婦女兒童當人彈 利用精神病人發動襲擊
但是到2007年中期,外國武裝人員流入伊拉克的情況開始受到抑制,因為伊拉克的鄰國開始加強邊境控制,伊拉克“基地”組織殘忍傷害穆斯林人口的行為也開始受到譴責。隨著外國武裝人員的枯竭,伊拉克“基地”組織開始不顧一切地尋找兵員。它首先將目標對準女性。
在2007年5月份的報告指出:“基地組織正在利用一名身份不明的女性成員,招募其他的女性成員,以對聯軍目標和其他目標發動自殺襲擊。女性之所以成為基地組織的招募目標,是因為該組織認為女性比男性能更容易地通過聯軍檢查站,她們接受的檢查更少。而且聯軍掌握基地女性成員的背景信息更少,因此針對女性的篩查沒有對男性那麼嚴格。”基地組織招募女性發動自殺襲擊暫時取得了成功:2007年女人彈在伊拉克發動了8起自殺式襲擊,2008年發動了15起,包括一名女人彈在迪亞拉足球場發動自殺式襲擊,造成29人死亡。
不過基地組織需要招募更多的自殺式襲擊者。美軍泄密文件顯示,在2008年底和2009年,基地組織經常用兒童做自殺式襲擊者,最小的甚至只有11 歲。2009年5月,一名14歲的男孩在基爾庫克發動自殺式襲擊後,基地組織甚至成立了一個完全由兒童和20歲左右青年組成的自殺襲擊機構。最近,有關一個名叫“天堂鳥”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機構的報道日益增多。最近的報告稱,大概是在2009年5月2日,15名14歲到25歲的自殺式襲擊者被從巴格達運送到基爾庫克,加劇了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之間的緊張局面。”
基地組織還利用精神病人士發動自殺襲擊。在2008年4月份,基地組織利用一名“16、7歲的智障男孩”,在迪亞拉的一個葬禮上發動自殺襲擊。美軍報告稱:“利用精神病人士發動自殺式襲擊,暗示基地組織招募成員的能力在下降,人們自願成為自殺襲擊者的意願在降低。”
財政陷入困境 基地組織靠綁架勒索贖金度日
伊拉克“基地”組織的資金來源很多來自外部,比如敘利亞或者海灣國家的富人。但是其在伊拉克內部的籌資正在增加。綁架勒索贖金已經成為基地慣用斂財的手段之一。2008年2月,基地綁架了摩蘇爾一名基督教領導人,這是他第二次被綁架。
基地可能索要大量贖金。這位主教上次被綁架時,恐怖分子收到了20萬美元贖金。這次,他們很可能要求更多。這種情況顯示,基地資金正在枯竭,不得不採用激烈手段籌資。該組織還依賴于其他形式的勒索。比如2008年9月的一份報告指出,美軍發現一輛燃燒了一半的公共汽車。汽車所有者說,他收到基地組織電話,威脅他支付2萬美元保護費,否則後果自負。搶劫也成為基地組織的斂財方式之一。2008年12月,一個不知名的槍手組織從伊拉克摩蘇爾石油辦公室搶走 160萬美元。
盡管這些現象不能反映出基地組織最近的財政狀況,但叛軍組織畢竟需要大量資金。今天,這種趨勢依然在繼續。伊拉克今年發生了多起神秘搶劫案,許多都是針對黃金和珠寶店,而劫匪卻很少被抓住。(王愷)
維基解密曝光40萬份伊戰密件 間諜氣球窺視伊朗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7:14:37 來源: 新京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3663.htm
22日晚,曾公布美國9萬多份秘密文件的“維基解密”網站再次公布了近40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奇23日表示,他們將再公布15000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揭露美軍非法行為
沉寂數月的“維基解密”網站22日公布了391831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秘密文件,這些文件的時間跨度從2004年初至2010年1月1日,涉及幾乎相當于伊拉克戰爭各個時期的美軍內部文件。
大部分文件所揭露的都是美軍在戰場上的“非法和違反道德的行為”,文件還揭露了一些伊拉克政府軍對不同教派武裝分子的虐待行為,包括具體的虐待方式。雖然這些秘密文件經過了大量技術處理,將美軍和所涉及人員的名稱抹去,也刪除了事件發生的地點,但外界依然能從中了解到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生活和經歷。
在公布這批文件之前,“維基解密”網站向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阿拉伯等國媒體提前透露,約定在同一時間共同公布這些秘密文件。獲得文件內容的半島電視臺報道稱,文件對伊拉克戰爭傷亡數字給出了具體統計,此前這一數字一直存在爭議。文件披露,伊拉克戰爭共造成28.5萬人傷亡,至少有10.9萬人死亡,其中包括6.6萬名平民和2.4萬名“敵對人員”。
這是“維基解密”網站第二次公布涉及美軍的機密文件。今年7月,“維基解密”網站突然公布了92000多份駐阿美軍作戰行動機密文件,並向西方多國媒體提供了相關的文件內容。
“泄密”展示戰爭真相
23日,阿桑奇就再次公布美軍秘密文件一事在倫敦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他依然強烈抨擊美軍戰爭的非正義性,稱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犯下戰爭罪行。
阿桑奇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披露這些文件是為了展示真相。對真相的掩蓋早在戰爭開始之前就開始了,在戰爭結束後還在繼續。我們希望能夠停止一些在戰前、戰爭期間和官方宣布戰爭結束之後仍在繼續的對真相的掩蓋行為。”
阿桑奇還透露,不久後他們還要公布阿富汗戰爭的相關文件,總數有15000份。“目前我們對它們的審核已經結束,短期內就可以公布,”阿桑奇稱,這些秘密文件比7月份公布的那批文件更為敏感。
反應
五角大樓譴責泄密行為 組建120人小組梳理伊戰數據庫
美國國防部23日警告稱,“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文件,將可能損害美國及其盟國士兵的安全。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莫雷爾稱,和上次公布的文件相比,新的泄密文件並沒有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但泄密本身卻將有可能讓駐伊美軍受到攻擊。莫雷爾說,和以前泄密的文件一樣,這次泄密的文件肯定會被美國的敵人納入“考察”范圍,他們可以分析這些文件,從而為應對美軍提供條件。
為了應對“維基解密”的泄密行為,五角大樓已經建立了一個120人組成的特殊小組,梳理伊拉克戰爭數據庫,評估這次泄密可能給美軍士兵以及美軍在伊行動帶來的威脅。
揭秘
駐伊美軍曾18次誤襲友軍 美軍經常誤傷友軍
“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秘密文件顯示,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來,美軍士兵襲擊了18次友軍,至少殺死7名友軍士兵,另外造成34人受傷。
泄密文件顯示,2005年11月4日,駐伊英軍第52步兵團的一小隊士兵在巴格達附近遭遇輕武器襲擊,造成5人受傷,一名24歲的英軍士兵陣亡。英國方面此前曾認為是“基地”組織或者教派武裝發動了進攻。事件發生2小時後他們才意識到,是前方的一隊美軍士兵向他們發射了子彈。英軍士兵聽到的第一聲槍響是警告,要求他們保持距離。
3周後,同為第52步兵團的另一隊巡邏的英軍士兵,在巴格達西南部農田裏徒步行進時遭遇了襲擊。這次襲擊導致駐伊英軍2死4傷。起初,駐伊英軍以為襲擊是敵對組織所為。後經調查,開火的士兵是美國巡邏兵。
間諜氣球窺視伊朗
泄密文件顯示,美軍試圖利用伊拉克來進行對伊朗的偵查和情報刺探工作。
美軍曾在伊拉克制造了大量巨大的間諜氣球,上面攜帶高精度照相機,試圖利用季風,從伊拉克將其釋放到伊朗境內窺視有關導彈和核計劃的情報。根據相關文件,這類間諜氣球安裝有地面網格化信息傳感器,可以在高空飛行或懸停30天,具有超視距探測和跟蹤能力,甚至可以應對巡航導彈帶來的威脅。
美軍此前曾樂觀地估計,這些間諜氣球會順利地抵達伊朗上空。不過很多間諜氣球卻在“自己人的地方”爆炸。文件舉例稱,2006年4月24日,在駐伊英軍巴士拉基地內的物流港上空,一個間諜氣球發生爆炸,傷亡情況不明。同年5月5日,另一個間諜氣球在靠近伊朗邊境的阿布‧納吉地區發生爆炸,這次事件差點釀成外交危機。
美軍對虐囚視而不見
泄密文件還披露了一些虐囚事件,不過虐囚行為並不是美軍所為,而是伊拉克軍方所為。但美軍得知這些虐囚事件後卻不聞不問,沒有進行及時的制止,也沒有採取進一步的預防措施。
虐囚文件多是醫療人員提交的檢驗報告。這些報告顯示,被蒙住雙眼的囚犯時常戴著手銬腳鐐被鞭打,甚至被拳打腳踢,有些還被施以電刑。有6份報告稱囚犯在遭受酷刑後死亡。
2009年8月27日,一名美軍醫生報告了一起虐囚事件。這名醫生提供的資料顯示,被虐囚犯身上有明顯的淤傷、燒傷,主要集中在頭部、軀幹、脖子和腿部。這名囚犯稱伊拉克警察試圖殺他滅口。2008年12月3日,另一名囚犯由于“腎壞死”而死亡。泄密文件顯示,至少有一名囚犯將曾遭遇的虐待告知美軍但卻沒有收到回復。美軍的記錄上寫道:“不調查也可以。”
釋疑
五角大樓為何難奈“維基解密”?
“維基解密”無辦公地點無公開雇員
“維基解密”網站成立于2006年,網站創始人阿桑奇表示,創辦“維基解密”的目的是揭露政府和企業的腐敗行為。
但“維基解密”網站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它沒有辦公地點、沒有公開的雇員,甚至不公布電話號碼,只依靠全球網絡的服務器和志願者來維持日常運作和泄密文件的發布。
創始人阿桑奇通常用電子郵件和外界溝通,他透露網站的核心工作人員有5人,還有800名兼職志願者,這些人都在不同國家,所有人都不拿工資。阿桑奇說,“維基解密”的所有資金都來自公眾、媒體和基金會的捐款,拒絕政府和企業的資助。西方媒體也表示,阿桑奇與媒體合作時從不談錢。
阿桑奇曾自豪地宣稱,“維基解密”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的一個平臺,平均每天有30人次向“維基解密”上傳機密文件,網站主服務器設在瑞典等國,並得到這些國家的保護。但阿桑奇從不對外透露獲得泄密文件的渠道,以及提供者的詳細信息。
由于“維基解密”公布了大量秘密文件,不少國家對其進行限制登入。
維基:英兵殘殺女童 街上玩耍慘死 暴徒邊開槍邊派糖
轉貼來源:星島日報 2010-10-24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0-10-24/world1287908664d2807217.html
因揭露阿富汗戰爭內幕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泄密網站「維基解密」(WikiLeaks),近日再公開一批接近40萬頁的秘密文件和報告,新披露的驚人內幕包括英兵曾經射殺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本報訊今年7月揭露阿富汗戰爭內幕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泄密網站「維基解密」,近日再公開一批接近40萬頁的秘密文件和報告,新披露的驚人內幕包括英兵曾經射殺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
「維基揭秘」於美國時間22日晚上公布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文件顯示,伊戰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 據瞭解,「維基解密」在網上發布這些報告之後,網頁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23日在倫敦現身,同行還有律師夏納(Phil Shiner)。夏納指一名持步槍的英國士兵曾把一名在街上玩耍的8歲伊拉克女孩射死。夏納說:「坦克當時在街道的盡頭,一名步槍兵突然出現,把穿著黃色裙子的女孩殺掉。」他稱,在女孩被射殺的一刻,士兵還在向小童派發糖果,以圖贏取民心。
死亡人數是阿富汗戰爭五倍
「維基解密」在新聞稿指出:「有300多宗聯軍士兵涉嫌虐待在囚人士的報告,另有超過1000宗伊拉克保安部隊觸犯類似罪行的報告,有些人就算願意投降,也被人蓄意殺死。在很多事件中,清楚顯示美軍犯了戰爭罪行。」
「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說,這些資料提供「戰爭罪行」的證據,內中顯示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阿富汗的五倍之多,相形之下堪稱「血流成河」。
資料中並透露伊朗涉入伊拉克戰爭的秘辛。《紐約時報》說,資料顯示伊拉克叛軍靠伊朗提供的武器和訓練,攻擊美國為首的聯軍和伊拉克政府官員,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是「伊朗革命衛隊」。
伊指泄密行為含政治動機
伊拉克政府23日就國際解密網站「維基揭秘」日前公布大量美軍伊戰秘密文件進行嚴厲譴責,認為這是出於「政治動機」的行為。聲明還指,伊拉克政府將對文件顯示的有關駐伊美軍和外國安保公司針對伊平民的不正當行為進行調查,為受害的伊拉克公民尋求正義,不管他們是否曾遭到訴訟。
美國國防部指這些文件記載的資料未經分析整理,不能體現伊拉克戰爭全貌。BBC報道,美軍方表示無意就維基泄密網站公布的伊拉克軍警虐待伊拉克囚犯指稱展開新的調查。國際特赦組織則對這些文件所揭露的罪行作出譴責。
公佈伊戰密件引批評 維基辯解:揭真相
轉貼來源:中國報新聞網
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10-10-25&sec=world&art=1025wf20.txt
(英國‧倫敦24日法新電)“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因公佈一批美軍伊戰秘密文件引起批評,維基創辦人阿桑奇週六為這項行為辯護,指這批文件揭露了伊戰的“真相”。
“維基解密”于美國時間週五晚,公佈了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首次揭露美軍隱瞞伊拉克軍警虐囚實錄。
這些2004年到2009年的文件顯示,伊戰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包括伊拉克警察、安全部隊人員對囚犯進行虐待、折磨、性侵犯甚至謀殺。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在倫敦召開記者會說,公開這些文件是為了揭露真相,“維基解密”網站希望糾正一些對真相的攻擊。
逾10萬平民遭濫殺
阿桑奇指檔案不只揭示伊戰的“殺戮血路”真相,更是“戰爭罪行鐵證”,足夠提出40宗非法殺人訴訟。
華盛頓警告,這種做法為美國的對手提供了寶貴的信息,使伊戰聯軍和伊拉克平民陷入危險。
美國軍方也表示,無意就“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伊拉克軍警虐待囚犯指稱展開新的調查。
五角大樓一位發言人說,這些文件記錄的是過去,美軍已經在虐囚事件發生后及時把有關報告轉給了伊拉克當局。
華府一直聲稱沒有點算整場戰爭的死亡數字,文件卻記錄了逾10.9萬人死亡,其中6萬6081人是平民,2萬3984人是“敵人”,至少3萬1780人死于路邊炸彈,3萬4814人死于教派衝突。
英國一個點算伊戰死傷數字的組織,指其中1萬5000宗平民死亡個案之前無記錄,如加入該組織之前點算數字,伊戰共有12.2萬平民死亡。
檔案記錄了681名平民在美軍檢查站被殺個案,又披露“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不理兩懷疑武裝分子投降,照樣擊斃他們。
美軍在阿布哈里卜監獄虐囚聲名狼藉,檔案顯示伊拉克軍警有過之而無不及,共記錄得1300宗虐囚個案,包括煙灼、電擊和用硬物雞姦,其中六宗致命,但從來沒有人被追究,美國也一直沒有調查。
伊軍虐犯手法殘忍
◆吊起毒打淋滾水
美軍101空降師2006年向上級報告說,一名謀殺案疑犯指控伊警用手銬將他吊起來毒打,又用滾水淋他,他的手腕、背部、膝蓋都有瘀傷,證明指控屬實。美軍將事件知會總理馬利基的辦公室后,個案就了結,沒跟進濫用私刑者有否受罰。
◆伊軍電擊扣押者
美軍檢查伊軍一個營地時,發現一名被扣押者滿身都是結痂的傷口,兩眼被打至瘀黑,頸上有紅黃兩種顏色。疑犯指控伊軍虐待他,不斷電擊他,但伊軍辯稱,疑犯是在試圖逃走,被軍人逮捕時弄傷的。
◆化學品灼身割指
2007年6月,一名男子被捕后,遭3名伊軍用化學品虐待。3名中尉將化學品倒在疑犯的手腳上,還將他的手指切掉。他后來被送到摩蘇爾醫院治療,醫生要將他右腿齊膝切去,左腳數隻腳趾也要切掉。醫生還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傷痕,是被化學品灼傷造成。兩年后美軍才發現這名男子,將他的經歷寫成檔案,當局一度通緝涉案的3名中尉,但他們始終沒有落網。
◆非法處決疑犯
2009年美軍呈遞一份“嚴重事故報告”,內容說他們在托爾阿發鎮取得一卷影帶,顯示10多名伊軍,包括一名少校,非法處決一名疑犯。疑犯雙手被反綁,押到街上,被推倒在地后,伊軍以行刑式將他轟斃。報告沒有註明該批伊軍后來有否被懲罰,只在報告上寫上“結束”字句。
◆水管插疑犯肛門
有伊軍用螺絲批插疑犯,用電線鞭打他的雙臂、背部和大腿,更用電槍電擊他,甚至用水喉管插疑犯的肛門。
◆女囚犯反抗被姦
伊軍還侵犯女囚犯,美軍2007年在提克里特呈交的個案中,提及女囚犯“由于不肯與伊拉克調查員合作,被毆打和強姦”。
維基解密披露伊戰檔案 美軍史上最大規模信息外泄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17:15:38 來源: 中國日報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4/c_12695286.htm
綜合西方媒體10月23日報道,因披露大量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而名聲大噪的“維基解密”網站近日又有新動作,22日宣布將公布40多萬份關于伊拉克戰爭的美軍絕密檔案。這起美國軍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外泄事件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國防部官員擔心這不僅會威脅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也將嚴重打擊美國在當地的“地下合作夥伴”。
***實際死亡伊拉克人超過美官方數字
“維基解密”22日宣布將在其網站公開40多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檔案。該網站在聲明稱,這些檔案記錄了約10.9萬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情況,包括66081名“平民”,23984名“敵人”(武裝分子)、15196名“所在國人士”(伊拉克政府軍)和3771名“友軍”(聯軍成員)。資料顯示,超過60%的伊戰死難者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總數達到了6.6萬人。換句話說,在6年伊拉克戰爭中,每天都有31名伊平民死亡。
反戰組織“伊拉克死亡統計”指出,這批資料裏有1.5萬例平民死亡是之前所未公開過的信息,這使得該組織自己統計出的死亡伊拉克人數上升到12.2萬。該組織成員約翰‧斯洛博達指出,“維基解密”公開的這些資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地細致”,甚至包括很多遇難者的姓名。“新增的這些死亡數字主要是將伊拉克全境范圍內那些每次只死一到兩個人的小衝突也統計了進去,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伊拉克政府的數據顯示,在2004年1月到2008年10月這段時間裏至少有8.6萬伊平民和安全部隊士兵死亡。美國則一直聲稱沒有就伊人死亡人數進行官方統計,但五角大樓日前透露有包括平民、武裝分子和政府軍士兵在內的約7.7萬伊拉克人在戰火中喪生。 “維基解密”最新披露的數據明顯要比美國的數字高出不少。不過《紐約時報》的消息稱,“維基解密”報告的時間跨度要比國防部統計的長,而且其中有死者可能被重復計算了。
***大量美軍和伊安全部隊虐囚證據曝光
最新曝光文件還證明聯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對囚犯實施酷刑折磨和其它虐待行為絕非個例。“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22日在接受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材料包含聯軍對犯人實施300起酷刑和284起虐待的報告,還有1000多份有關伊拉克安全部隊犯下類似罪行的記錄。
包括《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英國《衛報》和德國《明鏡周刊》在內的幾家媒體提前看到了這些文件。英國《衛報》稱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一名伊拉克警察先開槍打傷一名囚犯的腿,然後用棍棒狂敲其背部讓他皮開肉綻,再用膠皮管猛勒其胸部造成肋骨骨折。曾有人向美軍和伊政府舉報此事,但根本沒有人出面調查。《紐約時報》則寫道,只有小部分虐囚事件得到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的調查,但是檔案中的絕大多數案件看上去都被晾在一邊。
阿桑奇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些材料至少為40起殺人案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出美國領導的聯軍部隊和伊拉克政府犯有“戰爭罪”。“伊拉克普通百姓被美軍不加區別地殘害,曾經有次美軍炸毀了整座平民大樓,只因一名疑似叛亂分子躲在大樓屋頂。”
CNN分析說,雖然伊拉克戰爭因為美軍戰鬥部隊的撤出已經漸漸淡出美國公眾的視野,但“維基解密”一下爆出這麼多絕密文件依然會勾起美國人復雜的伊戰回憶,臭名昭著的阿布扎比監獄虐囚醜聞當時讓很多美國人感到震驚。
據最新報道,阿桑奇23日在“維基解密”于倫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披露是為了告訴公眾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真相。“對戰爭真相的攻擊在戰爭開始前很久就開始了,而在戰爭結束後也沒有停止過……我們要做的就是停止那些對真相的抹黑,還原一個事實。”
“維基解密”發言人克裏斯廷‧赫拉弗松在發布會上透露,該組織還即將公布1.5萬份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檔案。據悉,這批資料沒有在7月跟上批阿戰檔案一起公開是因為其中“內容極其敏感”。
***五角大樓強烈不滿將展開調查
對“維基解密”接二連三的曝光,五角大樓非常憤怒,指責這種行為將嚴重威脅美軍駐海外士兵的安全。當“維基解密”7月公布阿富汗戰爭秘密檔案的時候,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憤怒地指責“這個網站的雙手沾有美國年輕士兵的鮮血”。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莫雷爾22日透露國防部將對最新的泄密事件進行調查,並強烈譴責未獲批準就公布機密信息的行為。“這將使我們的部隊在未來更容易遭到襲擊。這本是絕對不會被公開的檔案,我們的敵人顯然會用它來針對我們,不僅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而且還在全球范圍內。他們將知道很多關鍵信息,比如我們的士兵怎樣在戰場上行動,在遇襲時又將怎樣反應以及我們的武器裝備能力、怎樣培養情報源以及伊拉克人跟我們合作的情況。”
莫雷爾憤怒地指出,情報顯示在“維基解密”7月公布阿戰文件後,塔利班高層曾下令要求手下去研究這些信息好對付美國人。對這樣的說法,阿桑奇不以為然,稱五角大樓找不到任何一個因為“維基解密”泄密而受到威脅的人。
***美國伊戰合作夥伴300人名單曝光
讓美國政府非常擔心的是,這次“維基解密”公開的材料中有約300名在戰爭中跟美軍合作的伊拉克人的姓名。莫雷爾說:“我們認為被曝光的300個伊拉克人可能因此而面臨危險,我們已經通知美國駐伊拉克部隊,他們正在聯係這300人並提供安保服務。”
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羅克更是憂心忡忡地表示,300名合作人士被曝光將讓他們“不管在政治上還是人身安全上都容易遭到敵對勢力的傷害”。“更重要的是,這也讓那些不僅在伊拉克、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願意和美國合作的人士感到心寒,維基解密網站的舉動非常不負責任,這種威脅到他人性命的做法是根本沒有必要的。”
(來源:中國日報網 董瑋 編輯:劉純萍)
為一名叛亂者 美軍炸毀一座平民大樓
轉貼來源:2010年10月24日 07:47 來源:華西都市報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10/24/t20101024_21912788.shtml
維基揭秘:伊戰死者六成是平民
國際解密網站“維基揭秘”美國時間22日晚公佈了近40萬份美軍伊拉克戰爭秘密文件。這些文件顯示,伊戰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此外,美軍對伊拉克安全人員的大量殘忍虐囚行為不聞不問。這起美國軍方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料外泄事件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國防部官員擔心這會威脅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
“維基揭秘”網站曾於今年7月公佈9萬餘份阿富汗戰爭秘密文件。
秘聞一 平民死亡數超官方
“維基揭秘”22日宣佈將在其網站公開40多萬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美軍機密檔案。該網站在聲明稱,這些檔案記錄了約10.9萬人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情況,包括66081名“平民”,23984名“敵人”(武裝分子)、15196名“所在國人士”(伊拉克政府軍)和3771名“友軍”(聯軍成員)。資料顯示,63%的伊戰死難者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反戰組織“伊拉克死亡統計”指出,這批資料裏有1.5萬例平民死亡是之前所未公開過的資訊。該組織成員約翰·斯洛博達指出,“維基揭秘”公開的這些資料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地細緻”,甚至包括很多遇難者的姓名。先前,美國對伊拉克戰爭所導致的伊拉克人傷亡情況語焉不詳。半島電視臺說,今年7月底,美國中央司令部在其網站“含蓄透露”,在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間,共有7.7萬伊拉克人因戰爭死亡。
秘聞二 虐待折磨性侵謀殺
虐囚發生在美軍眼皮下最新曝光文件還證明聯軍和伊拉克政府軍對囚犯實施酷刑折磨和其他虐待行為絕非個例。“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22日在接受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材料包含聯軍對犯人實施300起酷刑和284起虐待的報告,還有1000多份有關伊拉克安全部隊犯下類似罪行的記錄。
這些文件中的原始記述還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虐囚細節,包括伊拉克警察、安全部隊人員對囚犯進行虐待、折磨、性侵犯甚至謀殺,而美軍對這類事件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有明確的虐囚證據也不展開調查,甚至為其掩飾。
英國《衛報》稱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一名伊拉克警察先開槍打傷一名囚犯的腿,然後用棍棒狂敲其背部讓他皮開肉綻,再用膠皮管猛勒其胸部造成肋骨骨折。
秘聞三 對平民不加區別殘害
阿桑奇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這些材料至少為40起殺人案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證據”,顯示出美國領導的聯軍部隊和伊拉克政府犯有“戰爭罪”。“伊拉克普通百姓被美軍不加區別地殘害,
曾經有次美軍炸毀了整座平民大樓,只因一名疑似叛亂分子躲在大樓屋頂。”
CNN分析說,雖然伊拉克戰爭因為美軍戰鬥部隊的撤出已經漸漸淡出美國公眾的視野,但“維基揭秘”一下爆出這麼多絕密文件依然會勾起美國人複雜的伊戰回憶,臭名昭著的阿布扎比監獄虐囚醜聞當時讓很多美國人感到震驚。均據《中國日報》(責任編輯:林秀敏)
伊朗「影子戰爭」策劃綁架美軍
轉貼來源: [2010-10-24] 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10/24/GJ1010240012.htm
維基解密文件披露美軍和伊朗的明爭暗鬥,據稱伊朗革命衛隊曾向伊拉克民兵組織提供秘密培訓和大量援助,協助他們綁架美軍士兵作為人質,在伊拉克發起「影子戰爭」。
根據一份2006年12月22日的文件,駐巴格達美軍指揮官發出秘密警告,稱什葉派武裝頭目杜萊米,正策劃綁架美軍士兵以作為人質。情報更指杜萊米接受了伊朗革命衛隊和黎巴嫩真主黨秘密訓練。杜萊米最終被美軍所殺,但在此之前,4名駐伊美軍已遭綁架並被處決。
民兵獲發強力炸彈 襲政府使館
另外一些機密文件顯示,伊朗軍方曾向伊拉克民兵組織和武裝分子提供大量武器裝備,包括火箭彈、電磁炸彈及威力強勁的「爆炸性成型穿甲炸彈」等。伊朗亦據稱曾策劃利用火箭炮甚至化學氣體,襲擊伊拉克政府部門及外國使館所在的巴格達「綠區」。 ■《紐約時報》/《衛報》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飛越霧社事件 學習和解包容
轉貼來源:中央社 2010/10/19 20:31:31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0190264&pType0=aSOC&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19日電)發生於1930年10月27日的霧社事件,今年屆滿80週年,南投縣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今天以「緬懷與和解」為題舉辦研討會,期盼從歷史教訓中,建立族群和解、包容的價值。
為紀念霧社事件80週年,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立法委員孔文吉辦公室及南投縣仁愛鄉清流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發起「飛越八十」紀念活動,並於今天在鄰近清流部落的國姓鄉北港村民宿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文史工作者共同探討霧社事件的歷史意義。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日本總督府在霧社事件中,曾利用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分化賽德克 3大社群,並以「以夷制夷」伎倆脅迫族人自相殘殺,撕裂族群感情,直到現在族群間還存在仇恨。
他說,舉辦紀念活動,除了共同緬懷追思霧社事件原住民族的英烈行為、撫平傷痛,也應從歷史記取教訓,學習及建立族群間互相尊重及和解、包容的價值。
沈明仁表示,除了原住民族群間的和解,原住民族與漢人、原住民族與日本人之間,在彼此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有過衝突,也應從霧社事件中學會和解的價值。
包括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處長阿浪.滿拉旺、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辜雯華、孔文吉及多名文史工作者都參與研討會,長期鑽研霧社事件史實的大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崇根也前來參加。
張崇根表示,霧社事件的起因,是日本軍國主義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產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地位與法律上的不平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原住民族人,是為捍衛民族尊嚴與生存而發動起義,因此霧社事件應視為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起義」壯舉。
霧社事件後,日本殖民統治者在1931年5月6日,將事件僅存的 298名餘生者,強迫遷至「川中島社」集中監管;台灣光復後,政府將川中島社改稱「清流部落」,成了霧社事件餘生者及其後裔的居住地。
霧社事件餘生者除在1950年於清流部落興建「餘生紀念碑」,感念先烈的偉大情操,九二一地震後,政府另於紀念碑旁成立「餘生紀念館」,陳列霧社事件史料,供後人緬懷追思。
研討會後,所有與會人員並前往清流部落探訪,與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族人分享部落70餘年來的發展過程。991019
發現日軍戰壕 見證霧社事件慘烈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南投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2x112010101900003,00.html
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前夕,仁愛鄉賽德克族長老昨日回到古戰場踏查,在獵人指引下至馬赫坡古戰場尋根,找到當年日軍構築的安達山戰壕,並發現刻印「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的空酒瓶。霧社事件後,日軍清理戰場,強迫遺族遷至平地,戰壕遺跡很可能是當年霧社事件唯一完整保留的軍事遺跡。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安達山戰壕從未在媒體曝光,一方面因過了八十年,早被荒煙蔓藤隱沒,道路難行、地點難尋,來回步行約需四小時。另方面最早發現的獵人把戰壕當成一般洞窟,未聯想到防禦工事。直到文史學者從獵人撿到的兩只迫擊炮彈彈殼追查,確定戰壕應是日軍構築。
霧社事件期間,日軍視賽德克青壯年為「凶番」,以機槍、迫擊炮、軍機、毒氣彈大肆掃蕩,青壯人口大減,馬赫坡部落老弱婦孺被日本政府強迫搬遷至清流部落,孤立於其他社群,是段無比傷痛的史實。沈明仁認為,在情感層面上,很多族人不敢回想,因此除了獵人,很多老一輩的族人不知道有戰壕的存在;即使知道,也不願說、不願回想。
昨日踏查過程中,在壕溝內撿到一只玻璃酒瓶,樹根已長進瓶內,近瓶底處瓶身刻有「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文字。文史工作者程士毅表示,以此推敲,日軍當年規畫補給設施準備長期抗戰,從工事面積及規模、指揮所推測,戰壕約可容納一個加強營約五百名軍士官。
戰壕地理位置展望絕佳,機槍、迫擊炮可從置高點對著莫那魯道故居馬赫坡部落掃射,也是岩窟下山主要路途,讓藏在岩窟裡的賽德克勇士難以得到補給。沈明仁田野調查發現,當時鄰近馬赫坡的山頭幾乎被日軍攻占,一旦有勇士在部落現身,隨即彈如雨下,勇士們被迫改打游擊戰。
程士毅指出,戰壕開挖深度可容成年男子站立瞄準,設計猶如迷宮般,士兵不須爬上地面,即能在壕溝內轉換戰鬥位置。但賽德克族的防禦工事習慣以石板搭牆,留槍眼窺視,安達山戰壕幾乎可確定為日軍所建,是日本人在台灣山地殖民時期的重要軍事史蹟。
賽德克長老昨日在戰壕旁灑酒祭天地,並分豬肉象徵族群和解共享,還有長者唱起古調,哀悼霧社事件犧牲者。原住民立委孔文吉跟著上山踏查,他表示,霧社事件八十年,族群要邁向和解共榮,得先正視歷史、包容彼此。安達山戰壕在台灣發展史的地位不能磨滅,將請行政院文建會整體規畫、現地保存,並設置解說軟體,讓後代從實體史蹟中回顧歷史。
小檔案-「敬酒事件」引爆抗日怒火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整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110110x112010101900005,00.html
▲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中)及其族中勇士。(本報資料照)
霧社事件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所發生最激烈的一次反抗行動。事件發生在一九三○年,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不滿地方官警的統治而抗暴,犧牲人數近千人,參與行動的部落幾乎遭到滅族。領袖莫那魯道持長槍轟頂自殺,其他不投降的勇士面向傳說發源地白石山,在巨木下自縊。
根據日方紀錄,一九三○年的「敬酒事件」是導火線。在一場婚宴中,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想與同僚一起向路過的日警吉村克己巡查敬酒,當他拉著吉村的手時,被吉村以不潔的理由甩開,並以警棍毆打。原住民憤而圍毆日警,並策畫抗暴。
同年十月廿七日,日本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舉行神社祭,在霧社舉行聯合運動會,賽德克族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庫、羅多夫、塔羅灣等六部落聯合,襲擊附近的日人警察分駐所、學校、宿舍,劫走彈藥。
日本人以夷制夷,並以優勢軍事武力鎮暴,賽德克勇士雖擅長山林游擊戰,但日軍投擲違反國際公約的「糜爛性毒氣彈」躲在森林裡的勇士在彈盡援絕、兵力懸殊下,退守馬赫坡岩窟,不願投降的勇士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
今年霧社事件將滿八十周年,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公共電視戲劇《風中緋櫻》、作家鍾肇政的《馬黑坡風雲》皆是改編或描述霧社事件。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0190264&pType0=aSOC&pTypeSel=0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19日電)發生於1930年10月27日的霧社事件,今年屆滿80週年,南投縣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今天以「緬懷與和解」為題舉辦研討會,期盼從歷史教訓中,建立族群和解、包容的價值。
為紀念霧社事件80週年,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立法委員孔文吉辦公室及南投縣仁愛鄉清流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發起「飛越八十」紀念活動,並於今天在鄰近清流部落的國姓鄉北港村民宿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文史工作者共同探討霧社事件的歷史意義。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日本總督府在霧社事件中,曾利用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分化賽德克 3大社群,並以「以夷制夷」伎倆脅迫族人自相殘殺,撕裂族群感情,直到現在族群間還存在仇恨。
他說,舉辦紀念活動,除了共同緬懷追思霧社事件原住民族的英烈行為、撫平傷痛,也應從歷史記取教訓,學習及建立族群間互相尊重及和解、包容的價值。
沈明仁表示,除了原住民族群間的和解,原住民族與漢人、原住民族與日本人之間,在彼此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有過衝突,也應從霧社事件中學會和解的價值。
包括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處長阿浪.滿拉旺、南投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辜雯華、孔文吉及多名文史工作者都參與研討會,長期鑽研霧社事件史實的大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崇根也前來參加。
張崇根表示,霧社事件的起因,是日本軍國主義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產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地位與法律上的不平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原住民族人,是為捍衛民族尊嚴與生存而發動起義,因此霧社事件應視為反抗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起義」壯舉。
霧社事件後,日本殖民統治者在1931年5月6日,將事件僅存的 298名餘生者,強迫遷至「川中島社」集中監管;台灣光復後,政府將川中島社改稱「清流部落」,成了霧社事件餘生者及其後裔的居住地。
霧社事件餘生者除在1950年於清流部落興建「餘生紀念碑」,感念先烈的偉大情操,九二一地震後,政府另於紀念碑旁成立「餘生紀念館」,陳列霧社事件史料,供後人緬懷追思。
研討會後,所有與會人員並前往清流部落探訪,與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族人分享部落70餘年來的發展過程。991019
發現日軍戰壕 見證霧社事件慘烈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南投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2x112010101900003,00.html
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前夕,仁愛鄉賽德克族長老昨日回到古戰場踏查,在獵人指引下至馬赫坡古戰場尋根,找到當年日軍構築的安達山戰壕,並發現刻印「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的空酒瓶。霧社事件後,日軍清理戰場,強迫遺族遷至平地,戰壕遺跡很可能是當年霧社事件唯一完整保留的軍事遺跡。
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理事長沈明仁指出,安達山戰壕從未在媒體曝光,一方面因過了八十年,早被荒煙蔓藤隱沒,道路難行、地點難尋,來回步行約需四小時。另方面最早發現的獵人把戰壕當成一般洞窟,未聯想到防禦工事。直到文史學者從獵人撿到的兩只迫擊炮彈彈殼追查,確定戰壕應是日軍構築。
霧社事件期間,日軍視賽德克青壯年為「凶番」,以機槍、迫擊炮、軍機、毒氣彈大肆掃蕩,青壯人口大減,馬赫坡部落老弱婦孺被日本政府強迫搬遷至清流部落,孤立於其他社群,是段無比傷痛的史實。沈明仁認為,在情感層面上,很多族人不敢回想,因此除了獵人,很多老一輩的族人不知道有戰壕的存在;即使知道,也不願說、不願回想。
昨日踏查過程中,在壕溝內撿到一只玻璃酒瓶,樹根已長進瓶內,近瓶底處瓶身刻有「日本麥酒礦泉株式會社」文字。文史工作者程士毅表示,以此推敲,日軍當年規畫補給設施準備長期抗戰,從工事面積及規模、指揮所推測,戰壕約可容納一個加強營約五百名軍士官。
戰壕地理位置展望絕佳,機槍、迫擊炮可從置高點對著莫那魯道故居馬赫坡部落掃射,也是岩窟下山主要路途,讓藏在岩窟裡的賽德克勇士難以得到補給。沈明仁田野調查發現,當時鄰近馬赫坡的山頭幾乎被日軍攻占,一旦有勇士在部落現身,隨即彈如雨下,勇士們被迫改打游擊戰。
程士毅指出,戰壕開挖深度可容成年男子站立瞄準,設計猶如迷宮般,士兵不須爬上地面,即能在壕溝內轉換戰鬥位置。但賽德克族的防禦工事習慣以石板搭牆,留槍眼窺視,安達山戰壕幾乎可確定為日軍所建,是日本人在台灣山地殖民時期的重要軍事史蹟。
賽德克長老昨日在戰壕旁灑酒祭天地,並分豬肉象徵族群和解共享,還有長者唱起古調,哀悼霧社事件犧牲者。原住民立委孔文吉跟著上山踏查,他表示,霧社事件八十年,族群要邁向和解共榮,得先正視歷史、包容彼此。安達山戰壕在台灣發展史的地位不能磨滅,將請行政院文建會整體規畫、現地保存,並設置解說軟體,讓後代從實體史蹟中回顧歷史。
小檔案-「敬酒事件」引爆抗日怒火
轉貼來源:2010-10-19 中國時報 【廖肇祥整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110110x112010101900005,00.html
▲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中)及其族中勇士。(本報資料照)
霧社事件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所發生最激烈的一次反抗行動。事件發生在一九三○年,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不滿地方官警的統治而抗暴,犧牲人數近千人,參與行動的部落幾乎遭到滅族。領袖莫那魯道持長槍轟頂自殺,其他不投降的勇士面向傳說發源地白石山,在巨木下自縊。
根據日方紀錄,一九三○年的「敬酒事件」是導火線。在一場婚宴中,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想與同僚一起向路過的日警吉村克己巡查敬酒,當他拉著吉村的手時,被吉村以不潔的理由甩開,並以警棍毆打。原住民憤而圍毆日警,並策畫抗暴。
同年十月廿七日,日本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舉行神社祭,在霧社舉行聯合運動會,賽德克族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庫、羅多夫、塔羅灣等六部落聯合,襲擊附近的日人警察分駐所、學校、宿舍,劫走彈藥。
日本人以夷制夷,並以優勢軍事武力鎮暴,賽德克勇士雖擅長山林游擊戰,但日軍投擲違反國際公約的「糜爛性毒氣彈」躲在森林裡的勇士在彈盡援絕、兵力懸殊下,退守馬赫坡岩窟,不願投降的勇士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
今年霧社事件將滿八十周年,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公共電視戲劇《風中緋櫻》、作家鍾肇政的《馬黑坡風雲》皆是改編或描述霧社事件。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若雪.柯利的意義:尊嚴與團結
轉貼來源:台灣立報 2010-10-14 22:54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797
文■薩依德Edward Said 譯■王怡靜、李鑑慧
編按
做為世界社會論壇(WSF)整體計畫之一部分的「世界教育論壇」(World Education Forum)即將於2010年10月28日到31日在巴勒斯坦舉行,這是國際社會在巴勒斯坦境內難得一見的龐大動員。論壇不僅只是團結支持巴勒斯坦的一種表達,同時也要彰顯教育在消彌文化、社會差異的奇特能量,可以將人民從壓迫和相對孤絕的的情境下解放出來。《新國際》特地為此編纂一期巴勒斯坦專輯,除了專文介紹世界教育論壇之外,也選刊評論家薩依德生前一篇重要文章。此文寫於2003年5月之後,而薩依德本人在同年9月辭世,或可視為這位熱血知識分子的遺囑來閱讀。
薩依德的這篇文章係為少女若雪而寫。若雪於2003年3月為保衛巴勒斯坦人的家園而喪生以色列推土機輪下,死時芳齡24歲。根據目擊者,推土機刻意從她身上輾過兩次。英國BBC曾就此事件拍攝了一部動人的紀錄片,片名就叫做《當殺人是如此容易》(When Killing is Easy)。關於少女若雪的事蹟、書信以及薩依德的相關文字,請參閱http://palinfo.habago.org《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5月初我人在西雅圖演講,在那裡我會見了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的父母和姊姊。他們尚未從若雪的死亡中恢復平靜;若雪於(2003年)3月16日在迦薩被以色列推土機碾壓致死。若雪的父親告訴我,他自己曾駕駛過推土機,然而這輛刻意殺害他女兒的推土機卻是一輛重達60噸的巨獸,由Caterpillar公司特別設計用來摧毀房屋的機型,遠遠大過任何他所看過或駕駛過的推土機。
▲圖為2008年3月20日於約旦河西岸的那不魯斯舉辦一場集會活動,紀念若雪‧柯利逝世5週年,站在若雪‧柯利照片前方的是她的父母親。柯利是一名美籍行動人士,2003年她正在加薩走廊南方的拉法難民營,抗議一間房屋遭到拆毀,後來喪生於以色列軍方的推土機之下。(圖文/路透)
勇敢又有尊嚴的行為
若雪之所以被殺害,是因為她當時正在拉法試圖保護一棟巴勒斯坦平民的房屋不被剷平。
在我短暫拜訪若雪的家人後,有兩件事深深烙印在我心頭。一是若雪的家人告訴我有關他們將若雪的遺體帶回美國後的事。
他們回到美國後,隨即尋求該州參議員的協助,這兩位分別是墨瑞(Patty Murray)和肯特威(Mary Cantwell),均為民主黨籍。若雪的家人將事件發生經過告知參議員,如所預料,她們表達了震驚和氣憤,而且也允諾對此事進行調查。然而,這兩位議員返回華府後,若雪的家人卻再也沒有接到任何消息,之前所答應的調查行動也從未付諸實現。不令人意外,以色列強大的遊說力量告訴了她們什麼才是現實,這兩位參議員也因此藉故推託。一位美國公民被美國的忠實伙伴兼附庸國的士兵蓄意地謀殺,官方不僅不屑一顧,連原先答應若雪家人應有的基本調查都沒有。
不過,對我來說,若雪的故事真正打動我的是她的行為──勇敢又有尊嚴。若雪出生、成長於位在西雅圖南端60英哩處的小城奧林匹亞(Olympia)。她加入國際團結運動(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簡稱 ISM),並前往迦薩幫助那些她未曾謀面的受苦民眾。她寫給家人的信,讓我們見證了她平凡的人性,使人讀了既不忍又感動。尤其是她描述了她所遇到的巴勒斯坦人是如何地關心她,把她當成他們的一份子;她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生命中的歡樂與憂愁。
此外,她也描述了以色列佔領下的恐怖,即使是年紀最小的小孩也深受影響。她同時體認到這群難民的命運,因為她認為以色列政府所作所為的最終意圖是將這群人逼到絕境。令人感動的是,她的作為鼓舞了一位拒絕服兵役的以色列後備役軍人丹尼,他寫信告訴她說:「妳做了一件好事,我很感激妳所做的一切。」
若雪的家書在她死後不久被刊登在英國《衛報》(Guardian),而閃耀貫穿這些信的內容則是巴勒斯坦人英勇的反抗行為;一群平凡人陷落在如此恐怖的處境中,忍受著痛苦和絕望,卻仍然努力求生存。
我們近來聽到無數有關中東和平路徑圖及和平計畫的消息,但我們卻忽視了一項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即使遭到美國和以色列聯手集體懲罰,巴勒斯坦人仍拒絕屈服或投降。也正因為這令人感到鼓舞的事實,也才有今天的中東和平路徑圖和其他無數的和平計畫。這絕不是因為美國、以色列和國際社會基於人道因素,終於體認到殺戮和暴力必須被扼止。
以色列的「種族隔離牆」
儘管巴勒斯坦人的抵抗或有其缺點及失敗處,但我們若拒絕正視這抵抗的力量(我不是指自殺炸彈攻擊,這只是有害無益),我們將會錯失一切。對猶太復國運動來說,巴勒斯坦人永遠是個問題,而他們猶太人所謂的解決方法,只是想淡化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以色列的官方政策──不管夏隆使不使用「佔領」這個字眼或者他是否摧毀了一兩座生鏽無用的塔──都一再表明他們否認巴勒斯坦人存在的事實,更不願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權利一再被以色列侵犯踐踏。
這些年來,儘管有少數勇敢的以色列人試圖面對這段被隱瞞的歷史,然而大部分的以色列人和美國猶太人只想努力地否認並忽視巴勒斯坦人的現況,這也是為什麼和平會遙遙無期。
再者,路徑圖裡完全沒有顧及到正義或者數十年來歷史加諸於巴勒斯坦人的懲罰。然而,若雪在迦薩所做的奉獻正是告訴我們,巴勒斯坦人應被視為一個具有嚴肅且豐富之人民生活史的國家團體,而不只是一群貧困的難民而已。這也是若雪為何選擇和他們一起奮鬥的原因。我們更應謹記,類似若雪的團結行為已不再侷限於某時某地一小群勇敢的靈魂,它已被世界上許多人所認同。在過去的6個月來,我在四大洲進行演講,數以千計的聽眾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正是因為他們關心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人民的掙扎奮鬥歷程已經是解放和啟蒙的代名詞,不管他們的敵人如何處心積慮地譭謗他們。
一旦我們體認到這些事實,世人即會認同並團結聲援巴勒斯坦人的正義和抗爭。例如,今年幾場世界政治光譜中佔標竿地位的會議,如巴西愉港市(Porto Alegre) 的反全球化會議,瑞士達沃斯(Davos)和約旦安曼的會議中,巴勒斯坦都是會議討論主題。
在美國,我們的民眾被媒體餵食充滿惡劣偏見、無知且錯誤的資訊。媒體總是將自殺攻擊的恐怖描繪得淋漓盡致,卻從未提及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暴行,而以色列正在建造的 25 呎高、5 呎厚、350 公里長的「種族隔離牆」卻從未出現在CNN或其他電視網的新聞畫面中(或者只有在提到那蒼白貧乏的中東和平路徑圖時才隨口提及)。
戰犯罪行,毫無來由的破壞和羞辱,以及種種暴行所導致的身體傷殘,房屋被毀,農作物遭破壞,甚至人命的傷亡等等,這些巴勒斯坦平民所必須承受、日復一日的磨難,媒體卻完全沒有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難怪大部分的美國人都看不起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畢竟所有的主流媒體,從左派自由人士到極端右派人士都毫無異議地反阿拉伯、反穆斯林、反巴勒斯坦人。我們只要看看在醞釀攻打伊拉克這場非法且不公義的戰爭期間媒體怯懦的表現,就可略知一二。幾乎也沒有媒體報導聯合國禁運措施對伊拉克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文宣打手的罪行
另外,世界各國風起雲湧的反戰浪潮,媒體也鮮少報導。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記者海倫.湯瑪斯(Helen Thomas)在開戰前曾質疑「伊拉克會對美國造成急迫軍事威脅」這個粗暴的謊言和「精心調配」的「事實」。同樣地,這批捏造和操縱有關大規模毀滅武器「事實」的政府文宣打手,在媒體熱烈討論事實上乃由美國一手造成的伊拉克人民慘況時,這批文宣打手的罪行,卻被媒體所刻意脫罪或甚至從不置一詞。海珊的確是個殘暴的統治者,然而他在位時,伊拉克人民卻得以享受到水源、電力、衛生保健、教育等阿拉伯國家中最好的基礎設施,如今這些都已不復存在。
在政治宣傳專家和東方學家如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和丹尼爾.派普斯(Daniel Pipes)等人的誤導下,媒體和政府普遍對阿拉伯整體社會、文化、歷史和心理狀況懷著敵意,也使得我們害怕一旦批評以色列對無辜巴勒斯坦平民不曾間斷的戰犯罪行,就是「反猶太人」,或是如果批評美國政府的非法戰爭和殘酷的軍事佔領,就是「反美」。這些狀況也使得我們被迫灌輸「阿拉伯人是一群未開化、無能且注定要失敗的民族」的觀念,讓我們誤以為阿拉伯在民主制度和社會發展上均沒有明顯建樹,所以世上唯獨它是落後、遲緩、缺乏現代化且極端守舊。因此,這是我們必須抱持尊嚴,積極從事批判性的歷史思考、發掘事實、並釐清宣傳辭令與真相的時刻了。
沒有人會否認,現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仍由許多沒有民意支持的政權所把持。許多窮困弱勢的阿拉伯青年在宗教上,也只有機會接觸殘酷的基本教義派。然而,在這同時,阿拉伯社會並不是如紐約時報所經常謊稱的,說它完全受控制、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公民機構、沒有屬於人民的社會運動。儘管有些出版品受到管制,今天你仍可以在安曼市中心買到共產黨發行的報紙或伊斯蘭教的報紙;埃及和黎巴嫩也遠超乎我們的評價,有著各式各樣的書報雜誌,滿載著正反意見的各種討論;衛星頻道也充斥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節目;社會服務、人權、企業團體、學術研究等相關公民機構,在阿拉伯世界同樣十分活躍。雖然在朝往民主的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重要的事必須完成,但我們正朝這個方向前進。
單單在巴勒斯坦就有超過一千個非政府組織,而正是這樣的生命力和活動力,維持了社會的運作和前進──儘管美國和以色列不曾間斷地譭謗、破壞這些成就。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下,巴勒斯坦社會也從未被擊敗或崩解。孩子們正常上下學,醫生和護士照顧病患,男男女女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組織機構照常舉行會議,人們繼續過日子。
這些事實,無疑是對夏隆和其他一心只想監禁或驅離巴勒斯坦人的極端份子打了一個耳光。軍事行動起不了作用,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以色列人要看清這些事實真的有那麼難嗎?我們必須在巴勒斯坦以及世界各角落,不是藉由自殺攻擊,而是藉著理性辯論、大規模的民事不服從運動、有組織的示威抗議,來幫助他們瞭解這一切。
偉大假先知的荒唐影響
我想要說的重點是,我們必須用比較性的眼光和批判性的角度來看待整個阿拉伯世界,特別是巴勒斯坦問題。而不是像那些膚淺和帶著鄙夷的作品,如路易士(Bernard Lewis)的《哪裡出了錯?:論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譯註:中譯本由商周出版)和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無知的聲明那樣,建議將民主帶到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
不管阿拉伯是個怎樣的世界,這個充滿著真實人民的真實社會,活潑地交流著各種正反意見,絕對無法被化約醜化為單一的、充滿暴力的基本教義派。巴勒斯坦人在爭取正義所做的奮鬥上,展現了團結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無止盡的苛責、惱怒、沮喪和失望,或甚至是有害的分歧。記住,我們不只是在這裡,也在拉丁美洲、非洲、歐洲、亞洲和澳洲展現了團結的力量。儘管我們面臨諸多困難及可怕的障礙,但許多人決志堅持下去。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公義的目標,是個高貴的理念,也是對平等和人權的道德追尋。
我也想談談「尊嚴」這個主題。「尊嚴」,不管是在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或是人文學者眼中,或是在每個文化中,都有著特殊地位。我首先要說的是,以為阿拉伯人沒有個別性,以為他們不重視個體生命,以為他們沒有任何價值能夠傳達「愛」、「親密情感」、「理解」等等這些據說只有歷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歐美文化才獨有的資產,那是根本錯誤的東方主義,也是一種種族歧視。鄙俗淺薄的湯瑪斯.傅立曼(Thomas Friedman)和其他許多人炒作了一大堆這類廢話,然後一些同樣無知與自欺欺人的阿拉伯知識份子也跟著大加闡揚。我也就不必在這裡指名道姓說究竟是哪些人了,他們說從911事件就可以看出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比其他文化更病態、更失調,或甚至說恐怖主義是一種象徵,象徵伊斯蘭世界比諸其它世界更嚴重的一種扭曲。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樣的一個事實:單單歐洲與美國就製造了20世紀最多的暴力傷亡,而伊斯蘭世界所製造的,與之相較,根本微不足道。今日我們所熟悉的這些似是而非的所謂「正確文明」與「錯誤文明」的假科學假知識,主要是受到山繆.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這位偉大假先知的荒唐影響。他讓許多人相信,世界是由相互交戰不息的不同文明所組成。事實上,杭亭頓沒有一點是對的。沒有任何文明或文化是獨立存在的;沒有任何文明獨獨有著別人所沒有的個別性與啟蒙思想;沒有任何文明可以存在但卻不具有基本的人類特質如社區、愛、對生命或是對他人的尊重。
但是,杭亭頓似乎不這麼認為。這好比說非洲人天生智能低劣,或是說亞洲人生來就是奴隸性格,或是說歐洲人是較優秀的種族一樣,都是最純粹最可惡的種族歧視。這等於是將鼓吹「亞利安種族優秀論」的希特勒式科學,如法炮製在今日阿拉伯人與穆斯林身上。我們必須堅持不要跟這類荒謬的胡說八道多費唇舌。
誰邀請美國接管阿拉伯世界?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嚴肅地提出更可信的說法,那就是,跟所有人類一樣,阿拉伯和伊斯蘭教生活都具有透過她們獨特的文化形式所表達出來的內在價值與尊嚴,這個表達方式,不需要模仿任何既定的文化模式,也不需要遵循任何一種宣稱所有人都必須遵循的模式。
人類的多元性,說到最後,就是不同風格之個體與經驗間的深度共存。但是,那些感傷阿拉伯世界缺乏發展與知識的學者專家卻吃人豆腐地說文明只有單一一種優越形式。我們只需要看看由摩洛哥到波斯灣之間由阿拉伯人所創造或激發出來的繁複多樣的文學、電影、戲劇、繪畫、音樂和大眾文化就夠了。我們應該拿這些東西做為阿拉伯人發展的一項指標,而不是只看了某個時刻工業生產的統計圖表,就要斷言阿拉伯世界是否有達到某種程度的發展。
但我得強調另一個重點,我們的文化與社會和統治階層間,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在歷史上,很少有像今天的許多阿拉伯國家那樣,偌大權力如此集中在一小群君王將相或是總統手中。而且,幾乎毫無例外也是最糟糕的地方就是,他們都無法代表人民的最佳利益。這不單單只是所謂民主的問題,更是因為他們似乎徹底地低估了他們自己與人民。他們用盡各種方式拒人民於千里之外的結果,使得自己不敢改變也不准改變;不但害怕把社會開放給人民,更害怕得罪他們的老大哥──美國。這些統治者不把公民視為國家潛在的資產,卻把他們視為覬覦統治者權力的陰謀者。
為什麼在攻打伊拉克的這場恐怖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能有自尊、自信地對伊拉克所受的掠奪與軍事佔領挺身說些像樣的話呢?這才是個真正的失敗。好吧,海珊的恐怖政權既然已經不在了,這是件好事,但又是誰指派了美國來當阿拉伯的軍師呢?是誰邀請美國來接管阿拉伯世界,並宣稱代表它的公民,帶來所謂「民主」?尤其當今美國自身的教育體系、醫療體系以及整個經濟,都已經惡化到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低水平了,為什麼阿拉伯國家沒有同聲抗議美國之非法干涉內政,給整個阿拉伯世界帶來巨大傷害與屈辱?這是一種膽識、尊嚴和自我團結上的徹底失敗。
布希政權開口閉口宣稱受萬能之神的領導,難道沒有一位阿拉伯領導人有勇氣說出,做為一個偉大的人種,我們有自己的榮光、傳統和宗教?沒有,一個字也沒有。當可憐的伊拉克人民忍受著恐怖的煎熬,鄰近地區也連帶遭受打擊時,每個人都嚇呆了,只怕下一個遭殃的會是自已的國家。
很不幸地,就在上星期,阿拉伯主要國家的領導人聯合擁抱了布希這個無故發動戰爭摧毀一個阿拉伯國家的人。難道沒有人有一點膽量提醒這個喬治W,說他給阿拉伯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難,為什麼反而對他頷首、微笑、擁抱和親吻?
人民命運的承擔者
我們應該提供給西岸與迦薩地區的反佔領運動的外交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在哪裡呢?一點都沒有。不但沒有,我們只聽到各個阿拉伯外交部長對著巴勒斯坦人說教,叫他們要謹慎,要避免暴力,要遵守和談協議等等──儘管夏隆對和平的興趣幾乎等於零。我們沒見到阿拉伯國家口徑一致地抗議以色列的隔離牆和暗殺行動,或是抗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懲罰,耳邊總是充斥著這些經由美國國務院核准的陳腔濫調。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最近的言行,讓我驚覺到阿拉伯人無法體認巴勒斯坦目標之尊嚴性的程度,簡直到了最低點。阿布.馬讚(Abu Mazen,亦即 Mahmoud Abbas,馬哈茂德.阿巴斯)這位幾乎沒有人民政治支持的次要人物之所以被阿拉法特、以色列和美國選派來擔任和談工作,正是因為他沒有選民支持,不是個演說家,不是個偉大的組織者;或者可以說,他除了是個聽命阿拉法特的侍從外,什麼也不是。我甚至擔心他們批准他是因為他是會聽以色列施令的人,否則,阿巴斯怎麼會如說腹語者的木偶般,站在阿卡巴(Aqaba)宣讀著由美國國務院官員為他所準備的講稿呢?
這個演講雖然值得稱許地談到猶太人的苦難,但卻驚人地幾乎完全沒有提到以色列所製造的苦難。他怎麼能接受這樣一個沒有尊嚴、完全被操弄的角色?他怎麼可以在美國和以色列的擺佈下,忘記了他的人民──超過一世紀以來英勇地為自己權利而戰的人民?特別是,以色列方面也只說將來會有一個「臨時性」的巴勒斯坦國,卻完全沒有提到以色列自己所鑄下的巨大傷害、戰犯行徑以及對巴勒斯坦男男女女和小孩所施加的全面性虐待和屈辱,對此沒有任何悔恨或抱歉。我必須坦白說,我真的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一個長久以來承受苦難的人民之代表人或領導人,卻全然隻字未提這些事,他是否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尊?
他是否忘記了他不只是一個個人,在這特別重要的一刻,他更是他的人民命運的承擔者?在這應該迎向機會、昂首站立於世人面前、毫無妥協與含糊地展現人民的經驗與尊嚴的時刻,他卻表現出巴勒斯坦領導人向來對冒牌白人父親懇求一些小恩小惠時所慣有的一種半尷尬、半賠罪的卑微氣度。有人能對這徹底的失敗不感到悲痛失望嗎?
但是,這是巴勒斯坦統治者自奧斯陸協議與哈伊.阿敏(Haj Amin)以來慣有的對外態度──表錯情地揉和了未成年人的反叛和哀怨的乞求。到底是為什麼,他們總是以為恭讀敵人為他們所準備的講稿是絕對必要的?做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以及美國的阿拉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尊嚴,就是在於我們不但擁有文化遺產、歷史與傳統,更有著足以表達我們真實願望的語言。我們的願望產生於每一個巴勒斯坦人民自1948年以來即被迫承擔的驅逐和掠奪的苦難經驗中。我們沒有一個政治發言人──阿拉伯世界自阿布德.納塞爾(Abdel Nasser,前埃及總統)以來亦如此──曾經有自尊、有尊嚴地說出我們是什麼,我們要什麼,我們做了什麼,以及我們想到哪裡去。
朝向一個正當且高貴的目標
然而,慢慢地,情勢在轉變,由阿巴斯和阿布.阿馬斯(Abu Ammars)這類人所組成的舊政權,將會消逝,逐漸將被阿拉伯世界的新一組領導人所取代。現今最讓人懷著一些希望的就是「國家巴勒斯坦計畫」(National Palestinian Initiative)的成員。他們是一些草根運動者;他們主要的活動不是紙上談兵,不是在銀行帳戶上耍把戲,不是吸引記者的注意力;他們來自專業階級與工人階級,當中有年輕的知識份子、運動者、老師、醫生、律師、工人等等這些一方面每天抵擋以色列攻擊、一方面也維持社會運作的一群人。
其次,這些人致力於一種政府當局所不曾想見的民主與民眾參與──當局對於民主的想法向來只是確保自身的穩定與安全。這些草根運動人士,甚且給失業者提供社會服務,給沒有社會保險的人或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給下一代巴勒斯坦小孩提供適當的世俗教育,讓他們明白現代世界的現實,而不僅僅是昔日美好的文化資產。
為了要施行這些計畫,「國家巴勒斯坦計畫」明言,只有結束佔領才是唯一的路徑,而要這麼做,就必須自由選舉出新的國家領導階層,取代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腐敗、過時、缺乏效能的領導人。
只有當我們能夠尊重自己是一個阿拉伯人或美國人時,才能理解奮鬥的真正尊嚴與正義所在。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為什麼不管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世界上仍然會有這麼多人,包括若雪.柯利還有兩位與他同樣受難的「國際團結運動組織」的成員──湯姆.亨道爾(Tom Hurndall)和布萊恩.艾弗利(Brian Avery),願意跟我們團結在一起。
最後,我將以一個反諷做為結尾。許多跡象顯示,世上越來越多的人跟我們團結在一起,而我們卻反而沒有展現出相稱的自我團結與尊嚴,甚至別人恐怕都比我們自己都還要更景仰並看重我們的文化,這聽起來很荒謬不是嗎?這難道不是我們該認清自身處境、並展現尊嚴的一刻?我們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讓政府代表明白:我們不需感到任何慚愧,因為我們正為著一個正當且高貴的目標而努力;他們應該為人民所做的奮鬥感到驕傲,並且以能代表他們為榮。
(譯者王怡靜是《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版主,李鑑慧任教於成功大學歷史系)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797
文■薩依德Edward Said 譯■王怡靜、李鑑慧
編按
做為世界社會論壇(WSF)整體計畫之一部分的「世界教育論壇」(World Education Forum)即將於2010年10月28日到31日在巴勒斯坦舉行,這是國際社會在巴勒斯坦境內難得一見的龐大動員。論壇不僅只是團結支持巴勒斯坦的一種表達,同時也要彰顯教育在消彌文化、社會差異的奇特能量,可以將人民從壓迫和相對孤絕的的情境下解放出來。《新國際》特地為此編纂一期巴勒斯坦專輯,除了專文介紹世界教育論壇之外,也選刊評論家薩依德生前一篇重要文章。此文寫於2003年5月之後,而薩依德本人在同年9月辭世,或可視為這位熱血知識分子的遺囑來閱讀。
薩依德的這篇文章係為少女若雪而寫。若雪於2003年3月為保衛巴勒斯坦人的家園而喪生以色列推土機輪下,死時芳齡24歲。根據目擊者,推土機刻意從她身上輾過兩次。英國BBC曾就此事件拍攝了一部動人的紀錄片,片名就叫做《當殺人是如此容易》(When Killing is Easy)。關於少女若雪的事蹟、書信以及薩依德的相關文字,請參閱http://palinfo.habago.org《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5月初我人在西雅圖演講,在那裡我會見了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的父母和姊姊。他們尚未從若雪的死亡中恢復平靜;若雪於(2003年)3月16日在迦薩被以色列推土機碾壓致死。若雪的父親告訴我,他自己曾駕駛過推土機,然而這輛刻意殺害他女兒的推土機卻是一輛重達60噸的巨獸,由Caterpillar公司特別設計用來摧毀房屋的機型,遠遠大過任何他所看過或駕駛過的推土機。
▲圖為2008年3月20日於約旦河西岸的那不魯斯舉辦一場集會活動,紀念若雪‧柯利逝世5週年,站在若雪‧柯利照片前方的是她的父母親。柯利是一名美籍行動人士,2003年她正在加薩走廊南方的拉法難民營,抗議一間房屋遭到拆毀,後來喪生於以色列軍方的推土機之下。(圖文/路透)
勇敢又有尊嚴的行為
若雪之所以被殺害,是因為她當時正在拉法試圖保護一棟巴勒斯坦平民的房屋不被剷平。
在我短暫拜訪若雪的家人後,有兩件事深深烙印在我心頭。一是若雪的家人告訴我有關他們將若雪的遺體帶回美國後的事。
他們回到美國後,隨即尋求該州參議員的協助,這兩位分別是墨瑞(Patty Murray)和肯特威(Mary Cantwell),均為民主黨籍。若雪的家人將事件發生經過告知參議員,如所預料,她們表達了震驚和氣憤,而且也允諾對此事進行調查。然而,這兩位議員返回華府後,若雪的家人卻再也沒有接到任何消息,之前所答應的調查行動也從未付諸實現。不令人意外,以色列強大的遊說力量告訴了她們什麼才是現實,這兩位參議員也因此藉故推託。一位美國公民被美國的忠實伙伴兼附庸國的士兵蓄意地謀殺,官方不僅不屑一顧,連原先答應若雪家人應有的基本調查都沒有。
不過,對我來說,若雪的故事真正打動我的是她的行為──勇敢又有尊嚴。若雪出生、成長於位在西雅圖南端60英哩處的小城奧林匹亞(Olympia)。她加入國際團結運動(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簡稱 ISM),並前往迦薩幫助那些她未曾謀面的受苦民眾。她寫給家人的信,讓我們見證了她平凡的人性,使人讀了既不忍又感動。尤其是她描述了她所遇到的巴勒斯坦人是如何地關心她,把她當成他們的一份子;她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生命中的歡樂與憂愁。
此外,她也描述了以色列佔領下的恐怖,即使是年紀最小的小孩也深受影響。她同時體認到這群難民的命運,因為她認為以色列政府所作所為的最終意圖是將這群人逼到絕境。令人感動的是,她的作為鼓舞了一位拒絕服兵役的以色列後備役軍人丹尼,他寫信告訴她說:「妳做了一件好事,我很感激妳所做的一切。」
若雪的家書在她死後不久被刊登在英國《衛報》(Guardian),而閃耀貫穿這些信的內容則是巴勒斯坦人英勇的反抗行為;一群平凡人陷落在如此恐怖的處境中,忍受著痛苦和絕望,卻仍然努力求生存。
我們近來聽到無數有關中東和平路徑圖及和平計畫的消息,但我們卻忽視了一項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即使遭到美國和以色列聯手集體懲罰,巴勒斯坦人仍拒絕屈服或投降。也正因為這令人感到鼓舞的事實,也才有今天的中東和平路徑圖和其他無數的和平計畫。這絕不是因為美國、以色列和國際社會基於人道因素,終於體認到殺戮和暴力必須被扼止。
以色列的「種族隔離牆」
儘管巴勒斯坦人的抵抗或有其缺點及失敗處,但我們若拒絕正視這抵抗的力量(我不是指自殺炸彈攻擊,這只是有害無益),我們將會錯失一切。對猶太復國運動來說,巴勒斯坦人永遠是個問題,而他們猶太人所謂的解決方法,只是想淡化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以色列的官方政策──不管夏隆使不使用「佔領」這個字眼或者他是否摧毀了一兩座生鏽無用的塔──都一再表明他們否認巴勒斯坦人存在的事實,更不願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權利一再被以色列侵犯踐踏。
這些年來,儘管有少數勇敢的以色列人試圖面對這段被隱瞞的歷史,然而大部分的以色列人和美國猶太人只想努力地否認並忽視巴勒斯坦人的現況,這也是為什麼和平會遙遙無期。
再者,路徑圖裡完全沒有顧及到正義或者數十年來歷史加諸於巴勒斯坦人的懲罰。然而,若雪在迦薩所做的奉獻正是告訴我們,巴勒斯坦人應被視為一個具有嚴肅且豐富之人民生活史的國家團體,而不只是一群貧困的難民而已。這也是若雪為何選擇和他們一起奮鬥的原因。我們更應謹記,類似若雪的團結行為已不再侷限於某時某地一小群勇敢的靈魂,它已被世界上許多人所認同。在過去的6個月來,我在四大洲進行演講,數以千計的聽眾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正是因為他們關心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人民的掙扎奮鬥歷程已經是解放和啟蒙的代名詞,不管他們的敵人如何處心積慮地譭謗他們。
一旦我們體認到這些事實,世人即會認同並團結聲援巴勒斯坦人的正義和抗爭。例如,今年幾場世界政治光譜中佔標竿地位的會議,如巴西愉港市(Porto Alegre) 的反全球化會議,瑞士達沃斯(Davos)和約旦安曼的會議中,巴勒斯坦都是會議討論主題。
在美國,我們的民眾被媒體餵食充滿惡劣偏見、無知且錯誤的資訊。媒體總是將自殺攻擊的恐怖描繪得淋漓盡致,卻從未提及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暴行,而以色列正在建造的 25 呎高、5 呎厚、350 公里長的「種族隔離牆」卻從未出現在CNN或其他電視網的新聞畫面中(或者只有在提到那蒼白貧乏的中東和平路徑圖時才隨口提及)。
戰犯罪行,毫無來由的破壞和羞辱,以及種種暴行所導致的身體傷殘,房屋被毀,農作物遭破壞,甚至人命的傷亡等等,這些巴勒斯坦平民所必須承受、日復一日的磨難,媒體卻完全沒有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難怪大部分的美國人都看不起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畢竟所有的主流媒體,從左派自由人士到極端右派人士都毫無異議地反阿拉伯、反穆斯林、反巴勒斯坦人。我們只要看看在醞釀攻打伊拉克這場非法且不公義的戰爭期間媒體怯懦的表現,就可略知一二。幾乎也沒有媒體報導聯合國禁運措施對伊拉克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文宣打手的罪行
另外,世界各國風起雲湧的反戰浪潮,媒體也鮮少報導。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記者海倫.湯瑪斯(Helen Thomas)在開戰前曾質疑「伊拉克會對美國造成急迫軍事威脅」這個粗暴的謊言和「精心調配」的「事實」。同樣地,這批捏造和操縱有關大規模毀滅武器「事實」的政府文宣打手,在媒體熱烈討論事實上乃由美國一手造成的伊拉克人民慘況時,這批文宣打手的罪行,卻被媒體所刻意脫罪或甚至從不置一詞。海珊的確是個殘暴的統治者,然而他在位時,伊拉克人民卻得以享受到水源、電力、衛生保健、教育等阿拉伯國家中最好的基礎設施,如今這些都已不復存在。
在政治宣傳專家和東方學家如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和丹尼爾.派普斯(Daniel Pipes)等人的誤導下,媒體和政府普遍對阿拉伯整體社會、文化、歷史和心理狀況懷著敵意,也使得我們害怕一旦批評以色列對無辜巴勒斯坦平民不曾間斷的戰犯罪行,就是「反猶太人」,或是如果批評美國政府的非法戰爭和殘酷的軍事佔領,就是「反美」。這些狀況也使得我們被迫灌輸「阿拉伯人是一群未開化、無能且注定要失敗的民族」的觀念,讓我們誤以為阿拉伯在民主制度和社會發展上均沒有明顯建樹,所以世上唯獨它是落後、遲緩、缺乏現代化且極端守舊。因此,這是我們必須抱持尊嚴,積極從事批判性的歷史思考、發掘事實、並釐清宣傳辭令與真相的時刻了。
沒有人會否認,現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仍由許多沒有民意支持的政權所把持。許多窮困弱勢的阿拉伯青年在宗教上,也只有機會接觸殘酷的基本教義派。然而,在這同時,阿拉伯社會並不是如紐約時報所經常謊稱的,說它完全受控制、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公民機構、沒有屬於人民的社會運動。儘管有些出版品受到管制,今天你仍可以在安曼市中心買到共產黨發行的報紙或伊斯蘭教的報紙;埃及和黎巴嫩也遠超乎我們的評價,有著各式各樣的書報雜誌,滿載著正反意見的各種討論;衛星頻道也充斥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節目;社會服務、人權、企業團體、學術研究等相關公民機構,在阿拉伯世界同樣十分活躍。雖然在朝往民主的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重要的事必須完成,但我們正朝這個方向前進。
單單在巴勒斯坦就有超過一千個非政府組織,而正是這樣的生命力和活動力,維持了社會的運作和前進──儘管美國和以色列不曾間斷地譭謗、破壞這些成就。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下,巴勒斯坦社會也從未被擊敗或崩解。孩子們正常上下學,醫生和護士照顧病患,男男女女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組織機構照常舉行會議,人們繼續過日子。
這些事實,無疑是對夏隆和其他一心只想監禁或驅離巴勒斯坦人的極端份子打了一個耳光。軍事行動起不了作用,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以色列人要看清這些事實真的有那麼難嗎?我們必須在巴勒斯坦以及世界各角落,不是藉由自殺攻擊,而是藉著理性辯論、大規模的民事不服從運動、有組織的示威抗議,來幫助他們瞭解這一切。
偉大假先知的荒唐影響
我想要說的重點是,我們必須用比較性的眼光和批判性的角度來看待整個阿拉伯世界,特別是巴勒斯坦問題。而不是像那些膚淺和帶著鄙夷的作品,如路易士(Bernard Lewis)的《哪裡出了錯?:論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譯註:中譯本由商周出版)和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無知的聲明那樣,建議將民主帶到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
不管阿拉伯是個怎樣的世界,這個充滿著真實人民的真實社會,活潑地交流著各種正反意見,絕對無法被化約醜化為單一的、充滿暴力的基本教義派。巴勒斯坦人在爭取正義所做的奮鬥上,展現了團結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無止盡的苛責、惱怒、沮喪和失望,或甚至是有害的分歧。記住,我們不只是在這裡,也在拉丁美洲、非洲、歐洲、亞洲和澳洲展現了團結的力量。儘管我們面臨諸多困難及可怕的障礙,但許多人決志堅持下去。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公義的目標,是個高貴的理念,也是對平等和人權的道德追尋。
我也想談談「尊嚴」這個主題。「尊嚴」,不管是在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或是人文學者眼中,或是在每個文化中,都有著特殊地位。我首先要說的是,以為阿拉伯人沒有個別性,以為他們不重視個體生命,以為他們沒有任何價值能夠傳達「愛」、「親密情感」、「理解」等等這些據說只有歷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歐美文化才獨有的資產,那是根本錯誤的東方主義,也是一種種族歧視。鄙俗淺薄的湯瑪斯.傅立曼(Thomas Friedman)和其他許多人炒作了一大堆這類廢話,然後一些同樣無知與自欺欺人的阿拉伯知識份子也跟著大加闡揚。我也就不必在這裡指名道姓說究竟是哪些人了,他們說從911事件就可以看出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比其他文化更病態、更失調,或甚至說恐怖主義是一種象徵,象徵伊斯蘭世界比諸其它世界更嚴重的一種扭曲。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樣的一個事實:單單歐洲與美國就製造了20世紀最多的暴力傷亡,而伊斯蘭世界所製造的,與之相較,根本微不足道。今日我們所熟悉的這些似是而非的所謂「正確文明」與「錯誤文明」的假科學假知識,主要是受到山繆.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這位偉大假先知的荒唐影響。他讓許多人相信,世界是由相互交戰不息的不同文明所組成。事實上,杭亭頓沒有一點是對的。沒有任何文明或文化是獨立存在的;沒有任何文明獨獨有著別人所沒有的個別性與啟蒙思想;沒有任何文明可以存在但卻不具有基本的人類特質如社區、愛、對生命或是對他人的尊重。
但是,杭亭頓似乎不這麼認為。這好比說非洲人天生智能低劣,或是說亞洲人生來就是奴隸性格,或是說歐洲人是較優秀的種族一樣,都是最純粹最可惡的種族歧視。這等於是將鼓吹「亞利安種族優秀論」的希特勒式科學,如法炮製在今日阿拉伯人與穆斯林身上。我們必須堅持不要跟這類荒謬的胡說八道多費唇舌。
誰邀請美國接管阿拉伯世界?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嚴肅地提出更可信的說法,那就是,跟所有人類一樣,阿拉伯和伊斯蘭教生活都具有透過她們獨特的文化形式所表達出來的內在價值與尊嚴,這個表達方式,不需要模仿任何既定的文化模式,也不需要遵循任何一種宣稱所有人都必須遵循的模式。
人類的多元性,說到最後,就是不同風格之個體與經驗間的深度共存。但是,那些感傷阿拉伯世界缺乏發展與知識的學者專家卻吃人豆腐地說文明只有單一一種優越形式。我們只需要看看由摩洛哥到波斯灣之間由阿拉伯人所創造或激發出來的繁複多樣的文學、電影、戲劇、繪畫、音樂和大眾文化就夠了。我們應該拿這些東西做為阿拉伯人發展的一項指標,而不是只看了某個時刻工業生產的統計圖表,就要斷言阿拉伯世界是否有達到某種程度的發展。
但我得強調另一個重點,我們的文化與社會和統治階層間,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在歷史上,很少有像今天的許多阿拉伯國家那樣,偌大權力如此集中在一小群君王將相或是總統手中。而且,幾乎毫無例外也是最糟糕的地方就是,他們都無法代表人民的最佳利益。這不單單只是所謂民主的問題,更是因為他們似乎徹底地低估了他們自己與人民。他們用盡各種方式拒人民於千里之外的結果,使得自己不敢改變也不准改變;不但害怕把社會開放給人民,更害怕得罪他們的老大哥──美國。這些統治者不把公民視為國家潛在的資產,卻把他們視為覬覦統治者權力的陰謀者。
為什麼在攻打伊拉克的這場恐怖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能有自尊、自信地對伊拉克所受的掠奪與軍事佔領挺身說些像樣的話呢?這才是個真正的失敗。好吧,海珊的恐怖政權既然已經不在了,這是件好事,但又是誰指派了美國來當阿拉伯的軍師呢?是誰邀請美國來接管阿拉伯世界,並宣稱代表它的公民,帶來所謂「民主」?尤其當今美國自身的教育體系、醫療體系以及整個經濟,都已經惡化到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低水平了,為什麼阿拉伯國家沒有同聲抗議美國之非法干涉內政,給整個阿拉伯世界帶來巨大傷害與屈辱?這是一種膽識、尊嚴和自我團結上的徹底失敗。
布希政權開口閉口宣稱受萬能之神的領導,難道沒有一位阿拉伯領導人有勇氣說出,做為一個偉大的人種,我們有自己的榮光、傳統和宗教?沒有,一個字也沒有。當可憐的伊拉克人民忍受著恐怖的煎熬,鄰近地區也連帶遭受打擊時,每個人都嚇呆了,只怕下一個遭殃的會是自已的國家。
很不幸地,就在上星期,阿拉伯主要國家的領導人聯合擁抱了布希這個無故發動戰爭摧毀一個阿拉伯國家的人。難道沒有人有一點膽量提醒這個喬治W,說他給阿拉伯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難,為什麼反而對他頷首、微笑、擁抱和親吻?
人民命運的承擔者
我們應該提供給西岸與迦薩地區的反佔領運動的外交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在哪裡呢?一點都沒有。不但沒有,我們只聽到各個阿拉伯外交部長對著巴勒斯坦人說教,叫他們要謹慎,要避免暴力,要遵守和談協議等等──儘管夏隆對和平的興趣幾乎等於零。我們沒見到阿拉伯國家口徑一致地抗議以色列的隔離牆和暗殺行動,或是抗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懲罰,耳邊總是充斥著這些經由美國國務院核准的陳腔濫調。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最近的言行,讓我驚覺到阿拉伯人無法體認巴勒斯坦目標之尊嚴性的程度,簡直到了最低點。阿布.馬讚(Abu Mazen,亦即 Mahmoud Abbas,馬哈茂德.阿巴斯)這位幾乎沒有人民政治支持的次要人物之所以被阿拉法特、以色列和美國選派來擔任和談工作,正是因為他沒有選民支持,不是個演說家,不是個偉大的組織者;或者可以說,他除了是個聽命阿拉法特的侍從外,什麼也不是。我甚至擔心他們批准他是因為他是會聽以色列施令的人,否則,阿巴斯怎麼會如說腹語者的木偶般,站在阿卡巴(Aqaba)宣讀著由美國國務院官員為他所準備的講稿呢?
這個演講雖然值得稱許地談到猶太人的苦難,但卻驚人地幾乎完全沒有提到以色列所製造的苦難。他怎麼能接受這樣一個沒有尊嚴、完全被操弄的角色?他怎麼可以在美國和以色列的擺佈下,忘記了他的人民──超過一世紀以來英勇地為自己權利而戰的人民?特別是,以色列方面也只說將來會有一個「臨時性」的巴勒斯坦國,卻完全沒有提到以色列自己所鑄下的巨大傷害、戰犯行徑以及對巴勒斯坦男男女女和小孩所施加的全面性虐待和屈辱,對此沒有任何悔恨或抱歉。我必須坦白說,我真的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一個長久以來承受苦難的人民之代表人或領導人,卻全然隻字未提這些事,他是否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尊?
他是否忘記了他不只是一個個人,在這特別重要的一刻,他更是他的人民命運的承擔者?在這應該迎向機會、昂首站立於世人面前、毫無妥協與含糊地展現人民的經驗與尊嚴的時刻,他卻表現出巴勒斯坦領導人向來對冒牌白人父親懇求一些小恩小惠時所慣有的一種半尷尬、半賠罪的卑微氣度。有人能對這徹底的失敗不感到悲痛失望嗎?
但是,這是巴勒斯坦統治者自奧斯陸協議與哈伊.阿敏(Haj Amin)以來慣有的對外態度──表錯情地揉和了未成年人的反叛和哀怨的乞求。到底是為什麼,他們總是以為恭讀敵人為他們所準備的講稿是絕對必要的?做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以及美國的阿拉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尊嚴,就是在於我們不但擁有文化遺產、歷史與傳統,更有著足以表達我們真實願望的語言。我們的願望產生於每一個巴勒斯坦人民自1948年以來即被迫承擔的驅逐和掠奪的苦難經驗中。我們沒有一個政治發言人──阿拉伯世界自阿布德.納塞爾(Abdel Nasser,前埃及總統)以來亦如此──曾經有自尊、有尊嚴地說出我們是什麼,我們要什麼,我們做了什麼,以及我們想到哪裡去。
朝向一個正當且高貴的目標
然而,慢慢地,情勢在轉變,由阿巴斯和阿布.阿馬斯(Abu Ammars)這類人所組成的舊政權,將會消逝,逐漸將被阿拉伯世界的新一組領導人所取代。現今最讓人懷著一些希望的就是「國家巴勒斯坦計畫」(National Palestinian Initiative)的成員。他們是一些草根運動者;他們主要的活動不是紙上談兵,不是在銀行帳戶上耍把戲,不是吸引記者的注意力;他們來自專業階級與工人階級,當中有年輕的知識份子、運動者、老師、醫生、律師、工人等等這些一方面每天抵擋以色列攻擊、一方面也維持社會運作的一群人。
其次,這些人致力於一種政府當局所不曾想見的民主與民眾參與──當局對於民主的想法向來只是確保自身的穩定與安全。這些草根運動人士,甚且給失業者提供社會服務,給沒有社會保險的人或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給下一代巴勒斯坦小孩提供適當的世俗教育,讓他們明白現代世界的現實,而不僅僅是昔日美好的文化資產。
為了要施行這些計畫,「國家巴勒斯坦計畫」明言,只有結束佔領才是唯一的路徑,而要這麼做,就必須自由選舉出新的國家領導階層,取代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腐敗、過時、缺乏效能的領導人。
只有當我們能夠尊重自己是一個阿拉伯人或美國人時,才能理解奮鬥的真正尊嚴與正義所在。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為什麼不管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世界上仍然會有這麼多人,包括若雪.柯利還有兩位與他同樣受難的「國際團結運動組織」的成員──湯姆.亨道爾(Tom Hurndall)和布萊恩.艾弗利(Brian Avery),願意跟我們團結在一起。
最後,我將以一個反諷做為結尾。許多跡象顯示,世上越來越多的人跟我們團結在一起,而我們卻反而沒有展現出相稱的自我團結與尊嚴,甚至別人恐怕都比我們自己都還要更景仰並看重我們的文化,這聽起來很荒謬不是嗎?這難道不是我們該認清自身處境、並展現尊嚴的一刻?我們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讓政府代表明白:我們不需感到任何慚愧,因為我們正為著一個正當且高貴的目標而努力;他們應該為人民所做的奮鬥感到驕傲,並且以能代表他們為榮。
(譯者王怡靜是《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版主,李鑑慧任教於成功大學歷史系)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你從未見過的Michael Jackson
轉貼來源:邁克爾·傑克遜中國網 [Michael Jackson 中國官方站] yanghui517貼文
http://www.mjjcn.com/mjjcnforum/thread-134734-1-1.html
http://www.mjjcn.com/mjjcnforum/thread-134734-1-1.html
當巨星閉上眼睛,我們看到受傷的天才
11年前,年僅22歲的法國攝影師阿赫農‧巴尼受邀為流行音樂天王 Michael Jackson拍攝專輯《無敵》的封面照片,種種原因讓這組美妙的照片被雪藏了十餘年。今年12月,它們終於將以公開拍賣的形式與世人見面。我們將在畫面裡看到傑克遜生前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脆弱、但攝人心魄。
攝影:ARNO BANI 造型:MAIDA GREGORY-BOINA 化妝師:TOPOLINO
髮型師:SEB BASCLE 佈景設計師:DANIEL ADRIC
撰文:FLORENCE BESSON 翻譯:李鳴燕 編輯:NICOLE XUE
這是你從未見過的邁克爾‧傑克遜!
1999年,流行音樂天王邁克爾傑克遜決定與年輕的法國攝影師阿赫農‧巴尼(Arno Bani)合作,拍攝專輯《無敵》(Invincible)的封面照。在這些照片裡,傑克遜展示了他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脆弱與真實。但出於種種原因,唱片公司最終沒有採用這組照片作為專輯封面,12張珍貴作品也從此被雪藏不見天曰。整整11年後,這組美輪美奐的大片才終於將在今年12月於拍賣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全球ELLE獲得授權,獨家發佈部分圖片。當年拍攝團隊的成員也首次對ELLE披露了當年拍片的幕後故事,以及他們每個人眼中的傑克遜。
開門的是他,穿著絲質睡衣,優雅,靦腆。
當我們提起傑克遜的名字和11年前的這次拍攝時,所有工作人員的聲音聽起來都有著難以自抑的興奮,與複雜而無盡的悲哀。十餘年來,他們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夠說一說那些照片,說一說與邁克爾‧傑克遜在一起工作的那幾個短暫卻令人難忘的時刻。而當他們終於被允許公開討論這組照片的時候,照片裡的主人公卻已經巨星隕落,音韻不再。
攝影師阿赫農‧巴尼在傑克遜逝世後選擇了沉默,他閉口不談自己的這些作品,不談邁克爾‧傑克遜在這組照片中所展現出來的脆弱與攝人心魄的美。他知道,給逝者最好的禮物是尊嚴。直到時尚界著名人士皮耶爾‧拜賀許諾他,他們將為這組照片出一本限量套裝書,並以公開拍賣攝影作品的方式來履行這份尊重時,巴尼才終於願意站出來面對眾,回憶11年前與傑克遜那次堪稱經典的合作。
「我仍然難以相信這是真的。」阿赫農‧巴尼用這句話開始了他對於1999年4月那個夜晚的回憶。那天,他突然接到一通說英語的電話,幾乎沒有聽明白幾個單詞的他還是捕捉到了邁克爾‧傑克遜這個名字。巴尼那年只有22歲,帥氣,熱愛滑板,正是法國攝影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當時剛剛幸運地被倫敦時尚女王伊莎貝拉‧布羅(Isabella blow)慧眼識中,為她拍攝了《星期曰泰晤士》的封面。照片裡,她裹著金色披肩,帶著幾分狡黠,彷彿來自於中世紀,又彷彿來自於未來。邁克爾‧傑克遜在去倫敦旅遊的時候看到了這張照片,立刻被打動了,當他得知拍攝照片的攝影師年僅22歲時,更為興奮。於是,索尼公司給阿赫農‧巴尼打了那個電話……再然後,巴尼就踏上了去紐約的征程。
巴尼曾經去過一次紐約,那時他窮得兜裡只剩幾個硬幣;而這一次,他則是坐著豪華轎車來到了著名的Waldorf Astoria酒店。巴尼隨身帶上了他所有能帶的法國高級定制樣衣和道具:Francois Lesage的刺繡、Christian Lacroix的服裝、Daniel Adric佈景設計的圖紙、Hedi Slimane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西裝……他當然要給傑克遜最好的東西。「我到了酒店頂樓,邁克爾‧傑克遜在那裡有個私人包間,有人對我進行了安檢,然後他們告訴我去敲一敲門。門被打開了,開門的人正是傑克遜。」巴尼回憶道。著名藝術總監和當時的造型師Maida Gregory-Boina在一邊補充說:「邁克爾反覆摩挲著我帶來的衣服和那些手工製作的刺繡。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手藝。他不停地輕聲驚歎著『我喜歡這個』,『我還喜歡這個!』神色就好像是小孩在聖誕節那天被禮物團團包圍。」
很多品牌他第一次聽說,但卻能徹底駕馭任何一件衣服
邁克爾‧傑克遜很快就決定,他要在6月去巴黎,讓巴尼為他拍攝封面。拍攝團隊的名單也定了下來,但這些決定簡直同007的行動一樣秘密。巴尼當時對所有的工作人員這樣說:「名單上個個都是重磅人物,但我沒法告訴你他們是誰。」之後我們才知道,他們包括造型師Maida Gregory-Boina、化妝師Topolino、髮型師Seb Bascle、佈景設計師Daniel Adric。此外,巴尼最好的朋友、之後成為著名設計師的Jeoe Dreyfus以及Jean Paul Gaultier的朋友與時尚偶像Frederique Lorca也都是當時的團隊成員——幾乎所有的成員都不滿30歲,並且都對傑克遜充滿著崇敬之情。邁克爾‧傑克遜當時已接近四十,太太黛比‧羅薇剛剛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派裡斯,他的下一張專輯將是音樂史上投資最高的計劃。但同時,被孌童案纏繞已久的他聲名已經開始下滑,風光不如往昔。然而毫無疑問的是,他依然是邁克爾‧傑克遜!法國團隊正在翹首盼望他的到來。
拍攝並沒有在巴黎進行,為的是一旦發生意外,直升機能夠迅速將人群疏散、將巨星帶走。而拍攝方案直到最後一刻才被公佈。阿赫農‧巴尼回憶說:「我與邁克爾之情溝通過,他對於和這樣一支年輕的團隊合作感到非常高興。對他來說,這似乎象徵著一種自由和新鮮,他幾乎對所有的想法都很願意嘗試。」
但邁克爾‧傑克遜的助理們並非如此,比如,他們不贊同用高級定制服裝的想法,認為那過於昂貴。他們甚至給巴尼看來一大箱他們認為會適合「天王」的服裝。「天哪,那看起來簡直像馬戲團服裝,太可怕了!」巴尼多年後說起這件事情時依然顯得有點憤怒,「我真討厭這種糟蹋他形象的事情!」
邁克爾‧傑克遜此時站在了巴尼一邊,他甚至非常配合地讓髮型師Seb Bascle剪短了他的頭髮,讓Topolino用閃片沾滿了他的雙手以突出他那著名的手套。傑克遜喜歡這支團隊,他知道他們能幫助他實現自己一直追求的夢想。Maida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容易相處的藝術家,他比麥當娜或者其他我合作過的明星都好處得多。他信任我們,我想我們的激情讓他想起了他的年輕時代。他對於很多品牌都是第一次聽說: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儘管他不知道這些名字,卻天賦異稟地知道什麼是潮流。他能徹底駕馭任何一件衣服。當他穿上那件Hedli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西裝時,那就徹頭徹尾地成為了邁克爾‧傑克遜的西裝!這個男人不用追逐潮流,他就是潮流本身!他的風格與生俱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我知道我將來也永遠不會再遇到這樣的人了。」
我看著他,感覺他並不喜歡從鏡子裡看到自己
邁克爾‧傑克遜給拍攝團隊裡每個人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似乎是被上帝送到人間的孩子,那像孩童般的笑聲還經常迴響在他們的耳邊。所有的人都記得他的優雅、他的彬彬有禮、他的矛盾與統一——靦腆與嚴格、溫和與陽剛、性感和拘謹。他毫無疑問對於自己有著再清楚不過的定位。而他工作起來就好像著了魔:無休止地擺造型、跳舞、在巴尼拍攝的時候他嚴格控制住自己的身體,連眼皮都不會動一動。巴尼這樣描述,「邁克爾‧傑克遜擺出異常堅毅的表情,臉部幾乎連一塊肌肉都不會抖動。他開始那著名的舞步,好像滑翔,不,甚至是飛翔。他是真正的職業藝術家。」
髮型師Seb Bascle接著回憶說,「他是個非常感性的人。當他到達拍攝現場時,因為看到太多人而覺得很害怕,我們不得不躲在一塊巨大的幕布下,一切看起來都好像在拍電影一樣:一輛超級豪華跑車馳進,在窗玻璃上還能看到無數歌迷的指印。然後傑克遜出現了。」
Seb是第一個與傑克遜打招呼的人。「嗨,我是邁克爾‧傑克遜。」天王同Seb握了握手。他們兩個都覺得有點尷尬。然後邁克爾開始閱讀歌迷的來信,有些寫得很熱情,有些則非常刻薄,說他是個變態狂。「我看著他,感覺到他並不喜歡從鏡子裡看到自己,但他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悅或驚訝。我還記得他用的香水是嬌蘭的『一千零一夜』。」
很快,化妝師Topolino也加入了他們,他來自於法國南部,穿著一條短褲,隨身帶著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沒過多久,他們三個就高興地圍坐在一起聽起了那個收音機裡傳出的法國老歌。傑克遜也經常提起電影,他是加裡‧格蘭特的影迷,還想要一個同他一樣的髮型。他還喜歡同Maida討論意大利油畫、歌劇、巴洛克音樂……Maida描述傑克遜「是一個非常有品位的人,同公司熱衷於宣傳的所謂『流行音樂產物』形象大相逕庭。他的助理們很有問題,他們好像是拉斯維加斯來的,只是為了他的錢而聚集在他的周圍」。另外,按照時裝史作家Jeromine Savignon的記錄,「Topolino給傑克遜做了一個臉部按摩,使他的皺紋看起來顯得淡些,並且為他畫了一個很美的妝,這令他在照片裡真是漂亮得讓人難以呼吸!」
當邁克爾‧傑克遜逝世噩耗傳來的時候,所有的團隊成員都被震驚了。巴尼說,「你能夠感覺到,他曾經就像囚犯一樣被困在某個體 制當中。對我來說,要像他那樣生活在世界上,哪怕是一分鐘,都是巨大的煎熬。」他的真實不為人知道的一面也隨著這組照片一起,在他死後暴露在世人眼前。在這組照片裡,邁克爾‧傑克遜看起來脆弱但攝人心魄。Jeromine Savignon解釋道,「這同之前Annie Leibovitz或Bruce Weber拍攝的舞蹈和尖叫的照片有很大區別,在這裡,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安靜的藝術家,展現出的是我們難能一見的優雅和美。」
邁克爾‧傑克遜穿著YSL的西裝,站在一塊落下的幕布前,完全沒有「無可匹敵」的氣勢。他看起來就像是歌舞之王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那麼瘦,那麼優雅,手臂柔軟地放著,好像是隨著古典音樂的節拍在模仿太空步,他似乎已經變成了自己傳奇的影子。他穿著一件由Jerôe Dreyfus設計的毛衣,襯得那黑眼睛顯得尤其大。毛衣上點綴著上百面小小的印第安鏡子,令他顯得更加神秘,比燈光更耀眼。Topolino還為他特別設計了藍色眼妝,看起來有一點像David Bowie,又有一點像瘋狂的小丑。當巨星閉上他的眼睛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受傷的天才。
11年前,年僅22歲的法國攝影師阿赫農‧巴尼受邀為流行音樂天王 Michael Jackson拍攝專輯《無敵》的封面照片,種種原因讓這組美妙的照片被雪藏了十餘年。今年12月,它們終於將以公開拍賣的形式與世人見面。我們將在畫面裡看到傑克遜生前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脆弱、但攝人心魄。
攝影:ARNO BANI 造型:MAIDA GREGORY-BOINA 化妝師:TOPOLINO
髮型師:SEB BASCLE 佈景設計師:DANIEL ADRIC
撰文:FLORENCE BESSON 翻譯:李鳴燕 編輯:NICOLE XUE
這是你從未見過的邁克爾‧傑克遜!
1999年,流行音樂天王邁克爾傑克遜決定與年輕的法國攝影師阿赫農‧巴尼(Arno Bani)合作,拍攝專輯《無敵》(Invincible)的封面照。在這些照片裡,傑克遜展示了他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脆弱與真實。但出於種種原因,唱片公司最終沒有採用這組照片作為專輯封面,12張珍貴作品也從此被雪藏不見天曰。整整11年後,這組美輪美奐的大片才終於將在今年12月於拍賣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全球ELLE獲得授權,獨家發佈部分圖片。當年拍攝團隊的成員也首次對ELLE披露了當年拍片的幕後故事,以及他們每個人眼中的傑克遜。
開門的是他,穿著絲質睡衣,優雅,靦腆。
當我們提起傑克遜的名字和11年前的這次拍攝時,所有工作人員的聲音聽起來都有著難以自抑的興奮,與複雜而無盡的悲哀。十餘年來,他們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夠說一說那些照片,說一說與邁克爾‧傑克遜在一起工作的那幾個短暫卻令人難忘的時刻。而當他們終於被允許公開討論這組照片的時候,照片裡的主人公卻已經巨星隕落,音韻不再。
攝影師阿赫農‧巴尼在傑克遜逝世後選擇了沉默,他閉口不談自己的這些作品,不談邁克爾‧傑克遜在這組照片中所展現出來的脆弱與攝人心魄的美。他知道,給逝者最好的禮物是尊嚴。直到時尚界著名人士皮耶爾‧拜賀許諾他,他們將為這組照片出一本限量套裝書,並以公開拍賣攝影作品的方式來履行這份尊重時,巴尼才終於願意站出來面對眾,回憶11年前與傑克遜那次堪稱經典的合作。
「我仍然難以相信這是真的。」阿赫農‧巴尼用這句話開始了他對於1999年4月那個夜晚的回憶。那天,他突然接到一通說英語的電話,幾乎沒有聽明白幾個單詞的他還是捕捉到了邁克爾‧傑克遜這個名字。巴尼那年只有22歲,帥氣,熱愛滑板,正是法國攝影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當時剛剛幸運地被倫敦時尚女王伊莎貝拉‧布羅(Isabella blow)慧眼識中,為她拍攝了《星期曰泰晤士》的封面。照片裡,她裹著金色披肩,帶著幾分狡黠,彷彿來自於中世紀,又彷彿來自於未來。邁克爾‧傑克遜在去倫敦旅遊的時候看到了這張照片,立刻被打動了,當他得知拍攝照片的攝影師年僅22歲時,更為興奮。於是,索尼公司給阿赫農‧巴尼打了那個電話……再然後,巴尼就踏上了去紐約的征程。
巴尼曾經去過一次紐約,那時他窮得兜裡只剩幾個硬幣;而這一次,他則是坐著豪華轎車來到了著名的Waldorf Astoria酒店。巴尼隨身帶上了他所有能帶的法國高級定制樣衣和道具:Francois Lesage的刺繡、Christian Lacroix的服裝、Daniel Adric佈景設計的圖紙、Hedi Slimane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西裝……他當然要給傑克遜最好的東西。「我到了酒店頂樓,邁克爾‧傑克遜在那裡有個私人包間,有人對我進行了安檢,然後他們告訴我去敲一敲門。門被打開了,開門的人正是傑克遜。」巴尼回憶道。著名藝術總監和當時的造型師Maida Gregory-Boina在一邊補充說:「邁克爾反覆摩挲著我帶來的衣服和那些手工製作的刺繡。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手藝。他不停地輕聲驚歎著『我喜歡這個』,『我還喜歡這個!』神色就好像是小孩在聖誕節那天被禮物團團包圍。」
很多品牌他第一次聽說,但卻能徹底駕馭任何一件衣服
邁克爾‧傑克遜很快就決定,他要在6月去巴黎,讓巴尼為他拍攝封面。拍攝團隊的名單也定了下來,但這些決定簡直同007的行動一樣秘密。巴尼當時對所有的工作人員這樣說:「名單上個個都是重磅人物,但我沒法告訴你他們是誰。」之後我們才知道,他們包括造型師Maida Gregory-Boina、化妝師Topolino、髮型師Seb Bascle、佈景設計師Daniel Adric。此外,巴尼最好的朋友、之後成為著名設計師的Jeoe Dreyfus以及Jean Paul Gaultier的朋友與時尚偶像Frederique Lorca也都是當時的團隊成員——幾乎所有的成員都不滿30歲,並且都對傑克遜充滿著崇敬之情。邁克爾‧傑克遜當時已接近四十,太太黛比‧羅薇剛剛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派裡斯,他的下一張專輯將是音樂史上投資最高的計劃。但同時,被孌童案纏繞已久的他聲名已經開始下滑,風光不如往昔。然而毫無疑問的是,他依然是邁克爾‧傑克遜!法國團隊正在翹首盼望他的到來。
拍攝並沒有在巴黎進行,為的是一旦發生意外,直升機能夠迅速將人群疏散、將巨星帶走。而拍攝方案直到最後一刻才被公佈。阿赫農‧巴尼回憶說:「我與邁克爾之情溝通過,他對於和這樣一支年輕的團隊合作感到非常高興。對他來說,這似乎象徵著一種自由和新鮮,他幾乎對所有的想法都很願意嘗試。」
但邁克爾‧傑克遜的助理們並非如此,比如,他們不贊同用高級定制服裝的想法,認為那過於昂貴。他們甚至給巴尼看來一大箱他們認為會適合「天王」的服裝。「天哪,那看起來簡直像馬戲團服裝,太可怕了!」巴尼多年後說起這件事情時依然顯得有點憤怒,「我真討厭這種糟蹋他形象的事情!」
邁克爾‧傑克遜此時站在了巴尼一邊,他甚至非常配合地讓髮型師Seb Bascle剪短了他的頭髮,讓Topolino用閃片沾滿了他的雙手以突出他那著名的手套。傑克遜喜歡這支團隊,他知道他們能幫助他實現自己一直追求的夢想。Maida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容易相處的藝術家,他比麥當娜或者其他我合作過的明星都好處得多。他信任我們,我想我們的激情讓他想起了他的年輕時代。他對於很多品牌都是第一次聽說: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儘管他不知道這些名字,卻天賦異稟地知道什麼是潮流。他能徹底駕馭任何一件衣服。當他穿上那件Hedli為伊夫‧聖羅蘭設計的西裝時,那就徹頭徹尾地成為了邁克爾‧傑克遜的西裝!這個男人不用追逐潮流,他就是潮流本身!他的風格與生俱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我知道我將來也永遠不會再遇到這樣的人了。」
我看著他,感覺他並不喜歡從鏡子裡看到自己
邁克爾‧傑克遜給拍攝團隊裡每個人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似乎是被上帝送到人間的孩子,那像孩童般的笑聲還經常迴響在他們的耳邊。所有的人都記得他的優雅、他的彬彬有禮、他的矛盾與統一——靦腆與嚴格、溫和與陽剛、性感和拘謹。他毫無疑問對於自己有著再清楚不過的定位。而他工作起來就好像著了魔:無休止地擺造型、跳舞、在巴尼拍攝的時候他嚴格控制住自己的身體,連眼皮都不會動一動。巴尼這樣描述,「邁克爾‧傑克遜擺出異常堅毅的表情,臉部幾乎連一塊肌肉都不會抖動。他開始那著名的舞步,好像滑翔,不,甚至是飛翔。他是真正的職業藝術家。」
髮型師Seb Bascle接著回憶說,「他是個非常感性的人。當他到達拍攝現場時,因為看到太多人而覺得很害怕,我們不得不躲在一塊巨大的幕布下,一切看起來都好像在拍電影一樣:一輛超級豪華跑車馳進,在窗玻璃上還能看到無數歌迷的指印。然後傑克遜出現了。」
Seb是第一個與傑克遜打招呼的人。「嗨,我是邁克爾‧傑克遜。」天王同Seb握了握手。他們兩個都覺得有點尷尬。然後邁克爾開始閱讀歌迷的來信,有些寫得很熱情,有些則非常刻薄,說他是個變態狂。「我看著他,感覺到他並不喜歡從鏡子裡看到自己,但他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悅或驚訝。我還記得他用的香水是嬌蘭的『一千零一夜』。」
很快,化妝師Topolino也加入了他們,他來自於法國南部,穿著一條短褲,隨身帶著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沒過多久,他們三個就高興地圍坐在一起聽起了那個收音機裡傳出的法國老歌。傑克遜也經常提起電影,他是加裡‧格蘭特的影迷,還想要一個同他一樣的髮型。他還喜歡同Maida討論意大利油畫、歌劇、巴洛克音樂……Maida描述傑克遜「是一個非常有品位的人,同公司熱衷於宣傳的所謂『流行音樂產物』形象大相逕庭。他的助理們很有問題,他們好像是拉斯維加斯來的,只是為了他的錢而聚集在他的周圍」。另外,按照時裝史作家Jeromine Savignon的記錄,「Topolino給傑克遜做了一個臉部按摩,使他的皺紋看起來顯得淡些,並且為他畫了一個很美的妝,這令他在照片裡真是漂亮得讓人難以呼吸!」
當邁克爾‧傑克遜逝世噩耗傳來的時候,所有的團隊成員都被震驚了。巴尼說,「你能夠感覺到,他曾經就像囚犯一樣被困在某個體 制當中。對我來說,要像他那樣生活在世界上,哪怕是一分鐘,都是巨大的煎熬。」他的真實不為人知道的一面也隨著這組照片一起,在他死後暴露在世人眼前。在這組照片裡,邁克爾‧傑克遜看起來脆弱但攝人心魄。Jeromine Savignon解釋道,「這同之前Annie Leibovitz或Bruce Weber拍攝的舞蹈和尖叫的照片有很大區別,在這裡,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安靜的藝術家,展現出的是我們難能一見的優雅和美。」
邁克爾‧傑克遜穿著YSL的西裝,站在一塊落下的幕布前,完全沒有「無可匹敵」的氣勢。他看起來就像是歌舞之王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那麼瘦,那麼優雅,手臂柔軟地放著,好像是隨著古典音樂的節拍在模仿太空步,他似乎已經變成了自己傳奇的影子。他穿著一件由Jerôe Dreyfus設計的毛衣,襯得那黑眼睛顯得尤其大。毛衣上點綴著上百面小小的印第安鏡子,令他顯得更加神秘,比燈光更耀眼。Topolino還為他特別設計了藍色眼妝,看起來有一點像David Bowie,又有一點像瘋狂的小丑。當巨星閉上他的眼睛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受傷的天才。
訂閱:
文章 (Atom)